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裝置藝術國外裝置藝術作品欣賞
以「宇宙宣言」及空間藝術及繁復、精巧的裝置藝術作品而聞名於世的他,經常在全世界舉辦展覽。戴帆以藝術不斷地觸及我們文化的邊界,正是這些邊界和界限,標示出一種文化的性質。
B. 小型裝置藝術作品,配設計說明
tps://wenku..com/view/.html
它可能對你有用!
它是一個網址哦!
C. 裝置藝術的簡介
裝置藝術始抄於60年代,也稱襲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D. 裝置藝術的構成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
裝置藝術簡介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因
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後現代主義時期裝置藝術如此引人注目是這樣解釋的,「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的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另一位評論家麥克(Michael Kimmelman)則指出,裝置藝術在當代興起,與它的文獻記錄功能有關。它在這方面的潛能,遠遠超過繪畫、雕塑和攝影等藝術形式。此外,裝置藝術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對「極少主義」美術的反動。如果說「極少主義」幾至虛無的直接和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後工業社會對速度、效率的崇拜,那麼,裝置藝術的多多益善,則迫使觀眾放慢節奏。因此,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於裝置藝術中眾多的藝術門類,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們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的觀念的「排列組合」關系。同時,裝置藝術還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並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於永恆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後現代社會的另一特徵是摒棄極端,擁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漸形成,意識形態的對立被經濟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為國際的主調。在瞬息萬戀的時代,就像未來主義藝術家在他們的宣言中所說的,「試圖使用邏輯來精微准確地解釋一切,來解釋其因果關系,是一種愚蠢的想法。因為我們周圍的現實,互為牽連的事物向我們劈頭襲來,它們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無序。」裝置藝術正是這樣一個說不清的世界--雜亂的實物,令人目不暇接的錄像,昏亂怪異的聲響,玄言斷句,雕塑加繪畫。這體現西方當代人迷茫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宗教,在神秘中尋求對不可知的答案。裝置藝術解讀的不確定性暗示這種神秘,承認人類的認知是相對的,而無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絕對的。
與傳統藝術的區別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的特徵
裝置藝術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裝置藝術在中國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正如張晴所言: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E. 什麼是裝置藝術設計
