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溫度感測器測試及半導體冷控溫裝置實驗報告

溫度感測器測試及半導體冷控溫裝置實驗報告

發布時間:2021-12-14 19:29:18

㈠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怎麼寫 (半導體熱敏電阻的溫度特性)

摘要:熱敏電阻是阻值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的一種半導體電阻,具有許多獨特的優點和用途,在自動控制、無線電子技術、遙控技術及測溫技術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本實驗通過用電橋法來研究熱敏電阻的電阻溫度特性,加深對熱敏電阻的電阻溫度特性的了解。
關鍵詞:熱敏電阻、非平衡直流電橋、電阻溫度特性

1、引言

熱敏電阻是根據半導體材料的電導率與溫度有很強的依賴關系而製成的一種器件,其電阻溫度系數一般為(-0.003~+0.6)℃-1。因此,熱敏電阻一般可以分為:
Ⅰ、負電阻溫度系數(簡稱NTC)的熱敏電阻元件
常由一些過渡金屬氧化物(主要用銅、鎳、鈷、鎘等氧化物)在一定的燒結條件下形成的半導體金屬氧化物作為基本材料製成的,近年還有單晶半導體等材料製成。國產的主要是指MF91~MF96型半導體熱敏電阻。由於組成這類熱敏電阻的上述過渡金屬氧化物在室溫范圍內基本已全部電離,即載流子濃度基本上與溫度無關,因此這類熱敏電阻的電阻率隨溫度變化主要考慮遷移率與溫度的關系,隨著溫度的升高,遷移率增加,電阻率下降。大多應用於測溫控溫技術,還可以製成流量計、功率計等。
Ⅱ、正電阻溫度系數(簡稱PTC)的熱敏電阻元件
常用鈦酸鋇材料添加微量的鈦、鋇等或稀土元素採用陶瓷工藝,高溫燒制而成。這類熱敏電阻的電阻率隨溫度變化主要依賴於載流子濃度,而遷移率隨溫度的變化相對可以忽略。載流子數目隨溫度的升高呈指數增加,載流子數目越多,電阻率越小。應用廣泛,除測溫、控溫,在電子線路中作溫度補償外,還製成各類加熱器,如電吹風等。

2、實驗裝置及原理

【實驗裝置】
FQJ—Ⅱ型教學用非平衡直流電橋,FQJ非平衡電橋加熱實驗裝置(加熱爐內置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以及控溫用的溫度感測器),連接線若干。
【實驗原理】
根據半導體理論,一般半導體材料的電阻率 和絕對溫度 之間的關系為
(1—1)
式中a與b對於同一種半導體材料為常量,其數值與材料的物理性質有關。因而熱敏電阻的電阻值 可以根據電阻定律寫為
(1—2)
式中 為兩電極間距離, 為熱敏電阻的橫截面, 。
對某一特定電阻而言, 與b均為常數,用實驗方法可以測定。為了便於數據處理,將上式兩邊取對數,則有
(1—3)
上式表明 與 呈線性關系,在實驗中只要測得各個溫度 以及對應的電阻 的值,
以 為橫坐標, 為縱坐標作圖,則得到的圖線應為直線,可用圖解法、計演算法或最小二乘法求出參數 a、b的值。
熱敏電阻的電阻溫度系數 下式給出
(1—4)
從上述方法求得的b值和室溫代入式(1—4),就可以算出室溫時的電阻溫度系數。
熱敏電阻 在不同溫度時的電阻值,可由非平衡直流電橋測得。非平衡直流電橋原理圖如右圖所示,B、D之間為一負載電阻 ,只要測出 ,就可以得到 值。
當負載電阻 → ,即電橋輸出處於開
路狀態時, =0,僅有電壓輸出,用 表示,當 時,電橋輸出 =0,即電橋處於平衡狀態。為了測量的准確性,在測量之前,電橋必須預調平衡,這樣可使輸出電壓只與某一臂的電阻變化有關。
若R1、R2、R3固定,R4為待測電阻,R4 = RX,則當R4→R4+△R時,因電橋不平衡而產生的電壓輸出為:
(1—5)
在測量MF51型熱敏電阻時,非平衡直流電橋所採用的是立式電橋 , ,且 ,則
(1—6)
式中R和 均為預調平衡後的電阻值,測得電壓輸出後,通過式(1—6)運算可得△R,從而求的 =R4+△R。

3、熱敏電阻的電阻溫度特性研究

根據表一中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之電阻~溫度特性研究橋式電路,並設計各臂電阻R和 的值,以確保電壓輸出不會溢出(本實驗 =1000.0Ω, =4323.0Ω)。
根據橋式,預調平衡,將「功能轉換」開關旋至「電壓「位置,按下G、B開關,打開實驗加熱裝置升溫,每隔2℃測1個值,並將測量數據列表(表二)。

表一 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之電阻~溫度特性
溫度℃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電阻Ω 2700 2225 1870 1573 1341 1160 1000 868 748

表二 非平衡電橋電壓輸出形式(立式)測量MF51型熱敏電阻的數據
i 1 2 3 4 5 6 7 8 9 10
溫度t℃ 10.4 12.4 14.4 16.4 18.4 20.4 22.4 24.4 26.4 28.4
熱力學T K 283.4 285.4 287.4 289.4 291.4 293.4 295.4 297.4 299.4 301.4
0.0 -12.5 -27.0 -42.5 -58.4 -74.8 -91.6 -107.8 -126.4 -144.4
0.0 -259.2 -529.9 -789 -1027.2 -124.8 -1451.9 -1630.1 -1815.4 -1977.9
4323.0 4063.8 3793.1 3534.0 3295.8 3074.9 2871.1 2692.9 2507.6 2345.1

根據表二所得的數據作出 ~ 圖,如右圖所示。運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所得的線性方程為 ,即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的電阻~溫度特性的數學表達式為 。

4、實驗結果誤差

通過實驗所得的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的電阻—溫度特性的數學表達式為 。根據所得表達式計算出熱敏電阻的電阻~溫度特性的測量值,與表一所給出的參考值有較好的一致性,如下表所示:
表三 實驗結果比較
溫度℃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參考值RT Ω 2700 2225 1870 1573 1341 1160 1000 868 748
測量值RT Ω 2720 2238 1900 1587 1408 1232 1074 939 823
相對誤差 % 0.74 0.58 1.60 0.89 4.99 6.20 7.40 8.18 10.00

從上述結果來看,基本在實驗誤差范圍之內。但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隨著溫度的升高,電阻值變小,但是相對誤差卻在變大,這主要是由內熱效應而引起的。

5、內熱效應的影響

在實驗過程中,由於利用非平衡電橋測量熱敏電阻時總有一定的工作電流通過,熱敏電阻的電阻值大,體積小,熱容量小,因此焦耳熱將迅速使熱敏電阻產生穩定的高於外界溫度的附加內熱溫升,這就是所謂的內熱效應。在准確測量熱敏電阻的溫度特性時,必須考慮內熱效應的影響。本實驗不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6、實驗小結

通過實驗,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發現熱敏電阻的阻值對溫度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而且隨著溫度上升,其電阻值呈指數關系下降。因而可以利用電阻—溫度特性製成各類感測器,可使微小的溫度變化轉變為電阻的變化形成大的信號輸出,特別適於高精度測量。又由於元件的體積小,形狀和封裝材料選擇性廣,特別適於高溫、高濕、振動及熱沖擊等環境下作溫濕度感測器,可應用與各種生產作業,開發潛力非常大。

參考文獻:

[1] 竺江峰,蘆立娟,魯曉東。 大學物理實驗[M]
[2] 楊述武,楊介信,陳國英。普通物理實驗(二、電磁學部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學物理實驗》編寫組。 大學物理實驗[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4] 陸申龍,曹正東。 熱敏電阻的電阻溫度特性實驗教與學[J]<

