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基於PLC控制的帶式輸送機自動張緊裝置的畢業論文誰有!!最好是免費的,簡述也行
1. PLC電鍍行車控制系統設計
2. 機械手模型的PLC控制系統設計
3. PLC在自動售貨機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4. 基於PLC控制的紙皮壓縮機
5. 基於松下系列PLC恆壓供水系統的設計
6. 基於PLC的自動門電控部分設計
7. 基於PLC的直流電機雙閉環調速系統設計
8. 基於PLC的細紗機電控部分設計
9. 燃氣鍋爐溫度的PLC控制系統
10. 交流提升系統PLC操作控制台
11. 基於PLC鋁帶分切機控制系統的設計
12. 高層建築電梯控制系統設計
13. 轉爐氣化冷卻控制系統
14. 高爐上料卷揚系統
15. 調速配料自動控制系統
16. 基於PLC的砌塊成型機的電氣系統設計
17. PLC在停車場智能控制管理系統應用
18. PLC 在冷凍乾燥機的應用
19. 基於PLC的過程式控制制
20. 電器裝配線PLC控制系統
21. 基於PLC的過程式控制制系統的設計
22. 基於PLC的伺服電機試驗系統設計
23. 陶瓷壓磚機PLC電氣控制系統的設計
24. 多工位組合機床的PLC控制系統
25. 基於PLC的車床數字化控制系統設計
26. PLC實現自動重合閘裝置的設計
27. 混凝土攪拌站控制系統設計
28. 基於PLC控制的帶式輸送機自動張緊裝置
29. 基於PLC的化學水處理控制系統的設計
30. S7-300 PLC在電梯控制中的應用
31. 模糊演算法在線優化PI控制器參數的PLC設計
32. 神經網路在線優化PI參數的PLC及組態設計
33. 模糊演算法優化PI參數的PLC實現及組態設計
34. BP演算法在線優化PI控制器參數的PLC實現
35. 推鋼爐過程式控制制系統設計
36. 焦爐電機車控制系統的設計
37. 基於PLC的鍋爐控制系統設計
38. 熱量計的硬體電路設計
39. 高層建築PLC控制的恆壓供水系統的設計
40. 材料分揀PLC控制系統設計
41. 基於PLC控制的調壓調速電梯拖動系統設計
42. 基於PLC的七層交流變頻電梯控制系統設計
43. 五層交流雙速電梯PLC電氣控制系統的設計
44. 四層交流雙速電梯的PLC電氣控制系統的設計
45. 三層樓交流雙速電梯的PLC電氣控制系統的設計
46. PLC在恆溫控制過程中的應用
Q.Q,89 ........................................後面接著輸入......
36........................................後面接著輸入......
28........................................後面接著輸入......
136
(4行連著輸入就是我的QQ)
47. 變頻器在恆壓供水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48. 基於西門子PLC的Z3040型搖臂鑽床改造
49. PLC控制的恆壓供水系統的設計
B. 油品管道運輸裝備主要由哪些裝置組成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管道運輸是一種以管道輸送流體貨物的一種方式,而貨物通常是液體和氣體,是統一運輸網中干線運輸的特殊組成部分。作用:按使用性質分軍用和民用兩大類;按輸油種類分為輕油管道和重油管道。
成品油管道運輸,通過輸油管道進行的成品油輸送。煉油廠加工出的各類成品油,用管道輸送至各成品油庫或直接由管道輸送至用戶。可以用一條管線按預編程序,輸送各種不同的油品。
管道運輸不僅運輸量大、連續、迅速、經濟、安全、可靠、平穩以及投資少、佔地少、費用低,並可實現自動控制。除廣泛用於石油、天然氣的長距離運輸外,還可運輸礦石、煤炭、建材、化學品和糧食等。
成品油常指其中的燃料汽油、煤油、柴油、噴氣燃料和船用重油等。成品油管道大多由煉油廠或轉運油庫向各地區分配油庫供油,在管道沿線和終點向各交油點或分支線輸油,也可沿途接人進油支線,構成地區性的產運銷管網系統。
C. 加油站的油槍在加滿後是怎麼自動停下的油槍上感應裝置一般是什麼原理,可以用什麼感測器
加油站的加油槍的工作原抄理:
自封加油槍具有一個與槍身融為一體獨立密閉的感壓工作系統,當油槍主閥開啟高速油流通過迴流閥時,由於迴流閥組件特殊的結構設計便會使感壓系統內部產生負壓。
正常工作狀態下感壓系統負壓會通過位於出油管內的通氣管不斷地得到氣體補充,以維持感壓膜片上下氣壓基本處於平衡的狀態。
當加註液面上升漫過並封閉通氣管口後(此時容器已滿)感壓系統內負壓會快速上升,此時感壓膜片兩側氣壓失去了平衡(上部為負壓),膜片便會帶動開關卡件向負壓一側運動使槍機脫檔,從而在0.3秒內加油槍完成自封關閉動作。
D. 空中加油機的工作原理
空中加油機給飛行中的飛機及直升機補加燃料的飛機。多由大型運輸機或戰略轟炸機改裝而成 。其作用可使受油機增大航程,延長續航時間 ,增加有效載重 ,以提高航空兵的作戰能力。空中加油機的加油設備大都裝在機身尾部,少數裝在機翼下面的吊艙內,由飛行員或加油員操縱。加油設備主要有插頭錐套式和伸縮管式2種。空中加油技術出現於1923年 。
