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設置導彈的使用
一、發射裝置的戰術技術要求 發射方式與導彈系統的總體方案關系密切。在導彈(武器)系統初步設計時,必須考慮導彈的發射方式,並對發射裝置提出要求。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可動性 主要標志是行進速度、越野能力和運載車輛數目等。 (2)初始瞄準要求 包括高低、方位瞄準角及其角速度的工作范圍、允許偏差和發射禁區等。 (3)離軌速度、導彈下沉量及其安全性 導彈的離軌速度一般應大於20m/s,以提高導彈的穩定性、抗初始干擾的能力和導彈下沉的安全性。 (4)聯裝數、發射速度和反應時間 戰術導彈系統常採用多聯裝發射裝置。發射速度應高,反應時間應短。 (5)轉換時間 是機動發射裝置由行軍狀態轉為戰斗狀態的展開時間和由戰斗狀態轉為行軍狀態的撤收時間。 (6)其它 如穩定性、質量和尺寸、環境條件、燃氣流的防護、可靠性、維修性、安全性、隱蔽性和成本等方面的要求。 二、陸(海)基發射方式 1. 垂直發射 垂直發射的優點如下。 (1)發射裝置不需跟蹤目標,因而結構簡單,工作可靠,成本低;可縮短反應時間,提高發射速度。 (2)在彈道的初始段,攻角α≈0,升力Y≈0,因此氣動力矩的平衡問題易於解決。 (3)爬高迅速,有利於減小助推器的質量,也有利於沖壓發動機的工作(高度和速度的工作范圍減小),從而可減小導彈的起飛質量。 (4)助推段的推重比可小些,且無彈道下沉問題。 (5)佔用空間和發動機燃氣流的影響區小,隱蔽性好,載彈量大,並有利於再裝填和提高發射速率。 垂直發射方式的缺點是:當導彈攻擊低空目標時,導彈需在2~3s內完成轉向,需用過載大;需採用初制導、推力矢量控制和解決大攻角情況下氣動特性、氣動耦合問題;因存在奇異點(俯仰角=90度)而使實時計算復雜化等。 2. 傾斜發射 這種發射方式實時地改變發射方向。發射裝置導軌的高低角、方位角隨雷達波束同步跟蹤目標,使導彈迅速、准確地進入雷達波束內順利啟控,需用過載小,引入距離短,近界小。續航段推重比可小於1。一般來說,垂直發射的優點,就是傾斜發射的缺點。 三、空基發射方式 機載導彈通常在發射(直升機懸停發射除外)時已具有較大的速度,其發射方式主要有兩種。 (1)自力定向發射 導彈在自身發動機推力的作用下,沿導軌定向向前發射。 (2)投放 導彈依靠自身重力脫離載機一定距離後,其發動機才點火工作。 這兩種主要方案相比,定向發射可使導彈迅速進入導引彈道,初始誤差和最小允許發射距離小。但在導彈發動機發生故障時,將危及載機的安全。導彈發動機的燃氣流(廢氣)將影響載機的流場和載機發動機的工作。 投放的優點是能避免導彈發動機燃氣流對載機的影響,載機較安全,但引入導引彈道的時間較長。 這兩種發射方案,定向發射適用於空空導彈;投放則適用於中、遠程空地導彈。 四、海基發射方式 海基發射與陸基發射基本相同,但艦上發射還有一些特殊問題,在初步設計時應予以充分考慮。 (1)受艦艇空間的限制,應盡量減小導彈及其發射裝置的尺寸,導彈宜採用小展弦比和折疊彈翼等。 (2)導彈發動機應盡量採用便於使用維護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或固沖發動機,不宜採用使用維護復雜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3)艦載導彈環境惡劣,海水有較強的腐蝕性。因此,艦載導彈宜用筒式或箱式發射。 (4)保證載體(艦艇)的安全:應妥善地解決導彈發動機燃氣流的排導問題,不允許發動機的燃氣流進入彈庫,發動機發生意外點火等情況時,應有相應的安全措施。 (5)載體的顛簸、搖擺對初始瞄準的影響:對初始瞄準要求較高時,導彈初制導可應用紅外位標器(寬視場)、電視攝像機將導彈引入雷達波束、發射裝置採用穩定平台或採用速率陀螺反饋的天線穩定系統以保持射向穩定。 綜上所述,艦載導彈特別是艦空導彈,宜採用短軌或零長、自動垂直裝填、燃氣排導通暢的箱式或筒式、自力垂直或定角發射。
❷ 怎麼製作一個無線信號發射裝置 就像遙控飛機那種的 發射信號裝置和接收器
無線信號發射器的簡單製作
無線路由器越來越普及,引出的討論也越來越多。特別是信版號強度權,接收性的問題相當值得注意。而大家最經常想到、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採用增益天線。因此,編者特收集整理相關製作天線的例子,從國內外、從低端到終極,以一種比較客觀的角度,展示天線製作的技巧方法、天線的作用有多大、能達到什
么樣的效果。
一、選型
先上網收集天線資料,看到很多國外的天線DIYER做出來的WIFI天線真是五花八門!有螺旋天線、有八木天線、有菱形天線、有柵網天線、還有罐頭天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經過再三篩選,最終把製作目標鎖定在罐頭天線上。選擇它為DIY對象主要是因為這種天線取材方便、效率高!十分適合初學
者製作。
二、製作
圓筒天線之所以取材方便,是由於人人家裡必定有鐵罐、金屬筒之類的東
西。筆者就是隨便拿了一個奶粉罐製作的。
下面是參照外國WIFI網站的圖片而畫的製作圖。
各數據如下: 中心頻點=2.445G 圓筒直徑=127mm 圓筒長度=111mm 振子長度=31mm
