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給水管道布置基本要求有哪些
1.給水管道布置應力求短而直。
2.為充分利用室外給水管網中的水壓,給水引入管宣布設在用水量最大處或不允許間
斷供水處。
3.
室內
給水干管宜靠近用水量最大處或不允許間斷供水處。
二、滿足維修及美觀要求
1.管道應盡量沿牆、梁、柱直線敷設。
2.對美觀要求較高的建築物,給水管道可在管槽、管井、管溝及吊頂內暗設。
3.為便於檢修,管井應每層設檢修門。暗設在頂棚或管槽內的管道,在閥門處應留有
檢修門。
4.室內管道安裝位置應有足夠的空間以利拆換附件。
5.給水引入管應有不小於0.003的坡度坡向室外給水管網或坡向閥門井、水表井,以
便檢修時排放存水。泄水閥門井一般做法如圖1.4—1所示。
三、保證生產及使用安全
1.給水管道的位置,不得妨礙生產操作、交通運輸和建築物的使用。
2.給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遇水能引起燃燒、爆炸或損壞原料、產品和設備的上面,並應
盡量避免在生產設備上面通過。
3.給水管道不得穿過商店的櫥窗、民用建築的壁櫥及木裝修等。
4.對不允許斷水的車間及建築物,給水引入管應設置兩條,在室內連成環狀或貫通枝
狀雙向供水。
5.對設置兩根引入管的建築物,應從室外環網的不同側引入,如圖1.4—2所示。如不可能且又不允許間斷供水時,應採取下列保證安全供水措施之一:
1)沒貯水池或貯水箱。
2)有條件時,利用循環給水系統。
3)由環網的同側引入,但兩根引入管的間距不得小於10M,並在接點間的室外給水
管道上設置閘門,如圖1.4—3所示。
四、保護管道不受破壞
1.給水埋地管道應避免齊置在可能受重物壓壞處。管道不得穿越生產設備基礎;在特殊情況下,如必須穿越時,應與有關專業協商處理。
2.給水管道不得敷設在排水溝、煙道和風道內,不得穿過大便槽和小匣槽。
3.給水引入管與室內排出管管外壁的水平距離不宜小於1.0M。
4.建築物內給水管與排水管平行埋設或交叉埋沒的管外壁的最小允許距離,應分別為
0.5M和0.15M(交叉埋沒時,給水管宜在排水管的上面。)
5.給水橫管宜有0.00270.005的坡度坡向泄水裝置。
6.結水管道穿樓板時宜預留孔洞,避免在施工安裝時鑿打樓板面。孔洞尺寸一般宣較
通過的管徑大50—100MM。管道通過樓板段應設套管。
7.給水管道穿過承重牆或基礎處應預留洞口,且舍頂上部凈空不得小於建築物的沉降
量,一般不小於0.1M。
8.通過鐵路或地下構築物下面的給水管,宜敷設在套管內。
9.給水管不宜穿過伸縮縫、沉降縫和抗震縫,必須穿過時應採取有效措施。
常用措施如下:
(1)螺紋彎頭法。又稱絲扣彎頭法,如圖1.4—4。建築物的沉降可由螺紋彎頭的旋
轉補償。適用於小管徑的管道。
(2)軟性接頭法。用橡膠軟管或金屬波紋管連接沉降縫、伸縮縫兩邊的管道。
(3)活動支架法。將沉降縫兩側的支架做成使管道能垂直位移而不能水平橫向位移,以適應沉降伸縮之應力。
B. 水泵閥門連接順序
水泵出口閥門順序
軟接頭在閘閥前後均可,其作用一是減震、二是熱漲冷縮的需要、三是方便拆裝閥門及維修需要;止回閥只要在水泵之後的揚水管上就行,其作用是保護水泵。一般裝在閘閥之後。
