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輝光球的相關應用
在日常生活中,低壓氣體中顯示輝光的放電現象,也有廣泛的應用。例如,在低壓氣體放電管中,在兩極間加上足夠高的電壓時,或在其周圍加上高頻電場,就使管內的稀薄氣體呈現出輝光放電現象,其特徵是需要高電壓而電流密度較小。輝光的部位和管內所充氣體的壓強有關,輝光的顏色隨氣體的種類而異。熒光燈、霓虹燈的發光都屬於這種輝光放電。
霓虹燈,即氖燈。是一種冷陰極放電管,把直徑為12-15毫米的玻璃管彎成各種形狀,管內充以數毫米汞柱壓力的氖氣或其他氣體,每1米加約1000伏的電壓時,依管內的充氣種類,或管壁所塗的熒光物質而發出各種顏色的光,多用此作為夜間的廣告等。若把電容器接在霓虹燈兩極上,則可做成時亮時滅的霓虹燈廣告。電容器的電容大,亮滅循環的時間長;電容器電容小,則亮滅的時間較短。霓虹燈需要電壓較高。燈管越細,越長需要的電壓就越高。
日光燈,亦稱「熒光燈」。一種利用光質發光的照明用燈。燈管用圓柱形玻璃管製成,實際上是一種低氣壓放電管。兩端裝有電極,內壁塗有鎢酸鎂、硅酸鋅等熒光物質。製造時抽取空氣,充入少量水銀和氬氣。通電後,管內因水銀蒸氣放電而產生紫外線,激發熒光物質,使它發出可見光,不同發光物質產生不同顏色,常見的近似日光(熒光物質為鹵磷酸鈣)。熒光燈光線柔和,發光效率比白熾燈高,其溫度約在40-50攝氏度,所耗的電功率僅為同樣明亮程度的白熾燈的1/3 – 1/5 。廣泛用於生活和工廠的照明光源。
還有一種是氙燈,氙燈是一種高輝度的光源。它的顏色成分與日光相近故可以做天然色光源、紅外線、紫外線光源、閃光燈和點光源等,應用范圍很廣。其構造是在石英管內封入電極,並充入高壓氙氣而製成的放電管。在稀有氣體中,氙的原子序數大,電離電壓低,容易產生高能量的連續光譜,並且因離子的能量小,電極的壽命長達數千小時。因點燈需要高電壓,要使用附屬的啟動器、安定器、點燈裝置等。
在各種各樣的輝光中,最神奇的還要算人體輝光了。1911年倫敦有一位叫華爾德·基爾納的醫生運用雙花青染料刷過的玻璃屏透視人體,發現在人體表面有一個厚達15毫米的彩色光層。醫學家們對此研究表明,人體在疾病發生前,體表的輝光會發生變化,出現一種干擾的「日冕」現象;癌症患者體內會產生一種雲狀輝光;當人喝酒時輝光開始有清晰、發亮的光斑,酒醉後便轉為蒼白色,最後光圈內收。吸煙的人其輝光則有不諧和的現象。那麼人體到底有哪些輝光現象呢?
疾病輝光,在醫學領域,根據人體發出的冷光信息,不僅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還可以用來診斷疾病。在疾病發生前,體表的輝光會發生類似太陽的「日暈」現象。一般認為呈紅亮色的光說明健康狀況良好,呈灰暗色的輝光則說明病重。
愛情輝光,在男女交往中,人體輝光還是愛情的標志。前不久,美國學者在一家照相館利用一種高科技微光檢測儀對一些拍攝訂婚照、結婚照的男女進行觀測,發現情侶手挽手拍照時,女性指尖上的光暈特別亮,並向男方指尖延伸過去;而男子的指尖光暈卻會略微後縮以順應女性的光圈。每當兩性真情擁抱接吻時,彼此的輝光奇妙的交織在一起,且變得分外明亮。
意識體能輝光,科學家預測:人體輝光還可以應用於其他方面,如運動員比賽前可進行「輝光體能預測」,教練們可以及時了解運動員的身體狀況。
有的科學家把人體輝光用到犯罪學中去,因為人體輝光會隨著大腦思維方式、行為意向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暈圈。
對犯人也能進行「人體輝光監控」,如犯人企圖說謊,身上的輝光便會出現種種彩色斑點交替閃耀跳動。
人體輝光產生的原因,科學家們至今各抒己見。一些人認為輝光現象除了人體白細胞之外,還可能使人體體表某種物質、射線與空氣復合產生的,或是一種水汽和人體鹽分與主頻電場作用的結果,或是人體的光導系統——經絡系統顯示它的「廬山真面目」。
2. 求一篇大學物理演示實驗觀後感!!!
