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機械專業的大學生,以後發展如何主要從事什麼方面的工作考研和直接就業有什麼大的區別嗎
您好,我的觀點是去就業。
首先,我們要認清中 國特色的機械行業。
我們這里的機械行業發展是畸形的,至少在目前各大城市的發展是極度不均衡的。在很多地區,一提到機械工程師,立刻就有人和搞摸具的劃等號。誠然目前中 國的機械工程師恐怕有超過7成的都是模具工程師。這是一種悲哀,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產業的不均衡,以及以大規模生產而演化出來的產業失衡。
道理非常簡單,如果都是精加工,小批量精品加工,以機加工為主流的話,那麼我們的模具工程師們至少有一半要失業;而這些產品卻是歐美國家的特長,所以我們所作的大多是老外們不太願意做的東西。而且除了金屬製品的加工模具外,絕大多數模具產品都是有機材料,加工是嚴重污染環境的,我們又只能撿老外不願做的東西。
從機械行業本身的分來來看,大方向可分:結構應用,模具應用,應用分析,製造工藝,生產技術等等;小方向可分:結構設計,模具設計,製造工程,系統工程(自動化控制),流程工程,工藝工程,設備工程,質量監控,物流基礎,機電一體化等等。再細分就可細分到大大小小的各種工程師了。
所以目前就機械行業本身來看,由於產業的分布嚴重失衡,從這樣的結構中分析問題,就不要分那麼細了,只能從大方向來分析了。
其次,我們要明確,討論失衡的產業結構是沒有意義的。
哪些是失衡的,前面已經提到的模具就是其中之一。大量的模具工程師,導致的後果,並非是我們的模具技術強大,相反的是導致模具行業魚龍混雜,業務水平低下,產業混亂。江浙兩省和東莞珠海兩地的模具行業多如牛毛,可真正的高手如鳳毛麟角,難得一見。所以模具行業的泛濫也導致了這個行業的前景一塌糊塗。我們現在模具工程師的總體技術水平和收入與其他行業相比總體較低。
還有什麼是失衡的,那就是汽車!現在是經濟危機,汽車行業崩盤,這看似是汽車行業受全球經濟影響,運氣不好,被卷進來。其實不然!這話對外國公司是對的,對我們國內的汽車行業來說,絕對是錯的。因為今天的崩盤,早就是幾年前就知道的。樓上有一位朋友說到點子上了,因為我們只進行引進,基本我們沒有什麼自己拿得出手的東西。汽車行業本身是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的,但是我們卻以勞動密集型的方式進行代加工。導致被全球經濟牽一發動全身,裁員第一個開刀的就是汽車行業。不要被汽車行業前幾年的高收入迷惑,那是因為我們的車比老外的貴那麼多,高利潤導致的。現在的汽車行業只能說是朝不保夕,及時行樂而已。
再次,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產業失衡是暫時的,但是會維持多久沒人知道。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產業是有自調節性的,所以長期被打壓得結構設計和自動化控制,製造工程,以及正在迅速發展的機電一體化等方向會慢慢的恢復其社會地位。尤其是自控,品控,機電一體化這幾個方向已經在這幾年有了很大的發展。
而從初級加工和大規模簡單加工的行業必定是沒落的,我一直教育手下的員工,現在是精品時代了,我們不要繼續以小農經濟的方式來設計生產產品了。
不要去選擇「有可能」成為主流發展的行業,要去選擇「已經」或者「必定」成為主流的行業。目前就機械行業的具體工種而言,設計研發依然是上上之選,其次是工業控制/自動化控制,質量工程,流程工藝等等。
不要去做非標類,五金類,機床類,模具類的工作,在機械行業中,有句俗話,「要活命,做五金」,這句話本身的意思說五金好賺錢,但是是讓你半死不活,餓不死,也絕對發不了。做五金多數要做非標,和機床關系也不小。這幾個行業由於目前依然由於大環境的影響,所以依然屬於很低迷的時期,加上從業人員過多,短期內也不會有什麼起色。
最後,心態問題
誠然,從職業規劃上來,我給員工做career ladder的時候也會給這樣的規劃,但是提升畢竟是一步步拼出來的。我在500強做了這么久,也混到了經理,但就沒有見過有國人在外資做到principle engineer的,更不要提chief engineer了。所以對剛剛入行來說,扎實走好每一步,比幻想以後的美好前程來說更重要(當然目標還是要有的,不要放棄)。
額外提一句,在外資,並非經理的等級一定比手下的員工高,我手下的員工中就一個收入比我還高,比如說principle engineer(首席工程師)的收入和等級就比經理高,相當於總監,如果是chief engineer(總工程師),那待遇是VP(副總裁)級的。這也體現了老外對工程技術人員的尊重,相比之下,我們國內真的太小看我們機械行業的人員了。
說了這么多,是要給你信心,但是路要走踏實了,機械行業不是3-5年可以入門的,我做了6,7年,才勉強覺得自己邁上門檻了。戒驕戒躁,穩扎穩打,是從事這個行業的最基本心態。