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
F. 論文:兒童包裝設計中的趣味性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龐大的現代玩具市場上,玩具的
分類越來越細,品種繁多的玩具雲集在商場的貨架上,使人眼
花繚亂。而包裝設計較好的玩具會首先映入人們的眼簾,相
反,包裝設計較差的玩具,則可能無人問津。玩具的包裝是保
護、宣傳玩具的重要手段。一個成功的玩具包裝設計,首先應
該是符合兒童的審美傾向和兒童的心理特徵的。
1 兒童對玩具包裝認知的心理特徵
兒童認知事物的方式主要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
覺等幾種手段,其中視覺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也是兒童感知事
物的最直接方式。下面主要通過兒童對顏色、圖形的特殊感知
特徵來進一步闡述兒童觀察認知事物的特點[1]。
1. 1 兒童對包裝色彩的審美傾向
「遠看是色,近看是花」,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色彩具有
先聲奪人的效果。人們觀察外界的各種物體,首先引起反應的
是色彩,它是人體視覺諸元素中,對視覺刺激最敏感,反應最快
的視覺信息符號。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年齡為2~3歲的幼
兒期兒童喜愛艷麗明快的顏色,尤其是對比明顯的顏色,有部
分孩子對新鮮顏色的偏愛程度會持續整個兒童階段。因此,為
這一年齡段的兒童做設計時,應更多地使用明度高與純度高的
色彩。實踐證明,兒童在紅、橙、黃、綠、藍、紫、棕、黑、白、灰等
10種顏色中,兒童更多地偏愛紅、黃、綠色,較少偏愛黑、灰、棕
色。兒童在1~5歲期間,對顏色愛好的差異並不顯著,但6歲
之後,還表現出性別差異。男性最喜愛黃、藍兩色,其次是紅、
綠兩色;女性則最喜愛紅、黃兩色,其次是橙、白、藍三色。充滿
童趣的女孩們鍾情於淺色調,而男孩們認為深色或穩重色調較
適合他們。據丁秀玲研究兒童色彩感受結果表明: 65%的4歲
兒童能感受到色彩的冷暖性。
隨年齡增長, 5 ~6歲兒童色彩感受度己達到74%和
77%,但就整個學前階段兒童而言,兒童普遍表現為喜歡暖色
調。兒童從4歲開始就己具有相當明顯的先天直覺美感,因而
對色彩均衡和諧也有較好的感覺,其百分比為4、5、6歲兒童分
別為78%、61%、70%,從中不難看出4歲兒童比5、6歲兒童具
有更強的審美感受。另外,兒童的審美趣味會伴隨年齡增長表
現為由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向協調、柔和方向轉變。因而,為年
齡大一些的兒童作設計時色彩對比應有所調整[2]。
1. 2 兒童對玩具包裝圖形的識別能力
兒童的內心世界是相當豐富精彩的,他們具備超乎常規的
想像力,他們對萬物充滿了好奇,哪怕是一塊斑斕的色彩、一個
古怪的圖形、一根彎曲的線條,都會令他們駐足半晌,想像聯
翩。研究表明: 6~7歲兒童的空間知覺一般己有所發展,在形
狀知覺方面,他們一般都能辨認正方形、長方形、圓形、菱形、三
角形等等。當兒童接觸到產品自身或包裝上的圖形時,總是和
具體事物聯系在一起來認識,他們常把不熟悉的抽象圖形與具
體實物聯系在一起認知。如果是熟知或熟悉的圖形,他們馬上
會迷上一段時間去觀察和想像其情景內容[3]。
2 兒童玩具包裝設計的表現技巧
兒童的思維處於人類思維的幼稚階段,其視覺心理特徵既
明顯區別於成人,又別於少年,甚至在兒童階段中的各個時段
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那麼兒童玩具包裝設計作為包裝設
計中的一部分,由於它的受眾(兒童)的特殊性———他們生活
經歷少、受教育程度淺的局限,同時會滲透著父母們的喜好,所
以存在著區別於其它包裝設計的問題。因而在表現的技巧上,
也有著它獨特的一面。
2. 1 圖形妙用
早在文字發明之前,圖形就承擔著信息傳播的功能。後來
逐漸形成文字和圖形文化,它們都是人類傳遞信息進行交流的
語言,只是文字文化易受到地域、民族的限制,圖形文化則超越
國界和語言障礙而成為世界性的語言。圖形語言由於具有直
觀的傳播力和便於思想交流的優點,加之,人類的思想、感情和
觀念幾乎都可以通過視覺圖形進行傳播,所以,隨著信息化時
代的到來,圖形語言作為世界性語言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
