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煤氣罐閥門漏氣怎麼辦
當遇到煤氣罐漏氣的情況進行以下處理:
1、立即關閉煤氣開關當感覺煤氣漏氣時,要立即擰緊煤氣鋼瓶的閥門,能使多大勁使多大的勁。處理煤氣鋼瓶上的閥門,煤氣灶上的也要擰緊,以防鋼瓶閥門橡膠底漏氣。
2、千萬不可開啟或關閉任何電器開關。當煤氣有泄露時,盡量不要打開如何電器的開關,否則容易發生意想不到的的危險。
3、打開門窗等透氣當聞到煤氣漏氣時,要盡快的打開門窗向外排氣,這是煤氣漏氣比較重要的一點,盡可能的讓煤氣快快散開。
總閥可能漏氣的地方有3處
(1)是閥連接氣瓶的接頭.
(2)是閥連接通向煤氣灶的接頭.
(3)是閥柄,閥柄下方有個螺帽,那個是個壓蓋,壓著密封圈的,若閥柄漏的話用扳手緊一緊這個螺帽即可,不可緊太死,否則開關閥會很吃力,緊到不漏即可。
煤氣安全閥有彈簧式和桿式兩大類。另外還有沖量式安全閥、先導式安全閥、安全切換閥、安全解壓閥、靜重式安全閥等。彈簧式安全閥主要依靠彈簧的作用力而工作,彈簧式安全閥中又有封閉和不封閉的,一般易燃、易爆或有毒的介質應選用封閉式,蒸汽或惰性氣體等可以選用不封閉式,在彈簧式安全閥中還有帶扳手和不帶扳手的。扳手的作用主要是檢查閥瓣的靈活程度,有時也可以用作手動緊急泄壓用.
❷ 怎麼判斷煤氣漏不漏氣
1、通過嗅覺,家用煤氣中摻有臭劑,漏出時會有一股臭味。
2、通過視覺,煤氣外泄,空氣中會形成霧狀白煙。
3、通過聽覺,煤氣泄漏時會發出嘶嘶的聲音。
4、通過觸覺,手接近外泄的漏洞,會有涼涼的感覺。要找尋漏氣處,可用肥皂水塗抹煤氣表、灶和管道,凡是起泡的地方,就是煤氣漏損處。煤氣煙火呈現紅色火焰狀而非正常的淡藍色,即表示煤氣不完全燃燒,會產生一氧化碳,有中毒的危險,應立即請煤氣專業人員檢修、調整爐具。
(2)家用液化氣閥門如何不漏氣擴展閱讀:
使用煤氣的注意事項:
煤氣罐要平放。煤氣罐本身為金屬製品,一方面罐壁相對堅硬,不易破損,另一方面,罐壁一旦破損,作為沒有專業知識不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甚至是手足無措。為安全起見,將煤氣罐倒放置於廚房最平坦的地面,是最合適的做法。
時刻注意煤氣是否泄漏。由煤氣導致的事故不勝枚舉,絕大部分造成煤氣的安全隱患來源於煤氣泄漏。用肥皂水塗刷以檢驗煤氣是否泄漏,嚴禁用明火檢查。如果發現泄漏,首先打開門窗以使空氣流通,熄滅火源,再聯系煤氣公司請專業人士過來處理。
嚴謹煤氣附近對方易燃物品。煤氣屬於易燃物,而且由於是氣體,一旦達到著火點很容易發生爆炸,煤氣應該置於陰涼處,周邊的一切易燃易爆的物品都有和煤氣產生作用的可能,都是隱患所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煤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燃氣泄漏
❸ 煤氣罐的閥門總是在開啟扭動的時候向外漏氣,怎樣修理呢
煤氣罐的閥門總是在開啟扭動的時候向外漏氣,是由於調壓閥的閥門的皮墊壞了,建議直接跟換一個即可。
家裡煤氣罐漏氣處理方法:
在煤氣罐漏氣的時候,首先應該拿一塊濕毛巾捂住自己的鼻子然後再去關總閥門,這樣做才是更科學的做法。因為就算你感到煤氣味很濃烈,卻很難判斷清楚煤氣的准確含量,如果是你貿貿然就去到煤氣濃烈的環境中,不但救不了人而且你自己也會被熏倒,那樣就更加危險了。如果能夠有濕毛巾來隔絕煤氣,就能盡可能地避免煤氣對自己的傷害,也可以有更加清醒的神智去把裡面的人救出來。
❹ 如何解決煤氣罐閥門漏氣,換了個新閥門,
