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五金知識 > 睿德工具箱官方

睿德工具箱官方

發布時間:2022-09-11 16:52:00

A. 為什麼漢宣帝的歷史地位不如漢武帝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辟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

《漢書》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之後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1)睿德工具箱官方擴展閱讀

漢朝科技

1、造紙術

西漢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是紙的遠祖,而東漢時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紙。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2、天文、醫學

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

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中華「醫聖」、中醫之祖。而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的醫生。

3、數學

公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

其中,《九章算術》是對戰國、秦、漢古代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列有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等籌算方法,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

4、工藝技術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和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和吊橋。造船已經採用了防水隔艙、多重桅和船尾柱舵,並且開始使用羅盤。此外,血液循環也是首先在此時發現

兩漢時期,中國的冶煉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鑄錢技術成熟,如三銖錢、五銖錢等。彩繪工藝獨特,如馬王堆所出土的帛書彩繪,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有「漢代魔鏡」之稱的銅鏡,煮鹽技術也不斷提高,兩漢出現了蒸餾酒,釀酒水平臻於完美。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網路:漢宣帝

B. 北京百睿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百睿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專業從事會議服務,會議設備租賃,LED大屏幕,舞美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工作.2013年銷售額達1.73億人民幣.北京百睿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務為導向的視頻設備租賃,為客戶提供全面靈活的LED大屏、投影機、等離子電視、攝像、燈光音響等專業設備的租賃,我們擁有一批專業的隊伍,為您隨時提供專業技術服務。我們的租賃服務范圍有:各種慶典、各類禮儀、文藝表演、婚慶、展覽展會、會議培訓,同時也為每位合作商提供了高效高質的服務,我們的口號是「專注專業,專業服務」。我們堅持以「專業專注的服務以最實惠的價格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理念來經營,我們的目標是:根據顧客特定需求,憑借良好的專業技能、豐富的服務經驗和周到的服務意識,精心設計各種服務方式,為用戶提供量身定製的綜合服務,以軍用標准為軍用或民用提供最可靠的服務。我們將會一如既往地秉承「依靠專業人才,引進先進設備,保持高水準的專業化服務」這一信念,願與國內外各界朋友共同發展。視頻設備室內外全彩LED屏,多媒體背投一體機,等離子、液晶電視,投影機、投影幕,多屏圖象處理器音頻設備大功率全頻音箱,專業功放機,有線、無線話筒,調音台、效果器,均衡器、壓限器燈光設備PAR燈、電腦燈.追光燈、調光台,面光燈、激光燈,硅箱、TRUSS架特效設備乾冰機,煙霧機,泡泡機,冷焰火,雪花機睿德,皇帝的恩德。唐白居易《中和節頌》序:「由是文武百辟僉拜手稽首而颺言曰:『大哉睿德!合於玄造。』」明錢德震《送白學士祭告孝陵及南嶽》詩:「睿德隆虞秩,崇僚肅楚征。」
法定代表人:朱漢文
成立時間:2013-09-17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1630065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櫻花園28號樓(櫻花集中辦公區0876號)

C. 八年級物理

查考人物,可以首先查檢幾種最常用的工具書,如臧勵龢等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彭作楨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姜亮夫編、陶秋英校的《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杭州大學圖書館編的《中國歷代人物年譜集目》等等。

1.要了解一個人的姓名、字型大小、時代、籍貫及其簡單的 生平,可查《中國人名大辭典》。該書內容豐富,共收上古至清末四萬多人。自1921年由商務印書館刊行後,至1949年已印至九版,1958年又予重新影印,可見很有使用價值。但它也存在不少缺點,主要是觀點陳舊,沒有註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傳記的出處,以及部分材料失實等,這些都值得使用時注意。

由於大辭典按姓氏筆劃編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檢時頗感不便,故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又編四角號碼《中國人名大辭典索引》附於書後,也有單行本,讀者可加以使用。

此外,有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在《辭海》也可以查到。

2.中國歷史很長,出現了許多同名同姓的人物,讀書時容易混淆,要解決這個問題,可查彭作楨編、1934年北平好望書店出版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該書根據梁元帝《古今同姓名錄》、余寅《同姓名錄》、陳棻《同姓名譜》、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汪輝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編成。收五萬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筆劃編排。

哈佛燕京社1931年為清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編制一部專門索引:《歷代同姓名錄引得》,可供迅速查找劉書所錄人名之用。

3.如果你主要想知道人物的生卒年代,可查姜亮夫的《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是書原名《歷代名人年裡碑傳總表》,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所收材料包括錢大昕的《疑年錄》、吳修《續疑年錄》、錢椒《補疑年錄》、陸心源《三續疑年錄》、張鳴珂《疑年賡錄》、閔爾昌《五續疑年錄》和作者自編《六續疑年錄》,以及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張惟驤《疑年錄匯編》中多於上述七種疑年錄的人物和大量的碑傳資料。解放後經作者訂正錯誤、補充脫略、刪汰蕪雜和增補若干新的碑傳材料,1959年由中華書局重印並改今名。全書收春秋末期至191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約一萬二千餘名,按人物的生年順序排列,末附人名筆劃索引。由於該書引用資料不盡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里第有脫漏和錯誤,但總的來說還是一本有用的工具書。又舊的《總表》收有名僧,再版時已刪去,因此,若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可查陳垣的《釋氏疑年錄》(中華書局1964年版)。此書根據七百餘種佛教典籍、僧傳、語錄,參考諸家文集、方誌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編成,計收晉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書末有僧人法名通檢,是查考歷代僧人事跡,包括名號、籍貫、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書。

