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臨安市地公交是幾路
一、調整後城市公交1-9路車線路走向及沿途停靠站點:
(一)調整後公交1路車線路走向及沿途停靠站點:
1.調整後公交1路車線路走向:錦綉山水苑--畔湖路--吳越街--江橋路--石鏡街--臨東路--衣錦街--臨水路--苕溪南路(臨水橋限高通行所走線路)--臨天橋(臨水橋限高通行所走線路)--青年路(臨水橋限高通行所走線路)--馬溪路--竹林街--西墅街--環西路--自來水一廠,全程12.3公里。
2.調整後公交1路車沿途停靠站點36個(新設站點1個):錦綉山水苑--錦龍公寓--畔湖橋--錦南新村--江橋路口--天目路南口--功臣山路口--東站--中醫院--東門--農大老校區(原林學院老校區)--市政府--國貿大廈--錦城醫院--衣錦小學--黃金水岸(臨水橋限高通行所走線路)--廊橋(臨水橋限高通行所走線路)--臨天橋(臨水橋限高通行所走線路)--臨安中學(臨水橋限高通行所走線路)--錦城二中(臨水橋限高通行所走線路)--錦城派出所--婦聯幼兒園--北站--錢王家私--西林小學--西墅叉口--閥門廠--西墅十六弄--西墅二十弄--棉織廠--臨西橋北--臨西橋南--太陽城東門--太陽城南門--福利中心(新設站點)--自來水一廠。
(二)調整後公交2路車線路走向及停靠站點:
1.調整後公交2路車線路走向:青少年活動中心內環線。青少年活動中心--城中街--臨天路--錢王街--臨東路--大學路--苕溪北路--醉花路--竹林街--馬溪路--環北路--平山路--竹林街--西墅街--萬馬路--青少年活動中心,全程9.5公里。
2.調整後公交2路車沿途停靠站點29個(新設站點2個,其中1個為與5路合並站點):青少年活動中心--人民廣場(2路新設站點,與5路合並站點)--廣場花園--商業城--錢王大酒店--新車站--郵電大樓--上甘路口--國土局--盛世華庭大酒店(原公路段) --東站--中醫院--學生公寓--湖山新村--臨東小區--水岸明珠--碧桂苑--天陽幼兒園--農大附小--竹林家園--北站--質檢站--保通駕校--行政服務中心(新設站點)--錢王家私--西林小學--西墅叉口--閥門廠--新民小區--青少年活動中心。
(三)公交3路車線路走向及停靠站點:
1.公交3路車線路走向:浙皖農貿城至玲瓏工業園區,南北走向。農貿城--環北路--保錦路--衣錦街--江橋路--錢王街--錦天路--卦畈路--九洲街--玲瓏山路—玲瓏山路南,全程10.4公里。
2.公交3路車沿途停靠站點29個(新設站點1個):浙皖農貿城--明月山莊--西墅叉口--竹林橋頭--臨安中學--臨天橋--供銷大廈--人民醫院--城中街口--種子公司--上甘路口--郵電大樓--新車站--桂花新村--蘭錦路口--人民法院--萬華廣場(原交通大樓、公安大樓)--臨安商城--小山弄--左鄰右里--錦南公寓--卦畈村--檢察院--黨校--天目初中(原錦城五中)--文體中心--石山村(新設站點)--南洋鋼構廠--玲瓏山路南。
(四)公交5路車線路走向及沿途停靠站點
1.公交5路車線路走向:玲瓏站至泥山灣新村,東西走向。下行線路玲瓏大道--玲瓏街--環西路--城中街--臨東路--錢王街—聖園路—泥山灣新村;上行線路泥山灣新村—聖園路--錢王街--臨東路--城中街--環西路--錢王街--玲瓏大道—玲瓏站,全程11.3公里。
2.公交5路車下行沿途停靠站點32個(新設站點2個):玲瓏站--老玲瓏站--上盤龍橋--下盤龍橋--木工機械廠--綠島花園--紫竹苑小區--天目高中--春天--憶江南家園--人民廣場--廣場花園--商業城--錢王大酒店--新車站--江橋路口--錦城新天地—城南小學(原塔山路口、錢王文化廣場)--中醫院--東站--三眼橋--城標--青龍公寓--吳越山莊--橫山弄--余村站--城門口--綠野清風(新設站點)--中都路口--泥山灣村口--民泰銀行培訓中心(新設站點)--泥山灣新村。
3.公交5路車上行沿途停靠站點33個(新設站點2個):泥山灣新村--民泰銀行培訓中心(新設站點)--泥山灣村口--中都路口--綠野清風(新設站點)--城門口--余村站--橫山弄--吳越山莊--青龍公寓--城標--三眼橋--東站--中醫院--城南小學(原塔山路口、錢王文化廣場)--錦城新天地--江橋路口--新車站--錢王大酒店--商業城--廣場花園--人民廣場--憶江南家園--春天--天目高中--紫竹苑小區--綠島花園--越華服裝--玲瓏花園--白沙路口--玲瓏山--大畈地--玲瓏站。
(五)調整後公交6路車線路走向及沿途停靠站點:
