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小明設計如圖的實驗裝置

小明設計如圖的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08-13 06:15:12

A. 小明同學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既可用於製取氣體,又可用於探究物質的性質.(1)當打開K1、關閉K2時

(1)當打開K1、關閉K2時,利用A、B裝置可以進行的實驗是:鋅與稀硫酸專反應製取氫氣,屬因為B中的進氣管短,因此不能收集二氧化碳;故答案為:b
(2)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把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就證明是二氧化碳.若要證明二氧化碳與水發生反應,燒杯中放紫色石蕊試液,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變紅色;故答案為:CO2+Ca(OH)2=CaCO3↓+H2O;H2O+CO2=H2CO3

B. 小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證明氧化銅也能加快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並與相同條件下MnO2的催化效果做

(1)本題中要注意:不論用哪一種方法,都要形成液封.方法一必須夾上彈簧夾,還要加水浸沒長頸漏斗的下端,形成液封.方法二和方法三中要注意針筒或吸球造成的內外的壓強差.第二個裝置中也要注意內外壓強差.加葯品的先後順序:先加CuO後滴加H2O2
故答案為:方法一:在乳膠管上夾彈簧夾,向長頸漏斗內加水,至形成液封,再加適量水,靜置一段時間後,若長頸漏斗液面與試管內液面差保持不變,說明氣密性良好.(或方法二:在試管內加入適量水,形成液封後,用針筒接在乳膠管上,當針筒外拉或內推時,若看到試管內有氣泡或長頸漏斗下端出現穩定的液柱,說明氣密性良好.方法三:用洗耳球或吸球代替針筒進行如上操作.)
加葯品的先後順序:先加CuO後滴加H2O2
(2)因為1升水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氣,因此防止氧氣溶在水中.
故答案為:防止O2溶於水.
(3)本實驗的設計意圖是比較反應速率的快慢,實驗時間均以生成30mL氣體為准.
故答案為:生成30mL氧氣所需要的時間.
(4)本題要抓住催化劑的特點「一變、二不變」.即改變其它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後都不變,就可以設計有關的實驗步驟.
故答案為:(答案合理即可)

實驗步驟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
把上述混合物,過濾所得固體晾乾後稱重CuO的質量在反應前後是否保持不變
將所得固體重新與過氧化氫溶液混合,觀察是否依舊加快過氧化氫溶液分解CuO的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後是否保持不變

C. 小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熱本領.(1)寫出調整實驗器材的方法步驟.(2)依據

(1)調復整實驗器材的步驟:制①調整下面的鐵圈,使石棉網處於適當的高度;②調整上面鐵夾,使溫度計處於適當的高度;
(2)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熱本領,除了要選用相同規格的燒杯和酒精燈,還要使水與食用油的質量和初始溫度相同;
(3)分析表中數據可以看出,食用油每分鍾溫度升高2.5℃,所以第6min食用油的溫度記錄錯誤,應該是45℃.
分析表中的數據可知,加熱時間相同時,食用油升高的溫度比水高;分析比較水在第5min、10min和食用油在第2min、4min的數據可知,升高相同的溫度,水需要加熱的時間比食用油的長,進而得出水的吸熱本領比食用油大.
故答案為:(1)①調整下面的鐵圈,使石棉網處於適當的高度;②調整上面鐵夾,使溫度計處於適當的高度;
(2)水與食用油的質量和初始溫度;
(3)第6min食用油的溫度;水的吸熱本領比食用油大.

D. 小明設計了一個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起水管長度不超過2m),他可以通過直桿P向上提起活塞S,活塞下面原來

開始時活塞S位於缸的底部,活塞S下邊空氣壓強等於大氣壓,管內與槽內水面內相平.活塞向上提起,S下邊空氣容體積膨脹,壓強減小,水槽中的水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沿水管上升.活塞繼續上提,在活塞S未達到出水口Q之前,管內氣壓繼續減小,管內水面不斷上升.當活塞S稍高於出水口Q時,管中水柱與大氣相通,管內氣壓等於大氣壓,管中升高的水柱由於重力又流回水槽中.
故選AC.

E. (2010李滄區二模)小明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證明氧化銅能加快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並與相同條

(1)根據題目的預設:實驗時間均以生成30mL氣體為准(即比較反應速率),即比較收集30mL氧氣耗時的長短來判斷催化效果,因此實驗中的「待測數據」可以為生成30mL氣體的時間;
(2)通過過濾所得固體晾乾後稱重,以驗證氧化銅質量在變化前後不變;通過將所得固體重新與過氧化氫溶液混合,以驗證氧化銅仍具有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的性質不變.
故答案為:
(1)生成30mL氣體的時間;
(2)氧化銅的質量不變;氧化銅的化學性質不變.

F. 小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A、B進行趣味實驗.(1)使用裝置A進行實驗時,將滴管中的物質加入到錐形瓶中,

(1)使用裝置A進行實驗時,將滴管中的物質加入到錐形瓶中,版發現氣球鼓起來,則權錐形瓶中的物質可能是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使瓶內的壓強變小,故填:CO 2 ,NaOH溶液;
(2)使用裝置B進行實驗時,將滴管中的物質加入到錐形瓶中,發現氣球也鼓起來,則是B瓶中產生了氣體額導致壓強變大,可能是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了硫酸鋅和氫氣,故填:Zn+H 2 SO 4 ═ZnSO 4 +H 2 ↑;
(3)裝置A、B中氣球都能鼓起來的共同原理是錐形瓶內外存在氣體壓強差,故填:錐形瓶內外存在氣體壓強差.