1。止回閥設在水泵前不知有什麼太大意義實在想不出。
2。實際的安裝順序應該是:軟接頭,止回閥,閘閥。壓力表最好裝在水泵出水口上,但一定要在止回閥前。
理由:1。軟接接頭是為了起減振。當然是水泵與管路系統的連接處。
2。正常工作時,閘閥是不太操作的,而止回閥是頻繁動作的,所以維修概率較大,維修時關閉該泵出水管閘閥就能維修而不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
3。壓力表裝在止回閥前,可以防止水錘作用對壓力表的沖擊和破壞。
4。有人提出大口徑管,止回閥裝在閘閥後以便開閉,這不現實。因為水泵停止時由於止回閥存在,裝在止回閥後的閘閥前後的水壓是一致的,閘閥的開閉是不存在問題的。當然大口徑閥門本身就比較難操作一點的。
1、軟接頭緊靠泵的出口,可以使軟接頭不受系統水壓,延緩相交的老化;
2、壓力表是用來測量水泵出口壓力值的,目的是監視水泵是否開空車,是否在高
效區運行;
3、關於止回閥和閘閥的位置,飛魚先生說得有道理。
當管徑大時,閘閥的閥板開啟時受的阻力大,操作困難。
此時,解決的辦法是用兩個閘閥,中間加止回閥。這樣,上面的閘閥是檢修閥,
只在檢修止回閥是關閉,平時常開。
後一個閘閥是操作閥,送水時打開,停泵時關閉。
要減小泵的振動噪音及震動對閥門的影響,軟接最好接在泵出口。
止回閥有時要檢修,因此接在出口閥門前,以便檢能斷水,我認為順序應該是:泵出口、軟接、止回閥、閘閥(蝶閥)
止回閥通常裝於水泵和壓水閘閥之間。因為止回閥經常損壞,所以當需要檢修,更換止回閥時,可以用閘閥把它與壓水管路隔開,以免水倒灌入水泵房內。這樣裝的另一個優點是:水泵每次啟動時,閘板兩邊受力均勻,便於開啟。缺點是壓水閘閥需要檢修時,必須將壓水管路中的水放空,造成浪費。因此也有將止回閥放在閘閥之後。這樣布置的缺點是當止回閥外殼引發生水錘而損壞時,水流迅速倒灌入泵站。
因為止回閥由於水錘容易損壞,所以我認為閘閥因在止回閥之後。
軟接頭位置的設置問題,主要應搞清楚軟接頭的作用。《水泵與水泵站》中:「為了安裝上方便和避免管路上的應力(如由於自重、受溫度變化或水錘作用所產生的應力)傳至水泵,一般應在壓水管路上設置伸縮節或可曲撓的橡膠接頭」。在泵站里,壓水管路的震動大於水泵的震動,因此將軟接頭放在止回閥之後。順序為:止回閥—軟接頭—閘閥(蝶閥)。
在水箱間內設置消防用的穩壓泵時,泵的震動可能會大於管路給予的應力。軟接頭置於水泵之後,使震動傳到管路上的壓力最小。順序為:軟接頭—止回閥—閘閥
C. 水泵的吸水管要怎麼布置
(1)每台水泵應單獨設吸水管,並應盡量減少管道的長度,以降低阻力。(2)吸水管連接不得形成氣囊,水平管應有沿水泵上升的坡度。
(3)吸水管入水面的深度應不小於1.5m。與離池底的距離應不小於0.5m,還應在底部安放網罩,防止雜物進入。如果在同一個池內安放多個吸水管,每個吸水管的距離應不小於1.5m。
(4)當水泵採用正向進液連接時,應在吸水管上安裝閥門,若採用負向進液連接時,吸水管可以不裝閥門。
D. 水泵引水管為什麼設置閥門
如果是安裝在進水管底端的話,叫「底閥」,起著只進不出的作用。吸水專時,在流體的壓力屬作用下,閥瓣打開,停機後出口管內的壓力將閥瓣迅速關閉,水不會倒回水源,保持泵體內有引水。