振子距圓筒底部邊距=37mm
❸ 無線話筒發射裝置設計(調幅與調頻調制方式)
對講機的裝配方法與一般無線電整機的裝配方法差不多,應當注意的是,元器件的引腳應盡可能的短,以便緊貼印刷板,引至天線座的連線也應盡可能的短,否則輸出功率也會明顯下降。如果輸出端離天線座距離較遠,一般來說大於1Omm就應當採用50同軸電纜連接。
元件的布局,PcB的走線是業余製作的關鍵,如果亂走一通,調試中會出現許多不可預見的問題,級間的串擾、耦合、自激,而這些問題也許還不能通過其他方法解決,最後不得不重走一遍PcB,重新裝配,重新調試,走許多彎路。高頻板的PcB走線原則大致是:每一級均需盡可能放一塊(一個區域),同時工作的電路,大功率的輸出級應盡可能遠離小信號電路,級與級之間需採用大地線包圍結構,巧妙地利用中周等鐵質屏蔽罩隔離級間電路,可能的話,小信號(特別是接收部分)還需要安排屏蔽罩,並可靠接地。有一點非常重要,中頻諧振線圈T2必須緊靠Icl的第8腳,如果走線過長就會出現靈敏度很低,並可能帶來其他自激等問題,同樣道理,中頻濾波器CRF1也必須緊靠IC1。PCB布局時絕不能忽略這一點。
PcB元件的布局不要單純追求美觀工整,應以其能可靠工作為原則。當然既能保證電路可靠穩定地工作又可使元件布局美觀漂亮,乃高手也!
❹ 彈珠發射器製作原理
彈珠發射器製作原理:
發射時,推桿在使用者施力下沿直線軌跡滑動,使彈簧張開,在使用者松開推桿後,推桿受到彈性力帶動沿直線運動軌跡將彈珠射出。操作過程需雙手控制,操作不夠簡便,並且操作所佔空間大,限制了與其他部件的拼接。
其中彈珠發射組件採用旋轉操作發射彈珠,可單手操作,操作更簡便。在不影響發射的情況下,操作所需空間小且便於和其他部件拼接。
裝備須知
彈珠發射裝置包括一個機殼、一個推桿、一個復位彈簧及一個啟動板。機殼包括一個內腔孔。內腔孔具有一個延伸方向且兩端為第一孔口及第二孔口。
推桿沿延伸方向滑動的設置於內腔孔。推桿能夠停留於第一滑動位置或第二滑動位置。推桿沿延伸方向具有一個啟動端及一個彈出端。彈出端朝向第一孔口。啟動端的外周向面上形成一對凸起。一對凸起相對於推桿的軸心對稱設置。
❺ 艦載導彈的發射方式
垂直發射方式按發射動力分類,可分為自推力發射和外動力彈射兩大類。自推力發射又稱為「熱」發射,是依靠導彈尾部安裝的助推發動機推動導彈發射起飛,其發射裝置的基本功能是將導彈助推器產生的高溫、高速燃氣流通暢地排出艦艇外,並賦予導彈一定的出箱/筒口姿態。外動力彈射又稱為「冷」發射,發射時依靠發射裝置提供的動力(燃氣或壓縮空氣等)將導彈彈射到預定高度,之後彈上主發動機點火為導彈飛行提供動力。美國與西歐國家絕大多數採用「熱」發射方式,蘇聯/俄羅斯則主要採用「冷」發射方式。採用「熱」發射方式時,由於是發射箱內的導彈助推發動機點火推動導彈起飛,因此,需要研製能承受高溫、高壓、高速燃氣流沖擊與燒蝕的燃氣排導系統,這使發射裝置的結構比較復雜。「冷」發射則相反,通常不需要燃氣排導系統,因而發射裝置的設計相對簡單,但發射箱內安裝的彈射裝置使發射箱的結構設計相對復雜。「冷」發射裝置因其結構單元所佔艦上空間和重量要比「熱」發射裝置少得多,維護工作量和難度也較小,因此適合裝備水翼艇和氣墊船。此外,「熱」發射方式的發射箱、排導裝置因反復經受高溫燃氣流的燒蝕,因此使用壽命有限,而「冷」發射方式中彈射器產生的氣體溫度可以控製得較低,因而發射筒的使用壽命較長。怎樣實現垂直發射?模塊結構和貯運發射箱要達到垂直發射的目的,首先要設計輕型導彈貯運發射箱。貯運發射箱不僅是導彈貯存、運輸的保護容器,而且是導彈的發射導軌,還是燃氣排導系統的一部分。其前/後端蓋是保證導彈成功飛離發射箱的兩個重要部件,前蓋採用「穿通蓋」,後蓋一般採用三種開啟方式:採用「吹破蓋」;發射箱底部完全密封;以及機械開啟方式。除了前/後端蓋以外,發射箱內還裝有發射導軌、電氣連接件、發動機點火線路解除保險機構、固彈機構等,以保證導彈成功飛離發射箱。燃氣排導技術如何排放導彈發射時產生的高溫高速燃氣流,以及防止燃氣流對其它隔艙導彈產生影響是發射系統設計中的關鍵問題。燃氣排導系統一般由壓力通風室和垂直排氣道組成。導彈發射時,壓力通風室使燃氣流膨脹減速,然後經垂直排氣道排入大氣中。燃氣排導系統設計時要解決以下關鍵問題。任何一枚點火導彈所產生的燃氣流不能進入其它未點火導彈的隔艙,只能排至艦外安全區。結構設計時盡量降低燃氣流排放過程中的壓力及對未點火導彈貯存環境(溫度、振動等)的影響,以免損壞發射裝置或未點火導彈,燃氣流經過的排導通道的表面必須採用絕熱防燒蝕材料加以防護。可自動啟動冷卻水噴淋系統,向意外點火導彈進行噴水冷卻。火控通道高發射率需要相應數量的火控通道,因為每枚導彈射前要由火控系統輸入目標方位、速度等數據,發射後由火控系統提供修正指令,特別是目前的防空導彈大多是發射後跟蹤型,離不開火控雷達的導引。採用相控陣雷達可以解決多枚導彈的跟蹤、制導問題。美國的AN/SPY-1型相控陣雷達能同時探測、跟蹤上百個目標,它與數部Mk99型X波段照射雷達連用可同時導引十幾枚導彈飛向不同目標。導彈垂直發射的轉彎採用垂直發射方式必須使導彈垂直起飛後能夠迅速轉向目標方向,並盡量減小最小有效射程。所以,垂直發射導彈的最佳轉彎高度是發射平台最高建築物的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當導彈到達這個高度時,應能轉向目標飛行。