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機械製造技術先進的原因有哪些
「德國製造」的競爭優勢在於非價格因素。德國的機械製造業不斷從其在全球特種機械、服務、系統解決方案中的技術領先地位獲益,並進一步促使企業利用其優勢參與國際競爭。 「德國製造」的競爭優勢在於非價格因素,包括質量、技術、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產品性能可靠性、供貨可靠性及售後服務等。 德國製造為何不倒 曾經有人認為,全球化會讓德國這樣傳統經濟的高工資國家再也過不上舒服日子。因為未來是屬於高科技和服務行業,而不是老式的製造業。 但是德國顛覆了常人的看法。它為其他發達國家提供了一種發展模式。德國公司在全球化浪潮里巧妙地利用優勢發展自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回歸傳統經濟模式。 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和流行的看法不同,自從新千年來臨之後,並非信息產業或者中國製造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在20世紀90年代IT浪潮中受益的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因為軟體價格的下降而喪失了發展的勁頭。同樣,佔世界貿易1/5的服務業近年來的發展也處於停滯狀態。而新興經濟體購買機械設備的數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比如中國和俄羅斯都在中東建立工廠,大規模地升級改造交通設施和改善基礎設施。 1995年以來,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佔德國出口增長的1/3。德國的經濟分析家赫爾曼�6�1西蒙說:「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是德國公司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德國的經濟奇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界看來會損害德國經濟的國家??那些擁有廉價勞動力的新興國家。它們沒有削弱德國的經濟,反而給德國經濟增長增添了動力。 因為它們的新興中產階級購買了大量德國汽車,而且其工廠購買了大量德國高科技重型機械。這些是德國的傳統優勢產業,和其他西方國家相比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在世界大國里,只有中國和德國自2000年之後出口份額有較大增長。出口一直是拉動德國機械行業增長的唯一動力,出口份額占行業總產值的70%。在2003年,德國??而不是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機械出口國。2006年,德國公司向國外出口了價值1.1萬億美元的產品,同年美國出口商品總價值為1.04萬億美元,中國為9690億美元。 重要地位和獨特結構 能把普通的金屬敲打成震驚世界的科技奇跡是德國公司成為全球化首要受益者的主要原因。 機械製造業是德國最大、最重要的工業部門之一,可與之相比的只有汽車製造和化工業等。但是,後者均為大公司佔主導地位,而機械製造業的主力則是平均擁有150名員工、年均營業額2600萬歐元的中小型企業。2006年,該行業實現銷售額1670億歐元,略低於汽車製造業。但是,其6000家企業聘用員工的總數達87.3萬,就公司數量和就業人數(均不包括供應商)而言,要遠高於汽車製造業
⑵ 1935年的德國是什麼樣子的
全民公決。
1935年1月薩爾重回德國;同時德國軍隊開進非軍事區萊茵蘭,從而違背了《凡爾賽和約》,繼而退出國聯。在國際上受到譴責,可在國內卻受到大眾的普遍歡迎。
1938年進而吞並奧地利,德國人認為這是實現了1848年革命的理想,把希特勒看成是實現民族統一的偉大英雄。當希特勒在維也納英雄廣場高聲宣稱:「我們先人九十年前為之奮斗和流血的事業,而今終於完成了!」整個民族都為之歡呼雀躍。
1935年,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宣布重整軍備,為發動侵略戰爭做准備。希特勒在國內加劇對猶太人的迫害,1935年9月頒布法律剝奪了猶太人的公民權力,後來又頒發了13條補充法令,剝奪了猶太人在德國謀生的權力。
1936年德國與東條英機領導的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加入這個協定,於是形成了德、日、意三國軸心。
1936年3月他命令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同年7月夥同義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扶持佛郎哥取得西班牙政權。
1938年3月和1939年3月,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實施兼並。同年希特勒進一步獨攬陸、海、空三軍指揮權,擔任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他實行法西斯式恐怖專政,仇視且排斥其它非納粹政黨和思想,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即為關押共產黨之用,他還鼓吹民族優越,仇視其它民族。
在國內建立沖鋒隊、黨衛軍、蓋世太保等獨立於國防軍外的納粹軍事組織。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德國以及其佔領國領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營,猶太人以及其他人種的遭到了大屠殺。
⑶ 1935年至1945年德國發生了什麼大事情
1、1936年柏林奧運會,因為由始至終受納粹的控制,為德國法西斯施放和平煙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客觀上替希特勒作了粉飾和宣傳,在政治上起了極壞的作用。