工作原理:
空中加油機是給飛行中的飛機及直升機補加燃油的飛機。大多數由大型運輸機和戰略轟炸機改裝而成,少數由殲擊機加裝加油系統,改裝成同型「夥伴」加油機。空中加油系統包括空中加油機的加油裝置和受油機的受油裝置。
加油裝置分為「加油平台」和「加油吊艙」兩種。「加油平台」通常裝在機身尾部,「加油吊艙」通常懸掛在機翼下面。由飛行員或加油員操作。儲油箱分別組裝在機身、機翼內。受油機上安裝的受油裝置,通常由接油器(即受油機伸出的探頭)、導管和防溢流自封裝置組成。接油器的進油口是進油單向活門。進油單向活門由伺服機構打開,或者由固定在接油器上的定位銷及止動器械相互作用打開。接油器插入加油機放出的給油器後,用皮碗、壓入的液體密封物或充氣密封物密封。此外,其他管路與地面壓力加油系統共用。
加油方式的分類:
空中加油的方式有軟管加油和硬管加油兩種。
軟管加油系統:
軟管加油系統主要由輸油管卷盤裝置、壓力供應機構和電控指示裝置等組成。在加油機上,裝有一條16~30米的可收放的軟管,軟管末端有呈傘狀的錐套,內有加油接頭。受油飛機機頭上裝有一個伸縮式肘形探管受油器。加油時,加油機在受油機前上方飛行,由飛行員或加油員打開輸油軟管卷盤的鎖定機構,伸出錐套,錐套受氣流作用而展開,將輸油軟管拖出。與此同時,受油機飛行員調整飛行速度、航向和高度,待受油管插進錐套內時,油路自動接通,開始加油。軟管加油裝置結構簡單、便於拆裝,每套裝置每分鍾可輸油1600升,一架加油機可安裝數套,能同時為數架飛機加油。吊艙式軟管加油系統還可以由戰斗機或攻擊機攜帶,對同類飛機實施「夥伴加油」。但軟管加油時,由於受空中氣流影響軟管會產生飄盪,輸油效率較低,一般適用於給機動性高、加油量少的戰斗機加油。
硬管加油系統:
硬管加油系統,主要由伸縮管、壓力加油機構和電控指示監控裝置等組成。伸縮管包括主管和套管,主管外壁裝有升降索和穩定舵。伸縮管式加油設備一般裝在加油機身尾部下方。加油時,加油機利用升降索放下伸縮管,穩定舵在氣流作用下,將伸縮管沿垂直和水平方向穩定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套管從主管內伸出。與此同時,受油機完成與加油機的對接,開始加油。由於輸油管是硬的,穩定性好,容易與受油機對接,輸油效率比較高,每分鍾最多可輸油6500升。但它的製造技術比較復雜,同一時間內只能對一架受油機加油,一般只有大型加油機才能裝備這類設備(如KC-10和KC-135)。
目前僅有美國掌握了硬管加油製造技術,美國空軍裝備的戰機也均採用硬管加油。美海軍由於航母甲板面積有限,裝備的加油機均由航母用的戰術飛機發展而來(30噸左右),因此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飛機仍採用軟管加油。
參考:空中加油機網路
http://ke..com/view/43773.htm
E. 中國南海流花深水油田開發新技術
流花11-1油田位於中國南海珠江口盆地29/04合同區塊,在香港東南方220km,海域平均水深305m。
流花11-1油田是中國海油和阿莫科東方石油公司(Amoco Orient Petroleum Company)聯合開發的油田。流花11-1油田1987年1月發現,1993年3月在發現該油田6年後,政府主管部門正式批准了該油田總體開發方案,隨即啟動油田開發工程建設,於1995年5月投產,作業者是阿莫科公司。
流花11-1油田包括3個含油圈閉,即流花11-1、4-1和11-1東3個區塊。流花11-1區塊基本探明含油麵積36.3km2,地質儲量15378×104t,控制含油麵積53.6km2,地質儲量6426× 104t。流花4-1區塊控制含油麵積18.2km2,地質儲量1753×104t。流花11-1東區塊控制含油麵積11.3km2,地質儲量458×104t。全油田探明加控制含油麵積為83.1km2,地質儲量共計24015×104t,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南海發現的最大的油田。目前先投入開發的流花11-1區塊,只是流花11-1油田的一部分。
要經濟有效地開發這樣一個大油田,面臨著諸多技術上的難題:水深大、環境條件惡劣、原油比重大、黏度高、油藏的底水充足且埋深淺。針對這些特點,經過中外雙方技術人員共同努力,開拓創新,用全新的思維觀念,採用了當今世界頂尖的高新技術,在工程開發過程中創造了「3個首次、7項一流」。
流花11-1油田設計開采年限12年,工程設施設計壽命為20年,批准投資預算65300萬美元,實際投資決算62200萬美元,比預算節約了3100萬美元。
一、工程開發方案
流花11-1油田採用深水全海式開發方案。整個工程設施包括5部分:半潛式浮式生產系統(FPS)南海「挑戰號」、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南海「勝利號」、單點系泊系統、海底輸油管線和水下井口系統(圖12-1)。
圖12-1流花11-1油田工程設施圖
二、設計條件
(一)環境條件
a.流花11-1油田作業海區除了冬季風、夏季強熱帶風暴(台風)的影響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海況——內波流,它也是影響作業和系統選擇的主要因素。1990年單井測試期間,曾發生過由內波流引起的幾次拉斷纜繩、船體碰撞,甚至拉斷浮標或擠破漂浮軟管的事故。
