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動能來自哪裡在其公轉和自轉的過程中,機械能轉化成了什麼這時能量還守恆嗎
地球公轉的動能是太陽系的磁場對太陽表面產生的壓力,壓力又由於太版陽自轉,使壓力方權向與太陽表面平行,也就是說壓力與自轉共同作用產生行星軌道,即地球公轉的動能來自太陽萬有引力。地球自轉是太陽系形成時,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斥力方向,跟地球重心存在偏差產生的力矩,超過地球質量的慣性。即地球自轉的動能來自斥力產生的力矩。
㈡ 利用製作的地球模型,可以解釋什麼,地球結構,地表海陸分布、還是自轉現象
地球模型分為兩種。一種是地形世界地形的地球模型。一種是世界行政區劃模型。這兩內種地球模型都應該容有。
一個解釋自然現象。一個解釋人文現象。
首先說。世界地形地球模型。可以看到七大洲四大洋相對位置和大小。可以解釋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也就可以解釋一年,為什麼分為四季?可以知道。晝夜長短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春分和秋分?這兩天。是晝夜平分的。為什麼冬冷夏熱等等很多自然知識。
世界行政區劃地球模型。是現在人們。最缺乏的知識。每個洲有多少國家?七大洲的分界線。哪些重要的海峽是軍事基地。
所謂地緣政治。那就是說有一些地方。是非常敏感的地方。他連著幾大洲。他控制著船舶出海。等等。這些知識現在人們很缺乏。不管你是學理科還是學文科。都要有地球知識。必須要好好學習。
㈢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是什麼決定的
在13世紀中後葉,偉大的波蘭哲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他認為地球是在運動的,它會依靠自身的規律來做自轉運動,而且他也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這就是最早期的地球公轉和自轉的說法。
但受限於當時科學技術水平,這一理論沒有嚴謹的科學依據,也無法知曉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的方向到底是什麼決定的,但如今的科學界對這個問題有了全新的猜想和結論,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一、地球自轉的星雲坍縮理論。有天文學者認為地球能夠自轉,主要是因為星雲坍縮導致的。在地球還沒有形成之前,它只是一個巨大的星雲團,有一天這個星雲團急劇坍縮,一部分就形成地球的雛形。
但這種公轉的方向又會受到自轉方向的影響,使得自轉和公轉方向一致,就像機械中的移動副和轉動副一樣,它們移動和轉動的方向總是一致。
其實這些結論都缺乏大量的證據證明,我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當地球科技真的到達這種水平,這就未解之謎都會解開的!
㈣ 如何用mathematica做一個 地球自轉 +公轉的模型圖。
我臨時寫了一個代碼,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
Animate[Graphics[{Green,Dashed,Circle[1],
Blue,PointSize->0.1,Point[{Cos[t],Sin[t]}],
Red,Circle[{Cos[t],Sin[t]},0.2],
Darker@Green,PointSize->0.02,Point[0.2*{Cos[6 t],Sin[6 t]}+{Cos[t],Sin[t]}]}],{t,0,2 Pi}]
這是一個互動效果,可能有點卡。
嗯——版自己去理權解吧,我不多解釋了。
㈤ 即有自轉又有公轉的齒輪傳動體系稱什麼
行星輪系,只有自轉的是太陽輪,其他是行星輪
㈥ 請問迄今為止人類製造的最精密的器械也無法超越像太陽的結構或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太陽公轉這些自然結構
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英語:extrasolar planet或exoplanet)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自1990年代首次證實系外行星存在,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約220顆行星,其中有7顆結構類似於人類的地球。在這7顆類地行星中,有2顆非常寒冷,剩下的4顆由於距離其恆星太近而幾乎沒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1998年7月,紐西蘭和日本的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第1顆類似於地球的行星。該行星距離地球2.5萬光年,位於銀河系中部的近處,其直徑與地球相近而稍大於地球,質量可能介於地球與海王星之間,即比地球稍重,圍繞著1顆熱度與太陽一樣的中央天體運行。