首先要看是哪裡漏氣,新閥門本身是不可能漏氣的,要麼就是接頭處有問題,可以加入一個墊片應該就可以了。
❺ 液化氣罐閥門處漏氣怎麼辦
可以委託換氣的地方找維修部修理或換個閥門。
液化氣使用應注意的事項:
1.灶具周圍不版要堆放高大物件或易燃、易權爆物品,戶內液化氣設施不得用任何物件覆蓋;2.液化氣使用的膠管是專用膠管,不得用其他軟管代用;
3.膠管長度不得超過兩米,更不得穿牆使用;
4.膠管容易老化、開裂,應經常檢查,使用時間一般不超過18個月;
5.鋼瓶應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鋼瓶周圍的溫度不得超過45攝氏度;
6.鋼瓶必須垂直放置,不能卧放、倒置,嚴禁用火、蒸氣、開水對鋼瓶加熱;
7.液化石油氣和煤爐不得同時使用;
8.嚴禁私自倒殘液和倒氣。
如果家中發生液化氣漏氣,應首先關閉角閥,熄滅一切火種;迅速打開門窗,驅散已泄漏的液化氣;不要動電閘(開關)及撥打電話;可以用肥皂水檢查泄漏點;如果自己處理不了,將鋼瓶移至陽台等通風位置,通知液化氣企業上門處理。
❻ 打開液化氣罐氣閥漏氣怎麼辦
煤氣公司督察隊在進行日常安全檢查時,經常發現部分液化氣罐用戶在使用液化氣罐時,疏忽大意,對安全造成了潛在的危害。以下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安全使用氣罐的小常識及應急處理辦法。
用戶在使用液化氣罐,每次換罐時,要注意檢查液化氣罐的橡膠密封圈,以防老化漏氣。
對連接爐具和液化氣罐膠皮管的兩個接頭處應經常用濃肥皂水塗抹,檢查有無漏氣觀象,如出現肥皂泡,說明有漏氣,應及時到液化氣站檢修。
特別提醒用戶,要隨時保持灶具軟管離灶面10厘米以上,避免因烤焦引發的火災。使用時不要長時間遠離廚房,以免沸湯溢出或風將灶火熄滅後燃氣泄漏而發生危險。
每次換氣後安裝減壓閥一定要擰緊,以免發生液化氣泄漏。液化氣鋼瓶在使用中不要用力搖晃和傾倒、摔砸。一些家庭在液化氣將用完時,會將氣罐倒置或平躺,以便燃氣充分燃燒,消防專家表示此種方法萬萬要不得。這種行為違反了國家安全使用液化石油氣的有關規定,用戶千萬不能將液化氣罐倒置、用火烤、加熱等方法,那樣液化氣液體會進入調壓閥,容易發生事故。
應急處理方法:
1.開關漏氣。如果是橡皮管與灶具的進氣口處漏氣,可能是橡皮管插得太淺,或是橡皮管老化,可用一段細鐵絲箍緊,或更換新的橡皮管。如果是灶具上的開關不嚴密而漏氣,可能是開關柄上的小螺母松動,或是螺母壓緊小彈簧斷裂失靈所致,可用鉗子把螺母擰緊,或更換新的壓緊彈簧。
2.開關堵塞。關閉角閥開關,將燃燒器取下,把灶具開關轉到通氣位置,用一根細鐵絲來回疏通噴嘴即可。如果採取此方法處理後,堵塞出小火現象仍沒有解決,則可能是調壓器堵塞了,應擰下調壓器,拿到供氣站去修理。
3.液化氣瓶著火。用濕毛巾裹住手,按順時針方向將氣瓶角閥關閉,切斷氣源,火就會自行熄滅,此時千萬不要用水潑灑或用棉被捂蓋,更不能弄倒氣瓶,以免液體流出。同時盡快把氣瓶搬出失火現場。如火勢較大,難以控制,應盡快報119火警,並迅速搬開周圍容易著火的物件
❼ 我家的煤氣罐打開閥門,用的時候,閥門那裡一直嗚嗚的響,但是又不漏氣,這是怎麼回事啊會不會有危險
煤氣罐出口處應安裝減壓閥,不能靠煤氣罐出口閥門控制。你沒說清楚你的煤氣罐是否有減壓閥,如果有減壓閥,你說的現象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是減壓閥失靈,二是氣的質量差。不過要先排除漏氣,你可以到當地的燃氣公司檢測一下。
❽ 煤氣罐燃燒中管子閥門都不漏氣怎麼中的毒
