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給水調節閥產生故障的原因並確定檢修措施
火災危險性較高的化工控制系統,調節閥作為調節系統的終端執行裝置,廣泛地用在各種壓力容器和管道系統上,接受控制信號實現對化工流程的調節,當受壓系
統中的壓力超過規定值時,它能自動打開,把過剩的可燃或易燃介質排放到大氣中去,以保證壓力容器和管道系統安全運行,防止火災事故的發生,而當系統內壓力
回降到工作壓力或略低於工作壓力時又能自動關閉。調節閥工作的可靠與否直接關繫到生產設備及人身的消防和生產安全。
調節閥常見防火安全故障原因分析及解決方法
閥門漏泄
在 設備正常工作壓力下,閥瓣與閥座密封面處發生超過允許程度的滲漏,調節閥的泄漏不但會引起介質損失。另外,介質的不斷泄漏還會使硬的密封材料遭到破壞,但是,常用的調節閥的密封面都是金屬材料對金屬材料,雖然力求做得光潔平整,但是要在介質帶壓情況下做到絕對不漏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對於是可燃或易燃介質的調節閥,在規定壓力值下,如果採用專業測驗工具測驗,如達到規范許可范圍,可認為密封性能是合格的。一般造成閥門漏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 是雜物落到密封面上,將密封面墊住,造成閥芯與閥座間有間隙,從而閥門滲漏。消除這種故障的方法就是清除掉落到密封面上的雜物,一般在壓力容器准備大小維 修時,首先做壓力容器安全門跑砣試驗,發現漏泄時,停止壓力容器工作並對閥門進行檢修,對密封面進行沖刷。
二是密封面損傷。造成密封面損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密封面材質不良。由於多年的使用,閥芯與閥座密封面普遍已經研得很低,使密封面的硬度也大大降低了,從而造成密封
性能下降,消除這種現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原有密封面車削下去,然後按圖紙要求重新堆焊加工,提高密封面的表面硬度。注意在加工過程中一定保證加工質量,如密封面出現裂紋、沙眼等缺陷一定要將其車削下去後重新加工。新加工的閥芯閥座一定要符合圖紙要求。二是檢修質量差,閥芯閥座研磨的達不到質量標准要求,消除這種故障的方法是根據損傷程度採用研磨或車削後研磨的方法修復密封面或重新安裝新的調節閥。
三是造成調節閥漏泄的另一個原因
是由於裝配不當或有關零件尺寸不合適。在裝配過程中閥芯閥座未完全對正或結合面有透光現象,或者是閥芯閥座密封面過寬不利於密封。消除方法是檢查閥芯周圍配合間隙的大小及均勻性,保證閥芯頂尖孔與密封面同正度,檢查各部間隙不允許抬起閥芯,根據圖紙要求適當減小密封面的寬度實現有效密封。
四 是閥芯、閥座變形泄漏。閥芯、閥座泄漏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調節閥生產過程中的鑄造或鍛造缺陷可導致腐蝕的加強。而腐蝕介質的通過,流體介質的沖刷也可造成調節閥的泄漏。腐蝕主要以侵蝕或氣蝕的形式存在,當腐蝕性介質在通過調節閥時,便會產生對閥芯、閥座材料的侵蝕和沖擊使閥芯、閥座成橢圓形或其他形狀,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閥芯、閥座不配套,存在間隙,關不嚴發生泄漏。解決方法關鍵把好閥芯、閥座等材質的選型關、質量關。選擇耐腐蝕材料,對麻點、沙眼等缺陷的產品堅決剔除。若閥芯、閥座變形不太嚴重,可經過細砂紙研磨,消除痕跡,提高密封光潔度,以提高密封性能。若損壞嚴重,則應重新更換新閥。
閥體結合面滲漏
閥體結合面滲漏指上下閥體間結合面處的滲漏現象,造成這種
