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減輕後坐力的炮
無坐力炮是發射時利用後噴物質的動量抵消後坐力使炮身不後坐的火炮。亦稱無後坐力炮。一般火炮在發射炮彈的同時,還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使火炮後退很遠的距離,這既影響射擊的准確性和發射速度,又給操作帶來不便。1879年,法國的德維爾將軍等人發明了火炮的反後坐復進裝置,但它並沒有消除開炮時的後坐現象,只是使後坐炮身能夠自動回復到原來的位置。並且它還會使炮架結構復雜,重量增加,機動性降低。
世界上第一門能夠消除後坐現象的火炮是由美國海軍少校戴維斯研製的。戴維斯的設計思想非常獨特,他把兩顆彈尾相對的彈丸放在一根兩端開口的炮管內發射。射擊時,向前射出的是真彈頭,另一顆向後拋的是假彈丸——鉛油質的配重體,使其作用力相互抵消,從而使炮射不發生後坐。拋射出的配重體散落在炮尾後不遠的地方,射手避開了這個危險區就不會受傷害。戴 維斯於1914年發明的世界上第一門無坐力炮人稱 「戴維斯炮」。
「戴維斯炮」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人們對它進行了改進和發展。1917年,俄國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體,直接用向後噴出的火葯氣體來進行平衡。這樣,拋射固體配重體的後半截炮管也就沒有用了,使無坐力炮的炮管縮短了一半,此後,英國的庫克和蘇聯的特羅菲莫夫、別爾卡洛夫、庫爾契夫斯基等人對無坐力炮作了新的發展,在炮管的尾部安上噴管,使流過噴管的氣體速度增大,從而減少噴出的氣體量。1936年,梁布欣斯基研製出一種75.2毫米無坐力炮,這是世界上正式裝備部隊的第一種無坐力炮。無坐力炮的第一次實戰應用是1941年的蘇聯—芬蘭戰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年代,無坐力炮在各國軍隊中得到廣泛應用,並不斷改進。無坐力炮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適於伴隨步兵作戰。但後噴火焰大,易暴露。它主要用於近距離射擊坦克等裝甲目標。20世紀70年代以後,反坦克導彈的發展,已部分取代了無坐力炮的地位。
『貳』 д-10線膛炮是什麼
1944年蘇聯設計了一種叫做T-44的新式中型坦克,1945~1949年間進行了小批量生產,但使用證實該坦克可靠性差。T-44坦克是在早期T-34/85坦克基礎上改進的,主要改進有扭桿懸掛、橫置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形狀良好的車體。該坦克有4名乘員,取消了原T-34/85坦克的機電員,航向機槍固定在車體上,由駕駛員控制發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進型,但是炮塔底部沒有突出的頸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以及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中都使用過該坦克。改進後的T-44 坦克稱為T-44M坦克,70年代仍用於訓練。
T-54坦克是從T-44坦克演變過來的,第一輛樣車於1946年製成,1947年在哈爾科夫坦克廠(Харьков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投產。蘇聯、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蘭共生產T-54/T55坦克50000輛左右,約佔全世界二次世界大戰後坦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直到 1981年,蘇聯鄂木斯克坦克廠(Ом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仍在生產T-55坦克,而此時T-62坦克早已停產。
T-54/T-55坦克在1967年和1973年中東戰爭中以及安哥拉,越南戰場和印巴沖突中都使用過。該坦克具有良好的武器和裝甲、使用維修比較簡便、潛渡設備安裝方便和具有夜戰能力,主要缺點是火炮俯角小,火控系統太簡陋、火炮射程有限、外組燃料箱易起火。
結構特點
一、總體布置
車體為焊接結構,駕駛艙在車體前部左邊,戰斗艙在車體中部,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在車體尾部 駕駛員有1個向上抬起並向左旋轉開啟的艙蓋,艙前有2個潛望鏡,其中的1個可換成紅外潛望鏡。
車首裝有與前上裝甲垂直的防浪板,當坦克涉水行駛時可防止水浪濺至駕駛員潛望鏡。駕駛員右邊的車體前部空間為彈葯架、電瓶及燃料箱。駕駛員後面的車體底甲板上開有向車內開啟的安全門。
炮塔為鑄造結構,頂裝甲是用2塊D形鋼板對焊在一起再焊制炮塔頂部的,炮塔位於車體中部。車長在炮塔內左邊,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炮塔內右邊。車長有1個可以360°回轉的指揮塔,其上有1個向前開啟的單扇艙蓋,ТПК-1瞄準鏡安裝在車長指揮塔頂的前部,指揮塔上有4個潛望鏡。裝填手有1個向後開啟的單扇艙蓋和1個MK-4型潛望鏡。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
T-5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Д-10T式100mm線膛坦克炮,其改進型用於СУ-100自行火炮。 Д-10T式坦克炮有1個水平滑動的炮閂,其反後坐裝置包括1個液壓駐退機和1個液氣式復進機。
該炮身長5.608m,重1948kg,最大射程為16000m,平均射速為4發/min。 早期T-54坦克未裝火炮穩定器,T-54A型坦克則裝有高低向火炮穩定器,火炮型號為Д�10 ТГ式。T-54Б、T-54B、T-55和T-55A型坦克均安裝Д-10T2C式火炮,並配有高低向和水平向雙向穩定器。後來,對早期車型的火炮和穩定器進行了改裝。
2.彈葯
Д-10T式100mm坦克炮可以發射下列彈種:БР-412式穿甲彈、БР-412Д式被帽穿甲彈、 ф-412式榴彈、ОФ-412式預制破片榴彈、ЗБК�5М式尾翼穩定破甲彈和БМ-8式曳光高速脫殼穿甲彈。
T-54坦克攜帶炮彈34發、7.62mm機槍彈3000發和12.7mm高射機槍彈500發。T-55坦克攜帶43 發炮彈和7.62mm機槍彈3500發。
3.火控系統
該坦克的火控系統比較簡單。車長操縱指揮塔,用ТПК-1潛望鏡搜尋目標,當捕獲到目標時,調動炮塔為炮長指示目標,然後由炮長進行精確瞄準射擊。炮長有1個ТШ2-22瞄準鏡,該鏡有3.5×和7×兩咱放大倍率。
在車長和炮長瞄準鏡上均刻有「∧」形標志,通過調整火炮方位角和俯仰角使瞄準鏡上的有關彈種的瞄準標志與目標對准即可進行射擊。
最先安裝夜視設備的是T-54Б型坦克,後來對早期型號進行了補裝。T-54/T-55坦克的夜視設備包括(1)安裝在車體前上裝甲板右邊的ФГ-100紅外前燈和TBH-2紅外觀察潛望鏡,可為駕駛員提供40~60mm的夜間觀察能力;(2)安裝在車長指揮塔前的ОУ-3紅外探照燈和TKH-1車長紅外潛望鏡,可為車長提供大約300mm的夜間觀察能力;(3)安裝在主要武器右邊的л-2紅外探照燈和 ТПК-1-22-11炮長夜視瞄準鏡,可為炮長提供800~1000m的夜間觀察能力。 早期T-54坦克的炮塔旋轉和火炮俯仰運動均由炮長手動操作,但後期的車型改為由炮長手控的電驅動操作,手動操作驅動裝置作為應急備用而保留。