2、1939年9月1日,希特勒與蘇聯聯合對波蘭第二共和國宣戰,以閃電戰戰術聯合蘇聯迅速吞並了波蘭,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3、1940年4月9日,德國對挪威、丹麥宣戰,發動挪威戰役,丹麥在不到24小時之內便宣布投降,而挪威在國王哈康七世的帶領下堅決抵抗德國,但終因寡不敵眾,德國最終在6月10日完全佔領挪威。
4、1940年5月,法國戰役爆發,德軍集結141個師和3000多架飛機和3000多輛坦克在一個月內完成了法國戰役,到6月25日戰役結束,完全佔領荷蘭、比利時和法國。
5、1945年柏林會戰,4月16日—5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100個師共150萬部隊。
⑷ 1933希特勒才正式掌握德國最高權力,但到1938年才短短五年就能啟動他的戰爭機器開始入侵波蘭,開
興登堡死後希特勒就開始實現自己的野心。他鼓吹種族優越,再加上軍工為先的計劃經濟體制確實使德國擺脫了大蕭條的陰影,所以老百姓都願意被他蠱惑,樂意為他的野心賣命。
納粹德國的生產是有計劃的,所以短時間就能有效果。再說德國本身底子就厚。
另外,38年德國割走了蘇台德,39年春吞並捷克——這些地方的工業能力也很強。
英法坐視希特勒撕毀凡爾賽合約,採取綏靖政策,其實是出於對戰爭的恐懼——一戰死了太多人。
⑸ 二戰德軍 庫爾斯克戰役動用的裝備有哪些 最好是還有裝備的介紹
德軍:火炮和迫擊炮約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輛,飛機2050架。主要是「馬克3」、「馬克4」型坦克,四號突擊炮,BF109戰斗機,斯圖卡轟炸機。德軍為這次進攻還投入了大量新式兵器包括「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反坦克殲擊車」以及「胡蜂」自行火炮,以及「福克沃爾夫190A」式戰斗機和「亨克爾129」式攻擊機。武器介紹不說了,都是著名武器,網路上還帶都能找一堆。(單兵武器就免了吧)
⑹ 德國在1935年到1980年的主要事件
tu j
⑺ 1935年歐洲處於什麼狀況
各國都在緊鑼密鼓的構建自己的聯盟體系。
英國仍然對歐陸局勢缺乏必要的警覺,依然在艱難地從大蕭條中恢復過來。
對於德國,1935年的外交狀況非常差,雖然成功避免了一個大的「東方公約」的形成,法蘇捷三國退而求其次所締結的三國互保協議也已經夠讓希特勒頭疼了,在南邊的奧地利,希特勒又和墨索里尼產生矛盾(義大利一戰後長期視奧地利為其勢力范圍,德國要橫叉一腳墨索里尼當然不開心)。除了和波蘭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之外,德國的外交可謂四面楚歌。但是德國國內情況比英法好的多了,通過壓榨底層工人和小資產階級來帶動軍火生產以此快速恢復了國家經濟和發展了軍事潛力。
法國的內政自從大蕭條起就沒有氣色,經濟更是一塌糊塗。但達拉第政府的外交(綏靖政策還沒開始呢)還是可圈可點,先是鞏固法國傳統勢力圈(即小協約國),在此基礎上為了防止德國崛起,和蘇聯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雖說法國的傳統盟友是波蘭,但畢蘇斯基政府...比較狂),遏止住了德國勢力的抬頭。
蘇聯,作為沒有受到經濟危機影響的歐洲第一大國,蘇聯在完成了五年計劃後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但是國內早期政治斗爭的遺留仍然嚴重(這也是斯大林大清洗的原因之一)。外交上,蘇聯打破了西方許久的封鎖,和法國建立了同盟(共同防禦條約),斯大林對於希特勒的崛起非常敏感,這也是他早期的應對之一,但後來隨著局勢的發展,當他發現了西方的不可信之後才有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是後話),至於東方的蘇日關系,因為題主問的是歐洲,在此不做回答。
義大利,國內穩定,國外進行局部戰爭(在進行侵埃戰爭),受到了輿論上的譴責,但並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制裁。
波蘭,畢蘇斯基的獨裁政府在國內的統治穩定,國外在同時簽訂了德波、蘇波互不侵犯條約之後認為自己很安全(只能說沒有戰略危機感)。
小國在此不表。
⑻ 德國知名機械企業有哪些
歐洲著名的工業企業:
戴勒姆-賓士汽車公司:歐洲最大的轎車製造商之一。除生產汽車外還生產坦克、艦艇和飛機引擎。
大眾汽車公司: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公司。也是歐洲主要的汽車製造商。
西門子公司:德國最大的電氣工業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電氣、電子生產製造商之一。
巴斯夫公司:德國三大的化學工業公司之一。
拜爾公司:德國三大的化學工業公司之一。
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德國電子、電氣第二大公司。
赫希斯特公司:德國三大的化學工業公司之一。
蒂森公司:德國和歐洲最大的鋼鐵製造商。
魯爾煤炭公司:德國最大的採煤業巨頭。
曼內斯曼公司:德國第二大鋼鐵製造商。世界的主要鋼鐵製造商之一。
工業復興公司:義大利最大的國家持股公司。世界最大工業公司之一。
菲亞特汽車公司:義大利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瑞典滾珠軸承公司:瑞典機械工業龍頭。北歐最大的工業企業。
瑞典塞柯刀具公司:世界上生產著名的硬質含金刀具的生產商。
瑞典愛立信通信公司。
瑞典沃爾沃汽車公司。
瑞士ABB電氣集團。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
荷蘭飛利浦電子公司。
比利時ELECTLAVEL電力公司。
比利時PETROFINA煉油公司。
盧森堡阿爾貝德鋼鐵工業集團。
法國埃爾夫阿奎坦公司。
法國雷諾汽車公司。
法國標志雪鐵龍汽車集團。
英國石油公司。
歐洲空中客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