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中國機械工業什麼時候起步的

中國機械工業什麼時候起步的

發布時間:2021-02-18 16:24:45

Ⅰ 第一台數控機床是在哪一年研製出的呢

1948年,美國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國空軍委託,研製飛機螺旋槳葉片輪廓樣板的加工設備。由於樣板形狀復雜多樣,精度要求高,一般加工設備難以適應,於是提出計算機控制機床的設想。1949年,該公司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伺服機構研究室的協助下,開始數控機床研究,並於1952年試製成功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銑床改裝而成的三坐標數控銑床,不久即開始正式生產,於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這是製造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突破,標志著製造領域中數控加工時代的開始。數控加工是現代製造技術的基礎,這一發明對於製造行業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世界上主要工業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數控加工技術的研究和發展。 當時的數控裝置採用電子管元件,體積龐大,價格昂貴,只在航空工業等少數有特殊需要的部門用來加工復雜型面零件;1959年,製成了晶體管元件和印刷電路板,使數控裝置進入了第二代,體積縮小,成本有所下降;1960年以後,較為簡單和經濟的點位控制數控鑽床,和直線控制數控銑床得到較快發展,使數控機床在機械製造業各部門逐步獲得推廣。我國於1958年開始研製數控機床,成功試制出配有電子管數控系統的數控機床,1965年開始批量生產配有晶體管數控系統的三坐標數控銑床。 1965年,出現了第三代的集成電路數控裝置,不僅體積小,功率消耗少,且可靠性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促進了數控機床品種和產量的發展。60年代末,先後出現了由一台計算機直接控制多台機床的直接數控系統(簡稱DNC),又稱群控系統;採用小型計算機控制的計算機數控系統(簡稱CNC),使數控裝置進入了以小型計算機化為特徵的第四代。 1974年,研製成功使用微處理器和半導體存貯器的微型計算機數控裝置(簡稱MNC),這是第五代數控系統。第五代與第三代相比,數控裝置的功能擴大了一倍,而體積則縮小為原來的1/20,價格降低了3/4,可靠性也得到極大的提高。

Ⅱ 中國機械工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2011年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挑戰調查分析
2011/5/12/14:59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在分析「十二五」形勢時,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認為,明後兩年,國家的財政政策預計繼續以積極為主,貨幣政策以穩定為主,因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預計年增長率在20%左右,其中城鎮投資仍將佔到85%左右,包括鐵路、公路、交通、能源、城鎮化建設及房地產業的項目仍然是主要投資方向之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和建設新疆等國家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將為工程機械行業創造良好市場環境。」祁俊預計,到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收入將達到9000億元左右,年均遞增兩位數以上。在出口方面,祁俊分析,到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出口將達到200億美元左右,成為世界出口大國。

工業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發達程度的關鍵指標,而機械工程被稱為「工業的心臟」。工程機械業是固定資產投資驅動型產業,其發展與國民經濟的景氣循環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的生產及加工水平蒸蒸日上,2010年上半年更是出現井噴,眾多龍頭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增長率紛紛出現100%的增幅。我國工程機械市場的迅速膨脹,其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內需的擴大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升溫。雖然下半年受房地產政策調控等因素影響,固定資產投資減速,機械行業增速明顯回落。但是總體來說,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在不斷提高,未來建設任務仍然巨大,對工程機械產品需求的增加也將直接推動工程機械行業的快速發展。

第一,人民幣升值危機。今年,在種種壓力之下,人民幣不得不升值。綜觀整個國內工程機械市場,人民幣一旦升值,國外產品會更多的進軍國內市場,搶占市場佔有率,而國內產品的出口反而會減少,貿易順差縮小,勢必會使國內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一方面是出口的減少,一方面是國內市場許多企業的價格優勢減小,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企業要在夾縫中生存、發展,前行道路上還有克服諸多困難。

