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熱量表集中抄表系統哪家做得好
熱量表「備案」制度背後
■馬琳 2011-3-14
3月4日,成健再次在熱量表的一次內部研討會上呼籲:抵制各地的備案制度,為整個行業發展創造一個「干凈」的發展環境。他認為,這種制度傷害了行業持續健康的發展。
「我們有ISO9000認證、CE認證,我們按出口的標准做產品,我們的產品可以出口到歐洲6個國家,就是因為備案制,我們無法進入山東、遼寧、黑龍江、河南等供暖市場,無法在全國市場暢行,行業內也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做到全國市場。這種制度扼殺了我們的發展空間。」成健說。
變味的備案制度
成健是寧波甬港儀表有限公司的營銷總監,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10年,頗有建樹。盡管如此,他對2010年的工作持否定態度,「作為營銷總監,這一年沒有參加過一個項目的招投標,也沒有組織過一次經銷商大會,全部的時間都用在跑准入證上了。其實,每家企業都在跑『證』。」
成健口中的「跑證」是指各地建設廳或供熱辦針對進入本地區的熱量表產品而設的准入制度,即備案制度,意在通過一些約束條件,杜絕低質產品流入,規范行業發展,推進供熱改革。據悉,熱量表備案制度已在北方採暖地區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始實施。
「本身是好事,企業很認可,但是這一制度在某些層面成為了我們發展的阻礙,成為了某些部門尋租的空間。」成健直言。
首先,每個省份,甚至省份內的城市,熱量表的備案制度均不同,每進入一個城市都需要企業重新備案。以青島為例,其對於山東省外、省內以及青島市內的熱量表企業的准入制度均有不同設置,每年都在調整。其次,各地做首檢的計量機構同樣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甚至各個計量機構檢定方法都不一樣,同樣一個企業生產的一批產品,在這個城市檢測合格,拿到另一個城市檢測就可能不合格,「作為弱勢的一方,企業也只能盲目的去迎合各地不同的檢驗方法和檢驗標准,這種情況也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因為產品在出廠時就無法做到標准化,只能在生產時按照各地不同的要求去生產,這樣企業的倉庫里恐怕要做好幾種庫存。如果按照目前這種情況發展下去,那麼作為計量器具的熱計量產品如何做到精確計量呢?」成健說。
就算你證件、資料齊全,有的地方還是很難進。
令成健最頭疼的地方是山東省。熱量表企業想要進入山東市場發展要同時申請兩個准入證,一個是山東省建設廳科技處下發的,這個證相對容易,只要提交規定的文件,交納1800元評審費用,專家開會評定後就可以了。但這個「證」只適用於進入房地產市場。
產品要想進入到供熱企業,還需要拿到山東省建設廳供熱辦下發的「推廣目錄」,這一「推廣目錄」是山東省供熱辦在2010年5月為了規范市場推出的,即《供熱計量產品推薦目錄制度》,明確規定只有達到「熱量表的使用壽命不得低於9年,企業注冊資金不低於1000萬元」等要求,才能進入到當地供熱企業中去。
這中間還發生了一些故事,經過層層審核,最後有5家企業入圍。「僅占行業的5%,更多優秀的企業被擋在了門外。」某熱量表企業山東代理商表示。
然而,這5家企業並不是完全符合《供熱計量產品推薦目錄制度》,其中有兩家企業的注冊資金沒有達到1000萬元,「這一信息被披露後,行業嘩然,經不住社會輿論,最後,供熱辦將這兩家入圍企業剔出。」上述代理商表示,我們都在期待第二批名單,卻遲遲沒有動向。
對於第二批名單為何遲遲沒有動向的原因本報記者咨詢山東省建設廳供熱辦,其工作人員表示正在籌劃。而據知情人士透露,對於第二批入圍企業名單,供熱辦計劃由山東省各地級市根據市場應用情況逐一上報,只要在3個以上地級市有應用,就可以列入推薦目錄。但最後各地沒有報,所以沒有實施。「現在,很多企業都在等著山東省供熱市場開閘。」
成健吃了閉門羹的地方還有遼寧省。2008年時,只要進入當地市場就可以入圍供熱企業的招投標;到了2009年,政策開始趨緊,2010年下半年,則完全停止了市場准入。「主管部門給出的說辭是市場飽和了。但不管怎樣,有機會我們就會進入。」成健說。
准入證賬單
通過努力,成健已經為公司拿到了十幾個「准入證」。不過,公司為此也支付了近40萬元的費用。「這些『准入證』都是買來的。為了生存,大家都是先搶到證再說,有了證就意味著有了市場。」
這些「准入證」的發放標准並不是一視同仁的,一些低價、劣質的產品一樣可以拿到准入證,甚至好企業拿不到的這些企業也能拿到,嚴重影響了行業的發展。
成健也算過一筆賬:國內獲得生產許可證的熱量表企業約有100家,按每一家30萬元計算,約有幾千萬元的投入。「這筆資金對於一個新興產業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將其用在產品研發、擴大再生產方面,是多好的一件事。」
並且,市場准入有惡化趨勢。前幾日,成健又跑到了河北遵化縣去備案,「雖然沒有花錢,但如果北方地區600多個縣都要准入證,我們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啊?」成健無奈地說。
盡管他反對這種模式,不過,為了企業的發展,他說今年會繼續去跑證。
門檻悖論
「政府部門實施『備案』制度也是無奈之舉,目前熱量表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質量不好,市場混亂。在這種狀況下,為了規范市場,避免採暖糾紛,政府部門必須謹慎。」黑龍江省供熱辦一工作人員表示。而這也是山東省供熱辦的初衷。
市場混亂問題在熱量表企業處也得到了證實。一業內企業介紹,熱量表的進入門檻很低,只有要一個車間,一套檢測設備,3個持證上崗的工人就可以開工了。更多企業都是從市場上買零件回來組裝,真正在進行試驗、設計研發的企業很少。市場上曾經出現過180元一隻的熱量表,應用結果可想知。
「2010年,北京熱辦公司對使用熱量表的項目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熱量表的故障率有5%,國外品牌故障率為零。這一調查結果應該引起行業的再次警醒。」威海市天罡儀表有限公司經理技術負責人付濤說。
上一次警醒發生在2010年,國家質檢總局對熱量表進行了一次質量摸底,結果通過率較低,「這對行業的震動較大,以此來看,市場是需要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規范的。但規范應是公開透明的。」付濤說。
除了熱量表企業本身存在問題外,低價競爭也致使產品質量短時間內很難改觀。
如何轉變這種局面?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指出,首先,企業要做好產品,加強質量管理;其次,政府相關部門也應本著「推進事物發展進程」的目標擇選產品,而不是借勢尋租。
另悉,為了規范市場秩序,國家質檢總局將會在今年對熱量表產品展開全面檢查,質量不合格的產品、企業將受到相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