b.流花11-1油田環境參數見表12-1。
c.流花11-1油田「挑戰號」FPS柔性立管設計參數見表12-2。
d.流花11-1油田「挑戰號」浮式生產系統FPS設計環境參數見表12-3。
e.流花11-1油田「勝利號」FPSO方向性海況設計參數見表12-4。
表12-1流花11-1油田環境參數
表12-2「挑戰號」FPS柔性立管設計參數(百年一遇)
表12-3「挑戰號」FPS浮式生產系統環境設計參數
表12-4「勝利號」FPSO方向性海況設計參數
(三)其他設計參數
水下井口配套設備,包括壓力儀表,其管路最大工作壓力為15.5MPa(22401b/in2);
單井高峰日產量:2384m3/d,含水范圍0%~93%;
FPSO日處理能力:47670m3/d;
大氣溫度:16.4~33.7℃;
水下作業溫度:11~31℃;
井液溫度:11~52℃。
所有的管路材料及計量和壓力儀表應適於輸送帶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的液體,內表層應進行化學防腐處理,外表層以油漆和犧牲陽極進行保護。
(四)延長測試
為了解決油田強大底水快速錐進,減緩水錐速度,更大程度地挖掘油田潛能,對油田長期產能作進一步分析,有效地提高採收率,在正式開發之前用了半年時間對3口井進行了延長測試。
a.流花11-1-3井為一口穿透油藏的直井,初始日產量363m3,綜合含水20%,42d後日產量350m3,綜合含水升至70%。
b.流花11-1-5井,為一口大斜度延伸井,落入油藏段的井斜段達78%,初始日產量為1271m3,綜合含水0%;51d後日產量降為874m3,綜合含水升至51%,水錐上升速度較直井有明顯改善。
c.流花11-1-6井為一口水平井,水平井段全部落入油層頂部滲透率最好的層段,初始日產量1907m3,綜合含水為0%;120d後日產量為1017m3,綜合含水為26%。與前2口井相比,採用水平井開采不但可以提高單井產量,還可以減緩底水水錐速度,是該油田最佳的開發方案。
三、南海「挑戰號」浮式生產平台(FPS)
流花11-1油田海域水深將近310m,使用常規的導管架固定平台結構形式,僅導管架本身費用就高達10億美元,而新造一座張力腿平台的費用估計要12億美元。經過技術和經濟上的論證和比較,最終採用了改造半潛式鑽井平台方案,全部改造費用也不超過2億美元。根據使用要求,改造後的浮式生產系統不但能抵禦海區百年一遇的惡劣海況,還能滿足鑽井、完井、修井作業要求,並且能夠安裝、回收和維修水下井口設備,監視控制水下井口,為井底電潛泵提供懸掛月池和供給電力。根據台風極值具有方向性,東北方向的風、浪、流極值明顯比西北方向大的特點,改變常規的8根或12根錨鏈對稱系泊方式為非對稱的11根錨鏈,還根據實際受力情況,使大部分錨鏈長度有所縮短。錨鏈直徑φ127mm,單錨重量40t,是目前使用於海上商業性用途最大的船錨。錨泊力可以承受百年一遇強台風的襲擊,將南海「挑戰號」永久性地系泊在海底。
「挑戰號」的設計使用壽命是20年。
1993年7月購進改造用的半潛式鑽井平台,經過22個月改造設計和船廠施工,於1995年4月系泊到油田預定位置。
「挑戰號」還配有2台ROV遙控機器人支持作業,通過25根水下電纜向井口供電。生活模塊可容納130人居住。
四、浮式生產儲卸油輪(FPSO)和單點系泊系統
(一)南海「勝利號」浮式生產儲卸油輪(FPSO)
南海「勝利號」是由一艘14萬噸級的舊油輪改裝的,該油輪型長280m,型寬44m,型深23m,吃水17m。改裝後的油輪具有發電、原油凈化處理、原油儲存和卸油功能。高峰日處理液量為4.77×104m3,日產油量1.03×104m3,可儲存原油72萬桶。針對流花11-1油田原油黏稠特點,原油處理流程採用了世界先進的電脫鹽/脫水二合一新技術,即在一個設備內,分步完成原油脫鹽和脫水。海上油田使用這項新技術在世界上也屬首次,不但節省了大量的空間,還節約了上百萬美元的工程費用。
「勝利號」生活樓模塊可容納85人居住。儲存的合格原油經串靠的穿梭油輪外運銷售。
(二)「勝利號」單點系泊系統
「勝利號」浮式生產儲卸油系統(FPSO)採用永久式內轉塔單點系泊系統。單點用錨鏈固定於海底,通過油輪船體前部空洞內的轉塔機構與船體相連,油輪可繞單點作360°的旋轉。這種結構形式在國內是首次採用,在深水情況下比固定塔架式系泊結構要經濟得多。設計環境條件採用百年一遇極端海況,用10條Φ114.3mm錨鏈系泊。根據環境條件各個方向極值的差別,適當調整錨鏈長度。該單點系泊系統為永久不可解脫式,最大系泊力為600t。
五、水下生產系統
(一)水下井口系統的選型
a.分散水下井口生產系統,適用於作業海區海流流向沿深度分布基本一致並相對穩定的情況。水下井口之間可通過柔性管線相連或與總管匯相連,也可直接與油輪相連,這種水下井口系統的優點是已有一定經驗,井口和表層套管的定位精度要求低。其缺點是,水下井口之間的軟管與特種液壓接頭的成本及安裝費用高,海流方向不穩定時易引起軟管的纏繞,造成軟管和接頭部位損壞,單井修井會影響其他井生產,且施工安裝海況要求高、時間長。