㈡ 求一:熱電偶溫度感測器實驗報告 很急

一、熱電偶測溫基本原理
將兩種不同材料的導體或半導體A和B連接起來,構成一個閉合迴路,就構成熱電偶。如圖1所示。溫度t端為感溫端稱為測量端, 溫度t0端為連接儀表端稱為參比端或冷端,當導體A和B的兩個執著點t和t0之間存在溫差時,就在迴路中產生電動勢EAB(t,t0), 因而在迴路中形成電流,這種現象稱為熱電效應".這個電動勢稱為熱電勢,熱電偶就是利用這一效應來工作的.熱電勢的大小與t和t0之差的大小有關.當熱電偶的兩個熱電極材料已知時,由熱電偶迴路熱電勢的分布理論知熱電偶兩端的熱電勢差可以用下式表示:
EAB(t,t0)=EAB(t)-EAB(t0)
式中 EAB(t,t0)-熱電偶的熱電勢;
EAB(t)-溫度為t時工作端的熱電勢;
EAB(t0)-溫度為t0時冷端的熱電勢。
從上式可看出!當工作端的被測介質溫度發生變化時,熱電勢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只要測出EAB(t,t0)和知道EAB(t0)就可得到EAB(t),將熱電勢送入顯示儀表進行指示或記錄,或送入微機進行處理,即可獲得測量端溫度t值。

要真正了解熱電偶的應用則不得不提到熱電偶迴路的幾條重要性質:

質材料定律:由一種均質材料組成的閉合迴路,不論材料長度方向各處溫度如何分布,迴路中均不產生熱電勢。這條規律要求組成熱電偶的兩種材料必須各自都是均質的,否則會由於沿熱電偶長度方向存在溫度梯度而產生附加電勢,從而因熱電偶材料不均引入誤差。

中間導體定律:在熱電偶迴路中插入第三種(或多種)均質材料,只要所插入的材料兩端連接點溫度相同,則所插入的第三種材料不影響原迴路的熱電勢。這條定律表明在熱電偶迴路中可拉入測量熱電勢的儀表,只要儀表處於穩定的環境溫度即可。同時還表明熱電偶的接點不僅可經焊接而成,也可以借用均質等溫的導體加以連接。

中間溫度定律:兩種不同材料組成的熱電偶迴路,其接點溫度分別為t和to時的熱電勢EAB(t,to)等於熱電偶在連接點溫度為(t,tn)和(tn,to)時相應的熱電勢EAB(t,tn)和EAB(tn,to)的代數和,其中tn為中間溫度。該定律說明當熱電偶參比端溫度不為0℃時,只要能測得熱電勢EAB(t,to),且to已知,仍可以採用熱電偶分度表求得被測溫度t值。

連接導體定律:在熱電偶迴路中,如果熱電偶的電極材料A和B分別與連接導線A1和B1相連接(如下圖所示),各有關接點溫度為t,tn和to,那麼迴路的總熱電勢等於熱電偶兩端處於t和tn溫度條件下的熱電勢EAB(t,tn)與連接導線A1和B1兩端處於tn和to溫度條件的熱電勢EA1B1(tn,to)的代數和。

中間溫度定律和連接導體定律是工業熱電偶測溫中應用補償導線的理論依據。

二、各種誤差引起的原因及解決方式

2.1 熱電偶熱電特性不穩定的影響

2.1.1 玷污與應力的影響及消除方法

熱電偶在生產過程中,偶絲經過多道縮徑拉伸在其表面總是受玷污的,同時,從偶絲的內部結構來看,不可避免地存在應力及晶格的不均勻性。因淬火或冷加工引入的應力,可以通過退火的方法來基本消除,退火不合格所造成的誤差,可達十分之幾度到幾度。它與待測溫度及熱電偶電極上的溫度梯度大小有關。廉金屬熱電偶的偶絲通常以「退火」狀態交付使用,如果需要對高溫用廉金屬熱電偶進行退火,那麼退火溫度應高於其使用溫度上限,插入深度也應大於實際使用的深度。貴金屬熱電偶則必須認真清洗(酸洗和四硼酸鈉清洗)和退火,以清除熱電偶的玷污與應力。

2.1.2 不均勻性的影響

一般來說熱電偶若是由均質導體製成的,則其熱電勢只與兩端的溫度有關,若熱電極材料不是均勻的,且熱電極又處於溫度梯度場中,則熱電偶會產生一個附加熱電勢,即「不均勻電勢」。其大小取決於沿熱電極長度的溫度梯度分布狀態,材料的不均勻形式和不均勻程度,以及熱電極在溫度場所處的位置。造成熱電極不均勻的主要原因有:在化學成分方面如雜質分布不均勻,成分的偏析,熱電極表面局部的金屬揮發,氧化或某金屬元素選擇氧化,測量端在高溫一的熱擴散,以及熱電偶在有害氣氛中受到玷污和腐蝕等。在物理狀態方面有應力分布不均勻和電極結構不均勻等。

在工業使用中,有時不均勻電勢引起的附加誤差竟達30℃這多,這將嚴重地影響熱電偶的穩定性和互換性,其主要解決方式就是對其進行檢驗,只使用在誤差允許范圍內的熱電偶。

2.1.3 熱電偶不穩定性的影響

不穩定性就是指熱電偶的分度值隨使用時間和使用條件的不同而起的變化。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可能是不準確性的主要原因。影響不穩定性的因素有:玷污,熱電極在高溫下揮發,氧化和還原,脆化,輻射等。若分度值的變化相對地講是緩慢而又均勻的,這時經常進行監督性校驗或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安排周期檢定,這樣可以減少不穩定性引入的誤差。

2.2 參考端溫度影響及修正方法

熱電偶的熱電動勢的大小與熱電極材料以及工作端的溫度有關。熱電偶的分度表和根據分度表刻度的溫度顯示儀表都是以熱電偶參考端溫度等於0℃為條件的。在實際使用熱電偶時,其冷端溫度(參考端) 不但不為0 ℃,而且往往是變化的,測溫儀表所測得的溫度值就會產生很大誤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採用如下方法來修正。

2.2.1 熱電勢補正法

由中間溫度定律可知,參考端溫度為tn時的熱電勢EAB(t,tn)=EAB(t,t0)-EAB(tn,t0)。所以,用常溫下的溫度感測器,只要測出參比端的溫度tn,然後從對應電偶的分度表中查出對應溫度下的熱電勢E(tn,t0),再將這個熱電勢與所實測的E(t,tn)代數相加,得出的結果就是熱電偶參比端溫度為0度時,對應於測量端的溫度為t時的熱電勢E(t,t0)最後再從分度表中查得對應於E(t,0)的溫度,這個溫度就是熱電偶測量端的實際溫度t。在計算機應用日益廣泛的今天,可以利用軟體處理方法,特別是在多點測量系統或高溫測控中,採用這種方法,可很好的解決參比端溫度的變化問題,只要隨時准確的測出tn,就可以准確得到測量端溫度。同時還充分應用了對應熱電偶的分度表,並對非線性誤差得到了校正,而且適應各種熱電偶。

2.2.2 調儀表起始點法

由於儀表示值是EAB(tn,t0)對應於熱電勢,如果在測量線路開路的情況下,將儀表的指針零位調定到tn處,就當於事先給儀表加了一個電勢EAB(tn,t0),當用閉合測量線路進行測溫時,由熱電偶輸入的熱電勢EAB(tn,t0)就與EAB(t,tn)疊加,其和正好等於EAB(t,t0)。因此對直讀式儀表採用調儀表起始點的方法十分簡便。