漏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結合面的螺栓緊力不夠或緊偏,造成結合面密封不好。消除方法是調整螺栓緊力,在緊螺栓時一定要按對角把緊的方式進行,最好是邊緊邊測量各處間隙,將螺栓緊到緊不動為止,並使結合面各處間隙一致。二是閥體結合面的齒形密封墊不符合標准。例如,齒形密封墊徑向有輕微溝痕,平行度差,齒形過尖或過坡等缺陷都會造成密封失效。從而使閥體結合面滲漏。在檢修時把好備件質量關,採用合乎標準的齒形密封墊就可以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三是閥體結合面的平面度太差或被硬的雜質墊住造成密封失效。對由於閥體結合面的平面度太差而引起閥體結合面滲漏的,消除的方法是將閥門解體重新研磨結合面直至符合質量標准。由於雜質墊住而造成密封失效的,在閥門組裝時認真清理結合面避免雜質落入。
沖量調節閥動作後 主調節閥不動作
沖量調節閥動作後主調節閥不動作通常被稱為主調節閥的拒動。主調節閥拒動對設備來說危害是非常大的,是重大的設備火災隱患,嚴重影響設備的安全運行,一旦運行中的壓力容器及管路中的介質壓力超過額定值時,主調節閥不動作,使設備超壓運行極易造成設備損壞及重大火災事故。主調節閥拒動主要與以下三方面因素有關:
一是閥門運動部件有卡阻現象。這可能是由於裝配不當,臟物及 雜質混入或零件腐蝕;活塞室表面光潔度差,表面損傷,有溝痕硬點等缺陷造成的。
二是主調節閥活塞室漏氣量大。造成活塞室漏氣量大的主要原因與閥門本身的氣密性和活塞環不符合尺寸要求或活塞環磨損過大達不到密封要求有關系。消除這種缺陷的方法是:對活塞室內表面進行處理,更換合格的活塞及活塞環,在有節流閥的沖量安全裝置系統中關小節流閥開度,增大進入主調節閥活塞室的進汽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增加沖量調節閥的行程來增加進入主調節閥活塞室內的進汽量方法推動主調節閥動作。
三是主調節閥與沖量調節閥的匹配不當,沖量調節閥的蒸汽流量太小。沖量調節閥的公稱通徑太小,致使流入主調節閥活塞室的蒸汽量不足,推動活塞向下運動的作用力不夠,致使主調節閥閥芯不動。這種現象多發生於主調節閥式沖量調節閥有一個更換時,由於考慮不周而造成的。
沖量調節閥回座後主調節閥延遲回座時間過長
發生這種故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主調節閥活塞室的漏汽量大小,雖然沖量調節閥回座了,但存在管路中與活塞室中的蒸汽的壓力仍很高,推動活塞向下的力仍很大,所以造成主調節閥回座遲緩。消除這種故障的方法主要通過開大節流閥的開度和加大節流孔徑加以解決,節流閥的開度開大與節流孔徑的增加都使留在脈沖管內的介質迅速排放掉,從而降低了活塞內的壓力,使其作用在活塞上向下運動的推力迅速減小,閥芯在介質向上的推力和主調節閥自身彈簧向上的拉力作用下迅速回座。
另一方面原因就是主調節閥的運動部件與固定部件之間的磨擦力過大也會造成主調節閥回座遲緩,解決這種問題的方 法就是將主調節閥運動部件與固定部件的配合間隙控制標准范圍內。
調節閥的回座壓力低
調節閥回座壓力過低將造成大量的介質超時排放,給生 產、設備構成火災隱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
一是彈簧脈沖調節閥上介質的排泄量大,這種形式的沖量調節閥在開啟後,介質不斷排出,推動主調節閥動作。一方面是沖量調節閥前壓力因主調節閥的介質排出量不夠而繼續升高,繼續流向沖量調節閥維持沖量調節閥動作。另一方面由於沖量調節閥介質流通是經由閥芯與導向套之間的間隙流向主調節閥活塞室的,介質沖出沖量調節閥的密封面,在其周圍形成動能壓力區,將閥芯抬高,於是達到沖量調節閥繼續排放,,閥芯部位動能壓力區的壓強越大,作用在閥芯上的向上的推力就越大,沖量調節閥就越不容易回座,此時消除這種故障的方法就是將節流閥關小,使流出沖量調節閥的介質流量減少,降低動能壓力區內的壓力,從而使沖量調節閥回座。
