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爾斯和卡西菲保溫杯哪個好
兩款都是性價比較高的保溫杯,哈爾斯售價略高於卡西菲。
卡西菲保溫杯生產商是永康市卡西菲貿易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集生產加工、線下銷售、批發代理、個性時尚LOGO印製於一體的高品質、優服務企業。主營紫砂杯、納米杯、保溫杯、不銹鋼杯、商務禮品等產品。永康市卡西菲貿易有限公司旗下擁有永康市慈響五金製品廠,是一家經國家相關部門批准注冊的專業生產高技術、高質量紫砂杯、納米杯、不銹鋼杯的製品廠。
哈爾斯保溫杯生產商是浙江哈爾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坐落於聞名中外的中國五金之都,浙江省永康市經濟開發區,佔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擁有1200多名員工,是國內最大的不銹鋼真空器皿生產廠商,配備了10條全自動真空器皿生產流水線,現有注冊資本為人民幣9120萬。
保溫杯,簡單說就是能夠保溫的杯子,一般是由陶瓷或不銹鋼加上真空層作成的盛水的容器,頂部有蓋,密封嚴實,真空絕熱層能使裝在內部的水等液體延緩散熱,以達到保溫的目的。
2. 眾包模式的鼻祖---五金大王葉澄衷
最近比較有興趣來聊聊老上海的那些故事,講講我小時候乘風涼時候聽過的那些舊上海灘大老闆們的傳奇經歷。舊上海灘,幾乎是全世界金融冒險家的樂園。自由開放的樂土早就了很多商業的傳奇,即使今天看來仍是滋味無窮。我們就先從幾個屌絲逆襲的故事開始講起,先講講五金大王,北京路五金生意的鼻祖-葉澄衷。
葉澄衷可以算是典型的第一代「上海人」了。和我們的祖輩一樣,他是寧波鎮海人,家裡很貧困,之所以到上海來,完全是為生活所迫。六歲的時候,葉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守寡,只有幾畝薄田,難以維持生計。他九歲的時候進了當地私塾,讀了兩年書,就到當地的油坊當了學徒。三年以後,在油坊的這個生活也是很艱苦的。經親戚介紹來到了上海,在法租界的一個雜貨鋪裡面做一個學徒。
隨著外輪貿易越來越繁忙,靠近黃浦江虹口碼頭的地方形成了一條麥克脫路(就是現在溧陽路馬廠路那裡),葉澄衷就是這里的一家雜貨鋪里幹活。麥克脫路上的商鋪主要就是為外輪補充食品、維修和提供淡水。於是,14歲的葉澄衷就每天搖著舢板,向外輪的海員兜售貨物。葉澄衷開始的時候,據說並不會搖舢板,為了謀生,他跟老闆說,我會搖舢板,讓老闆把他收留下來。他就偷偷地在洋涇浜裡面,偷學了搖船,然後就逐步地鍛煉,可以搖到了黃浦江上,最後可以一直搖到吳淞口。
學徒生涯,讓小葉學到了許多東西。三年之後,他自己有了一點點積蓄,他就用兩塊銀洋鈿買了一隻舢板,這就是他的一個轉折點。因為他覺得自己替別人做,吃盡苦頭,沒什麼賺頭。年輕力壯的葉澄衷,天天在黃浦江上風里來,雨里去,卻還是只能勉強圖個溫飽,與外國水手做買賣,還要付給翻譯一筆中介費用。他發現,如果自己能講英語,與外國人直接做買賣,生意會好做很多。
那時候,外國人到上海來跟中國人做生意,他肯定要學中國話,但主要還是學上海話。同樣,中國人要跟外國人做生意,他肯定要了解外國人的習俗、習慣、制度,還有更重要的是語言。所以,在上海的租界里,形成了一種中文和英文混雜在一起的一種語言。因為上海有一條河流叫洋涇浜,就是現在的延安東路。所以這種語言,也就被叫做「洋涇浜」。葉澄衷本人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平時自己還比較刻意地去通過當時一些渠道去學習。當時上海出版了一本《英語話註解》,這是用寧波方言來注音的,所以對葉澄衷來講,學起來就更方便。於是,在那時的黃浦江碼頭,你就可以看到一個搖舢板的中國苦力,隨身攜帶一本以寧波方言註解的英語註解,時不時翻看默念,還總是拿外國水手當他練習口語的好對象。。。於是,葉澄衷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刻意的鍛煉,葉澄衷用不了多久也能用」洋涇浜英語「和一般的外國人進行日常的交往了。