注,在人類社會中大量應用,並滲入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
各個領域。優秀的圖形設計可以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通過視
覺語言,使人們彼此溝通理解;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語言的障
礙,文化的差異而進行無聲的交流,達到無聲感染的藝術效果。
而現代玩具包裝中的圖形設計,大多採用卡通圖形設計。此類
設計特別受到玩具小顧客的歡迎,因為,卡通圖形作為一種被
異化了的介質,如今已成為連接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紐帶,給人
們帶來輕松和歡樂,卡通形象圖形更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世
界上有數百萬的消費者喜歡卡通圖形"史努比",它就是當年
美國的漫畫《花生米》的主角,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玩具、精品、
電子卡片、游樂場等,至今受到熱烈歡迎。史奴比的漫畫已翻
譯成40種語言,在75個國家出版,全球有2600家報紙刊載
《花生米》,獨領風騷達半個世紀,從它和米老鼠、唐老鴨、凱蒂
貓、流氓兔等的身上就可以看到卡通在玩具包裝和其它產品中
的影晌力。在卡通圖形里,人類的想像力得到了自由的發揮。
相對於其它圖形藝術形式,卡通形式使人更易理解,更加生動、
趣味橫生,給人帶來快樂,因此,廠泛應用於玩具的包裝設計,
同時是暢銷玩具包裝的創作源頭。人們常常看到,在玩具包裝
設計的畫面中,卡通獅子已不再可怕,甚至比一些小動物還要
脆弱;河馬看上去雖然笨拙,但卡通造型常會使它表現一些靈
巧的動作等等。可以說,卡通造型是當今玩具包裝裝演設計的
主流,它可以對消費者產生視覺上的沖擊力,刺激他們進行玩
具的快樂消費。
2. 2 色彩的渲染效果
最新的資料表明,消費者對物體的感覺首先是色,其後才
是形,在最初接觸商品的20s內,人的色感為80%,形感為
200%, 20s至3s鍾內色感為60%, 5min內色感與形感各為
50%,因此說色彩在商品包裝中其重要性具首位。兒童對色彩
的感覺則先天敏感,孩子們天性喜愛色彩斑斕的花蝴蝶、紅蜻
蜓、小紅帽、花衣服等物品。在包裝設計上許多產品無不在色
彩上尋求歡快、愉悅、清潔。色彩對兒童心理的影響是一致的,
精彩的圖形設計,亮麗的畫麵包裝對孩子或成年人都很重要。
兒童玩具包裝的用色也是有其規律可循的,主體色彩對比應強
烈,多為原色對比,盡量避免用低明度、低純度的色彩。尤其高
明度暖色系的顏色較適合表達兒童熱衷的艷麗色彩。高純度
的色相相對比較熱烈、視覺感受更鮮明,自然使畫面歡快活躍、
沖擊力強、感召力大。在兒童玩具包裝設計中無論是在同一色
相、還是在不同色相之間作變化,均應體現跳躍性這一特徵。
色彩設計對於玩具包裝設計的畫面裝飾十分重要,因為玩具包
裝裝演色彩是商品性的色彩,可使之產生富有玩具特徵的視效
果,既是構成玩具商品的要素之一,又是玩具包裝整體美的重
要組成部分,因此,是玩具包裝設計的中心環節。玩具包裝裝
潢色彩的構思,主要應依據玩具產品色彩的特殊性及色彩構成
原理,同時要把握住消費者的心理活動意向。因此在進行玩具
包裝裝演色彩處理時,要考慮以下幾個基本要求:
(1)要有商品性,對顧客要有吸引力,能引人注意,達到在
同類產品中突出自己的目的; (2)使顧客留下深刻的色彩印
象,能夠使人回味無窮,起到重復不斷地銷售作用; (3)要有象
征性,使顧客能夠聯想到美好的東西而樂於接受,並產生一種
強烈追求的慾望。為達到上述要求,玩具包裝的色彩特點就必
須具有很強的商品性和裝飾性。
2. 3 獨特的個性化設計
個性化是指人、動物、各種產品固有的特徵或特質所具有
的一種傾向。因玩具主要是供給兒童玩耍的,所以,在玩具設
計以及玩具包裝的畫面設計中,都要考慮兒童特有的心理、生
理上的特點,突出不同類別玩具包裝的個性,並兼顧包裝設計
的科學性、時代感、民族性、創新性、安全性,才能使玩具更富於
吸引力和競爭力。如芭比娃娃,她的收藏版玩具和限量版玩具
是專為人們收藏及擺設而設計的。都裝在展示盒裡,並附立架
和身份證明文件,因此,包裝設計較為講究,所用材料、畫面設
計等都極具匠心,如前圖片所示,盡顯高雅或雍容華貴,體現了
收藏品的價值;而玩耍型芭比娃娃,是供兒童過娃娃家設計的,
她的包裝設計,一般採用開窗設計,即主展面透明,其它展面為
不透明,但在盒內進行少許結構設計和U面設計,將芭比娃娃
所用的工具、用具、玩物等嵌在這些結構上,與畫面呼應並形成