1.調整後公交6路車線路走向:農大西門--西徑山路--環北路--臨水路--竹林街--大學路--長橋路--苕溪南路--臨天路--新民街--錦江路--天屹路--錢王街--玲瓏大道--玲瓏山路--吉祥路--東山村禮堂,全程12.8公里。
2.調整後公交6路車沿途停靠站點38個(新設4個站點):農大西門--平山新村(新設站點)--林水山居(新設站點)--馬溪苑(新設站點)--農大附小--回龍公寓(新設站點)--築鏡--臨東小區--湖山新村--燕東園--臨水橋--黃金水岸--廊橋--臨天橋--方宜家電--新民街口--西苑路口--錦江集團--商業城--六園街口--蘭錦路口--人民法院--萬華廣場(原交通大樓、公安大樓)--臨安商城--綠島花園--越華服飾--玲瓏花園--白沙路口--玲瓏山--大畈地--玲瓏站--華興汽車城--玲瓏造紙廠--南洋鋼構廠--金潭路口--潭村--耐特電器--東山村禮堂。
(六)公交7路車線路走向及沿途停靠站點
1.公交7路車線路走向:農大西門外環線。農大西門--大學路--環北路--東湖路--苕溪北路--大學路--臨東路--石鏡街--橫潭路--城中街--環西路--環北路—臨水路--農大西門,全程15公里。
2.公交7路車沿途停靠站點37個:農大西門--平山公寓--平山新村--農大南門--東湖村口--中職技校--臨東橋--臨東小區--湖山新村--學生公寓--中醫院--東站--功臣山路口--天目路南口--江橋路口--錦南新村--新五洲大酒店--石鏡小學--萬馬公寓--萬馬集團--丁香苑--交通局--建設局--春天--天目高中--實驗中學--太陽城東門--臨西橋南--臨西橋北--公路段--衣錦人家--農貿城--保通駕校--化石山--林水山居--吳越人家西門--吳越人家北門--農大西門。
(七)公交8路車線路走向及沿途停靠站點
1.公交8路車線路走向:小王子廠至姜家頭,南北走向。楊岱路--卦畈路--吳越街--小王子路--臨天路--青年路--馬溪路--姜家頭,全程10.2公里。
2.公交8路車沿途停靠站點26個:小王子廠--上楊路口--楊岱村委(原村委)--楊春畈--看守所--九洲路口--檢察院--卦畈村--錦南公寓--橫潭路口--萬馬路口--天屹路口--錦都嘉園--民政局--新車站--勞動局--新民街口--方宜家電--臨安中學--錦城二中--錦城派出所--婦聯幼兒園--北站--質檢站--保通駕校--姜家頭。
(八)公交9路車線路走向及沿途停靠站點
1.公交9路車線路走向:東站--臨東路--衣錦街--臨天路--新民街--萬馬路--城中街--環西路--錦天路--吳越街--橫潭路--錢王街--天目路--石鏡街--東站,全程11公里。
2.公交9路車沿途停靠站點32個(新設站點3個):東站--中醫院--東門--農大老校區(原林學院老校區)--市政府--國貿大廈--人民醫院--供銷大廈--臨天橋--方宜家電--新民街口(與6路合並站點)--西苑路口--錦江集團--廣電路口(新設站點)--青少年活動中心--憶江南家園--春天--天目高中--紫竹苑小區--小山弄--左鄰右里--公園家(新設站點)--交通局--萬華廣場--人民法院--蘭錦路口--桂花新村--新車站--郵電大樓--上甘路口--國土局--盛世華庭大酒店(新設站點)--東站。
② 春天華府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春天學府好
③ 浙江柯慶法蘭鍛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浙江柯慶法蘭鍛造有限公司浙江柯慶法蘭鍛造有限公司(原名衢州市城南法蘭廠)創建於1994年,系民營企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是一家專業從事鍛造法蘭加工的生產企業,也是浙西地區唯一取得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壓力管道元件(法蘭)製造許可證的公司。公司位於衢州市柯城區,佔地7500平方米,固定資產800萬元,現有員工7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約佔10%。公司嚴格按照壓力管道鋼製法蘭有關規定、標準的要求,確保各質控系統、質控點和檢驗點嚴格受控,使法蘭生產質量穩定,產品為許多用戶認可,遠銷江蘇、浙江各地。建有鍛造車間,金加工車間,擁有鍛造設備4台,其中3噸液壓錘一台,2至1噸自由錘各一台;熱處理用工業電阻爐2台;金加工設備二十於台,其中一台為2.5米立車,已形成年產3000噸中高壓法蘭和各類壓力容器用鍛件的製造能力。公司可按國際,國內各種標准生產各種材質(碳鋼,合金鋼,不銹鋼等)的鍛造法蘭和各類壓力容器用鍛件,產品被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機械,冶金等領域。為巨化集團公司、巨化工程公司容器廠、浙安二處、化工部十三化建、十四化建、蘭化化建、新安化工集團公司、新化化工、新昌德力設備有限公司、浙江三環化工公司、江山順泰設備有限公司、新昌合成化工廠、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蘇州閥門廠等單位提供了大量法蘭產品,受到顧客的一至好評。