大學物理演示實驗觀後感
在這次的演示實驗課中,我見到了一些很新奇的儀器和實驗,通過奇妙的物理現象感受了偉大的自然科學的奧妙。踏進實驗室的大門,寬敞明亮的實驗室,排列整齊的實驗設備,讓從小對實驗感興趣的我一下子變得興奮起來。老師講課聲情並茂,並帶我們參觀了整個實驗室,演示了很多實驗,還請了同學協助,過程有趣極了。
進入教室,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那閃閃發光的球體。用指尖觸及玻璃球外殼,便見輝光在手指的周圍處變得更為明亮,產生的弧線順著手的觸摸移動而游動扭曲,隨手指移動起舞,十分漂亮,十分奇特。經過老師的介紹才知道它叫做輝光球。
最刺激的當屬高壓帶電作業了,實驗室里有高壓電線的模型,這可不僅僅是像而已,它是真的帶電的。當老師打開電源,用帶柄鐵鉤去觸碰電線,當場放出耀眼的電火花,並伴隨著噼里啪啦的聲響。
雅各布天梯。打開電源開關便可看到高壓放點電弧沿著「天梯」向上「爬」,同時聽到放電聲,直到上移的電弧消失,天梯底部將再次電弧放電上升。
錐體上滑實驗它是由一個傾斜的「V」形叉架(其頂點為最低點)和一個由二個圓錐體底面相接構成的空心體組成的。這個物體放在「V」形架的下端,則它會自動滑到上端去,但若放在上端它卻不會往下滑。這一現象似乎違背了常理。由它我想是不是可以制一個類似此模型的東西用於建築上將底樓的建築材料自動運到上面去。當然可能由於那個能自動上滑的東西換成實體,即增加了重量而無法自動向上滑了。
還有很多的演示實驗我沒有寫出,通過這次試驗讓我明白了很多實驗原理,擴大了我的知識背景,增進對現代技術的了解,同時也激發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和追求,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不僅要學好專業課,還要多了解科學技術,這樣才能擔起祖國交給我們的重任,才能把我國建設的更富強,更美好。
3. 輝光球的應用是什麼
輝光球作為一種具有娛樂性的電子科技產品,近年來不僅被科技館、學校作為實回驗演示器材,更是在各類商業活動答、酒吧、餐廳中頻繁出現.對其原理進行研究後,高中物理中電學部分以及原子結構部分的相關知識在輝光球實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和驗證.
4. 輝光球和特斯拉線圈的區別
輝光球與特斯拉線圈類似,都是一種中高頻無線電輻射裝置。區別在於功回率,小功率的需要在低答壓氣體內才能產生電弧。高功率的可以在空氣中產生電弧。
你可以使用下面這種方式驗證一下。
打開一個輝光球,在上面放一個一元硬幣,或者小一塊鋁箔。手持一個金屬物體靠近這個一元硬幣的時候就會有細小的電弧產生。
5. 大學物理實驗,演示實驗中的輝光球實驗,使用了哪些實驗儀器
輝光球發光是低壓氣體(或叫稀疏氣體)在高頻強電場中的放電現象。玻璃球中央專有一個黑色球狀電屬極。球的底部有一塊震盪電路板,通電後,震盪電路產生高頻電壓電場,由於球內稀薄氣體受到高頻電場的電離作用而光芒四射。
6. 問一個關於物理實驗儀器的問題
輝光球。球體裡面裝的不是液體,是稀薄的氣體,在高頻高壓下發生輝光放電現象。
7. 輝光球和閃電盤的共同點是什麼
輝光球與特斯拉線抄圈襲類似,都是一種中高頻無線電輻射裝置。
區別在於功率,小功率的需要在低壓氣體內才能產生電唬高功率的可以在空氣中產生電唬 你可以使用下面這種方式驗證一下。
打開一個輝光球,在上面放一個一元硬幣,或者小一塊鋁箔。
8. 觀看物理實驗的觀後感
1.教學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但分析判斷能力還不成熟,自主性還不強,因此還需要給予正
確的、及時的指導.在探究學習中完全放手、束縛太多都不現實,不僅不能實現教學目標,對後續課程的學習也有負面影響.因此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既需要學生的
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師的必要指導,在互動中實現教學目標.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一節公開課中,最初是想完全開放,自主探究.即創設情景後,
由學生觀察、討論、猜想平面鏡的成像特點,然後自行設計方案、小組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終得出成像特點.但是,試教過程中,明顯感到實在太難
駕馭,有的學生甚至對我的意圖也不完全明白,結果只好臨時調整教學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過反思,認識到只有好的願望、好的理念,不考慮學生的現狀,自
然不會獲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開課時,根據初二學生的認知能力重新設計了方案,適當增加了教師的指導,針對同學們的猜想,分步實驗,逐個檢驗,及時
交流,教師也成為研究主體中的一員,效果就理想多了.由於把學習過程還給了學生,沒有了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們依據自己的天性、智力水準,自然地在教師的
引導下完成認知過程,他們的熱情自然高漲,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討論,設計不同的方案,選取不同的實驗用具,積極動手實驗,再思考、討論、交流,儼然一幅科
