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或現代有哪些儀器可以用來計時
歷史上的計時劃分和計時器發明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訂了每年12個月,每月均為 30天的歷法。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每天分為 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歷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輪。與此同時,瑪雅人創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歷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太陽鍾
在歷史的長河中,天文學和計時學是相伴發展的,可以說有了天文學,也就有了計時學,計時儀器和天文儀器一樣,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逐漸精確化的。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過太陽的投影和方位計時,一般通稱太陽鍾。
1.1土圭
土圭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一種構造簡單,直立的地上的桿子用以觀察太陽光投射的桿影,通過桿影移動規律、影的長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尚書·堯典」中記述土圭始於堯帝時期,即公元前2357-2258年,史學界認為「堯典」不是堯時寫的,是周代史官根據傳聞編寫,後經春秋戰國(公元前7~2世紀)時儒家陸續補訂而成。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至遲在公元前7世紀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確定一年為366天。到殷商時代(公元前1520~1030年)測時已達到相當高的精度,其干支記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1.2圭表
由於土圭的構造簡單,不易掌握,所以逐漸發展為圭表。「隋書天文志」將圭表的創造追溯到公元6世紀: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公元503~519年)祖(祖沖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銅圭表,觀測圭上表影的長短,測訂時間。但1965年江蘇儀征東漢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銅鑄的圭表,這說明圭表的創制和使用要早於記載幾百年。待到「元史·天文志」對圭表的形制、構造、材質都有詳盡的記述。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聳的觀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設置了圭表。明正統二年至七年(公元1437~1442年)在北京古觀象台建造圭表,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並加以改進。古代圭表是用來判斷方向,測定季節,四季劃分和推算歷法,對農業生產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3日晷
日晷又稱晷儀,也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它與圭表的區別是:圭表的根據日影的長短判別方向測定季節、全年日數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歷法等;日晷的應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中國太陽鍾的歷史上,指極表或指極針的發現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紀,而周漢之間的12時辰制是非常先進的,在公元前四世紀以前已成為一種不變的時制。
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計時最准確的。後經阿拉件人或猶太人將其傳入西方,十七世紀時赤道式日晷風行於歐洲,人們稱它為「二分式日晷」。明末之後,中西各種日晷在社會上廣泛使用,種類之多,前所未有。山西姚喬林是十八世紀著名的日晷製作家,其流派遠播廣東。
總之,太陽鍾橫跨人類歷史數千年,在使用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為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不僅可以計時,而且能求得標准時間,甚至可以校對現代的鍾表。
日晷所測的是真太陽時或視太陽時,因為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因此,不依靠太陽測時的方法成為事實,而且更為重要。歐洲在十四世紀早期,機械鍾出現以前,主要靠日晷計時,而中國對水鍾或刻漏則十分重視,並發展成為一種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為機械鍾表的誕生作了科學和技術上的准備。
2.1水鍾
水鍾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從公元二世紀張衡的時代,到公元六世紀耿詢的時代,使表演用的渾天儀和天球儀轉動起來的水鍾技術孕育了早期機械鍾的出現。公元25年,一行和梁令瓚發明了擒縱機構,這種裝置實質上就是早期的機械時鍾,早於歐洲六個世紀。中國的渾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觀測儀器,而本質上是時鍾裝置,因為從張衡的時代起,天文技術人員一直想做一種緩慢放置的齒輪,以便達到與天上的周日視運動步調一致。
公元725年一行和梁令瓚實質上解決了這一難題,因此,皇室對設在宮中放置不停的天球(天文鍾)感興趣是毫不奇怪的。
公元1088~1090年,蘇頌和他的同事們在開封建立的水運儀像台是機械時鍾和觀測用渾儀的完美結合,在原理上是成功的,因此,可以說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六個世紀,比方和斐先行七個半世紀。
2.2香篆鍾
水鍾盡管是有發展前途的,但是古人仍在廣泛的領域進行不竭探索,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有其他較水鍾更為准確的計時方法,據宋代學者薛季宣說,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種香篆鍾於十二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荷蘭高羅培著「狄仁傑斷案傳奇」中,記述了唐宮計時用的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盤子內梅花五瓣,各繚繞著一圈盤香,用以計時焚薰,稱為「五孕祥雲」。
2.3沙漏
⑵ 計時器有什麼種類的
現代計時器的種類包括電磁打點計時器、電火花計時器、堅持計時器、停車計時器、反應計時器、放大計時器以及windows計時器等等。電磁打點計時器和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最為常見。
電磁打點計時器是一種使用交流電源的計時儀器,其工作電壓是4-6V,電源的頻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點。工作原理:當給電磁打點計時器的線圈通電後,線圈產生磁場,線圈中的振片被磁化,振片在永久磁鐵磁場的作用下向上或向下運動,由於交流電的方向每個周期要變化兩次。
因此振片被磁化後的磁極要發生變化,永久磁鐵對它的作用力的方向也要發生變化,當振片受向下的力時打點一次,當振片受向上的力時不打點,所以在交流電的一個周期內打點一次,即每兩個點間的時間間隔等於交流電的周期。
計時工具
圭表、日晷、漏壺、浮子、漏箭、漏水渾天儀、停表刻漏、恆定水位漏 、大稱式刻漏、多壺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縱機構、蓮花漏、多壺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運儀象台、地平式日晷、機械鬧鍾、秒錶、沙漏、懷表、自擺鍾、石英鍾、原子鍾、超冷銫原子鍾、香鍾。