4.輔助武器
輔助武器包括2挺7.62mm機槍和1挺12.7mm機槍。СГМТ式7.62mm並列機槍安裝在火炮右側;同型號和同口徑的另1挺7.62mm航向機槍固定在車體前上裝甲板上,由駕駛員利用變速操縱桿上的按鈕控制射擊;安裝在裝填手艙蓋外面的ДШКМ式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空射擊。
三、推進系統
1.發動機
該坦克裝有1台橫置在車體後部的B2型4沖程12V60°水冷柴油機,在2000r/min時標定功率為 382kW(520馬力)。
該發動機採用電動機驅動為主要起動方式,壓縮空氣起動是寒冷氣候條件下的輔助起動方式。由於T-55坦克裝有1個AK-150型空氣壓縮機,可以提供比較恆定的壓力,所以它的發動機以壓縮空氣起動為主要起動方式,將電動機驅動作為輔助起動方式。
為了增大坦克行程,除了在車內設前組和中組燃油箱外,還在車體外面設有外組燃油箱;在車體右側翼子板上設有4個扁平油箱,其中第一、二、四個油箱各有93L柴油,第三個油箱為潤滑油箱,在車體後面還可以附加2個筒形燃料箱。
2.傳動裝置
該坦克的傳動裝置由齒輪傳動箱、主離合器、變速箱、風扇聯動裝置、行星轉向機和側傳動裝置組成。
該傳動裝置的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具有結構簡單、容易製造等優點,然而性能較差。它可以為車輛提供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最大車速為50km/h。轉向機構為二級行星轉向機。
3.冷卻系
發動機冷卻系是液冷、密閉、壓力循環式的,使用的冷卻液在夏季是水,在冬季是防凍液。冷卻系包括管片式水散熱器、離心式風扇、進出氣百葉窗及風道等。
4.行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扭桿懸掛裝置。車體每側有5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1個前置誘導輪、1個後置主動輪,在第一和第五負重輪位置處裝有旋轉式液壓減振器,誘導軸曲臂上裝有蝸輪蝸桿式履帶調整器,以調節履帶張緊度。採用全金屬單銷式履帶。
5.潛渡設備
早期T-54坦克未裝潛渡設備,爾後配備的潛渡設備有兩種潛渡筒,一種是實戰使用的小直徑潛渡筒,另一種是訓練使用的大直徑潛渡筒。前者使用時安裝在裝填手潛望鏡上方,不使用時裝在炮塔後部或車體後部,後者使用時安裝在裝填手艙口上,安裝和拆除潛渡筒各需要15~30min。坦克潛渡江河時通常掛一檔行駛,並藉助車上的航向儀導航。
四、防護系統
1.裝甲防護
鑄造炮塔有比較理想的防彈外形;車體低矮、裝甲板有良好的傾角,是該坦克提高生存力的主要措施。
2.煙幕裝置
該坦克裝有熱煙幕施放裝置,施放時在行進中的車後形成一條白色煙霧,可持續2min。
3.三防裝置
早期車型未安裝但在後期車型上裝有三防裝置,後來對早期車型進行了加裝。
型號演變
1.T-54坦克早期型
這是T-54坦克投入使用的第一個車型(預生產型),未安裝潛渡筒,但炮塔上有2個轉塔和1個較寬的炮塔防盾,炮塔後部明顯呈球形。
2.T-54坦克
這是T-54坦克的第二個生產型號,有1個帶2個轉塔的普通型坦克炮塔,右邊的轉塔裝有1挺 ДШКМ式12.7mm機槍。當該坦克裝上紅外夜視設備時,便稱為T-54A(M)坦克。
3.T-54A坦克
該型坦克在50年代中期首次出現,裝有Д-10ТГ式火炮,該炮配有高低向穩定器和高低向動力驅動裝置,首次安裝抽氣裝置,其他改進包括電動機油泵、艙底排水泵、改進型空氣濾清器和自動滅火裝置。最初製造的T-54A坦克未安裝紅外夜視設備,但現在大多數都加裝了這種設備,並稱為T-54A(M)坦克。該型坦克的炮長瞄準鏡型號為ТШ2A-22。
4.T-54Б坦克
該坦克於1957~1958年開始服役,是第一個一開始就裝紅外夜視設備的車型。該坦克裝有Д -10T2C式100mm火炮並配有雙向穩定裝置,炮長瞄準鏡型號為ТШ2-32,潛渡設備也做了改進。
5.T-54B(或T-54X)坦克
這是T-54與T-55之間的過渡車型,與T-54Б型坦克相似,但裝填手轉塔被一個向前開啟的單扇艙蓋代替,炮塔上未安裝12.7mm高射機槍。包括T-54Б坦克在內的所有T-54坦克裝填手艙蓋前均有1個圓頂形通風口。
6.T-55坦克
這是50年代末問世,1961年11月紅場檢閱時第一次出現的車型,與T-54坦克相比,主要改進有:改用B-55發動機(功率為426kW,即580馬力),改進了傳動裝置,裝有炮塔旋轉底板,取消了裝填手艙前的ДШКМ式12.7mm高射機槍。此外,還改進了集體式三防裝置、發動機起動方式和炮塔通風裝置,安裝了火炮雙向穩定器,加大了彈葯基數。 安裝12.7mm高射機槍的T-55坦克稱為T-55(M)坦克。
7.T-55A坦克
這是1963年5月第一次出現的車型,與T-55坦克的主要區別是:用新式的ПКТ式7.62mm機槍代替了СГМТ式7.62mm機槍;取消了7.62mm航向機槍,從而可多裝6發100mm炮彈;升高了裝填手和駕駛員艙蓋;炮塔和戰斗艙內均裝有防輻射襯層,相當於加厚了艙蓋和裝甲厚度;改進了涉深水性能並改進了減振器和滅火裝置。 裝有12.7mm高射機槍的T-55A型坦克稱為T-55A(M)型坦克。
8.越南T-54/T-55坦克
越南的一些T-54/T-55坦克裝有用螺栓連接的附加裝甲,目的在於提高防護力。
9.波蘭生的T-54/T-55坦克
該坦克的外部儲物箱位置與蘇式坦克不同,包括炮塔械邊的矩形儲物箱和炮塔左後邊的小型儲物箱。1978年,許多T-54/T-55坦克火炮上方裝有箱形激光測距儀;1979~1980年,該坦克底盤被改裝成特種武器平台。
10.印度T-54和T-55坦克
印度的一些T-54坦克的ДШКМ式12.7mm高射機槍被M2HB式12.7mm勃朗寧機槍所取代;在 100mm火炮炮管上裝有類似L7式火炮炮管上的抽氣裝置的薄鋼板管,以便使這些坦克與巴基斯坦59 式坦克相區別。
11.以色列T-54和T-55坦克
該坦克是在1967和1973年中東戰爭中繳獲的,其中許多坦克均進行了改裝,改進項目包括:用105mm線膛炮取代了100mm線膛炮,並列機槍換成7.62mm勃朗寧機槍,12.7mmДШКМ式高射機
槍換成M2HB式12.7mm勃朗寧機槍,加裝了新的火控系統、電子設備、空調設備、新型電台(安裝在炮塔內後部)、美國步兵電話(安裝在車體後部),在裝填手位置處加裝了7.62mm勃朗寧機槍,發動機排氣口改成向前傾斜,裝有備用履帶,安裝滅火系統和新型夜視設備。經過以上改進的 T-54/T-55坦克稱為T1-67坦克。
12.以色列T-54/T-55坦克
這是1984年公布的型號,除了先前對T-54/T-55坦克的改進項目外,還包括將發動機換成美國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公司的8V-71T發動機(功率為448kW,即609馬力),傳動裝置改為新型半自動液力機械傳動裝置,裝有與以色列M60和梅卡麗坦克一樣的新型空氣濾清器,在車體和炮塔上回裝有Blazer反應裝甲,車上裝有卡迪拉克?蓋奇?達信(Cadillac Gage Textron)公司的武器穩定系統,EI-OP公司計算機化的莫塔德(Motador)火控系統、新型車長指揮塔、紅外探測器、車長、炮長和駕駛員的被動夜視設備、各咱外部儲物箱、新的側傳動裝置和改進的懸掛裝置,用方向盤代替操向桿。
經過上述改進的T-54/T-55坦克以及經過現代化改進的T-62坦克可供出口。
13.裝有RO 105mm L7式火炮的T-55坦克
英國皇家兵工廠(Royal Ordnance Factory)用其全套L7A3式105mm火炮設備改裝了1台T-55坦克並在埃及進行過試驗。
