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魚雷發射裝置設計原理電子版

魚雷發射裝置設計原理電子版

發布時間:2022-08-09 09:01:30

① 魚雷工作原理什麼

因為高命中率和高隱蔽性,魚雷是每位潛艇艇長發現目標後的首選武器,魚雷的原理和導彈差不多,只是沒導彈先進,潛艇發現敵艦(艇)後,一般不會立即發動攻擊,而是計算出敵艦(艇)的航線,事先趕到敵艦(艇)的前進航線上,進行伏擊。在潛艇的偵測聲納發現敵艦(艇)進入魚雷的射程後,潛艇就會打開火控聲納鎖定敵艦(艇),然後向魚雷倉注水,向火控計算機輸入敵艦(艇)數據,准備進行引導。魚雷發射後,在前期採取線導方式,就是從魚雷屁股上拉一根光纜,連接到潛艇上,通過這條光纜,火控計算機不斷地對魚雷進行方向引導,彈道修正,在後期,即快接近敵艦艇後,打開魚雷自身的火控雷達和火控計算機,自行偵測附近海域內符合潛艇火控計算機提供的數據的艦艇,發現目標後,立即通過魚雷自身的火控雷達將目標數據重新測定,然後把潛艇火控計算機和魚雷火控雷達測得的數據匯總到魚雷火控計算機。最後切斷線纜,魚雷進入攻擊狀態,瞬間大幅提高航速直至擊中目標。針對同一目標,單發魚雷命中率70%,雙發命中率98%,所以一般艦艇發出被魚雷鎖定的警報後,都都會開始銷毀資料,或者向上級發出最後通信浮標,通報該區域有潛艇出沒,然後就等死了.... 簡單的說是炸彈+動力系統+導航系統(尋的)
工作原理是:通過尋的頭探測目標,經過信號的放大、解算後計算出魚雷與目標的相對位置關系以及速度關系,再由三角原理解算攻擊軌跡。控制系統將信號傳遞到舵面,控制魚雷的航跡對目標進行攻擊。

② 請問:導彈、魚雷、火箭炮,為什麼一按按鈕,就可以出膛,是什麼原理呢另外,坦克炮、牽引火炮的炮彈

導彈與火箭炮的發射動力都是火箭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的原始啟動都是由電能來實現的,因此我們可以按下電鈕發射導彈或火箭炮,魚雷的發射先是由壓縮空氣把它推出發射管,然後再啟動電動螺旋槳,推動魚雷前進,而釋放壓縮空氣的電磁閥也是由電鈕控制的,普通炮彈的發射,是由發射葯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推動炮彈彈頭前進的,炮彈發射葯是由機械能觸發底火點燃的,所以火炮發射一般沒有按鈕,而是有類似於槍支扳機的機械裝置,當然這個裝置有點大和沉,需要一個人用力拉才能觸發,總之大炮就是一支小號的長槍,其發射原理和長槍一模一樣

③ 氣動不平衡魚雷發射裝置是如何工作的有何好處

http://jpkc.nwpu.e.cn/dzjc/yuleigl/wlkt/ch11/11.4/11.4.2a.html
這個網頁專門介紹「潛艇氣動不平衡式魚雷發射裝置的組成及部件動作原理」

優點:結專構簡單、製造成本低屬、維修方便
缺點:
1. 非平衡式的發射裝置,受發射深度的影響;
2. 大發射深度時,需要攜帶大量的壓縮空氣。

④ 潛射導彈的發射原理是什麼尤其是它在水中是依靠什麼動力推出水面

目前,潛射反艦導彈水下發射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為乾式無動力發射,另一種為乾式有動力發射,前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國的潛射「魚叉」反艦導彈,後者則以法國的「飛魚」反艦導彈為代表。三叉戟2-D5潛射彈道導彈發射升空 這兩種發射方式的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其水下運載器的設計不同。前者的運載器被發射出魚雷發射管後,利用發射動力和運載器本身所具有的浮力在水中航行並上浮,當箱體以一定角度升到水面時,自動拋掉運載器的前蓋,同時,導彈助推器在運載器內點火將導彈推出,導彈隨即轉入空中飛行狀態。與無動力方式相比,有動力發射的運載器尾部裝有火箭發動機、水下控制舵及相關控制設備。通過魚雷發射管發射後,首先進入無動力控制段,在運載器離開潛艇10米後,運載器尾部的火箭發動機點火,將運載器加速到20米/秒的速度,經過10-15秒後,運載器與海平面呈45度角出水並躍入空中,其出水高度可達20米以上。此時通過運載器中的燃氣發生器的推力,由一個活塞將導彈從運載器中彈出,反艦導彈助推器點火,導彈進入空中飛行狀態。這兩種發射方式各有各的設計難點及作戰優勢。採用無動力運載器發射方式時,為減少運載器在水下的速度損失,保證其出水速度的要求,潛艇只能採用潛望鏡深度發射,隱蔽性要差一點,而採用有動力運載器發射方式則不存在這一缺憾,因此可以在潛艇的全作戰深度內進行導彈發射,隱蔽性要高一些。

