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農業機械化的特點是什麼

農業機械化的特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9-29 16:36:24

❶ 簡述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

中國農業機械化現狀
1、主要特點
(1)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發展,農田作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1949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只有9.01萬kW,農用拖拉機只有117台,一些大型農業機械,如聯合收割機、農用載重汽車基本上是空白,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到1%。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農業機械擁有量增長了上千倍,有的品種甚至數萬倍。截至2003年底,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04MkW,平均每100hm2耕地擁有農機動力465kW。農業機械原值達3362億元,農用拖拉機保有量達1494萬台,拖拉機配套農機具2292萬台。其中大型拖拉機97.26萬台,聯合收割機36.22萬台。平均每100hm2耕地擁有拖拉機11.5台,配套農機肯16.7台;每100戶農戶擁有拖拉機6.1台。2003年完成機耕面積6094.3萬hm2。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水平達到33%,耕地、播種、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46.8%、26.7%和19%。有12個省(市、區)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40%,其中8個超過50%。農業機械化作業領域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向養植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發展空間不斷擴大。在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4大糧食作物中,小麥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播種、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74%和72.8%)。水稻、玉米和大豆機械化水平較低,水稻栽植、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為6%和23%;玉米播種、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為47%和1.9%,大豆播種、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為47%和23.2%。但棉花、甘蔗、油菜等主要經濟作物及牧草生產機械化等仍是薄弱環節。
(2)農機產品正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向多樣化發展。隨著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等環保措施的實施,傳統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步減少,經濟作物和果蔬種植面積增加。這使得傳統的農業機械產品需求量明顯減少,而經濟作物機械、牧草機械和林業機械需求量增加。隨著農業部優勢產品布局的確定和公布,各種農產品加工機械,特別是優勢農產品加工機械需求量急劇增長。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設規模的擴大,挖掘機、裝載機和吊裝設備等農村工程機械需求量成倍增長。保護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護性耕作機具得到快速發展,設施農業裝備和節水設備在各地示範項目的帶動下需求不斷增長。農機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也在逐步提高。
(3)農機作業向市場化、社會服務發展。中國農戶種植業的規模小,家家戶戶購買農業機械不經濟,也沒有必要,因此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非常重要。以1996年開始的全國性跨區機收小麥為標志,中國的農機作業向市場化、社會化服務發展。跨區機收的開展,使聯合收割機使用時間從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1個多月,大大提高了聯合收割機的利用率,既滿足了農民對機械收割的要求,也提高了收割機的經營效益,促進了小麥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聯合收割機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國聯合收割機僅有6萬多台,而2003年達到了36萬台。小麥機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77%。小麥跨區機收帶動了小麥播種及其他作物機械化生產向市場化、社會化發展。各地農機作業協會、合作社以及作業公司正在不斷涌現。
(4)國際間的農機技術交流與合作得到加強。近年來,國際上不少大型農機企業看準中國巨大的農機市場,與中國有關部門和企業合作,在中國開拓事業。國內一些大型企業,不斷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加大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力度,推進了國產農業機械產品質量的提高。為鼓勵大型農業機械的進口,國家還制定了優惠進口稅收政策。在中國舉辦展覽會,也是農機界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形式。