14.泰萊達因?大陸汽車公司對T-54/T-55坦克的改裝
美國泰萊達因?大陸汽車公司通用產品分部(General Procts Division of Teledyne Continental Motors)1984年底接受埃及陸軍關於現代化改造T-55坦克的合同。改造後的T-55坦克裝有105mm火炮、AVDS-1790-2C發動機(功率為551kW,即750馬力)、CD-850傳動裝置,泰萊達因 2880型「平衡肘內肘內安裝的液氣懸掛裝置」。其他改進還有炮口校正裝置、車長微光潛望鏡、炮長激光測距儀和數字式火控瞄準鏡及三防裝置。任選設備包括火炮動力驅動控制裝置和穩定系統,功率為1kW的探照燈和駕駛員夜視儀。
15.羅馬尼亞T-54/T-55坦克
見「羅馬尼亞T-55改進型主戰坦克」條目。
16.埃及T-54坦克
見「埃及拉姆塞斯2型主戰坦克」條目。
變型車
搶救車
該搶救車凈重32t,乘員3~5人,在裝載平台上裝有1台備用發動機,車後裝有駐鋤,車上還裝有潛渡設備,吊車可起吊1t重物。由於車上未安裝絞盤,牽引力有限。 該車的蘇聯名稱為БТС-2中型坦克牽引車,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2.T-54(A)裝甲搶救車
該搶救車系民主德國研製,其制式裝備包括引桿、全部搶救工具、提升重量為1t的可拆式吊車、輻射報警設備和化學戰劑探測器。該車未安裝絞盤和駐鋤,但可以安裝潛渡筒,需要時還可以在車前安裝ПТ-54型或ПТ-55型掃雷滾輪。
3.T-54(Б)裝甲搶救車
該搶救車系民主德國研製,與T-54(A)相似,但在車體後部設有拖救繩托架,車前有一保護板。該車也未安裝絞盤和駐鋤,車重32t,乘員3~5人。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4.T-54(B)裝甲搶救車
該搶救車系民主德國研製,車重34t,乘員3~5人車上有一儲物平台,備有潛渡筒,車後裝有駐鋤,車前裝有推土鏟和1架重型伸縮式吊車,最大起吊重量為2t。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
車」部分。
5.捷克斯洛伐克T-55裝甲搶救車
該車稱為MT-55裝甲搶救車,類似於T-55-T裝甲搶救車,但車長有一位於車體右側的指揮塔,與T-54/T-55坦克車長指揮塔相似。車上裝有紅外探照燈,1挺7.62mm機槍,車前可以安裝掃雷滾輪,吊車能從載貨平台上卸下裝載的修理備件。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6.波蘭T-54/T-55裝甲搶救車
波蘭以T-54或T-55坦克底盤為基礎,至少發展了WZT-1和WZT-2兩咱裝甲搶救車。WZT-1裝甲
搶救車相當於蘇聯的БТС-2中型坦克牽引車,但稍有差別;WZT-2是新設計的,相當於蘇聯的Б
ТС-3。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7.捷克斯洛伐克MT-55架橋車
該車是捷克斯洛伐克為替換MT-34架橋車研製的,裝有1個剪式橋,架橋和收橋用液壓系統操作。橋架在車前,橋長18m,有效跨度16m,最大承載能力為50t,車重37t,乘員2人。詳見「裝甲
架橋車」部分。
8.民主德國BLG-60架橋車
該車是民主德國和波蘭聯合研製的,供兩國使用,替換捷克斯洛伐克的MT-55架橋車。車上裝有剪式橋,橋在車前架設,橋長21.6m,有效跨度20m,最大承載能力為50t,車重37t,乘員2人或3人。詳見「裝甲架橋車」部分。
9.蘇聯MTY-20架橋車
該車是蘇聯於60年代末研製以替換老式MTY架橋車,為減小該車總長度,行軍時將兩端向頂上折起。該橋架設方法為平推式,橋全長20m,有效跨度18m,最大承載能力60t,車自重37t,乘員2人。詳見「裝甲架橋車」部分。
10.蘇聯MTY架橋車
該車以T-54坦克底盤為基礎製成,於50年代末列為蘇軍裝備,橋為平推式,在車前架設,橋長12.3m,有效跨度11m,最大承載能力50t,車自重34t,乘員2人。詳見「裝甲架橋車」部分。
11.戰斗工程車
該車採用T-55坦克底盤,取消了炮塔代之以液壓吊架,吊架可以360°旋轉,車上裝有1副鉗形抓鬥,可以清除樹木和其他障礙,還可以將抓鬥換成小型鏟斗,車體前面裝有液壓操作的推土鏟。詳見「裝甲工程車」部分。
12.裝推土鏟的T-54坦克
T-54坦克和T-55坦克均可安裝清除土障礙的БТУ推土鏟或清除雪障礙的CTY鏟。
13.T-54和T-55掃雷坦克
T-54坦克和T-55坦克均可安裝各種掃雷設備,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的掃雷滾輪和掃雷犁,蘇式ПТ-54、ПТ-54M和ПТ-55掃雷滾輪,蘇式KMT-4掃雷犁以及蘇式KMT-5掃雷犁和掃雷滾輪。
性能數據
型號 T-54 T-55
乘員 4人 4人
戰斗全重 36000kg 36000kg
凈重 34000kg 33700kg
單位功率 10.6kW/t 11.8kW/t
單位壓力 79.5kPa 79.5kPa
車長
炮向前 9.000m 9.000m
炮向後 8.485m 8.485m
車體長 6.200m 6.200m
車寬 3.270m 3.270m
車高(至炮塔頂) 2.400m 2.400m
火線高 1.750m 1.750m
車底距地高 0.425m 0.425m
履帶寬 580mm 580mm
履帶中心距 2.640m 2.640m
履帶著地長 3.840m 3.840m
公路最大速度 50km/h 50km/h
越野平均速度 20~25km/h 20~25km/h
燃料儲備 812L 960L
公路最大行程 400km 500km
土路最大行程 280km 290~320km
涉水深(無准備) 1.4m 1.4m
潛渡深 5m 5m
爬坡度 60% 60%
側傾坡度 58% 58%
攀垂直牆高 0.8m 0.8m
越壕寬 2.7m 2.7m
最小轉向半徑 B*/2 B*/2
發動機
型號 B-54 B-55
類型 12V水冷柴油機 12V水冷柴油機
功率/轉速 382kW/2000r/min 426kW/2000r/min
傳動裝置
類型 固定軸機械式 固定軸機械式
前進檔/倒檔數 5/1 5/1
轉向裝置類型 二級行星轉向機 二級行星轉向機
懸掛裝置類型 扭桿 扭桿
主要武器口徑/型號/類型 100mm/Д-10ТГ/線膛 100mm/Д-10T2C/線膛
並列武器口徑/型號/類型/數量 7.62mm/СГМТ/機槍/1挺 7.62mm/СГМТ/機槍
/1挺
防空武器口徑/型號/類型/數量 12.7mm/ДШКМ/機槍/1挺 12.7mm/ДШКМ/機槍
/1挺
航向武器口徑/型號/類型/數量 7.62mm/СГМТ/機槍/1挺 無
熱煙幕 有 有
彈葯基數
炮彈 34發 43發
7.62mm機槍彈 3000發 3500發
12.7mm機槍彈 500發
炮塔驅動方式 電動/手動 電動/手動
炮塔旋轉范圍 360° 360°
車長超越控制 有 有
火炮俯仰范圍 -4°~+17° -4°~+17°
炮塔最大回轉速度 360°/21s 360°/21s
火炮穩定器
水平向 有 有
高低向 有 有
車長晝間潛望鏡型號 ТПК-1 ТПК-1
車長晝間潛望鏡型號 ТПК-1 ТПК-1
車長夜間潛望鏡型號 ТКН-1 ТКН-1
炮長晝間瞄準鏡型號 ТШ2-22 ТШ2-22
炮長夜間瞄準鏡型號 ТПН-1-22-11 ТПН-1-22-11
夜間瞄準具類型 紅外 紅外
裝甲結構類型/厚度/水平傾角/材料
車體
前上 均質/100mm/30°/鋼 均質/100mm/30°
前下 均質/100mm/35°/鋼 均質/100mm/35°/鋼
側部 均質/80mm/90°/鋼 均質/80mm/90°/鋼