計時器,是利用特定的原理來測量時間的裝置。計時器可以用來幫你解決這些問題。操作界面簡便易用,提供了基本的計時控制功能,包括:開始計時、停止計時、繼續計時、操作界面簡便易用復零、調整計時。
⑶ 古代計時儀器有哪些
漏和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
⑷ 機械式測量儀器有哪些種類
機械式測量儀器如百分表、千分表、杠桿比較儀、扭簧比較儀及三坐標測量機等。
測量儀器的版概念其權基本內容包括:精度、誤差、測量標准器材、長度測量、角度測量、形狀測量、傳統光學儀器。在精密測量上的應用等等。
測量儀器有接觸試和光學試測量兩種(現在用的最多) 接觸試:一般測量工具和3D測量工具(三坐標測量機又叫三次元)三坐標測量機又叫三次元 ,它可以測量很多復雜的空間尺寸:如模具和汽車產品。
⑸ 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什麼
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見圖)、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鍾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鍾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鍾表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⑹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日晷 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後來則指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現在,我們到北京故宮、沈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旅遊參觀時,還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圭表
圭表 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作為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作圭。圭表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以定節令,定回歸年或陽歷年。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所測定的回歸年數值的准確度斗居世界第一。通過進一步研究計算,古代漢族學者還掌握了二十四節氣的圭表日影長度。這樣,圭表不僅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歷書中排出未來的陽歷年以及二十四個節令的日期,作為指導漢族勞動人民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漢書》《元史》中都對圭表的形制、構造、材質做了詳盡的記述。
漏刻
漏刻 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一旦遇到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
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詩曰:「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也寫有「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佳句。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中國古代從周代起,官方就已經開始懂得用漏刻來計時了,為此朝廷還專門設有計時的專職機構。秦朝時就設有「太子率更令」,專門負責管理漏刻,然後為皇家報時服務。西漢時,漏刻甚至上升為一種天文計時儀器,由太史待詔掌管。東漢時,朝廷設有「郎官」一職,也是負責管理漏刻的。
香篆鍾
香篆鍾 這種古代計時器鮮為人知。據宋代學者薛季宣著書記載,香篆鍾是一種於12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的古代計時器。《狄仁傑斷案傳奇》中,也記述了唐代宮廷內用香篆鍾計時的情形: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子,盤內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繚繞一圈盤香,焚熏後,根據盤香的燒沒程度來計時,時人謂之「五孕祥雲」。
大明燈漏
大明殿燈漏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五輪沙漏
五輪沙漏 沙漏因漏刻冬天水易結冰,所以明代時發明了「五輪沙漏」,用流沙驅動漏刻。同時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所著《宋學士文集》中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⑺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詩經·國風·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
中國古代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日晷、水鍾、沙漏
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
圭表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刻漏
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有兩種保持水位恆定或接近恆定的方法,均見於宋代楊甲著《六經圖》(刊於1153年)中的「齊國風挈壺氏圖」。圖中「唐制呂才(約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壺上方加幾個補償壺,「今制燕肅(1030)定」刻漏採用溢流法,深四寸。多餘的水由平水壺(下匱)通過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燕肅創制的漏壺叫蓮花漏,北宋時曾風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中在桓譚(卒於公元56年)的文章里說刻漏度數因干、濕、冷、暖而異,在白天和夜間需要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核對。當時已認識到水溫和空氣濕度對刻漏計時精度的影響。
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共3件,均為泄水型。其中以1976年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出土的青銅漏壺最為完整,並刻有明確紀年。比較完整的傳世刻漏有兩個,均為受水型:一個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代製造。
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渾天儀
古代文獻中有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洛下閎、鮮於妄人作渾天儀之說,但未提到它的結構。《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 (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水運儀象台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他們於紹聖(1094~1097)初年著《新儀象法要》,載有總圖和部件圖多幅。這台水運儀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台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台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泄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水運儀象台有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⑻ 目前最高的計時儀器是什麼
重大發現!黃果樹瀑布附近發現上古先進「計時器」日晷!