完美的視覺效果。
2. 4 趣味性創新
大多數兒童玩具的包裝設計都是以趣味性為前提,抓住兒
童好動且注意力易渙散的特點,將趣味性有機地溶入產品包裝
設計之中。要想使孩子身心愉悅地直接在玩具的包裝設計中
找到樂趣,就必須要求產品外觀包裝有足夠的吸引力。兒童玩
具在趣味性設計方面與其它商品有明顯的不同。其它商品在
構圖上可以採取十餘種甚至更多款式的構圖形式,但這些形式
用在兒童玩具包裝上可能不很奏效。從兒童自娛自樂的繪畫
中不難看出兒童喜歡把畫面畫得滿滿的,不留空隙地塗鴉各種
「稀奇古怪」的圖形。因此,大多數兒童玩具包裝通常採用「滿
幅式構圖」形式。畫面內容豐富時應注意控制構圖的層次性,
做到有主有次、層次多而不亂,這樣才會有立體感與律動感。
兒童玩具包裝的開啟式設計也是增加包裝趣味性的一個有效
途徑。包裝的開啟處是一座連接產品和使用者之間的有效橋
梁。包裝開啟方式是使用者最先通過視覺、觸覺去感知和體驗
的重要部分。包裝的封口裝置不僅將商品保存在包裝內,同時
它也是消費者取用產品的通道。人們可能會僅僅因為商品包
裝難以撕開和剝下或不便開啟使用等這些小問題而拒絕購買。
反之,兒童同樣也會因為包裝的開啟方式的簡易性和趣味性,
從而產生購買慾望最終導致購買行為的發生。再者,開啟式的
設計可以使兒童從開啟處獲得對玩具產品的直觀感受,加強他
們對產品本身的識別,從而直接引起他們對玩具本身的興趣。
作者在玩具車的設計中也加入了開啟式的設計。由於產品本
身設計精美,做工精細,作者將其中一個小型賽車系列的包裝
設計成懸掛的開啟式,將玩具賽車直接放入透明的展示模型
中,兒童消費者可以直接從模型中獲得對玩具車形狀、顏色、大
小的直觀信息,而不用通過圖示,對產品本身進行猜想。
3 未來兒童玩具包裝設計的發展趨勢
據專家預測:隨著接觸信息的增加,未來兒童將要處理的
信息是現在兒童的4倍。這個不由得讓設計界人士也為之一
驚。尤其是國內兒童將要怎樣面對這個信息與科技交時代呢?
社會各界均應該思考擺在眼前個現實問題。要想在21世紀雲
雲強國中我們的民族不落後,從兒童出發不失為一智之舉,這
也可以說是我們「科教興國」的戰略之根基。作為設計師,更
是義不容辭地為兒童做最周全的考慮。
3. 1 未來兒童玩具包裝應具備的特徵
品牌特徵:建立一個國內外接受的品牌可以說是一個長期
的復雜過程。企業要想創造一個國際認可的品牌,有時他們需
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問,而在產品投入市場的前10年會出現
完全小盈利的狀況,但為了做好、做大、做美這個蛋糕,就需要
有堅定的品牌意識與營銷策略。由此可見,中國有那麼多兒童
產品生產商的產品還是默默無聞。誠然,樹立品牌是多種因素
的綜合體,但21世紀的兒童產品包裝設計必須有前瞻意識,為
了民族,為了孩子,為了我們的兒童產品能跨越國界,品牌意識
勢在必行。
文化特徵:優秀的兒童玩具產品包裝設計應在吸引兒童的
同時使他們增加知識、開發智力,激發他們了解未知事物、了解
外部世界及自身[4-5]。這里所說的知識性,即兒童玩具產品包
裝設計自身的文化含量,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與寓
意特徵,在充分注意兒童各要素的同時,作為華夏民族的兒童
產品要考慮到自己的文化特徵這一點。一個民族有其特有文
化或民族藝術傳承,一味的復制生產國外的兒童類產品包裝意
義不大。做化妝品行業的靳羽西女士給兒童玩具的包裝做了
一個很好的示例,她能針對中國市場推出宣傳自身品牌的「羽
西娃娃」,原本很傳統的旗袍服飾經過她的設計就成為「具有
中國特色的兒童玩偶」,這正說明作為設計師在追求「變」的同
時,恰如其分地添以文化特徵是何等重要。
地域特徵:不同的國度及地域有不同的習慣與特點,因此,
地域特徵不可忽視。作為設計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域特徵
設計相應的包裝。
年齡特徵:眾所周知,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徵、生理特
征、認知特徵、智力發育特徵是不同的。因此, 21世紀的兒童
玩具產品包裝設計應該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來開發相應產品,
使得產品針對某一年齡段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需要的目的性
與適應性更強,以訓練他們的手、口、目的協調能力、身體控制