具體解決方案如下:
解決方案1:
停機後出口管內的壓力將閥瓣迅速關閉,在流體的壓力作用下,保持泵體內有引水如果是安裝在進水管底端的話,起著只進不出的作用,閥瓣打開。吸水時,叫「底閥」,水不會倒回水源
解決方案2:
必須要是止回閥而且是自灌式水泵。
解決方案3:
設置閥門的目的在於萬一水泵故障,通過關閉水泵的進出口閥門,就能將水泵隔離檢修。
解決方案4:
一方面用於檢修水泵用;另一方面用於泵停止運行時防止水倒流把泵打壞。
解決方案5:
如果是安裝在進水管底端的話,叫「底閥」,起著只進不出的作用。吸水時,在流體的壓力作用下,閥瓣打開,停機後出口管內的壓力將閥瓣迅速關閉,水不會倒回水源,保持泵體內有引水。 如果水泵里沒有了水 下次啟動時就要先往裡灌水才能抽得起來水了。
E. 室內消防給水管道上的檢修閥門怎樣安裝
建規8.4.2.6條:室內消防給水管道應採用閥門分成若干獨立段。對於單層廠房(倉庫內)和公共容建築,檢修停止使用的消火栓不應超過5 個。對於多層民用建築和其它廠房(倉庫),室內消防給水管道上閥門的布置應保證檢修管道時關閉的豎管不超過1 根,但設置的豎管超過3 根時,可關閉2根。
閥門應保持常開,並應有明顯的啟閉標志或信號;(後面條文解釋是:消防管道上應設有消防閥門。環狀管網上的閥門布置應保證管網檢修時,仍有必要的消防用水。單層廠房(倉庫)的室內消防管網上兩個閥門之間的消火栓數量不能超過5個。布置多層、高層廠房(倉庫)和多層民用建築室內消防給水管網上閥門時,要設法保證其中一條豎管檢修時,其餘的豎管仍能供應全部消防用水量。)
給排水技術措施中提到:室內環狀管網上閥門的設置,除滿足規范上要求外,還應符合下述原則設置:
應在每根立管上下兩端與供水干管相連處設置閥門;水平環狀管網干管宜按防火分區設置閥門,且閥門間同層消火栓的數量不超過5個(不含兩端設有閥門的里關上連接的消火栓);任何情況下關閉閥門應使每個防火分區至少有一個消火栓能正常使用。
F. 泵站設計中管路布置的原則是什麼
我這里有一個一般原則文檔,發給你看看:
泵吸水管和出水管的布置與設計
(1)每台水泵宜設置單獨的吸水管直接從吸水井或清水池中吸水。如幾台水泵採用合並吸水管時,應使合並部分處於自灌狀態,同時吸水管數目不得少於兩條,在聯通管上應裝閥門,當一條吸水管發生事故時,其餘吸水管應仍能滿足泵房設計水量的要求。
(2)吸水管路應盡可能短、減少配件,一般採用鋼管或鑄鐵管,並應注意避免介面漏氣。
(3)吸水管應有沿水流方向連續上升的坡度i,一般大於等於0.005,並應防止由於工允許誤差和泵房管道的不均勻沉降而引起吸水管的倒坡,必要時採用較大的上升坡度。 為了避免產生氣囊,應使沿吸水管線的最高點在水泵吸入El的頂端。吸水管的斷面一般應大於水泵吸入口的斷面,吸水管路上的變徑管可採用偏心漸縮管(即偏心大小頭),保持漸縮管的上邊水平。
(4)如水泵位於最高檢修水位以上,吸水管可不裝閥門;反之吸水管上應安裝閥門,以便水泵檢修。閥門一般採用手動。