2、農機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機擁有狀況和農業對農機作業的需求不相適應。現有動力機械的配套比低,使用效率低,浪費大。2003年底,全國農機總動力為60386.5萬kW,而平均動力負擔耕地僅達到0.213hm2/kW,1 hm2耕地才消耗功率0.47kW,即便加上農村運輸、農產品加工等動力機械,其年使用時間也是有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業機械的閑置和農業機械投資的浪費,使本來較為緊張的農機投資卻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新型配套機具的研究、開發、生產、推廣與需要脫節,跟不上生產發展的實際需求。現有動力機械配套比低,配套農具單一,多數仍是性能較為落後的產品,產品能耗高,機動性、通用性低,經濟效益差。另一方面,已研究開發出的較為先進型的推廣應用卻又跟不上。開發、生產、推廣部門條塊分割,相互脫節,形成了科研成果轉化周期長,研究項目和生產急需不相吻合。還有種子的生產與加工機械、工廠化生產、塑料大棚溫室機械等也都較為薄弱。
(2)對農業機械化的認識片面。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業生產的概念已不局限於農作物生產,因而農業機械化的范疇也要相應擴展,但目前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一提農業機械化就是耕、耙、播、收機械化,很少顧及其他農業生產領域,更談不上規劃、發展和管理。對農業機械在農村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沒有充分的、全面的認識。雖然近幾年來注意拓寬農機服務領域,但就多數人的認識和實際工作中的表現說明還沒有脫離陝隘的觀念,必將影響今後農機化的發展。
中國農業機械化未來的發展
目前中國農機化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差距,僅相當於法國20世紀50年代、韓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從發展階段看,我國農機化已進入了初級階段後期,准備邁向中級階段的關鍵時期。人們欣然看到,隨著國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傳統農業將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將進一步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將進一步加快,農民擺脫繁重體力勞動的願望將進一步增強,勢必會進一步擴大對農機化的需求,因此中國的農業機械化定會得到快速發展。
(1)農機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好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十次會議於2004年6月25日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並於2004年11月1日起實施。該法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的促進職責,明確了對農機科研開發和生產,農民購置農業機械,農機作業服務和保障產品質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該法的頒布實施,進一步改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將極大地調動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促進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普及應用,對農機化的發展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關鍵環節機械化需求進一步擴大。在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需求將主要表現在水稻生產工廠化育秧、高速插秧、半喂入水稻聯合收割,適應多個地區、不同行距的玉米聯合收割等機械化。經濟作物機械化需求主要集中在種植、管理和收獲等關鍵環節,如棉花機械化播種或移栽、採摘,薯類、鱗莖類作物的種植和收獲機械化,油料作物和糖類作物播種、收獲機械化。
(3)畜牧業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將有較快發展。圍繞提高草原改良、人工草場建設和農區秸稈利用機械化,提高奶品採集、提高奶業生產衛生安全控制能力的機械化,加快畜禽養殖環境控制創造安全生產條件的機械化等。
(4)設施農業生產機械化將會得到較快發展。為鞏固和提高果蔬生產的競爭力,促進果蔬產業的規范化和生產的標准化,節能型設施農業裝備、移栽機具、監測與調控設備、土壤消毒滅菌設備以及無土栽培設備等將會得到較快發展。
(5)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機械化需求將進一步擴大。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需求將加大。主要包括保護性耕作、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以及節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種、高效安全施葯、農產品安全生產與加工裝備等。
(6)農機的升級換代需求強勁。中國農機的技術水平和總體質量不高,中小型機械多,而且技術含量低,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強、操作方便的大型機械缺乏。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業規模的擴大、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強,對先進適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農業機械的需求將不斷增加。這類機械的開發、引進和生產將是農機技術升級換代的重要內容。