4.研究歷史人物,需要查找較詳細的傳記材料,《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的「備考」欄註明了人物傳記的出處,盡管也有錯誤和遺漏之處,還是可根據這個線索進一步查閱原始資料。另外,可以通過《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查閱史書列傳。

清人汪輝祖把二十四史中的人名編成《史姓韻編》,曾受到當時學術界的極大重視。但因所收只限二十四史,而且不載帝王後妃及外國諸傳人名,又依舊有韻目編排,查檢甚不方便,所以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搜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等二十五部正史中全部列傳及附見的人名,編成四角號碼索引,人名下註明見於某史某卷和開明版二十五史總頁數及欄數。又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梁啟雄等編的《二十四史傳目引得》也可以利用,不過此書不及《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方便。

5.關於人物一生的活動,最詳盡的記載莫過於年譜。

哪些人物有年譜可供閱讀?一般說來各大圖書館都有書目可查。解放後作為單獨的書目出版的有杭州大學的《歷代人物譜集目》。該書於1962年鉛印,收錄年譜約一千八百餘種,可以作為參考。但據趙國璋《語文工具書使用法》稱,汪誾編《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綜錄》(稿本),收有年譜二二一四種,可見杭大書目失收尚多。此外,李士濤《年譜目錄》(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梁廷燦《年譜考略》(載1929年7—11月《北平圖書館月刊》第三卷第一至五號),可以參考。

二、按時代或地域查考人物

除了查上述常用的幾種工具書外,也可確定人物的時代和地域范圍,利用另外一些工具書試加搜尋。

1.先秦人物,可查《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燕大引得第40號,1947年出版)、鍾華編《史記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和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

《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中有關人名的部分,可供查檢先秦至西漢初期人名之用。《史記人名索引》系根據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校點本編制,以姓名或曾用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別名、字、號、封號、謚號、綽號等附註於後,並一律作為參見條目,可以從不同名稱進行翻檢,是專查《史記》人名,也即查先秦至漢初人物極為重要的工具書。

清梁玉繩《古今人表考》、蔡雲《人表考補》、翟雲升《校正古今人表考》,可供查閱《漢書古今人表》時作參考。又日本重澤俊郎的《左傳人名地名索引》(弘文館1935年版),也可查找見於《左傳》的先秦人物。

2.兩漢人物,可查明傅山《東西漢書姓名韻》(山西鉛印本)、庄鼎彝《兩漢不列傳人名韻編》(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前書是兩漢書的傳記索引,後書輯錄兩漢書中沒有專傳而散見於紀表或他人列傳中提到的人名。另有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的《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後漢書及注釋綜合引得》,也都有人名可查。

最近,李裕民編著的《後漢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已於1979年出版。該書系據1965年出版的《後漢書》點校本編制,收錄兩漢及三國(魏蜀吳)、兩晉的人名。兩漢以前的人名,凡屬紀傳追述世系或有重要價值者,也予收錄。這是查找漢代人物尤為重要的工具書。由於此書與前面提到的《史記人名索引》以及下面要介紹的《晉書人名索引》、《隋書人名索引》等等是根據新點校本二十四史編制的,使用較方便,希特別留意。

3.三國、兩晉和隋代人物,可查王祖彝編《三國志人名錄》(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張忱石編《晉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版)和鄧經元編《隋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9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於《吳書·呂蒙傳》「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句下,用小字加註:「或曰,此語不可解,疑有脫誤。」《三國志選》、新標點本《三國志》出於誤解,於孫規均不作人名標注。而《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又查無孫規其人,讀書至此,就不知「孫規」究作何解?一查《三國志人名錄》,才知孫規實是人名,除《呂蒙傳》外,還見於《孫權傳》。該傳下有「乃遣呂蒙督鮮於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等語,一看便知孫規是東吳將領,所以《三國志選》、新標點本《三國志》於此均作人名標點。可見《呂蒙傳》不作人名標注,顯系因盧注而產生的偶然疏忽。《三國志人名錄》因是索引,在編制過程中很自然地將兩處關於孫規的條目合並起來,就可避免上述差錯。

通過這一番周折,再讀一下《三國志人名錄》的出版說明,就進一步了解這部工具書的重要性。原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三國部分僅以陳壽《三國志》為限,且只收列傳及附見人物;《三國志人名錄》除了列傳及附見人物外,還把文章中提到的人名,甚至裴松之註解中的人名全部收錄,而裴注文字要多出陳書數倍,所以查三國時代的人物,一定要知道利用《三國志人名錄》。舊燕大編的《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把陳書及裴注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綜合排比,收錄的人物極多,關於孫規也有兩個出處,可見其用處和《三國志人名錄》一樣,甚至更為廣泛。由此也可以推知前面提到的有關史、漢的三種引得的用處,它們所收的人名同樣遠遠超過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視。

《晉書人名索引》據1974年11月出版的《晉書》點校本編制,收晉代(包括十六國)、三國(魏蜀吳)及由晉入劉宋的人名。但關繫到晉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本索引以姓名或常用的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字、號、小名、綽號、官名、爵名、謚號等,附註於後。為了方便於從各種名稱進行翻檢,主目後面附註的所有異稱,另立參見條目。全書按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後附筆畫檢字表,極便查閱。

《隋書人名索引》,據1973年出版的《隋書》點校本編制。該書收錄隋代、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北齊北周)以及入唐的人名。紀傳中上溯隋代人物世系的人名,不受此限,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但《隋書·經籍志》中的作者名,一概全收。

另有《新舊五代史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在排印中,不久將出版發行。以上二書,為查考隋代及五代人物提供了便利。