(5)泵站內吸水管一般沒有聯絡管,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必須減少水泵吸水管的條數,而設置聯絡管時,則在聯絡管上應設置必要數量的閘閥,以保證泵站的正常工作。但是這種情況應盡量避免,因為,在水泵為吸人式工作時,管路上設置的閘閥越多,出事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它只適用於吸水管路很長而又不能設吸水井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安全供水,輸水干管通常設置兩條(在給水系統中有較大容積的高地水池時,也可只設一條),而泵站內水泵台數常在2~3台以上。為此,就必須考慮到當一條輸水干管發生故障需要修復或工作水泵發生故障改用備用水泵送水時均能將水送往用戶。
(6)吸水管的設計流速建議採用以下數值:
①管徑小於250mm時,為1.O~1.2m/s;
②管徑在250~1000mm時,為1.2~1.6m/s;
③管徑大於1000mm時,為1.5~2.Om/s。
在吸水管路不長且地形吸水高度不很大時,可採用比上述數值大些的流速,如1.6~2.0m/s;例如水泵為自灌式工作時,則吸水管中流速可適當放大。
(7)為了避免水泵吸入空氣,吸水管進口在最低水位下的淹沒深度五應不小於0.5~1.0m,如圖6—30所示。若淹沒深度不能滿足要求時,則應在管子末端裝置水平隔板。
(8)吸水管的直徑為d,為了避免水泵吸入井底沉渣,並使水泵工作時有良好的水力條件,應遵循以下規定。
①吸水管上喇叭口的直徑一般可採用D=(1.3~1.5)d;
②吸水喇叭口邊緣與井壁的凈距不小於(0.75~1.0)D;
③在同一井中安裝有幾根吸水管時,吸水喇叭口之間的距離不小於(1.5~2.0)D。
2.壓水管的布置
送水泵站的安全要求較高,在布置壓水管路時,必須滿足:
(1)能使任何一台水泵及閘閥停用檢修而不影響其他水泵的工作。
(2)每台水泵能輸水至任何一條輸水管。
壓水管的布置一般應符合下列要求。
(1)出水管上應設閘閥、止回閥和壓力表,並宜設置防水錘裝置,防水錘裝置可選用氣囊式水錘消除器或緩閉與速閉止回閥等。當直徑D大於等於300mm時,大都採用電動或液壓傳動閥門。止回閥通常裝於水泵與壓水閘閥之間。如果水錘現象不嚴重,且為地面式泵站時,可將止回閥放在壓水閘閥的後面,或者將止回閥裝設於泵站外特設的切換井中。
(2)出水管一般採用鋼管、焊接介面,但為便於安裝和檢修,在適當地點可設法蘭介面。
(3)為了安裝上方便和避免管路上的應力(如由於自重、受溫度變化或水錘作用所產生的應力)傳至水泵,一般應在吸水管路和壓水管路上需設置伸縮節或可曲撓的橡膠
接頭。
(4)為了承受管路中內壓力所造成的推力,在一定的部位上(各彎頭處)應設置專門的支墩或拉桿。
(5)壓水管的設計流速建議採用以下數值:
①管徑小於250mm時,為1.5~2.Om/s;
②管徑在250~1000mm時,為2.0~2.5m/s;
③管徑大於1000mm時,為2.0~3.0m/s。
水泵出水聯絡管和出水總管一般宜在泵房內布置,聯絡管上閘閥布置應滿足任何一台水泵和閘閥檢修仍能保證泵房能正常出水。
送水泵站通常在站外輸水管路上設一檢修閘閥,或每台水泵均加設一檢修閘閥,即每台泵出口設有兩個閘閥。這種閘閥經常是開啟狀態的,只有當修理水泵或水管上的閘閥時才關閉。這樣布置,可大大地減少壓水總聯絡管上的大閘閥個數,因而是較安全又經濟的辦法。
檢修閘閥和聯絡管路上的閘閥,因使用機會很少,不易損壞,一般不再考慮修理時的備用問題。 .