❷ 農業機械在農業四個發展階段中的特點

19世紀前
農業機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代。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紀就已使用銅犁頭進行牛耕。到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擁有耕地、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鐵、木製農具。公元前90年前後,趙國發明的三行耬,即三行條播機,其基本結構至今仍被應用。到 9世紀已形成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鏵式犁。在《齊民要術》(約540)、《耒耜經》(約880)、王禎《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對各個時期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和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鐵犁鏵。
19世紀至20世紀初
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發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農業機械的年代。1831年,美國的C.H.麥考密克創製成功馬拉收割機。1836年出現了第一台馬拉的穀物聯合收獲機。1850~1855年間,先後製造並推廣使用了穀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等。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拖拉機開始逐步代替牲畜,作為牽引動力廣泛用於各項田間作業,並用以驅動各種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
20世紀30年代後期
20世紀30年代後期,英國的H.G.弗格森創製成功拖拉機的農具懸掛系統,使拖拉機和農具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大大提高了拖拉機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壓系統操縱的農具懸掛系統也使農具的操縱和控制更為輕便、靈活。與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具由牽引式逐步轉向懸掛式和半懸掛式,使農機具的重量減輕、結構簡化。40年代起,歐美各國的穀物聯合收獲機逐步由牽引式轉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獲機械得到發展。自70年代開始,電子技術逐步應用於農業機械作業過程的監測和控制,逐步向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方向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5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製造工業。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於1959年建成投產。1972年創製成功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中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漚田地區提供了多種用途的牽引動力。到1984年底,全國(除台灣省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5.4萬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 329.8萬台,農業用汽車達到35萬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到615萬台,農用水泵達到515.7萬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123.5萬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291.8萬部,穀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5861台,飼料粉碎機達到113.9萬台,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 388.1萬台,農用動力總功率達1.95×10千瓦。1984年,機耕面積達5.24億畝,佔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

❸ 黑龍江農墾與黑龍江地方農業機械化的各自優勢

黑龍江墾區農業機械化建設的現狀黑龍江農業機械化正朝著集約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且有了較為突出的成績。目前,墾區農機總資產已經超過百億元,年購買農機產品費用超過十億元。現有穀物聯合收獲機械萬余台,拖拉機六萬余台,插秧機十萬余台,農用飛機近百架,農業機械總動力高達500多萬千瓦。
二、黑龍江墾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特點黑龍江農墾農機化發展體現出「四高一快」的突出特點:1)農機裝備水平高。主要表現為裝備標准高,配套農具數量多;科技含量高,自動化、智能化、機電液一體化程度高。2)農機化程度高。水旱田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96%,其中旱田96.5%、水田95.3%,糧食(穀物)烘乾能力可達糧食產量的20%,年農業航空作業面積已達87.8萬hm2。3)田間作業標准化水平高。墾區始終堅持各項農猜罩機作業要有標准、有檢查、有驗收、有獎懲。4)農機管理水平高。墾區全面實現標准化管理,實行「六統一」、「七加強」的管理制度。5)農機化發展速度快。裝備更新速度快,新度系數在0.75以上。
三、黑龍江墾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未來走向1. 發展精準農業精準農業是農業研究與應用的熱點領域,是農業科技革命的方向。目前黑龍江墾區在精準農業應用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將來要進一步利用土地規模優勢,大力發展以3G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為核心的精準農業,加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應用推廣力度,減少投入成本,發揮墾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引領示範作用。
2. 發展數字農業目前,墾區數字農業技術已經應用到多個領域,以紅星農場為例,其應用數字農業技術,建立了農機集中管理指揮調度系統,實現了農機管理指揮調度網路化,使各級管理部門通過國際互聯網路,可及時掌握紅星農機管理信息,了解農機當前作業的情況,對農場農田的地理位置、土壤信息、種植作物情況等信息進行查詢,提高農機管理的科技水平。在建三江管局部分農場亦有應用,通過電腦語音自動答詢系統、電視播報系統、文字傳媒系統、專家演繹系統、基地展示系統枝沒、信息交流與市場服務系統,可為生產經營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技術信息服務。
3. 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美國資源管理局將保護性耕作定義為,「耕種後至少50%地表覆蓋有秸稈,以減少水蝕的耕作方法;或在風蝕嚴重的地區,在風蝕易發生地表的穀物秸稈覆蓋量不少於1820 kg/hm2,且覆蓋均勻平整的耕作方法」。簡單地說,保護性耕作就是指任何能比傳統耕作法減少土壤流失的耕作法。保護性耕作有四大特點,一是耕種後至少50%地表有秸桿覆蓋;二是地平面覆蓋0-3cm土粒膠接、球粒狀、直徑在0.25-10 mm的土壤,透水透氣能力強;三是中土層4-24cm為細土,是莊稼生長最佳土壤;四是心土層粗粒土壤蓄存水,建立地下水庫
4. 發展有機農業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准,在生產中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葯、化肥、猛兆納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有機農業與目前農業相比較,有以下特點:可向社會提供無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環保食品,有利於人民身體健康;可以減輕環境污染,有利恢復生態平衡;有利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增加外匯收入;有利於增加農村就業、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❹ 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利與弊

