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機械性是什麼意思
機械性就是把世界萬物的運動都理解為或歸結為機械運動。
例如霍布斯就曾經寫道:「運動就是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他在《利維坦》一書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臟比作鍾表上的發條,把神經和關節比作其中的油絲和齒輪。拉美特利更乾脆地宣布:「人是機器」。認為人歸根結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唯物主義。根據當時自然科學關於原子是物質最小單位的認識,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原子,認為原子的屬性就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共同屬性。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是:
①機械性,即把一切運動都歸結為機械運動;
②形而上學性,即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待世界;
③不徹底性,即自然觀是唯物的,但歷史觀是唯心的,因此,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為半截子唯物主義。
(1)機械的形而上學是什麼擴展閱讀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否認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否認事物內部因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變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沒有質變,也沒有飛躍。
離開人的社會性,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把認識看作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特註: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相當於把少年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看作世界的本原,它強調的是抽象、部分的;樸素唯物主義相當於把張三、李四、王五等具體一人或幾人看作世界本原,它強調的是現實、具體、個體的。
㈡ 機械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有什麼區別舉個例子
沒有區別。
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比如說動和靜,辯證法認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而形而上學則認為靜就是靜,動就是動。
機械唯物主義就是過於肯定物質的作用而否認思維的作用它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或者只是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徵。
十八世紀中葉,自然科學主要是處於搜集材料的階段,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進行分門別類的靜態的研究,形成了一種孤立的、靜止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被哲學家提升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就使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具有了形而上學的性質。
在馬哲中,機械唯物主義就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家族的三個成員.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德國古典哲學家費爾巴哈為代表,在本體論上也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但看不到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在狀態論上看不到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否認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法看問題。
機械唯物主義派的哲學來源是本土的笛卡爾哲學。在笛卡爾哲學中,物質的本性是廣延,運動的特徵是位移。笛卡爾正是依靠這種抽象的物質和抽象的運動「構造出整個物理世界」,並一直主張用機械論的術語去解釋自然現象。實際上,笛卡爾是以力學運動規律為基礎,把由地上獲得的力學原則應用於天體現象以至整個世界,從而構造了一個具有反宗教神學意義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圖景。
㈢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中的機械性是什麼意思,簡單點說
簡單說就是有規律,沒有主觀能動性,自身沒有思維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以17、18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典型.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學和笛卡兒的二元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但是,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而且在歷史領域仍然是唯心主義觀點.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否認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否認事物內部因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變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沒有質變,也沒有飛躍;離開人的社會性,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把認識看作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是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社會歷史和科學的發展,它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代替.
狹義的形而上學
與辯證法相對,指的是孤立、靜止、片面的思維方式
廣義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周易》之《系辭》。
㈣ 牛頓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主義者,「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主義」是什麼意思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以17、18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典型。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學和笛卡兒的二元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具有四個特性,亦是局限性:第一:機械性,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企圖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甚至把人和動物都看成受力學規律支配的機器,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唯物主義;第二:形而上學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質上是不發展變化的;第三:直觀性,它對待世界、認識,都缺乏實踐的觀點;第四:不徹底性:它只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則陷入唯心主義,把精神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否認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否認事物內部因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變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沒有質變,也沒有飛躍;離開人的社會性,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把認識看作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是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著社會歷史和科學的發展,它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代替。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二元論,既唯物又唯心,所以它存在唯心史觀和二元論的局限。同時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為機械唯物主義,機械性又是它的一個局限。但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是堅持唯物主義的可知論,所以不可知論並不是它的局限。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主要局限有:唯心史觀、機械性、二元論。
㈤ 機械唯物主義為什麼又叫形而上學
唯物主義哲學的第二種形態是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或者只是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 的特徵。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產生和形成,同這個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的特點是密切相關的。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還處於分門別類的收集、整理、分析經驗材料的階段,只有力學發展到了比較完整的形態。這種狀況反映到哲學中來,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機械的觀點觀察和解釋世界的思維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特有的、在當時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另一個局限性是它的不徹底性,這主要表現在它在自然觀方面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則是唯心主義的。17世紀的英國唯物主義,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19 世紀40年代德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就是近代唯物主義的幾個主要流派。
㈥ 形而上學(機械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詳細點 !謝謝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以17、18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典型。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學和笛卡兒的二元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具有四個特性,亦是局限性:第一:機械性,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企圖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甚至把人和動物都看成受力學規律支配的機器,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唯物主義;第二:形而上學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質上是不發展變化的;第三:直觀性,它對待世界、認識,都缺乏實踐的觀點;第四:不徹底性:它只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則陷入唯心主義,把精神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㈦ 機械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機械唯物主義就是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又稱為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機械唯物主義(或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雖然也認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但否認物質與精神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否認物質與精神的聯系和轉化,否認人的精神的能動性、創造性。
機械唯物主義是指以機械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和認識論問題的一種唯物主義哲學。主要代表人物有17世紀英國的霍布斯,荷蘭的斯賓諾莎,18世紀法國的拉美特利、狄德羅、愛爾維修、霍爾巴哈等。它告訴我們物質的一切變化發展的原因都在物質本身內部可以找到。它認為世界上物質的變化在根本上只有兩種:就是位置的變化和數量的變化。世界上的千變萬化的現象。歸根到底,都可以看作各種不同的位置變化和數量變化。根據這種說法,世界上永遠不會有新的東西出現,因變來變去,只不過是一套「化零為整」,「化整為零」的戰法而已。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具有四個特性,亦是局限性:第一:機械性,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企圖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甚至把人和動物都看成受力學規律支配的機器,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唯物主義;第二:形而上學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質上是不發展變化的;第三:直觀性,它對待世界、認識,都缺乏實踐的觀點;第四:不徹底性:它只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則陷入唯心主義,把精神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㈧ 什麼是形而上學
通俗的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這一含義的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相對立)。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