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茶具(功夫茶)的小筒里工具作用
各工具作用如下:
1、茶匙:
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 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2、茶漏:
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3、茶則:
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
4、茶夾:
又稱「茶鏟」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5、茶針(茶通):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1)茶道的工具箱擴展閱讀:
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1、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2、鬥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
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3、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
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B. 茶道工具有哪些
茶具就是喝茶、泡茶時使用的工具,我們國家是茶的發源地,喝茶也是很有講究的,茶具也有許多,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工具,一起來看看。
1、瓷器茶具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瓷器茶具,瓷器在我們國家已經有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始於隋代,盛於唐代,質地細膩。瓷器茶具的品種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彩瓷茶具和紅瓷茶具。
2、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是人們十分喜歡的茶道用具,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來,是一種新質陶器,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坯質緻密堅硬。其中宜興紫砂茶具最受茶人的青睞,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三大特點。
3、木魚石茶具
木魚石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空心的石頭,俗稱還魂石、鳳凰蛋。木魚石茶具是用整塊木魚石做出來的,分別包括茶壺、酒壺、竹節杯、套筒杯、冷水杯、茶葉筒等。木魚石茶具的防腐性、通透性極好,常用此茶具喝茶,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益處。
4、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起源於清代,產自福建福州一帶。福州所生產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品種包括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
5、竹木茶具
竹木茶具,用竹木製作而成,製作非常方便,對茶沒有污染,一直深受茶人的喜愛,但不能長時間使用,也無法長久保存。如今,人們購買竹木茶具,主要為了擺設和收藏。
6、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外觀透明,晶瑩剔透且用途非常廣泛。用玻璃杯泡茶,欣賞價值極高,令人賞心悅目,別有一番風趣,價格便宜,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但是使用玻璃茶具需要特別注意,因為它容易破碎,比陶瓷茶具要燙手哦。