但是,由於導彈垂直發射時傳統的氣動力面難以實現這種控制,因此,一般是採用推力矢量控制系統來提供轉彎所需要的控制力。可供戰術導彈使用的推力矢量控制系統有:單個或多個可偏轉噴管控制系統,尾控制面與可轉噴管相結合的系統,液體噴射系統,電子液壓操縱的燃氣舵系統,燃氣舵與尾控制面相結合的系統等。目前,多數垂直發射的導彈都採用燃氣舵推力矢量控制系統。 燃氣舵通常置於火箭發動機噴管處,它由微處理機、驅動器和電池等部件組成,舵片位於導彈噴流的出口平面。發射前,將射擊諸元和有關參數輸入微機;發射後,微機按預編程序控制舵的轉動,改變燃氣噴流的方向,利用燃氣流在舵面產生的側向力,實現導彈向目標方向的轉彎。「戰斧」導彈採用的就是這種轉彎技術。裝艦形式艦載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的裝艦位置呈現出分散和多樣化的特點。從最初美國MK41典型的中心主甲板集中安裝形式,發展到艙壁、機庫的側面、艦艇的兩舷外圍、上層建築內以及點狀分散布置等多種安裝形式。美國艦船一般裝備兩個MK41垂直發射裝置,一個布置在主炮與艦橋之間的甲板下,另一個布置在艉部直升機平台之前或之後,發射裝置上端與甲板平齊。不少國家採用這種傳統而典型的裝艦形式。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上輕型「海麻雀」導彈的發射箱豎立在艦舯部兩舷的甲板上。荷蘭「卡雷爾·多爾曼」級護衛艦在直升機庫一側緊貼庫壁安裝了16個輕型「海麻雀」發射單元。英國「海狼」導彈發射裝置採取了布置在機庫兩側和上層建築的方案。蘇聯/俄羅斯的艦船一般將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安裝在艏部寬闊的主甲板下,如「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將SS-N-19、SA-N-6、SA-N-9等三型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全布置在艏部。而「光榮」級巡洋艦將SA-N-6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布置在艦艉中後部煙囪後面的甲板下,8個圓形發射井沿縱線兩側對稱排列,每個發射井容納8枚導彈。由此可見,一方面,由於一般重型艦載導彈垂直發射裝置裝彈量比較多,要求裝在艦體容積比較大,即船體型線比較豐滿的區域;另一方面,為不使桅桿、天線、上層建築等影響導彈發射,一般其位置在距艦艏或距艦艉1/4船長處射界比較開闊的前甲板或尾甲板下。由於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的彈庫儲彈量較大,如果安裝在甲板下,則要求甲板開口的尺寸比較大,另一方面,因為導彈長度一般在3~7米,所以開口的深度也比較大。較大的結構尺寸會破壞3~4層甲板,給船體強度帶來較大的影響。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從國外艦艇的布置來看,有以下幾種方法。如果是發射尺寸不大的近程防禦型導彈,可考慮將垂直發射裝置安裝在甲板以上上層建築的間隙處或上層建築的頂端,這樣既可節省空間,也不會破壞船體結構。對於噸位較小的導彈艇,船舯部空間不夠,可安裝在艇艉。在英國23型護衛艦上,「海狼」導彈發射裝置的上端露在甲板以上,這樣既可以保證載彈量,又可以減少對船體結構的破壞,保證船體強度。美國新研製的MK41單隔艙發射裝置採用MK25發射箱,可裝4枚「改進型海麻雀」導彈。該發射裝置可以安裝在甲板突出部和小型艦艇上,也可在甲板周圍靈活地安裝許多點狀分布的發射裝置,從而為無人機和直升機等裝備讓出充足的甲板空間。據稱,美國正在研製的MK57垂直發射裝置能夠以4隔艙為一組沿艦船兩舷布置。這種配置據說可為艦船提供一個防護殼體,阻止或減少外部爆炸的損壞,改進發射裝置的裝艦靈活性和艦船的生存能力。
艦載導彈發射裝置小型化
20世紀90年代以後裝艦的垂直發射系統,如英國「海狼」、以色列「巴拉克」、北約MK 48型,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用於發射輕型點防禦導彈,體積、重量以及配置數量都低於MK 41型系統。例如,MK 48型系統8隔艙總體尺寸為2.46米×1.4米×5.03米,MK41型系統的8隔艙總體尺寸為3.17米×2.08米×7.62米。從其重量上看,MK 41、MK 48、「海狼」、「巴拉克」的8隔艙裝置重量依次為:132905千克,2185千克,1941千克和528千克。可見,小型輕量化成為發射裝置發展特點之一。 最近幾年,國外出現了稱之為單模塊的垂直發射裝置(SCL),例如,法國在研的4單元(Quadrax)的垂直發射裝置和美國在研的MK 25型單模塊發射裝置(QPELS)。前者用於發射「響尾蛇」VT-1防空導彈,據稱若攜載8枚VT-1導彈,體積僅為1.3米×0.9米×2.6米,包括導彈在內總重不超過2000千克,能夠裝於500噸以下的小艇上。後者由MK 41型系統發展而來,它在MK 41型系統中的一個發射單元模塊的基礎上,增加了圓柱型燃氣通道(在MK 41型系統中,每個發射模塊沒有自己獨立的燃氣通道),構成了一個完整獨立的發射單元,其中容納4枚「改進型海麻雀」防空導彈,稱之為MK 25型單模塊發射裝置。