第二,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危機。工程機械的主要原材料是由鐵礦石製成的鋼材,鋼材的價格直接影響著工程機械企業的生產成本。2010年開始,澳大利亞大幅度提升礦業稅徵收比例,因礦業稅提高而帶來的成本上漲,只能轉嫁給購買商。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進口商,處境可想而知。幾十年來,我國的工業發展很大一部分得益於勞動力的廉價。我國在逐步走出08年經濟危機陰影的同時,很多地區出現了民工荒。當人力成本面臨危機,勞動密集型產業,要麼企業向人力成本低的地區轉移,要麼選擇向技術密集型轉型,要麼就會被社會所淘汰。工程機械行業雖然不能完全屬於勞動密集型,但很多企業仍是以廉價勞動力在市場中占據優勢,因此面臨著轉型挑戰。

第三,核心技術危機。核心技術決定了工程機械行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盡管主要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國的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總體上處於下游和低端位置。什麼原因呢?關鍵問題在於我們的核心零部件受到外國限制,產品附加值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比重小,缺乏國際競爭力。

只有在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創新研發方面加大馬力,才能在國際市場佔有率上有大突破。

第四,節能減排危機。環境問題是全球矚目的話題,發展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國際趨勢。機械行業是排碳大戶,節能減排勢在必行。有能源和環保專家提出中國從「十二五」要開始徵收排碳稅,今後大量生產低水平的工程機械如果不實行低碳的標准,只能交排碳稅。近年來,一些企業也開始關注混合動力、再製造等,這都是行業向節能環保方向發展的探索和嘗試。我們期待在新一輪的節能競賽中,中國民族品牌的企業和產品能夠改寫歷史,創造全球行業市場新局面。

Ⅲ 中國工業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年,這個東方大國在內戰的洗禮之後,已經儼然是紅色陣營中的代表。在新政府的規劃下,它對經濟的暗中發力已經准備了三年。

在蘇聯的幫助下,中蘇簽訂了156項工業建設工程,從國防,機械,電子和能源工業彌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打響了中國工業的奠基之役。

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3)中國機械工業什麼時候起步的擴展閱讀:

早在1949年6月,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蘇時,就提到了邀請蘇聯技術專家來華的相關事宜,並帶回了200餘名蘇聯專家。

然而對於全面鋪開的新中國經濟建設,編制「一五計劃」這樣的鴻篇巨制,這些專家顯然不夠。1952年8月,周恩來總理專程赴莫斯科與斯大林商談,要求增派專家800名。

此外,中方還希望蘇聯提供各種工業標准和技術資料,用於「一五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於是,1950~1953年間,蘇聯專家帶來了大量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總重量達600噸。

在蘇聯幫助下,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使中國大地上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中國的五年計劃雖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但它在中國崛起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Ⅳ 第一台數控機床誕生於什麼時候

美國在50年代末搞出世界一台數控車床後,機床製造業就進入了數控時代。

金屬加工主要是去除材料,得到想得到的金屬形狀。去除材料,主要靠車和銑,車床發展為數控車床,銑床發展為加工中心。高精度多軸機床,可以讓復雜零件在精度和形狀上一次到位,例如,飛機上的一個復雜零件,以前由很多種工人:車工、銑工、磨床工、畫線工、熱處理工用好幾個月干,其中還有報廢的,最新的復合數控機床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就全乾好了,而且精度比你設計的還高。零件精度高就意味著壽命長,可靠性好。

普通發展到數控,一個人頂原來的十個,在精度上,更是沒法說,適應性上,零件變了,換個程序就行。把人的因素也降為最低,以前在工廠,誰要時會車渦輪、蝸桿,沒個10年8年的不行,要是誰掌握了,那牛得很。現在用數控設備,只要你會編程,把參數輸進去就可以了,很簡單,剛畢業的技校學生都會,而且批量的產品質量也有保證。

雖然,美國搞出了世界第一台數控機床,但數控機床的發展,還是要數德國。德國本來在機械方面就是世界第一,數控機床無非就是搞機電一體化,機械方面德國已沒問題,剩下的就是電子系統方面,德國的電子系統工業本來就強大,所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就執機床界的牛耳了。