7、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起源於古代埃及,具有堅固耐用、圖案清新、輕便耐腐蝕三大特點,但搪瓷茶具傳熱快,易燙手,放在茶幾上,會燙壞桌面喔,因此一般不作為居家待客之用。
8、冰裂茶具
冰裂茶具因茶杯杯身有似冰裂的痕跡而得名,主要選用天然的陶瓷泥料,運用獨特的加工技術精製而成。冰裂茶具外形光亮、細膩、美觀,杯壁厚,不燙手,散熱快,立體感強,非常富有藝術魅力。
坐姿
喝茶的時候,飲茶者應該端坐在凳子或者椅子中部,不能僅僅坐在凳子的邊緣;身體的重心保持穩定,同時兩腿膝蓋並攏,正面看兩腿為合攏狀,女性可以將雙手都放置於腿上,或者可以將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的雙手應該放於兩腿之上。
無論男女在喝茶的時候,都不可以將兩腿分開、蹺二郎腿、兩手在胸前交叉、含胸或趴在茶桌上。跪坐飲茶,女性最好不著裙裝。坐下後,需要坐在自己的腳後跟上,身體挺立,不能挪動。
奉茶的姿態
我們在給客人奉茶的時候需要單腿跪下,左膝彎曲,與左腿成直角。右腿的膝蓋著地,腳尖輕輕點在地面上,腰部挺直,雙肩放鬆。奉茶也可以單腿彎曲,左膝彎曲後靠在右邊的腿肚上,呈現出半蹲的姿態。女性的裙底不能露出來。
候茶的姿勢
跪坐時,雙膝需跪在在坐墊上,雙膝靠攏,腳背點地。腰部以上保持挺直,同時雙手交叉,放於腿上。可盤腿坐下,雙手分別放於膝蓋之上,此種姿勢男性使用較多,女性使用的時候需要身穿褲裝,不能穿裙子。
跪坐時,雙膝需跪在在坐墊上,雙膝靠攏
站姿
雙腿並攏,身體挺立,眼睛平靜地盯著前方,肩部放鬆,雙手自然下垂,女性可以將手自然地放在腹部前方(雙手虎口交叉相疊,左手在下)。男性雙腿稍微分開,身體挺拔向上。男性站立後,十分挺直;女性站立後,側面有明顯的曲線。
行姿
男女行走都需要輕聲前進,腳在一條線上,手不晃盪,端著茶杯前進的手與地面平行,不能抖動。女性行走的時候,不能聽見鞋底的響聲,男女行走時動作都不能太大。如果側身面對客人,就需要將身體轉正。如果兩個人面對面地相遇,就需要讓客人先走。
C. 沏茶用的工具都叫什麼名字 詳細的來
1、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准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
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
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
壺的色澤也有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2、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
3、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4、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
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Kung Fu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5、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
6、水瓶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
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7、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8、紅泥火爐
紅泥火爐,潮安,潮陽,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9、砂銚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
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10、羽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D. 茶道中一個桶形內有夾子的器具叫什麼
茶筒。
茶筒是用來盛裝茶則(茶勺)、茶匙、茶夾、茶漏、茶針的茶器筒。
茶筒形如筆筒,與茶則、茶針、茶漏、茶夾、茶匙一起被稱為茶道六君子。材質通常為竹木,竹製品氣質清雅,木製品質感純然,與茶香墨香相得益彰。中高檔的茶道六君子是由檀木製成的。
茶道組合使用完之後,要擦乾或晾乾,以免滋生細菌。故裝進茶筒時,不要沾水。