G. 小明設計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使它沿水平木板勻速滑動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小華

答:(1)如圖1所示,實驗時水平勻速拉動木塊,讓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木塊處於平衡狀態,滑動摩擦力與彈簧測力計拉力是一對平衡力,由二力平衡條件可知,滑動摩擦力等於彈簧測力計拉力;實驗過程中應控制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控制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難於操作,同時彈簧測力計是運動的,對運動的彈簧測力計讀數比較困難.
(2)圖2所示實驗,木塊用彈簧測力計固定在牆上,拉動木板,讓木板相對木塊滑動,木塊受到彈簧測力計拉力與滑動摩擦力作用而靜止,由平衡條件可知,滑動摩擦力等於彈簧測力計拉力,實驗時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同時彈簧測力計靜止,易於對彈簧測力計讀數.
由以上分析可知:應該使用圖2所示實驗裝置,因為圖2所示實驗裝置實驗操作方便,易於對彈簧測力計讀數.

H. 小明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CO還原CuO的實驗.試回答:(1)圖1裝置存在著一個不足之處,你的改


(1)可使用酒精燈把從澄清石灰水中排出的尾氣進行燃燒處理或用氣球類裝置進行收集後處理等;
故答案為:在B裝置的末端放一盞燃著的酒精燈(或用氣囊、氣球等收集尾氣;或將尾氣導出,在左側對裝置加熱的酒精燈上點燃);
(2)先加熱再通入一氧化碳會使一氧化碳與裝置內空氣形成混合氣體而引起爆炸,因此,應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空氣後再進行加熱;故答案為:先通入一氧化碳;
(3)A處氧化銅在高溫下與一氧化碳發生反應生成光亮的紅色銅和二氧化碳,可觀察到氧化銅的黑色粉末逐漸變成紅色;生成的氣體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不溶於水的碳酸鈣白色沉澱和水,在B處可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
(4)根據資料知,①Ca(OH)2與NaOH的化學性質相似;②稀硫酸與稀鹽酸的化學性質相似.則:
①關閉活塞b,打開活塞a時,通入的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會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從而將二氧化碳除去,分離得到一氧化碳.②關閉活塞a,再打開活塞b,稀硫酸與上一步反應中生成的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從而分離得到二氧化碳.
(5)實驗過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銅反應不僅能生成銅,還可能生成中間產物氧化亞銅(化學式為Cu2O).如果要對反應後A處殘留固體的組成進行探究,則猜想殘留固體的組成可能為:全部為銅;銅和氧化銅的混合物;銅和氧化亞銅的混合物;氧化銅、氧化亞銅的混合物;銅、氧化銅和氧化亞銅的混合物
故答案為:
(1)在出口處添加一燃著的酒精燈;(2)先通一氧化碳;(3)黑色固體逐漸變成亮紅色;
Ca(OH)2+CO2=CaCO3↓+H2O;(4)①CO;②CO2;(或寫名稱);(5)全部為銅;銅和氧化銅的混合物;銅和氧化亞銅的混合物;氧化銅、氧化亞銅的混合物;銅、氧化銅和氧化亞銅的混合物.

I. 小明設計如右圖所示的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對此裝置評價正確的是()A.此裝置可以直接測出

A、空氣成分測定中關注的是體積變化而不是質量,注射器是體現體積的,也可以結合實驗中沒有出現天平來認定不是測定質量的.錯誤.
B、不使用導管,這樣就可以避免導管內的空氣體對結果的影響.此項正確.
C、使用注射器能減少引起誤差的因素,使結果更准確,當然讀數也方便,此項正確.
D、實驗過程中產生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故裝置測量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一定是21%,不正確.
故選BC

閱讀全文

與小明設計如圖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百五十匹製冷機應該是多少瓦 瀏覽:326
暖氣閥門被腐蝕 瀏覽:686
供暖進戶開關閥門怎麼開 瀏覽:974
家裡的天然氣閥門是什麼樣的 瀏覽:132
凌派領先版液晶儀表盤怎麼調按鍵 瀏覽:690
寶馬5系如何設置胎壓到儀表盤上 瀏覽:928
什麼機床能做出v形槽 瀏覽:42
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 瀏覽:231
東科電動工具怎麼樣 瀏覽:638
聲納超聲波有什麼區別 瀏覽:858
zch6自動重合閘裝置 瀏覽:724
樂山廚房自動滅火裝置 瀏覽:201
修理風扇用的什麼軸承 瀏覽:33
瘦腰瘦腿減肚子用什麼健身器材 瀏覽:507
籃球紀錄台需要哪些器材 瀏覽:291
國內閥門有什麼好點品牌代理 瀏覽:19
智跑機械鑰匙如何打開 瀏覽:217
車輪輪轂用什麼鑄造方法 瀏覽:80
紅銅機械桿如何去氧化 瀏覽:401
筷子可以代替哪些化學儀器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