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明同學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所用凸透鏡焦距為10cm,實驗裝置如圖.(1)蠟燭移至圖示位置
(1)凸透鏡位於50cm刻線處,蠟燭在35cm刻度線處,物距為50cm-35cm=15cm,像距為80cm-50cm=30cm,即光屏距離凸透鏡30cm,
此時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於投影儀或幻燈機.
(2)凸透鏡焦距為10cm,若將蠟燭向左移動,物距大於焦距成實像,物距增大,像距減小,光屏向左移動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當蠟燭向左移5cm,此時物距為15cm+5cm=20cm,u=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像距v=2f,則光屏向左移動10cm;此時屏幕上得到的像的特點是 倒立、等大的實像.
故答案為:(1)15;30;倒立;放大;投影儀;(2)左;10;倒立;等大.
❷ 小明同學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所用凸透鏡焦距為10cm,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蠟燭移至圖示
(1)15; 30; 倒立; 放大; 電影/投影儀 (2)左;10;倒立;等大 |
❸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所用的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現將凸透鏡、蠟燭和光屏放在如圖所示的光具座上
(1)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體和像分別位於凸透鏡的兩側,故C位置上放置光屏,則B位置上應放置蠟燭;
(2)如圖所示,現要在光屏上成縮小的像,即物距大於2倍焦距,像應該成在另一側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所以據圖可知,蠟燭應左移動,光屏應向左移動;
(3)蠟燭不斷燃燒,燭焰不斷降低,過光心的光線不改變方向,像的位置向上移動;
(4)從不同方向觀察光屏上的像,光屏應該發生漫反射,表面應該是粗糙的;
故答案為:(1)蠟燭;(2)左;左;(3)上;(4)粗糙;
❹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小明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1)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通過調整
(1)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通過調整,使燭焰、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分析上圖不難看出,此時的物距是30cm,像距是15cm,由於焦距是10cm,故此時物體處於2倍焦距以外,光屏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若沒有移動蠟燭和光屏,而是移動凸透鏡,結果再次在光屏上得到了一個清晰的像,據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一定是物距是15cm,即透鏡處於光具座的35cm處,此時的像距是30cm,即此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幻燈機和投影儀就是利用該原理製成的;
(3)由於凸透鏡所成的實像與物體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小明又輕輕向左吹蠟燭的火焰,發現光屏上的像向右傾斜.
故答案為:(1)高度;(2)35;倒立;放大;投影儀;(3)右.
❺ 如圖所示是「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裝置示意圖.已知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 (1)光具座上依次放置_____
(1)凸透鏡必須位於蠟燭和光屏之間.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成像在光屏的中心,便於測出物距和像距. (2)凸透鏡位於40cm處,蠟燭在10cm和20cm之間,距凸透鏡約25cm,焦距為10cm,在二倍焦距以外故成縮小的像. (3)光屏上成燭焰放大的像,物體應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所以蠟燭應放在刻度尺上20cm至30cm之間的某一位置,光屏應放在刻度尺上大於60cm的某一位置上.生活中的投影儀就是應用這一原理工作的. (4)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找不到像,所成的像可能是虛像,所以物體在一倍焦距以內. 答案為:(1)蠟燭; 凸透鏡;光屏; 同一高度;為了成像在光屏的中心,便於測出物距和像距. (2)縮小. (3)20cm至30cm; 大於60cm; 投影儀(或幻燈機). (4)蠟燭在凸透鏡的一倍焦距以內(或燭焰在凸透鏡的焦點上). |
❻ 小明用圖示裝置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所用凸透鏡焦距為10cm.(1)點燃蠟燭後,發現燭焰的像成在光屏的
(1)由於凸透鏡成倒立的實像,此時像成在光屏的上方,所以燭焰相對於凸透鏡向上移動,使成的像向下移動.因此應向下移動凸透鏡.
因為凸透鏡焦距為10cm,此時物距為50cm,處於2倍焦距之外,所以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的.
(2)透鏡仍在光具座50cm刻線處,將蠟燭移到35cm刻線處,此時物距減小到1倍和2倍焦距之間,此時像距會變大,成的像也變大,像距應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光屏應向右移動.
(3)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個大小不變的圓形光斑,說明折射光線是平行的,則可能出現的原因應該是物距等於焦距.
故答案為:(1)下;縮小;照相機;(2)右;(3)物距等於焦距.
❼ 小明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所用的凸透鏡焦距為10cm,如圖所示.實驗過程中,在光屏上可得一個
(1)已知焦距等於10cm,從圖中可知,物距等於15cm大於焦距小於二倍焦距,因此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2)將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互換後,物距大於二倍焦距,因此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3)若將蠟燭移動30cm處,此時蠟燭在2f處,所以成等大、倒立的實像,所以像距需要從80cm處移到70cm處,因此光屏要向靠近透鏡方向移動10cm.
(4)遮住凸透鏡的上半部,物體上任一點射向凸透鏡的下半部,經凸透鏡折射後,照樣能會聚成像,像的大小不發生變化,折射光線減少,會聚成的像變暗.
故答案為:(1)倒立、放大的實像;(2)倒立、縮小的實像;(3)C;(4)D.
❽ 小軍同學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請你回答以下問題:(1)實驗時應
(1)實驗時應將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點燃蠟燭後,調節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無論如何移動光屏,從光屏上都不能得到燭焰清晰的像,可能是因為物距小於焦距,成了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有可能物體在焦點上,不能成像;可能是光具座的長度小於凸透鏡的4倍焦距.
(3)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當燭焰距凸透鏡30cm時,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於照相機和攝像機.
故答案為:(1)同一高度;(2)物距小於焦距(答案不唯一);(3)縮小;照相機.
❾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所用凸透鏡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畫一直線並標明刻度,將
(1)若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則燭焰的像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甚至無法成像.
故答案為: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若光屏在75cm處,則像距為75-50-25cm,焦距是10cm,所以像處於2f之外,所以在光屏上成放大、倒立的實像.
故答案為:放大;倒.
(3)蠟燭在10cm處,則此時物距為50-10=40cm,物距大於2f,所以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根據這個原理製成了照相機.
故答案為:縮小;照相機.
(4)因為凸透鏡成倒立的實像,不僅左右相反,而且上下相反.根據甲圖,首先找出左右相反的像即B,然後確定與B上下相反的像即D.
故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