4.宋遼金元人物,主要的可查舊燕京大學編、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

《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都提供搜尋古代人物傳記資料的重要線索。由於宋遼金元四朝時間上是交叉的,有些見於宋代傳記引得的人物,在遼金元傳記引得里也能夠查到,這兩部書有相互補充的作用。

宋代和遼金元的兩種引得採用了一些不屬於傳記性質的書,前者如《桐陰話舊》、《萬柳溪邊舊話》、《宋詩鈔》、《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後者如《遼詩紀事》、《遼大臣年表》、《遼方鎮年表》、《元詩選》、《元行省平章政事年表》等,或為史表,或為詩選、詩話。從體例上說有問題,但從查考人物來說,資料愈多愈好,這並不算是太大的缺點;相反,詩文集和筆記里還保存著不少關於人物的記載,傳記引得為了體例的關系又沒有採用這類的書,因此我們如果要比較全面地了解某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還不能以引得里所指出的線索為滿足。日本梅原郁、衣川強從一三二種宋代文集中收錄三千二百人的傳記資料(包括行狀、墓誌銘、神道碑傳),按筆劃順序編成《遼金元人傳記索引》(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2年版),朱士嘉則從三十三種宋元方誌中搜集三九四九人的傳記資料編成《宋元方誌傳記索引》(中華書局1963年版),正好彌補上述不足,有相互補充的作用。而且,正史和許多傳記資料匯編收錄的人物,一般都是全國性的知名人士,它們不予收錄的人物,文集和地方誌中往往可以找到。這里著重講一下方誌的作用。如李贄《焚書》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贊劉諧》,《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查無劉諧其人,而近年來根據李贄生前的活動范圍,終於從《麻城縣志》中找到了劉諧是隆慶辛未年進士,做過余干知縣,「喜獎寒士,抗上而不慢下」。又如有人整理和研究林則徐的史料,看到有一個名叫李芸渠的人,與林書信往還,甚為相契,但只知此人曾在雲南做官,要進一步了解他的情況,查《中國人名大辭典》、《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碑傳文通檢》等都查不到,一查《雲南通志》才知李是江西南城人,原名熙齡,芸渠是其字,曾任雲南澄江府及廣南府知府,主編過《廣南府志》、《澄江府志》、《普洱府志》等書。若是根據這個線索再去查有關的府志縣志,當有更詳盡的材料。這樣的例子,實在是舉不勝舉。

宋元方誌較少,已有朱士嘉《宋元方誌傳記索引》可查。明代有方誌八百多部,清代有五千多部,民國一千多部,要編制傳記或其它專題索引,規模太大,恐一時難以辦到。所以要從明清以來的方誌中查找人物,目前只能通過了解人物的出生地(包括生前主要活動地區)而後查閱有關方誌。又據朱士嘉介紹,《吳縣志列傳人名索引》(1939年版),是我國第一部方誌人名索引;1934年商務印書館在影印河北、山東、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各省通志的時候,書後都附有四角號碼索引,人名當然也包括在內,故查考上述地區的人物,可加以利用。

再附帶說一下,按地域查考人物,也不失為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查考省志、府州縣志乃至鎮志、村志以外,尚有備查地方人物的專書,如河北省,可查清孫奇逢《畿輔人物考》;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河南省,可查孫奇逢《中州人物考》;浙江省,可查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廣東省,可查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又日本梅原郁編《續資治通鑒長編人名索引》(京都同朋會1978年版),若城久治郎編《遼史索引》(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版),小野川秀美編《金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0年版),田村實造編《元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部1961年版),也可以查遼金元之人物。

5.明清人物。

明代,可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工具書較多,而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和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清代碑傳文通檢》最為重要。

明清兩種引得是查考明清兩代人物的重要工具書。明代傳記引得在排列上偶有疏忽;清代引得只錄本名,不列字型大小,與前幾種引得不同,是很大的缺點。

《清代碑傳文通檢》收有關文集一千零二十五種,分列碑傳主人的姓名、字型大小、籍貫、生卒年代和碑傳文的作者及所載書名、卷數,依碑傳主姓名筆劃排列。凡明朝人死在1644年(崇禎17年)以後及現代人生在1911年(宣統三年)以前的人,一律收入。一人兩名或更改姓名的,在附錄中作「異名考」;一人數傳,而所載生卒互異的,作「生卒考異」。總之,這是一本研究清代史料和查考清代人物的極有用的參考工具書,可與《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參照使用。

此外,如蔡丐因編、世界書局1937年版《清代七百名人傳》等可以直接查找人物小傳的工具書也還不少,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6.近代以來至解放初,可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中的人物傳記、人名辭典。人物傳記約收一千人,人名辭典擬收四五千人,另有若幹人物表。

徐州師范學院鄭雲波、魏雲卿編《中國近代作家傳記暨著述要目》(1964年鉛印本),將近代作家239人的傳記資料出處和他們的生平著作匯集在一起,甚便檢索。另有楊家駱編、1937年辭典館出版的《民國名人圖鑒》,日本橋川時雄編、1940年中華法令編印館出版的《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鑒》,任嘉堯編、1947年東方書店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辭典》,樊蔭南編、1931年良友圖書公司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錄》,香港《周末報》編輯委員會編、1950年永發印務有限公司印行的《新中國人物誌》亦可查考。