黔東南身邊事
2019-11-24
2009年8月13日由夜郎竹王文化研究會在貴州省安順市鎮寧自治縣到蜂糖大坡考察時發現了這種上古先進的「計時器」——「日晷儀」。
這塊巨石位於黃果樹瀑布景區附近,材質為磨刀石,表面平滑,這塊巨石長2.8米、寬2.2米、厚1.3米,約重12噸,其表面均刻有各種各樣的圖案,歷史年代久遠,具有重大的歷史研究價值!
2019年11月20日,由鎮寧自治縣本寨鎮政府,鎮寧自治縣夜郎竹王文化研究會在鎮寧蜂糖大坡組織的「專家現場解讀演示大型石刻日晷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參加活動的有本寨鎮領導,夜郎竹王文化研究會會長、副會長和部分竹王後裔代表;新聞媒體有鎮寧電視台,安順攝影協會、鎮寧攝影協會、鎮寧詩社等。
專家有:貴州民族大學考古學家研究員王德塤先生;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考古學家副研究員曾令一先生;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岩畫考古/史前考古學者曹波先生;國家二級編導、副研究員、原貴州文化音響出版編輯游前聲先生等。
活動由鎮寧自治縣夜郎竹王文化研究會會長楊文金主持
鎮寧自治縣本寨鎮人民政府鎮長余滑洋致歡迎辭
貴州民族大學考古學家研究員王德塤先生現場演示古代使用日晷計時方法
王德塤先生說:「這個石刻日晷,是目前中國地面發現的唯一一具最大的大型太極陰陽地平式日晷儀。「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考古學家副研究員曾令一先生現場演講古代日晷
曾令一先生說:「人類學研究人類從非洲走向全世界後仰望星空俯察、大地發展了天文學古埃及法老金字塔巴比倫通天塔都是為了觀察天象的人為的工具,最早華族古人伏義繼續原始人類有關智力發現觀察天象石制工具儀器。」
時間大根允舊石器晚期一萬年左右.有利於中華農業文明繁榮興盛!原始人很重視男女生殖器發展了生殖文化!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岩畫考古/史前考古學者曹波先生現場解讀日晷有關符號
曹波先生說:該鑿刻岩畫的發現豐富了貴州岩畫、中國岩畫、乃至世界岩畫內容。它對人類學,歷史學,天文學,科技史學,藝術史,民族學,岩畫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國家二級編導、副研究員、原貴州文化音響出版編輯游前聲先生現場解讀日晷有關符號
游前聲先生說:「今天在鎮寧縣本寨鎮蜂糖大坡原始「日晷儀」的考察活動,有深遠的意義,這個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巨石,以及鐫刻在上面的符號、線條等信息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是個非常重要發現"。
01
地理位置坐標:Y18 593681 X 2868530 。海拔:1432米,該地區是貴州省世居民族——蒙正苗族支系的民族村落群。
02
日晷儀的是鐫刻在一塊巨石上,四周無任何遮擋物。日晷儀上信息清晰規范,文化元素與我國古代歷史天文學的符號一致。(該文物的學術解析已經由省民大王德塤做了充分的表述)
03
從宏揚文化和開發旅遊的層面上看,大有作為,此文化資源能從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厚度上彌補我省著名的旅遊景區黃果樹文化底蘊不足的缺憾。
因此,希望從旅遊產業更新的國家戰略布局和要求應該通盤考慮和策劃,把該項目做大做強。
王德塤先生現場接受鎮寧電視台記者采訪
專家共識:
一、鎮寧蜂糖大坡的大型石刻為夜郎古國的太極陰陽地平式日晷儀;
二、是夜郎古國留下最珍貴的文化遺產;
三、要加強管護:四、省、市、縣應重視組織科研團隊把日晷圖案、符號搞清楚;五、應把傳統文化保護開發與扶貧攻堅結合起來,與旅遊結合起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黃果樹瀑布附近能發現上古的先進計時儀器,不得不讓人贊嘆當時生活在在這一帶先民的智慧。我們也希望在有關專家與部門的重視下,這一文化遺產能得很好的保護研究與開發。