二是閥芯與導向套的配合間隙不適
當,配合間隙偏小,在沖量調節閥啟座後,在此部位瞬間節流形成較高的動能壓力區,將閥芯抬高,延遲回座時間,當容器內降到較低時,動能壓力區的壓力減小,沖量閥回座。消除這種故障的方法是認真檢查閥芯及導向套各部分尺寸,配合間隙過小時,減小閥瓣密封面直往式閥瓣阻汽帽直徑或增加閥瓣與導向套之間徑向間隙,來增加該部位的通流面積,使局部壓力升高形成很高的動能壓力區。
三是各運動零件磨擦力大,有些部位有卡澀,解決方法就是認 真檢查各運動部件,嚴格按檢修標准對各部件進行檢修,將各部件的配合間隙調整至標准范圍內,消除卡澀的可能性。
調 節閥的頻跳
頻跳指的是調節閥回座後,待壓力稍一升高,調節閥又將開啟,反復幾次出現,這種現象稱為調節閥的「頻跳」。調節閥機械特性要求調節閥在整動作過程中達到規定的開啟高度時,不允許出現卡阻、震顫和頻跳現象。發生頻跳現象對調節閥的密封極為不利,極易造成密封面的泄漏。分析原因主要與調節閥回座壓力達高有關,回座壓力較高時,容器內過剩的介質排放量較少,調節閥已經回座了,當運行人員調整不當,容器內壓力又會很快升起來,所以又造成調節閥動作,解決調節閥的頻跳可通過開大節流閥的開度的方法予以消除。節流閥開大後,通往主調節閥活塞室內的汽源減少,推動活塞向下運動的力較小,主調節閥動作的機率較小,從而避免了主調節閥連續啟動。
調節閥的顫振
調節閥在排放過程中出現的抖動現象,稱其為調節閥的顫振,顫振現象的發生極易造成金屬的疲勞,使調節閥的機械性能下降,造成嚴 重的火災隱患,發生顫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
一方面是閥門的使用不當,選用閥門的排放能力太大(相對於必須排放量而 言),消除的方法是應當使選用閥門的額定排量盡可能接近設備的必需排放量。
另一方面是由於進口管道的口徑太小,小於閥門的進口通徑,或進口管阻力太大,消除的方法是在閥門安裝時,使進口管內徑不小於閥門進口通徑或者減少進口管道的阻力。排放管道阻力過大,造成排放時過大的北壓也是造成閥門顫振的一個因素,可以通過降低排放管道的阻力加以解決。
通過對調節閥故障原因分析,採取適當的處理、改進辦法,將大大提高調節閥的利用率,降低儀表故障率,對流程工藝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及能源消耗的降低都有著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調節系統的質量,只有充分掌握調節閥的常見防火故障原因和對策,在故障發生時處理起來才能得心應手,對保證設備的消防安全運行有著重要的意義。
『貳』 調節閥的動作故障產生的原因
一是雜物落到密封面上,將密封面墊住,造成閥芯與閥座間有間隙,從而閥門滲漏。消除這種故障的方法就是清除掉落到密封面上的雜物,一般在壓力容器准備大小維修時,首先做壓力容器安全門跑砣試驗,發現漏泄時,停止壓力容器工作並對閥門進行檢修,對密封面進行沖刷。 二是密封面損傷。造成密封面損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密封面材質不良。由於多年的使用,閥芯與閥座密封面普遍已經研得很低,使密封面的硬度也大大降低了,從而造成密封性能下降,消除這種現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原有密封面車削下去,然後按圖紙要求重新堆焊加工,提高密封面的表面硬度。