頂部 均質/20mm/0°/鋼 均質/20mm/0°/鋼
炮塔
�正面 均質/200mm/弧形/鋼 均質/200mm/弧形/鋼
�側部 均質/160mm/弧形/鋼 均質/160mm/弧形/鋼
�頂部 均質/30mm/0°/鋼 均質/30mm/0°/鋼
�尾部 均質/60mm/弧形/鋼 均質/60mm/弧形/鋼
三防裝置 有 有
滅火系統 有 有
光電報警或對抗設備 無 無
電氣系統電壓 24V 24V
蓄電池數量/電壓/容量 4個/12V/280Ah 4個/12V/280Ah
* B為履帶中心距。
T-54/T-55坦克車族
T-54/T-55坦克
---------------------------------------------
--T-54T裝甲搶救車
T-54初型坦克 --T-54(A)裝甲搶救車
--T-54(Б)裝甲搶救車
T-54坦克 --T-54(B)六甲搶救車
--捷克斯洛伐各T-55裝甲搶救車
T-54A坦克 --波蘭T-54/T-55裝甲搶救車
--(WZT-1和WZT-2)
T-54Б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MT-55架橋車
--民主德國BLG-60架橋車
T-54B(或T-54X)坦克 --MTY-20架橋車
--MTY架橋車
T-55坦克 --戰斗工程車
--推土鏟T-55坦克
T-55A坦克 --T-54/T-55掃雷坦克
-------------------越南T-54/T-55坦克
-------------------波蘭T-54/T-55坦克
-------------------印度T-54/T-55坦克
-------------------以色列T-54/T-55坦克
-------------------以色列T-54/T-55S坦克
-------------------RO105mmL7 T-55坦克
-------------------泰勒達因公司T-54/T-55坦克改裝
『叄』 二戰蘇軍火炮種類及各項數據
1、輕型火炮:
炮口初速達到了706米/秒,發射普通榴彈炮時射程可以達到13600米,是蘇聯紅軍手中當時同等口徑榴彈炮射程最遠的火炮,而同樣裝備蘇聯紅軍炮兵師的1927年式76.2毫米口徑榴彈炮由於是以1902年式榴彈炮為基礎研製,所以和1936年式相比,性能差距較大。
在1936年式榴彈炮基礎上,蘇聯又發展了1939年式榴彈炮,為了加快研製進度,該炮採用1936年式榴彈炮上50%的零部件,針對後者炮架過重,嚴重影響機動性的不足。
1939年式榴彈炮對炮架進行了簡化,隨後重量大大減輕,同時還採用了套筒簧取代了原來的板彈簧,增強了行軍過程中對不良地形的適應性。雖然該炮投入使用的時間不長,不過在1941年底,德國陸軍就已經有相當數量的該型火炮在服役,德軍為其分配編號為FK297(r)。
2、中型口徑火炮:
在直射時,該炮能夠在1000米距離垂直擊穿140毫米厚的勻質裝甲鋼板,而且該炮的炮身有鉚接和鑄造兩種類型,方便大量製造,炮身堅固,能夠裝上雪橇,方便在蘇聯冰天雪地的環境中轉移機動。德軍繳獲該炮後對該炮贊嘆不已,為該炮分配編號為K390(r)。
該炮除了能夠發射殺傷榴彈外,還能發射破甲彈,煙霧彈,照明彈等各種類型炮彈,其中殺傷榴彈OF-462的有效殺傷面積為60米_20米,爆炸產生的彈坑直徑為2米,深40厘米。
為了增加命中率,該炮還配屬有BL-460A用於校準火力,BL-463則為曳光彈,D-462A為發煙彈,S-462則為照明彈,該彈在500米上空爆炸,能夠照亮直徑1公里的區域,而S-463則在400米上空爆炸,能夠照亮直徑800米的區域,通常這些炮彈的下降速率為8-9米/秒。
3、重型火炮:
在所有火炮中,BR-18式305毫米榴彈炮是紅軍最具威懾力的武器,該炮炮彈重達330公斤,能在1000米距離以60度角穿透2-2.5米厚的混凝土,該炮射程16500米,炮口初速530米/秒。
該炮的重量相當可觀—戰斗重量35000公斤,行軍重量達到了54000公斤,運輸時拆卸成3部分,炮管、炮架上部分和炮架下部分。該炮同樣採用組合式炮管,由於該炮的笨重,所以從行軍狀態轉至戰斗狀態需要將近3小時的時間,該炮在1944年列寧格勒地區的反擊戰中曾使用過。
(3)火炮反後坐裝置設計高躍飛pdf擴展閱讀: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閂等。身管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和飛行方向;炮尾用來裝填炮彈;炮閂用以關閉炮膛,擊發炮彈。炮架由反後坐裝置、方向機、高低機、瞄準裝置、大架和運動體等組成。
反後坐裝置用以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的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操縱炮身變換方向和高低;瞄準裝置由瞄準具和瞄準鏡組成,用以裝定火炮射擊數據,實施瞄準射擊;大架和運動體用於射擊時支撐火炮,行軍時作為炮車運動。
『肆』 身管長度為口徑的50倍左右是什麼
身管長度為口徑50倍指火炮的身管長度是它本身口徑的50倍。
火炮的身管和火炮內徑的比值,通常是形容火炮技術高低的主要參數。例如榴彈炮、防空炮等等。比較大的口徑比能使炮彈獲得更高的初速和射程。比如,相同的一顆榴彈炮炮彈,在39倍口徑的榴彈炮和52倍口徑的榴彈炮上發射,射程相差接近20公里。這就是大倍徑身管火炮的優勢所在。
實際上,火炮的口徑與炮管長度之間本沒有什麼關系,不過,倍徑這個詞卻將火炮的口徑和炮管長度聯繫到了一起,也就是說,想要造出什麼樣的火炮,就需要設計出該型火炮的炮管長短,口徑越大,炮彈則越大,威力也越強大,而火炮炮管越長,其精度相對來說就更好一些,除此之外,炮彈的射程也會更加遠。
炮身
炮身由身管、炮尾、炮閂和炮口裝置等組成。
身管是炮身的主體,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和飛行方向。線膛炮身管使彈丸旋轉以保持彈丸飛行的穩定,滑膛炮的彈丸一般不旋轉。通常用鎳鉻鉬系列的高級合金鋼製造。
炮尾用來安裝炮閂並將身管與反後坐裝置連成一體。
炮閂用來閉鎖炮膛、擊發炮彈和抽出發射後的葯筒。現代火炮大都採用半自動炮閂。半自動炮閂一般為楔式,發射後藉助炮身復進運動打開,裝填炮彈後自動關閉,裝填炮彈和發射均由人工完成。有的火炮採用自動炮閂。採用自動炮閂的火炮,開閂、裝填、關閂和發射均利用炮身的後坐復進能量或從身管內導出的火葯燃氣能量來完成。自動炮閂多用於小口徑高射炮、航空機關炮和艦炮。
炮口裝置包括炮口制退器、炮口助退器、消焰器,根據不同的需要,火炮選用不同的炮口裝置。發射時,裝在炮閂內的擊針撞擊炮彈底火,點燃發射葯。發射葯燃燒產生大量的燃氣,壓強一般為(3~4)×10千帕,推動彈丸以極大的加速度沿炮膛向前運動。彈丸離開炮口瞬間獲得最大速度,並沿著給定彈道飛向目標。燃氣推動彈丸向前運動的同時使炮身後坐。
『伍』 為什麼國內大炮發射時炮管顫動
中國現在的火炮水平絕對全球一流,中國有全球一流的陸軍。
火炮都有反後坐裝置用以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的復位,那是為了抵消沖擊力的設計。在這一抵消沖擊力和復位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你說的炮管顫動,是正常現象。
『陸』 M1A2SEP 挑戰者2E 梅卡瓦4 勒克萊爾 T-90和豹2A6的資料
以色列"梅卡瓦4"主戰坦克
以色列國防軍於2002年6月24日向世界展示了花9年時間研製而成的下一代主戰坦克:""梅卡瓦4"主戰坦克.它是在"梅卡瓦3"的基礎上對裝甲防護和站場管理系統進行了重大的改進和調整,實現現代戰場數字化.
