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可從事航空航天方面的工作嗎/
北航的工科實力較強,但這個學校較好的還是航空航天方向的,主要資源傾向專這個方向比較多,機械工程及自屬動化這個專業還行,但不是北航中較強的,你可以考慮航空航天方向的或是機械類車輛工程方向的專業,這些我個人認為要更好些。
㈡ 機械類包括哪些專業,以後從事什麼工作說通俗點
機械類專業一般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
,工內業設計專業,機械加工容,模具設計等專業。不同的大學可能機械專業有所不同。
如果偏向設計的話,以後可能就是一個制圖員,技術員,主要從事二維和三維圖紙的設計。
如果偏向加工的話,以後可能就是在工廠里從事機械加工,操作車床,銑床等一些機械設備,或者是從事數控編程一類的。
㈢ 學航天類的在以後具體工作是什麼呢
具體而言,現在航空航天比較優勢的只有三航校,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回到我所在的飛設專業,一般的來說,不脫離本專業就業的話,本科生基本上都會去往 中航工業 下屬的各個製造廠,比如 沈陽 、 西安 、 洪都 、 鄭州 、 哈爾濱 等等,從事的工作和你理想的科研可以說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如果是製造廠的研究部門,那可能就是畫設計圖之類,否則進入製造部門的話讓你管倉庫都不是沒可能的,上海和成都的比較特別,要求更高,而樓主想去各個研究所的話,除非你父母本身是該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否則一般都要求碩士生以上,部分所在城市優秀( 成都的製造廠 和上海的 商飛 都幾乎不招收本科生)的比如上海的幾個所可能需要博士生才行。當然比較特殊的是本行業相對較窄,我剛才說研究所至少要碩士生,指的是一般情況下你的本科也必須是三航校飛設畢業的,所以不要指望隨便上個本科再考研考過來,那個沒什麼意義。當然樓主具體提到了航天而不是航空(我在這里認為你應該是能區分兩者的),那麼你也可以在本科畢業時候爭取直接考研或者保研到航天系統下的各個研究院(相比本校錄取,人數少得多,但是並不是沒有)。另外,即使進入研究所,很大概率也和你想像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科研並不一樣。航空航天是一個極為龐大且極為精密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的學科和內容遠超你的想像。在這個系統之內可以說個體的存在感是約等於零的,而且由於涉及到各種保密因素,你在這個系統之內能做的一般也就是完成各種分配的極其具體且細瑣的任務,想看到全局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大多數時候你就像是龐大機器上的一個零件而已。另外最後提一點,同樣由於航空航天的復雜性,所以不是飛設專業的人才其實在這個系統下面也是需要的,比如涉及到自動化方向的電子類的以及機械製造方向的機電類的等等,我記得我們學校能源與動力學院好像還有專業是搞航空發動機的。同樣招收本科生,單位應該會傾向於飛設專業然後培訓,但是研究生的話,需要什麼專業的應該還是收什麼專業的。還是那句話,你自身必須要能力合格,想從事科研方向的工作,研究生才只是最基礎的而已。本科畢業一般來說還是有部分人跳出航空航天系統的,研究生畢業的話一般就都在系統之內工作了。對你個人而言,如果你下定決心要讀研,那麼在考上三航校相關專業的情況之下本校的研究生還是比較容易考的(我們學院本科生與研究生比例大約是2:1),對個體而言,讀研之後的問題可能是你最後能去到的研究所未必是你想要去的地方——比如你想去航天的可能去不了,但是航空方向的可能會要你;或者就是研究所要你但是你可能未必願意去比較偏遠的地區(比如直升機所在景德鎮)什麼的。
採納哦
㈣ 我學機械的,未來想從事航天事業的工作,我大二了,現在起該怎麼努力
那你就該像普京學習。航天事業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系統工程,是建立在版整個國家的權工業基礎上。直接航天領域,機械類的直觀的可以看見的有如:機體、所有的金屬類構配件、各類功能性構件等等。
首先,你應該了解航天領域中,與機械有關的組成部分,最大的無非就是央企成飛、西飛、哈飛什麼的;往下走,就是各種零配件供應商;覆蓋面特別廣。
其次,結合你們學校的能力、自己的專業方向,然後利用自己了解的航天領域機械部分的當下情況,明確以後以你的專業、能力所能從事的崗位;
再次,刷選和你的專業所匹配的崗位、公司等情況。
最後,關注相匹配的公司崗位針對職員各方面的要求,想著這個方向努力。
想要成功,那就讓自己成為這個公司的最優人選。努力吧,路途漫漫,修心為上。
㈤ 機械工程和航空航天工程是幹啥的
機械工來程是整個工程科學的自基礎,幾乎所有的理工科院校都設置有機械專業,綜合性大學一般也都有機械專業。