所以樓主,分析清當前的形勢,結合你自己的情況才能找出最適合你的方向,我個人推薦你可以從研發設計這個方向入手,因為這是一個集大成的專業,一個合格的機械設計師,要幾乎通曉機械行業所有的知識,對一個人的品格和能力的鍛煉也是最強的,如果能有第一線工作的經歷會給你更大的收獲,因為所謂機械設計不是光會畫圖紙,我在給其他朋友的回答中提到過設計師和繪圖員的區別,你可以參考我下面的參考鏈接,那是我2年前給別的朋友的帖子。而機械設計中,首推結構設計和分析應用(Structure design & application analysis),(平時一直用英語,可能中文翻譯的不是很准確,包括前文也有一些,見諒),而且從設計部門轉其他機械行業都是很受歡迎的。如果覺得設計工作起點過高,可以先從製造工藝入門,只是這樣的話,發展之路會變得稍微漫長了一些。
補充一些,關於有機材料(塑料)和電子產品的問題。
電子產品嚴格意義上不是機械的分類,如果是與電子產品相關的機械行業,多數屬於機械結構類,而且相對專門的機械結構設計來說,還要簡單一些。個人不推薦你從事,至少在入行的時候不要去嘗試,免得日後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有機材料作為機械材料的一大分支,是非常有前景的。不論是個人發展還是收入都是一流的。我的公司當年就是靠一個專利保護的有機材料配方而發展成了一個世界500強的公司,可見有機材料(塑料)這幾十年來一直都是很好的專業,我手下從事有機材料研發的那個工程師年收入20w。但是要從事這個行業,專業性太強,從機械專業出來的基本無法從事,一般都是有機化學(高分子專業)的人才可以進行。
如果樓主指的是模具類工作,那麼我前文已經說了,不推薦從事。
#關於機械設計本身,是不分行業的,每次與獵頭交流的時候,我都會教育對方,不要去分什麼汽車,醫療設備,工程機械,船舶等等。因為對於產品本身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而對機械本身來說,全都是一樣的。很簡單的道理,你翻開我們機械設計行業的聖經寶典《機械設計手冊》,裡面絕對不會偏向任何一個行業或者產品,其中只包含的內容也就無非是設計基礎,結構強度,公差配合,螺紋連接,過盈連接,焊接,聯動機構等等等等。如果把這些公用的部分都掌握了,那麼對於你來說,造一輛車和造一顆原子彈的結構方法上是沒有區別的。無非就是不同產品,在運用不用技術上的復雜程度不同而已。
#比如你要設計一輛車,在框架設計時,你需要更多側重結構強度,平衡穩定性,材料物性,聯動性能和疲勞強度等等。
而如果讓你去設計一個精密儀器,你可能更多要考慮,模塊聯接性能,裝配性能,加工精度,表面處理等等。
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會考慮不同產品行業的區別。在我的設計團隊中,只有金屬件設計和塑料件設計兩個分類,就不在進行細化了。
#研發設計具體體現到產品上,目前我們發展比較好的產品行業包括船舶業,代表就是7xx研究所,江南造船廠等等;重工機械/自動化機械,代表就是三一重工,振華港機等等;電信行業,代表為華為,中信,浦天郵通等等;醫療機械,代表有GE,西門子,飛利浦等等;還有一部分基礎設施的行業,如交通,物流等等,其中有大量自動化機械需要設計研發,都是很不錯的行業,包括倉庫自動化系統,機場物流系統,自動電梯/人梯,自動門,自動化流水線等等等等。
#換言之,只有當研發設計充分體現其價值的行業才有發展前景,這樣的行業通常都是高科技含量比較高的行業。汽車行業的研發在國外也是很不錯的,只是由於我們的單純技術引進導致了產業失衡,否則汽車也是不錯的一個選擇。
上面提到這些行業,其研發都是需要一個龐大的團隊來完成的,也只有這樣才會把一個工程師最大的能力都發揮出來。
##應用分析,具體到職位上,通常是System Engineer 或者CAE engineer.對於CAE engineer的主要職責是對已有設計,或者進行研發的設計進行模擬評估,包括有限元分析,模流分析,風險評估,DFMEA,QFD,等等產品可行性分析,最終提供可行性報告,供最終管理層進行評估。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這份報告對一個項目可能有生殺大權。英語中,我們稱之為,kill barrel,我不知道怎麼准確翻譯比較合適,但是可見CAE 應用分析的重要性。
而system engineer更為重要,一般來說,system engineer的等級都比一般的研發工程師要高,他一般是項目的經理的backup。他的主要工作是對整個產品/項目負責,確保其功能和品質都嚴格符合客戶的需求。同時他不僅要對整個產品進行可行性分析,同時要評估產品的預後,包括將來的維護成本和進一步開發的可能性。他將完成整個產品最終的測試報告和結案報告,並協助項目經理完成相應的遞交報告(Delivery report).