三、按身份、職業查考人物

按身份、職業等查考人物,可分兩大類:一類如查帝王、大臣、科舉出身人物的工具書,主要有李子文編《歷代帝王系統表》(1954年上海新亞書店出版),齊召南《歷代帝王年表》(四部備要本),吳廷燮編《歷代方鎮年表》(遼海書社排印線裝本),燕大引得編纂處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引得》(1934年版),章伯鋒編《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1796—1911)》(1965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錢實甫編《清季重要職官年表》(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清季新設職官年表》(1961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劉壽林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1966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燕大引得編纂處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1941年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1963年編印的《中國駐外使領年表》(1912—1949)等等。

另一類是查考一些學者、藝術家等等的工具書,主要有潘念之編《思想家大辭典》(1933年世界書局出版),譚正璧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1934年蔚文印書局出版),北京語言學院1978年編印《中國文學家辭典》(古代第一分冊),鄧元鼎和王默君編《宋元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張明仁編《四朝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世界書局出版),支偉成編《清代朴學大師列傳》(1925年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阮元、羅士林、諸可寶、華世芳等編《疇人傳四十六卷續編六卷三編七卷近代疇人著述記1卷》(1955年三聯書店)出版),黃鍾駿編《疇人傳四編11卷》(195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孫濌公編《中國畫家人名辭典》(1944年神州國光社出版),朱鑄禹編《唐前畫家人名辭典》(1961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和《唐宋畫家人名辭典》(1958年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出版),洪業輯、1934年北平哈佛燕京社印行《清畫傳輯佚三種附引得》,曹惆生編《中國音樂舞蹈戲曲人名詞典》(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等等。另有郭味蕖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版),徐邦達編《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傅抱石編《中國美術年表》(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等學術年表,也可查有關人物。

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列述有明一代十九個學派和二百多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善的學術思想史。繼《明儒學案》後,他又撰述《宋元學案》,每個學案列有一「表」,對於師友的淵源,各派的支流,了如指掌;每案之後又編有「附錄」,把時人及後人正反兩方面的評論廣加搜羅,比《明儒學案》的編寫似又有所改進。可惜此書沒有完成,黃宗羲就去世了。其後由其子百家續寫一部分,而主要由全祖望續成。全書一百卷,列有九十一個學案,敘述的學者多達兩千餘人。清江藩著《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清人唐鑒著《清學案小識》,合稱《清儒學案》。《清儒學案》與《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又合稱《四朝學案》。這是查考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學術家的重要參考材料,讀者尤需注意。《四朝學案》目前通行的平裝書有商務印書館和世界書局兩種本子。鑒於《明儒學案》已收入《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儒學案》已入《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故商務印書館於1936年又出版鄧元鼎、王默君編的《宋元學案人名索引》,讀者可分別加以利用。另外,世界書局本第四冊附有張明仁編制的《四朝學案人名索引》,共收二百多卷書中所載有傳及附傳學者三千餘人,按姓氏筆劃排列,亦於1936年出版,更便檢索。

《疇人傳》收有我國從上古傳說時代起到清末止天文數學家四百人(附錄西人五十二人)的傳記。另有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第一機床廠編的《科學技術發明家小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外科學家小傳》編寫組所撰《中外科學家小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等書,都是查考科學家傳記的有用工具書。

凡是中華書局重印的宋代、遼金元、明、清四種傳記引得已收錄的人物傳記(見前表),本章不再單獨介紹,以免重復。

又蔡金重編、1937年燕京哈佛社印行的《藏書紀事詩引得》,是查考歷代藏書家資料的有用工具書。

《藏書紀事詩》,葉昌熾著,共輯錄五代至清的藏書家一千餘人的材料。倫明著《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則是葉書的續輯。《引得》將以上二書中的有關條目按中國字庋擷法混合編排,以人名等為主目,下注朝代、字型大小、籍貫、室名、印鑒及著述選輯校刻諸書名,再注出處;以字型大小、室名等為見目,只注其所屬的主目,不注出處。不會查中國字庋擷法者,另有筆畫索引可查。

蔡金重編、哈佛燕京社1941年印《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作者引得》,李書春編、1934年印《唐詩紀事著者引得》,林斯德編、1931年山東大學圖書館出版《全唐詩文作者引得合編》,燕大引得編纂處1934年出版《宋詩紀事著者引得》、《元詩紀事著者引得》,以及中華書局1965年編輯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也都是查考古代文學家的有用工具書。

四、從字型大小、筆名等轉查人物本名

中國人的名號最繁:有名,有字,有號,有別名,有別號,有室名,近代作家更有各種各樣的筆名,而且多有以字型大小或筆名聞世而本名轉被忽略者。一般工具書多數是以姓名為主,下附字型大小,難以直接查找,這樣就非要有以字型大小、筆名等為主目倒過來轉查人物本名的工具書不可。因此,陳德芸編、廣州嶺南大學圖書館1937年出版的《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7年重印的《室名別號索引》,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編輯出版的《民國以來人名字型大小別號索引》,蔡金重編、燕京大學1934年出版的《清代書畫家字型大小引得》,商承祚和黃華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中國歷代書畫篆刻家字型大小索引》,蔣星煜編、燎原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作家筆名索引》,袁涌進編、中華圖書館協會1936年出版的《現代中國作家筆名錄》,以及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室1959年編印的《中國現代作家筆名錄》,都成為極其有用的工具書。

又唐人喜以行第(排行)相稱,如「白二十二」即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元九」即元稹。岑仲勉著《唐人行第錄》(中華書局1962年版)是查考唐人行第的有用工具書。

此外,還有專查謚號、廟號、尊號、史諱的工具書。在封建時代,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叫做謚號。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謚號有一些按照地主階級觀點賦予特定涵義的字,如「經緯天地日文」、「威強睿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殺戮無辜曰厲」、「好內遠禮曰煬」、「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等等。東漢開始又有私謚,如夏恭卒,諸儒私謚曰宣明君;陳寔卒,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共謚為文范先生。