⑤ 魚雷的推進原理是什麼

原理來很簡單:用推進器推動彈體在源水中前進,擊中遠處的艦只

推進器分為:壓縮氣體、熱機、固體燃料、電動力等等

早期魚雷大多用壓縮氣體來推進。

魚雷從最早的瓦斯雷發展到現在的電動力和熱動力魚雷,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魚雷動力裝置的性能決定著魚雷的航速和航程。熱動力魚雷雖然在航速和航程方面都優於電動力魚雷,但其技術難度大,研製周期長,航行深度受背壓影響,噪音大,航跡明顯,隱蔽性差。而電動力魚雷可在大深度航行,功率不受背壓影響,噪音小,不排氣,無航跡,隱蔽性好,造價也比較低廉,其單雷價格是熱動力魚雷的三分之一。因此各國海軍大都同時裝備有熱動力和電動力魚雷,以發揮各自優勢,提高作戰能力。
為了解決熱動力魚雷在大深度航行時的影響,各個國家都在研究半閉式和閉式循環動力裝置,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電動力魚雷關鍵是高能電池的研究。目前銀鋅電池是在役魚雷上使用最多的一種電池。魚雷電機的發展方向是進一步改進永磁電機,提高推進電機的可靠性、維修性、比功率等性能。為了解決電動力魚雷航程短的問題,還可藉助於空投及火箭助飛的發射方式,綜合利用魚雷與發射裝置之間的搭配關系,進一步提高魚雷的作戰指標。

⑥ 魚雷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魚雷是海戰中在水中使用的武器。現在的魚雷,發射後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艦船,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爆炸。它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大的特點,可以說是 「水中導彈」。它的攻擊目標主要是戰艦和潛水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水道。魚雷雷身形狀似柱形,頭部呈半圓形,以避免航行對阻力太大。圖6-7所示是線導魚雷的外形和結構。它的前部為雷頭,裝有炸葯和引信;中部為雷身,裝有導航及控制裝置;後部為魚尾,裝有發動機和推進器等動力裝置。魚雷的動力系統能源分別為燃氣和電力等。根據不同的需要,魚雷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直徑為533毫米以上的為大型魚雷;直徑在400~450毫米之間的為中型魚雷;直徑為324毫米以下的為小型魚雷。魚雷主要用艦船攜帶,必要時也可以用飛機攜帶。在港口和狹窄水道兩岸,也可以從岸上發射。魚雷在水中航行的速度為70~90千米/時。

魚雷的前身是一種誕生於19世紀初的 「撐桿雷」,撐桿雷用一根長桿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戰時小艇沖向敵艦,用撐桿雷撞擊爆炸敵艦。1864年,奧匈帝國海軍的盧庇烏斯艦長把發動機裝在撐桿雷上,利用高壓容器中的壓縮空氣推動發動機活塞工作,帶動螺旋槳使雷體在水中艇行攻擊敵艦。但由於艇速低、艇程短、控制不靈,盧庇烏斯的發明未策投入使用。曾參與上述研製工作的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成功地研製出第一枚魚雷。該魚雷借鑒了盧庇烏斯的發明,用壓縮空氣發動機帶動單螺旋槳推進,通過液壓閥操縱魚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魚雷的艇行深度。當時魚雷的艇速僅11公里/小時,射程180—640米,尚無控制魚雷艇向的裝置。因其外形似魚,而稱之為 「魚雷」,並根據懷特黑德的名字(意譯為 「白色」)(而命名為 「白頭魚雷」。幾乎與盧庇烏斯和懷特黑德同時,俄國發明家亞歷山德羅夫斯基也研製出類似的魚雷裝置。1887年1月13,俄國艦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噸的 「因蒂巴赫」號通信船發射魚雷,將其擊沉。這是海戰史上第一次用魚雷擊沉敵艦船。

