① 如何为用电企业持续提供能源降本增效的服务
如何为用电企业持续提供能源降本增效的服务?降成本是大势所趋,对于电网企业有着很大的影响。
首先,电网仍然是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对于电网企业的利润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基本没有变化。国务院国资委在日前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年中视频会议上,提出了“两个力争”,明确要求“力争绝大多数中央企业效益持续较快增长、力争中央企业总体效益实现正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电网企业连续16年考评为A级,难能可贵。
其次,电网作为公用事业,还要承担相应的普遍服务和社会责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的压力以及国际复杂形势交织的情况,电网企业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为整个社会降低用能成本的责任。
从长期来看,电力价格一定要通过市场自然形成,由市场供需关系来确定,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从中近期来看,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的电价水平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来形成,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有一部分电价的交叉补贴会逐步减少,但是不可能让全部的电价都由市场来决定。基于目前的特殊情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电力作为支撑,因此在“十四五”期间,电网企业仍然会面临电价压力。
借综合能源服务之力降本增效
面对电价下降,降本增效自然就成为电网企业挖掘潜力的必选项。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确定的新战略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其中的很多举措都是围绕着如何降本增效在努力。
发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新型能源安全观、支撑企业新战略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其有利于推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是顺应我国能源结构和用能方式变革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其有利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开展综合能源服务,可以使整个能源系统降本增效,全社会用能成本下降、效率提升。
同时,推动综合能源服务发展,也是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能源互联网的物理形态,需要构造一个综合能源服务系统,它不是一个单独电能、油气、热能的系统,一定是多种能源在系统里实现互相补充、互相转换。开拓新型增值服务,可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让用户从用上电到用好电转变,才有可能不断提升消费比重,实现2050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50%的目标。
当下,推动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有利于改善供需关系、缓解电价矛盾。在供给角度,随着用电质量的逐步提高,电能单位成本上涨是大逻辑,因此电价不会呈现单边下降趋势;在需求角度,用电企业面对经营形势的压力,期待用电成本下降。如何调和能源供需双方的价格矛盾?实际上,用户更关心的是用能总成本而不仅仅是价格。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帮助用户提高能效,进而降低用户的用能总成本,让供需双方从博弈关系转变为协同降成本的合作关系,做到既能改善用能企业的营商环境,又能为能源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实际上,建设综合能源系统,目的就在于实现我国能源系统终端用能效率的提高、供能可靠性的提高以及用户用能成本的降低、碳排放的降低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的降低(简称“两高三低”目标),助力我国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综合能源服务一定会成为电网企业未来的主营业务之一。发展综合能源的重要目标是提高用能效率,降低用能成本,提升智慧用能体验。为此,需在用户侧构建综合能源系统。一是加强用户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冷热电三联供、热泵、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等综合能源利用基础设施,推动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优化布局与高效利用,推广电动汽车等电能替代方式并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鼓励小区、楼宇、家庭等用户单元配备分布式储能设备,统筹智能配电网与热力、天然气等能源管网的布局与协同管理。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综合能源系统,面向工业园区、工厂、社区、楼宇等用户侧单元,充分利用其分布式设施及能源网络,分别构建相对独立的综合能源系统,实现局部综合能源的互补协调与集成利用。三是建设城市能源互联网,以集中式能源基地为依托,连接各园区、工厂、社区、楼宇等综合能源系统,实现多种能源在城镇范围内的广泛互联与综合高效利用,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② 如何通俗的解释国家电网目前一直在提的“电能替代”
电能替代是指在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用电能替代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是提高电气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③ 我们是从哪九个方面发展电能替代的
电能替代是在终端能源消费上,以电能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直接消费。为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相关工作要求,在去年佛山试点“电能替代”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广东电网于今年正式全面启动“选用电 更添绿”电能替代推广工作,由点及面,打响了一场终端能源的革命,重点在电锅炉、热泵、电蓄冷空调、电窑炉、船舶岸电、电磁厨房、电动汽车等9个方面推行“电能替代”。
④ 煤炭企业12种小型设备固定资产不得抵扣的文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财税[2009]113号
⑤ 煤炭企业如何实现降本增效
煤炭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转变管理模式,是实现全员降本增效的根本保证
“企业兴衰,人人有责”。 全面强化全体员工树立成本管理理念和节约意识,要求全体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加强学习工艺流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节约用水、用电、用材,杜绝一切铺张浪费现象,特别是“长流水、长明灯、长跑气”现象,消除“跑、冒、滴、漏”,以“六节约” 降耗增效。工作时间办公室内尽量采用自然光,在光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开启室内照明设备。办公楼走廊、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提倡使用自然采光,白天一般不开启照明灯,夜间照明尽量减少开灯时间与数量。培养良好的节电习惯,办公室人员离开办公室时,关闭电源插线板总开关或拔下电源插头,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机关”。