注意在加工過程中一定保證加工質量,如密封面出現裂紋、沙眼等缺陷一定要將其車削下去後重新加工。新加工的閥芯閥座一定要符合圖紙要求。二是檢修質量差,閥芯閥座研磨的達不到質量標准要求,消除這種故障的方法是根據損傷程度採用研磨或車削後研磨的方法修復密封面或重新安裝新的調節閥。 三是造成調節閥漏泄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裝配不當或有關零件尺寸不合適。在裝配過程中閥芯閥座未完全對正或結合面有透光現象,或者是閥芯閥座密封面過寬不利於密封。消除方法是檢查閥芯周圍配合間隙的大小及均勻性,保證閥芯頂尖孔與密封面同正度,檢查各部間隙不允許抬起閥芯,根據圖紙要求適當減小密封面的寬度實現有效密封。
『叄』 手動換向閥漏油怎麼解決視頻
手動換向閥又稱克里斯閥,閥門的一種,具有多向可調的通道,可適時改變流體流向。這種變換閥在石油、化工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合成氨造氣系統中為常用。此外,換向閥還可作成閥瓣式的結構,多用於較小流量的場合。工作時只需轉動手輪通過閥瓣來變換工作流體的流向。
常見故障原因和處理措施
1. 外泄漏
外泄漏是手動換向閥較為常見的故障, 其主要原因:
(1)聯結螺釘松動。聯結時螺釘擰的不夠緊,或者機器工作時的振動,都可能導致聯結螺釘松動。這時,只要用合適的工具擰緊就可以了。
(2)漏裝密封圈或者密封圈失效。密封圈失效有幾種表現:
①外表破裂;
②局部變的扁平;
③腐蝕損壞;
④彈性變差。
排除方法就是更換新的密封圈。
(3)油壓過高。油壓過高也可能導致外泄漏。這時,可以從壓力表上讀出壓力,判別壓力是否過高,如果這個壓力比系統壓力高,說明壓力過高。排除方法:通過壓力閥調定系統壓力。
(4)安裝面粗糙。安裝面粗糙度不符合要求可能導致外泄漏。排除方法:磨削安裝面,使其粗糙度符合產品要求,通常閥的安裝面的粗糙度值不大於0.8μm。
針對以上四種原因,檢查的先後順序是:先看壓力表,再檢查端蓋是否松動,後打開閥,檢查密封圈,測量安裝面粗糙度。這個順序體現了由易到難、由外到內的原則。
2.閥芯不能移動
閥芯不能移動是手動換向閥存在的主要故障,其原因有:
(1)閥芯與閥體內孔配合間隙不當。當閥芯直徑小於20mm時,
正常配合間隙在0.008mm到0.015mm范圍內; 閥芯直徑大於20mm 時,
正常配合間隙在0.015mm到0.025mm范圍內。間隙過大,閥芯在閥體內歪斜,使閥芯卡住,這時需要重配閥芯,也可以採用電鍍工藝。間隙過小,摩擦阻力增加,閥芯移不動,這時需要研磨閥芯。
(2)閥芯變形。閥芯變形主要有三個原因:
①油溫太高,使閥芯熱變形卡住,這時,查找油溫升高的原因並降低油溫;
②閥芯受到外力發生彎曲變形卡住,這時需要校正或者更換閥芯;
③閥芯表面劃傷,閥體內孔劃傷,這時,打開換向閥,仔細清洗,研磨修復閥體。
(3)其他原因。如手動連桿磨損或者失靈、油液污染卡阻閥芯、彈簧彈性不匹配、油液黏度太大等等。當手動連桿磨損或者失靈時,需要更換或者修復;當油液污染卡阻或者油液黏度太大時, 需要仔細清洗閥芯或者更換油液;當彈簧彈性不匹配時,需更換彈簧。
3.執行元件無動作或者動作緩慢
執行元件無動作或者動作緩慢,是故障的現象,是由換向閥故障引起的。產生這種故障的原因有:
(1)手柄與閥芯聯結銷松脫。這時需要重裝聯結銷。
(2)閥芯磨損嚴重,內泄漏增大。內泄漏增大,使得大量油液從閥內部的高壓區,直接流向回油腔,從而使執行元件無動作或者動作緩慢。這時,需要更換閥芯。
(3)油污堵塞油口。油污堵塞油口也可能導致執行元件無動作或者動作緩慢。這時通常伴有油壓過高等現象。排除方法就是清洗閥與管路