(4)茶道的工具箱擴展閱讀:
常用的茶道用具
一、茶荷
置茶葉的用具,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兼具賞茶功能。
二、茶漏
常用在小壺泡茶時,放置於壺口,便於將茶葉水倒入茶壺時用,以穩固茶壺,有效過濾茶湯中的各種雜質。
三、聞香組杯
包含品茗杯和聞香杯;品茗杯用來品茶及觀賞茶的湯色;聞香杯用來嗅聞茶的香氣所用,比品茗杯稍高,可以有效的保留茶葉的香味,聞香杯其實是烏龍茶特質的茶具,大多時候是在泡烏龍茶時才使用。
四、公道杯
公道杯的作用是均勻茶湯的濃度。使一起喝茶的茶友能喝到同樣濃度的茶湯,不會出現同一泡湯,你喝到的比較濃,他喝到的比較淡的情況,非常公平,所以叫公道杯。
E. 茶道的全套工具都是什麼
泡茶器(茶壺、蓋碗、盞等)、煮水器(鐵壺、泥壺、爐、隨手泡什麼的),茶道配件(茶夾、茶刀、茶荷、茶針等),輔助用具(水方、杯托、墊布、蓋置、壺承、茶巾),茶葉罐,茶海,茶慮,茶盤
F. 茶道工具介紹
對於很多不常喝茶的人來說,對各式各樣的茶具總是一知半解,現在我們為大家介紹茶道工具。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工具介紹,一起來看看。
一、煮水器
水壺(水注):用來燒開水。目前使用較多的有紫砂提梁壺、玻璃提梁壺和不銹鋼壺。
茗爐:即用來燒泡茶開水的爐子。為表演茶藝的需要,現代茶藝館經常備有一種“茗爐”,爐身為陶器,或金屬制架,中間放置酒精燈,點燃後,將裝好開水的水壺放在“茗爐”上,可保持水溫,便於表演。[ 茗爐]
另外,現代茶藝館及家庭使用最多是“隨手泡”[ “隨手泡”],它是用電來燒水,加熱開水時間較短,非常方便。
開水壺:是在無需現場煮沸水時使用的,一般同時備有熱水瓶貯備沸水。
二、置茶器
茶則:則者,准則也,用來衡量茶葉用量,確保投茶量准確。多為竹木製品,由茶葉罐中取茶放入壺中的器具。
茶匙:一種細長的小耙子,用其將茶葉由茶則撥入壺中。
茶漏(茶斗):圓形小漏斗,當用小茶壺泡茶時,將其放置壺口,茶葉從中漏進壺中,以防茶葉灑到壺外。
茶荷: 茶荷:茶荷與茶匙、茶漏的作用相似,但它的功能較多元化。以茶荷取茶時,可判斷罐中茶葉多寡,由此決定置茶量;其次,將茶葉倒入茶和中,主人可借次視茶,決定泡茶方法,而客人則可欣賞茶葉、聞茶香,最後將茶葉置入壺中。
茶擂:當茶葉倒入茶荷後,以茶擂適度壓碎茶葉,可使茶葉沖泡的茶湯較濃。
茶倉:即分茶罐,泡茶前先將欲沖泡的茶葉倒入茶倉,兼具節省空間與美觀作用。
這部分器具為必備性較強的用具,一般不應簡化。
三、理茶器
茶夾:用來清潔杯具,或將茶渣自茶壺中夾出。
茶匙;茶匙除了置茶 ,也可用來掏出茶渣 , 而尖細的一端則可用來疏通壺嘴。
茶針:用來疏通茶壺的壺嘴,保持水流暢通。茶針有時和茶匙一體。
茶漿(茶簪):茶葉沖泡第一次時,表面會浮起一層泡沫,可用茶漿颳去泡沫。
四、分茶器
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茶壺中的茶湯沖泡完成,便可將之倒入茶海。有些人會在茶海上放置一個擄網,以過擄倒茶時隨之留出的茶渣。茶湯倒入茶海後,可依喝茶人數多寡分茶,人數多時,可利用較大的茶海沖兩次泡茶;而人數少時,將茶湯置入茶海中,也可避免茶葉泡水太久而生成苦澀味。
五、盛茶器、品茗器
茶壺:主要用於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壺來泡茶和盛茶,獨自酌飲的。
茶盞[ 茶盞]:在廣東潮汕地區沖泡工夫茶時,多用茶盞作泡茶用具,一般一盞工夫茶,可供3-4人用小杯啜茶一巡。江、浙一帶,以及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又有用茶盞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一人一盞,富有情趣。茶盞通常有蓋、碗、托三件套組成,多用陶器製作,少數也有用紫砂陶製作。
品茗杯:品茗所用的小杯子。
聞香杯:此杯容積和品茗杯一樣,但杯身較高,容易聚香。[ 品茗杯與聞香杯]
杯碟:也稱杯托,用來放置品茗杯與聞香杯。
六、滌茶器
茶船、茶池、茶承:盛放茶壺的器具,當注入壺中的水溢滿時,茶船可將水接住,避免弄濕桌面。茶船多為陶製品,更有古樸造型的茶船,增添喝茶的樂趣。茶船也是養壺的必需品,以盛接淋壺的茶湯。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向客人奉茶時也使用,常用竹、木製作而成,也有用陶瓷製作而成。
渣方:盛裝茶渣的器皿。
水方、茶盂、水盂:盛接棄置茶水的器皿。
滌方:放置使用過而待清潔杯盤之器皿。