b.集中水下井口生產系統,適用於各種海流條件,井口導向底座之間用鋼質跨接管相連成一整體。這種結構形式以前還從未採用過,缺乏經驗和現成的配套技術及設備,井口和表層套管的定位精度要求高。另一方面,這種結構形式的優點是鋼性跨接管接頭成本遠低於柔性軟管和液壓接頭,只相當於後者約1/3。單井修井作業不影響其他井正常生產,相對獨立的軟管可以單獨安裝和回收,且運動范圍小,不會發生軟管的摩擦和纏繞,鋼性跨接管的測量、安裝和回收作業可與其他作業同時進行,且不需動用其他船隻,在較惡劣海況下照常作業,效率高。通過全面研究對比,最終選用了集中水下井口生產系統。
(二)水下井口系統的主要結構和復裝順序
集中水下井口生產系統被稱為「組塊搭接式控制體系」,是流花11-1油田工程創新最多的體系,首創的新技術包括:集液中樞管匯;鋼制井口間跨接管;濕式電接頭在海上平台的應用;浮式生產平台支持的懸鏈式柔性立管系統;水下生產液壓控制系統;遙控水下作業機器人ROV;新型海底管道固定底座及鋼制長跨接管;水下卧式採油樹。
水下井口設備分三大塊安裝,先將導向生產底座(PGFB)鎖緊在762mm的表層套管頭上,用鋼制跨接管將PGFB下部集輸管線接頭連接起來,從而將獨立的水下井口連成一體,形成復線的封閉迴路,再將水下採油樹鎖緊在476mm的井口頭上,將採油樹出油管線接頭與生產底座上的閥門相連,最後將採油樹帽連同電潛泵電纜一起蓋在採油樹上,電潛泵的電路被接通,原油經採油樹出口進入PCFB下部集輸管匯內,匯集到中樞管匯,再從中樞管匯通過鋼制長跨接管進入海底輸油管道,輸往南海「挑戰號」進行處理。
(三)水下井口設備的功能
1.中樞管匯
中樞管匯組塊長21.3m,寬2.1m,高2.1m,重60t。由2根457.2mm生產管線和1根203.2mm測試管線組成,分別與2條342.9mm(13.5in)海底輸油管線和1條152.4mm的海底測試管線對應。每根管線引入6個接頭,其中4個接頭與井口採油樹的4個翼閥相接,1個接頭與海底管線相接,1個接頭用作管線間的轉換閥。安裝時用平台吊機將中樞管匯吊起扶正,接近轉台,再用鑽機大鉤穿過月池安放到海底。中樞管匯還作為液壓盤的基礎,主控室的液壓信號通過分配盤傳遞到各採油樹上。
2.永久生產導向底座PGFB
與常規的永久導向底座相比,除了尺寸4.8m×4.8m更大,具有導向和作基礎功能外,還具有集液功能。底座下部設計了2條304.8mm集液管,從採油樹出來的原油經生產閥進入集液管。底座的導向桿也經過改進,可以回收多次利用。
3.卧式水下採油樹
為了適應水下無人工潛水作業,這種採油樹帽將所有閥門設計在水平方向並由水下機器人操作。16個不同性能的球閥閥門的開關集中設在便於遙控機器人ROV操作的一塊操作盤上,可用機器人操作這些開關,來控制生產閥、環空閥、安全閥、化學葯劑注入閥等。這些閥門也可由平台液壓控制開啟和關閉,在應急情況下安全閥可自動關閉。
4.水下採油樹帽
採油樹帽蓋在採油樹頂部,帽內側固定濕式電接頭(WMEC)插座,外側法蘭盤內是乾式電接頭(DMEC)插頭,乾式電接頭被固定在IWPC終端法蘭盤內,在平台上先接好乾式電接頭法蘭。考慮到惡劣的環境條件可能對IWPC拉扯造成採油樹的破壞,在IWPC一端設計了一種安全破斷法蘭,在荷載尚未達到破壞採油樹之前,破斷法蘭的螺栓首先破斷,使IWPC與採油樹帽脫離。
5.採油樹及採油樹帽的安裝
安裝作業所使用的工具是一種多功能完井、修井工具(URT)。這種工具經4條導向纜坐在採油樹上,整套系統由液壓控制,能自動對中,調整高度,平緩而高效,不但能安裝採油樹和採油樹帽,還能回收採油樹帽,暫時停放在PGFB上,進行油管塞密封壓力和濕式電接頭電路測試,省去了將採油樹帽和IWPC收回到平台測試再安裝的復雜作業。這種工具的下部為一長方形框架結構,4根用作導向的漏斗柱體間距與採油樹導向漏斗完全相同,1根中心桿,通過液壓控制,可平緩移動。
6.水下遙控機器人(ROV)
2台機器人都是根據流花11-1油田的使用要求設計製造的,一台為永久式,在平台上作業;另一台為移動式,能移到工作船上進行潛水作業。2台機器人的功率均為73.5kW (100HP),6個推進器,6架攝像機(其中1架為可調焦,1架為筆式裝在機械手上),能在2浬的海流中拖著183m的臍帶作業,配備有多功能的模塊——MFPT。ROV配備有下列模塊:旋轉工具模塊、機械手插入式液壓推進器、自動對中伸縮液壓驅動器、輔助作業工具、柔性工作繩剪斷器、電纜截斷器、電纜抓緊器、低壓沖洗槍、黃油注入工具、定位伸縮吸盤、液壓圓鋸、1隻7功能Schilling機械手、1隻5功能Schilling大力機械手和拔插銷功能等。由於設計時考慮了各種作業工況的要求,並事先進行了模型試驗,因此,在實際作業過程中性能良好,一直保持著非常高的作業效率。
7.海底管線連接固定基座(TIB)
海底管線連接固定基座(TIB)是一個將海底管線與水下井口連接在一起的裝置。它的一側通過3根長為22.9m、17.4m和11.3m的鋼制長連接管與水下井口中樞管匯相連,另一側與3條海底管線相接。海底管線連接固定基座(TIB)由浮式生產平台安裝,TIB與3條海底管線的連接則由一套無潛水軟管連接系統(DFCS)完成。DFCS由1台ROV攜帶下水,當海底管線下放到接近目標位置時,另1台 ROV將從 DFCS上引出一條鋼絲繩,將鋼絲繩端的QOV卸扣掛在海底管線連接頭的吊點上,拉緊鋼絲繩,使海管介面順導向槽逐漸貼近TIB上的介面,由ROV將液壓驅動器插頭插進接頭鎖緊孔鎖緊接頭,密封試壓合格後,鬆掉接頭上的ROV卸扣,便完成安裝作業。