據稱,開發MK 25型單模塊發射裝置是美國海軍為改善航母、大甲板兩棲艦艇和其他非「宙斯盾」作戰艦艇自防禦能力而設想的解決方案,但它也適於裝備750噸左右的小型戰艦。據報道,MK 25型系統的第1份出售合同可能不久敲定。據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預測,未來20年內,MK 25型系統的出口量將可能達到50~60套。「冷」「熱」動力發射平分秋色:「冷」和「熱」動力發射是垂直發射系統的2種發射方式,早期系統中,只有俄羅斯的垂直發射系統採用「冷」動力發射方式,其他西方國家海軍均採用「熱」動力發射。 冷發射也稱為外動力發射,它是一種利用導彈以外的動力(燃氣)先把導彈彈射離開發射箱,待導彈離開艦面一定安全高度後,再由導彈發動機在空中點火的發射方式。它的優點是:由於導彈在空中點火,無需通風和特製的增壓室來處理火箭燃氣的排放問題,因而設備簡單,重量輕,體積小,佔用甲板空間小。此外,冷發射的導彈出筒速度較之熱發射時要慢,因而容易實現空中轉彎。由於這些優點,有些專家認為,冷發射方式對近程防空導彈更為有利。但是,由於導彈在空中點火以及沒有燃氣排導系統,一旦導彈意外點火,都可能使艦艇的安全和可靠性產生嚴重影響。對此,俄羅斯採用了系統安裝時有意將垂直發射裝置與甲板垂面傾斜5°角的措施來降低對艦艇的安全性的影響。此外,冷發射導彈的彈射過載非常大,達到幾十個g,對於有些導彈如巡航導彈,這樣大的發射過載是不允許的。「熱」發射也稱為自推力發射,是一種利用導彈固體助推火箭將其從發射裝置中垂直推出的發射方式。熱發射的優點是適合於各種艦艇和各種戰術導彈的發射,缺點是必須有一套處理火箭燃氣的安全設備。熱發射的主要技術難點是燃氣排導系統。目前,排氣通道有獨立式排氣通道和公共排氣通道兩種,前者指的是每枚導彈都有自己單獨的排氣通道,如「海狼」導彈發射裝置;後者指的是2枚或2枚以上導彈共用1個垂直排氣通道,如MK41發射裝置。目前正在研製的同心筒發射裝置(CCL)也採用了獨立式排氣通道方式。此外,熱發射更容易實現共架發射,主要原因第一是導彈承受過載的能力要求相對較低,第二是有一套燃氣排導系統,這對艦艇的安全性有一定的保證。一體化設計是實現共架發射的技術途徑:就艦載導彈垂直共架發射而言,如前所述,在要求發射裝置的幾何尺寸、電氣介面以及發射電路具有很強的通用性的同時,還特別要求貯運發射箱具有很強的相對獨立性,以適應貯運發射其功能和使命全然不同的各類導彈。因此,貯運發射箱作為其中的關鍵裝備必須採用一體化設計。目前,美國海軍研究署(ONR)正在研製的同心筒發射裝置就採用了一體化設計,它的每個發射單元將貯運、發射、廢氣排導、控制等功能綜合在了一起,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 該同心筒發射裝置在結構設計、控制電路設計、製造方法、材料應用等方面採用了完全不同於傳統的發展思路。例如,發射裝置在結構上採用了由2個不同口徑的同心圓筒組成的結構,內筒起固定導彈和引導導彈出筒的作用;內、外筒之間構成一個環狀空間,用於廢氣排導。再如,控制系統採用開放式設計,根據發射的武器類型,在相應的武器控制系統(WCS)與發射筒之間建立數據傳輸通道,實現「即插即用」。 據分析評估,同心筒發射裝置在壽期費用、人員數量、運行維護、結構尺寸和重量等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例如,它的生產成本可降低50%,人力需求降低66%,維護成本降低50%,集成成本降低80%。同時提高了適裝性、可靠性和實用性,除適裝在各種水面艦艇和潛艇上,還能拓展到其他平台。
艦載導彈專用與通用發射裝置
發射裝置通用化的好處是在一艘艦船上不用為發射反艦、反潛、防空等多種武器而安裝多種發射裝置,從而能夠大大提高武器系統的快速反應能力,節省大量的研製費用並縮短研製周期。通用化可以更容易獲取零件和服務,以及簡化操作手培訓並降低生產成本,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在擴大其垂直發射裝置通用化的潛力。但迄今為止,除了MK41以外,多數國家的垂直發射系統只停留在海軍的應用領域,主要用於區域和點防禦防空,只能對抗反艦導彈和飛機等空中目標。多數國家的艦載垂直發射系統只能發射單一作戰用途的導彈,如俄羅斯的SA-N-6、英國的「海狼」、以色列的「巴拉克」-1垂直發射裝置。俄羅斯已經裝備了不同類型多種型號的垂直發射裝置,但發射的導彈單一,甚至一種導彈有兩種發射裝置,反映出在發射裝置通用化設計方面著力不夠。但俄羅斯新研製的水面艦模塊式發射裝置既可發射遠程對陸攻擊導彈,也能發射反艦導彈,通用性有所提高。就通用性而言,美國的MK41可以說是「一枝獨秀」。該發射裝置不僅可以發射多型「標准」導彈、「海麻雀」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戰斧」導彈,而且還將進一步擴展通用能力。據洛馬公司稱,MK41還將兼容「紫菀」導彈、「巴拉克」導彈、「愛國者」導彈、「飛魚」導彈和電子干擾彈等。法國目前也正在研究用「紫菀」導彈採用的「席爾瓦」垂直發射裝置發射現有的其它導彈和未來研製的導彈,如「標准」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戰斧」導彈和「改進型海麻雀」(ESSM)導彈。發射裝置通用化是艦載垂直發射裝置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❻ 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有什麼優點