壓水管路及管路上閘閥布置方式的不同,對泵站的節能效果與供水安全性均有緊密聯系。如圖6—31所示的三台泵(一用一備)、兩條輸水管的兩種不同方式布置中可節省兩個90度彎頭的配件,並且泵l、』泵Ⅱ作為經常工作泵,水頭損失甚小,與圖6—31(b)布置相比較具有明顯的節能效果。
上述這種情況,如果必須保證有兩台泵向一條輸水管送水時,則應在聯絡母管上要增設兩個雙閘閥,如圖6-32(b)所示。為了縮小泵房的跨度,可將閘閥1裝在聯絡母管的延長線E。
四台水泵向兩條總壓水管供水的布置圖,其中一台為備用泵。這時閘閥之一要修理時,泵站還有兩台水泵及一條壓水總管可供水,水量下降不多。假設只裝一個閘閥,則當修理它時,整個泵站將停止工作。
較大直徑的轉換閥門、止回閥及橫跨管等宜設在泵房外的閥門室(井)內。對於較深的地下式泵房,為避免止回閥等裂管事故和減小泵房布置面積,將聯絡管置於牆外的管廊中或將聯絡管設在站外,而把聯絡管上的閘閥置於閘閥井中,如圖6—34所示。
3.吸水管路和壓水管路的敷設
管路及其附件的布置和敷設應當保證使用和修理上的便利。一般要求如下。
(1)敷設互相平行的管路,其凈距不應小於0.8m,以便維修人員能無阻地拆裝接頭和配件.
(2)為了承受管路中壓力所造成的推力,應在必要的地方(如彎頭、三通處)裝置支墩、拉桿等,不允許讓這些推力傳給水泵。
(3)盡可能將進、出水閥門分別布置在一條軸線上。
(4)管道穿越地下隔膜泵房鋼筋混凝土牆壁及水池池壁時,應設置穿牆套管或牆管。牆管為鑄鐵特殊配件,安裝時管道直接與牆管連接。穿牆套管為鑄鐵特殊配件,亦可採用鋼管製作。管道安裝後,管道與套管間用止水材料封填。
(5)埋深較大的地下式泵房,進、出水管道一般沿地面敷設,地面式泵房或埋深較淺的泵房,宜採用管槽內敷設管道。管槽必須具有坡度、自流排出積水;或排入泵房內集水坑,由排水泵排出。
當泵房的進、出水管為直線布置時,拆裝水泵和閥門較為困難,常設置具有伸縮或柔性的特殊配件、伸縮器,以方便拆裝,需要時還可補償蝶閥開啟時閥瓣伸出長度。
當水管敷設在泵站地板上時,應修建跨過管道並能走近機組和閘閥的跨橋或通行平台,以便操作與通行。
泵站內管道一般不宜架空安裝。但地下深度較大的泵房,為了與室外管路連接,有時需要架空管道。管道架空安裝不應阻礙通行及架設在電氣設備的上方,以免管道漏水或凝露時影響下面電氣設備的安全工作。管道可採用懸掛或沿牆壁的支柱安裝,管底距地面不應小於2.0m。
當管道敷設在管槽(又稱管溝)中,管槽上應有活動蓋板,一般採用鋼板或鑄鐵板,也可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板。管槽的寬度和深度應便於人員下到管槽進行安裝檢修。一般,管頂至蓋板底的距離應根據水管埋設深度決定,並不小於l50mm。溝壁與水管外壁的距離應不小於300mm。管槽的寬度和深度還需按照管道上閥門的設置情況,而適當放大。溝底應有向集水坑或排水口傾斜的坡度。
地下式水泵站所在地地下水位較高時,不宜採用能通行的管溝或地下室,否則會大大增加泵站的造價。
吸、壓水管在引出泵房之後,必須埋設在冰凍線以下,並應有必要的防腐防震措施。如管道位於泵站施工工作坑范圍內,則管道底部應做基礎處理,以免回填土發生過大的沉陷。
G. 水泵出口閥門順序是什麼
是泵出口、軟接、止回閥、閘閥
H. 給水泵房的水泵出水管閥門連接問題