不過,機械工程雖然是基礎專業,就業前景很好,但是上升空間有限,屬於餓不死,吃不飽的類型。而且航空航天產業方興未艾,國家投入很大,從業人員的實際收入也是相當可觀的,上升空間也很大,只是國內大學中具備相關專業設置的較少。
㈥ 宇航員的工作都有什麼
載人航天是為了探索宇宙空間,開發和利用宇宙空間獨有的資源為人類服務。宇航員上天當然也離不開這些目的,宇航員在太空飛行期間要按照預先在地面上編好的工作程序一步步去工作。如果一項工作沒完成,就會影響到下一項工作;所以,宇航員在天上的工作是相當緊張的。
那麼,宇航員在天上到底有哪些工作要做呢?由於宇航員在太空中的任務很多,不可能在一次飛行中完成所有的任務,所以每一次飛行都有自己的側重點。每次飛行的任務量與宇航員在太空中停留的時間有很大關系,飛行時間少的,工作內容就少。下面以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為例,來說明宇航員在太空中的工作。
太空梭宇航員在飛行中的主要工作
其實,研究人員在設計太空梭時,便已確定它在太空中一次飛行時間不超過兩個半星期。太空梭宇航員在這時期的主要工作是:
(1)保證太空梭的正常運行
宇航員在太空的首要任務是要保證太空梭的正常運行,這樣才能執行其他的任務。例如,要進行航天器控制的常規操作,維修太空梭生活艙或工作艙內的儀器、儀表系統,定期向地面通報航天器運行狀況和自身的身體狀況等。
(2)釋放衛星和回收衛星
宇航員在太空可以釋放衛星或利用航天器上的機械臂將有故障的衛星「抓」回來,並進行維修。也許太空梭有史以來發射的最有名的衛星要算「哈勃」太空望遠鏡了。太空梭後來曾經三次回到太空為「哈勃」更換部件。在更換部件前,一名宇航員必須用太空梭上的機械手將它捕獲,運送到有效載荷艙內。宇航員進入有效載荷艙,爬上「哈勃」太空望遠鏡,安裝新部件。當地面控制人員確信「哈勃」望遠鏡運行狀態良好後,再由機械臂將它釋放回太空。
(3)進行科學試驗
宇航員在太空可以利用空間的特殊環境進行很多科學實驗,具體地說,包括以下三部分內容:
①空間生命科學試驗。觀察宇航員在失重環境下機體出現的生理、生化變化,探討其機理和驗證防護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動物和植物在太空環境中的生長、發育和變異等。
②空間科學的研究。宇航員在航天器上可以操作各種觀察和測量設備,對地球環境、太陽、月球面、地球磁場、電離層、大氣層等進行深層次的觀察與研究,通過載人航天器上的天文望遠鏡,進一步揭示天體的真實面貌。
③對地球進行觀察。宇航員利用遠離地球的有利條件,可對地球表面進行全面的觀察、攝影和光譜測定。通過這些工作,收集有關地球自然資源、地質地貌、大氣層狀態、耕地季節變化、世界海洋變化、水生生物狀態、沙漠植被作物覆蓋、森林的覆蓋與儲量等信息。
(4)太空生產
在太空中還可以利用太空獨特的失重環境,研究、加工和生產在地球上不能生產的、性能優良的新材料和新產品。宇航員在天上操縱「合金」和「結晶」的電加熱爐,便可製取非常純的半導體材料砷化錮和砷化鎵。它們的經濟價值很高,估計每千克價值可達100萬美元。空間制葯和生物製品可以大大提高葯品的純度和產量。據推測,目前能在天上生產的葯品多達三四十種。在天上生產葯物一個月的產量可相當於地球上同樣設備20年的產量。
(5)組裝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人造天宮」。據資料顯示,國際空間站總質量可達400多噸,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這個龐然大物是不可能在地面組裝好發射到太空的,它採用的是桁架掛艙式結構,即以桁架為基本結構,增壓艙和其他各種服務設施掛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掛艙式空間站。而組裝國際空間站的任務則落到美國太空梭和俄羅斯「聯盟」號宇航員身上。他們必須將組裝的部件送上太空,並進行艙外活動,將它們組裝起來。通過宇航員的工作,國際空間站建成了「曙光」、「星辰」等6個艙以及機械臂和太陽能電池等外部設施。在2000年11月2日,首批三名宇航員進駐空間站,現在在國際空間站的是第九批長期考察組。
國際空間站宇航員的任務
國際空間站與太空梭的最大不同點是,它可以長時間地環繞著地球運行。按照設計,國際空間站的壽命是15年。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可以長時間地生活在太空,地面將不斷地派遣長期考察組進入國際空間站,並停留較長時間。他們在太空的工作內容基本上類似於太空梭上的宇航員,不同考察組的工作有其側重面。例如,國際空間站第一長期考察組的任務是:
(1)安裝和調試空間站上的現有設備和陸續到達的新設備,將目前對接在一起的「恆星」號服務艙、「曙光」號功能貨艙和「團結」號節點艙的電腦連成統一的電腦系統,並對這些設備和系統進行測試;負責搬運「進步」號貨運飛船和太空梭運來的儀器等貨物,並將它們安置在相關艙室的相應位置。