學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舉左手,鏡中的像則舉右手等)外,學生在活動中又找到了幾種很有創意的方法.例如檢驗平面鏡成像和物體相對於鏡面是
否對稱時,一學生在拿起點燃的蠟燭在鏡前移動,發現蠟燭傾斜(開始並不是有意的)時,鏡中像也發生了傾斜,但傾斜的方向與蠟燭正好相反,運用數學中軸對稱
的知識,便得出物像相對於平面鏡對稱的結論;另一學生在實驗時,手中沒放下的火柴盒「幫了大忙」,他發現手中的火柴盒在蠟燭的左側時,火柴盒的像在蠟燭像
的右側,調換一下位置,像也跟著變化,於是也得出了物像對稱的結論.顯然,同學們在課堂活動中已經成為了教學主體,他們為自己的發現(或稱為創新)而歡
欣,我想這樣的親歷的探究過程他們會終生難忘.
探究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知和實踐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也必須成為主體,他們各自通過自己
的能動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並且和諧互動,只有這樣,探究教學活動才能順利展開.如果教師、學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積極、能動、自主、創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
色,便失去了主體的特性,那麼,探究教學的目標也就不可能實現.
探究活動應允許學生出錯,不追求活動的完整性
由於器材、環境、知識水準、
操作技能等原因,學生的實驗結果和結論有時誤差較大.教師若以此為契機提出問題,通過分析、討論,找出原因,改進實驗方法,這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和綜合能力會大有益處.切不可輕率指責、否定.同時,課前分組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狀況,活動過程中及時組織交流,以使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見解,從而學
會攜手合作以實現活動目標.當然,課後的補救也是必要的.對探究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小組或個人,教師應提供再探究的機會,幫助他們在分析失敗原因的基礎上,
改進實驗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敗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共性的問題,教師要採取恰當的措施補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課題.這很正常,正是問題或錯誤,才有了改
進和創新.
《研究串聯電路特點》的一節課中,由於分組自主探究,學生的活動熱情很高,八個小組中的五個都由實驗數據歸納出了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電
壓特點.但是,有一個小組,實驗數據幾乎無規律可循,另兩個小組的實驗數據近似與電路特點相吻合.在交流時,由於受到有正確結論的小組的影響,後兩個小組
的代表說:「我們的實驗數據顯示:串聯電路中各導體中的電流基本相等;串聯電路中各導體兩端電壓之和基本等於電路兩端的總電壓.」而實驗數據出現問題的那
個小組的代表交流時講道:「我們小組的實驗不能驗證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猜想是否成立.」這種情況的出現非常正常,由於連接電路時導線接頭處接觸電阻的
影響或操作不當,導致實驗失敗.考慮到本節課的時間有限,我只做了對三個小組探究活動的肯定和對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認可,先請同學們(包括實驗結論
正常的同學)就此實驗現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節課再交流、討論.雖然教學進度被打亂,我還要花費一節課的時間來「善後」,但能讓同學們動起來,積極地
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課題,這不正符合了
2.應用
利用上述問題的結論可以解決「內陸地區為什麼比沿海地區溫差大?」的問題.
當然,在探究活動中我們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1、
開放性決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整個教學事態的發展必須處於教師的引導、控制之下;也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更輕松一些,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學生的
自主活動能夠有序、有效?這就要求設計者更充分地估計學生學習現狀、教學內容的難度,同時更恰當地進行環境設計、媒體設計等.