法定代表人:黃水清
成立時間:2006-08-16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80000003521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衢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俄科技合作園中興路2號
④ 臨安最新拆遷地區
最近,臨安多個區塊公示了「凍結公告」,意味著又一大波拆遷要來了!⑤ 去青州看蝶是什麼意思
在古城青州,到處能看到一隻只花毽在空中飛舞,猶如美麗的蝴蝶在百花園中快樂嬉戲。
人們早晨踢,晚上也踢。娛樂場所踢,重大活動也踢。省會濟南踢,首都北京也踢。看樣子,早晚有一天要踢到國際上去。
花毽協會從成立到2006年底,已有在冊會員230多人。在市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參加了很多市級、省級、國家級的重大活動,大大提高了市民的高雅情趣和文化品位,達到了榮市益人的高尚境界。為宏揚和普及青州花毽,為建設和諧、文明的青州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青州的花毽為什麼如此興盛不衰?一項民間的活動為什麼能如此官民一心?我們找到了青州花毽協會會長李賢臣老師。要深入了解踢花毽的情況,須得從追溯踢花毽的歷史開始,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花毽的永恆魅力。
一 追溯踢花毽的歷史
花毽,也稱毽子。踢毽子是從古代「蹴鞠」演變而來的。蹴鞠本是軍中習武之戲,類似今天的足球賽,相傳為黃帝所創。經過幾千年,蹴鞠被毽取而代之,娛樂范圍亦由軍中擴展到民間。
踢毽子成為我國民間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活動,早在二千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根據文史學家的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已有記載踢毽者的圖像,因此踢毽子可說起源於漢代,而盛行於南北朝及隋、唐。
詳細的記載踢毽子活動的書,要數唐朝的《高僧傳》:有一個名叫跋陀的人到洛陽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歲的惠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並且連續踢了五百次,觀眾驚嘆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時(公元467~499年)人,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師,他非常喜歡惠光,就將他收徒弟惠光就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而少林寺武術也就開始採用踢毽子作為輔助工具之一。
到了宋代,參加踢毽子運動的人更普遍,當時在臨安城就有專門製作毽子的小手工藝人。宋朝高承在《事物紀原》對踢毽子有較詳細的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搶、聳膝、突肚、佛頂珠等各色。」
明朝劉侗、於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一書記載著:「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這說明了在楊柳兒枯,天氣冷的冬天,踢毽子正好可以暖身活血,可以御嚴寒的氣候。