二、打造“精品工程”是实现全员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面对生产经营面临的严峻形势,始终恪守“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严格加强质量管理,铸造“精品工程”,制定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质量职责,并实行质量跟踪管理,严格落实每个班的工序质量标准,如出现质量问题,直接追究责任者,依照质量奖惩制度进行处罚,严格的质量管理与自身效益的紧密关联促使每个班组与每名职工都牢牢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意识,在施工中,在做好现场基础工作的同时,把施工井各道工序质量分成若干个质量管理点进行分工负责,并统一验收。
三、加强严细管理,对标挖潜活动贯穿生产全过程
生产是一个不断变化、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只有对生产过程加以认真周密的组织,通过查找最佳指标,保持生产各项要素在最佳的状态下运行,以最佳的指标将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行程最短、时间最省、占用和消耗最少,进而能够取得较大的生产成果和经济效益,所以在实际生产中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按照作业规程施工,保证工作面的正规循环。
⑥ 电能替代是指在能源消费上,以电能替代煤炭,石油等什么能源的直接消费
化石能源
⑦ 浅谈煤炭企业如何提高设备利用率
一、加强设备运行管理
加强设备运行管理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结合煤矿实际,设备管理要求岗位人员必须熟悉、掌握《煤矿安全工作规程》、《事故现场处置》和《操作规程》,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并自觉执行,重点是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即工作票、操作票、交接班制度、巡回检查制度、设备缺陷管理和定期维护、试验、轮换制度)。班组管理中实行班长负责制,各值班人员在班长统一指挥、协调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值班过程中切实做到“勤联系、勤调整、勤分析、勤检查”,通过眼看、耳听、手摸、鼻闻,对设备进行性能、状态诊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故障、事故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保证机组正常安全运行。日常工作中,搞好班组安全活动、班组运行分析,做好所属设备的“6s”工作,保证设备表面清洁、卫生。
二、加强设备检修管理
定期搞好设备的大小修,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是保证设备长期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提高设备可用系数,充分发挥设备潜力的重要措施。 设备检修管理工作要求每一个检修工作者业务素质达到 “四懂”、“三会”、“三能”(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是能掌握钳工手艺,能干与本职业密切相关的其它一两种手艺,能看懂图纸,并绘制简单的零部件图)。检修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煤矿三大规程》,特别是“两票三制”,自始至终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贯彻“预防为主、计划检修”的方针和“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切嫉“硬拼”“硬撑”。
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煤矿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等检修前的准备工作,加强检修时的组织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三级质量验收制度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提高检修质量,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
三、加强设备技术监督管理
技术监督是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技术监督主要包括仪表、绝缘、金属等监督。仪表的监督是对各类电器仪表定期进行校验、调整、修理,保证各类仪表和计量的完整性和精确性。绝缘监督是为了防止电气绝缘损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电气设备、防雷和接地等进行预防性检测和试验,并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监督。金属监督是监督各种金属部件在运行中的性能变化,特别是皮带输送机的磨损,易磨部位的磨损情况等。
四、加强设备缺陷管理
运行人员发现设备缺陷后无论当场消除与否,均应由值班人员做好记录,当出现重大缺陷时当班负责人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消除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造成事故,不能及时消除者,应及时上报,尽快处理,在缺陷消除以前,要采取措施防止缺陷扩大;对于一般缺陷,可以列入检修计划进行处理;每周形成周检修计划,月底对所有缺陷进行总结。定期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设备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重大设备缺陷,安排各单位消缺工作。及时检查设备缺陷的消除情况,对未及时消缺的单位,严格考核。
五、加强设备日常维护管理
合理保养、定期维护、检查和检测设备是了解机组运行状况,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保证机组健康运行的有效办法。每两小时对全厂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巡视检查。每班对设备及环境卫生进行一次清扫;每周对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维护检查。在设备运行中要做好各种记录,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同时还建立运行分析制度,即对运行中通过仪表指示,运行记录,设备巡检和操作等反映的各种问题现象进行分析,及时找出产生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及对策。
设备维护好了,就可以减少停工损失和维修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为国家、企业、个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我厂要求操作工人在每班中必须做到:班前检查、班中正确使用设备。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每班清理设备;交接班时要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接班人员要查看上一班次交班人员填写相关的点检记录、运转交接班记录后进行日点检,如在点检中发现异常或上一班没处理完的故障,由交班人员进行处理,接班人员配合,处理完故障后交班人员方可离开;处理不了的问题由交班人员通知或上报有关人员处理,通知或上报后交班人员方可离开。平时加强对设备点检交接班记录和设备运转交接班记录抽查,督促各部门认真完成此项工作,这样就保证了有故障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通过维护保养工作的执行,基本上保证了设备达到“整齐、清洁、润滑、安全”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