"梅卡瓦4"主戰坦克上裝配有一門以色列自製的120MM滑膛炮,這種炮具備有發射多種炮彈和火箭的能力.形體上也比前三種型號都要大一些,而且在"梅卡瓦4"的炮塔上只有一個指揮官使用的艙口,而其它的乘員則用後艙門."梅卡瓦4"同"梅卡瓦3"一樣具備有擊落直升機的能力."梅卡瓦4"主戰坦克的動力裝置為狄塞爾內燃發動機,功率由"梅卡瓦3"的1300馬力增高到1500馬力;它的電子設備和傳輸裝置也都進行了改進,在新型坦克的後面裝有攝象機,協助駕駛員向後駕駛;它的激光測距儀也進行了改進,具備有紅外夜視能力,能夠探測並鎖定目標,使坦克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能夠消滅移動目標.
T-90是俄羅斯陸軍最先進的陸戰裝甲裝備,是在T-72BM基礎上研製而成的,於1993年進入初期生產,先後生產了大約300輛,其中大多數部署在遠東地區。該型坦克重46.5噸,乘員3名,公路最大行駛速度為65千米/小時,配備了電腦化的火控系統和激光測距儀等先進設備,具有行進間和夜間作戰功夫。較引人注目的是,其125毫米火炮十分厲害,不僅可以發射炮彈,還可發射激光制導的AT- 11導彈,能擊穿4千米遠大約400毫米厚的裝甲目標,也可攻擊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同時,該型坦克採用了大量新型防護裝甲技術,是世界上防護最好的主戰坦克之一。
眾所周知,美國陸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據報道,美國陸軍購買 T-90實際上是想得到該型主戰坦克在作戰性能等方面的5大秘密:炮塔是主戰坦克防護較好的地方,常常配備最好的防護材料,那麼,T-90炮塔前部裝甲防護的組成部分是什麼?該型坦克的125毫米火炮是怎麼發射激光制導導彈的?坦克是否配備了新型炮彈?坦克是否配備了新型主動式反應裝甲?其瞄準系統是否安裝了第一代或第二代前視紅外或夜間熱成像系統?
美國資深軍事分析人士認為,美國陸軍如果買到T-90,不僅可以用來與自己的主戰坦克作比較,還可用來進行研究分析,尋找對付該型坦克的辦法,包括進行實戰訓練,使自己的士兵真實地感受對方新型主戰坦克的作戰環境。華盛頓一位分析家說,美國三軍情報系統優先考慮的項目之一就是設法搞到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且每年都有專用的巨額資金。而一輛T-90主戰坦克就將耗費數百萬美元。
參考資料:(國防報 2001年09月25日 第4版)
「挑戰者」2E譜新篇
「挑戰者」2系列主戰坦克的最新改進型是「挑戰者」2E主戰坦克。2E型是專為出口而設計的,主要面向中東市場,一度稱為「沙漠挑戰者」。不過,它的成名還是在2000年的希臘「未來主戰坦克」采購大戰中。當時,「挑戰者」2E坦克和德國的「豹」2A5、美國的M1A2、法國的「勒克萊爾」、俄羅斯的T-80U、烏克蘭的T-84坦克同台獻技,表現不俗,使得希
臘軍方對購買「挑戰者」2E坦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不過,希臘人最終還是選中了「豹」2A5/A6坦克,令英國人多少有些失落。
「挑戰者」2E坦克的最大變化是有了一顆「德國心」——發動機和變速箱都是德國造的名牌產品。為了彌補「挑戰者」坦克機動性上的差距,2E型坦克上選用了德國著名的MTU883型渦輪增壓柴油機(橫置)和倫克公司的HSWL295型全自動變速箱(5前/3倒),再加上液壓調整的雙銷履帶。這樣一來,使 「挑戰者」2E坦克的單位功率從原來的19.2馬力/噸提高到24馬力/噸,最大速度也從原來的56千米/小時提高到72千米/小時。由於這套動力-傳動裝置很緊湊,使坦克可以裝更多的燃油,這樣,最大行程也相應增大到550千米。此外,2E型上還採用了第二代液氣懸掛裝置,進一步提高了行駛的平順性。可以說,機動性上的提高,是「挑戰者」2E坦克的最大「亮點」。
「挑戰者」2E的另一項重大的改進是,安裝了維克斯公司研製的綜合式戰場管理系統(BMS),其中包括美國TRW公司為美軍21世紀作戰旅研製的軟體。這套系統可從武器系統或GPS全球定位系統獲取信息,為車長提供本車位置、友軍及敵方坦克位置的信息,車長一看顯示屏便可以對戰場態勢了如指掌,大大減輕了車長的工作負擔。
防護性的提高,表現在加裝了乘員艙的滅火抑爆裝置,彈葯均存放在炮塔座圈以下的有裝甲防護的彈艙內。
不難看出,盡管「挑戰者」2E坦克未能「征服雅典」,但它是一款性能相當不錯的主戰坦克。不過在國際軍火市場不太景氣的大背景下,今後 「挑戰者」2E坦克能否打開局面,現在還不好說。
德制「豹2」A6主戰坦克專輯
1970年聯邦德國和美國聯合研製MBT-70坦克的計劃告吹,聯邦德國便作出研製豹2坦克的決定。1972~1974年間,克勞斯•瑪菲公司制出16個車體和17個炮塔,所有樣車均裝有MBT-70坦克的倫克傳動裝置和MTU柴油機。
1977年,聯邦德國選定克勞斯•瑪菲公司為主承包商並簽定了批量生產豹2坦克的合同,在1800輛訂貨中,克勞斯•瑪菲公司生產990輛,其餘810輛由克虜伯•馬克公司製造,共分5批投入生產。
第一輛預生產型豹2坦克於1978年年底交給聯邦德國國防軍用於部隊訓練。1979年初又交付了3輛。第一輛生產型豹2坦克由克勞斯•瑪菲公司於1979年10月在慕尼黑交付。
1987年10月30日,聯邦德國政府又訂購了第6批150輛豹2坦克。 1988年又簽訂了第7批100輛豹2坦克的生產合同。1990年簽訂了第8批75輛車的生產合同。給德國陸軍的豹2坦克於1992年全部交付完畢。
除德國以外,還有其它一些國家裝備使用了豹2主戰坦克,其中包括荷蘭購買了445輛;奧地利從荷蘭那裡接收了114輛豹2A4型;西班牙陸軍向德國租借了108輛。丹麥和瑞士各購買了51輛和380輛。土耳其也購買了一批豹2坦克。以上只是豹2A5型之前的外銷情況。
豹2坦克的變型車包括坦克架橋車、裝甲搶救車、訓練駕駛坦克等。
坦克技術性能
豹2主戰坦克(A4型)全重55噸,乘員4人。該坦克的設計把乘員生存力量於20項要求之首位。車體和炮塔均採用間隙復合裝甲,車體前端呈尖角狀,增加了厚的側裙板。炮塔外輪廓低矮,防彈性好,設計時考慮了中彈後的防二次效應問題,將待發彈存於炮塔尾艙,並用氣密隔板將彈葯與戰斗艙隔離。該坦克採用集體防護式三防通風裝置。第五批生產型豹2坦克開始安裝英國格萊維諾乘員艙滅火抑爆裝置。
豹2坦克安裝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的120mm滑膛炮,裝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炮管系用自緊工藝製造,內膛表面經鍍鉻硬化處理。坦克彈葯基數為42發,其中27發儲存在駕駛員左邊的車前部分,15發儲存在炮塔尾艙里。配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兩種彈葯。萊茵金屬公司已研製了5代120毫米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其中DM13長徑比為12:1,DM21長徑比為14:1,更新型的DM33、DM43、DM53則具有更大的長徑比。最新的型號可配用於豹2A6的L/55滑膛炮,穿甲性能大幅提高。
輔助武器包括萊茵MG3A1式7.62mm並列機槍和MG3A1式7.62mm高射機槍°。炮塔兩則後部各裝1組煙幕彈發射器,每組有8具發射器。
火控系統是採用指揮儀式穩像火控系統,具有易於穩定和很高的行進間對運動目標的射擊命中率。車長配有PERI-R17型穩定的周視主瞄準鏡。炮長有雙放大倍率的穩定式EMES 15型潛望式瞄準鏡,其中包括激光測距儀和熱成像裝置。裝在EMES 15型瞄準鏡中的熱像儀能使火炮在夜間或不良天氣下或者對偽裝的目標進行瞄準和射擊。炮長還有1個輔助的FERO-Z18型望遠式單目夜間瞄準鏡。
坦克樣車原採用蔡斯EMES12型激光測距儀,生產型車採用美國休斯公司專利的釔鋁石榴石激光測距儀,並與EMES15型炮長主瞄準鏡組合為一體。激光測距儀最大測量距離為9990m,精度±10m。火控計算機由通用電氣德律風根的FLER-H型混合式計算機發展為在第五批豹2坦克上安裝的數字式電子計算機。
豹2坦克裝有MTU的MB873Ka-501型發動機,功率為1103kW(1500馬力)。傳動裝置採用倫克HSWL345型液力機械傳動裝置。行動裝置採用扭桿懸掛,車體每側有7個負重輪、4個托帶輪、1個後置主動輪、1個前置誘導輪和1個履帶調節器。 坦克機動性能數據(豹2A4型)
公路最大速度 72km/h
越野最大速度 55km/h
0-32km/h加速時間 7s
燃料載量 1200L
公路最大行程 550km
涉水深 無准備 1.00m
有準備 2.35m
潛渡深 4.00m