六、海底輸油管線
流花11-1油田海底管線包括3部分內容。
1.生產管線
數量:2根;
直徑:131/2」;
輸送介質:油水混合液體;
材質:動力柔性軟管;
距離:從「挑戰號」浮式生產系統(FPS)下面的海管立管基座到「勝利號」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下面的立管基座(PRB);
長度:2.24km。
2.計量管線
數量:1根;
直徑:6」;
輸送介質:油水混合液體,單井計量或應急情況下代替生產管線;
材質:動力柔性軟管;
距離:從「挑戰號」浮式生產系統(FPS)下面的立管基座到「勝利號」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下面的立管基座(PRB);
長度:2.24km。
3.立管
數量:生產立管2根,計量立管1根;
直徑:生產立管131/2」,計量立管6」;
輸送介質:液體;
材質:動力柔性軟管;
距離:從「勝利號」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下面的立管基座到上面的轉塔式單點。
七、水平井鑽井技術
(一)井眼軌跡的設計
該油田特點是面積大、油層埋藏深度淺,從泥面到油藏頂面的垂直距離只有914m。受油藏埋深限制,平台鑽水平井的最大控制半徑約為3km。為保證電潛泵能在無橫向扭矩條件下運轉,水平井井眼軌跡設計分為2個造斜井段,在2個造斜井段之間設計了一段穩斜井段,將電潛泵下入到穩斜井段中。為防止電潛泵下入時受到損壞,第一個造斜井段的造斜率不得超過7°/30m。20口水平井設計的水平井段均處在厚度約為6.8m孔隙度最好的B1層,水平段長度為800m,總水平位移約為910~2590m。
(二)鑽井技術和特點
a.首先使用隨鑽下套管的新工藝安裝套管,成功地完成了25根導管安裝作業。安裝作業時間總計14.4d,平均單井安裝時間14.8h,與常規方法相比較節約時間36d。
b.採用成批鑽井方法,對444.5mm(171/2in)和311.2mm+215.9mm(121/4in+81/2in)井段分別採用成批作業方式。444.5mm井段測量深度650m,平均單井完成時間1.5d;311.2mm+215.9mm井段測量深度2040~3048m,平均單井完成時間10.8d。成批鑽井作業方法的應用大大加快了鑽井作業的速度。
c.鑽井液使用PHPA水基泥漿體系和海水(加Xanvis泥漿)鑽造斜段和水平段,降低了泥漿成本,提高了鑽井速度,減少了對油層的污染,保護了環境。
d.導向鑽井技術採用先進的水平井設計技術和GST(GeosteeringTool)井下導向鑽井工具,隨時掌握鑽井狀態和監測鑽遇地層,及時確定目的層的深度和調整井眼軌跡,不但加快了鑽井進度,還使水平井准確落入厚度僅為6.8m的B1目標層位的比例達到91%。
(三)主要鑽井指標
油田投產前,鑽井作業除成批安裝25套762mm(30in)導管外,共鑽井17口,完井12口,總進尺28207m,總天數180d,平均測量井深2351m,水平井段813m,水平井段落入B1目標層位的比例為91%,單井作業周期13d,單井費用196萬美元。
八、完井管柱
1.油管掛
完井管柱的安裝是通過油管掛安裝工具(THRT)起下油管掛來完成的。油管掛經導向槽導向著陸,再鎖緊在採油樹內的密封布芯內。
2.濕式電接頭(WMEC)
濕式電接頭(WMEC)是電潛泵井下電纜的終端,通過招標選用國外標准化產品,其插頭固定在油管掛中,插座固定在採油樹帽中,在蓋上採油樹帽時,套筒形的插座隨採油樹帽一起套在油管掛插頭上,在海水中對接即可通電,且保證不會漏電,無需再專門進行安裝。插頭咬合部分類似於普通的三相插頭,整個套筒插座長約50cm,直徑約8cm。
為保險起見,用電絕緣液沖洗採油樹帽與油管掛之間的空間,再用氮氣將電絕緣液擠出,以保證濕式電接頭(WMEC)不會因長時間在變高壓和變頻強電流工作狀態下,工作產生高熱量導致採油樹帽熱膨脹而損壞。
濕式電接頭的工作參數為:電壓5kV,電流125A,頻率60Hz。
3.電潛泵
由於流花11-1油田原油黏度高、密度大、井底壓力低以及後期含水上升快等特點,因此選用加電潛泵採油工藝。所選用的電潛泵是Reda公司提供的562系列電潛泵總成,HN13500、73Stages、540HP、125Ams、5000Volts。為電潛泵供電的水下電纜下端與採油樹帽相連,上端懸掛在FPS下層甲板上,與電潛泵控制室中的變頻器相連。單井生產閥和安全閥的開關由FPS上的液壓系統直接控制,採油樹上的液壓接頭通過水下控制軟管與水下中樞管匯液壓分配盤相連,而液壓分配盤通過液壓控制纜與FPS中控室相接。
4.水下坐封式生產封隔器
由NODECO提供的可再次坐封的封隔器有4個通道,包括地層液流動通道、ESP電纜穿越器、化學葯劑注入管線和備用管線通道。它的主要特點是可以再次坐封,採用再次坐封的封隔器可以避免每次修井都要起出管柱更換封隔器,從而節約了修井時間和費用。
F. 有誰知道加油機的工作原理最好帶圖
加油機有兩種:抄
1、自吸泵燃油加油機的工作原理