2.2.3 補償導線

採用補償導線把熱電偶的參考端延長到溫度較恆定的地方,再進行修正。從本質上來說它並不能消除參考端溫度不為0℃時的影響,因此,還應該與其它修正方法結合才能將補償導線與儀表連接處的溫度修正到0℃。此時參考端己變為一個溫度不變或變化很小的新參考端。此時的熱電偶產生熱電勢己不受原參考端溫度變化影響, EAB ( T、T10 ) 是新參考端溫度T10 (不等於℃) ,且T10 為一常數時所測得熱電勢, TAB( T、T10 ) 是參考端溫度T0 = 0 ℃時,工作端為T10時所測得熱電勢(熱電偶分度表中可查出) 。

使用補償導線時,不僅應注意補償導線的極性,還應特別注意不要錯用補償導線,同時應注意補償導線與熱電偶連接處的兩端溫度保持相等,且溫度在0-100℃(或0-150℃)之間,否則要產生測量誤差。

2.2.4 參考端溫度補償器

補償器是一個不平衡電橋,電橋的3 個橋臂電阻是電阻溫度系數很小的錳銅絲繞制的。其阻值基本上不隨溫度變化而變化,並使R1 = R2 =R3 = 1Ω。另一個橋臂電阻Rt 是由電阻溫度系數較大的銅繞制而成,並使其在20 ℃時Rt = R1 =1Ω ,此時電橋平衡,沒有電壓輸出,當電橋所處溫度發生變化時, Rt 的阻值也隨之改變,於是就有不平衡電壓輸出,此輸出電壓用來抵消參考端溫度變化所產生的熱電勢誤差,從而獲得補償。(註:我國也有以0℃作為平衡點溫度的)當溫度達到40℃(即計算點溫度)時橋路的輸出電壓恰好補償了熱電偶參比端溫度偏離平衡點溫度而產生的熱電勢變化量。

對電子電位差計,其測量橋路本身就具有溫度自動補償的功能,使用時無需再調整儀表的溫度起始點。除了平衡點和計算點外,在其他各參比端溫度值時只能得到近似的補償,因此採用冷端補償器作為參比端溫度的處理方法會帶來一定的附加誤差。

2.3 傳熱及熱電偶安裝的影響

由於熱電偶測溫是屬於接觸式測量,當熱電偶插入被測介質時,它要從被測介質吸收熱量使自身溫度升高,同時又以熱輻射方式和熱傳導方式向溫度低的地方散發熱量,當測量端各外散失的熱量等於自氣流中吸收的熱量時即達到動態平衡,此時熱電偶達到了穩定的示值,但並不代表氣流的真實溫度,因為測量端環境散失的熱量是由氣流的加熱來補償,也就是說測量端與氣流的熱交換處於不平衡狀態,因此,它們的溫度也不可能具有相同的數值。測量端與環境的傳熱愈強,測量端的溫度偏離氣流溫度也愈大。

2.3.1 熱輻射誤差

熱輻射誤差產生的原因是熱電偶測量端與環境的輻射熱交換所引起的,這是熱電偶與氣流之間的對流換熱不能達到熱平衡的結果。減少輻射誤差的辦法,一是加劇對流換熱,二是削弱輻射換熱。具體方法有:

盡量減少器壁與測量端的溫差,即在管壁鋪設絕熱層;
在熱電偶工作端加屏蔽罩;
增大流體放熱系數,即增加流速,加強擾動,減小偶絲直徑或使熱電極與氣流形成跨流等。

2.3.2 導熱誤差

在測量高溫氣流的溫度時,由於沿熱電偶長度存在溫度梯度,故測量端必然會沿熱電極導熱,使得指示溫度偏離實際溫度。導熱量相差越多,相應的誤差就越大,因此凡能加劇對流和削弱導熱的因素都可以用來減少導熱誤差。具體方法有:

增加L/d;
將熱電偶垂直安裝改成斜裝或彎頭處安裝,安裝時應注意使熱電偶的端對著氣流方向,並處在流速最大的位置上;
選用熱電偶和支桿導熱系數較小的材料。

2.4 測量系統漏電影響

絕緣不良是產生電流泄漏的主要原因,它對熱電偶的准確度有很大的影響,能歪曲被測的熱電勢,使儀表顯示失真,甚至不能正常工作。漏電引起誤差是多方面的,例如,熱電極絕緣瓷管的絕緣電阻較差,使得熱電流旁路。若電測設備漏電,也能使工作電流旁路,使測量產生誤差。由於測量熱電勢的電位差計都是低電阻的,因此它對絕緣電阻的要求並不高,影響熱電勢測量的漏電主要是來處被測系統的高溫,因為熱電偶保護管和熱電極的絕緣材料的絕緣電阻將隨著溫度升高而下降,我們通常所說的鎧裝熱電偶的「分流誤差」就屬這類情況。一般是採用接地或其它屏蔽方法。對鎧裝熱電偶的分流誤差我們通常是以增大其直徑;增加絕緣層厚度;縮短加熱帶長度;降低熱電偶的電阻值等方法來降低誤差的。

2.5 動態響應誤差

熱電偶插入被測介質後,由於本身具有熱惰性,因此不能立即指示出被測氣流的溫度,只有當測量端吸、放熱達到動態平衡後才達到穩定的示值。在熱電偶插入後到示值穩定之前的整個不穩定過程中,熱電偶的瞬時示值與穩定後的示值存在著偏差,這時熱電偶除了有各種穩定的誤差外,還存在由熱電偶熱惰性引入的偏差,即動態響應誤差。克服這類誤差的方法,一是確定動態響應誤差,予以修正;二是將動態響應誤差減少到允許要求的范圍之內,此時可認為T測=T氣。

2.6 短程有序結構變化(K狀態)的影響

K型熱電偶在250-600℃范圍內使用時,由於其顯微結構發生變化,形成短程有序結構,因此將影響熱電勢值而產生誤差,這就是所謂的K狀態。這是Ni-Cr合金特有的晶格變化,當WCr在5%-30%范圍內存在著原子晶格從有序至無序為。由些引起的誤差,因Cr含量及溫度的不同而變化。一般在800℃以上短時間熱處理,其熱電特性即可恢復。由於K狀態的存在,使K型熱電偶檢定規程中明文規定檢定順序:由低溫向高溫逐點升溫檢定。而且在400℃檢定點,不僅傳熱效果不佳,難以達到熱平衡,而且,又恰好處於K狀態誤差最大范圍。因此,對該點判定合格與否時應很慎重。Ni-Cr合金短程有序結構變化現象,不僅存在於K型,而且,在E型熱電偶正極中也有此現象。但是,作為變化量E型熱電偶僅為K型的2/3。總之,K狀態與溫度、時間有關,當溫度分布或熱電偶位置變化時,其偏差也會發生很大變化。故難以對偏差大小作出准確評價。

三、小結

通過對熱電偶原理及誤差來源的總結,對以熱電偶溫度計量誤差情況有了系統認識,得出了一些結論。熱電偶的不穩定性、不均勻性、參考端溫度變化、熱傳導以及熱電偶安裝使用不當會引起測量誤差,有一些是由於加工製造過程中,或是測量系統及儀器本身存在的誤差,還有一些則是人為造成的,對這一部分只要我們細心並對熱電偶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則是可以避免的。

㈢ 求大學物理實驗:溫度感測器測試及半導體製冷控溫 實驗報告.

不用寫實驗原理和內容,只要給出實驗結果的數據,我們老師比較變態,要求有詳細的計算過程,本周五就要交了。 急求大學物理實驗 示波器的使用 實驗報告...