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好處自然是提高產量,社會進步,農民不在那麼辛苦,也減少了城鄉的差別。
弊端就是這樣會使很多農民有失業的可能,因為機械工作沒有手工幹活細會減少豐收,同時浪費土地,中國的土地山坡多,很多地方用不了機械,機械化還使能源消耗大(柴油,電力),環境有少量的污染。
適合於中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的基本特點:
①農業機械化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不僅重視增加產量和節省勞力,也重視為農民增加收入。
②根據國情、國力確定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與工業、能源、科技、資金和勞力安排等方面的狀況相適應。
③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生產應實行人力、畜力、機力、電力相結合以及改良農具、半機械化機具和現代農業機器相結合。
④農業機械化為實現農業全面發展和農工商綜合經營服務,其范圍既包括種植業,也包括林、牧、副、漁各業,以及各業的產前(如種子加工、飼料調制)、產後(如農產品加工、冷藏、裝倉、包裝、運輸)諸環節,還包括農村建設和農民生活等方面。
⑤農業機械化的作業項目不急於求全,要優先選擇增產增收效果顯著,能減輕農忙勞動緊張程度和勞動強度的環節;在地區上不強求一律,支持條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
⑥農業機械化要與其他農業技術的政策相結合,既要為推廣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又要與繼承優良傳統技術相適應,從而創立中國自己的農業機器體系。
⑦農機產品以小型為主,大中小型相結合,以價廉、質優、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為原則。
⑧重視農業電氣化,特別重視農村小水電站的發展。
⑨妥善安排機械化過程中節約出來的勞動力的出路。
⑩農業機械的所有制與經營形式多樣化,以適應實行聯產承包制後農村經濟的新形勢。農業機械除由集體、國家所有外,還可歸農戶個人所有。在經營形式上可以家庭自營、農民合夥經營、農戶承包經營,以及由國家或合作經銷組織設立農機服務(隊、站、公司)經營。重視農業機械化的智力投資,培養出大批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的人材,等等。我國農業在集體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機械化,是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根本途徑。

❺ 我國農業機械化生產具有哪些特點

我農業機械化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穩步提高。
2、農田作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
3、農機服務領域不斷拓展。
4、農機作業向市場化、社會化服務方向發展。
5、國際間的農機技術交流與合作得到加強。

閱讀全文

與農業機械化的特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水箱裡面那個球叫什麼閥門 瀏覽:352
蒸發裝置蒸發皿的作用 瀏覽:231
軸承壁厚差指什麼 瀏覽:60
儀表盤液晶屏受潮如何修復 瀏覽:701
水減壓閥要上中基閥門廠 瀏覽:842
鹼石灰在裝置最後的作用 瀏覽:150
比亞迪速銳機械鑰匙怎麼啟動 瀏覽:432
生死狙擊鑄造石怎麼得 瀏覽:291
客廳的風管機不製冷了怎麼辦 瀏覽:255
汽車儀表盤出現trip什麼意思 瀏覽:568
汽車燈開了儀表上如何顯示 瀏覽:476
綜放設備有哪些 瀏覽:581
電能檢定裝置有什麼作用 瀏覽:275
機械廠毛刺工是做什麼的 瀏覽:137
軸承加牙刷有什麼用 瀏覽:392
海龍工具箱更改圖層 瀏覽:694
軸承檢測設備怎麼樣 瀏覽:827
連續重整裝置汽提塔的作用 瀏覽:96
寶來用的什麼製冷劑 瀏覽:948
大型拖拉機前橋軸承怎麼拆卸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