1899年,奧匈帝國的海軍制圖員路德格·奧布里將陀螺儀安裝在魚雷上,用它來控制魚雷定向直航,製成世界上第一枚控制向的魚雷,大大提高了魚雷的命中精度。1904年,美國人E·W·布里斯發明發熱力發動機代替壓縮空氣發動機的第一條熱動力魚雷(亦稱蒸汽瓦斯魚雷),使魚雷的航速提高至約65公里/小時,航程達2740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魚雷已被公認為是僅次於火炮的艦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達1153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89%;艦艇162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總噸位達1366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68%;艦艇達369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38.5%。

1938年,德國首先在潛艦上裝備了無航跡電動魚雷,它克服了熱力魚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氣體形成航跡而易被發現的缺點。1943年,德國首先研製出單平面被動式聲自導魚雷,它可接收水而艦艇的雜訊自動導魚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又發明了線導魚雷,發射艦艇通過與魚雷尾部連接的導線進行制導,不易被干擾。50年代中期,美國製成雙平面主動式聲自導魚雷(又稱反潛魚雷),它可在水中三維空間搜索,攻擊潛航的潛艇。1960年,美國又首先研製出 「阿斯羅克」火箭助飛魚雷(又稱反潛導彈),它由火箭運載飛行至預定點入水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潛艇。70年代後、魚雷採用了微型電腦,改進了自導裝置的功能,協強了抗干擾和識別目標的能力。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時,航程達4.6萬米,盡管由於反艦導彈的出現,使魚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軍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攻擊型潛艇上,魚雷是最主要的攻擊武器。

前蘇聯的「基洛夫」號和「伏龍芝」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除美國外其它國家僅有的兩艘核動力巡洋艦,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艦。它們的滿載排水量達2.8萬噸,艦上各種導彈發射裝置達250管之多,最多可攜帶296枚導彈。它們分別於1977年和1981年下水。

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魚雷的研究、改進和製造,目的是使魚雷更輕便,進一步提高命中率、爆炸力和捕捉目標的能力。