㈣ 怎樣用萬用表測量溫控器的好壞

溫控器分為控熱溫控器和控冷溫控器兩類,拆下後測量方法舉例分述如下:

1、測量家用洗澡熱水器用的(控熱)溫控器:將萬用表調在電阻檔,測量溫控器兩個插線頭,旋轉調溫柄使觸點閉合,萬用表指示接通,把溫控探頭插進開水中(或打火機烤一下),聽得溫控器噠一聲觸點斷開,同時萬用表測出顯示斷開,證明溫控器是好的。

2、用上面的方法測量冰櫃的(冷控)溫控器:手調反擰溫控器到最小,常溫下測量溫控器兩個插線頭,應該通,將溫控器放進冰箱冷凍室凍約10分鍾(或用氟瓶迅速向感溫頭噴一下氟),溫控器觸點應噠一聲斷開,萬用表測出也顯示斷開,溫控是好的。

註:實際操作中小心行事,以免弄壞其他零部件

(4)溫度感測器測試及半導體冷控溫裝置實驗報告擴展閱讀

溫控器,是指根據工作環境的溫度變化,在開關內部發生物理形變,從而產生某些特殊效應,產生導通或者斷開動作的一系列自動控制元件,也叫溫控開關、溫度保護器、溫度控制器,簡稱溫控器。或是通過溫度保護器將溫度傳到溫度控制器,溫度控制器發出開關命令,從而控制設備的運行以達到理想的溫度及節能效果。

溫控器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根據不同種類的溫控器應用在家電、電機、製冷或制熱等眾多產品中。

工作原理

其工作原理是通過溫度感測器對環境溫度自動進行采樣、即時監控,當環境溫度高於控制設定值時控制電路啟動,可以設置控制回差。如溫度還在升,當升到設定的超限報警溫度點時,啟動超限報警功能。當被控制的溫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時,為了防止設備的毀壞還可以通過跳閘的功能來停止設備繼續運行。主要應用於電力部門使用的各種高低壓開關櫃、乾式變壓器、箱式變電站及其他相關的溫度使用領域。

接線方法

仔細看溫控器上的三個腳,它們都有用英文字母和數字兩種方法來代替,分別是:H(6)、L(3)、C(4)。

H(6)接棕色線,是電源的火線;

L(3)接灰色線,是燈的火線;

C(4)接白色線,是壓縮機的火線。

控制方法

控制方法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由被冷卻對象的溫度變化來進行控制,多採用蒸氣壓力式溫度控制器,另一種由被冷卻對象的溫差變化來進行控制,多採用電子式溫度控制器。

其採用的模糊控制技術如PID控制,P(Proportional)比例+I(Integral)積分+D(Differential)微分控制。

㈤ 誰有大一的大學化學實驗報告

正好有一份大學的實驗報告供你參考一下
綜合化學實驗報告
題 目: 恆溫槽的裝配和性能測試
學 院:
專業:
班級:
姓 名:
學 號:
指導老師:
一、研究背景(前言)
溫度是一個極其特別的物理量。在熱力學中時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也無處不在。在物理化學實驗中所測得的數據,如黏度、密度、蒸氣壓、表面張力、折射率、電導、化學反應速率常數等都與溫度有關。所以,許多物理化學實驗必須在恆溫條件下進行。通常用恆溫槽來控制溫度維持溫度。恆溫槽所以能維持恆溫
主要依靠恆溫控制器來控制恆溫槽的熱平衡。
恆溫槽的原理:本實驗討論的恆溫水浴就是一種常用的控溫裝置,它通過繼電器、溫度調節器(水銀接點溫度計)和加熱器配合工作而達到恆溫的目的。其簡單恆溫原理線路如圖2-1-1所示。當水槽溫度低於設定值時,線路I是通路,因此加熱器工作,使水槽溫度上升;當水槽溫度升高到設定值時,溫度調節器接通,此時線路II為通路,因電磁作用將彈簧片D吸下,線路I斷開,加熱器停止加熱;當水槽溫度低於設定值時,溫度調節器斷開,線路II斷路,此時電磁鐵失去磁性,彈簧片回到原來的位置,使線路I又成為通路。如此反復進行,從而使恆溫槽維持在所需恆定的溫度。
各種恆溫槽廣泛使用於精細化工、生物工程、醫葯食品、冶金、石油、農業等領域。為用戶提供高精度的恆溫場源,是研究院、高等院校、工礦企業實驗室、質檢部門理想的恆溫設備。因此,對恆溫槽的裝配和性能測試非常重要。
二、實驗目的
1.了解恆溫槽的結構及恆溫原理,初步掌握其裝配和調試的基本技術。
2.繪制恆溫槽靈敏度曲線(溫度-時間曲線),學會分析恆溫槽的性能。
3.掌握貝克曼溫度計和接觸溫度計的調節及使用方法。
4.了解溫度的PID控制技術。
三、實驗原理
恆溫槽一般由浴槽、加熱器、攪拌器、溫度計、感溫元件、恆溫控制器等部分組成。
恆溫槽裝置示意圖:
1.浴槽
2.加熱器
3.攪拌器
4.溫度計
5.電接點溫度計
6.繼電器
7.貝克曼溫度計
1.浴槽:通常有金屬槽和玻璃槽兩種。其容量和形狀視需要而定。
2.加熱器:通常的是電熱器。根據恆溫槽的容量、恆溫溫度以及與環境的溫差大小來選擇電熱器的功率。
3.攪拌器:一般用電動攪拌器,攪拌速度可調,使槽內各處溫度盡可能保持相同。
4.溫度計:常用1/10℃溫度計作為觀察溫度用。為了測定恆溫槽的靈敏度,可用1/100℃溫度計或貝克曼溫度計。所用溫度計在使用前需進行標化。
5.感溫元件:它是恆溫槽的感覺中樞,是提高恆溫槽精度的關鍵所在。感溫元件的種類很多,如接觸溫度計、熱敏電阻感溫元件等。
6.電子繼電器:用來控制恆溫槽加熱器「通」「斷」電的裝置。
恆溫槽靈敏度的測定是在指定溫度下,觀察溫度的波動情況,控溫效果可以用靈敏度△t表示(t1為恆溫過程水浴的最高溫度,t2為恆溫過程水浴的最低溫度):

常以溫度—時間曲線表示:

四、實驗部分
1.主要葯品和儀器設備
主要葯品:松香、錫、蒸餾水等。
儀器設備:玻璃缸、接觸溫度計、貝克曼溫度計、溫度計( 1/10℃ )、停表、
攪拌器、電子繼電器、加熱器。
2.實驗步驟
(1)恆溫槽的裝配
在玻璃缸中加入蒸餾水至容積2/3處,按圖將各部件裝好,接好線路。
(2)調節貝克曼溫度計
將貝克曼溫度計調節好,使其水銀面在25℃時位於2.5℃左右刻度。
(3)恆溫槽的調試
打開控溫裝置,調節溫度至25℃,打開攪拌器,置於合適的速度,打開加
熱器,置於合適的功率,等待恆溫。
(4)30℃時恆溫槽靈敏度的測定
待恆溫槽在30℃下恆溫後,每0.5min從貝克曼溫度計上讀一次溫度,測定
30min。
(5)35℃時恆溫槽靈敏度的測定
改變恆溫槽溫度,使其在30℃恆溫,用同樣的方法測定恆溫槽30℃時的靈
敏度。實驗結束,先關控溫裝置、攪拌器,再拔下電源插頭。
五、數據記錄及處理
時間/min 30℃時溫度差 30℃時溫度 35℃時溫度差 35℃時溫度
0.5 0.125 30.125 0.276 35.276
1.0 0.109 30.109 0.101 35.101
1.5 0.095 30.095 0.296 35.296
2.0 0.082 30.082 0.271 35.271
2.5 0.069 30.069 0.266 35.266
3.0 0.055 30.055 0.266 35.266
3.5 0.044 30.044 0.269 35.269
4.0 0.030 30.03 0.255 35.255
4.5 0.016 30.016 0.289 35.289
5.0 0.004 30.004 0.270 35.27
5.5 -0.012 29.988 0.246 35.246
6.0 -0.024 29.976 0.256 35.256
6.5 -0.038 29.962 0.245 35.245
7.0 -0.052 29.948 0.276 35.276
7.5 -0.066 29.934 0.270 35.27
8.0 -0.080 29.92 0.247 35.247
8.5 -0.094 29.906 0.245 35.245
9.0 -0.107 29.893 0.250 35.25
9.5 -0.121 29.879 0.243 35.243
10.0 -0.132 29.868 0.277 35.277
10.5 -0.145 29.855 0.260 35.26
11.0 -0.156 29.844 0.232 35.232
11.5 -0.168 29.832 0.101 35.101
12.0 -0.178 29.822 0.246 35.246
12.5 -0.189 29.811 0.241 35.241
13.0 -0.200 29.8 0.251 35.251
13.5 -0.211 29.789 0.247 35.247
14.0 -0.222 29.778 0.245 35.245
14.5 -0.231 29.769 0.255 35.255
15.0 -0.243 29.757 0.237 35.237
15.5 -0.252 29.748 0.241 35.241
16.0 -0.262 29.738 0.243 35.243
16.5 -0.271 29.729 0.252 35.252
17.0 -0.281 29.719 0.303 35.303
17.5 -0.261 29.739 0.251 35.251
18.0 -0.247 29.753 0.251 35.251
18.5 -0.256 29.744 0.241 35.241
19.0 -0.266 29.734 0.253 35.253
19.5 -0.276 29.724 0.240 35.24
20.0 -0.286 29.714 0.259 35.259
20.5 -0.233 29.767 0.241 35.241
21.0 -0.231 29.769 0.237 35.237
21.5 -0.242 29.758 0.262 35.262
22.0 -0.251 29.749 0.245 35.245
22.5 -0.260 29.74 0.303 35.303
23.0 -0.269 29.731 0.242 35.242
23.5 -0.279 29.721 0.243 35.243
24.0 -0.285 29.715 0.255 35.255
24.5 -0.248 29.752 0.245 35.245
25.0 -0.255 29.745 0.276 35.276
25.5 -0.265 29.735 0.255 35.255
26.0 -0.274 29.726 0.260 35.26
26.5 -0.283 29.717 0.245 35.245
27.0 -0.248 29.752 0.251 35.251
27.5 -0.252 29.748 0.256 35.256
28.0 -0.262 29.738 0.243 35.243
28.5 -0.271 29.729 0.271 35.271
29.0 -0.280 29.72 0.249 35.249
29.5 -0.260 29.74 0.263 35.263
30.0 -0.248 29.752 0.242 35.242
1.以時間為橫坐標,溫度為縱坐標,繪制30℃的溫度-時間曲線
恆溫槽的靈敏度:△t=(t1-t2)/2=(29.769 -29.714)/2=0.0275
對恆溫槽性能進行評價:大部分時刻的溫度都處於30℃以下,根據4個較典型的靈敏度曲線圖,可得屬於加熱器功率太小或散熱太快。
2.以時間為橫坐標,溫度為縱坐標,繪制35℃的溫度-時間曲線
恆溫槽的靈敏度:△t=(t1-t2)/2=(35.296-35.101)/2=0.0975
對恆溫槽性能進行評價:大部分時刻的溫度都處於35℃以上,根據4個較典型的靈敏度曲線圖,可得屬於加熱器功率太大或散熱較慢。
六、注意事項
1.感溫元件靈敏度要高。
2.攪拌器攪拌速度要足夠大,才能保證恆溫槽內溫度均勻。
3. 加熱器導熱良好且功率適當。
4.攪拌器、感溫元件和加熱器相互接近,使被加熱的液體能立即攪拌均勻並流
經感溫元件及時進行溫度控制。
5.貝克曼溫度計屬於較貴重的玻璃儀器,水銀球的玻璃壁較薄,水銀球的尺寸
較大,容易損壞,所以使用時應十分小心,不要隨便放置,不用時應放入溫
度計自帶的木盒中。
6.用左手拍右手腕時,注意溫度計一定要垂直,否則毛細管容易折斷,還應避
免重擊,不要靠近試驗台。
七、思考題
1.恆溫槽的恆溫原理是什麼?
恆溫槽維持恆溫,是靠恆溫控制器來控制恆溫槽的熱平衡的,當其因對外散熱而使水溫降低時,溫度指示控制儀就使加熱器工作,到加熱到所需溫度時,通過溫度感測器控制加熱器停止工作,使槽溫保持恆定[1]。恆溫槽也有通過電子繼電器對加熱器自動調節來實現恆溫的目的。當恆溫槽因熱量向外擴散等原因使體系溫度低於設定值時,繼電器迫使加熱器工作,到體系再次達到設定的溫度時,又自動停止加熱。這樣周而復始,使體系的溫度在一定范圍內保持恆定。
2.恆溫槽內各處的溫度是否相等?為什麼?
恆溫槽內各處溫度不相等。由於攪拌器攪拌不會很均勻,靠近加熱器的溫度會高一些,而遠離加熱處會散熱快些,溫度降低,加熱處會補充。熱必須有高溫傳向低溫,因此不可能相同。
3.如何提高恆溫槽的靈敏度?試加以分析討論
(1)使用靈敏度更高,延遲時間更短的元件
可以採用加熱更加均勻的加熱裝置,比如電加熱套裝置。或採用保溫隔熱性能更好的容器。或把接點溫度計更換成更高靈敏度,反應速度更快的元件,使得過程中溫度變化更小,提高加熱器的反應速度,從而提高靈敏度。
(2)優化系統中液體介質。
可以選用粘滯系數更小,熱導率更高的液體,從而減少溫度波動,提高靈敏度。
(3)使用更合理的布局
由實驗中的結果總結可知合理布局的特點主要是:加熱器與接點溫度計距離盡量近;使各元件處在攪拌器攪拌方向的下游,但不能和攪拌器距離過近,否則會而使得溫度不穩定。
(4)加大攪拌器的攪拌速度
這樣可以使槽內介質的傳熱速度更快,各部分的溫度更均勻從而提高系統反應速度。
(5)適當降低加熱速度
降低加熱電壓至合適的數值,可以減弱加熱延遲現象,提高靈敏度。
八、參考文獻
[1] 尹 波,黃桂萍,曹利民,屈紅恩. 恆溫槽調節與溫度控制實驗條件的探討[J]. 江西化工,2008,02:120-121.
[2] 陳 軍. 恆溫槽裝配和性能測試實驗儀器的改進[J]. 瓊州大學學報,2004,11(05):40-41.

評分 指導師

㈥ 不良導體導熱系數的測量(3)實驗報告

不良導熱體一般用穩態熱流法,條件符合的話也可以使用激光導熱法,但是多次測試的結果差異較大。

使用平板法測量不良導體的導熱系數,這是一種穩態法,實驗中,樣品製成平板狀,其上端面與一個穩定的均勻發熱體充分接觸,下端面與一均勻散熱體相接觸。

由於平板樣品的側面積比平板平面小很多,可以認為熱量只沿著上下方向垂直傳遞,橫向由側面散去的熱量可以忽略不計,即可以認為,樣品內只有在垂直樣品平面的方向上有溫度梯度,在同一平面內,各處的溫度相同。

(6)溫度感測器測試及半導體冷控溫裝置實驗報告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注意各儀器間的連線正確,加熱盤和散熱盤的兩個感測器要一一對應,不可互換。