清人阮葵生所著的《茶餘客話》卷十八記載當時北京的踢毽情形,說明踢毽子已被納入雜技團的表演中,而且是最精彩的項目。到了清末,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煉身體,作為養生的方法,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簧等相提並論,一些人也以會踢毽子為榮。
民國初年,踢毽子不分男女老幼,人人會踢。民國三十四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 直到民國六十四年六月,教育部普遍推行民俗體育活動,踢毽子即為項目之一。
二 青州花毽的歷史
花毽協會會長李賢臣介紹說,青州的花毽活動開始是自發的。踢花毽是青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人們已經把踢花毽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從8歲就開始踢花毽了。
青州的花毽歷史是從滿族人進入青州建立北城開始的。那時玩花毽是滿族宮廷內的一項娛樂活動,後來流傳到民間,整個青州很多人都喜歡上了這項民族體育活動。在北城以外,生活困難的時候,花毽依然是孩子們最好玩的游戲。生活條件好了,以前的苦孩子都長大了,懷念起小時候踢花毽帶來無與倫比的快樂,他們重新拾起來了。從自家院落,到大街小巷,無論是在西門廣場,還是荷花橋路口,火車站、汽車站、超市門口、花園、街邊、小區里,到處都在踢花毽。小到幾歲的兒童,大到年過七旬的老者,只要一閑下來,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就會踢上幾腳,一時蔚然成風。人們嫻熟地運用盤、磕、綳、拐等基本踢法,還有人跳起很高,身輕如燕,做出多種難度大的動作,引來路人的注目。很多人躍躍欲試,想要參加到這支隊伍里來。
踢花毽,是我國一項流傳很廣、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體育活動,可以活動關節,加強韌帶,掌握靈敏和平衡的能力。對於提高人體的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增強體質都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對缺乏運動的現代人或常年從事室內工作的人,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還得到了藝術上的享受。踢花毽不受季節的限制,也不受場地、年齡、性別、資金的限制,沒人笑話你不務正業,無論你來自哪裡,只要一同踢上幾腳,就像是認了老親,成為一家人,人們的感情得到前所未有的凈化和聯絡。
小時候,在黑龍江踢毽子時唱過一首歌謠:「雞毛毽兒,飛起來,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問及李老師,他也知道,只是前幾句不同,後面的「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竟是完全相同。可見踢花毽是覆蓋全國的深入民間的體育活動,更何況在文化氣忿濃郁的古城青州。
青州的民間自發花毽活動,開始就像一條小溪,源遠流長,後來匯集了越來越多的愛好者,越來越寬廣,流向歷史的海洋。
三 青州花毽協會的成立及成長
2000年,在西門踢花毽成為一道惹人注意的風景。有一天一對中年夫婦說,李老師,我跟你學習踢花毽吧?李欣然同意,每天給他找一個陪練。後來有人告訴李老師,這個人是咱青州的副市長,他叫傅中慧。
傅市長學得很專心,經常汗濕衣裳。經過幾個月的學習,對花毽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發現花毽成了以成年人為主的一項有益活動,而更多的孩子們則有玩不完的電子游戲等高科技的玩意。他意識到花毽屬於國家的重要文化遺產,我們不能讓花毽在青州失傳了,應當繼承和發揚。一日,他對李賢臣提出,成立個花毽協會吧。
李再次欣然應承,准備快馬加鞭去辦理。沒想到的是,花毽骨幹能手的妻子張桂芳和女兒李紅都反對,他們覺得,反正是玩,何必搞得那麼復雜,這樣隨意地玩是真正的放鬆快樂,那樣李會比現在累。李知道她們都是為自己好,都是通情達理之人,就耐心說服了她們,單純為了玩已經很可以了,但要是繼承和發揚,這樣一盤散沙是不可能傳承下去的。最後她們全家,在傅市長和全體花毽愛好者的支持下,一起投入到協會的籌建工作中去。