###為了方便你理解,我可以介紹一下我一個朋友的研發團隊組成,很典型:
12個機械設計師,4個電子工程師,6個軟體工程師,2個機電調試工程師,1個CAE工程師,1個系統工程師,1個PDM系統管理助理,2個測試工程師。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小團隊,功能齊全。其中「2個機電調試工程師,1個CAE工程師,1個系統工程師」就是前面我提到的application analysis。
希望能幫到您。
『貳』 機械與人們的關系
我們先從機器人的發展進程來看。美國是機器人的發源地,機器人的擁有量卻遠遠少於日本,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美國有些工人不歡迎機器人,從而抑制了機器人的發展。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成為機器人大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當時日本勞動力短缺,政府和企業都希望發展機器人,國民也都歡迎使用機器人。由於使用了機器人,日本也嘗到了甜頭,它的汽車、電子工業迅速崛起,很快佔領了世界市場。目前為止,人仍然是機器人的主人,人與機器還是一種隸屬關系,機器隸屬於人,人掌握著機器的「生殺大權」。這種隸屬關系古代已經存在了。比如風車和水車,再比如《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木牛流馬。據《墨經》記載,春秋時期的魯班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
進入20世紀後,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與支持,一些適用化的機器人相繼問世,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工程師溫茲利製造了第一個機器人「電報箱」,並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是一個電動機器人,裝有無線電發報機,可以回答一些問題,但該機器人不能走動。1959年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可編程、圓坐標)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目前的機器人已經可以讓一些行業「消失」了,這意味著機器人開始越來越智能化。而且隨著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機器人最終會像人類一樣會讀寫文字、識別圖像、辨別物體和辨別味道,甚至,機器人可以思考、具備情感。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當機器人可以思考的時候,人類與機器的隸屬關系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共生關系甚至是被隸屬關系。當然,我們誰也不希望由機器人主宰人類,所以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人與機器共生。這就必然會產生新的物種——智人(有別於人類進化初期的智人)。智人擁有人的身體,卻有著機器的大腦。這是人類和機器共生的一個重要前提。
『叄』 機械是什麼
[編輯本段]機械-簡介
機械 [jīxiè]
1. [machine;machinery]∶利用力學原理構成的裝置
2. [mechanical;rigidly;inflexibly]∶比喻拘泥於成規,刻板而不知變通
機械(machine),源自於希臘語之mechine及拉丁文mecina,原指「巧妙的設計」,作為一般性的機械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主要是為了區別與手工工具。現代中文之「機械」一詞為機構為英語之(mechanism)和機器(machine)的總稱。機構的特徵有:機械是一種人為的實物構件的組合。機械各部分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 機器具備機構的特徵外,還必須具備第三個特徵即能代替人類的勞動以完成有用的機械功或轉換機械能,故機器能轉換機械能或完成有用 代機械原理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中文機械的現代概念多源自日語之「機械」一詞,日本的機械工程學對機械概念做如下定義(即符合下面三個特徵稱為機械machine):
機械是物體的組合,假定力加到其各個部分也難以變形。
這些物體必須實現相互的、單 把施加的能量轉變為最有用的形式,或轉變為有效的機械功。
機械的的概念
中文概念
