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溶解時的吸熱放熱現象實驗裝置為什麼不加保溫裝置
溶解時的吸熱放熱現象實驗裝置為什麼不加保溫裝置
溶解熱測定
實驗裝置可以測定放熱反應熱效應,通過比較溶劑溶解前後的溫度差異,然後根據Q=CmΔt來求出熱量的轉化值,不過這樣導致散失的熱量無法統計,可以定性分析,但不是用於定量分析。
物質的溶解:
物質的溶解往往同時進行著兩個過程:一是晶格破壞,為吸熱過程;二是離子的溶劑化,為放熱過程。溶解熱是這兩種熱效應的總和。最終是吸熱還是放熱,則由這兩種熱效應的相對大小來決定。
本實驗在定壓、不做非體積功的絕熱體系中進行時,體系的總焓保持不變,根據熱平衡,即可計算過程所涉及的熱效應。
❷ 一某同學在做「探究物質吸熱升溫的屬性」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在此實驗中,沙子和水吸熱的多少是通
(1)在此實驗中,沙子和水吸熱的多少是通過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反映的;
(2)實驗中需控制加熱方法相同、物質的質量相同、物質升高的溫度相同,並比較加熱時間的長短,得出吸收熱量的多少.
(3)由表格數據可知:水和沙子的質量相同,升高溫度相同時,水需要的加熱時間要長於沙子需要的時間.故質量相同的不同種物質升高相同溫度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種類、升高的溫度有關.
故答案為:(1)加熱時間;(2)升高的溫度;(3)種類;升高的溫度.
❸ 如圖所示是「比較水和煤油吸熱升溫特點」的實驗裝置.(1)為了獲得更直觀、更科學的實驗效果,該實驗中
(1)在此實驗中,為了比較水和煤油吸熱本領的大小,我們可以加熱相同的時間,內觀容察升高的溫度的不同;也可以讓它們其升高相同溫度,比較加熱時間,來比較它們吸熱本領的大小.為了達到實驗目的前提條件是:在兩個相同的燒杯中應裝入相同質量和初溫相同的水和煤油;
加熱水和煤油時,要用攪棒不斷的攪拌,這樣可以使水和煤油受熱均勻;
相同的酒精燈加熱相同的時間,酒精燈放出的熱量就是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的熱量也就是相等的,水和煤油吸熱的多少是通過加熱時間來反映的;
(2)因為煤油比水的吸熱本領小,所以加熱相同的時間,它們吸收相等熱量時,質量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升高的溫度更高.
(3)選同樣的加熱時間(水和煤油吸熱相同),如t=3min時,QA>QB,△tA>△tB,所以B表示的是水吸熱升溫情況.
故答案為:(1)相同質量;受熱均勻;加熱時間;(2)煤油;吸收相同的熱量;(3)B.
❹ 溶解時的吸熱放熱現象實驗裝置為什麼不加保溫裝置
質溶於水時,都要吸收大量的熱。例如把硝酸鉀或硝酸銨溶解在水裡,就會發現溶液的溫度顯著降低。
另一些物質溶於水的時候,會放出大量的熱,例如把苛性鈉溶解在水裡,或者把濃硫酸緩緩地倒進水裡,就會發現溶液的溫度顯著升高。
物質溶解時,為什麼會有吸熱或放熱的現象呢?
這是因為:物質溶解,一方面是溶質的微粒——分子或離子要克服它們本身的相互之間的吸引力離開溶質,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質要擴散到整個溶劑中去,這些過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質溶解時,要吸收熱量。溶解過程中,溫度下降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溶解過程只是單純的擴散,就應該全是吸熱的,為什麼還有的放熱呢?原來,在溶解過程中,溶質的微粒——分子或離子不僅要互相分離而分散到溶劑中去,同時,溶解於溶劑中的溶質微粒也可以和溶劑分子生成溶劑化物(如果溶劑是水,就生成水合物)。在這一過程里要放出熱量。
因此,物質溶解時,同時發生兩個過程:
一個是溶質的微粒——分子或離子離開固體(液體)表面擴散到溶劑中去,這一過程吸收熱量,是物理過程;
另一個過程是溶質的微粒——分子或離子和溶劑分子生成溶劑化物並放出熱量,這是化學過程。
這兩個過程對不同的溶質來說,吸收的熱量和放出的熱量並不相等,當吸熱多於放熱,例如硝酸鉀溶解在水裡的時候,因為它和水分子結合的不穩定,吸收的熱量比放出的熱量多,就表現為吸熱,在溶解時,溶液的溫度就降低。反之,當放熱多於吸熱,例如濃硫酸溶解在水裡的時候,因為它和水分子生成了相互穩定的化合物,放出的熱量多於吸收的熱量,就表現為放熱,所以溶液的溫度顯著升高。
一種物質溶解在水裡,究竟是溫度升高還是降低,取決於溶解過程中兩種過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多少用q放代表溶質微粒擴散所吸收的熱量,用q吸代表溶質微粒水合時放出的熱量。若:
q吸>q放
溶液溫度下降
q吸<q放
溶液溫度升高
q吸≈q放
溶液溫度無明顯變化
溶質溶解過程的熱量變化,我們可以用儀器測得。
上面說的是單純的溶解過程,我還要補充一點將是如果溶質在溶液中要發生電離或水解(例如各種電解質),同時又要吸熱。而像生石灰溶解於水要與水發生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屬於比較特殊的情況,不能僅理解為溶解的過程
❺ 求物質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實驗簡圖
NAOH溶解在水中.
