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雅明是如何理解和看待「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ction ) 作者:瓦爾特�6�1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 從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本雅明的研究重點開始轉向資本主義政治、文化、藝術等領域。他之所以對這些研究對象感興趣,一方面是其看到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大生產和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深刻社會、文化變化;另一方面歐洲政治形勢的發展演變給他帶來了切身的體驗。作為一位受納粹迫害而逃亡的學者,本雅明自然而然地開始反思其所處時代的種種社會問題和文化現象。1935年發表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ction )就是這種情境下的思想產物。在本雅明之前,收藏家愛德華�6�1福克斯已經開始對復制技術、大眾文化進行研究,本雅明的機械復制理論是在福克斯的直接影響、啟發下,通過總結技術文明的最新發展成果而形成的。在這篇文章的序言中,本雅明透露了他寫作的目的:一方面是研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藝術的新變化,另外一方面是尋找現代復制技術條件下的藝術服務無產階級革命的理由和方式,以此來對抗法西斯主義利用藝術製造新神話的行為。這篇文章中談論的機械復制藝術以攝影和電影這兩種形式為主,其原因不僅在於這二者是發達資本主義階段隨著技術發展而新出現的藝術形式,其在藝術形態、功能等許多方面與傳統藝術有著明顯差異。此外,在本雅明的理論中這二者承擔了社會文化發展的表徵性角色,對這兩種形式的研究能充分體現本雅明對於藝術、文化、社會、政治的新思考。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的第一節,他研究了藝術作品的復制技術的發展歷程,從古希臘人的熔鑄和壓模,到木刻、銅版畫、石版畫,這些復制技術的進步為人類傳播視覺形象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便利。機械復制技術不僅能拓展我們視覺體驗,快速、大規模的復制也有利於藝術作品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大量一模一樣的機械復制藝術作品使原來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的「元真性」消失了。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帶來的另外一個變化就是傳統藝術作品所具有的「靈韻」(aura)消失了。靈韻(有人將aura譯為靈氛、光暈等)這一概念來自本雅明對藝術作品的視覺體驗以及對傳統藝術的思考。在《攝影小史》中本雅明認為攝影術剛發明時所拍攝的作品具有某種特殊的味道。攝影術剛發明時,由於成像所需要的曝光時間 i9長,要拍攝一幅人像需要被攝者眼睛望著鏡頭,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本雅明認為這種照片中人物的目光和照片的其他視覺表現中具有一種「靈韻」。此後,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隨著大光圈的出現,高速快門可以使拍攝者快速捕捉被拍者的形象,這以技術進步將此前攝影作品中的「靈韻」驅散了。隨著本雅明研究的深入,靈韻的概念逐漸被泛化了。靈韻被用來指稱傳統文化的某些表徵,如他在《講故事的人》中就認為農業社會中講故事的人身上就具有一種靈韻。復制技術不僅驅散了藝術作品的靈韻,同時也改變了藝術創作的方式。藝術開始由許多人按照一定的流程來進行創作,如電影製作就要涉及到導演、演員、製片、攝影、美工、錄音等不同工種以及後期剪輯、特效、洗印等許多製作環節。機械復制藝術的創作者的創作往往是碎片式的、冷漠的、主體性不完滿的。傳統藝術創作往往是個人行為,藝術家可以比較完整地實現個人的意志。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技術不僅改變了藝術創作的方式,也使藝術作品的功能發生了改變。本雅明說到: 藝術的根基不再是禮儀,而是另一種實踐:政治。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藝術的重要功能是發揮其展示功能,為政治斗爭服務,成為宣傳和鼓動的工具。人們如何來欣賞和接受機械復制藝術也是本雅明關注的一個重點。首先,本雅明看到由於義務教育的實施,藝術作品的接受者有可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他舉了蘇聯電影的例子,在當時蘇聯拍攝的電影中許多演員都是由工人、士兵和農民來扮演的。本雅明認為觀眾在觀看卓別林的電影時將觀賞的樂趣和專業評判的態度結合起來了,是一種進步的態度。而在觀看畢加索的繪畫時往往出現欣賞和批判的分離,這是一種落後的態度。電影能滿足了大批觀眾以集體的方式觀看,在這一過程中能實現群體反應和個人反應的相互作用,而這一點是繪畫無法實現的。本雅明認為觀眾在觀看繪畫時可以靜觀神思,而在看電影時,一個畫面還沒看清就已經過去,這使得觀眾不能緊盯著畫面仔細觀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聯想活動立即被畫面的變化所打斷,不斷變化的畫面會產生一種震驚(shock)效果。電影的這一特性使得觀眾只能放棄那種靜氣凝神的觀看方式,而以一種消遣的方式,通過碎片式的觀看達到對電影內容的把握。本雅明說:在消遣中接受——這在所有藝術領域中越來越受到注目,並表徵著知覺所經歷的深刻變化——在電影中找到了真正的練習手段。電影令膜拜價值退回到背景之中,因為他不僅將觀眾置於批判者的位置,而還有這一事實,即電影院中的批判者的地位不要求全神貫注。公眾是主考,卻是 一位三心二意的主考。 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的跋語中,本雅明揭露了法西斯如何利用現代復制技術組織和控制大眾。他認為法西斯主義的政治手段是在政治生活中引入美學,其集中體現為戰爭的美化。他對此進行了批駁,認為這種將人類自身的毀滅作為最高審美享受的行為是一種人類嚴重異化的表現。而共產主義者以審美的政治化來應對法西斯的行為。
2.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導讀內容簡介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導讀》是本雅明的代表作,深入剖析了技術革命對現代藝術,尤其是機械復制藝術的影響。本書對大眾文化的研究具有開創意義,其中的顛覆性思想對理解當代文化現象仍然具有示範作用。
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技術的出現改變了藝術作品的傳播方式,使得藝術作品不再局限於少數人的收藏和欣賞,而是可以被大量復制,廣泛傳播。這使得藝術作品的復制性、流通性和普及性大大增強,也使得藝術作品的「原真性」和「獨特性」受到挑戰。
書中,本雅明提出「機械復制藝術」這一概念,強調了機械復制技術對藝術作品的影響。他認為,機械復制技術使得藝術作品的製作和傳播變得更加便捷,但也使得藝術作品的「真實感」和「情感深度」逐漸喪失。機械復制技術使得藝術作品的消費變得更加輕松和短暫,人們更傾向於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和感官上的滿足,而忽視了藝術作品背後的思想和文化價值。
此外,本雅明還指出,隨著機械復制技術的發展,藝術作品的消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關注藝術作品的「原作」,而是更多地關注「復製品」。這種變化使得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變得更加復雜和多元。本雅明認為,藝術作品的消費方式的變化,也反映了社會文化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的轉變。
綜上所述,《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導讀》一書深入剖析了技術革命對現代藝術的影響,對大眾文化的研究具有開創意義。本雅明提出的「機械復制藝術」這一概念,對理解當代文化現象仍然具有示範作用。本書對藝術作品的製作、傳播、消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對理解現代藝術和社會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