「機械」 詞語由「機」與「械」兩個漢字組成。「機」——原指局部的關鍵機件;「械」——在中國古代原指某一整體器械或器具。這兩字連在一起,組成「機械」 一詞,便構成一般性的機械概念。
「機」 在古漢語中原指某種、某類特定的裝置,後來又泛指一般的機械。《尚書·太甲》有「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度,則釋」。《莊子·齊物論》:「其發若機括。」《釋文》稱:「機,弩牙;括,箭括。」《說文解字》對「機」的解釋是「機,主發者也」,指弩機。《莊子·山林》道:「豐狐,文豹……不免於網羅機辟之患」即指夾子一類的裝置。古代之「機抒」指織布機。《淮南子·泛論》載「伯余之初作衣也,……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後世為之機抒勝復以便其用。」《史記·酈生傳》有「農夫釋耒,二女下機」。由此可知,「機」之本義指機械裝置中構成轉動副的轉動構件。
「械」在古代中國指器械、器物等實物。《莊子·天地》載「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其「械」在此為一般器械或器具;《墨子·公輸》:「公輸般為楚造雲梯之械」在此指兵器;《漢書·司馬遷傳》載:「淮陰(韓信),王也,受械於陳」,在此 「械」指刑具。
《莊子·外篇·天地第十二》載「......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湯,其名曰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俯而不對。」這段對話為子貢與老人的對話給出了機械的概念界定即「機械是能用力甚寡而見功多的器械」。《韓非子》卷十五《難》二中有類似的論述:「審於地形、舟車、機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則入多。」故此中國最遲在戰國時期已形成了與現代機械工程學之「機械」涵義較相近的概念。
西方概念
西方最早的「機械」定義為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i)在其著作《建築十書》給定為「機械是把木材結合起來的裝置,主要對於搬運重物發揮效力」,機械和工具作了區別:「機械(machane)和工具(organon)之間似乎有著以下的區別。即機械是以多數人工和很大的力量而發生效果的,如重弩炮和葡萄壓榨機。而工具則是一名操縱人員慎重地處理來達到目的的,如蠍形輕弩炮或不等圓的螺旋裝置。因此工具和機械都是利用上不可缺少的東西。」亞歷山大利亞·希羅(Heron of Alexandria)在1世紀最早討論了機械的基本要素,他認為機械的要素有五類:輪與軸,杠桿,滑車,尖劈,螺旋。希羅的論述反映了古典機械的特徵。
1724年德國萊比錫機械士廖波爾特(Leopold)給出的定義為「機械或工具是一種人造的設備,用它來產生有利的運動;同時在不能用其他方法節省時間和力量的地方,它能做到節省」。英國機械學家威利斯(R.Willis)在其《機構學原理》(The Principle of Mechanism,1841年)所給的定義是:「任何機械(machine)都是由用各種不同方式連接起來的一組構件組成,使其一個構件運動,其餘構件將發生一定的運動,這些構件與最初運動之構件的相對運動關系取決於它們之間連接的性質。」德國機械學家勒洛(F.Reuleaux )在其《理論運動學》(Theoretische Kinematik ,Grundzüge einer Theorie des Maschienenwesens ,1875年)中的定義為「機械是多個具有抵抗力之物體的組合體,其配置方式使得能夠藉助它們強迫自然界的機械力做功,同時伴隨著一定的確定運動。」
[編輯本段]機械的特徵
機械是一種人為的實物構件的組合。
機械各部分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
機器具備機構的特徵外,還必須具備第三個特徵即能代替人類的勞動以完成有用的機械功或轉換機械能,故機器能轉換機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機械功的機構。從結構和運動的觀點來看,機構和機器並無區別泛稱為機械。
[編輯本段]機械-機械的定義
機構和機器的定義來源於機械工程學,屬於現代機械原理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中文機械的現代概念多源自日語之「機械」一詞,日本的機械工程學對機械概念做如下定義(即符合下面三個特徵稱為機械machine):
機械是物體的組合,假定力加到其各個部分也難以變形。
這些物體必須實現相互的、單一的、規定的運動。 把施加的能量轉變為最有用的形式,或轉變為有效的機械功。
一切具有確定的運動系統的機器和機構的總稱。如機床·拖拉機等;呆板;不靈活。