話說機遇總是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即使他是一個屌絲。有一天,一位外國洋行的經理,乘葉澄衷的一隻舢板去對岸辦事。結果他的一隻皮包忘記在了船上。葉發現了之後,就守在船上,在岸邊等了很長時間,一直等到這個洋經理急忙忙的趕回來,他再把這個皮包還給他。洋經理認為,他這個人為人很誠實。回到浦西以後,就把他帶到洋行裡面,對他說,我答應你這樣的一個要求:你什麼時候來找我幫忙,我總會給你提供一個幫助。」
洋經理希望這個誠實的小夥子留在自己的洋行里做買賣,但是葉澄衷拒絕了,他決定經營自己熟悉的五金行業。當時上海有很多人的外國船每天進出港,進港的船不能直接上岸,船上所需要的一些日用品,往往通過就是通過這些舢板進行交易和溝通。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船上開出一張單子,上面列出這個船上所要的一些日用品,包括蔬菜、魚、肉、蛋類、還有其他的一些日常用品。搖舢板的會根據這個單子去幫他們購買,同時,這些舢板也向船上的水手購買一些船上的物品。比如說機器的廢棄零件,廢舊鋼鐵、船用繩索,還有油漆呀、油刷這一類東西,還包括一些罐頭食品等等。進行這樣的買賣,就形成了一攬子交易,按照當時「洋涇浜」英語上面就把叫做『私舵』」。
雖然葉澄衷還是在黃浦江上搖舢板,但他開始做一個有心人。他用食物、淡水和其他物品與船上水手交換五金。再把五金拿到岸上去賣,做起這個賺取雙向利潤的買賣。過了二年以後,他決定自己開辦五金商鋪。他找到了這個洋經理,請洋經理幫助。洋經理遵守了自己的諾言,給他介紹了現在大名路(他後來開順記五金鋪)的地皮,另外還給了他一筆開業的資金。葉澄衷也是比較謹慎的,他認為洋經理是不是要入股。洋經理告訴他:「我這筆資金就是完全借給你的,至於你什麼時候發達了,你還我就是了。」
1862,就在慈禧太後開始垂簾聽政的同治元年,葉澄衷在上海百老匯上開了順記五金店,這是上海也是中國第一家經營進口五金商品的店鋪。這種行業也是一種新興行業,其他還很少有人做這個行業的,所以到後來越做越發達,這是一個機遇,葉澄衷抓住了這個機遇。「順記」慢慢發展起來,葉澄衷穩扎穩打,後來在上海開了「新順記」,直到後來,在毗鄰南京路的北京路開辟出了五金一條街。繼而,又把生意擴張到外地,在漢口等地開了十八家分號。十里洋場,「五金大王」的名樓逐漸響了起來,搖舢板的苦力,現在是大老闆了。
葉澄衷他終生住在老「順記」,因為老『順記』是他開創的第一個企業,後來規模發展到很大,他的資本達到一百萬兩。(老順記)又是他管理所有企業的決策機構。他住在老『順記』,有威嚴在,下面的伙計不會偷懶。據說他的威嚴非常足,如他在吃年夜飯時,他是要排位子的。分號的經理,賺錢最多的人,就坐在他旁邊,虧本的坐在最對面的,這個人是要被辭退的。
五金商品繁多,規格復雜,各店鋪經營的品種又各有重點,不可能配備齊全,面對客戶開出的一攬子要求,五金店鋪如何應付呢?葉澄衷又以自己的厚道與實力主導確立了同業拆借,這種管理甚至延用至今,並為其他行業所借鑒。
這個同業拆借,其實就是類似現在電腦城百腦匯之類店鋪賣電腦配件組裝機的協同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承接業務的一家店鋪,這可以到同業去進行拆借,同業按照進貨的價格上浮5%的利潤。這個5%的利潤就由兩家經營的店鋪互拆了——互相平分了。顧客到手的價格就是市場價格。所以對顧客是非常方便的。五金行業就是通過這個業內人協作,把小資本做大生意。這個模式放到今天來看,不就是所謂的「眾包」嘛哈哈。
葉澄衷首先在五金行業,他是第一個領袖人物,他的規模也很大,所以他定下的規矩就是五金行業的規矩。他是同業領袖,所以他確定了許多規矩,今後的五金行業基本上都遵照行規在行使。同業拆借照顧了整個行業,而且葉澄衷的「順記」從來都是自家低價拆借給別家,從不向別家拆借。五金大王讓同行們心服口服。