然氣罐兒。氧氣中管子閥門都不漏氣,怎麼中毒?那還是有漏氣的地方,你聯系嗯燃氣公司,然後讓他過來給你檢查一下。
❾ 煤氣瓶閥門漏氣怎麼辦
1、應開窗通風換氣,嚴禁各種明火,現場不得開關電燈,不得使用電話、手機、門鈴等,防止內引發爆炸、火災事容故。
2、可用浸濕的毛巾立即將瓶閥關上,並迅速將鋼瓶轉移至空曠地,及時撥打119。
3、可用大桶裝滿水,將瓶體泄漏點浸入水中,可防止氣體迷漫到空氣中發生燃爆起火。
4、要立即到室外空曠處撥打燃氣公司的搶修電話,由專業人員進行處理。在泄漏問題得到解決前,不要使用任何燃氣器具。
(9)家用液化氣閥門如何不漏氣擴展閱讀:
煤氣瓶使用注意事項:
1、煤氣罐氣瓶保護罩上有檢驗日期標志,如果使用日期超過15年的,堅決棄用。可安裝煤氣低壓報警器和煤氣低壓自動切斷裝置,以防回火爆炸。
2、煤氣罐不能靠近熱源、明火,不能在陽光下暴曬,也不能用火烤、澆熱水等方法加熱,不能倒立,更不能將氣瓶內的氣體向其他氣瓶倒裝,不要自行處理氣瓶內的殘液。
3、廚房門窗要開啟,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任何燃氣都有易燃易爆的特性,燃燒後都會產生一定的廢氣,在室內積聚後,會引起空氣質量下降,易使人體感覺不舒服。如果燃氣不完全燃燒,產生的廢氣中會含有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容易造成人員中毒。
❿ 液化氣灶已關,而液化氣罐的閥門沒有關,會跑氣嗎
理論上,按國家標準是不能泄漏的,因為,氣瓶壓力為-10公斤,出口減壓後是2800Pa,經過管路,到灶具上有個氣閥開關,是截止的,可以承受4.2KPa(國標的泄漏量是70ml/h)泄漏量符合國家標准。
但是,市面上次品較多,並且隨著灶具的使年限增加,會有一定的風險,請用完後,關氣瓶,以防萬一。
建議每次用完都要關好,不要粗心,這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負責。
因為家用罐裝式石油液化氣,是採取壓縮體積的方法使石油氣液化裝入鋼罐的。
關火時要先關灶,再關氣。如果先關煤氣罐,但煤氣管內仍有煤氣,而爐灶仍在燃燒,當煤氣管內氣體快沒時,火焰會往煤氣管里燃燒,造成煤氣管著火甚至殃及煤氣罐。
(10)家用液化氣閥門如何不漏氣擴展閱讀
液化石油氣是在煉油廠內,由天然氣或者石油進行加壓降溫液化所得到的一種無色揮發性液體。它極易自燃,當其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了一定的濃度范圍後,它遇到明火就能爆炸。
經由煉油廠所得到的液化石油氣主要組成成分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中的一種或者兩種,而且其還摻雜著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的硫化物雜質。
如果要對液化石油氣進行進一步的純化,可以使用醇胺吸收塔將其中的氧硫化碳進行吸收脫除,最後再用鹼洗去多餘的硫化物。
用液化石油氣作燃料,由於其熱值高、無煙塵、無炭渣,操作使用方便,已廣泛地進入人們的生活領域。此外,液化石油氣還用於切割金屬,用於農產品的烘烤和工業窯爐的焙燒等。
注意事項
液化石油氣是一種易燃物質,空氣中含量達到一定濃度范圍時,遇明火即爆炸。
氣態的液化石油比空氣重約1.5倍,該氣體的空氣混合物爆炸范圍是1.7%~9.7%,遇明火即發生爆炸。所以使用時一定要防止泄漏,不可麻痹大意,以免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