現代海軍軍事技術日新月異,新型反艦導彈層出不窮,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射程從最初的40KM左右提高到了300KM,蘇聯的SS-N-19(花崗岩)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的射程甚至達到了700公里。反艦導彈的速度也從亞音速發展到了3倍音速,進攻方式也從簡單俯沖進攻發展到了低空突防、末端蛇形機動、末端垂直攻擊、飽和攻擊等新形進攻方式,這就要求艦載防空系統不僅能探測、跟蹤反艦導彈,而且要有能力將其擊毀。現代的導彈進攻強調多批次、數量的飽和進攻,如果按老式的機械臂發射架方式,每次發射完都要重新裝彈,就算你擊毀了最近的一枚或幾枚導彈,但是重裝填耗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這時候很可能反艦導彈已經沖到了艦隊邊緣。
所以現代艦載防空導彈系統更加強調反應速度快、貯彈量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都大力發展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並且西方國家在新造的防空驅逐艦、護衛艦上都開始安裝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垂直發射方式比起發射筒或發射架方式存在以下優點:(1)、取消了復雜的裝填裝置,可靠性高。(2)、可以實現全方位360度發射,沒有火力死角。(3)、可以同時發射多枚導彈,不需裝填,間隔發射時間短,抗飽和進攻能力強。(4)、垂直發射裝置安裝在甲板下面,重心低,提高了軍艦的穩定性。(5)、同樣是因為安裝在甲板下面,減少了軍艦表面的突出物,提高了軍艦的隱身性。(6)、佔用甲板面積小,提高了載彈量。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已經成為世界海軍裝備的主流,世界上出現了很多的垂直發射系統,目前大概有10多種,從發射方式上可以分成冷發射和熱發射兩種。
採用熱發射的發射方式的主要是美國和歐洲國家,有美國的MK41、MK48、英國的「海狼」、法國的「席爾瓦」等等,這種發射方式的特點是導彈在發射筒內直接點火助推,不需要藉助外力起飛,但是這種發射方式因為要產生大量的高溫、高速、高壓的燃氣流,必須配備燃氣排放裝置,而且對發射箱(蘇聯和我國採用的是發射筒)、排放裝置的腐蝕嚴重,導致熱發射系統的裝置設計上要求更苛刻、使用壽命有限,而且維護、保養也相對較困難,費用較高。
蘇聯是最早開始裝備艦載垂直發射系統的國家,最早的SN-6比美國的垂直發射系統早了5年,之後它還發展了近程的SN-9。蘇聯的垂直發射系統採用的是冷發射方式,這種發射方式的特點是導彈在發射筒內不直接點火,而是藉助導彈發射筒底部的燃氣發生器產生動力推動導彈起飛。採用這種方式的發射裝置的燃氣發生器位於導彈發射筒底部,它的上面是一個類似氣動缸的裝置,當燃氣壓力達到一定強度時可以推動原來被固定的活塞(導彈托架)擺脫束縛,高速向上運動,同時帶動活塞上的導彈向上同步運動,沖破易碎發射筒蓋,彈離導彈筒,當導彈的彈射高度達到20米左右時發動機點火,開始朝預定目標飛行。採用冷發射設計簡單,不需要設置燃氣排放裝置,由於沒有熱發射那樣的燃氣腐蝕,導彈筒、燃氣排放裝置的使用壽命也較長,維護、保養相對容易,費用也比熱發射低廉。另外熱發射是在導彈箱內直接點火,排放的高溫、高壓燃氣流不僅對導彈筒、燃氣排放裝置有很大的腐蝕,而且可能威脅到其它貯存的導彈,如果導彈點火失敗,很可能發生爆炸,那樣的話無異於引爆了一個巨大的軍火庫,後果將是災難性的。而採用冷發射導彈是在空中點火,沒有上述熱發射的缺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冷發射相對熱發射存在著自身特有的優勢,而且整個系統在技術上更容易實現,個人觀點認為更適合中國。
蘇聯SN-9發射裝置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蘇聯的冷發射存在著種種缺點,例如通用性差、發射速度慢、裝彈量小、圓形發射裝置看著不順眼等等。先說通用性吧,最著名的老美的MK 41通用性夠強的了吧,不僅可以發射防空導彈,還能發射反潛、巡航導彈,甚至還試射過「魚叉」反艦導彈,但是它也並不是一種發射箱就可以包辦這么多種的導彈,MK41也是分成兩種的,大型的發射巡航導彈,小型的發射防空、反潛導彈,而且如果導彈過大、過長的話MK41也無能為力。如果對我們的發射裝置進行改進的話我相信實現多彈種的通用性也是可行的。發射速度慢的問題蘇聯在裝備了SN-6之後已經將其改進,不再使用轉輪式旋轉裝置,將導彈和井蓋都固定,每個發射筒都配備一個發射井口,在發射速度上比老美的MK41並不遜色多少。