2、溫度感測器插入小孔時,要抹些硅油,並使感測器與銅盤接觸良好。

3、導熱系數測定儀銅盤下方的風扇做強迫對流換熱用,可以減少樣品側面與底面的放熱比,增加樣品內部的溫度梯度,從而減小誤差,所以實驗過程中,風扇一定要打開。

㈦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關於用電量熱器測液體比熱容的。

熱敏電阻是根據半導體材料的電導率與溫度有很強的依賴關系而製成的一種器件,其電阻溫度系數一般為(-0.003~+0.6)℃-1。因此,熱敏電阻一般可以分為:
Ⅰ、負電阻溫度系數(簡稱NTC)的熱敏電阻元件
常由一些過渡金屬氧化物(主要用銅、鎳、鈷、鎘等氧化物)在一定的燒結條件下形成的半導體金屬氧化物作為基本材料製成的,近年還有單晶半導體等材料製成。國產的主要是指MF91~MF96型半導體熱敏電阻。由於組成這類熱敏電阻的上述過渡金屬氧化物在室溫范圍內基本已全部電離,即載流子濃度基本上與溫度無關,因此這類熱敏電阻的電阻率隨溫度變化主要考慮遷移率與溫度的關系,隨著溫度的升高,遷移率增加,電阻率下降。大多應用於測溫控溫技術,還可以製成流量計、功率計等。
Ⅱ、正電阻溫度系數(簡稱PTC)的熱敏電阻元件
常用鈦酸鋇材料添加微量的鈦、鋇等或稀土元素採用陶瓷工藝,高溫燒制而成。這類熱敏電阻的電阻率隨溫度變化主要依賴於載流子濃度,而遷移率隨溫度的變化相對可以忽略。載流子數目隨溫度的升高呈指數增加,載流子數目越多,電阻率越小。應用廣泛,除測溫、控溫,在電子線路中作溫度補償外,還製成各類加熱器,如電吹風等。

2、實驗裝置及原理

【實驗裝置】
FQJ—Ⅱ型教學用非平衡直流電橋,FQJ非平衡電橋加熱實驗裝置(加熱爐內置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以及控溫用的溫度感測器),連接線若干。
【實驗原理】
根據半導體理論,一般半導體材料的電阻率 和絕對溫度 之間的關系為
(1—1)
式中a與b對於同一種半導體材料為常量,其數值與材料的物理性質有關。因而熱敏電阻的電阻值 可以根據電阻定律寫為
(1—2)
式中 為兩電極間距離, 為熱敏電阻的橫截面, 。
對某一特定電阻而言, 與b均為常數,用實驗方法可以測定。為了便於數據處理,將上式兩邊取對數,則有
(1—3)
上式表明 與 呈線性關系,在實驗中只要測得各個溫度 以及對應的電阻 的值,
以 為橫坐標, 為縱坐標作圖,則得到的圖線應為直線,可用圖解法、計演算法或最小二乘法求出參數 a、b的值。
熱敏電阻的電阻溫度系數 下式給出
(1—4)
從上述方法求得的b值和室溫代入式(1—4),就可以算出室溫時的電阻溫度系數。
熱敏電阻 在不同溫度時的電阻值,可由非平衡直流電橋測得。非平衡直流電橋原理圖如右圖所示,B、D之間為一負載電阻 ,只要測出 ,就可以得到 值。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當負載電阻 → ,即電橋輸出處於開
路狀態時, =0,僅有電壓輸出,用 表示,當 時,電橋輸出 =0,即電橋處於平衡狀態。為了測量的准確性,在測量之前,電橋必須預調平衡,這樣可使輸出電壓只與某一臂的電阻變化有關。
若R1、R2、R3固定,R4為待測電阻,R4 = RX,則當R4→R4+△R時,因電橋不平衡而產生的電壓輸出為:
(1—5)
在測量MF51型熱敏電阻時,非平衡直流電橋所採用的是立式電橋 , ,且 ,則
(1—6)
式中R和 均為預調平衡後的電阻值,測得電壓輸出後,通過式(1—6)運算可得△R,從而求的 =R4+△R。

3、熱敏電阻的電阻溫度特性研究

根據表一中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之電阻~溫度特性研究橋式電路,並設計各臂電阻R和 的值,以確保電壓輸出不會溢出(本實驗 =1000.0Ω, =4323.0Ω)。
根據橋式,預調平衡,將「功能轉換」開關旋至「電壓「位置,按下G、B開關,打開實驗加熱裝置升溫,每隔2℃測1個值,並將測量數據列表(表二)。

表一 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之電阻~溫度特性
溫度℃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電阻Ω 2700 2225 1870 1573 1341 1160 1000 868 748

表二 非平衡電橋電壓輸出形式(立式)測量MF51型熱敏電阻的數據
i 1 2 3 4 5 6 7 8 9 10
溫度t℃ 10.4 12.4 14.4 16.4 18.4 20.4 22.4 24.4 26.4 28.4
熱力學T K 283.4 285.4 287.4 289.4 291.4 293.4 295.4 297.4 299.4 301.4
0.0 -12.5 -27.0 -42.5 -58.4 -74.8 -91.6 -107.8 -126.4 -144.4
0.0 -259.2 -529.9 -789 -1027.2 -124.8 -1451.9 -1630.1 -1815.4 -1977.9
4323.0 4063.8 3793.1 3534.0 3295.8 3074.9 2871.1 2692.9 2507.6 2345.1

根據表二所得的數據作出 ~ 圖,如右圖所示。運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所得的線性方程為 ,即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的電阻~溫度特性的數學表達式為 。

4、實驗結果誤差

通過實驗所得的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的電阻—溫度特性的數學表達式為 。根據所得表達式計算出熱敏電阻的電阻~溫度特性的測量值,與表一所給出的參考值有較好的一致性,如下表所示:
表三 實驗結果比較
溫度℃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參考值RT Ω 2700 2225 1870 1573 1341 1160 1000 868 748
測量值RT Ω 2720 2238 1900 1587 1408 1232 1074 939 823
相對誤差 % 0.74 0.58 1.60 0.89 4.99 6.20 7.40 8.18 10.00

從上述結果來看,基本在實驗誤差范圍之內。但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隨著溫度的升高,電阻值變小,但是相對誤差卻在變大,這主要是由內熱效應而引起的。

5、內熱效應的影響

在實驗過程中,由於利用非平衡電橋測量熱敏電阻時總有一定的工作電流通過,熱敏電阻的電阻值大,體積小,熱容量小,因此焦耳熱將迅速使熱敏電阻產生穩定的高於外界溫度的附加內熱溫升,這就是所謂的內熱效應。在准確測量熱敏電阻的溫度特性時,必須考慮內熱效應的影響。本實驗不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6、實驗小結

通過實驗,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發現熱敏電阻的阻值對溫度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而且隨著溫度上升,其電阻值呈指數關系下降。因而可以利用電阻—溫度特性製成各類感測器,可使微小的溫度變化轉變為電阻的變化形成大的信號輸出,特別適於高精度測量。又由於元件的體積小,形狀和封裝材料選擇性廣,特別適於高溫、高濕、振動及熱沖擊等環境下作溫濕度感測器,可應用與各種生產作業,開發潛力非常大。