『肆』 自來水管的閥門失效了,想換個閥芯,可是銹住了擰不下來,怎麼辦
擰不動的話,可以先敲幾下(多敲也沒事),再塗些機油,再敲,塗機油後別急於擰,等一段時間再擰。
按順時針方向擰一下(擰緊的方向)再反個方向擰一下。
如果還是不行,那真的只有重新做個絲口了。
『伍』 如何解決閥門內漏
閥門內漏解決的方法:日常維護是關鍵:
要在閥門之前(閥門的進水口)安裝過濾器,以免雜物卡在閥門的內腔是閥門無法密封;
日常使用中,要經常給閥桿添加潤滑油,,以免閥桿卡死,使閥瓣無法關到位,導致閥門內漏。
第三點也是最主要的:進典閥門使用時間長,閥座與閥瓣經常摩擦也會導致閥門內漏的,如果是這種情況,除非更換閥門配件或者更換閥門。
『陸』 閥門什麼時候要研磨
硬密封儀表閥門基本都需要
研磨閥芯和閥座 使密封性更好 保證泄漏量
『柒』 安全閥泄漏的原因是什麼
安全閥門引起密封面泄漏的原因 在設備正常工作壓力下,閥瓣與閥座密封面處不能發生超過允許程度的滲漏,安全閥的泄漏不但會引起介質損失,另外,介質的不斷泄漏還會使硬的密封材料遭到破壞。但是,常用的安全閥密封面都是金屬材料對金屬材料,雖然力求做得光潔平整,但是要在介質帶壓情況下做到絕對不漏非常困難。因此,對於工作介質是蒸汽的安全閥,在規定壓力值下,如果在出口端肉眼看不見,也聽不出有漏泄,就認為密封性能是合格的。
密封面損傷。造成密封面損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①密封面材質不良。例如:1#快鍋主安全閥由於多年的檢修,主安全閥閥芯與閥座密封面堆焊層普遍已經研磨掉了,使密封面的硬度也大大降低,從而造成密封性能下降,消除這種現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原有密封面車削下去,重新堆焊合金層,然後按原尺寸金加工,提高密封面的表面硬度。注意在加工過程中一定保證加工質量,如密封面出現裂紋、沙眼等缺陷一定要將其車削下去後重新加工。新加工的閥芯閥座一定要符合圖紙要求。目前使用YST103通用鋼焊條堆焊加工的閥芯密封面效果就比較好。②介質沖蝕、磨損所產生的劃痕造成閥瓣與閥座密封不嚴密,安全閥開啟次數越多,密封面間沖蝕、磨損越嚴重;另外,如果安全閥回座壓力過小,則閥瓣要在壓力降低很多的情況下才能回座,排放時間增長,密封面受到高速介質的沖蝕、磨損加重。③檢修質量差,閥芯閥座研磨的光潔度達不到質量標准要求,安全閥閥芯及閥座的研磨是安全閥檢修的重要工作。對於密封面的劃傷、壓傷等缺陷,其深度小於0.05mm時一般用研磨加以消除。研磨閥門時,閥體上密封面的研磨比閥芯的研磨要困難些,而閥體密封面研磨的好壞,關鍵在於磨頭平整。消除這種故障的方法是根據損傷程度採用研磨或車削後研磨的方法修復密封面。同時在研磨時不能出現傾斜、偏磨現象。

『捌』 閘閥內漏原因及處理
閥門是鍋爐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流體控制的設備,在鍋爐事故中,有相當部分是由閥門所引發的故障,本文介紹閥門內漏產生的原因,並對處理問題的方法進行探討,提出可行性方案閥門是鍋爐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流體控制的設備,在鍋爐事故中,有相當部分是由閥門所引發的故障,閥門內漏,導致產生汽水損失,鍋爐補給水量就要增加,相對所消耗的煤量也要增多,同時閥門內漏腐蝕將使閥門壽命降低,損壞過快,影響公司的經濟效益,所以介紹閥門內漏產生的原因,並對處理問題的方法進行分析,提出可行性方案,對鍋爐設備生產和使用單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隨著鍋爐設備逐步向高參數大容量的方面發展,對鍋爐設備本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蒸汽參數的提高(主要指蒸汽的壓力和溫度)和蒸發量的增大,近代鍋爐已較多地使用高溫高壓閥門,這就對閥門的要求越來越高。