從漢代起,帝王又有廟號,如某祖、某宗等等。有些帝王後世即以廟號相稱,如「漢高祖」、「唐太宗」。唐代起皇帝還有尊號,或生前所加,或死後追加,全是尊崇褒美之詞,如清代那拉氏為皇太後,尊號累積有慈禧等十六字之多。

另外,舊時對帝王將相或尊者不敢直稱其名,需要避諱。避諱的辦法歸納起來有三種:一、因諱改字;二、空字;三、缺筆。由於避諱而更改人名、地名、官名等等,造成文獻資料上一些混亂現象,需要參考一些專講史諱的書籍以了解這方面的常識。

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光緒刊本),雷廷壽編《清謚法考》(1924年鉛印本),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1936年商務國學基本叢書本),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譜》(道光本),陳垣《史諱舉例》(1958年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等等,是查考謚號、廟號、尊號和史諱方面的工具書,其中《史諱舉例》尤為重要。

五、查外國人

查考外國人物,有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3年出版的《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圖書資料研究室編、商務印書館1964年出版的《蘇聯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5年出版的《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張英倫、呂同六、錢善行、胡湛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外國名作家傳》(上下冊)等書。

《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內容豐富,極為重要。該書資料全部選譯自1950—1958年出版的《蘇聯大網路全書》、1958年版《英國大網路全書》、1959年版和1961年版《美國大網路全書》、美國出版的1941—1954年各卷和1959年卷《當代人物傳記》、美國出版的1930—1935年版《社會科學網路全書》和日本出版的1953—1955年版《大人名辭典》。收集范圍以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思想家和學者為主,同時酌量收錄政治人物和社會活動家,以及少數和我國近代、現代史有關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人、外交人員和傳教士等。所收人物以卒於1870年及以後者為限(即卒於1870年以前的都不收),大體上上及整個十九世紀,下迄當代。全書共收人名約七千五百條。由於資料來源的限制,所收歐洲和北美洲人物大大多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物,已經去世的人物大大多於當代的人物;同時,因取材於各種不同來源,所以資料的立場觀點不一,著重點和詳略也都不一,使用時宜注意。

解放前出版的幾種工具書,如唐敬杲等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現代外國人名辭典》,潘念之和金溟若編譯、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版《世界人名大辭典》,劉炳藜等編、中華書局1940年版《中外人名辭典》,也可查考。

另外,辛華編、外文書店1970年版《法語姓名譯名手冊》、《德語姓名譯名手冊》和197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修訂本)、《西班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葡萄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拉美常用縮寫手冊》、1970年版《日本姓氏手冊》,張競干、黃竟成、王鑒明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日本姓名譯名手冊》,史群編《日本姓名詞典》,計分拉丁序、漢字序、和名序三冊,商務印書館已於1979年出版拉丁序本,其餘二冊亦即將出版。以上工具書,可供翻譯工作者參考。