提起油槍,開關信號送入電腦裝置啟動電動機同時打開電磁閥,電動機帶動泵將油吸入泵內,增壓後進行油氣分離,氣體被排出機外,油則進入流量計推動活塞作往復運動。流量計帶動感測器中的分度盤,產生脈沖電信號,送入電腦裝置。流量計活塞每完成一個循環即通過了一定固定體積的油,感測器輸出一定數量的脈沖電信號,送入電腦裝置進行運算顯示,實現輸油量的計量和控制。經過計量的油通過導靜電輸油膠管,由油槍向機外受油容器供油。
2、潛油泵燃油加油機的工作原理
提起油槍,開關信號送入電腦裝置,電腦裝置處理後打開電磁閥,同時將請示潛油泵供油信號傳送給電氣控制裝置,電氣控制裝置啟動潛油泵供油。高壓油通過過濾器進入流量計推動活塞作往復運動。流量計帶動感測器中的分度盤,產生脈沖電信號,送入電腦裝置。流量計活塞每完成一個循環即通過了一定固定體積的油,感測器輸出一定數量的脈沖電信號,送入電腦裝置進行運算顯示,實現輸油量的計量和控制。經過計量的油通過導靜電輸油膠管,由油槍向機外受油容器供油。
加油機工作流程圖如下:
G. 為什麼飛機在空中也可以加油
空中加油機一般由性能良好的客機改裝而成,內部有容量極大的油箱,通過管道把燃油輸送給受油機。一般分軟管加油和硬管加油。軟管加油相對安全,不會因為受油機的速度差而影響加油機。要求是受油機有突出的受油嘴,套住軟管口。缺點是軟管易受氣流影響,對接需要耐心,且輸油速度低。硬管加油的輸油速度快,受氣流影響小,但相對危險。由於是硬管,受油機的速度差會對加油機產生干擾推力,可能造成事故。受油機的受油口一般在機背或機頸。空中加油需要相當的技術,危險系數較高。如果操作不當,極可能導致兩架飛機都損壞或墜毀。空中加油機是空軍後勤兵種中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大大延長戰斗機、攻擊機等武裝機種的留空、續航能力,使它們可以加強制空權,加大縱深打擊力度。由於不用再降落來加油, 飛機對機場的依賴極大減小,可增加一倍甚至更多的航程。同時增加了機場的調度空間。
希望能幫到你,被你採納,嘿嘿!
原理
空中加油機是給飛行中的飛機及直升機補加燃油的飛機。大多數由大型運輸機和戰略轟炸機改裝而成,少數由殲擊機加裝加油系統,改裝成同型「夥伴」加油機。空中加油系統包括空中加油機的加油裝置和受油機的受油裝置。
加油裝置分為「加油平台」和「加油吊艙」兩種。「加油平台」通常裝在機身尾部,「加油吊艙」通常懸掛在機翼下面。由飛行員或加油員操作。儲油箱分別組裝在機身、機翼內。受油機上安裝的受油裝置,通常由接油器(即受油機伸出的探頭)、導管和防溢流自封裝置組成。接油器的進油口是進油單向活門。進油單向活門由伺服機構打開,或者由固定在接油器上的定位銷及止動器械相互作用打開。接油器插入加油機放出的給油器後,用皮碗、壓入的液體密封物或充氣密封物密封。此外,其他管路與地面壓力加油系統共用。
加油方式的分類
空中加油的方式有軟管加油和硬管加油兩種。
軟管加油系統
軟管加油系統主要由輸油管卷盤裝置、壓力供應機構和電控指示
空中加油機
裝置等組成。在加油機上,裝有一條16~30米的可收放的軟管,軟管末端有呈傘狀的錐套,內有加油接頭。受油飛機機頭上裝有一個伸縮式肘形探管受油器。加油時,加油機在受油機前上方飛行,由飛行員或加油員打開輸油軟管卷盤的鎖定機構,伸出錐套,錐套受氣流作用而展開,將輸油軟管拖出。與此同時,受油機飛行員調整飛行速度、航向和高度,待受油管插進錐套內時,油路自動接通,開始加油。軟管加油裝置結構簡單、便於拆裝,每套裝置每分鍾可輸油1600升,一架加油機可安裝數套,能同時為數架飛機加油。吊艙式軟管加油系統還可以由戰斗機或攻擊機攜帶,對同類飛機實施「夥伴加油」。但軟管加油時,由於受空中氣流影響軟管會產生飄盪,輸油效率較低,一般適用於給機動性高、加油量少的戰斗機加油。
硬管加油系統
硬管加油系統,主要由伸縮管、壓力加油機構和電控指示監控裝置等組成。伸縮管包括主管和套管,主管外壁裝有升降索和穩定舵。伸縮管式加油設備一般裝在加油機身尾部下方。加油時,加油機利用升降索放下伸縮管,穩定舵在氣流作用下,將伸縮管沿垂直和水平方向穩定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套管從主管內伸出。與此同時,受油機完成與加油機的對接,開始加油。由於輸油管是硬的,穩定性好,容易與受油機對接,輸油效率比較高,每分鍾最多可輸油6500升。但它的製造技術比較復雜,同一時間內只能對一架受油機加油,一般只有大型加油機才能裝備這類設備(如KC-10和KC-135)。
目前僅有美國掌握了硬管加油製造技術,美國空軍裝備的戰機也均採用硬管加油。美海軍由於航母甲板面積有限,裝備的加油機均由航母用的戰術飛機發展而來(30噸左右),因此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飛機仍採用軟管加油。
操作
空中加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加油程序一般有四個階段。
會合
空中加油兩機會合有四種方式。一是同航線會合,就是加油機和受油機在同一航線上的某處進行會合;二是定時會合,要求加油機和受油機定出加油協調要求和特定會合時間,按時在
空中加油機
指定空域會合;三是對飛會合,就是兩架飛機正面飛行,相互靠攏,然後受油機按加油機前進方向作180度轉彎,把航向轉到加油機方向,並在前方約5公里處做好加油准備;四是待機會合,就是由空中預警機與加油機、受油機進行通信聯絡,並向加油機發出航向和速度指令,同時引導受油機與加油機會合,直到受油機飛行員能用雷達或目視發現加油機為止,然後,受油機再進入受油位置。無論採用何種會合方式,受油機均應比加油機高度低60米。