首先到民政局去詢問成立協會的條件,注冊資金三萬元,會員50名。之後去審計局、體委、民政局三個單位不停地奔跑,中間得到體委李守學等人的大力支持。各種手續終於基本完備,李拿上自己的存款30483萬元作為注冊資金,陳道勝、張文娟等人捐獻牌子和錦旗等物。經過一年的努力,2002年4月花毽協會終於宣告成立。傅中慧任名譽會長,李守學任書記,李賢臣任會長。
從第一屆「馬香杯」花毽大賽由馬香自費贊助,到現在,年年有人自費贊助舉辦花毽大賽。這在別的協會里是不多見的。
從最初的55人,迅速增加,03年到了93人,04年到了143多人,05年到了163多人,06年到了230多人。
令人欣喜的是,周邊縣市也對青州花毽協的精湛技藝產生濃厚興趣,並且來學習。05年,濰坊柴油機械長派人帶著六七個人專程來青州學習踢花毽技法,並帶走了一些花毽和踢花毽專用的鞋。後來還有來自齊魯石化、東營、威海、青島等地的人和團體,專程來青州學習踢花毽的技藝,並買花毽,定做花毽鞋。
2006年5月,青州文化行業協會成立,花毽協會成為骨幹會員之一。
四 說說有心人李賢臣
李賢臣,1940年生人,青州閥門退休。妻子張桂芳,1950年生人。
大女兒李紅,花毽踢得棒,經常參加大賽,為青州花毽協會立下汗馬功勞,她還經常為踢花毽活動主持解說,文采飛揚,專業霸氣,李紅的丈夫和大女兒也是協會主要成員。二女兒李靜,夫妻都踢花毽。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協會成立後,他們積極參與各項重大活動,每次出演之前都是勤奮苦練,因為以前是自發的,隨意自由開心,真的要統一組織排練,而且拿出優質的節目去見廣大觀眾,要把純屬業余愛好變成有條理訓練有素的花毽隊伍,還是要狠下一番工夫的。這些人年齡跨度大,體質不同,性格不同,所以李賢臣首先要先考慮搭檔的幾個的性格和脾氣是否相投,反應的速度是否能協調一致,能不能以強帶弱……然後再做思想工作,這些事情看起來好象瑣碎,但很重要,需要耐心細致周到。以下的排練,就應該說是好好玩活了。他們繼承和發揚了幾個拿手的絕活,像蘇秦背劍、童子拜佛、雙飛拐、連升三級、仙女挎藍、二郎擔山、轉印……
李賢臣家的「百寶箱」外面寫著「青州花毽協會」。裡面存放著他寫的一些詩歌,其中有幾首是關於花毽的:
詠毽
盤磕綳拐柔中剛,腳飛毽舞藝高強。
全民健身中華美,青州花毽獨風光。
八大絕招
童子拜佛雙飛拐,連升三級轉印忙。
二郎擔山跳龍門,仙女挎藍巧梳妝。
傳統八大招
蘇秦背劍大蹁馬, 孔雀開屏觀蝶狂。
一柱擎天佛頂珠,蜻蜓點水拜四方。
他對花毽的愛讓人由衷欽佩。這樣的精神做什麼能做不好呢?他說協會里還有很多人、很多趣聞逸事,說也說不完,都很感人。的確,協會里的人各個多才多藝,熱愛生活。工作得好,玩得也好。
五 青州花毽協會之最
最支持協會市領導是人大副主任傅中慧、副市長李端梅。
年齡最大的77歲,張文亭,中所人,年輕時候是踩高蹺的高手,專門扮演小丑,做高難度動作。
年齡最小的是王鐵柱,今年7歲,已經有兩年的毽齡了。
最厲害的最刻苦花毽手王志剛,閥門廠的。是王鐵柱的父親。
最有耐心的跑腿最多操心最多的,李賢臣。
最得意的三個弟子:王志剛、房新柱(鋁合金暖氣片廠)、馬振前(真教寺阿訇)。前兩人是唯一會踢「轉印」花樣的弟子,做得如同神授一般美妙。
參加花毽協會家庭成員最多的是李賢臣張桂芳全家,共九人;其次是張增利家,他們是增幅、美玲、美麗、美華、雲華共六人。
姿勢最優美的女毽手是於軍華,好似蝴蝶翩翩起舞。姿勢最優美的男毽手是楊墩,東關人。
一次能踢最多的是張玉鳳,8600個,04年三八婦女節奪得第一名。
學習最快的女毽手,石敏,42歲,一年就把60多個花樣都學會了。學習最快的男毽手,王超,18歲,一天學會一個花樣。
最早贊助花毽協會大獎賽的是馬香,自費2000元……
這些人是花毽協會的中堅力量,人人身懷絕技,個個腳瞪毽靴,颯爽英姿。那些沒提到名字的也都身手不凡,經常起早到西門練習基本功:倒立、壓腿、金雞獨立、俯卧撐……
六 青州花毽協會參加的重大活動
花毽協會的成立得到市領導的關懷和指示,李端梅副市長在一次講話中指出:向全市普及,向全省推廣。
協會積極參與了很多重大的活動:除了參加慶三八社康杯、中佰超市慶典、雲門山壽文化杯、王府游樂園孝文化杯、金天地葯店等花毽大賽和表演;在文化下鄉活動中,去雲河、瓜市等地表演;為推動花毽的普及和發展,曾去臨朐做過三次表演。還參加了以下的活動:
02年山東電視台的健康萬里行,去5人,3人上台。
03年健康總動員活動。
03年抗擊非典,濰坊百萬市民健身游活動,在雲門山下。
05年濰坊春節晚會,去了21人。
05年去北京三人去,預祝青州花卉國際博覽會申辦成功。