開埠以後的上海,西方的商品從港口源源不斷地湧入,葉澄衷所經歷的上海充滿著競爭與機遇,擴大經營范圍是意料中的事情。1870年,經過激烈競爭,葉澄衷成功地排斥了德國人的「可持」維持行,繼續經營,並改名「可持順記行」。這成為上海最早經營進口煤和鐵的商號,更是中國商人經營鋼鐵業的第一家。葉澄衷接盤以後,主要經營煤鐵,客戶也是當時剛剛在興起的民族工業的工廠,作為主要的推銷客戶。當時在這個行業裡面,還沒有大規模的競爭,所以經營還是比較順利的。葉澄衷憑著他的眼光,在五金之後又成功找到了一片「藍海」。
城市的發展,港口碼頭的繁榮,使葉澄衷的煤鐵生意越做越紅火,葉澄衷更加富有了。對上海這座城市的信心,葉澄衷陸續購進了大量地產,而地價的持續上漲,更使得葉澄衷富上加富。賺了錢,他不忘記窮苦人,因為他自己過去是窮苦人出身,所以他自己去辦義庄了。(義庄按我的理解,就是類似於社區中心一類的地方。裡面有學校,公田,祠堂啊一類供附近居民聚會休閑學習的場所)
1871年,葉澄衷回到家鄉寧波鎮海出資興辦了葉氏義庄,義庄內開設學堂,供族內子弟啟蒙。當年一貧如洗,隻身闖盪上海灘的孩子回來了。站在義庄橋上,葉澄衷能夠想些什麼呢?面對中國人內憂外患積貧積弱,造橋、鋪路、辦學,富有的商人還能做些什麼呢?
十里洋場,上海商場風雲變幻莫測。隨著世界列強工業革命的相繼完成,新的能源開始沖擊中國市場,上海港首當其沖。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美國洛克菲勒財團,已經大量開採石油和提煉石油製品。早期的石油,我們主要講煤油。這煤油可以燃燒,也可以作照明,相當一部分用於照明。所以早期洛克菲勒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他也花了很大的精力。1870年,美國洛克菲勒創立「美孚」石油公司。十年後,「美孚」進入上海。但是立足未穩,「美孚」即遭到了英、俄兩國石油公司的夾擊。而面對中國復雜的地方勢力,混亂的度量街制度,「美孚」更是一籌莫展。最後,「美孚」找上了葉澄衷。
葉是很冷靜的,也不馬上就答應。他先向 美孚表明,和亞細亞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也想在中國找代理。這樣一來,「美孚」石油公司生怕葉澄衷被其他兩家石油公司聘去做代理,所以出的傭金特別高。
當時石油公司的代理人的傭金一般是20%,葉澄衷要求「美孚」公司給他25%,回籠的資金,葉澄衷也要優先使用。「美孚」竟然全部接受了。當然,能說英語的葉澄衷,為「美孚」設計了許多適合中國人的好點子,實踐證明這些建議是很成功的。
最著名的一個例子,葉澄衷建議美孚,重新生產一種體態很小,裝油也少,燃油也少,光度也可以差一點的「新油燈」,那最符合中國人的心態。然後,他給美孚提出了下面建議:如果人家買一箱油的話,你就附送一個燈,還有,燈的上面有個玻璃燈罩。這個玻璃燈罩很薄很薄,稍不留神就碰壞了。沒有這個玻璃燈罩,燃燒的光就損失很多。所以葉澄衷就認為,你只要碎的玻璃燈罩還在,他就免費的可以置換一個新的玻璃罩。還有在包裝上,他建議洛克菲勒公司就民間使用的改成小包裝,按老上海叫法,這個叫「一聽一聽」的裝,每一聽大概30斤左右。在一般的老百姓家裡,使用一年是沒有問題的。另外,我們知道在歐洲,這個油箱使用完以後,基本上就扔掉或回收了,而在中國,這個油箱對剖一剪二的話,是一個很好的垃圾簸箕。所以算一算,很合算。農民想,我既點了燈,價錢又不貴,房間又亮得多了,還多了兩個垃圾簸箕,那有什麼不好。於是乎,買油的人群擴展了很多,原來不買油的很多農民也都開始買油用油燈了。這個例子,不就是現在所謂的產品按需定製化和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的套路嘛。