爬坡度 60%
側傾坡度 30%
攀垂直牆高 1.10m
越壕寬 3.00m
面向21世紀的豹2A5和豹2A6型
為了保證豹2坦克在21世紀的有效作戰性能,德國在90年代開始實施豹2坦克的改進計劃,改進型號命名為「豹2改」,後定名為豹2A5主戰坦克。最近,安裝120毫米L/55滑膛炮的改進型豹2已被命名為豹2A6主戰坦克,並進行了火炮射擊實驗。
豹2A5型主要改進包括:炮塔前弧區裝有新的增強型裝甲組件;用全電系統取代原有的液壓火控與穩定系統;改進120毫米火炮反後坐裝置,以便將來安裝萊茵金屬公司的120毫米L/55滑膛炮;車長的頂置PERI R17 A2瞄具有一個熱成像通道;車體後部的TV攝像機與監控器屏幕相連,使駕駛員可以快速安全地轉向;能與指揮與控制系統相連的以光纖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為基礎的復合導航系統;改進型激光測距機數據處理器。
德國陸軍准備改裝350輛豹2A5,目前已收到第一批225輛。荷蘭皇家陸軍將改進裝備中的180輛豹2。丹麥購買的51輛豹2也將改進成A5型。豹2A5也被瑞典陸軍新近招標選中,預計裝備280輛,在瑞典陸軍內部稱為Strv122。西班牙陸軍也同意購買219輛豹2A5主戰坦克及16輛搶救車。
勒克萊爾坦克
鐵甲雄獅-勒克萊爾坦克
--------------------------------------------------------------------------------
提起第三代主戰坦克,大多數讀者首先會想到原蘇聯T一72和T一80坦克、美國M1
和MIAI坦克以及德國「豹勺坦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它們是當今世界上第三代主戰
坦克的典型代表。但讀者也不應忘記,屬於第三代主戰坦克范疇的還有英國的「挑戰者」、
日本90式、以色列的「梅卡瓦」2、印度的「阿爾瓊」和本文中所要提到的法國的AMX。
「勒克萊爾」。
出世雖晚後超之秀名不虛傳
法國研製「勒克萊爾」坦克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新坦克研究計劃。在該項計劃概念研
究階段曾提出過多種方案,直到1982年才從中挑選出了能夠滿足未來坦克性能要求的方
案。
經過1982~1986年間對未來坦克將要採用的各主要部件所進行的充分研製和試驗,證
實這些部件完全能夠滿足預期要求,所以當時的法國國防部長基萊斯於1986年:月30日鄭
重宣布:法國90年代的主戰坦克已被命名為AMX。「勒克萊爾」。這是為紀念第二次世界
大戰時曾率領法軍第2裝甲師與巴頓將軍率領的美軍第4步兵師於〕944年8月25日一同
收復巴黎而獲法國「裝甲元帥」之稱的勒克萊爾·德·奧特克洛克將軍而命名的。
1992年,法國陸軍開始裝備「勒克萊爾」坦克,采購量800輛,每輛售價約500萬美
元,到2005年前後將裝備6個坦克師。
與T一72、M1、「豹」2坦克相比,「勒克萊爾」坦克晚出世十幾年,所以只能算是第
三代主戰坦克中的小弟弟。然而,它的本事並不比它的哥哥們小,所以贏得了,『後起之
秀,,的美稱。
貌似「豹0外形低矮結構緊湊
如果讓你馬上辨認擺在面前的兩輛坦克,哪輛是「豹勺,哪輛是「勒克萊爾」,也許你
會感到撲朔迷離,因為冷眼一看,它們的外形很象,不過只要仔細觀察,還是能從它們的外
形特徵中辨認巋來的。
「勒克萊爾」坦克外形低矮,炮塔扁平且兩側近似垂直。從正面看,「勒克萊爾」炮塔
頂部左側的車長周視瞄準鏡異常顯眼;地面至炮塔頂部的高度只有2.3米,比:『豹飛坦
克矮0.18米,車寬3.3米,比「豹」2窄0.2米以上;炮塔兩側各有3具煙幕發射器。
從側面看,其特徵更為明顯,「勒克萊爾」有6個負重輪,而:『豹勺有7個;車長比
「豹」2短1米多;側裙板下沿呈水平直線;炮塔上的3具煙幕彈發射器位置偏前;炮管長
度比「豹、的長:米左右,且裝有熱護套。「勒克萊爾,,之所以能夠設計得既矮又短,主
要是採用了自動裝彈機取代裝填手和使用了緊湊型動力傳動裝置的結果。
3名乘員開創西方坦克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設計的坦克均為4名乘員。「勒克萊爾」卻打破了這個慣
例,取消了裝填手,實現了只設車長、炮長和駕駛員3名乘員的夢想(日本的90式坦克也
是3名乘員,但在地理位置上它算東方國家),這意味著法國坦克在自動化技術方面領先其
他西方國家一步。
「勒克萊爾」坦克能夠做到不設裝填手/是因為裝填手的裝填炮彈職能完全由自動裝彈
機完成了。
圖2「勒克萊爾」坦克自動裝彈機的微處理機可根據炮彈上的條形碼自動識別、選取彈
種。由圖中可看到塗在彈殼上的條形碼。
自動裝彈機位於炮塔尾艙,由彈倉、輸彈機構;推彈機構、選彈機構等部件組成、彈倉
呈長方形,可以儲存22發整裝式待發射炮彈(彈葯基數40發)。存放炮彈時不必挑選位
置,每個儲彈位置上的彈種信息由自動裝彈機的微處理機記憶。需要裝填哪種炮彈,微處理
機便自動選取離炮尾最近的該種彈。自動裝彈機的裝填速度極快,理論裝填速度可達到15
發/分,大約是人工裝填的兩倍。
人力人控技術先進名列前茅
「勒克萊爾」坦克裝有何刁52倍口徑的CNI20式120毫米滑膛炮,其炮管比「豹」2
的長1米左右。它發射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高(達:800米/秒)、動量大、威力
強,射程也比「豹」2遠:1000米。
「勒克萊爾」坦克的火控系統設計更是巧妙。火控炮控裝置以及各種感測器與數據匯流排
直接相連接,組成一整體,由多個計算機實施數字式控制,控制動作準確無誤。數據傳輸裝
置更增加了系統的功能,它既可以為其他車輛或指揮部門提供該車位置坐標、車上各系統的
運行狀態、彈葯油料狀況、偵獲的敵軍規模及位置等信息,又可以從有關部門獲取威脅的變
化情況、地形障礙特點、友軍位置、後勤供應地點等情報,從而使坦克能夠實時或接近實時
地戰斗。
「勒克萊爾」坦克的電視監視系統和穩定式晝/夜瞄準鏡能在:分鍾內捕捉到5個目
標,比一般現代坦克多2個,而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據稱該坦克在2000米距離上的
首發命中率高達95%,這簡直可以說是百發百中了。
推進系統形式獨特性能極住
機動性是法國坦克設計師一貫追求的目標,所以,盡管「勒克萊爾」坦克的戰斗全重比
前代坦克增加了10多噸,但並沒有失去其機動靈活的傳統特點。相反,因為「勒克萊
爾、』採用了1103千瓦(1500馬力)的發動機,單位功率達到了20.59千瓦/噸以上,
超過了Ml(20.18千瓦/噸)和「豹」2(20千瓦/噸)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該坦克所採用的高增壓技術。其發動機上有一個帶可變流量旁通閥的燃燒
室和一個「杜博梅卡」渦輪壓氣機,可使發動機進氣增壓比達到7。
8,因此,「勒克萊爾」坦克發動機體積雖然與AMX一30坦克差不多,但發出的功率卻
是AMX一30的兩倍。
「勒克萊爾」坦克的傳動裝置也有其獨到之處,它是由4自由度變速機構、液壓無級轉
向機構、液力減速器式制動裝置和高效液力變矩器組成,尤其是2個行星排組成的4自由度
行星變速機構使得整個傳動裝置相當緊湊,其單位體積功率比同類裝置高。
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可以連成一整體件,便於拆下來換件修理和安裝,也能節省和充分利
用車內空間,「勒克菜爾」的車體長度之所以能比「豹」2坦克短1米,這也是原因之一。
液氣懸掛裝置的優越性能也提高了坦克的行駛越野能力,「勒克萊爾」可在公路上以
71千米/小時的最大速度行駛,也能以50千米/小時的平均速度在越野地面上行駛,公路
最大行程達550千米,加裝輔助油箱時最大行程可增至710千米。
槽塊技術裝甲防護措施革新
法國的坦克設計師們歷來強調機動性和火力,裝甲防護被置於不受重視的次要地位,因
而,以往法國的坦克重量輕、機動性高。然而,這種坦克在實戰當中卻暴露出其生存力差的
致命弱點。中東戰爭的實戰經驗表明,法國AMX一30坦克雖有較高的機動性,最大行駛速
度可達65千米/小時,但是因為它的裝甲薄、防護性差,裝備AMX一30坦克的部隊的戰場
推進速度還不如裝備機動性差而裝甲防護性好的英國「遜丘倫」坦克的部隊快。因此,法國
按照上述設計思想製造的AMX-32和AMX一40等出口型坦克至今還沒有買主。
法國地面武器工業集團(GIAT)接受了以往設計思想上的經驗教訓,在設計「『勒克萊
爾,,坦克時就明確地將提高坦克生存力放在首要位置上,並採用了最先進的模塊化設計技
術和復合裝甲技術進行車體和炮塔的設計,甚至不惜一下子將坦克戰斗全重從AMX。
32的40噸增加到「勒克萊爾」的54噸。採用模塊化設計技術和復合裝甲技術設計的