06年快樂鄉村行,濟南。
06年青州「盛世之光」大型燈會活動。
07年參加中央三台由畢福建主持的大型匯演,11人參加。
……
這些活動和參與有力地促進了青州的旅遊事業的發展,為青州的和諧、文明、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一些重大的節目,上台都是三五分鍾,甚至一分鍾,他們就要在家要練習很長時間。他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給青州爭光。
他們在各種級別的重大活動中大顯身手,給青州人民爭得無數重頭榮譽。在市內、省內好評如潮。
七 走出國門
繼往開來,青州的花毽已「向全市普及,向全省推廣。」而且走出國門:
到澳大利亞,張美華的兒子從澳大利亞回來探親,兩次帶回20個青州花毽。
到英國,沙道州的兒子回來學習並帶著青州花毽去了英國。
到德國,張建民的女兒在德國留學,帶著花毽回了德國。
到法國,李賢臣的大女婿、李紅的丈夫劉國鑄在中原機械廠,此公司的合作老總40多歲,受劉的影響,迷戀上了這個活動,用心學習並帶了青州花毽回到自己的國家。
八 青州花毽鞋的製作
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我們看到他們穿的踢花毽的鞋是經過多次改進而成的,已經是第五代了。當時大傢伙商量著要有專用的鞋子才能更好地發揮才藝。李賢臣想起京劇里的武生穿的布靴子,於是去找一個老鞋匠。
這個老鞋匠曾經與李一起踢毽子多年,後來覺得年齡大了,不踢了。經過一番勞動,第一代手工製作的鞋做出來了,很漂亮,半高筒的,高筒的都有。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發現好幾個缺點需要改進:後跟太直,不跟腳;前面也太直也不跟腳;口是元寶口的,不貼腿,向外扎煞,總刮毽子。前面的兩扇是交疊的,不緊趁。
妻子張桂芳親自畫了鞋的樣子,來到老鞋匠那裡,把圖上的意圖闡述明白,又一代經過改良的鞋做出來了。
後來經過李賢臣提議,在鞋的脊背上加了一道花邊牙子,凸現了濃郁的民族風味。又根據踢花毽的過程中經常磨損前頭和後跟,要求鞋匠前加包頭後加包跟——就是整個鞋幫做好後,再把前鞋頭,後跟包上一層。
鞋底也在上原來平滑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層防滑的膠底。
鞋子整個的製作工藝都是手工,鞋底都是親手特製的,都是手工縫上的。鞋面的材料各不相同,有布的,仿皮的,皮的,一律是單夾層的,冬夏皆宜。圖案、顏色各不相同,有的富有濃郁的草原風格,一眼看上去,似乎聽到內蒙古的駿馬在嘶鳴、奔跑。
有一雙造型很奇特的半筒靴鞋引起我的注意,感覺這造型與京劇臉譜有淵源。原來,這是濟南京劇團的任微微回青州探望父親任懷玉時定做的。是她自己設計了一款京劇臉譜的風格的鞋。乾草綠的鞋脊背上,壓了雅緻的黑色花邊牙子,靴筒處有京劇臉譜上的雲紋,令我想起我的父親每次拉《鍘鎂案》到精彩的地方都站起身來大喝一聲,彷彿聽得花臉包拯在戲台上一聲大吼,把個陳世美架到了鍘刀前,既不失民族風格又充滿了正義感,煞是好看。
九 青州花毽的製作
協會里所見到五彩繽紛的花毽都是李賢臣親手製作的。從青州花毽協會買走的花毽也都是李老師一個一個手工製作的。只象徵性地收2元錢。
首先買了火雞或烏雞的毛,洗凈,晾乾,染色。備好中間帶孔的鐵片、膠水、剪好的小圓牛皮墊。然後完全用手工一小綹一小綹甚至一根一根綁到一根細而有彈性的塑膠條上去,像扎雞毛撣子那樣,只是這個全是細絨毛,是非常細致的活,不似雞毛撣子那麼好做。
十 蝴蝶飛到青州來
古青州玩花毽的人群是有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花毽協會的,是一個專業的訓練有素的隊伍;另一部分是散落在城鄉各地不加入花毽協會的一群。這兩個人群組成了快樂的花毽大家庭。這里聚集了社會各階層,沒有黨派、宗教、民族、地域之分,也沒有社會地位之別,只有愛與平等。愛和平、愛美好的生活、愛這和諧的社會。
他們自由結盟,沒有任何目的和利益驅使,這是對時代、和諧文明的人文環境的一首無聲的頌歌。
這花毽是孔雀公主恣意開放灑落人間的一翎羽毛,是鳳凰飛過太平盛事饋贈人間的溫柔的天使。
花毽在空中飛舞著,那懷舊的祥和的氣忿,給人一種單純的沒有任何雜質的快樂。彷彿回到童年一般。這些色彩斑斕的花毽,美麗的蝴蝶一般,排成排、列成隊,形成一片五彩的海洋,愛好和平、喜樂的人在中間盡情徜徉、繁榮生息,無窮無盡,從遠古的時代繼承下來,一直到齊魯大地,到奧運會的聖火前,到全世界,到一切愛好真善美的人群里去!