⑦ 魚雷的原理是什麼,是怎樣推進的

自19世紀魚雷問世直到21世紀的今天,魚雷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非常輝煌的時期,世界各國在魚雷的研製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展。二戰之前魚雷沒有制導系統,是一種直航反艦武器。但是隨著潛艇技術的發展,反潛及潛載魚雷成為魚雷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為了快速打擊中、遠程目標,各國在魚雷的制導及發射方式上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高了魚雷的制導抗干擾能力,增加了自導作用距離,提高了命中概率。同時,發射方式由管裝發射發展到直升機空投發射和火箭助飛發射,使得魚雷的作戰效果大大提高。
一、魚雷發展的系列化
為完成不同的使命,魚雷一般按輕、重兩個系列發展。輕型魚雷直徑一般小於400毫米,重型魚雷直徑一般為533毫米。輕型魚雷適合於水面艦艇、直升機空投及火箭助飛發射,其主要任務是反潛,也兼顧反艦。重型魚雷適合於艦、艇管裝發射,其航程遠,爆炸威力大,用途廣泛,是發展的重點。在重型魚雷的研製中只有前蘇聯可以和海軍實力強大的美國相抗衡,它針對美國航母編隊,研製了超大口徑的65型魚雷,產生了一定的威懾作用。
但隨著魚雷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戰術思想的改變,目前魚雷已向通用化方面發展。在作戰海域方面既可用於深水也可用於淺水。
二、魚雷動力系統的發展
魚雷從最早的瓦斯雷發展到現在的電動力和熱動力魚雷,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魚雷動力裝置的性能決定著魚雷的航速和航程。熱動力魚雷雖然在航速和航程方面都優於電動力魚雷,但其技術難度大,研製周期長,航行深度受背壓影響,噪音大,航跡明顯,隱蔽性差。而電動力魚雷可在大深度航行,功率不受背壓影響,噪音小,不排氣,無航跡,隱蔽性好,造價也比較低廉,其單雷價格是熱動力魚雷的三分之一。因此各國海軍大都同時裝備有熱動力和電動力魚雷,以發揮各自優勢,提高作戰能力。
為了解決熱動力魚雷在大深度航行時的影響,各個國家都在研究半閉式和閉式循環動力裝置,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電動力魚雷關鍵是高能電池的研究。目前銀鋅電池是在役魚雷上使用最多的一種電池。魚雷電機的發展方向是進一步改進永磁電機,提高推進電機的可靠性、維修性、比功率等性能。為了解決電動力魚雷航程短的問題,還可藉助於空投及火箭助飛的發射方式,綜合利用魚雷與發射裝置之間的搭配關系,進一步提高魚雷的作戰指標。
三、魚雷制導技術的發展
從魚雷問世到二戰前所用的魚雷都是無制導的直航魚雷,是一種近程快速、威力大的反艦武器,但是由於雷上沒有自導裝置和非觸發引信,單雷命中概率很低,必須同時幾條雷齊射。
隨著水面艦艇性能的進一步發展,魚雷所要攻擊的目標在航速和機動性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無制導直航雷已停止生產。
二戰後各國相繼研製了聲自導魚雷。然而聲自導魚雷的發展遇到了越來越大的困擾。聲自導所利用的水聲信號同海洋環境雜訊、魚雷自雜訊、人工干擾雜訊、混響等混雜在一起,這給信號的提取和識別帶來了困難,尤其在魚雷航速很高時更是如此。這就要求聲自導魚雷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
目前世界先進國家所設計的重型魚雷大都採用了線導+主/被動聲自導技術,大大提高了魚雷的抗干擾和目標檢測能力。線導中所使用的導線大都是銅線,其缺點是導線重、體積大、抗拉力小、傳輸頻帶窄、信號衰減量大。而且線導魚雷中信號的衰減量和導線的長度成正比,導線越長信號衰減量越大,因此就限制了魚雷的航程。隨著光纖傳輸信息技術在通信領域內的成功應用,科研人員提出了以光纖代替普通銅導線用於魚雷的設計方案。美、法等國分別成功地進行了光纖線導的海上試驗,試驗距離達到了20~30千米。
在魚雷制導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除聲自導、線導、光纖制導等以外,有些國家還採用了尾流自導技術。尾流自導抗干擾能力強,可通過預編程設定,解決多目標情況下對預定目標的攻擊。前蘇聯的65型等魚雷都較好地利用了尾流技術,美國只有MK 45F魚雷採用了尾流自導技術,但並未普及。此外瑞典的TP61系列魚雷具有線導/被動聲自導功能,同時也具有尾流自導功能。
目前尾流自導技術只應用於反艦魚雷,尾流自導屬非聲自導,不受水文條件的影響,可在貼近水面高速航行,對於攻擊水面艦艇有較強的威力。同時由於尾流難以偽造產生,干擾尾流自導魚雷比較困難。因此尾流自導魚雷抗干擾能力強。尾流自導魚雷航速高、雜訊大、隱蔽性差。但由於魚雷是從艦船尾部進行跟蹤,處於聲納盲區之內,並且尾流消失需要時間,因此水面艦船對尾流自導魚雷實施對抗和規避很難奏效。
四、未來魚雷的發展趨勢
21世紀反潛、反艦形勢更加嚴峻,常規潛艇將以水下20~25節速度,核潛艇將以40節速度,在水深400~1000米處採用「隱形」及先進的水下對抗技術參與作戰,航空母艦等大型水面艦艇將以25~35節的航速,裝備十分完善的反導手段,並具有強大的對海、對空及反潛火力。