對接
對接是空中加油的一個關鍵環節,必須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和操作程序進行。受油機帶彈時,應採取嚴格的安全措施。受油機帶有射擊武器時,尤應注意安全,除加油和通話開關外,飛行員不得觸及其他電子開關。
加油
加油時裝在吊艙內的燃油泵將加油箱內的燃油經輸油管輸往受油機各油箱,加油機上的加油控制板能隨時將輸出的油量以及加油壓力和其他加油附件的工作情況顯示出來。受油機上各油箱的附件情況也在一定位置上顯示出來。加油時,受油機與加油機的高度、速度、相對位置都必須嚴格保持不變。當受油機加進一部分燃油後,飛機重量就會增加,而加油機重量又會減輕,兩機必須隨時調整飛機的速度和姿態,以保證順利實施加油。
解散
解散是加油的最後一個程序,受油機受油完畢後,各油箱加油開關自動關
空中加油機
閉,加油結束信號燈亮,受油機減速脫離退出加油。加油機由於加油管中燃油停止流動,由吊艙的相應機構控制油泵停止工作,並在座艙的加油控制板上顯示,由傳動機構收回加油管。
源起
對於一般的軍用航空器而言,飛行上萬公里,在過去似乎是難以想像,而如今隨著空中加油技術的出現及實用化卻已成為事實。空中加油技術簡單地說,就是在空中一架航空器給另一架或數架航空器(或直升機)加註燃油,使其航程加大,續航時間增長的技術。
既然空中加油如此重要,那這項技術是何時出現的?早在第一架固定翼航空器問世之初,就有人提出進行空中加油的方式,以延長航空器的滯空時間,或減少航空器的內
空中加油機
載油量便於起飛。而第一次空中加油則出現在二十世紀的20年代,其方式是在加油機上裝一條 15 米長的軟管,軟管的頭部有一個可以快速開關的活門,在進行空中加油時,加油機放下軟管從後上方慢慢掠過受油機,當受油機上的人抓住軟管後就以手勢表示銜接成功,然後將軟管插入油箱,打開活門於是開始加油。然而自第一次空中加油出現之後二十多年的漫長時間,空中加油這項新技術竟乏人問津而「束之高閣」,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噴氣式固定翼航空器迅速發展,空中加油技術才「重獲新生」。發展至今的空中加油技術早已不是早期以人工方式進行作業,目前發展比較成熟並被廣泛採用的空中加油系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軟管-浮錨式加油系統,另一種是飛桁式加油系統。
設施
空中加油機主要是以延長戰機執行任務的時間,或是延長戰機的作戰航程為目的的軍用航空器。在加油機的機身下層機艙全為油箱,上層機艙可裝載人員、物資。故其任務航程中除執行加油任務外,並兼任運輸機執行運輸任務。
雖不論空中加油機是採用上述任一種的空中加油設備或作業方式,現代化的空中加油作業仍然需要飛行員正確且細心的操作,需要加油機與受油機的配合協調,才能安全完成加油任務。現代化空中加油作業的過程大致如下:首先是加油機和受油機必須依照預定時間在預定地點會合,才能進行空中加油作業。然後受油機和加油機實施銜接,銜接成功之後加油系統依據信號自動接通油路。加油完畢後,受油機依據加油機的指揮進行脫離,整個加油過程便順利完成。空中加油技術不僅增加了戰機的航程,而且大大提高了戰機的生存能力,已成為現代戰爭中重要的空中後勤支援力量,使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成為可能。空中加油技術的運用,改變了以往人們只能從戰機的內載油量、航程來確定其執行任務種類的傳統觀念,使人們對空中加油機支援戰機的作戰能力有了新的認識,空中加油技術在未來的戰爭中仍將發揮其重要的作用。至目前為止,發展成熟的空中加油技術可分為下述三項。
軟管-浮錨式
軟管式空中加油設備亦稱為軟管-浮錨式(Probe & Drogue)加油系統,是英國空中加油有限公司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所研發出來的,於 1949 年問世。採用此種方式進行空中加油,受油機的設備非常簡單,只要在機首或機翼前緣裝一根固定的或可伸縮的受油管即可。而加油機的加油設備則由絞盤、一條 22 至 30 米長的軟管和一個漏斗式浮錨所組成。浮錨呈漏斗狀,且重量輕,上面裝有機械自鎖機構。當受油管伸進浮錨後,浮錨上的機構自動鎖緊受油管口使之與輸油軟管相銜接,軟管則由絞
空中加油機
盤控制放出和回收。
實際的加油過程是:在空中加油時,加油機內的操作人員將軟管放出機外,軟管下的黃褐色信號燈閃亮。受油機的飛行員收到准備妥當的信號後,便調整自己的航空器位置將受油管放入浮錨內,只要自鎖機構鎖緊完成銜接後,燃油便自動輸送至受油機。由於受油機與加油機的速度差及高度差都有嚴格的規定,因此受油機飛行員的操縱動作必須十分穩定準確。若加油過程一切正常,黃褐色信號燈就會自動熄滅,若遇到緊急情形時紅色警告燈就會閃亮,告訴受油機的飛行員進行位置調整。加油作業結束後受油機將減速,當加油機與受油機的速度差達到一定數值時,在張力作用下,輸油軟管和受油管就會自動脫離,燃油輸送自動切斷,然後受油機和加油機的距離和高度差逐漸拉大,受油機到達安全距離後再向另一側滾轉自加油作業編隊脫離,而加油機就可繼續給下一架戰機加油或是回收加油軟管。