生產一根軸,蘇聯的方式是建一個專用生產線,用多台專用機床,好處是批量很容易上去,但一旦這根軸的參數發生了變化,這條線就報廢了,生產人員也就沒事做了。

現代的生產也有大批量生產,但主要是單件小批量,不管是那種,只要你的設備是數控的,適應起來就快。專業機床的路子已經到頭了,西方走的路和前蘇聯不一樣,當年的「東芝」事件,就是**東芝賣給蘇聯了幾台五軸聯動的數控銑床,讓蘇聯在潛艇的推進螺旋槳上的製造,上了一個檔次,讓美國的聲納聽不到潛艇聲音了,所以美國要懲處東芝公司。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4-24 20:18 1952年,第一台數控機床誕生北京第一機床廠試制了中國第一台X53K1三坐標數控機床。它是北京第一機床廠與清華大學合作的結晶,在中國數控機床領域的空白紙頁上,開始寫下:第一台,當時,在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工業發達的國家試製成功數拄機床。試制這樣一台機床,美國用了4年時間,英國用了兩年半,日本正在大踏步前進。當時「數控」這種尖端技術對中國是絕對封鎖的。這台機床的數控系統,當時在中國是第一次研製,沒有可供參考的樣機和較完整的技術資料。參加研製的全體工作人員,包括教授、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學生等,平均年齡只有24歲。他們只憑著一頁「僅供參考」的資料卡和一張示意圖,攻下一道又一道難關,用了9個月的時間終於研製成功數控系統,由它來控制機床的工作台和橫向滑鞍以及立銑頭進給運動,實現了三個坐標聯動。這台數控機床的研製成功,為中國機械工業開始高度自動化奠定了基礎.

Ⅳ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5)中國機械工業什麼時候起步的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Ⅵ 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開始於什麼時候

一五計劃時期

Ⅶ 中國機械工業在曲折中前行的二十年

中國機械工業在曲折中前行的二十年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25日發布2018年中國機械工業運行情況時稱,2018年中國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先升後降,總體運行基本平穩。2018年年末中國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於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0.1個百分點,但低於製造業增加值增速0.2個百分點。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表示,2018年中國機械工業全行業經濟運行表現出產銷基本平穩、投資有所改善,外貿出口好於預期的態勢。但同時,成本上升、效益下滑、需求疲軟、訂貨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行業實現穩定運行的壓力在增大。

2018年中國機械工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3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05%;實現利潤總額1.45萬億元,同比增長2.18%。兩項指標雖均實現了同比正增長,但與上年相比,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增速分別回落了3.42個和8.56個百分點。與全國工業比較,機械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增速低於同期全國工業平均水平2.46個和8.15個百分點。

2018年中國機械工業主要分行業經濟運行分化特徵明顯。作為機械工業第一大分行業的汽車製造業,出現了明顯的回落,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僅增長2.9%、利潤總額同比下降4.67%,是機械工業主要指標整體回落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分行業中,工程機械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均大幅上漲,增幅在20%左右;石化通用設備製造、重型礦山設備製造和機械基礎件行業這兩項指標的增幅也達到10%左右;電工電器、機床工具等行業相關指標則基本保持了5%-8%左右的增幅。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創新大力推動了產業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行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增強

Ⅷ 中國機械工業技術發展現狀,與日本、德國、美國相差多少年

一、產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間,機械工業的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機械工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已超過9%;工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4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4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從16.6%提高到20.3%;規模以上企業已達10萬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萬家,從業人員數達到1752萬人,資產總額已達到10.4萬億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國機械工業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1.2萬億美元和美國的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機械製造第一大國。

二、裝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十一五」以來,在高速增長的需求拉動下,我國機械產品的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機械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已經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了較大突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1.電力裝備方面:已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技術水平和產品產量已經進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產60萬及100萬千瓦級超臨界、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水電設備最大單機容量已由30萬千瓦升級到70萬千瓦,機組效率進入世界先進水平;已具備自主生產百萬千瓦級二代改進型壓水堆核電站成套設備的能力,三代核電站裝備的成套製造技術正在研發,並已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兆瓦級風電機組已實現批量生產,5MW海上風電機組已研製成功,我國已進入世界風電設備生產大國行列;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設備和±800KV直流輸電成套設備研製成功,綜合自主化率分別達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首個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投入工業化運行的國家。

2. 冶金礦山設備方面,可自主提供年產1000萬噸級鋼鐵企業用常規流程的成套設備;年產2000萬噸級露天礦、年產60~70萬噸級金屬礦、年產600萬噸級井下煤礦、年處理400萬噸級選煤廠、年處理300萬噸級選礦廠、日產4000~10000噸級熟料干法工藝水泥廠成套裝備。