鍋爐閥門在運行中要經受各種惡劣環境如溫度、壓力、磨損和腐蝕等的影響,這些惡劣環境對鍋爐閥門部件可造成輕微損傷,嚴重時會產生嚴重的漏泄。
一、閥門漏泄所產生的危害及機組運行的影響1閥門漏泄率增大>3
漏泄閥門增多,閥門漏泄率增大,泄流量也增大,在無形中導致汽水的損失,影響機組的運行。
2機組補給水率增大
閥門漏泄導致水的流失,使機組不能正常經濟運行,需要對鍋爐進行補水,導致機組的補給水率增大。
3汽水損失增加
閥門漏泄也導致機組內汽水流失,閥門漏泄個數越多,汽水損失越大。
4煤耗增大
閥門漏泄也導致機組內汽水損失,需要對爐內進行大量補水,產生高溫高壓的過熱蒸汽,需要對水進行大量加熱,如此循環,需要消耗大量的燃煤,使發電廠的煤耗增大。
二、閥門在運行中常見的故障及消除方法1閥門閥體漏
消除方法:對漏處有4%硝酸容液侵蝕,便可顯示出全部裂紋,然後用砂輪磨光或鏟去有裂紋和砂眼的金屬層,進行補焊即可。
2閥蓋的結合面漏
消除方法:鏟除舊墊片更換,結合面擦傷補焊後研磨。3閥瓣與閥座密封面漏
消除方法:對閥座與閥瓣進行研磨,粗糙度達到04。4閥瓣腐蝕損壞
消除方法:精車後研磨,腐蝕深度達05mm可更換。5閥瓣、閥座有裂紋消除方法:更換新的閥門。6閥瓣和閥殼間泄漏
消除方法:找好閥瓣與閥殼間的間隙,盤根或更換。7填料盒泄漏
消除方法:緊固盤根或更換新盤根,檢查填料室的粗糙度。
綜上所述,發生汽水損失的最大原因就是閥門內漏(閥瓣、閥座密封面的損壞)。閥門內漏,導致產生汽水損失,鍋爐補給水量就要增加,相對所消耗的煤量也要增多,同時閥門內漏腐蝕將使閥門壽命降低,損壞過快,影響公司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總結如下,見圖1。
(1)在研磨閥門中,由於手工研磨閥門,研磨速度補均勻,用力不當,可導致閥座密封面受力不均,力量大時研磨砂粒可損壞密封面,力量小時,起不到研磨作用。
(2)手工研磨閥門,研磨桿上無定位導向墊圈,使研磨桿轉動中東扭西歪,研磨容易導致把閥座密封面錐面研歪,組裝閥門後使閥桿上的密封面與閥座的密封面中心對不上,密封面關閉不嚴密。
(3)由於工作人員沒有責任心或專業技術水準不夠,對閥門的使用范圍不清楚,錯用不符合要求的閥瓣、閥桿、閥座(如高溫高壓閥門採用合金材質、中溫高壓閥門採用碳鋼),高溫可導致閥瓣強度降低,疲勞度增加、腐蝕,使用壽命降低,閥瓣、閥座抗沖蝕磨損不夠,容易發生內漏。
(4)由於檢修的作業標准不夠,使管路中存有遺留物,如焊渣、焊條頭、鋸條、鐵渣、金屬墊片殘損部分及由於水質不良,使管道結垢後脫落的腐蝕物,在閥門開關使用
當中,碰巧夾在閥瓣、閥座密封面當中,容易產生硬傷、劃痕、坑點,導致閥門內漏。
(5)有些閥門由於開關頻
繁(如定期排污閥門),在高壓力下沖刷閥門密封面,導致閥門密封面損壞,產生溝痕操作,發生閥門內漏現象。
(6)在運行中操作人員由於對閥門的使用及閥門的結構不明導致對閥門的開關行程不明,在使用中常容易使閥門關閉不到位,漏流長期沖刷容易使閥門產生內漏。
在運行中操作人員由於用力關門,常容易使閥瓣與閥座相互擠壓,導緻密封面產生硬傷,在閥門再次開關中,密封面位置對不上,使閥門發生內漏的現象。
對於出現的這些問題,筆者分析的主要原因如下;(1)檢修研磨閥門時,由於研磨桿的定位墊圈與閥座本體配合間隙過大,導致有研磨誤差。這就需要我們把這個配合間隙控制在1~2mm內,製作一個安裝調整套,已達到固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