1.3萬閱讀
相關景點
攜程旅行
黃果樹瀑布
4.5分
60元起
查看詳情
日晷時辰對照表
清華大學日晷的寓意
對日晷有什麼發現
日晷儀圖片
古代日晷圖照片
日冕儀和日晷儀的區別
⑼ 古代的計時儀器有那些
中國古代的計時儀器有太陽鍾和機械鍾兩類。太陽鍾是以太陽的投影和方位來計時,分別以土圭、圭表、日晷為代表。由於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機械鍾應運而生,代表有水鍾、香篆鍾、沙漏。
日晷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圭表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漏刻
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1745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鍾,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志來報告時間。
渾儀
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觀測儀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古希臘約早60年。
天體儀
天體儀,古稱「渾象」,是我國古代一種用於演示天象的儀器。我國古人很早就會製造這
種儀器,它可以用來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可以說天體儀是現代天球儀的直接祖先。
水運儀
水運儀象台是在北宋時代把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儀器,是蘇頌、韓公廉等人在開封設計製造的。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開始設計,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
⑽ 高分求《機械計時儀器》天津大學精儀系計時教研室編===的目錄啊!!!看清楚字就好~如果答案滿意,追加100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時間計量的意義 1
第二節 時間計量單位和起算點 1
第三節 計時儀器的種類 4
第四節 振動計時儀器的基本原理 4
第五節 擒縱調速器簡介 6
第二章 擺輪游絲系統 10
第一節 擺輪游絲系統的振動周期及影響周期的因素 10
第二節 相圖、埃利定理及埃利公式 12
一、相圖 12
二、埃利定理 14
三、埃利公式 16
第三節 擺輪組件不平衡對振動周期的影響及減少影響的方法 17
第四節 游絲力矩非線性對振動周期的影響 23
一、快慢針夾子與游絲之間間隙對周期的影響 24
二、游絲內外端固定點對周期的影響 29
三、游絲安裝誤差對周期的影響 31
四、游絲材料對周期的影響 33
第五節 游絲質量對周期的影響 35
一、游絲重心對周期的影響 35
二、游絲轉動慣量對周期的影響 37
第六節 摩擦阻力對周期及振幅的影響,品質因數Q的概念 38
一、常數摩擦阻力對周期及振幅的影響 38
二、線性摩擦阻力對周期及振幅的影響 40
三、常數摩擦與線性摩擦阻力共同作用下對周期及振幅的影響 42
四、品質因數Q的概念 44
第七節 環境溫度對周期的影響 46
第八節 大氣壓力對周期的影響 50
第九節 磁場對周期的影響 51
第十節 動力作用對周期的影響 53
一、振動對周期的影響 53
二、過載對周期的影響 56
三、碰撞對周期的影響 57
第十一節 提高等時性和減少位置誤差的途徑 58
一、等時性的概念 58
二、位置誤差的概念 58
三、提高等時性的途徑 59
四、減少位差的途徑 63
第十二節 擺輪游絲系統的設計計算 64
一、擺輪、游絲的結構和材料 65
二、擺輪的設計計算 65