機械工程就是以有關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為理論基礎,結合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技術經驗,研究和解決在開發設計、製造、安裝、運用和修理各種機械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的一門應用學科。
各個工程領域的發展都要求機械工程有與之相適應的發展,都需要機械工程提供所必需的機械。某些機械的發明和完善,又會導致新的工程技術和新的產業的出現和發展。例如大型動力機械的製造成功,促成了電力系統的建立;機車的發明導致了鐵路工程和鐵路事業的興起;內燃機、燃氣輪機、火箭發動機等的發明和進步,以及飛機和航天器的研製成功導致了航空、航天事業的興起;高壓設備的發展導致了許多新型合成化學工程的成功等等。
機械工程就是在各方面不斷提高的需求的壓力下獲得發展動力,同時又從各個學科和技術的進步中得到改進和創新的能力。
1通常的解釋:
機械是簡單的裝置,它能夠將能量、力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它能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創造出新的物件.在生活中,我們周圍有數不清的不同種類的機械在為我們工作。
機械的日常的理解是機械裝置,也就是各種機器與器械。
2。重要性的解釋:
從機械專業的角度來說:機械具有相當重要的基礎地位。
機械是現代社會進行生產和服務的五大要素(即人、資金、能量、材料和機械)之一。
3、英語的解釋:machine machine tool mechanical cad/cam/cae/capp/cims
不論服務於哪一領域,機械工程的工作內容基本相同,主要有:
建立和發展機械工程的工程理論基礎。例如,研究力和運動的工程力學和流體力學;研究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性能,及其應用的工程材料學;研究熱能的產生、傳導和轉換的熱力學;研究各類有獨立功能的機械元件的工作原理、結構、設計和計算的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學;研究金屬和非金屬的成形和切削加工的金屬工藝學和非金屬工藝學等等。
『肆』 到底什麼樣的工作才算鐵飯碗這年頭,打工打工打工……跟機械有什麼區別么為什麼我們要做機械,而不做
如果你做的事情機器能做,或者隨便找個人教幾下就會了,你不可能有鐵飯碗,我覺得真正的鐵飯碗,就是你擁有的做好事情的能力
『伍』 鋼筋工的工作與人們的關系是什麼
帶班的就是包工頭請他下料和管理員工的
『陸』 機械與力學的關系是什麼
工農業生產中所使用的諸多機械無不是在力學發展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這些機械在內工作的過程中,將無形容之手的巨大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它們或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放了人類的雙手;或延伸了人類的雙手,創造了人類以自己的雙手無法創造的奇跡。
了解這些機械通過無形之手創造奇跡的原理,可以讓我們明白發明創造並不深奧,它所需要的知識都是我們已經掌握了的、最基礎的東西。這對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都有很大的幫助。
『柒』 機械專業與人工智慧知識有什麼聯系
機電一體化中的自動化就是關於人工職能的一方面,涉及的很淺。機專械專業又包括好多中··屬···我就是學機電一體化的,就如我學的機電一體化。它要學:電子、電工、機械設計、製造、制圖、微型計算機、PLC、供電、自動化、工程力學、數控技術······好多種的,說不清的。人工自動化就是信息反饋與數字指令的轉換。這有關PLC編程······很少見到大學開通人工智慧這個專業。就沒有見過或聽說過。
滿意請採納
『捌』 爸爸的工作是機械維收,他的工作與人們的關系是什麼
分一保二保。 主要是換油、清洗、調整精度、電器檢測、油路檢測、密封件檢測及更換、油泵檢測等。
『玖』 機器人操作工是干什麼的 工作內容是什麼有前途嗎有人做過嗎和普通操作工有什麼區別
應該來就是設備的操作工是一樣的,自在機器不能很好的造成某個指令的時候,有人工代替機器發號命令,從而機器能夠完成所需的任務,另外就是機器人平時的保養已經維護了。具體的你要看是什麼機器人了。前途有沒有這個就要看你是一個什麼定位了,如果你只是想著是個機器人操作的話,那麼無非也就是和機器人一樣整天做著重復的工作。如果你要是通過這個平台,做到以後自己研究,或者是能把你的機器人弄得很明白,大小問題都能解決的話,也是有前途的。不怕做一份低級的工作。就怕工作沒有做精明。
『拾』 什麼工作是和機械有關系的
太多了。比如生產、製造企業,施工企業等都有大量的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