㈧ ite熱電阻溫度變送器實驗報告

一、熱電偶測溫基本原理將兩種不同材料的導體或半導體A和B連接起來,構成一個閉合迴路,就構成熱電偶。如圖1所示。溫度t端為感溫端稱為測量端, 溫度t0端為連接儀表端稱為參比端或冷端,當導體A和B的兩個執著點t和t0之間存在溫差時,就在迴路中產生電動勢EAB(t,t0), 因而在迴路中形成電流,這種現象稱為熱電效應&uot;.這個電動勢稱為熱電勢,熱電偶就是利用這一效應來工作的.熱電勢的大小與t和t0之差的大小有關.當熱電偶的兩個熱電極材料已知時,由熱電偶迴路熱電勢的分布理論知熱電偶兩端的熱電勢差可以用下式表示:EAB(t,t0)=EAB(t)-EAB(t0)式中 EAB(t,t0)-熱電偶的熱電勢;EAB(t)-溫度為t時工作端的熱電勢;EAB(t0)-溫度為t0時冷端的熱電勢。從上式可看出!當工作端的被測介質溫度發生變化時,熱電勢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只要測出EAB(t,t0)和知道EAB(t0)就可得到EAB(t),將熱電勢送入顯示儀表進行指示或記錄,或送入微機進行處理,即可獲得測量端溫度t值。要真正了解熱電偶的應用則不得不提到熱電偶迴路的幾條重要性質:質材料定律:由一種均質材料組成的閉合迴路,不論材料長度方向各處溫度如何分布,迴路中均不產生熱電勢。這條規律要求組成熱電偶的兩種材料必須各自都是均質的,否則會由於沿熱電偶長度方向存在溫度梯度而產生附加電勢,從而因熱電偶材料不均引入誤差。中間導體定律:在熱電偶迴路中插入第三種(或多種)均質材料,只要所插入的材料兩端連接點溫度相同,則所插入的第三種材料不影響原迴路的熱電勢。這條定律表明在熱電偶迴路中可拉入測量熱電勢的儀表,只要儀表處於穩定的環境溫度即可。同時還表明熱電偶的接點不僅可經焊接而成,也可以借用均質等溫的導體加以連接。中間溫度定律:兩種不同材料組成的熱電偶迴路,其接點溫度分別為t和to時的熱電勢EAB(t,to)等於熱電偶在連接點溫度為(t,tn)和(tn,to)時相應的熱電勢EAB(t,tn)和EAB(tn,to)的代數和,其中tn為中間溫度。該定律說明當熱電偶參比端溫度不為0℃時,只要能測得熱電勢EAB(t,to),且to已知,仍可以採用熱電偶分度表求得被測溫度t值。連接導體定律:在熱電偶迴路中,如果熱電偶的電極材料A和B分別與連接導線A1和B1相連接(如下圖所示),各有關接點溫度為t,tn和to,那麼迴路的總熱電勢等於熱電偶兩端處於t和tn溫度條件下的熱電勢EAB(t,tn)與連接導線A1和B1兩端處於tn和to溫度條件的熱電勢EA1B1(tn,to)的代數和。中間溫度定律和連接導體定律是工業熱電偶測溫中應用補償導線的理論依據。二、各種誤差引起的原因及解決方式2.1 熱電偶熱電特性不穩定的影響2.1.1 玷污與應力的影響及消除方法熱電偶在生產過程中,偶絲經過多道縮徑拉伸在其表面總是受玷污的,同時,從偶絲的內部結構來看,不可避免地存在應力及晶格的不均勻性。因淬火或冷加工引入的應力,可以通過退火的方法來基本消除,退火不合格所造成的誤差,可達十分之幾度到幾度。它與待測溫度及熱電偶電極上的溫度梯度大小有關。廉金屬熱電偶的偶絲通常以「退火」狀態交付使用,如果需要對高溫用廉金屬熱電偶進行退火,那麼退火溫度應高於其使用溫度上限,插入深度也應大於實際使用的深度。貴金屬熱電偶則必須認真清洗(酸洗和四硼酸鈉清洗)和退火,以清除熱電偶的玷污與應力。2.1.2 不均勻性的影響一般來說熱電偶若是由均質導體製成的,則其熱電勢只與兩端的溫度有關,若熱電極材料不是均勻的,且熱電極又處於溫度梯度場中,則熱電偶會產生一個附加熱電勢,即「不均勻電勢」。其大小取決於沿熱電極長度的溫度梯度分布狀態,材料的不均勻形式和不均勻程度,以及熱電極在溫度場所處的位置。造成熱電極不均勻的主要原因有:在化學成分方面如雜質分布不均勻,成分的偏析,熱電極表面局部的金屬揮發,氧化或某金屬元素選擇氧化,測量端在高溫一的熱擴散,以及熱電偶在有害氣氛中受到玷污和腐蝕等。在物理狀態方面有應力分布不均勻和電極結構不均勻等。在工業使用中,有時不均勻電勢引起的附加誤差竟達30℃這多,這將嚴重地影響熱電偶的穩定性和互換性,其主要解決方式就是對其進行檢驗,只使用在誤差允許范圍內的熱電偶。2.1.3 熱電偶不穩定性的影響不穩定性就是指熱電偶的分度值隨使用時間和使用條件的不同而起的變化。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可能是不準確性的主要原因。影響不穩定性的因素有:玷污,熱電極在高溫下揮發,氧化和還原,脆化,輻射等。若分度值的變化相對地講是緩慢而又均勻的,這時經常進行監督性校驗或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安排周期檢定,這樣可以減少不穩定性引入的誤差。2.2 參考端溫度影響及修正方法熱電偶的熱電動勢的大小與熱電極材料以及工作端的溫度有關。熱電偶的分度表和根據分度表刻度的溫度顯示儀表都是以熱電偶參考端溫度等於0℃為條件的。在實際使用熱電偶時,其冷端溫度(參考端) 不但不為0 ℃,而且往往是變化的,測溫儀表所測得的溫度值就會產生很大誤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採用如下方法來修正。2.2.1 熱電勢補由中間溫度定律可知,參考端溫度為tn時的熱電勢EAB(t,tn)=EAB(t,t0)-EAB(tn,t0)。所以,用常溫下的溫度感測器,只要測出參比端的溫度tn,然後從對應電偶的分度表中查出對應溫度下的熱電勢E(tn,t0),再將這個熱電勢與所實測的E(t,tn)代數相加,得出的結果就是熱電偶參比端溫度為0度時,對應於測量端的溫度為t時的熱電勢E(t,t0)最後再從分度表中查得對應於E(t,0)的溫度,這個溫度就是熱電偶測量端的實際溫度t。在計算機應用日益廣泛的今天,可以利用軟體處理方法,特別是在多點測量系統或高溫測控中,採用這種方法,可很好的解決參比端溫度的變化問題,只要隨時准確的測出tn,就可以准確得到測量端溫度。同時還充分應用了對應熱電偶的分度表,並對非線性誤差得到了校正,而且適應各種熱電偶。2.2.2 調儀表起始點法由於儀表示值是EAB(tn,t0)對應於熱電勢,如果在測量線路開路的情況下,將儀表的指針零位調定到tn處,就當於事先給儀表加了一個電勢EAB(tn,t0),當用閉合測量線路進行測溫時,由熱電偶輸入的熱電勢EAB(tn,t0)就與EAB(t,tn)疊加,其和正好等於EAB(t,t0)。因此對直讀式儀表採用調儀表起始點的方法十分簡便。2.2.3 補償導線採用補償導線把熱電偶的參考端延長到溫度較恆定的地方,再進行修正。從本質上來說它並不能消除參考端溫度不為0℃時的影響,因此,還應該與其它修正方法結合才能將補償導線與儀表連接處的溫度修正到0℃。此時參考端己變為一個溫度不變或變化很小的新參考端。此時的熱電偶產生熱電勢己不受原參考端溫度變化影響, EAB ( T、T10 ) 是新參考端溫度T10 (不等於℃) ,且T10 為一常數時所測得熱電勢, TAB( T、T10 ) 是參考端溫度T0 = 0 ℃時,工作端為T10時所測得熱電勢(熱電偶分度表中可查出) 。使用補償導線時,不僅應注意補償導線的極性,還應特別注意不要錯用補償導線,同時應注意補償導線與熱電偶連接處的兩端溫度保持相等,且溫度在0-℃(或0-℃)之間,否則要產生測量誤差。2.2.4 參考端溫度補償器補償器是一個不平衡電橋,電橋的3 個橋臂電阻是電阻溫度系數很小的錳銅絲繞制的。其阻值基本上不隨溫度變化而變化,並使R1 = R2 =R3 = 1Ω。另一個橋臂電阻Rt 是由電阻溫度系數較大的銅繞制而成,並使其在20 ℃時Rt = R1 =1Ω ,此時電橋平衡,沒有電壓輸出,當電橋所處溫度發生變化時, Rt 的阻值也隨之改變,於是就有不平衡電壓輸出,此輸出電壓用來抵消參考端溫度變化所產生的熱電勢誤差,從而獲得補償。(註:我國也有以0℃作為平衡點溫度的)當溫度達到40℃(即計算點溫度)時橋路的輸出電壓恰好補償了熱電偶參比端溫度偏離平衡點溫度而產生的熱電勢變化量。對電子電位差計,其測量橋路本身就具有溫度自動補償的功能,使用時無需再調整儀表的溫度起始點。除了平衡點和計算點外,在其他各參比端溫度值時只能得到近似的補償,因此採用冷端補償器作為參比端溫度的處理方帶來一定的附加誤差。2.3 傳熱及熱電偶安裝的影響由於熱電偶測溫是屬於接觸式測量,當熱電偶插入被測介質時,它要從被測介質吸收熱量使自身溫度升高,同時又以熱輻射方式和熱傳導方式向溫度低的地方散發熱量,當測量端各外散失的熱量等於自氣流中吸收的熱量時即達到動態平衡,此時熱電偶達到了穩定的示值,但並不代表氣流的真實溫度,因為測量端環境散失的熱量是由氣流的加熱來補償,也就是說測量端與氣流的熱交換處於不平衡狀態,因此,它們的溫度也不可能具有相同的數值。測量端與環境的傳熱愈強,測量端的溫度偏離氣流溫度也愈大。2.3.1 熱輻射誤差熱輻射誤差產生的原因是熱電偶測量端與環境的輻射熱交換所引起的,這是熱電偶與氣流之間的對流換熱不能達到熱平衡的結果。減少輻射誤差的辦法,一是加劇對流換熱,二是削弱輻射換熱。具體方法有:盡量減少器壁與測量端的溫差,即在管壁鋪設絕熱層;在熱電偶工作端加屏蔽罩;增大流體放熱系數,即增加流速,加強擾動,減小偶絲直徑或使熱電極與氣流形成跨流等。2.3.2 導熱誤差在測量高溫氣流的溫度時,由於沿熱電偶長度存在溫度梯度,故測量端必然會沿熱電極導熱,使得指示溫度偏離實際溫度。導熱量相差越多,相應的誤差就越大,因此凡能加劇對流和削弱導熱的因素都可以用來減少導熱誤差。具體方法有:增加L/d;將熱電偶垂直安裝改成斜裝或彎頭處安裝,安裝時應注意使熱電偶的端對著氣流方向,並處在流速最大的位置上;選用熱電偶和支桿導熱系數較小的材料。2.4 測量系統漏電影響絕緣不良是產生電流泄漏的主要原因,它對熱電偶的准確度有很大的影響,能歪曲被測的熱電勢,使儀表顯示失真,甚至不能正常工作。漏電引起誤差是多方面的,例如,熱電極絕緣瓷管的絕緣電阻較差,使得熱電流旁路。若電測設備漏電,也能使工作電流旁路,使測量產生誤差。由於測量熱電勢的電位差計都是低電阻的,因此它對絕緣電阻的要求並不高,影響熱電勢測量的漏電主要是來處被測系統的高溫,因為熱電偶保護管和熱電極的絕緣材料的絕緣電阻將隨著溫度升高而下降,我們通常所說的鎧裝熱電偶的「分流誤差」就屬這類情況。一般是採用接地或其它屏蔽方法。對鎧裝熱電偶的分流誤差我們通常是以增大其直徑;增加絕緣層厚度;縮短加熱帶長度;降低熱電偶的電阻值等方法來降低誤差的。2.5 動態響應誤差熱電偶插入被測介質後,由於本身具有熱惰性,因此不能立即指示出被測氣流的溫度,只有當測量端吸、放熱達到動態平衡後才達到穩定的示值。在熱電偶插入後到示值穩定之前的整個不穩定過程中,熱電偶的瞬時示值與穩定後的示值存在著偏差,這時熱電偶除了有各種穩定的誤差外,還存在由熱電偶熱惰性引入的偏差,即動態響應誤差。克服這類誤差的方法,一是確定動態響應誤差,予以修正;二是將動態響應誤差減少到允許要求的范圍之內,此時可認為T測=T氣。2.6 短程有序結構變化(K狀態)的影響K型熱電偶在-℃范圍內使用時,由於其顯微結構發生變化,形成短程有序結構,因此將影響熱電勢值而產生誤差,這就是所謂的K狀態。這是Ni-Cr合金特有的晶格變化,當WCr在5%-30%范圍內存在著原子晶格從有序至無序為。由些引起的誤差,因Cr含量及溫度的不同而變化。一般在℃以上短時間熱處理,其熱電特性即可恢復。由於K狀態的存在,使K型熱電偶檢定規程中明文規定檢定順序:由低溫向高溫逐點升溫檢定。而且在℃檢定點,不僅傳熱效果不佳,難以達到熱平衡,而且,又恰好處於K狀態誤差最大范圍。因此,對該點判定合格與否時應很慎重。Ni-Cr合金短程有序結構變化現象,不僅存在於K型,而且,在E型熱電偶正極中也有此現象。但是,作為變化量E型熱電偶僅為K型的2/3。總之,K狀態與溫度、時間有關,當溫度分布或熱電偶位置變化時,其偏差也會發生很大變化。故難以對偏差大小作出准確評價。三、小結通過對熱電偶原理及誤差來源的總結,對以熱電偶溫度計量誤差情況有了系統認識,得出了一些結論。熱電偶的不穩定性、不均勻性、參考端溫度變化、熱傳導以及熱電偶安裝使用不當會引起測量誤差,有一些是由於加工過程中,或是測量系統及儀器本身存在的誤差,還有一些則是人為造成的,對這一部分只要我們細心並對熱電偶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則是可以避免的。
感覺還是找個專業的問問好的 或者到硬之城上面找找有沒有這個型號 把資料弄下來慢慢研究研究