(2)完成涉及醫學、生物學和工藝技術等方面的23項科研項目。
(3)進行出艙活動,完成一些組裝工作及國際空間站各部分之間電力和通信線路的連接工作等。
由於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停留的時間長,他們可以進行更長時間、更深入的科學研究。例如,在進行失重對人體影響的研究時,在太空梭中,只能觀察短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而在國際空間站上可以觀察長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並且由於空間站上實驗設備齊全,宇航員們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到開放空間作業
宇宙空間的環境極其惡劣,人到開放空間活動是很危險的。但這是研究和探索空間必不可少的部分。1965年3月18日,前蘇聯公民阿·列昂諾夫穿著宇宙服第一個出艙來到開放空間時,用繩子和飛船連接在一起,空間自由漂浮結束時,藉助這根繩子才回到飛船,否則他可能成為宇宙的俘虜而回不了飛船。
事實證明,宇航員需要到開放空間去,就像海員必須學會游泳一樣。開始,人離開飛船到開放空間是想弄清楚是否可能在艙外作業。人進入開放空間的計劃是小心翼翼的,在艙外停留時間也是緩慢增加的。從1965年列昂諾夫第一次來到開放空間起,直到1968年,前蘇聯宇航員進入開放空間的總計時間不超過8小時,其後在開放空間逗留時間迅速增加。由於在開放空間逗留時間增長以及在工作上積累了經驗,宇航員在開放空間可以檢查飛船、更換有毛病的設備以及試驗各種系統。從1980年開始,宇航員已開始在開放空間進行復雜的裝配工作了。例如宇航員列沃尼特·坎什和弗拉基米爾·索洛伏夫曾在開放空間修復「禮炮7」號空間站的推進系統並安裝附加的太陽能電池帆板。現在這類帆板的安裝已經變成規范化的操作過程了。類似的工作,其他宇航員在「和平」號空間站也進行過。
1984到1986年兩次航天飛行期間,前述兩位宇航員進入外層空間的時間也增長了8倍,在航天站外工作共達32小時。1984年7月之前,開放空間的工作只有男人承擔;在這之後情況改變了,婦女也大膽進入開放空間。斯維特拉諾·薩維茨可娃是第一個進入開放空間的女性宇航員。當時她和另一名宇航員在艙外試驗一種新的能切割、錫焊、熔焊金屬板曩及鍍膜的多用途工具,共工作3小時35分鍾。
2007年11月3日,美國宇航員帕拉金斯基完成歷時7個多小時的外層空間活動,成功修補了一塊太陽能電池板。由於電池板依然帶電,而且破損點距離工作艙足有半個足球場遠,帕拉金斯基要「走」上近一個小時。
人在開放空間活動對未來航天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為在宇宙空間裝配所有各類軌道結構物奠定了基礎,為建設空間工廠和開拓人類太空居住地鋪平了道路。
知識點
「和平」號空間站
「和平」號是前蘇聯/俄羅斯的第三代空間站,亦為世界上第一個長久性空間站。設計成在軌多模塊組裝,站上長期有人工作。世界上第一個非長久性空間站是前蘇聯於1969年1月用弗拉基米爾·沙塔洛夫駕駛的「聯盟4」號飛船同「聯盟5」號飛船實行接近和對接建成的。「聯盟5」號上的宇航員阿列克謝·葉利謝耶夫和葉夫根尼·赫魯諾夫穿上宇宙服進入了「聯盟4」號。前蘇聯人把對接後的組合飛船稱為「世界上第一個宇宙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軌道傾角為51.6度,軌道高度300~400千米。自發射後除三次短期無人外,站上一直有航天員生活和工作。
㈦ 想問一下:學機械的研究生在航天研究所工作主要會做什麼或者說應該主要涉及到那些方面的知識或理論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控制與推進事業部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簡稱502所)
主要是衛星、飛船推進系統的系統設計和部件
㈧ 航天電器機械專業的學生主要從事哪些工作
一般是負責模具設計和維護,剛開始進去都是從維護開始做。
專業知識要機械制圖用的最多了,制圖軟體常用的都得掌握。PRO/E、UG、Solidwork一類的
㈨ 航天員的工作都有些什麼
在載人航天初期,航天員僅僅是載人航天器中的一名乘員或單純的飛船駕駛員,在飛行中的主要任務是監視飛船儀表,控制和管理飛船上的各種儀器和設備,以便讓地面控制中心接收數據進行改造升級,製作更好的航天器。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航天員的工作任務中增加了新的內容,即艙外活動和空間交會對接。
神十一航天員向地面中國敬禮
㈩ 誰能告訴我機械類和航空航天類中的專業那個待遇最好求大神指教,急急急。最好列出排名。好的還有追加懸賞
各有千秋,關鍵是你畢業後的就業問題,有門路的話航天航空吃香,沒門路就學機械,工作也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