2、
教師在培養學生探究實驗時,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網路學習的能力,現在網路非常發達,在搜集資料時,也許幾乎想搜集到什麼就能搜集到什麼.例如在「探究阿基
米德原理」時,在網路網站輸入「阿基米德實驗」後,馬上就找到了「杠桿法」、「抽水法」等一些取材容易、簡單可行的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的方法.當然也比較容
易地搜索到了不錯的免費課件.
3、 真實的教學環境相比,在探究教學設計中教師有充足時間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周密計劃、反復檢查.因此,教師要對探究教學所涉及的各個因素進行反復的預演,達到能夠比較精確地控制這些因素,特別是對整個探究過程的把握,是設計的難點之一.
4、
鼓勵提問,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教師該從一開始實施課題探究教學時,
就要保護、促進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因為多數學生還未養成發問的習慣,而且此時心中即使有問題也顧慮重重地怕自己提的問題太簡單、怕提錯了問題被別人笑話而
不願和大家一起探討,更不用說進行深入的課題探究了.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是完成設計的關鍵為此,我們應該深刻理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曾講過的這句
話:「錯了也沒關系,錯了馬上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
5、為了較好地完成物理探究的教學工作,教師首先要去適應新形式的變
化,教師不是知識的信息庫,不可能回答出學生們提出的所有的問題.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教師的作用就是要把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開發出來.要
善於在學生進行物理探究的每一個過程中,進行點撥與指導,使學生能夠在物理探究過程中學習知識,學習方法,學會研究.這是一項艱苦而有意義的工作,教師們
應克服一切困難並努力去完成好這項工作,並善於總結物理「探究活動」的教學經驗,使之不斷完善.
最後還要注意:物理「探究活動」不以傳授物理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社會、生活實踐,親身體驗並從實踐中感悟、探究為主,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或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結果.
第
3篇.對概念的形成及規律的建立,這應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對這一過程教師必須加以充分的「稀釋」,使學生知道其來龍去脈,從中體驗物理學家研究問題的方
法及科學探索的艱辛.例如《牛頓第一定律》,如果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一個靜態的結論,而不是引導學生循著規律的發現過程去體驗一番,這不能不說是教學的一
大缺憾.為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挖掘隱含在知識背後的科學方法,使其成為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源頭活水.在這一節中我安排學生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亞里士多德根據直覺得到的觀點錯在哪裡?(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亞里士多德沒有考慮摩擦力的存在.)
2、伽利略研究問題的方法有何特點?(實驗事實+科學推理=正確結論,這種研究方法對以後的科學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3、伽利略對科學的貢獻是什麼?(「毀滅直覺的觀點而用新的觀點來替代它.」——愛因斯坦)
4、笛卡兒對伽利略的表述作了何種改進?(運動的方向性問題,伽利略時代還沒有把物理量區分為矢量和標量.)
5、牛頓又是如何補充和完善前人的理論的?(①物體的運動並不需要力去維持,②提出了慣性的概念.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是伽利略思想的繼承.)
6、牛頓第一定律揭示的是什麼自然規律?(力和運動的正確關系)
7、你對牛頓「如果說我在科學上有什麼貢獻的話,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別人看得更遠的緣故」這個說法有何感想?(這是一句實事求是的摯語.)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教學重點應定位在充分展示科學家的原發現過程及揭示伽利略的研究問題的思想方法上,在教育和教學的層面進行適當的剪輯和編制,讓
學生追根溯源,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內心體驗和主動參與的「再發現過程」或「亞研究過程」,使學生真實體會到真理的發現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
要善於用邏輯推理與數學推導的方法進行探究教學
許多物理學的規則、公式,都是運用已學過的舊知識在具體的條件下,通過數學的嚴密推導而得出結論,這又是一個學習的重點,涉及到兩個方面:其一為邏輯推理
方式;其二為思維的方法.例如,力學中的動能:我們不僅要知道其表達式,更應知曉其推導過程:外力對物體做的功,如果用表示物體的動能,則有,根據牛頓第
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可得: 則我們把叫做動能.
4.
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現代物理教學模式,應作為我們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關鍵在於教師對於探究性教學的認同和對於有效的物理教學的責任感,同時,教師自身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科學探究作為物理教學的指導思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探究教學的方向發展.第一,將科學探究的
思想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之中.例如伽利略開創了實驗研究的先河,他對自由落體的研究堪稱科學探究的典範;牛頓經過對天體運動的長期思考,最終發現
了萬有引力,將地球與天體的運動規律統一起來,這都是科學探究歷程中的豐碑.第二,就像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一樣,學生的探究方式是靈活多樣的,而不是一整套
具體的模式和程序,教師應注意啟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第三,科學探究並不一定需要裝備良好的實驗室,教師要想辦法利用生活
中的低成本的物品,因陋就簡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嘗試解答並進行驗證」的過程去揭示知識規律,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其實質是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物理的理解和認識是通過親身經歷的學習過程而逐漸形成的.物理課不應當是聽課、記筆記、做實驗、做習題的結合,而應當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不斷探究物
理現象的本質與內在聯系的過程,將科學探究作為物理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這是體現物理學的本質與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相統一的要求,是物理教育發展的趨
勢.