2000年,美國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了2顆類地行星,即人類發現的第54和第55顆系外行星。這兩顆行星圍繞著兩顆恆星運轉,組成了代號為CM德拉科尼斯的行星系。它們的直徑可能達到16900千米,與地球直徑12756千米較為接近。
2006年1月,天文學家宣布又發現了一顆遙遠類地行星,這顆行星編號為OGLE-2005-BLG-390Lb,其質量約為地球的5.5倍。它圍繞一顆離地球2.8萬光年、靠近銀河系中心的普通紅矮星運轉。它是迄今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中最小的之一,也是與地球最相似的。由於其紅矮星非常暗淡,行星表面溫度可能低達零下220攝氏度。
2006年3月,天文學家發現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有9000光年,新行星的質量與海王星相當,它的星核上也布滿了懸崖峭壁,但它的大小是地球的13倍,其重力場的強度是地球的2倍。專家稱,這顆行星是他們在太陽系外發現的最寒冷的行星之一,其表面溫度達零下184攝氏度。
2007年1月,美國卡內基學會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格里斯876類地行星。格里斯876的質量約為太陽的1/3,是地球的5.9到7.5倍。這顆新發現的行星的表面溫度大約在205至400攝氏度之間。
2007年4月,歐洲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一顆新類地行星,行星編號為吉利斯581c,位於離地球不遠的天秤座,質量是地球的5.5倍,大小是地球的1.5倍。它圍繞距地球大約20.5光年的編號為吉利斯581的紅矮星旋轉,距該紅矮星的距離大約為地球距太陽距離的1/14。由於紅矮星比太陽小得多、暗得多,也冷得多。科學家推測,這顆新行星的平均溫度大約在0攝氏度至40攝氏度左右。在這種溫度條件下,水可以保持液體狀態,也比較適合生命生存。
天文學家稱,種種跡象表明,宇宙間存在的類地行星早已遠遠超出了人們以前猜測的數量。僅在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就約有1/3的恆星系統擁有類地行星。
建議 這沒有意義
也可以自己查閱資料
㈦ 公轉自轉區別
1、轉向中心來不同
自轉:物體自自行旋轉的運動,物體會沿著一條穿越物體本身的軸進行旋轉,這條軸被稱為自轉軸,也是自轉的中心。
公轉:一物體以另一物體為中心,沿一定軌道所作的循環運動。
2、轉向的周期不同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月亮自轉一周的時間跟它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都是27天7小時43分11.5秒。
地球公轉一圈是365天6小時9分9秒。
(7)最適合製造公轉自轉模型的機械結構是什麼擴展閱讀:
公轉速度:
公轉速度是指物體旋轉的速度。由於旋轉通常是圓周運動,因此可以參考圓周運動的計算方法來計算公轉速度。
天文學中的公轉速度是指行星在太陽系中圍繞太陽旋轉的速度。一般以地球年為時間單位,以繞日軌道長度里程為公轉距離。
㈧ 公轉自轉是什麼意思
一個天體圍繞著另一個天體轉動叫做公轉.
太陽系裡的行星繞著太陽轉動,或者各行回星的衛星繞著行答星而轉動,都叫做公轉.
公轉是一件物體以另一件物體為中心所作的循環運動,一般用來形容行星環繞恆星或者衛星環繞行星的活動.所沿著的軌道可以為圓、橢圓、雙曲線或拋物線.
自轉是指物件自行旋轉的運動,物件會沿著一條穿越身件本身的軸進行旋轉,這條軸被稱為「自轉軸」.一般而言,自轉軸都會穿越天體的質心.凡衛星、行星、恆星、星系繞著自己的軸心轉動,謂之自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月亮自轉一周的時間跟它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都是27天7小時43分11.5秒.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成66.34度夾角.
㈨ 什麼是自轉公轉!!
拿地球做比喻公轉就是繞著太陽轉,自轉就是地球也會繞著自己的中心軸回轉,你可以這么記答,太陽有許多衛星都繞著它轉比如說天王星水星土星等等地球也不能違背啊,也只能一起繞著太陽轉,誰都繞著太陽轉就是公轉。自轉就是繞子自己轉每個行星的自轉都不一樣。所以就是自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