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認為還有哪些物品可以代替實驗室中的哪些儀器把物品名稱和對應可代替儀器名
塑料管可代替導管,眼葯水瓶可代替膠頭滴管,故答案:導管;膠頭滴管;
臉盆可代替水槽盛水;玻璃杯杯可代替燒杯;針管帶有刻度,可用針筒代替;
故答案:臉盆---水槽 玻璃杯----燒杯 針管---量筒 (答案合理既可).
㈡ 「化學」家中哪些用品可以替代化學實驗常用儀器呢
別整那些沒用的!!
餓。。。自己想的,也許不準確。如果這個不是作業的話。那麼你可以去買一套教學實驗儀器。不貴的
試管。家裡化妝品的瓶瓶罐罐有很多比較細的可以用
試管夾。餓 ,,老虎鉗應該可以吧。。就是得小心著點
玻璃棒,。。洗干凈的筷子(銀質的或許更好)
酒精燈。。這個。。這個。。蠟燭代替!!
膠頭滴管。這個其實拿筷子是可以的(玻璃棒有個作用是蘸取少量固體或液體)
滴瓶: 暫時沒想出來
鐵架台。。。。同上 不過鐵夾可以用夾衣服的木夾。鐵圈嘛。。。。不知道你家裡有沒有放雞蛋用的架子?可以當鐵圈的。~
燒杯。 玻璃杯
量筒。。。有刻度的玻璃杯
集氣瓶。。氣密性較好的瓶子
記住要測氣密性先~~
本人理解有限,以上已為極限
㈢ 尋找化學儀器的替代品,可以使我們進行實驗探究更加方便,比如說我們可以選擇日常生活中的筷子代替實驗室
燒杯是玻璃儀器,可用於盛放葯品或反應容器.我們的玻璃杯也是玻璃製品,形狀、質地與燒杯相似,所以可用玻璃杯代替燒杯;還有用完的注射器,它的刻度和形狀與量筒相似,可用它來替代量筒.
故答案為:(1)用玻璃杯代替燒杯(2)用注射器代替量筒(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㈣ 什麼日常用品可以代替玻璃棒
筷子在化學實驗中可代替玻璃棒,用於攪拌液體等。
飲料吸管在化學實驗中可代替導管,玻璃杯形狀、質地與燒杯相似,可用玻璃杯代替燒杯.臉盆可用於盛水,可用臉盆代替水槽,注射器在化學實驗中可代替膠頭滴管用於滴加。
膠頭滴管可以用眼葯水瓶代替,量筒可以用注射器代替,玻璃棒可以用飲料吸管代替,試管可以用針劑瓶代替。
舉例子:
有一次,有個學生問秦亮:「我們能不能在家裡也做一些化學實驗?」於是,秦亮開始帶領學生製作自製實驗盒,讓化學實驗可以「行走」起來。
秦亮和學生開始分析哪些實驗是安全的、可以做的,然後他們收集生活中的器材來代替化學實驗室中的儀器,如用衣服夾子代替試管夾,用筷子代替玻璃棒,用鋼筆水瓶自製酒精燈,用注射器自製量筒等。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自製實驗盒初具規模,學生把這些「實驗器材」裝在鞋盒、牛奶箱里,只要是化學課,學生的桌面上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化學實驗盒。能完成的家庭實驗有20餘種,其中水煮沉浮、子母火焰分離機、倒立的鍾乳石、自製滅火器、葉脈書簽等實驗深受學生喜愛。
「化學課只是載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才是方向。」秦亮說。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他提出了「思維化學」,認為化學教師的教學質量轉變為學生的思維質量,是思維教學必經之路。
㈤ 化學問題,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代替化學實驗室中的化學儀器呢﹝比如試管、蒸氣皿﹑一類實驗儀器)
一支筷子代替玻璃棒
一雙筷子代替鑷子
眼葯水瓶代替滴管
喝牛奶的吸管代替導管
㈥ 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老師經常會遇到實驗室沒有器材或器材不合適的現象,用替代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決
因為是多年前的舊事了,所以記憶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確定我從愛知醫
學專門學校轉職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
那之後兩年或三年,周樹人君作為第一個從支那來的留學生進入了仙台醫學專
門學校學習。因為是留學生,不需要參加入學考試,周樹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
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級生一起聽課。
周君身材不高,臉圓圓的,看上去人很聰明。記得那時周君的身體就不太
好,臉色不是健康的血色。當時我主講人體解剖學,周君上課時雖然非常認真
地記筆記,可是從他入學時還不能充分地聽、說日語的情況來看,學習上大概
很吃力。
於是我講完課後就留下來,看看周君的筆記,把周君漏記、記錯的地方添
改過來。如果是在東京,周君大概會有很多留學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為只
有周君一個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並沒有讓人感到他寂寞,只
記得他上課時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來當時的記錄的話,就會知道周君的成績,可惜現在什麼記錄也
沒留下來。在我的記憶中周君不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
那時我在仙台的空崛街買了房子,周君雖然也到我家裡來玩過,但已沒有
什麼特別的印象了。如果過世的妻子還在世的話,或許還可以回憶起一些事情。
前年,我的長子藤野達也在福井中學時,主講漢文的管先生對他說「這本書上
寫了你父親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麼回事,給我們也講一講那些事情」。
於是長子達也借回了周君寫的書讓我看,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譯的。
這以後大概過了半年,管先生來和我會面,也談到了書中所講的那些事情。
從管先生那裡,我知道周君回國之後成了優秀的文學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