、如何把探究精神滲透到物理教學中
(
物理學科是以實驗作為載體的,許多現象可以說明所要講述的物理知識.在教學中我通過探究實驗的設計,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實驗的教
學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摩擦力》時我提出:我們都知道,走路靠的是摩擦力,平
時我們走得很穩,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嗎?那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下面就讓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實驗:一組
探究摩擦力與接觸物體的材料是否有關,二組探究摩擦力與接觸物體的粗糙程度是否有關,三組探究摩擦力與正壓力是否有關.其次要引導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物理知
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科學猜想,鼓勵大膽提出假設,開展討論,分組設計檢驗猜想的實驗方案,包括選用哪些實驗器材、先後測量哪些物理量、具體如何操作
等.例如在《重力》一節的教學中,「探究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要引導學生猜測重力的大小可能與形狀,體積,質量等因素是否有關,並設計選用相關材
料進行探究.再次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探索實踐活動,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積極求知的心理傾向.例如
在《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教學中,我安排了「觸鼻」演示,裝置很簡單,效果卻不錯.取約二米長的線繩系在天花板上,下端拴一鐵球.演示時,請學生中的「勇
敢」者上來,讓繩拴著的鐵球偏離平衡位置,恰好能碰到參與者的鼻子,這時釋放鐵球,當鐵球返回時,不管是下面的觀看者還是上面的參與者都十分緊張,而鐵球
卻在剛要碰到參與者的鼻了時戛然而止,參與者安然無恙.由於學生參與了整個演示過程,感受十分深刻,對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很有幫助.
在概念的形成及規律的建立中進行探究教學
5. 運用「無錯原則」主動參與探究性實驗
「無錯原則」實際是「無責怪原則」,即只要學生積極參與就予以鼓勵,不怕學生失誤,而是千方百計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給予恰如其分的鼓勵,幫助學生在和諧的探究性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樹立自信心、上進心,這是教師教學思想、教學作風、教學技巧的一種獨特表現.
、使學生在探究性物理實驗中和諧發展
學
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兩層意思:首先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其次是使學生在全面發展基礎上具有特長.為此,在探究性物理實驗
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科學探究過程思維方法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物理探究性實驗學習過程,其中含著對學生物理思維方法的培養過
程,物理思維方法多種多樣,而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我情有獨鍾,頗有心得.例如,在探究性實驗學習「電磁感應」之前,可先讓學生回顧奧斯特實驗,並設
問:既然電能夠產生磁,那麼反過來磁是否能產生電呢……又如在探究性實驗學習了凸透鏡成像規律之後,可讓學生先判斷照相機、幻燈機的成像性質,然後運用逆
向思維分析解釋他們的成像原理.如此這樣,學生對一些物理知識問題在腦海中就產生了一定的逆向思維的習慣 ,有利於物理探究性學習.
和諧發展是全面發展的一個新的層面,只要擁有了和諧的教育理念,注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把和諧的理念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就能夠實現學生和諧發展的最研究成果
通過近一個學期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學生在科學探究中合作形成一種必不可少條件,從科學探究中的提出問題到最後結論的得出,無不充滿著學生和諧、快樂的交流,使學生團結、和諧氣氛中獲得了知識.
在科學探究中運用和諧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過程,應貫穿教學的始終,不是一個階段性的任務,本學期剛接新的班級,開展本課題其目的主要培養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合作意識,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探究活動更加有效
9. 很弱的小物理實驗原理,求高人解決~~急
作為文科生你為什麼要搞懂其中的原理?
作為理科生我實在搞不懂文科生,哈哈專
1。就是有些金屬屬有恢復某一特定條件下的形狀的本領
2。 真沒玩過,要不就是名字和我玩兒的不一樣
3。 陀螺就是靠運動保持穩定的好典型,不過我不知道啥翻身,孤陋寡聞了
4。 超導能夠更省電
……
作為理科生我也搞不懂其中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