由於魚雷具有隱蔽性、大的水下爆炸威力和自導尋的的精確制導,魚雷在水下的作戰地位越來越高,它不僅是未來海戰有效的反潛武器,而且也是打擊水面艦船和航空母艦、破壞岸基設施的重要手段。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魚雷武器的發展,並根據未來海戰的需求和各自的戰術思想,結合本國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技術道路發展魚雷武器。
1.智能化制導魚雷
魚雷制導性能是魚雷戰術技術指標的核心內容,也是魚雷研製中的難點。制導性能將直接影響到目標的檢測和識別及抗干擾能力。對於現代戰爭而言,作戰艦艇都採用了多種不同類型的干擾器材,以對抗魚雷對其攻擊。因此各國專家都非常重視對先進的水聲對抗技術進行系統的研究。所以,未來海戰特別是水下戰斗實際上是探測與反探測,對抗與反對抗的較量。因此魚雷制導系統除了必須具有自導作用距離遠、搜索扇面大、導引精度高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具有較強的抗自然干擾,尤其是抗人工干擾的能力。同時能夠更有效地攻擊目標要害部位和薄弱環節。
魚雷智能化制導技術主要是通過制導系統應用高速數字微處理機,採用自適應技術,最優控制技術來實現的。由於水下電子對抗技術的日益發展,魚雷制導系統必須能夠對來自於自然和人工的干擾目標進行識別,根據其不同的特徵提取出有用的目標參量,然後由自適應控制系統選擇和調整其工作狀態和參數,瞄準在搜索攻擊過程中幾何尺寸變化大的目標,進行最優控制,從而實現「精確制導」,並以90°命中角擊中目標的要害部位。
智能化制導在國外魚雷已得到應用,能夠在復雜的海洋水聲環境中識別真假目標。
2.戰斗部聚能爆炸技術
戰斗部是魚雷武器唯一有效載荷。戰斗部的威力大小,對目標的毀傷程度與裝葯的數量、質量、爆炸方式等有關,也同魚雷命中目標的位置、艦艇結構有關。
現代艦艇為了自身的安全,在結構設計及材料選擇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且在一些先進國家的潛艇上得到了應用。這就大大增加了潛艇的下潛深度和抗爆能力。因此在裝葯量和炸葯質量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只能採用新的爆炸技術。
在提高爆炸威力方面,各國除繼續研究新炸葯外,都採用了定向聚能爆炸技術,具有40千克的裝葯量,產生250千克爆炸威力的效果。聚能爆炸技術主要用於輕型魚雷,而且採用聚能爆炸的魚雷只採用觸發引信而不採用非觸發引信。
3.火箭助飛魚雷的發展
在反潛武器中火箭助飛魚雷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了對付潛艇的威脅,魚雷武器系統在遠距離上的快速反應十分重要。魚雷和彈道導彈相結合構成的火箭助飛魚雷能用很高的速度把魚雷送到遠距離的目標附近,系統反應時間短,可以晝夜全天候使用,可以連續射擊,提高了目標殺傷概率。
火箭助飛魚雷已有多種型號裝備部隊。如美國的艦對潛「阿斯洛克」和前蘇聯的SS-N-14等。鑒於現代戰爭遠距離作戰的特點,火箭助飛魚雷的發展前景是非常樂觀的。
五、世界先進國家魚雷武器性能綜評
從第1條魚雷問世至今,魚雷武器的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不管在制導方式、動力裝置、自導作用距離還是航速、航程等各方面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型魚雷不斷出現,各國海軍的力量不容忽視。
美國1977年裝備部隊的MK 48-3魚雷是直徑為533毫米的重型魚雷,航速50節,航程46千米,航深914米,裝葯量達到267千克,採用的是觸發加非觸發引信,制導方式為線導加主/被動聲自導,動力裝置採用奧托燃料。到1985年裝備部隊的MK 46-5反潛魚雷直徑為324毫米,航速為45節,航程為11千米,航深750米,採用觸發加非觸發引信,制導方式為主/被動聲自導。該雷解決了淺水控制及直升機空投的問題,成為海軍淺海作戰的一個有力武器。到1991年裝備部隊的MK 50反潛魚雷就已採用了聚能爆炸技術,其裝葯量只有67千克,但爆炸威力卻相當大。對於海軍強國美國來講,其魚雷武器的發展相當迅速。英國1983年裝備部隊的「魚甫魚」就已採用了聚能爆炸及線導加主/被動聲自導技術,法國1991年裝備部隊的「海鱔」魚雷也採用了聚能爆炸及多頻主動聲自導技術。
可與美國海軍勢力相抗衡的前蘇聯在魚雷武器的發展上步伐也相當大。80年代,前蘇聯在53-65K和TЭСТ-71М基礎上改進研製出性能先進的УСЭТ-80通用型電動力魚雷,其航速為48~50節,航程18~20千米,自導作用距離可達900米,在反艦時採用尾流自導。該雷新的型號還採用了線導中心計算機、目標識別、水聲反對抗和泵噴推進器等新技術。90年代又在АПР-2魚雷基礎上研製出A3空投反潛魚雷。其自導作用距離可達到1500~2000米,航速大於60節,航程約3400米。另外經過長期的研究實踐,突破傳統的設計思想,研製出了新概念重型高速魚雷。該雷由普通潛艇發射,以約200節的高速航行在氣泡流場中,在15~20千米以外即可打擊航母等大、中型水面艦艇及岸基設施。同時可作為水下運載器裝載直徑324毫米的常規輕型自導魚雷,將其送入敵目標附近。
縱觀世界魚雷武器的發展,不難看出,在海軍需求的牽引及高科技發展的推動下,魚雷武器在其制導精度、智能化程序等方面還會有新的突破,高性能的魚雷武器會不斷出現,必將成為海軍作戰中一項最有效的水下導彈。