利用「順記」早已建立的通道,葉澄衷利用上海虹口碼頭,把「美孚」火油源源不斷地銷往中國內地。通暢的銷貨渠道,又可以使用葉澄衷快速地回籠資金,作短期投資之用。在10年的獨家代理期間,葉澄衷究竟賺到了多少錢,誰也說不清。另外,他還經營過保險,經營過錢庄,還投資過中國第一家近代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他是九個董事之一,又是擔任工部局的華董。他已經從一個平民進入了紳士階層了。
隨著上海港的更加興旺,自來水、電燈等城市公益事業的發展,使五金的需求量更大,五金起家的葉澄衷,對老本行從不鬆懈。不管家裡造了多少豪宅,不管五金大王的名頭有多麼響亮,他還是住在老「順記」,積極經營。1884年,中法戰爭一觸即發,江南製造局與福州船政局同時向葉澄衷訂購煤炭備戰。葉澄衷馬上把「可持順記」的煤炭運往福州船政局,又不惜大賠血本,買下了法國的一船煤,供應江南製造局,大商人賠本的舉動,頗讓人費解。
他這樣是做虧本的生意,那麼家人就問他,你樣樣都是做賺錢生意,怎麼這次要做虧本生意呢?他說「賠本的時候,就是應該賠本的。賠就是為了將來更好的發展,更加賺錢。」後來統計,他送出去的煤總數量大概有五千噸左右吧。這筆虧了是蠻大的。但是葉澄衷就是認為:我們自己的民營企業,它的用煤,我們不能去賺這個錢。實際上恐怕還有另一層深的含義。就是他通過江南製造局這樣的一個生意,他就和中國的政府的官營工業打開了關系。
中法戰爭爆發,中國取得鎮南關和涼山大捷,葉澄衷的煤炭出力不小。不料,清政府以勝求和,還是簽下了賣國條約。葉澄衷痛心疾首,中國之積弱,由於積貧,積貧由於無知,無知由於不學。故興天下之利莫過於興學。
1899年,葉澄衷60大壽,他做出了一個決定,拿出自己在虹口的一塊24畝的土地,並出資10萬兩,興建一所學校,葉澄衷要創辦一所與外國學校一模一樣的班級授課學校——澄衷蒙學堂,讓中國人的孩子接受教育。他親手一筆一劃制定了澄衷蒙學堂最早的課本。葉澄衷寫下的其實是一個商人的強國夢想。學校破土動工了。但葉澄衷突發疾病,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只有他的銅像看到了學校的建成。
做銅像的時候,一開始不注意,做成織錦緞長袍了。他的子孫一看,他們說我們爺爺從來沒穿過這種,(從來都穿)布長衫。補丁當然不打了,但是沒有什麼緞子的,這兒有個壽字,這種都是做官的人穿的,葉澄衷不是這樣的人。葉澄衷對自己是很簡朴的。澄衷中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富商出資創辦的公共學堂。葉澄衷臨終前,怕葉家子孫毀約對澄衷蒙學堂又作了專門安排。「子孫不能去管學校的事情,學校另外有一個董事會,專門管學校的事情」。學校有董事會,在董事會領導下,還有監管會,監督董事會,還有專門帳房。因為他知道學校的經費還不夠,就規定他的大兒子,再拿10萬兩銀子來。澄衷蒙學堂得以繼續興建,並於1905年8月16日正式開學,後改名為澄衷中學(至今仍在)。
不僅葉澄衷,他的後人也是頗多佳話。最著名的就是上海葉家花園的故事。葉澄衷之子葉子衡,曾經在江灣跑馬廳旁邊建造了一座葉家花園,主要供賽馬賭客休息游樂。花園在民國12年(1923年)春初步建成對外開放,佔地77.636畝。內設:彈子房、瑤宮舞場、電影場、高爾夫球場等游樂場所。這個花園是日本人設計的,布局別具一格。「卧龍岡」與「伏虎嶺」橫卧在花園南北兩側,環抱著園中的湖泊池塘,構成一個整體;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山石洞壑,則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這岡阜懷抱之間和綠島土丘之上,形成了一幅園林勝景。花園大門處是一座跨門樓,裡面可以住人,樓的兩頭分別連接了「卧龍崗」和「伏虎嶺」。房樓下黑色挑花大鐵門華麗氣派,兩邊有廂房,南面一間曾是理發室。