帶著你的小花毽來吧,為夢中的蝴蝶而來。這里沒有伊拉克的硝煙、沒有非洲的飢餓,這里的人們愛好和平、創造和平,這里的人們熱愛生活、感恩生活,這里的人們內心醇美、甘甜……
你聽:
小花踺,都來踢
馬蓮開花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
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四五七
⑥ 臨安有哪些公園
杭州臨安錢王陵來公園
地址:自杭州市臨安市錦城街道衣錦街338號
錢王閣
地址:杭州市臨安市苕溪北路232附近
迎賓公園
地址:杭州市臨安市馬溪路附近
南屏山公園
地址:杭州市臨安市昌化鎮昌臨線
西墅公園
地址:杭州市臨安市環北路和萬馬路的交叉口附近
苲萼山公園
地址:杭州市臨安市環城西路附近
望湖公園
地址:杭州市臨安市望湖路附近
大山第運動公園
地址:杭州市臨安市
功臣公園
地址:杭州市臨安市近郊102省道
⑦ 問一下大荊在哪
1、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大荊鎮距市區47公里。總面積57.8平方公里,總人口65000人。大荊鎮是國家級風景區雁盪山的東大門, 大荊城區境內有迎客僧、東石樑洞及蔗湖村的明代攀龍牌坊、泗洲堂村的李孝光墓、顯聖門(顯聖門於2005年11月份作為張紀中導演,黃曉明、劉亦菲主演的《神鵰俠侶》的絕情谷拍攝場景,現留有道具供賞)等名勝古跡。雁盪山第一大潭——石門潭,美麗的蒲溪,養育了淳樸的大荊人。
大荊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耕地15490畝,以種植水稻、番薯為主,近年發展柑桔、梨、黃桃、枇杷、楊梅、葡萄、茶葉等經濟林;淺海灘塗8700畝,是蟶、花蛤、牡蠣、扁蟶的繁殖基地,盛產紫菜、海帶、田蟹、鹹淡水魚等。農歷每月的三、六、九為傳統集市,且有一年一度的五月十三大會市。一九九八年全鎮工農業產值達到39913萬元,人均收入4306元,是溫州市的小康鄉鎮。
大荊鎮是樂清市東部工業的龍頭,鑄造、機械、工藝編織、食品等支柱產業為全鎮創造了三個多億的產值。近年來,大荊鎮以特有的天然水資源為基礎,大力發展了飲料業,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編輯本段]2、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大荊鎮大荊鎮位於秦嶺南麓,丹江上游,距城區38公里。全鎮轄27個村、143個村民小組、7174戶、28321人,其中農業戶數7149戶,農業人口26966人,勞動力10622個,耕地面積20183畝,總面積121平方公里。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鄉鎮。林地、人力、畜禽資源豐富,是全區的人口大鎮、文化名鎮、經濟強鎮之一。
近年來,該鎮上下緊扣發展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產業結構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以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勞務輸出、非國有制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大荊經濟社會發展,調結構興產業,抓基礎上項目,奮力實施突破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行各業日新月異。2007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37300畝,糧食總產7343噸;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5120萬元;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總產值分別達到11948萬元、9410萬元;勞務輸出全年累計達8350人次,創收2400萬元。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6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87元。 [編輯本段]3、湖南省汨羅市大荊鎮大荊鎮域位於市境北部。