組合式裝甲塊,以螺栓連接方式固定在基本裝甲框架上,組成裝甲防護體系。
這種裝甲防護體系既便於對受傷坦克進行戰場搶救,更換被毀裝甲塊,也便於根據威脅
變化方便地調整裝甲,而毋需修改坦克的基本結構,為今後更換、使用更先進的裝甲塊打下
基礎。。
「勒克萊爾」坦克的復合裝甲塊採用多層鋼裝甲板和陶瓷材料,為可更換的盒式結構。
這種裝甲塊既能防動能穿甲彈又能對付化學能彈,防動能穿甲彈的能力比傳統均質裝甲提高
1倍,從而徹底改變了裝甲防護差的落後狀況,一躍成為世界上裝甲防護最好的坦克之一。
綜上所述,「勒克萊爾」坦克雖然問世較晚,但因為它採用了一些打破傳統觀念的設計
思想和最新的技術,使坦克的整體性能大大提高,尤其是對戰場生存力的重視使「勒克萊
爾」坦克躍人世界最先進坦克的行列,成為名副其實的後起之秀。
「勒克萊爾」坦克的主要性能諸元
乘員 3人
戰斗全重 , 54.5噸
革命長(炮向前) 9.35米
車身長 6.6米
車全寬 3.3米
車全高(至炮塔頂) 2、米
主要武器 120毫米滑膛炮)門
輔助武器 12.7毫米機槍,挺
7. 62毫米機槍1:挺
最大公路速度 71 千米/小時
最大公路行程 , 550千米
裝甲防護 :復合裝甲
三防裝置 集體式。
『柒』 火炮的發展
火炮發展簡史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機。公元10世紀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後,這種拋石機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宋代在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這種身管射擊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銃。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製造的青銅鑄炮,重6.94公斤,長35.3厘米,炮口直徑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順三年二月吉日綏追討寇軍第叄佰號馬山」等銘文。炮的尾部有兩個方孔,可裝耳軸。中國明朝政府設有「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僅在正德到嘉靖年間(1506~1566)製造的火炮就有數十種。「虎蹲炮」用鐵爪限制後坐,射擊時後坐不過五寸,能裝小鉛彈百個以上。「攻戎炮」裝在車上發射,便於騾馬挽曳,用鐵錨限制後坐。「無敵大將軍炮」重千斤,裝在車上,能裝鐵子500個,擊寬二十餘丈,「毒火飛炮」、「飛摧炸炮」能發射爆炸彈。這種炮彈為鐵鑄空心體,內裝火葯及其他葯劑,並裝有將葯線安放在竹管內的引信。發射時將彈丸裝入炮管,先點燃引信,後點燃炮管內發射葯,彈九到達目標後爆炸。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6肚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16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葯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17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准化的辦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葯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葯,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17肚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18世紀中葉,普魯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J.B。v.格里博沃爾曾致力於提高火炮的機動性和推動火炮的標准化。英法等國經多次試驗,統一了火炮口徑,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屬重量比例更為恰當:還出現了用來測定炮彈初速的彈道擺。19世紀初,英國採用了榴霰彈,並用空炸引信保證榴霰彈適時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彈、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紀初歐洲各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反後坐裝置的創制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憐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譏)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彈性炮架火炮發時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在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當西方國家火炮技術得到迅速發展時,西方國家火炮製造上的先進技術也開始傳播到中國。在中國明代時期,火炮發展的規模和作戰效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為前裝炮,這種炮身管短,口徑和彈葯沒有嚴格的標准,射程較近;發射和裝填速度都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開始換成了後裝炮,並且出現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裝了炮架,能裝在特製的炮車上轉戰疆場,有些炮甚至已裝備了較為完善的瞄準裝置。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部分炮彈由實心彈刃發展為爆炸彈,炮彈彈種也呈現多樣化,發煙彈、毒氣彈、燃燒彈和爆炸彈等在作戰中相繼使用。經過改進後,加長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機動性能都明顯提高。明朝時期,明軍在加緊製造大炮的同時,也從西方開始購進火炮。明天啟三年(1623年)購買了26門火炮。因明廷官員稱荷蘭人為紅夷,又在聯系購買時誤認為是荷蘭人製造的,故而將西洋炮稱為紅夷炮。其實這26門火炮是英國在16世紀後期經過火炮改造和統一炮製後的一種早期加農火炮。該炮口徑為80~130毫米左右,有準星、照門,便於瞄準,中部增設了炮耳,架炮時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穩,高速射擊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當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種名為佛朗機炮的洋炮也是明軍在與侵犯廣東的葡萄牙人作戰時繳獲的。葡萄牙的佛朗機同當時明軍裝備的火炮相比,在結構和性能上更有優越性。佛朗機都安裝有照門和準星等瞄準裝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機的後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將炮安置在架座上,轉動炮耳,可以調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並藉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國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帶瞄準裝置。到從歐洲引進佛朗機後,才開始安裝瞄準具,從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時期,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葉公神銃、千子雷炮、百子連珠炮、紅夷炮、虎蹲炮、神飛炮、佛朗機炮等,數量多達幾十種。