茶巾:茶巾主要的作用是為了擦乾茶壺,將茶壺或茶海底部殘留的水擦乾 ,而可用來擦拭清潔桌面的水滴。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七、其他器具
壺墊:防織製品的墊子,用以隔開茶壺與茶船,避免因摩擦碰撞發出聲音。
蓋置:放置茶壺蓋、茶盅蓋的小盤子,多以杯蝶替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茶佛:置茶後,用以佛去茶荷上的茶末。
溫度計:用來判斷水溫的輔助器。
茶巾盤:可將茶巾、茶佛、溫度計等放於茶巾盤上,使桌面更為整齊。
香爐:喝茶是焚點香支,可增加品茗樂趣。
茶具知識
茶具也可以叫做飲茶器具亦或是茶器,器為茶之父。關於器的選擇,有好多玄而又玄的理論,不去管他,記做下面幾個原則,八九不離十。
一、器之質地粗細與茶之發酵和新老程度成正比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茶葉的發酵程度來選擇茶器,也就是說,發酵程度越低的茶,宜用質地細密的器物,如綠茶宜用青瓷或玻璃器皿,烏龍宜用泥質較細的紫砂,黑茶宜用粗陶或泥質較粗的紫砂。是因為,質越細密,越容易將發酵程度低或不發酵的茶的溫潤體現出來。而粗陶,能吸收老茶異味,所謂水過砂則甜,有助老茶濁氣散發。
二、器形之高矮與茶之老嫩成正比
在茶器的選擇原則上,越老的茶,由於不怕燜,宜選擇高深的器皿,如紫砂中的秦權、漢鐸等,能將老茶的茶性很好地逼出來。而細嫩的茶,如綠茶,宜選擇無蓋或淺腹的的器皿,才不會將嫩芽燜壞。按這個標准,嫩芽做的紅茶,如金駿眉,雖然發酵程度高,由於細嫩,宜選擇淺腹的紫砂。
三、香氣多少與茶器質地粗細成反比
以紫砂為例,以香氣見長的茶,如烏龍茶,宜選擇泥質較細的紫砂,香氣不宜散發。而香含在茶湯中的茶,如普洱,宜選用泥質較粗的紫砂。
四、當你無法選擇時,蓋碗是萬能的替代品
由於蓋碗的可控程度高,如通過蓋之開合,可散可悶,來適應不同老嫩和發酵程度的茶;通過觀看湯色,判斷茶湯濃淡,決定出湯時間等等。當你無法備齊各種茶器時,蓋碗是必不可少的泡茶用具。
蓋碗是必不可少的泡茶用具
1、綠茶配玻璃杯
高檔綠茶水溫不宜過高,碧螺春等細嫩綠茶要採用“上投法”,即先沖水後放茶的方法。玻璃杯可以體現茶葉在水中的優雅姿態,色彩也更好。
2、花茶配蓋碗
G. 功夫茶各種用具的名字
1、茶針,用於茶餅的分解。說白了,茶餅用手掰,不衛生。用茶針戳開分解茶,茶餅的分解除了茶針,還需用到茶刀,茶盤。
2、茶匙,這個形狀各異,但大都像個小湯匙。也是用於分茶的工具。
3、茶鏟,用於鏟茶。適應於大袋裝的茶葉分茶。
4、茶夾,用於夾茶杯。方便不燙,又衛生。
5、茶剪,用於剪茶包。
6、茶筒,用於裝以上五種茶道用品。
7、茶碗,有三個部分組成。分為茶蓋、茶碗、茶托。茶蓋和茶托自是不用說明使用方法,茶托用來放茶蓋的。現在很多人家都是直接舍棄茶托,那是因為有茶盤的原因。但是呢,功夫茶道要求我們做到茶桌上滴水不漏,所以,是不會有茶盤的。因此,從前,茶蓋是需要茶托才能放下的。
8、茶盂,不要的茶湯和少量的茶渣就放於茶盂。茶盂為了美觀,配著有洞的蓋子。
9、茶碟,茶碟的用處,除了美觀,更為重要的是有利於我們茶主端茶給客人,一來防燙,二來手沒有接觸茶杯更顯衛生。
10、公道杯,公道杯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平均分茶給客人用的,公道杯使得每個客人杯中的茶,色香味都是一樣的。
11、茶杯,用來乘茶水的杯子。
H. 茶道用具有那些
1、 置茶器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干香。
⑤ 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 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
3、 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 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 滌潔器
①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
⑥ 茶巾:主要用於干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凈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 壺墊:紡織品。用於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⑤ 茶拂:置茶後用於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