D.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一生

唐高宗李治皇後,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後。王皇後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末年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後稱「天後」,宮中稱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則天於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1歲,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二十三,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父,武士彟,年48歲,任工部尚書,判六曹尚書事。母,楊氏,年46歲。異母兄元慶、元爽稍長,姐一人尚幼。
2歲,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淵傳位於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為太宗。封武士彟為豫州都督。
5歲,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誕生。本年,袁天罡為武相面,在當地留下了朝天關、望雲埔等傳說。
12歲,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於長安大安宮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歲。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於陝西三原獻陵,廟號高祖,與太穆皇後合葬。之後,與母親楊氏迴文水(屬山西呂梁市)葬父。
14歲,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士彟之女美麗聰明有才華,召入宮中,立為才人,賜號「武媚娘」。
16歲,貞觀十三年(639年),全國有州府358,縣1551。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於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長相繼遣使朝貢。
20歲,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為太子。
23歲,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詔軍國機務並委太子李治處理。此後,太子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葯膳,武與太子開始接觸,兩人同在太宗身邊侍疾。
25歲,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賜太子李治。
26歲,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詔長孫無忌、褚遂良輔佐太子李治。太宗駕崩。按當時的法律,皇上死後,沒給皇上生皇子的妃子,要去做尼姑。二十八日,武在感業寺出家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為高宗,時年22歲。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於昭陵,與長孫皇後合葬。
27歲,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後。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業寺行香,見到武。武氏哭泣,高宗傷感落淚。王皇後暗示武氏留長發,並勸皇上接其回宮。
28歲,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宮,為一般宮女,在王皇後身邊。
29歲,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陳王忠)為太子。十二日,戶部奏:全國有戶380萬。本年冬,武生長子李弘。
31歲,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為昭儀。三月十四日,唐高宗應武之請求,加贈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後的舅父看出皇後寵衰的現實,自請罷官,改封為吏部尚書。十二月十七日,高宗離京師謁昭陵,武從行,生次子李賢於途中。
32歲,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內訓》一篇。六月,王皇後與其母柳氏為「厭勝」事發,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宮,後舅罷知政事。此時,在皇後廢立問題上朝臣分為兩派:長孫無忌、褚遂良、朝瑗、來濟等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後;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擁護立武則天為後。十月十三日,王皇後、蕭淑妃廢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後。十一月初一,舉行隆重的冊立皇後儀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長朝皇後於肅儀門。初七,追贈武後父武士彟為司空。本月,武後處死王皇後、蕭淑妃。
33歲,顯慶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後子李弘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贈武後父武士彟為司徒,賜爵周國公。三月十七日,武後祀先蠶於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與武後在安福門樓觀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晉以來,佛事活動從無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後制《外戚誡》獻於朝。十一月初五,武後生第三子李顯於長安。
34歲,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顯為周王。
36歲,顯慶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以皇族與後族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殺長孫無忌及柳奭。九月,高宗下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127個,全國疆域進一步擴大。
37歲,顯慶五年(660年)正月,高宗與武後及太子在東都洛陽過春節。二十三日,離洛陽到並州。二月初十、至並州。十五日,會見隨從官員、諸親及並州官屬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後宴請親戚故舊鄰里於朝堂,宴婦人於內殿。初八,高宗講武於並州城西,引群臣閱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後一行離並回東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後母代國夫人楊氏為榮國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風眩病,委武後處理部分政務,從此,武後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38歲,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後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高宗採納並下詔。四月,高宗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後抗表進諫以為不可,被採納。
39歲,龍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後生第四子李旦於蓬萊宮含涼殿,於殿內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滿月,大赦天下,賜宴三日。
41歲,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儀謀廢皇後失敗下獄。十三日,殺上官儀等,賜廢太子忠死。此後,高宗視朝,武後垂簾於後,中外稱之為「二聖」。約於本年,武後生太平公主。
42歲,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後與太子去泰山封禪,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東自高麗,西盡波斯,各國朝會者隨從。本年,又獲豐收。
43歲,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於泰山之南。初二,封於泰山之上。初三,禪於社首山,武後為亞獻。初五,禮畢,高宗御朝覲壇受朝賀,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離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贈孔子為太師。二月二十二日,還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廟,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後回東都洛陽。令刻《登封記號文》,立於泰山。
44歲,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監國,改封殷王李旦為相王。
45歲,總章元年(668年)閏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長安、萬年二縣置乾封、明堂二縣,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績攻克平壤,擒高麗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麗。
46歲,總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諸王嫡子皆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績病死。
47歲,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劉仁軌因年老辭官。三月十九日,許敬宗退休養老。八月初二,武後母楊氏病死於九成宮,享年92歲。
48歲,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與武後離京師長安到東都,留太子李弘監國,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輔政。
49歲,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積壽為帥,發兵討叛「蠻」。昆明蠻14姓3萬戶歸順,設殷、敦、總三州。
50歲,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瘧疾,病重,令太子李弘於延福殿受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監制樂章,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官》、《十洲》、《得一》、《慶雲》等曲。
51歲,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為神堯皇帝,太宗為文武聖皇帝,高宗自稱天皇,武後稱天後,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詔復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後上意見十二條,高宗贊同,令施行。
52歲,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後祀先蠶於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風眩病加重,不能聽政,政事皆由武後處理。高宗欲遜位於武後,宰相郝處俊諫止。武後引文學之士於宮中著書,參決表奏,被人們稱為「北門學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被殺。五月初五,追謚太子李弘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賢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於河偃師恭陵,高宗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
53歲,儀風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後勸高宗封禪中嶽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詔今冬有事於嵩山。閏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詔停封禪,遣相王李旦等率軍抵禦吐蕃。
55歲,儀風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長朝武後於光順門。
56歲,調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賢監國。
57歲,永隆元年(680年)正月十九日,武後登洛陽城門樓,宴請諸王諸司三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編《六合還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廢太子李賢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顯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歲,開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請百官及命婦於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詔免雍、岐、華、同四州兩年地稅。河南、河北遭水災處免稅一年。二月,武後表請赦杞王上金、鄱陽王素節之罪,乃以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為岳州刺史,仍不許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紹。閏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顯監國。十一月初八,令廢太子賢遷巴州。
59歲,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孫重照滿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
60歲,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後隨高宗至少林寺,見其母舊營之所未償完功,倍感凄涼,作詩並序,令武三思資金絹等物續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詔今年十一月有事於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為來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詔罷來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則天門樓宣詔,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詔。當夜,高宗崩於洛陽宮貞觀殿,終年56歲。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輔政,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武後進止。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為中宗。尊武後為皇太後。
