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
建國以後,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今,農業機械化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農業機械化程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主要農作物的生產和加工,正在向實現全程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邁進,林業、畜牧業和養殖業機械化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第一階段:建國初期至文革前
我國主要靠引進、吸收、仿製農機裝備和國外援助,在國營農場搞農業機械化試點,依託大型農業機械,進行大規模農業機械作業。而廣大農村生產力還很薄弱,主要是原始的手工農業,很少有農業機械的身影。
第二階段:文革時期
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農業機械化的重視,特別是毛主席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重要論斷以後,農業機械化得到了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的重視,縣鄉兩級先後建立拖拉機站,柴油機、電動機、拖拉機、脫粒機、插秧機、粉碎機等農業機械也逐步走進農村。農村的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部分農業生產過程開始逐步由農業機械作業取代手工勞動。
第三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壯大,農村的農業機械化由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農業機械也逐步向大型化、高端型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如今,主要農作物生產過程正在向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邁進,農機作業逐步向產前產後和農副產品深加工方面延伸,覆蓋的領域正在由農業領域,逐步向林業、畜牧業和養殖業等領域擴展。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區之間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平衡。我國幅員遼闊,受歷史、地理和自然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比較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的差異也比較大。經濟發展快、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快;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少,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根據2014年國家統計部門數據分析,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耕地面積不足三分之一,農機保有量佔比卻超過了一半以上;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耕地面積佔四分之一,農機保有量卻不足兩成。東西部農機保有量佔比的較大差異,反映了東西部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的不平衡。
2、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低。我國農村是以農戶承包經營為主。農戶承包的農田數量有限,造成大塊地小型化。糧食種植形成插花形態,一塊地種植多種農作物,即使種植相同的農作物,也可能是幾個農戶分別所擁有。大型農業機械作業不能成塊連片作業,提高了農機作業的成本,降低了農機作業的勞動生產率。農戶自己購置的農業機械也主要是滿足自用為主,基本都是小型農業機械,小型農業機械保有量很大,小型農業機械重復購置現象嚴重,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
3、農業種植結構多變,農業機械化難以適應。以一家一戶為基礎的農業種植結構靈活多變,什麼農作物值錢,農民就種什麼,前幾年的成片糧田現在可能變成成片的果園。然而,農業機械化卻難以適應這樣的快速變化。原有的農業機械快速被淘汰,新的農業機械卻難以被農民接受,難以推廣,或者難以找到適合農民需要的農業機械。過幾年,有了農民需要的農業機械,可能許多農民又改種糧食了。後一種情況在一些果品種植區已經出現,許多年紀大的果農因為無力種植果品,已經開始砍伐果樹,種植糧食作物,這種趨勢還將繼續進行下去。
4、農業機械研發滯後,農業機械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業機械研發投入少,研發科技力量分散,農業機械的研發主要還是依靠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自身。研發的農業機械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質優價廉的少,相當一部分的農業機械產品屬於粗製濫造,部分特色農業機械的研發還是空白。農業機械研發與國外的交流還比較少,農業機械產品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5、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各級政府開始逐步認識到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地位和作用,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投入。然而,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比,這些財政投入還很小。社會資本對農業的投入不足,工業返哺農業的程度還很低。
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1、縮小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達到共同富裕。促進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家持續增加對東西部的財政投入,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投資,促進中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效果已經開始顯現。近幾年來,中西部經濟發展迅猛,GDP的增長率持續名列前茅,東西部經濟差距逐步縮小。中西部對農業機械的投入也快速增加,中西部農機保有量快速增加。只要繼續維持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中西部經濟也會跟上來,達到東西部共同富裕,齊奔小康。
2、鼓勵土地流轉,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機械使用效率。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開展適度的農業規模經營,也是現階段我國的一項重要政策。我們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鼓勵農民加快進行農村的土地流轉,實行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地方,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持農業的發展。土地可以流轉到村集體,由村集體統一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村集體以雄厚的財力支持農業的快速發展;也可以流轉到某一經濟組織,由該經濟組織實行農業規模經營。其他地方也應當鼓勵農民加快土地流轉,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三產業或者城鎮,從事非農產業。土地流轉到其他經濟組織,實行農業規模經營。目前,一些發達地區勞動力轉移趨勢明顯加快,這些地方農村的年輕人都在城裡工作和生活。在家務農的人基本都是歲數上了年紀的人,在這些務農的人當中,中年人都是年輕的,數量也不多。許多人歲數大了,做不了農活,乾脆就把土地撂荒了。現在已經出現撂荒的現象,以後撂荒的土地會越來越多。農民之間零星自發出現的土地流轉,也是零費用的無償土地流轉。這些現象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應當合理引導、鼓勵、規范農村土地流轉行為,引導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向有能力進行農業規模經營的其他經濟組織集中。
實行農業規模經營以後,才能更好的對農田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安排農業種植計劃,購置大型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作業,從根本上改變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的現象,提高農業機械作業的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的作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是我們的農業生產走向現代農業生產的方向。