到了清朝,火炮裝備經歷了由古炮到洋炮的變化。特別是洋務運動,使中國得以引進和生產了相當數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轉變。中國火炮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從線膛炮到專用火炮的發展
19世紀開始,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火炮迅速發展起來。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線膛炮的採用以及迫擊炮、自行火炮等專用火炮的產生。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群、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紀初歐洲名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在火炮的發展史,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性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機)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彈性炮架火炮發射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世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20世紀初,隨著一代又一代專家的研製,火炮的品種逐步增加,出現了專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了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藝的改進,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機動性各方面都有明顯提高。被譽為「戰爭之神」的火炮進入了一個更為輝煌的發展時期。
『捌』 中國火炮發展史~
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武器——礮。至遲10世紀火葯用於軍事後,礮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
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火炮與火葯的技術已經達到高峰,躍升為重要的武器。最明顯的例子,是在1453年時,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被攻城巨炮所發射的大石炮彈所轟毀。雖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為小城門被轟開所致,但其實可歸因於炮轟讓突擊成為可能的因素。
中古時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時炮轟城牆以及在戰場上向大批的敵軍開火之用。它們可以精準地轟毀在城堡裡面建築物的垂直外牆,因此人們便發展出傾斜低矮的外牆取替高聳垂直的外牆。
現代的火炮是陸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擊力量。具有強大的火力、較遠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較高的機動能力,能集中、突然、連續地對地面和水面目標實施火力突擊。
主要用於支援、掩護步兵和裝甲兵的戰斗行動,並與其他兵種、軍種協同作戰,也可獨立進行火力戰斗。炮兵在歷史上有「戰爭之神」的稱號。
(8)火炮反後坐裝置設計高躍飛pdf擴展閱讀:
火炮是戰爭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裝備單元,在戰場上有「戰爭之神」的美譽。在常規戰爭中如果沒有高性能、威力大的火炮給予強大的火力支援,那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未開戰之前已經輸了。
所以世界各個軍事強國在進行裝備競賽中都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火炮的發展中。我國也不例外,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強大,現在我國的火炮已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在現代立體化戰爭中,火力仍然是戰鬥力的核心。火炮——戰場上的活力骨幹,以其火力強、靈活可靠、經濟性和通用性好等優點,已成為戰斗行動的主要內容和左右戰場形勢的重要因素。
火炮既可摧毀地面各種目標,也可以擊毀空中的飛機和海上的艦艇。因此,作為提供進攻和防禦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規兵器中佔有鞏固的地位。
火炮的發展受到社會經濟能力和科學技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軍事戰略和戰術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的飛快進步,特別是微電子、計算機、光電子和新材料等技術的發展,是火炮在設計、製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變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換代的步伐。
現代火炮早已不是單純的機械裝置,而是與先進的偵察、指揮、通信、運載手段以及高性能彈葯結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武器系統。因此,從不斷發展的戰略、威力、反應速度和機動能力在內的綜合性能,是火炮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高新科學技術在兵器領域的應用,引起火炮技術的總大變革。液體發射葯火炮、機器人火炮、電磁炮、電熱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論火炮的出現,將揭開火炮發展世上的新篇章。
『玖』 1963年式85毫米坦克炮有哪些特點
1963年式85毫米坦克炮是模仿前蘇聯T—34坦克的配套火炮研製的。前蘇聯的該項產品缺陷較多,如在瞄準時坦克抖動,射擊後戰斗室內煙霧彌漫。為此,研究人員結合我國自己的相關產品,特別是為了適應131輕型坦克和水陸兩用坦克的需要,從1962年開始重新設計帶抽氣裝置的85毫米坦克炮,經過兩年的努力,獲得了定型樣炮,到1964年被批准生產,命名為63年式85毫米坦克炮。
該坦克炮的主要性能數據是:口徑為85毫米,在現代坦克炮中屬於口徑較小的炮種;最大射程為12400米;直射距離,在使用穿甲彈時為953米,使用破甲彈為961米;炮長4645毫米;後坐長280至320毫米;炮身重1200公斤,後坐部分重900公斤;配用彈種為穿甲彈、破甲彈、榴彈;攜帶彈葯量為47發;裝填方式為人工;配屬的坦克為62式輕型坦克。乘員人數為4人。
1963年式85毫米坦克炮的技術和結構的主要特點是:該坦克炮的炮身為單筒身管,炮身的前部裝有抽氣裝置,炮閂為半自動立楔式,反後坐裝置由制退機和復進機組成,制退機為液壓節制桿,復進機為液體氣壓式。擊發機構分為電擊發和手擊發兩種形式。炮架由筒形搖架、左護板、右支臂和護架組成。主要用以連接炮身和反後坐裝置,同時,也用於安裝高低機水準器、電磁鐵、手擊發裝置和後坐顯示器等。高低機為外齒嚙合型,當轉動高低機手輪時,蝸桿帶動蝸輪和高低機齒輪轉動,使火炮變換高低仰角。
火炮加裝了抽氣裝置。車體發動機採用水冷,另設有加溫系統。具有電起動和空氣起動兩種方式。乘員配裝晝間光學瞄準鏡,駕駛員配有紅外夜視儀。
與以前的同類火炮相比,主要的改進技術是,採用了抽氣裝置,減少了戰斗室內的霧氣;安裝了彈簧補償器,消除了高低跳動現象,減輕了俯仰范圍內的不平衡力矩;手動輪的力矩由原來的5公斤降低到2公斤;制退桿由原來的兩條溝槽改為4條溝槽,提高了復進速度,解決了射擊後不退殼的問題;制退桿與活塞套由螺紋連接改為壓力配合,解決了射擊後套筒變型的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