清末置有大荊局,民國後期為4區荊滸鄉。1949年隸汨羅辦事處,1950年為5區大荊鄉,1955年改名長新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大荊鄉;1958年三江、大荊2鄉合並建紅星人民公社,後改三江公社,1961年規模縮小為大荊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4年10月撤鄉建鎮。今大荊鎮域東靠三江、古侖鄉,南與黃市鄉接壤,西臨火天鄉,北接岳陽縣。距汨羅市區38公里、長沙市區90公里,岳陽市區55公里。107國道貫穿南北7個村,境內長9.8公里,正在修建中的京珠高速公路經4個村,境長8.9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全鎮集雨面積4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350畝,其中水田11877畝,轄墩河、大仙、新塘、新聯、烏龍、折橋、大荊、金星、桂花、段塘、界碑、長聯12個村、13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597人。2000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6600萬元,各類稅收398萬元,財政總收入460萬元。�
鎮人民政府駐大荊。鎮區位於鎮域中部,當107國道1482公里處。鎮區歷史悠久。史料記載,明代即置有大荊驛,逐漸形成了大荊街。清代置有大荊巡檢司。「荊」為灌木叢,轄區原有山岡名荊山,故地名大荊。現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建城區1.2平方公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齊全,鎮區主要街道路面全部硬化,總長達4.4公里。年用電量達78萬千瓦時,路燈齊全,水電站自來水日供水能力1000噸。鎮區常住人口2150人,房屋建築面積3.75萬平方米,2000年產生於鎮區范圍的國內生產總值8050萬元,各類稅收140萬元,財政總收入230萬元。�
鎮區范圍有市屬、鎮屬部門單位22個;年產值11萬元以上的骨幹企業11家,小型個體工商戶320戶。以建築業、傢俱業、蔬菜加工業、機械加工業為主導產業。2000年鎮區工業產值23611萬元。鎮區內「馮大哥」蔬菜加工廠佔地面積2824平方米,建築面積687平方米,擁有高標準的廠房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設備,年加工鮮菜能力達3000噸,生產乾菜、泡菜、腌漬菜、醬菜等4個系列產品22個。計劃進一步開發無公害土菜系列和野菜系列產品。目前這些產品已進入廣州、深圳、長沙等城市的超市銷售。其加工產品已注冊「馮大哥」商標,並榮獲湖南省第二屆農博會金獎,2000年產值達1000萬元。汨羅市製冷閥門廠實行股份制改造後,年產值達400萬元,完成利稅47.6萬元。2000年投資45萬元建起湘北農村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湖南大荊蔬菜交易市場,佔地20畝,設攤位50個,出租門面40個,市場做到水、電、路等各項公共設施齊全,年成交額達800萬元。投資10萬元,完善了一處公共廁所,8處垃圾(圍)站,新街植樹400株,有效地優化了鎮區環境。同時,正在開發107國道1482—1483公里中段三江、古侖的三叉路口處500米的新街道,總面積約40畝,新增臨街門面150個,建設一個1500平方米的機動車停車場。鎮區現有中學、小學、幼兒園各1所,教職工11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和義務教育普及率為100%,教學質量居全市領先地位,教育教學整體評估連續多年居全市第二,學生升學率、合格率、控流率居全市第一。有衛生院1所、衛生室4所,擁有良好的住院條件和先進的醫療設備、儀器。交通通信事業不斷發展,鎮區現有各種車輛400台,交通便利,市、鄉、村三級公路直通集鎮,有通信電話400門,廣播電視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差轉台現有用戶300戶。有樂隊2個,電影隊2個,玩龍舞獅隊2個,娛樂場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