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
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
⑧ 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I. 現代茶藝茶器具介紹
現代茶藝茶器具介紹
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飲一杯茶用這么多復雜的器具似乎難以理解。以下是我整理的現代茶藝茶器具介紹,歡迎參考閱讀!
1.主茶具
泡茶、飲茶主要的用具。(1)茶壺:用以泡茶的器具。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和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蓋等細部。壺身有口、延(唇牆)、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細部。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部分的不同,壺的基本形態就有近200種。
以把劃分。①側提壺:壺把為耳狀,在壺嘴的對面。②提梁壺;壺把在蓋上方為虹狀者。③飛天壺,壺把在壺身一側上方為綵帶習舞狀。④握把壺:壺把圓直形與壺身呈90°狀。⑤無把壺:壺把省略,手持壺身頭部倒茶。
以蓋劃分。①壓蓋:蓋平壓在壺口之上,壺口不外露。②嵌蓋:蓋嵌入壺內,蓋沿與壺口平。③截蓋:蓋與壺身渾然一體,只顯截縫。
以底劃分。①捺底:將壺底心捺成內凹狀,不另加足。②釘足:在壺底上加上三顆外突的足。③加底:在壺底四周加一圈足。
以有無濾膽分。①普通壺:上述的各種茶壺,無濾膽。②濾壺:在上述的各種茶壺中,壺口安放一隻直桶形的濾膽或濾網,使茶渣與茶湯分開。
以形狀分。①筋紋形:猶如植物中弧形葉脈狀筋紋,在壺的外壁上有凹形的紋線,稱之為筋,而筋與筋之間的壁隆起,有圓澤感。②幾何形:以幾何圖形為造型,如正方形、長方形、菱形、球形、橢圓形、圓柱形、梯形等。③仿生形:又稱自然形,仿各種動、植物造型、如南瓜壺、梅樁壺、松干壺、桃子壺、花瓣形壺等等。④書畫形:在製成的壺上,刻鑿出文字詩句或人物、山水、花鳥等。
(2)茶船:放茶壺的墊底茶具。既可增加美觀,又可防止茶壺燙傷桌面。
①盤狀:船沿矮小,整體如盤狀,側平視茶壺形態完全展現出來。②碗狀:船沿高聳,側平視只見茶壺上半部。③夾層狀:茶船製成雙層,上層有許多排水小孔,使沖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層,並有出水口,使夾層中的積聚之水容易倒出。
(3)茶盅:亦稱茶海。盛放泡好的茶湯之分茶器具。因有均勻茶湯濃度的功能,故亦稱公平杯。
①壺形盅:以茶壺代替用之。②無把盅:將壺把省略,為區別於無把壺,常將壺口向外延拉成一翻邊,以代替把手提著倒水。③簡式盅:無蓋,從盅身拉出一個簡單的倒水口,有把或無把。
(4)小茶杯:盛放泡好的茶湯並飲用的器具。
①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狀。②敞口杯:杯口大於杯底,也稱盞形杯。③直口杯:杯口與杯底同大,也稱桶形杯。④收口杯:杯口小於杯底,也稱鼓形杯。⑤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⑥蓋杯:附加蓋子的茶杯,有把或無把。
(5)聞香杯:盛放泡好的茶湯,倒入品茗杯後,聞嗅留在杯底余香之器具。
(6)杯托:放置茶杯的墊底器具。
①盤形:托沿矮小呈盤狀。②碗形:托沿高聳,茶杯下部被托包圍。③高腳形:杯托下有一圓柱腳。④圈形:杯托中心留一空洞,洞沿上下有豎邊,上固定杯底,下為托足。
(7)蓋置:放置壺蓋、盅蓋、杯蓋的器物,既保持蓋子清潔,又避免沾濕桌面。
①托墊式:形似盤式杯托。②支撐式:圓柱狀物,從蓋子中心點支撐住蓋;或筒狀物,從蓋子四周支撐。
(8)茶碗:泡茶器具,或盛放茶湯作飲用工具。
①圓底:碗底呈圓形。②尖底:碗底呈圓錐形,常稱為茶盞。
(9)蓋碗:由蓋、碗、托三部件組成,泡飲合用器具或可單用。
(10)大茶杯:泡飲合用器具。多為長桶形,有把或無把,有蓋或無蓋。
(11)同心杯:大茶杯中有一隻濾膽,將茶渣分離出來。
(12)沖泡盅:用以沖泡茶葉的杯狀物,盅口留一缺口為出水口,或杯蓋連接一濾網,中軸可以上下提壓如活塞狀,既可使沖泡的茶湯均勻,又可以使渣與茶湯分開。
2.輔助用品
泡茶、飲茶時所需的各種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
(1)桌布:鋪在桌面並向四周下垂的飾物,可用各種纖維織物製成。