61歲,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聖,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為皇後。武太後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聖記》。二月六日,武太後與裴炎等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七日,立相王李旦為皇帝,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後處理。八日,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九日,令丘神績往巴州監視廢太子李賢,以備外虞。以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三月初五,廢太子李賢在巴州自殺。四月二十二日,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二十六日遷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後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留鎮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於乾陵,廟號高宗,刻述聖記碑立於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後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後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於文水。二十九日,徐敬業以匡復為名在揚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後令李孝逸等率兵30萬討伐徐敬業。十八日,斬裴炎於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後令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徐敬業。十八日,徐敬業敗逃,部將王那相殺徐敬業後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黨,平定揚州。
62歲,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業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後下詔:「朝堂所置肺石及登聞鼓不預防守。有上朝堂訴冤者,御史受狀以聞。」三月二十一日,再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四月,下《求賢制》,制令自舉。十一月,武太後作《方廣大庄嚴經序》,撰《臣規》兩卷,普賜臣僚,以教為臣之道。
63歲,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後欲復政於睿宗李旦,李旦固讓,請武太後繼續理政。武太後開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後令鑄銅匭,這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意見箱。十二月,免並州百姓庸、調二稅,終其身。
64歲,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後封皇孫成美為恆王,隆基為楚王,隆業為趙王。
65歲,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後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十一日,令毀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懷義督辦。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讓唐同泰獻上,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太後命名為「寶圖」。五月十八日,武太後加尊號稱「聖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後更名「寶圖」為「天授聖圖」,改洛水為永昌洛水,「寶圖」所出為「聖圖泉」,設永昌縣於泉側。封洛水神為「顯聖侯」,嵩山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於汜水得瑞石,改汜水為廣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太後。武太後令丘神績討伐,未至,李沖已為地方軍所敗。二十三日李沖被其舊部殺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貞起兵於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後令左豹韜衛大將軍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討伐李貞,削李貞屬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臨城下,李貞自殺,平豫州。十三日,殺韓王、魯王等參與叛亂者。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號「萬象神宮」,富麗堂皇,准許民眾入內參觀。武太後又令於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貯夾像。頒《親享明堂制》。
66歲,載初元年(689年)正月初一,武太後服皇帝袞冕,大饗萬象神官,登則天門,改元永昌,大赦天下。初三,在明堂接受朝賀。初四,布政於明堂,頒九條以訓百官。初五,在明堂饗群臣,吐蕃等遣使來賀。二月十四日,武太後尊其父魏忠孝王為周忠孝太皇,其母為周忠孝太後,文水陵為章德陵,咸陽陵為明義陵。置祟先府官。十五日,武太後再追王其祖:魯靖公(克己)為太原靖王,北平王(居常)為趙肅恭王,金城王(儉)為魏義康王,太原王(華)為周安成王。十一月初一,武太後大享萬象神官,改元載初,並始用周正(周歷),即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
67歲,天授元年(690年)正月初二,武太後布政於明堂。八日,下詔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曌(或作瞾)」為己名。改詔書為制書。二月十四日,武太後策試貢生於洛城殿,數日方休。貢生殿試自此開始。四月十一日,范履冰下獄死。告密之風起。七月,置制獄於麗景門,專理謀反案以掃除政敵。九月,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6萬餘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九日,武太後隆重登基稱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號曰「聖神皇帝」。十月十四日,改文水縣為武興縣,縣令品秩同赤縣(京師長安),百姓世代免除賦稅。
68歲,天授二年(691年)一月二十三日,殺丘神績。二十八日,殺史務滋。二月,開始懲治酷吏,殺周興、索元禮。九月二十五日,傅游藝下獄死。魏王武承嗣授意,鳳閣舍人張嘉福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皇帝不許,王慶之即以死泣請,皇帝只得賜其印紙一張為出入憑信,才使他離去。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皇帝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69歲,長壽元年(692年)一月初一,皇帝召見存撫使所推薦的人。全部試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者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開始。二月初三,吐蕃、黨項部落萬餘人歸順,分設十州。三月,五天竺國遣使朝貢。五月,吐蕃酋長曷蘇率部請歸降。六月,別部酋長咎捶率羌蠻8000餘人歸降。八月,女皇帝令嚴善思按問舊獄,平反冤案850餘人,羅織之風開始平息。十月,狄仁傑請放棄安西四鎮,皇帝不納。二十五日,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四鎮。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發兵戍守。
70歲,長壽二年(693年)一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范雲仙私自拜見皇嗣李旦,被腰斬於市。又有人告李旦欲謀反。皇帝命來俊臣審問其隨從人員,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以證明李旦不反。皇帝親臨探視,嘆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令停止審查此事。這是聖神皇帝第一次在人前承認錯誤。九月初九,武承嗣等5000人上表請加尊號曰「金輪聖神皇帝」。皇帝在萬象神宮舉行慶典接受尊號。
71歲,延載元年(694年)一月初十,帝令婁師德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營田大使,令做好邊境營田。二月,王孝傑擊敗吐蕃、突厥各3萬餘人。韓思忠擊敗泥熟俟斤等萬餘人。十六日,帝命薛懷義為伐逆道行軍大總管,率18位將軍討伐默啜。八月十七日,蕃胡慕義,捐錢百萬億,請立天樞,以頌女皇帝功業。帝令於端門外鑄天樞。
72歲,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正月初一,女皇加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改元證聖,大赦天下。十六日夜,明堂起火,照城中如晝。二月初四,殺薛懷義。十六日,皇帝去除「慈氏越古」之號。四月初一,天樞鑄成。天樞由工匠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女皇親自書寫樞名:「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群臣賦詩稱贊。七月,吐蕃犯臨洮,皇帝令肅邊道大總管王孝傑討伐。九月初九,皇帝合祭天地於南郊,加號為「天冊金輪大聖皇帝」,賜宴九日,改元天冊萬歲,大赦天下。
73歲,天冊萬歲元年(695年)臘月初一(這時已進入696年),皇帝前往嵩山封禪。十一日,封嵩山為「神岳」,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成縣為告成縣。免天下百姓當年租稅。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規模小於舊者,名曰通天宮。四月初一,皇帝行親享之禮,改元萬歲通天(辭海等附錄作三月改元),大赦天下。五月十二日,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叛,攻陷營州。李盡忠自稱可汗,以孫萬榮為先鋒,兵至數萬。二十五日,武則天令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衛大將軍李多祚、麻仁節等二十八將率軍征討。七月,皇帝令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防備契丹。八月二十八日戰於峽石谷,唐軍大敗。繼而叛軍又設計伏擊,唐軍全軍覆滅。武則天再次發兵征討。九月二十一日,默啜率部討伐契丹,皇帝封其為遷善可汗。十月,默啜破松漠,虜李盡忠妻、子。皇帝加封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於、立功報國可汗。在唐軍與突厥的共同打擊下,不久李盡忠兵敗身亡。李盡忠死,孫萬榮代領收拾其眾,軍勢復振,數侵擾州縣,攻陷冀州,河北震動。
74歲,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初三,九州鼎鑄成。十八日,武則天令武懿宗、何迦密率軍征討。五月初八,又令婁師德、沙吒忠義率軍二十萬征討。六月初三,皇帝下《暴(曝)來俊臣罪狀制》,殺來俊臣。三十日,斬殺孫萬榮,討平契丹,余部降於突厥。
75歲,聖歷元年(698年)正月初一,皇帝祭通天宮,改元聖歷。本月,皇帝下《條流佛道二教制》,禁止佛、道教徒相互毀謗。三月初九,託病,令徐彥伯召回廬陵王李顯。二十八日,廬陵王至神都洛陽。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作太子不得憂憤而死。十三日,皇帝令武重規、張仁稟、李多祚等率兵30萬討突厥。九月十五日,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皇帝准,立李顯為太子。十七日,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突厥。二十一日,以狄仁傑為河北道副元帥,知元帥事,帝親自送行。
76歲,聖歷二年(699年)臘月二十五日,賜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二月,登嵩山,過緱山,謁升仙太子廟,親書升仙太子碑文,立碑於緱山升仙太子廟。四月,吐蕃贊婆等來降。十八日,皇帝為防止身後太子與武姓不相容,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作誓文,告天地於通天宮,銘之鐵券,藏入史館。七月,吐谷渾1400帳歸順。本年,改昊陵為攀龍台,順陵為望鳳台。
77歲,聖歷三年(700年)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羅為平西大總管,鎮守碎葉。三月初六,令東至高麗國,南至真臘國、西至波斯、吐蕃及堅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並為入蕃,以外為絕域。四月二十九日,在三陽宮避暑,作成《宴石淙詩及序》。五月初五,服長生葯(?!)病癒,改元久視,大赦天下,去「天冊金輪大聖」之號。六月,令契丹降將李楷固擊契丹余黨,全部平定。七月,吐蕃將領麴莽布支侵犯涼州,圍昌松,被唐休璟打敗。十月初十,下詔復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
78歲,大足元年(701年)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跡現,故改元大足。八月,蘇安恆上表請聖神皇帝還政,抑武興唐。十月,皇帝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等從洛陽回到長安,改元長安,大赦天下。十一月,武則天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郭元振到任後,以南境硤口設和仁城,北境磧口設白亭軍,控其要沖,拓寬州境一千五百里,突厥不敢侵擾。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五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遺,積軍糧可支數十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台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
79歲,長安二年(702年)正月十七日,首設武舉選將才。六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後碑於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為司徒。命蘇(特殊字) 審查酷吏舊獄,昭雪者眾多。十二月,設北庭都護府於庭州,使安定北境。
80歲,長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令武三思、李嶠、朱敬則等修《唐史》。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請以女嫁太子之子。
81歲,長安四年(704年)八月,病卧長生殿。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韋承慶為行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82歲,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初一,改元神龍。病重。下詔:「自文明以來得罪者非揚、豫、博三州及諸反逆魁首,皆赦免。」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等迎太子李顯,殺張宗昌、張易之,進至皇帝寢宮,逼迫讓位。二十三日,皇帝令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是為中宗。封相王李旦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號鎮國。令免今歲稅賦,放宮女3000人。皇族中的流放者和籍沒者,子孫皆復屬籍,量敘官爵。二十六日,聖神帝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中宗李顯率百官謁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顯封崔玄暐為守內史,敬暉、桓彥范為納言,張柬之為天官尚書,袁恕己為鳳閣侍郎,並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詣上陽官問則天大聖皇帝起居,此後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復國號為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均恢復永淳前原狀。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並州。五月初四,中宗遷周七廟神主於西京崇尊廟。下詔:「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立唐太廟社稷於東都,封張柬之等五人為王,降武氏諸王為公。十一月二十六日,則天大聖皇帝崩於上陽宮仙居殿,遺詔去帝號,與高宗合陵。
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則天大聖皇帝於乾陵。謚曰:「則天大聖皇後」。
景雲元年(710年)七月七日,改稱「天後」。
景雲元年(710年)十月十八日,改稱「大聖天後」。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十七日,改稱「則天後」。
天寶八年(749年)六月十五日,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