對於裝彈量小的問題並不能簡單怪罪於圓形基座的發射裝置,其實圓形的發射裝置也不會浪費太多的空間,就算老美的MK41也要在每個單元中間(兩排導彈之間)、單元和單元之間留出一定空間進行維護、保養。按照理論來說冷發射的發射裝置還比熱發射裝置體積更小、更簡單、可靠,只是由於蘇聯導彈由於製造工藝和電子設備落後,導致導彈彈體普遍比歐美的導彈大很多,在相同大小、重量下蘇聯的導彈要比老美的射程近。另外由於蘇聯/俄羅斯的導彈折翼技術不過關,導致導彈發射筒體積相比歐美的過大,這也進一步影響了蘇聯艦載防空導彈的裝載量。對於採用圓形發射基座我猜測可能是蘇聯第一次開發垂直發射技術,沒有經驗,而且圓形的發射裝置比矩形的結構強度更大,但是確實是多用了一點空間。另外80年代蘇聯國力開始下降,對海軍的投入也開始下降,直至90年代蘇聯解體,歷史再也沒給蘇聯的冷發射裝置改進的機會。我個人認為冷發射裝置完全可以設計成類似美國的矩形,俄羅斯現在發展的最新的「寶石」反艦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冷發射)就採用了矩形的發射單元,但是由於彈體較大,採用的是6枚導彈一單元。而我國的圓形發射裝置因為時間緊迫,採用了俄羅斯的現成成熟技術,相信以後經過改進性能會更上一個台階。 如果硬要對兩種方式作出選擇的話只能說各自都有優缺點,但我個人更偏向於冷發射方式。有人可能說美國的垂直發射系統如何如何先進,這點我不否認,美國的垂發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美國人財大氣粗,可以把熱發射裝置發揮到極至,但是你去做就不一定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如果歷史給蘇聯人更多的時間和財力,誰又能肯定蘇聯人的冷發射裝置不會比美國人的熱發射裝置更好呢?
我國在發展了112、113和167驅逐艦之後在新世紀初始建造了新一級的驅逐艦:052B反潛型和052C防空型,這兩型驅逐艦採用了相似的船體,只是配置武器和作戰功能上不同,其中052C最突出的特點是裝備了類似宙斯盾AN/SPY-1相控陣雷達系統和垂直發射的防空導彈系統--而這些都是我們首次裝備。該級第一艘170於2004年交付,第二艘171於2005年交付。
我國的艦載防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
從網上流傳的大量052C圖片可以看出我們的垂直發射裝置採用類似蘇聯SN-6/SN-9的圓形發射基座,但是我們的是6發一單元,而老毛子的是8發一組。早期蘇聯的艦載垂直發射裝置是一種類似轉輪式垂直發射系統,每單元發射裝置配備一個發射井口(井蓋上只開一個口),例如最早的SN-6採用的是導彈發射裝置旋轉(也就是導彈旋轉),導彈井蓋固定的方式,後來的SN-9採用的是導彈固定,發射井蓋旋轉的方式。這兩種種方式的旋轉裝置設計復雜,增加了裝置重量、體積,對有限的甲板下的空間是一個極大的浪費。如果旋轉裝置、井蓋出現了問題會影響到導彈發射,而且這種方式一次只能發射一枚導彈,發射完之後要完成旋轉才能實現第二次發射,發射率相比較低,不符合現代海戰防空的要求,上面已經提到了在SN-6/SN-9初期裝備後就進行了改進,將導彈和井蓋都固定,每個導彈筒配備一個發射井口。
我們現在在170艦上看到的垂直發射裝置也是每個發射筒配備一個發射井口、圓形發射基座,6枚導彈一單元。網上流傳052C的垂直發射系統採用冷發射,我個人觀點也是我們的垂發裝置採用的是冷發射方式,而且應該和俄羅斯的垂發裝置有很大的技術淵源。防空導彈系統涉及學科和技術面很廣,需要有大量的技術儲備。而歷史原因我國以往對海軍投入不足,缺乏垂直發射系統的成套開發經驗,我國陸基的防空導彈都是採用傾斜發射方式,海軍方面自己開發的「紅旗-61」和仿製「海響尾蛇」的「海紅-7」也同樣是採用傾斜發射方式,而且海軍建設的時間緊迫,因此引進老毛子的技術,縮短研發時間、風險、資金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我們自己的發射裝置應該是自己生產的,而且應該是在蘇聯的SN-6發射裝置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因為技術繼承性,仍然採用圓形發射基座,但是考慮到我們的052C的噸位比蘇聯的基洛夫、光榮級小很多,而採用6發一組,以見小發射裝置的體積。至於冷發射的種種優點我在上文已經說了很多,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另外插入一段:有網友說我們的垂發裝置為了節省資金每一單元(6枚導彈)只配備一個旋轉的燃氣發生器,前面我已經介紹了蘇聯的垂直發射系統,其燃氣發生器和導彈筒是一體的,位置在導彈筒的最下部,因此我對每單元配備一個燃氣發生器的說法很懷疑,這種方式還是要採用旋轉裝置(被蘇聯人放棄的方式難道會吸引我們么?)-旋轉到哪個發射筒下發射那枚導彈。如果在6個導彈筒下邊再安上這樣一個燃氣發生器,加上旋轉動力裝置,那麼在長度上很難滿足上艦的要求,而且還破壞了導彈儲存筒的密封性,同時如果燃氣發生器發生故障將使全單元的導彈不能發射。個人認為這樣的發射方式比蘇聯老式旋轉的SN-6還落後。垂發最大的優勢就是反應速度快、可靠性高、火力強大,如果按照網友說的那樣的話試問僅僅為了一點點的資金,難道會犧牲至關重要的性能?是節約的那點資金重要呢,還是艦隊的安全重要呢 ?