3、農業機械研發體系需要重新整合,與國外的技術交流需要加強。通過重新合理整合農業機械的研發體系,充分發揮農機研發科學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增加農業機械裝備研發的資金投入,加強與國外農業機械行業的交流和合作,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創新能力,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研發水平,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高科技含量,縮小農業機械裝備與國外的差距,生產適合農民需要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
4、建立農業機械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改變現在農業機械化的落後局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增加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力度,健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通過財政扶持、金融支持,吸引社會各界資本投資農業機械化,形成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惠民政策」等各項扶持政策的力度,讓農民能買得起、用得起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
小農經濟必將被歷史淘汰,目前的農業經營方式必將被現代農業的經營方式所取代。合理引導、鼓勵、規范土地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Ⅱ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是學什麼的,對口工作是什麼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農業機械及其自動化裝備的構造原理、性能設計研究、版使用管理權及現代生物學知識,能在農業機械設計、機械化生產管理及服務部門從事農業機械及相關裝備性能設計、農業機械化規劃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營銷與服務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Ⅲ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以後都能做什麼啊要具體一點的!
機械工程技術員、汽車維修員、工程師、農林經濟與管理。
Ⅳ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的知識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農學、機械學、自動化控制技術及經營專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屬或基本知識;
2.掌握農業機械及其自動化裝備的性能設計、試驗鑒定、選型配套、使用維修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
3.具有農業生產機械化系統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的能力;
4.具有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新工藝、新裝備、新技術的科研、開發、推廣的能力;
5.熟悉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6.了解國內外農業和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的科學前沿和發展趨勢;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8.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
Ⅳ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以後都能做什麼
機械工程技術抄員、汽車襲維修員、工程師、農林經濟與管理。
Ⅵ 農場生產主要使用哪些機械化工具為什麼可以而且必須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快呀
首先是動力機械:拖拉機,一般大型農場使用的拖拉機馬力在75-350馬力之間為佳!
其次是內農機具了:容1、土壤耕作機械:鏵式犁,旋耕機,秸稈還田機;2、播種施肥機械:播種機,撒肥機,定向施肥機;3、育苗移栽機械:插秧機,移栽機;4、中耕於植保機械:中耕機,噴霧機;5、收獲機械:聯合收割機。其它就是一些水利設備啊什麼的了;
至於一般大型農場為什麼要使用大型農業機械的問題嘛,答案顯而易見:作業效率高、節省時間、勞力等等
Ⅶ 農業機械化的作用有哪些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農業機械化的作用:
1、農業機械化改善了農業設施裝備條件
農業機械是農業設施裝備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農業是從農業機械推廣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
2、農業機械化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和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於科技體制創新滯後,農業內部缺乏科技進步的動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創新主體。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科技推廣的有效載體,健全農機化技術推廣機制,加快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促進農機化科技進步,實現農藝與農機緊密的結合,是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有效途徑。現代農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科技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又一重要標志。
3、農業機械化促迸了農業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打破了農業生產的季節和空間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進行農業生產成為可能,尤其在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和開發特色優勢農產品方面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設施農業的發展客觀上為農業工廠化生產、智能化控制、機械化操作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威為廣泛應用農業機械裝備的重要平台』各種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裝備大量集成應用於設施農業。現代農業又是一體化產業,農業關聯產業通過產業化經營的利益紐帶連接為一個整體,不斷將新技術、新方法,以及工商資本注入農業,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將農業帶入現代化發展的軌道。
4、農業機械化為培養新型農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農機裝備的快速增長,相當一部分新機手缺乏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系統培訓,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亟待豐富和提高。
5、農業機械化推動了農機社會服務體系建設
農機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縣一級、加強鄉一級、充實村一級的要求,建立完善國家級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國家級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農機技術推廣、質量監督、安全監理和信息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堅持「扶持、引導、規范、服務」的方針,加快農機服務組織發展。鼓勵支持農業生產經營者通過機械、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聯合,創辦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擴大服務規模,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益,使之成為引領農機手開展農機作業服務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全面提高農民組織化、農業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