E. 浴霸十大公認品牌的最新排名是什麼

從2021年金瑞獎「浴霸十大品牌」頒獎情況來看,最新排名是:1、AUPU奧普 2、康佳 3、奧睿德 4、來斯奧 5、品悅 6、霞普 7、雲普 8、本科全屋 9、奔騰 10、尚琪。

閱讀全文

與睿德工具箱官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工程含有多少專業 瀏覽:367
移動電動工具安規 瀏覽:642
理正結構工具箱13 瀏覽:481
五金機電榮譽證書 瀏覽:117
南安市軸承廠什麼時間建 瀏覽:945
閥門位號pv是什麼意思 瀏覽:685
家電管道清洗設備廠家有哪些 瀏覽:285
儀表盤黃p什麼意思 瀏覽:520
淋浴的冷熱水閥門怎麼換 瀏覽:872
氧氣閥門檢修安全要求 瀏覽:620
專用設備製造業稅負多少 瀏覽:343
cs6擴展版工具箱 瀏覽:743
北京博世電動工具專賣 瀏覽:617
某學生用圖的實驗裝置測物塊 瀏覽:568
攤鋪軸承壞了怎麼辦 瀏覽:158
硅膠洗油設備哪裡生產 瀏覽:651
金科五金機電城D區商業門面價 瀏覽:343
超聲波什麼時候有霧氣 瀏覽:502
iphone怎麼選擇播放設備 瀏覽:854
兆豐輪轂軸承多少錢 瀏覽: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