在導彈方面因為我們採用類似蘇聯的圓形發射裝置,有人猜測052C配備的可能是俄羅斯的「里夫」M型導彈,但這種導彈是70年代蘇聯在陸基的S-300防空導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技術已經落後,對付超音速反艦導彈困難。而且俄羅斯的導彈歷來由於工藝、製造技術、微電子技術落後,導致彈體過大、裝載量小、適裝性差,同時我們也研製了最新的海紅-9艦載防空導彈,因此我認為我們更可能採用自己的導彈,再根據其效果進一步改進。海紅-9是是中國的新型中遠程半主動雷達制導的艦載防空導彈,由陸基紅旗-9改進而來,為了適應上艦要求對其進行了改進,縮小了導彈尺寸、改善低空性能,有消息說其最大射程120KM,最大飛行速度4馬赫,具備很強的抗飽和攻擊能力,應該說還是比較先進的。現代的反艦導彈速度越來越快、抗干擾能力越來越強、機動性越來越高,遠程導彈更多的是用來對付大型飛行器或亞音速導彈的,在近距離上對於現代的新型高速、高機動性的反艦導彈已經力不從心了,因此在海紅-9和730近防炮之間還應該發展一型類似歐洲「紫菀」的中近程防空導彈。
以前我們往往對海軍裝備很失望,但是路是要一步步走的,經過這些年海軍的不斷努力,進入新世紀以來,軍迷們不斷的從網路、軍事雜志上獲得令人激動的信息:052導彈驅逐艦、054級護衛艦、艦載垂直發射裝置、040級大型常規潛艇、大型兩棲運輸艦……這些裝備的出現已經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海軍的整體戰鬥力,最後祝願我們的海軍明天更加強大
❼ 艦載導彈的發射裝置
目前國外裝艦的戰術導彈垂直發射系統主要有三種結構形式,即集中配置的模塊式結構、獨立布置的分離式結構和旋轉式結構,還有一種大傾角准垂直發射裝置。集中配置的模塊式結構美國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採用典型的集中模塊式結構,每個標准模塊可裝8個導彈發射箱,是一個獨立的發射單元,共用一個燃氣流排導系統。這種結構需要防止導彈發射時產生的燃氣進入鄰近發射箱,因而MK41每個發射箱的後蓋均設計成只能單向開啟的花瓣狀結構的自動開閉門,每個發射箱的燃氣只可向下排導,其它隔艙導彈發射時產生的燃氣不能進入。可裝載各種作戰用途導彈的集中配置的模塊式發射裝置雖然在設計、製造、裝配上比較復雜,而且結構龐大、維護不便、造價昂貴,但是能夠滿足多種作戰任務需求,貯彈量大,發射率高,從性能和滿足任務需求來講最為先進。 獨立布置的分離式結構分離式結構多以1~2個貯運發射箱構成彈庫的最小結構單元,燃氣排導通常設計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像發射「海麻雀」導彈的MK48垂直發射裝置那樣單獨設置排導通道,一種是像「海狼」導彈發射裝置那樣,發射箱與燃氣通道採用同心排導原理的一體化設計。分離式結構發射裝置通常用於尺寸較小的點防禦艦空導彈,英國的「海狼」和北約的「海麻雀」均採用這種結構形式。分離式結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設計相對容易、便於維護保養、造價低、發射裝置尺寸較小、安裝靈活,適合布置在噸位較小的艦船上。組成一個戰術單元的發射箱可以獨立處於艦舷旁、機庫旁,或者安裝在甲板下面。這種發射裝置的缺點是貯彈密度低,不適用於大型導彈,通用性受到限制。旋轉式結構蘇聯研製的SA-N-6、SA-N-9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採用模塊式旋轉結構。這種結構的驅動機構較復雜,使發射裝置的可靠性有所降低。另外,旋轉式結構每發射一枚導彈需轉動一個彈位,影響發射率。SA-N-6、SA-N-9系統間隔3秒發射一枚導彈,而MK41可每秒發射一枚導彈。為提高發射率,縮短反應時間,俄羅斯在裝備了一艘巡洋艦後將這種發射裝置改進為每個發射筒都有一個發射筒蓋,不用旋轉就可直接發射。大傾角准垂直發射裝置俄羅斯的SS-N-19反艦導彈是目前唯一採用甲板下大傾角准垂直發射裝置發射的導彈。這種發射裝置與90°垂直發射裝置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導彈以一定角度發射,相比90°垂直發射,同等條件下所需推力較小,有利於導彈的發射;因發射裝置傾斜布置,有利於解決大型反艦導彈艙下布置的難題;因導彈以一定角度發射離艦,因而降低了導彈因啞彈或意外點火可能回落砸艦而對發射平台構成的威脅。
艦載導彈垂直發射系統