軟管-浮錨式加油系統經過逐步改進,運作性能不斷提高,其優點是一架大型加油機上可裝置數套加油設備,可以同時給幾架戰機加油。由於加油機與受油機存在相對運動,採用具有柔性的軟管銜接安全性好。缺點是對大氣亂流相當敏感,銜接時比較困難,對飛行員的操作技術要求高;其次是輸油速度慢,約為每分鍾1500升左右,因此給大型軍機加油時需要較長的作業時間。目前美國海軍與英國海空軍軍用航空器採用此種方式執行空軍加油任務,操作機種有洛馬公司的 S-3B、洛馬公司的 KC-130、波音公司的 707-200。
飛桁式伸縮桁桿式
飛桁式伸縮桁桿式空中加油設備亦稱「飛桁(Flying Boom)」式加油裝置,也稱為硬式加油設備(與軟管-浮錨式加油相對應),由美國波音(Boeing)飛機公司所研發成功,緊隨在英國的軟管式加油設備之後,於 1949 年 12 月開始使用。加油機的尾部結構裝有一具由兩截可伸縮的剛性伸縮管所組成的加油桁桿與操作人員控制艙,其結構與機尾結構合而為一,在控制艙的操作人員是在機上趴著操作的。加油桁桿平時為收起狀態,進行空中加油作業時將其伸出。在加油桁桿的中間裝有V形操作面,後緣間的夾角約 130 度左右,V形操作面的作用類似於航空器的升降舵,操縱它可使加油桁桿在一定范圍內移動。例如美國 KC-135 加油機上的飛桁式空中加油設備,其內管的伸縮距離為 6 米,上下活動范圍各為 54 度角,橫向活動范圍為 34 度角,並且由專職的加油操作人員進行操作。
受油機欲加油時須參考加油機機腹之黃色參考線,及加油機操作員指示調整速度及位置。在進行空中加油作業時,加油機上的操作員通過信號指揮受油機接近已伸出的加
空中加油機
油桁桿。當兩機之間的距離很近時,相對位置保持不變,然後操縱V形操作面小翼,並通過加油桁桿的長短伸縮,到達適當位置後使之與受油機上的受油管銜接。由於有加油員的操作,所以使用飛桁式的空中加油設備時,受油機飛行員的操作相對於使用軟管-浮錨式空中加油設備時要更容易些。一旦兩者銜接好,加油桁桿便自動鎖定開始給受油機輸送燃油。加油作業完畢後的兩機分離,可由飛行員控制,受油機的速度可放慢或是加油機的飛行速度提高,使加油桁桿自動開鎖,燃油輸送自動切斷,兩機於是自加油作業編隊脫離。
混合式
美國空軍為波音公司的 KC-135 系列的加油桁桿尾端發展一套漏斗式浮錨加油軟管改裝套件,視任務性質(受油機受油系統)加裝。波音公司的 KC-10 於設計時即考慮任務性質,於機尾加油桁結構處裝置了兩套管線。
發展方向
主要是克服機翼振動、陣風和空氣渦流對輸油管穩定性的影響;改裝成兼有兩種加油設備的飛機;完善電傳加油操縱系統。
H. 石油管道
輸油管道(也稱管線、管路)是由油管及其附件所組成,並按照工藝流程的需要,配備相應的油泵機組,設計安裝成一個完整的管道系統,用以完成油料接卸及輸轉任務。
輸油管道系統,即用於運送石油及石油產品的管道系統,主要由輸油管線、輸油站及其他輔助相關設備組成,是石油儲運行業的主要設備之一,也是原油和石油產品最主要的輸送設備,與同屬於陸上運輸方式的鐵路和公路輸油相比,管道輸油具有運量大、密閉性好、成本低和安全系數高等特點。
輸油管道的管材一般為鋼管,使用焊接和法蘭等連接裝置連接成長距離管道,並使用閥門進行開閉控制和流量調節。輸油管道主要有等溫輸送、加熱輸送和順序輸送等輸送工藝。管道的腐蝕和如何防腐是管道養護的重要環節之一。目前輸油管道已經成為石油的主要輸送工具之一,且在未來依舊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
I. 請問加油機上的硬管與軟管哪個的優勢大點,各有什麼弊端與優點
軟管加油系統主要由輸油管卷盤裝置、壓力供應機構和電控指示裝置等組成。在加油機上,裝有一條16~30米的可收放的軟管,軟管末端有呈傘狀的錐套,內有加油接頭。受油飛機機頭上裝有一個伸縮式肘形探管受油器。加油時,加油機在受油機前上方飛行,由飛行員或加油員打開輸油軟管卷盤的鎖定機構,伸出錐套,錐套受氣流作用而展開,將輸油軟管拖出。與此同時,受油機飛行員調整飛行速度、航向和高度,待受油管插進錐套內時,油路自動接通,開始加油。軟管加油裝置結構簡單、便於拆裝,每套裝置每分鍾可輸油1600升,一架加油機可安裝數套,能同時為數架飛機加油。吊艙式軟管加油系統還可以由戰斗機或攻擊機攜帶,對同類飛機實施「夥伴加油」。但軟管加油時,由於受空中氣流影響軟管會產生飄盪,輸油效率較低,一般適用於給機動性高、加油量少的戰斗機加油。
硬管加油系統,主要由伸縮管、壓力加油機構和電控指示監控裝置等組成。伸縮管包括主管和套管,主管外壁裝有升降索和穩定舵。伸縮管式加油設備一般裝在加油機身尾部下方。加油時,加油機利用升降索放下伸縮管,穩定舵在氣流作用下,將伸縮管沿垂直和水平方向穩定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套管從主管內伸出。與此同時,受油機完成與加油機的對接,開始加油。由於輸油管是硬的,穩定性好,容易與受油機對接,輸油效率比較高,每分鍾最多可輸油6500升。但它的製造技術比較復雜,同一時間內只能對一架受油機加油,一般用來為機動性較差的大型飛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