自動控制的水泵出口一般只設止回閥和電動閥門,不設手動閥門有電動閥門再安裝手動閥門是畫蛇添足做法,泵入口設置手動閥門便於檢修水泵停水。多功能水力控制閥是逆止閥的更新換代品種,所以只能替換逆止閥。它不起關閉作用。代替不了出口電動閥門。
I. 給水管道一般多少米設置一個閥門井
根據《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06)規定:一般在管道的隆起點上必須設置空氣閥,在管道的平緩段,一般間隔1000m左右設一處空氣閥。
閥門井因為是管道的樞紐,所以其自身有以下幾個要求:
1、閥門井本身不能滲水,必須保證其密封性;
2、給水管道在使用過程中,管道會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從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抖動或沉降,即要求給水管道與閥門井的連接方式要可靠,能夠適應一定程度的抖動和沉降,而不會使水滲進井室;
在埋地很深的閥門井管道稍大時一般都採用鑄鐵閥門(如截止閥,蝶閥等)鑄鐵閥門長期在水裡浸泡,會影響其使用壽命或引起斷裂,因此對密封性的要求更高;
3、閥門井井筒與井體、井蓋的連接方式要可靠,不能因為大雨或積水就滲水進入井室里。
4、閥門井是埋設於地下的,要承受來自各個方向的不同壓力,和不同化學物質的腐蝕和侵害,及要求其承壓能力和耐酸鹼腐蝕性要好。

(9)給水泵管道閥門布置擴展閱讀:
管道的壓力規定:
(1)PVC-U給水管道所示的壓力均表示為公稱壓力,用Mpa表示,1Mpa≈10kgf/cm2即管材在20℃條件下,輸送介質的工作壓力。但隨著介質的溫度的升高(不得輸送>50℃的介質)工作壓力隨之減小,這從客觀上在選擇給水管道須考慮足夠的壓力的安全系數。
(2)給水管材的公稱壓力規定為:0.6Mpa、0.8Mpa、1.0Mpa、1.25Mpa、1.6Mpa等5種。
(3)同等規格管材的公稱壓力的大小一般以管材的壁厚來劃分。
(4)每個壓力區的最小口徑的管材規定為:0.6Mpa管材的最小口徑為63mm,0.8Mpa管材的最小口徑為50mm,1.0Mpa管材的最小口徑為40mm,1.25Mpa管材的最小口徑為32mm,1.6Mpa管材的最小口徑為20mm和25mm。
(5)給水管材的公稱壓力一般為1.6Mpa,且與各種壓力的管材相配套。
J. 建築給排水管道管材和閥門應當如何選擇
建築給排水管道常使用的閥門有閘閥(絲扣、法蘭)、截止閥(絲扣、法蘭)、止回內閥(絲扣、法蘭)、容蝶閥等類型。
閘閥:可分明桿、暗桿、手動、電動、電機驅動等多種形式,閘閥具有流體阻力小,開啟關閉力小,及介質可從任一方向流動等優點。但結構較為復雜,閘板密封面易被水中雜質或顆粒狀物擦飾或沉積閥體底部,造成關閉不嚴密的缺陷。經常開啟的閘閥有時會出現閥板脫落現象,使系統失去控制能力。
截止閥:與閘閥相比具有結構簡單,密封性能好,維修方便等優點,但開啟關閉力稍大於聞閥,安裝應注意閥體上標有箭頭(水流)方向,不得裝反。
蝶閥:在給水管道上起著全開全閉作用的一種閥門。其開啟關閉力較大,但閥體較小、較輕。蝶閥種類很多,根據驅動方式而分有手柄式、蝸輪蝸桿傳動式、電動式、氣動式等多種類型。
止回閥:又稱逆止閥,是一種只允許介質向一個方向流動的閥門,因此它具有嚴格的方向性。主要用於防止水倒流的管路上。常用的止回閥有蝶式、升降式及旋啟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