靠近正門南北兩邊的是「集靄渚」與「潛龍池」兩個池塘。潛龍池中有一座小島,矗立一怪石,上面鐫刻著「犀牛觀天」的字樣。離開池塘,向前十步許,是一座怪石壘成的「小廬山」,聳立在「荷塘仙跡」的荷花叢中。山頂上花木蔥蘢;山腳下水平如鏡。繞過假山,意境豁然開朗。這是園內最大的島嶼,主樓即建造於此。那晴濤橋、羲象橋、柳浪橋、金鎖橋、玉帶橋、匹練橋、四恭橋等七座小橋,分別沿著「澄路」與「康莊」這兩條小徑,飛架在「葉湖」兩岸。它們有的與葉湖邊上的牡丹亭毗連,與吟月亭山相依,有的與卧龍岡上的小天台相望,與邀月洞相通、湖濱小憩緊挨。山、湖、橋、亭,自然分布,相映成趣。
登上伏虎嶺四顧,延爽館、武陵源、回波亭、琉璃閣、棲雲洞、百態亭、四恭亭、題襟閣、聽泉亭、吟月亭等羅列園中,盡收眼底。作為花園主樓「延爽館」,是二層樓的西式建築,底層東南、西三面環廊,廊柱為圓形水泥柱。背山面水,登上平台,可以眺望全園勝景。她與獨處於湖邊的水榭——武陵源遙遙相對。延爽館的東南是全園第二島嶼,名曰:小羅浮。島上林木成片,沿階而下,即見山洞,穿洞而過,兩側有六角琉璃亭一座。緣小羅浮東行,即進入園中第三個島嶼。島上有鞦韆架,四周圍以欄柵,頂上為露天平台,可以緣梯而上,觀賞四周景色。
花園後門,卧龍岡的最高處,有一處人工瀑布,名為「銀河倒瀉」。站在匹練橋上,舉首遙望,銀河倒懸,飛流直下。瀑布瀉入八仙過海的池塘中,八位仙子,假山疊成,駐足水中,栩栩如生。池塘周圍砌上犬牙交錯的太湖石,像龍游熊蹲,形態不一。岡上有一座四角十二柱的水泥亭子,八一三抗戰時,張治中將軍曾在此指揮將士們,英勇抗日。人去亭在,豐碑永駐。花園呈東西向的橢圓形,由三個島嶼環繞交錯而成。島與島,島與環路,均以亭橋相連,構成全園勝景。園多水杉、桂花、玉蘭、雪松、龍柏、櫻花、紅楓、香樟與竹叢等木本花木。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花園以湖泊、假山取勝,為當時私人花園之佼佼者。
花園自民國12年建成後,迄今已歷60多個寒暑,其間雖幾經戰亂,但當年那些山、水、亭、台,有的景物依舊,完好保存;有的雖有損壞,但蹤跡清晰可辨;整座花園風姿綽約,秀色依舊,風韻仍不減當年。時人稱之為葉家花園。花園開放後不久,其毗鄰英商祥茂肥皂公司主人以人聲喧囂、煩擾住宅安寧為由,向市政當局提出抗議。因懾於英人淫威,市政當局遂勒令花園停業。
葉子衡早年曾在聖約翰大學求學。他的業師,是當時國立上海醫學院院長顏福慶。民國22年2月他們相見,在互敘別情時,顏向葉談及醫學院亟需籌建一所專門醫治肺結核病人的醫院。葉聞後深為感動,加之其熱心教育,於是慨然將此園捐贈給國立上海醫學院建立第二實習醫院。經過幾個月籌建,醫院於是年6月15日正式成立。為紀念葉的先父,乃取名為「澄衷肺病療養院」,首任院長即為顏氏;葉這一善舉曾獲當時的教育部褒揚。
民國26年8月,抗戰軍興。11月,上海淪陷,園被侵華日軍佔領。侵華日軍將領岡村寧次與土肥原一度僭居於此。民國29年,日軍又將該園交給日本恆產株式會社管理,並對外開放,名為「敷島園」。但由於花園地址偏僻,營業不振,不及一年即行關閉,後即為日本特務機關駐地。同年9月,偽上海特別市政府向日本特務機關與登部隊司令部提出申請,欲將此園收歸政府,成立本市第一公園,結果遭到日方拒絕。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花園由國立上海醫學院收回。由於受經費及其它條件的限制,原澄衷肺病療養院直至民國36年4月才恢復收治病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中旬,療養院由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1950年4月初劃歸上海市衛生局領導;1959年,療養院改為上海市第一結核病防治院,現為上海市第一肺科醫院。今天,花園仍為醫院的組成部分。而這所醫院也成為全國聞名的肺病專科醫院。
由於年代久遠,葉澄衷的財富已難以具體計算。但是在上海的寧波人中,卻永遠留下了這樣一句話:學人要學葉澄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