聽說在姬路師范當老師的前田先生也說過周君的一些事情。
讓我再回到前面的話題。周君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總共只學習了一年,以
後就看不到他了,現在回憶起來好象當初周君學醫就不是他內心的真正目標。
周君臨別時來我家道別,不過我忘記這次最後會面的具體時間了。據說周君直
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掛在寓所的牆上,我真感到很高興。可是我已經記不清
是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形式把這張照片贈送給周君的了。
如果是畢業生的話,我會和他們一起拍紀念照,可是一次也沒和周君一起
照過像。周君是怎樣得到我這張照片的呢?說不定是妻子贈送給他的。周君文
中寫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寫,我現在也很想看看自己當時的樣子。我雖然
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但我所作的只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因此被周
君尊為唯一的恩師,我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周君來日本的時候正好是日清戰爭以後。盡管日清戰爭已過去多年,不幸
的是那時社會上還有日本人把支那人罵為「梳辮子和尚」,說支那人壞話的風
氣。所以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也有這么一夥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當成異己。
少年時代我向福井藩校畢業的野坂先生學習過漢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
先賢,同時也感到要愛惜來自這個國家的人們。這大概就是我讓周君感到特別
親切、特別感激的緣故吧。周君在小說里、或是對他的朋友,都把我稱為恩師,
如果我能早些讀到他的這些作品就好了。聽說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
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聯繫上的話,周君會該有多麼歡喜啊。
可是現在什麼也無濟於事了,真是遺憾。我退休後居住在偏僻的農村裡,
對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對文學是個完全不懂的門外漢。前些天從報紙上
得知周君魯迅去世的消息,讓我回憶起上面所說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
現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沒有孩子?
深切弔唁把我這些微不足道的親切當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靈,同
時祈禱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2.寫在魯迅先生逝世70周年之時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時25分,人間大愛者魯迅先生為死亡所捕獲。至今,已整整70年矣。70年,應是一個人一生的時光。而先生之涯才55年多一點,70年前的那天,是先生生死線上的黃金分割點嗎?
在紀念先生逝世70周年的日子裡,我不是很願意緬想那些沉重的問題,比如「魯迅活到今天會怎樣」,比如「魯迅是否民族魂」,比如「魯迅還是胡適」。門里門外獨彷徨,庄前庄後幾滄桑。在那個「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時代,先生要「肩住黑暗的閘門」,「橫眉冷對千夫指」是肯定的了,但是,橫眉帶怒之外,還有俯首含情。「橫眉冷對千夫指」之後,還有「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似乎都對這後半句熟視無睹了,或者忘卻了。其實,先生「雖大抵和個人斗爭,但實為公仇,決非私怨」,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當時光的通道進入21世紀,魯迅胡適這兩個名字屢屢被同時提起。學者謝泳主編的學術著作《胡適還是魯迅》出版了,作家韓石山的學術著作《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也面世了,「魯胡之爭」的話題於是舊貌展新顏。然而,胡適的自由思想與魯迅的社會批判,誰說必然是冰炭水火的關系?我越來越感覺到,用一個人的多,貶損另一個人的少;用一個人的有,貶損另一個人的無;用一個人的長板,貶損另一個人的短板,都是非邏輯非理性思維。魯迅胡適,並行不悖。用一個最簡單化的形象喻之:魯迅如拿著橡皮擦的左手,擦去錯誤;胡適如握著鉛筆的右手,寫上對的。但左手並不是不會寫字,右手也並不是不會用橡皮擦。
魯迅是整個世界的人,因為他是這個世界的大愛者、至愛者。魯迅的非常態、胡適的平常心,確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我看來,魯迅的冷里透著暖,胡適的暖里也透著冷,一如「魯」中有「日」,「胡」中有「月」;魯迅是因了當下而前瞻的,胡適是因了前瞻而當下的;魯迅因了為人生而為社會,胡適因了為社會而為人生;在思想之外,魯迅更近於作家,胡適更近於學者———准確的身份認同是很重要的。
「在魯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適便凸顯出他的意義」。魯迅胡適,表面上為中國知識分子展現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其實道路的目的地是一個,那裡有著真正的人類福祉。他們同樣清晰地明白自由、平等、民主、人權這些普世價值,他們只是以不同方式反對專制、擁抱自由。所以,今天不應該是「胡適還是魯迅」,而應該是「魯迅並且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