3.石化通用設備方面,30萬噸/年合成氨設備已實現國產化;百萬噸乙烯裝置所需的關鍵「三機」(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和乙烯壓縮機)及多股流低溫冷箱已研製成功;6萬立方米/時等級大型空分設備已實現國產化並出口,正在研製8.5萬立方米/時空分設備;石油鑽機已由9000米升級到12000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並正在由陸上鑽機向海上鑽機拓展。

4.汽車行業: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826萬輛和1806萬輛,高居世界第一。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車的銷售比重已提高到46%,其中自主品牌轎車的銷售比重佔31%。
大型施工機械方面:2000噸履帶起重機、500噸全路面起重機、72米臂架混凝土輸送泵車、直徑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等特大型工程機械研製完成。
農業機械方面:除少數高端產品尚需進口外,國產農機已基本能滿足國內農業的需求。180馬力大型拖拉機已研製成功,小麥聯合收割機已經普及並開始向大喂入量機型發展,3-4行玉米聯合收割機批量供應市場,水稻種植和收獲機械技術基本成熟,4行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研製成功,油菜、牧草和甘蔗收獲機械、節水灌溉、秸稈還田和復式作業機具研究也都取得重大進展。

5.工作母機方面:大型、精密、高速數控機床以及為之配套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進步很快,數控機床自給率達到60%,開發出了五軸聯動龍門加工機床、五軸聯動葉片加工中心、五軸落地式數控鏜銑床、七軸聯動重型立式車銑復合加工機床、超精密加工機床、柔性製造系統及大型沖壓自動生產線;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可靠性明顯提高,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2萬小時。

6. 大型鑄鍛件方面:我國30萬、60萬千瓦火電機組高中壓轉子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60%左右,低壓轉子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45%,發電機大軸國內市場滿足率已提高到30%,掌握了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轉子製造技術並實現批量生產;100萬千瓦級三代核電設備成套大型鍛件已研製成功,壓力殼、蒸發器、主管道等具有代表性的關鍵鍛件的技術攻關已相繼取得突破。

三、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

1.在資本結構方面:已實現多元化,行業內生的發展活力越來越強。國有大型企業在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和生產中繼續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民營經濟表現出很強的抗風險能力,對機械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對機械工業的平穩發展功不可沒。

2.在組織結構方面:企業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觀,主要行業的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尤其是汽車、工程機械、發電設備等行業更加突出。上汽、東風、一汽、長安產銷量在全行業中佔比已達70%,前十大企業的生產集中度已達86%;哈爾濱、東方、上海三大集團產量在發電設備行業佔比達到68.7%,華銳、金風、東汽在風電設備產量中的佔比也已達70%左右;徐工、中聯重科、三一、柳工、龍工、山推已約佔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總銷售額的半壁江山。

3.在產品結構方面:新產品產值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科技創新成果成為推動行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2010年,機械工業新產品產值超過2萬億元,約佔全國工業新產品產值的40%。重大技術裝備向大型化、高參數化發展,部分產品的效率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量大面廣的通用機電產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4.在資產結構方面:「十一五」期間,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281億元,年均增速達到約38%,201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高達1.9萬億元。高強度的投資使得全行業的裝備水平大為提高,生產條件大為改善,行業固定資產的新度系數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的裝備水平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同行先進水平。

與美、日、德差距較大,與德國差距有30年左右。

Ⅸ 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步於什麼時候

洋務運動開啟了是中國的近代化。
新中國工業化起步始於實施一五計劃

Ⅹ 多少年代,中國工業開始高速發展

工業的發展
1979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工業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長。2003年,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1045億元,實現利潤815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和42.7%,呈現出速度與質量、效益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自1996年以來,鋼、煤、水泥、農用化肥、電視機的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

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1978年以前,中國只有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國有企業佔77.6%,集體企業佔22.4%。改革開放為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資工業、個體和私營工業等其他經濟成分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

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中國政府做了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嘗試,試圖解決國有企業長期大面積虧損問題。截至2003年,中國4371家骨幹企業中,已有80%的企業實行了公司制改革,而中小企業的改制面已超過90%。經過股份制改造的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持續回升,總體實力和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也不斷增強。到2003年,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佔47.3%,集體企業佔6.8%,其餘份額為非公有制企業佔有,包括外商投資企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以及個體和私營企業,呈現出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活躍局面。