艦船如果裝備的是僅能跟蹤或探測一個目標的單通道防空導彈系統,即使命中率是100%,也不可能對抗成批次導彈的攻擊。而多通道防空導彈系統由於採用相控陣雷達,因而可以同時探測和跟蹤數個空中目標。但是,如果多通道防空系統採用的發射裝置每次發射後要重新裝填導彈和重新瞄準目標,也同樣不能對抗飽和攻擊。因此,多通道相控陣雷達系統只有與反應速度快、貯彈量大的垂直發射裝置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 目前,世界上已經裝備和正在研製的垂直發射系統有十多種,美國的MK41和MK48、俄羅斯的SA-N-6和SA-N-9、以色列的「巴拉克」-1、英國的「海狼」、法國的「席爾瓦」(Sylver)等多型艦載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已經裝艦服役,許多國家還在改進現有垂直發射系統或者研製新型垂直發射系統。林林總總的艦載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可謂各具特色,從中可以看出它們有許多相同之處,也有許多獨到的技術特點,可謂「千姿百態」,各有所長。
❽ 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燃氣排導裝置結構
MK41系統的標准模塊採用8隔艙模件,總體尺寸為3.17m×2.08m×7.67m,在結構上有一定的獨立性,版可作為獨立的權發射單元,一個或多個模塊與發控設備相聯就能構成一個完整系統。MK41系統有MKl3、MKl4、MK15三型貯運箱,它們外形結構基本相同,截面均為63.5cm ,長度有5.79m和6.71m兩種,箱體用波紋鋼製成,內部結構按照2.82kg/cm 的內壓要求設計。
❾ 一個發射接收裝置裝普通電池(如紐扣電池或鋰電池)一直發射信號,發射距離100m可以工作多長時間
理論計算一下:
如果你的電池容量1000mA小時(這種電池比較常見),要用到一年,就是8760小時,那你發射裝置的電流是0.1mA左右。這種功耗的發射裝置應該是設計不出來的。
如果發射裝置的電流是10mA,要連續用一年,電池的容量要接近100000mA小時,這么大容量的電池好像還沒見過。
如果真的需要,只用利用太陽能電池,隨時充電,才可能實現。
❿ 哪位高手介紹一下MK41發射裝置
首先,艦艇的導彈垂直發射意義在於綜合批處理系統,大批量快速反應。目前的艦載VLS系統,主要是以防空、反導功能為主,兼具發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也就是說,以防守為主要任務。
反艦導彈的雷達反射面積小、速度多高,一般艦艇或艦隊在發現反艦導彈並因應處理後,來襲導彈的距離已經非常接近,在一瞬即至的時間里,要有效攔截,就必須批處理速度快,形成多層、多次攔截,確保命中率。以目前的反艦導彈裝葯量加速度及低吃水線攻擊方位,即使是航空母艦命中一枚也難以承受。這一點,我想普通軍友都很容易接受,這里不再贅述。
這里的問題是,反艦導彈有必要也做VLS模式嗎?
海軍天生就應該是進攻的軍種。現代戰爭,戰事常常會是突發的,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先敵發現、先敵攻擊對戰事的勝負是尤其關鍵的;實力相若的前提下,被敵先發攻擊一方艦艇或艦隊一旦陷入防守的被動局面,在戰術上就基本喪失了戰斗勝利的機會。因此,快速反應、批量處理的優點,當然也十分適用於反艦導彈,尤其對飽和攻擊而言更是如此。
但是,世界各國海軍之所以至今未出現正式裝備的VLS反艦導彈系統,必然有其道理,下面我們不妨探討一二:
1、VLS垂直發射,首先就具有了相對較高的彈道,這對於要求隱蔽接敵、突然襲擊的反艦導彈,在犧牲隱蔽性這點上,是現代戰爭所不取的。
2、發現龐大的艦艇或艦群不同於發現反射面微小的反艦導彈,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的發現距離只有20公里左右(超音速則更短),因此上,發現敵艦艇或艦群時,有足夠的時間決定戰與不戰以及調整作戰方位(發射方位),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相當部分的垂直發射的必要性。而防空、反導一方則相反。
3、蘇聯(俄羅斯)曾裝備的基洛夫,其上的反艦導彈在面世之初,因為與甲板水平的發射蓋外形,一度被包括西方在內的軍事界誤解為VLS模塊,事實上,後來清楚了,導彈筒的發射方向依然是向前傾斜的(與光榮、現代級相同),不同是彈桶內置於甲板下,而發射蓋是水平的。
4、美軍沿襲其VLS多彈種通用性發射模塊,在對地攻擊的巡航導彈的基礎下,研製過垂直發射的巡航反艦導彈,也曾在艦上試裝,但最終仍是選擇了擱置。美軍與其他國家相比,在反艦導彈的研製方面所做的工作或說投入,相對是很少的,反艦導彈的技術水平毫無可圈可點之處。但這並不說明美軍沒有反艦導彈研製實力和科技基礎,美軍擁有其與世無匹的空中優勢,飛機(艦載機)擔負了絕對的對艦攻擊主力軍使命,除了飛機,目前世界上任何艦載防空火力圈(包括VLS防空導彈系統),都不能觸其機載導彈的反艦攻擊圈距離,其機載導彈無需多麼優異,安全放心的在敵防禦、反擊圈外轟炸敵艦隊,直到擊沉!以美軍的海戰理論思想,艦艇的反艦系統是輔助性質的,艦艇的攻擊性能資源,不如讓位於對地攻擊的巡航導彈。這也就是美軍不對稱作戰的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