三、游絲的設計計算 75
第三章 叉瓦式擒縱機構 78
第一節叉瓦式擒縱機構的結構及其工作原理 78
第二節 擒縱調速器的傳動比和力矩比 83
一、擒縱調速器的傳動比 83
二、擒縱調速器的力矩和力矩比 84
第三節 擒縱調速器的能量損耗和擒縱機構的效率 87
一、擺輪游絲系統的摩擦能量損耗 88
二、擒縱機構的摩擦能量損耗 89
三、擒縱機構的碰撞能量損耗 92
四、擒縱機構的效率 95
第四節 擒縱機構對振動周期的影響 96
一、叉瓦式擒縱調速器的相圖 96
二、用相圖分析擒縱機構對振動周期的影響 98
第五節 叉瓦式擒縱機構主要參數的選擇 100
一、擒縱輪和擒縱叉的中心距、擒縱叉和擺輪的中心距 101
二、落角、鎖角和損失角 101
三、擒縱輪的齒數 102
四、擒縱叉對擒縱輪的包角、偏移角 102
五、擺輪升角和叉升角 103
六、瓦寬角和齒寬角、瓦沖角和齒沖角 105
第六節 叉瓦式擒縱機構的作圖 107
第四章 齒輪傳動 111
第一節 齒輪傳動在鍾表機構中的應用及其特點 111
第二節 鍾表機構中齒輪傳動的齒形 113
第三節 鍾表齒輪幾何參數和尺寸的計算 115
第四節 鍾表嚙合的嚙合過程 117
第五節 鍾表齒輪傳動特性的分析 123
一、圖解分析法 124
二、計算分析法 132
三、傳動性能指標及其計算 140
第六節 幾何參數誤差對傳動性能的影響 141
第七節 鍾表機構中的輔助齒輪傳動 144
第五章 發條 147
第一節 鍾表機構對發條的要求 147
第二節 發條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48
第三節 S形發條及其設計計算 151
一、S形發條 151
二、基本公式 154
三、設計計算舉例 160
第四節 快速回轉條盒 164
一、帶盒發條的有用能量 164
二、帶盒發條的最大有用能量 164
三、快速回轉條盒的應用 167
第六章 自動上條機構與日歷機構 168
第一節 自動上條機構 168
第二節 日歷機構 178
一、日歷機構的工作原理及結構形式 178
二、手動調整機構 186
三、禁區 193
四、保險機構 193
第七章 機械手錶的總體設計 195
第一節 機械手錶的基本傳動形式 195
一、中心二輪式 196
二、偏二輪式 203
第二節 設計方案的擬定 211
一、機心形狀及外廓尺寸 211
二、傳動形式的選定 212
三、基本技術要求 213
四、各組成部分結構形式和主要結構參數的選定 214
第三節 平面布置設計 216
一、直傳式的平面布置設計 217
二、三輪傳出式的平面布置設計 236
第四節 軸向布置設計 244
一、軸向布置設計的步驟 244
二、尺寸鏈計算 245
第五節 日歷機構和自動上條機構總體設計的注意事項 250
一、日歷機構或自動上條機構的基礎機心設計 250
二、自動上條機構總體設計中的問題 251
三、日歷機構總體設計的注意事項 253
第八章 指示時刻用計時儀器 260
第一節 機械鬧鍾 260
一、銷釘式擒縱機構 261
二、銷輪嚙合 267
三、鬧時系統 268
第二節 機械擺鍾 270
一、擺 270
二、擺鍾中的擒縱機構 279
三、報時系統 283
第三節 子母鍾 286
一、母鍾 286
二、子鍾 291
三、子母鍾系統 295
第四節 同步電鍾 296
第九章 測量時段用計時儀器 299
第一節 機械式秒錶 299
第二節 電機械式秒錶 303
第十章 控制時段用計時儀器 306
第一節 一般敘述 306
第二節 鍾表信管 315
一、克魯伯信管的結構、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 315
二、克魯伯信管中擒縱調速器的振動系統 320
三、克魯伯信管中擒縱調速器的擒縱機構 324
四、克魯伯式擒縱調速器的調整 327
五、信管中鍾表機構的特點 330
六、作用在信管鍾表機構零件上的外力及其影響 330
第三節 作息鍾的程序機構 336
一、程序機構的工作原理 336
二、程序機構的調整 338
附錄1 340
附錄2 343
附錄3 344
參考文獻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