❻ 化學實驗探究物質溶解吸熱或放熱現象
實驗目的
定型探究物質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確定氯化鈉、硝酸銨、氫氧化鈉溶於水時是吸熱還是放熱。
實驗原理
物質溶於水時,如果溶解過程中吸熱,則所形成溶液的溫度會降低;反之,若溶解過程中放熱,則所形成溶液的溫度會升高。因此,可以通過測量物質溶解過程中溶液的溫度變化來判斷該物質溶解時是吸熱還是放熱。
儀器與試劑
燒杯(50或100mL),普通玻璃液體溫度計(水銀或酒精),100mL量筒,玻璃棒,托盤天平。
氯化鈉,硝酸銨,氫氧化鈉,蒸餾水。
實驗步驟
1.用量筒向燒杯中加入30mL左右的蒸餾水,用溫度計測量水溫。
2.用托盤天平稱取1g左右的氯化鈉加入燒杯中,開始計時。立即用玻璃棒攪拌,同時測定溶液溫度。每隔10s讀取一次溫度計示數,至氯化鈉完全溶解,再讀3個數據後停止。
3.洗凈燒杯,重復第1、2步操作,分別測量硝酸銨和氫氧化鈉的溶解熱效應。
數據處理
將測得的溶液溫度對時間作圖,分別得到氯化鈉、硝酸銨、氫氧化鈉溶解過程的溫度變化曲線。
討論
根據得到的曲線,判斷每種物質在溶解過程中是吸熱還是放熱。根據文獻報道,氯化鈉溶於水的熱效應不明顯,硝酸銨溶於水時吸熱,而氫氧化鈉溶於水則放熱。如果實驗得到的溫度變化曲線與文獻結論不符,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思考實驗應該改進的地方。
❼ 如圖所示是「比較水和沙子吸熱升溫的屬性」的實驗裝置.(1)除了圖示的器材外,本實驗要用到的測量工具
(1)根據吸熱公式Q=Cm△t可知,實驗還需要稱質量的天平,用攪棒攪動的目的是為了讓沙子和水受熱均勻; 放熱設備相同,只能通過加熱時間來控制水和沙子吸熱. (2)在本實驗中,可用來比較水和沙子吸熱升溫本領的方法是:若加熱時間相同,比較溫度計的示數升高值的多少;若溫度計示數的升高值相同,比較加熱時間; 沿海地區晝夜氣溫變化比內陸地區氣溫變化小的原因是:水的比熱容比泥土和沙子的比熱容大. (3)該實驗的變數控制,需要控制相同的加熱方法(如酒精燈火焰的大小,與易拉罐底的距離等)、使用相同的易拉罐、水和沙子的質量; 如果體積相等,他們的質量一定不同,所以不正確的是B. 故答案為:(1)天平;讓沙子和水受熱均勻;加熱時間;(2)溫度計示數的升高值;加熱時間;(3)B. |
❽ (2014哈爾濱模擬)學了比熱容知識後,小明和小亮又進行了「比較水和鹽水吸熱能力」的實驗,裝置如圖,
(1)根據吸熱公式Q=cm△t可知,實驗除了需要稱質量的天平,還需要秒錶記錄時間,並用溫度計測量溫度的變化;
(2)本實驗結論的過程:
思路一:m水=m鹽水,由水加熱的時間短可知Q水<Q鹽水;由水的沸點比鹽水的低而知△t水<△t鹽水;無法確定它們吸熱能力的大小關系;
思路二:根據Q=cm△t可得,
c水 |
c鹽水 |
| ||
|
Q水△t鹽水 |
Q鹽水△t水 |
c水 |
c鹽水 |
c水 |
c鹽水 |
| ||
|
Q水△t鹽水 |
Q鹽水△t水 |
c水 |
c鹽水 |
❾ 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的實驗方法
把CaO(也就是生石灰)放入冷水中,用溫度計可以測出溫度上升,這是放熱現象
吧NH4Cl或者NH4NO3晶體溶於水,會吸熱。一般銨根離子組成的晶體溶於水,都是吸熱的
❿ (2014哈爾濱模擬)如圖是研究汽化、液化中的吸放熱實驗裝置,在左右兩個大試管中分別加入13的水.實驗
(1)左管發生的是水的沸騰現象,水在沸騰後,撤去酒精燈停止加熱,水的沸騰停止,說明水的沸騰過程需要吸熱;
(2)右管發生的是液化,由於液化放熱,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右管中的水的溫度會升高,溫度計示數升高.
故答案為:水沸騰過程中需要吸熱;右側溫度計示數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