能力、團體協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
3. 2 未來兒童玩具包裝設計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1世紀應該是一個綠色、環保的時代,看看隱藏在人們背
後諸多的文化垃圾、經濟垃圾、社會垃圾、工業垃圾等等,隨著
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將不會允許更多的產品垃圾出現。
因此, 21世紀的兒童玩具產品的包裝設計開發應該走可持續
設計之路。
可持續設計之路表現在3個方面:
(1)選用材料上盡可能採用可回收、可降解的材質; (2)
提高產品的使用周期。兒童玩具產品包裝設計的使用周期往
往不是很長,因此,如何提高使用周期顯得更有意義。例如采
用智能升級程序、組合模塊等方面的設計,這將大大拓寬產品
的使用周期,從而為國家與社會節省更多的能源與材料; (3)
建立相應的兒童產品包裝保養及回收機構。對於正在使用中
的兒童產品,維修站將負責產品的維護、翻新或保養等售後服
務,對兒童產品的廢棄包裝進行回收,這無疑也提高了產品及
包裝的使用周期。
4 結 語
綜上所述,玩具產品的包裝裝潢設計,應從了解商品的特
性和兒童消費群體的心理需求方面入手,根據玩具的主題與特
點,兼顧方方面面的因素進行人性化、個性化、系列化的設計。
在設計的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問題,設計出既受
消費者喜愛又具有「綠色」效應的產品包裝。時代的發展對設
計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突破一味借鑒和模仿國外設計的
模式,針對我國自己的玩具產品設計市場,走出有自己特色的
包裝設計道路。
參考文獻:
[1] 楊紅旗,賈麗麗,王旭青.平面設計中的心理效應與傳統文化效
應[J].包裝工程, 2006, 27(4): 220-221.
[2]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孔德明.兒童產品藝術設計微探[D].長春:吉林大學, 2005.
[4] 杜軍虎.論傳統圖形設計背後的知識形式[J].包裝工程, 2006,
27(4): 222-223.
[5] 李道亮.系列化包裝設計與品牌傳達[J].生活用紙, 2005, (1):
9-11.
G. 如何學習(或自學)裝置藝術
對於裝置來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對我觸動比較深的一個裝置是這專樣的,五個可以正常運轉的屬普通掛鍾,有的是機械鍾,有的是用電池的,時間起點一樣,但鍾裡面都裝了同樣深度的自來水,就這樣讓他們走著,時間長了,他們走的時間快慢會逐漸不一樣。你看後會有什麼樣的觸動?
H. 最新互動藝術裝置哪家做的專業,最好是規模大有保障的
思特科技規模蠻大的,創立也是近10年的團隊,很多大型的互動投影項目都是他們獨立完成的,而且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這種資質的公司少之又少
I. 幼兒美術作品有哪些形式
主要分為繪畫 手工 欣賞 三大類 幼兒美術教學培養目標分為三個層次。 小班: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特別是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探索外界事物的認知能力為主,豐富幼兒頭腦中的形象積累,讓孩子多聽、多看、多記,強化幼兒的形象記憶。 中班:以培養幼兒類比、聯想、發散思維及在繪畫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能力為主。 幼兒美術作品 大班:以培養幼兒的再造想像、創造想像為主,讓幼兒異想天開,幻想未來,創造未來。 在教學中以系統的形象思維訓練為主要內容,以繪畫為手段,以游戲活動為主要形式,與各學科有機配合,在全面提高幼兒素質的基礎上,培養勇於獨創、有豐富感情、有審美情趣及良好個性品質、更聰明的一代是創造思維教學法的最終目標。
J.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學前兒童繪畫教育活動是教師引導兒童用各種筆、紙等工具和材料,運用線條、造型、色彩、構圖等藝術語言創造出視覺形象,從而表達作者思想、 情感 的一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