⑧ 火箭助飛魚雷的原理

艦艇在水中或水抄面發射,由火箭運載飛行到達預定點入水,自動搜索、跟蹤和攻擊潛艇的魚雷。亦稱反潛導彈,由火箭飛行器和聲自導魚雷組成。火箭助飛魚雷和發射裝置、射擊指揮控制系統、探測設備等構成火箭助飛魚雷武器系統。其空中飛行方式有巡航式和彈道式,飛行速度由亞音速到超音速,射程十到數十公里。攻擊程序是:探測設備發現目標並測得目標運動要素後,射擊指揮控制系統將射擊諸元自動輸給發射裝置和待發的火箭助飛魚雷;發射後,以時間程序控制、慣性制導或無線電指令制導等方式飛向目標區;到達預定點時,聲自導魚雷脫離火箭飛行器,打開減速傘,入水時解脫減速傘,入水後按預定程序進行搜索,發現目標後自動跟蹤、攻擊,直至命中。如攜帶核裝葯深水炸彈(不帶減速傘)時,入水下沉至預定深度爆炸,毀傷位於其威力半徑內的潛艇。

⑨ 魚雷是怎麼發射出去的

魚雷發射裝置的種類較多,原理各不相同,但主要可分為不平衡式和平衡式。內
不平衡式發容射裝置——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壓縮空氣作為發射能源,發射式將壓縮空氣送到發射管的後部,氣體在管內直接作用在雷尾上,將魚雷推出發射管。發射氣體在魚雷出管前收回,將氣排到潛艇艙內,以免形成氣泡暴露發射艇位置。當魚雷發射出去後,魚雷發射管內外的壓力不等,潛艇下潛得越深,內外壓差越大,要求發射裝置提供的發射能量(即壓縮空氣)越多,所以一般在小深度上發射,核潛艇一般不採用此種發射裝置。

平衡式發射裝置——原理與不平衡式正好相反,但也不是可以在任意深度發射,畢竟要受到潛艇最大下潛深度的限制,另外一般魚雷發射裝置的耐壓能力也比潛艇的固殼(艇體)小,所以發射深度一般要小於潛艇的最大下潛深度。
平衡式發射裝置又分為3種構造,一是液壓平衡式,即用高壓空氣推動活塞,活塞推動水,水推動魚雷;二是氣動助推式,即用高壓氣推動一根直桿,直桿直接把魚雷頂出去;三是自助式,即魚雷依靠自己的動力從發射管自航出去。

閱讀全文

與魚雷發射裝置設計原理電子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酒精燈加什麼儀器好 瀏覽:143
機械報驗要哪些材料 瀏覽:112
加工中心減壓閥門怎麼接 瀏覽:466
室外曖氣管道閥門給水和回水閥都要打開嗎 瀏覽:345
手機工具箱里的什算器 瀏覽:151
九年級實驗電路器材在哪裡買 瀏覽:899
機床工作油過敏怎麼處理 瀏覽:685
冷凍機的製冷是根據什麼原理 瀏覽:142
中國軸承市場如何 瀏覽:517
奧迪q7儀表盤多少邁 瀏覽:276
煤化工企業都用什麼閥門 瀏覽:211
農殘檢測裝置顯色劑 瀏覽:431
Sis氣動閥門怎麼選 瀏覽:896
深圳煤氣罐閥門怎麼裝 瀏覽:831
彈簧儲能裝置的加熱器作用 瀏覽:151
東莞妙達電動工具 瀏覽:11
哪裡有直銷廣告器材 瀏覽:955
空調製冷季節指的什麼 瀏覽:718
機械革命x1多少錢 瀏覽:188
斗車軸承怎麼換視頻 瀏覽: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