2003年,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了48家國有企業的部分產權和股權的轉讓行為,涉及國有資本及權益225億元。

能源工業

在中國工業門類中,包括火電、水電和核電的電力工業發展最為迅速。1990年以來,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從1億千瓦躍上3億千瓦的新台階,2003年底達到3.85億千瓦,發電量為19108億千瓦小時。目前,中國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電網建設也進入歷史上最快的發展階段,各大電網已覆蓋全國所有城市和大部分農村。500千伏主網架開始逐步取代220千伏電網,承擔跨省、跨地區電力輸送和交換任務。以計算機為主的國際先進調度自動化系統已普遍採用並達到實用化程度。目前,除西北之外的六個跨省區電網,以及五個獨立的省級電網500千伏主網架已經建成,連同一系列大型電站的投產,表明中國電力工業進入了以大機組、大電廠、大電網、超高壓、自動化為主幹的新時期。

電力供應充足也得益於主要燃料煤炭產量的迅猛增長。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國家投巨資新建一批大型現代化煤礦,使煤炭產量逐漸提高,1989年後年產量一直保持在10億噸以上,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煤炭工業的技術水平,目前已經具備設計、施工、裝備及管理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和大中型礦區的能力。煤類洗選技術和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煤類液化、地下氣化工作正在開展。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煤炭出口量突破8000萬噸,成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國。

石油和天然氣為中國的重要能源。中國原油產量1995年突破1.5億噸,1997年至2003年連續七年年產量超過1.6億噸,列世界第五位。石油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地方經濟和機械製造、鋼鐵、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中國天然氣產量1996年突破200億立方米,此後一直保持穩步增長,2003年達到350.2億立方米。石油、天然氣產量的增加,使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明顯提高。中國石油、天然氣消費量佔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分別從1995年的17.5%和1.8%上升到2003年的22.7%和2.8%。

2003年,中國核發電量創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120%。到2020年,除目前已經投產和在建的870萬千瓦核發電能力外,將再建2700萬千瓦的核電設施。

機械工業和汽車工業

中國機械工業可向各行業提供高水平的大型成套設備,包括大型燃氣輪機、大型抽水蓄能機組、核電機組等發電設備,超高壓直流輸變電設備,大型冶金、化肥和石化成套設備,城市軌道交通設備,新型造紙和紡織機械等。中國機電產品已成為外貿出口的支柱產品,1996年至2003年,連續八年保持中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的地位。2003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額達22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4.8%,比一般貿易出口增長幅度高11.1個百分點。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汽車工業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得到穩步發展,汽車產量由1995年的145萬輛增加到2002年的325萬輛。2003年,全國共生產汽車444萬輛,銷售437萬輛。汽車這個中國居民家庭擁有率最低的高檔耐用消費品,現已發展成為零售增長速度最快的商品。調查資料表明,中國有能力購買家庭用車的人群達1200萬戶,汽車工業前景廣闊。

閱讀全文

與中國機械工業什麼時候起步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閥門機床上用的是什麼水 瀏覽:506
什麼是閥門金屬密封 瀏覽:64
機械手錶為什麼不能和手機放一起 瀏覽:87
設備管理器什麼意思 瀏覽:455
3G五金件 瀏覽:827
13t是什麼型號的製冷劑 瀏覽:987
萊蕪液壓傳動裝置 瀏覽:914
卡西歐機械手錶多少錢價格 瀏覽:617
閥門最後字母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630
檢查油煙用儀器怎麼查 瀏覽:317
車的空調制熱不製冷是什麼原因 瀏覽:943
開瑞汽車儀表有小車是什麼意思 瀏覽:232
車上儀表尿素是怎麼樣的 瀏覽:780
如何調儀錶行駛時速 瀏覽:191
暖氣片需要加閥門嗎 瀏覽:225
泥丸機需要什麼設備 瀏覽:637
密封件軸承如何儲存 瀏覽:130
洛陽高精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45
機械傳動裝置中的危險零部件 瀏覽:206
水管系統自動清洗裝置工作原理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