(2)泡茶巾:鋪於個人泡茶席上的織物或覆蓋於潔具、乾燥後的壺杯等茶具上。常用棉、絲織物製成。
(3)茶盤:擺置茶具,用以泡茶的基底。用竹、木、金屬、陶瓷、石等製成,有規則形、自然形、排水形等多種。
(4)茶巾、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織物;或用作抹乾泡茶、分茶時濺出的水滴;托墊壺底;吸干壺底、杯底之殘水。
(5)茶巾盤:放置茶巾的用具。竹、木、金屬、搪瓷等均可製作。
(6)奉茶盤:以之盛放茶杯、茶碗、茶具、茶食等,恭敬端送給品茶者,顯得潔凈而高雅。
(7)茶匙:從貯茶器中取干茶之工具,或在飲用添加茶葉時作攪拌用,常與茶荷搭配使用。
(8)茶荷:古時稱茶則,是控制置茶量的器皿,用竹、木、陶、瓷、錫等製成。同時可作觀看干茶樣和置茶分樣用。
(9)茶針:由壺嘴伸入流中防止茶葉阻塞,使出水流暢的工具,以竹木製成。
(10)茶箸:泡頭一道茶時,颳去壺口泡沫之具,形同筷子,也用於夾出茶渣,在配合泡茶時亦可用於攪拌茶湯。
(11)渣匙:從泡茶器具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與茶針相連,即一端為茶針,另一端為渣匙,用竹、木製成。
(12)箸匙筒:插放箸、匙、茶針等用的有底筒狀物。
(13)茶拂:用以刷除茶荷上所沾茶末之具。
(14)計時器:用以計算泡茶時間的工具,有定時鍾和電子秒錶,以可計秒的為佳。
(15)茶食盤:置放茶食的用具,用瓷、竹、金屬等製成。
(16)茶叉:取食茶食用具,金屬、竹、木製。
(17)餐巾紙:墊取茶食、擦手、抹拭杯沿用。
(18)消毒櫃:用以烘乾茶具和消毒滅菌。
3.備水器。
(l)凈水器:安裝在取水管道口用於純凈水質,應按泡茶用水量和水質要求選擇相應的凈水器,可配備一至數只。
(2)貯水缸:利用天然水源或無凈水設備時,貯放泡茶用水,起澄清和揮發氯氣作用,應特別注意保持清潔。
(3)煮水器:由燒水壺和熱源兩部分組成,熱源可用電爐、酒精爐、炭爐等。
(4)保溫瓶:貯放開水用。一般用居家使用的熱水瓶即可,如去野外郊遊或舉行無我茶會時,需配備旅行熱水瓶,以不銹鋼雙層膽者為佳。
(5)水方:置於泡茶席上貯放清潔的泡茶用水的器皿。
(6)水註:將水注入煮水器內加熱,或將開水注入壺(杯)中溫器、調節沖泡水溫的用具。形狀近似壺,口較一般壺小,而流特別細長。
(7)水盂:盛放棄水、茶渣等物的器皿,亦稱"滓盂"。
4.備茶器。
(l)茶樣罐:泡茶時用於盛放茶樣的容器,體積較小,裝干茶30~50克即可。
(2)貯茶罐(瓶):貯藏茶葉用,可貯茶250~500克。為密封起見,應用雙層蓋或防潮蓋,金屬或瓷質均可。
(3)茶瓮(箱):塗釉陶瓷容器,小口鼓腹,貯茶防潮用具,也可用馬口鐵製成雙層箱,下層放乾燥劑(通常用生石灰),上層用於貯茶,雙層間以帶孔擱板隔開。
5.盛運器
(l)提櫃:用以放置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的木櫃,門為抽屜式,內分格或安放小抽屜。可攜帶外出泡茶用。
(2)都籃:竹編的'有蓋提籃,放置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等,可攜帶外出泡茶。
(3)提袋:攜帶泡茶用具及茶樣罐、泡茶巾、坐墊等物的多用袋,用人造革、帆布等製成的背帶式袋子。
(4)包壺巾:用以保護壺、盅、杯等的包裝布,以厚實而柔軟的織物製成,四角縫有雌雄搭扣。
(5)杯套:用柔軟的織物製成,套於杯外。
6.泡茶席
(1)茶車:可以移動的泡茶桌子,不泡茶時可將兩側檯面放下,擱架向對關閉,桌身即成一櫃,櫃內分格,放置必備泡茶器具及用品。
(2)茶桌:用於泡茶的桌子。長約150厘米,寬約60-80厘米。
(3)茶席:用以泡茶的地面。
(4)茶凳:泡茶時的坐凳,高低應與茶車或茶桌相配。
(5)坐墊:在炕桌上或地上泡茶時,用於坐、跪的柔軟墊物。大小為60厘米×60厘米的方形物,或60厘米×45厘米的長方形物,為方便攜帶,可製成折疊式。
7.茶室用品。
(1)屏風:遮擋非泡茶區域或作裝飾用。
(2)茶掛:掛在牆上營造氣氛的書畫藝術作品。
(3)花器:插花用的瓶、簍、籃、盆等物。
;J. 茶道用具有那些
茶道六用是泡茶必不可少的輔助用具,包括茶則、茶匙、茶夾、茶漏、茶針、茶筒,多為竹、木質地。
用途:茶則用來盛取茶葉;茶匙協助茶則將茶葉撥至泡茶器中;茶夾代替手清洗茶杯,並將茶渣從泡茶器皿中取出;茶漏可擴大壺口的面積,防止茶葉外溢;茶針用來疏通壺嘴;茶筒用來收納茶則、茶匙、茶夾、茶漏和茶針。
使用茶道具時要注意保持乾爽、潔凈,手拿用具時不要碰到接觸茶葉的位置,擺放時也要注意位置,不要妨礙泡茶。
茶道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