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剛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圖中A為錳銅線,B、C、D為鎳鉻合金線,S表
B 、C; 長度
㈡ 小剛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請你解答以下問題:(1)該實驗採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
(1)觀察像的位置,(2)像和物的大小關系(3)不能
㈢ 小剛是個愛動腦筋、愛思考的學生,課余時間喜歡做一些小實驗。下圖為小剛利用某植物的枝條所做的實驗裝置
(1)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部位是葉(或「葉是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 (2)防止水分蒸發,干擾實驗結果 (3)單一變數 (4)甲 氣孔堵塞,水分蒸發不出去 |
㈣ 小剛和小麗兩位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驗證CO2與NaOH是否發生反應.(1)小剛用A裝置未看到明顯的
(2)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 二氧化碳為氣體,若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則會使廣口瓶中氣體壓強減小,使氣球鼓起;稀鹽酸與生成的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瓶中壓強增大,使氣球變癟; (3)做對比試驗,取兩個同樣大的礦泉水瓶充滿CO2後,注入同體積的水和NaOH溶液蓋上瓶蓋振盪,比較兩礦泉水瓶變癟的程度. 故答案為: (2)CO2+2NaOH═Na2CO3+H2O; 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瓶中壓強減小,使氣球鼓起;稀鹽酸與生成的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瓶中壓強增大,使氣球變癟. (3)取兩個同樣大的礦泉水瓶充滿CO2後,注入同體積的水和NaOH溶液蓋上瓶蓋振盪; 比較兩礦泉水瓶變癟的程度.
㈤ 小剛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記錄的數據如下:
(1)實驗過程中應注意:沿斜面向上勻速拉動木塊; (2)W 有用 =Gh=10N×0.2m=2N; W 總 =FL=4N×1m=4J; η= ×100%= ×100%=50%; (3)由表格中數據知,拉力F小於物體的重力G,可知斜面是一種省力機械; 且斜面越陡,在其它條件相同時,斜面的機械效率越高,可知其他因素相同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故答案為:(1)沿斜面向上勻速拉動木塊; (2)2;50%;(3)省力;高. 斜面傾 斜程度 | 小車重 G/N | 斜面高 h/m | 拉力 F/N | 斜面長 L/m | 有用功 W 有 /J | 總功 W/J | 機械效率 η | 較緩 | 10 | 0.1 | 3 | 1 | 1 | 3 | 33% | 較陡 | 10 | 0.2 | 4 | 1 | 2 | 4 | 50% | 最陡 | 10 | 0.4 | 6 | 1 | 4 | 6 | 67% | |
㈥ 小剛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實驗中,把蠟燭B放在薄透明玻璃板另一側______的
(1)在實驗中,把蠟燭B放在薄透明玻璃板另一側蠟燭A所成像的位置,則B的位置便是像的位置,分別測出B和A到平面鏡的距離,發現距離相等; (2)在實驗中,特意強調是與A完全相同的未點燃的B蠟燭,目的在於研究蠟燭B與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的問題; 若果將B蠟燭也點燃,則另一側也會較亮,B蠟燭也會產生一個像,並且不利於我們觀察到蠟燭A的像的准確位置. 故答案為:(1)蠟燭A所成像;相等的;(2)是否重合;B蠟燭也會產生一個像,不利於我們觀察到蠟燭A的像的准確位置.
㈦ 小剛同學利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圖中a、b、c表示止水夾)。請按要求填空: (1)若用二氧化錳和濃
(1)→F→G→C→E(2)H 2 、CO 2 、H 2 S等(3)Cu+4HNO 3 (濃) = Cu(NO 3 ) 2 +2NO 2 ↑+2H 2 Oa 、b ; c雙手緊握(或微熱)試管丁使試管中氣體逸出,NO 2 與水接觸後即可引發燒杯中的水倒流入試管丁
㈧ (2009北京)小剛和小麗兩位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驗證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氫氧化鈣都能發生反
(1)小剛關閉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無明顯變化.假設A中為氫氧化鈣,則一定變渾濁;可推測B中盛放的物質為氫氧化鈣,無現象,因為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干凈; (2)小剛關閉K,繼續通入二氧化碳,A中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完,所以二氧化碳與B中氫氧化鈣溶液,故化學方程式為: Ca(OH)2+CO2=CaCO3↓+H2O;此步實驗目的是驗證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能發生反應; (3)已知「通常狀況下,1體積的水約能溶解1體積二氧化碳」,則量取50ml上述溶液放入A,最多溶解50ml二氧化碳,剩餘的二氧化碳一定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而剩餘的二氧化碳再與氫氧化鈣反應,所以「A、B中均無明顯變化」.故小麗用洗滌干凈的上述裝置重新實驗,分別量取50ml上述溶液放入A、B中,關閉K,通入約500ml二氧化碳,A、B中均無明顯變化.此實驗可以說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其理由是關閉K時,B中溶液無明顯變化,且通入的二氧化碳體積遠大於A中溶液的體積,說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 故答為:(1)氫氧化鈣; (2)Ca(OH)2+CO2=CaCO3↓+H2O;驗證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能發生反應; (3)關閉K時,B中溶液無明顯變化,且通入的二氧化碳體積遠大於A中溶液的體積,說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
㈨ 小剛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在實驗過程中記錄了下表所示的數據.請你根據下表中的數
實驗中用刻度尺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用秒錶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 該實驗依據的公式是V= ; 從B到F的距離: S=50cm-10cm=40cm, 所用的時間t=28s-6s=22s, 小車的平均速度: V= = ≈1.82cm/s. 故答案為:(1)刻度尺;秒錶;(2)V= ;(3)1.82cm/s.
㈩ 小剛利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探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如果動力臂和阻力臂保持不變,動力跟阻力的關系
(1)使用彈簧測力計之前,把彈簧測力計的指針調零. (2)根據杠桿平衡條件 = 得,如果動力臂和阻力臂保持不變, 的比是定值,所以動力和阻力成正比,所以圖象A正確. (3)設杠桿的每一個小格為l,每一個鉤碼的重為G,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4G×3l=F×6l, 如圖中彈簧測力計示數為:F=2N. A.減少1個鉤碼,根據杠桿平衡條件,3G×3l=F×6l,彈簧測力計示數為:F 1 =1.5N. B.減小2個鉤碼,根據杠桿平衡條件,2G×3l=F×6l,彈簧測力計示數為:F 2 =1N. C.減小3個鉤碼,根據杠桿平衡條件,G×3l=F×6l,彈簧測力計示數為:F 1 =0.5N. D.把鉤碼向左移一個小格,根據杠桿平衡條件,4G×2l=F×6l,彈簧測力計示數為:F 1 =1.3N. 故答案為:(1)調零;(2)A;(3)B. |
與小剛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