㈨ 用熱電偶測溫度的實驗報告

一、熱電偶測溫基本原理
將兩種不同材料的導體或半導體A和B連接起來,構成一個閉合迴路,就構成熱電偶。如圖1所示。溫度t端為感溫端稱為測量端, 溫度t0端為連接儀表端稱為參比端或冷端,當導體A和B的兩個執著點t和t0之間存在溫差時,就在迴路中產生電動勢EAB(t,t0), 因而在迴路中形成電流,這種現象稱為熱電效應".這個電動勢稱為熱電勢,熱電偶就是利用這一效應來工作的.熱電勢的大小與t和t0之差的大小有關.當熱電偶的兩個熱電極材料已知時,由熱電偶迴路熱電勢的分布理論知熱電偶兩端的熱電勢差可以用下式表示:
EAB(t,t0)=EAB(t)-EAB(t0)
式中 EAB(t,t0)-熱電偶的熱電勢;
EAB(t)-溫度為t時工作端的熱電勢;
EAB(t0)-溫度為t0時冷端的熱電勢。
從上式可看出!當工作端的被測介質溫度發生變化時,熱電勢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只要測出EAB(t,t0)和知道EAB(t0)就可得到EAB(t),將熱電勢送入顯示儀表進行指示或記錄,或送入微機進行處理,即可獲得測量端溫度t值。

要真正了解熱電偶的應用則不得不提到熱電偶迴路的幾條重要性質:

質材料定律:由一種均質材料組成的閉合迴路,不論材料長度方向各處溫度如何分布,迴路中均不產生熱電勢。這條規律要求組成熱電偶的兩種材料必須各自都是均質的,否則會由於沿熱電偶長度方向存在溫度梯度而產生附加電勢,從而因熱電偶材料不均引入誤差。

中間導體定律:在熱電偶迴路中插入第三種(或多種)均質材料,只要所插入的材料兩端連接點溫度相同,則所插入的第三種材料不影響原迴路的熱電勢。這條定律表明在熱電偶迴路中可拉入測量熱電勢的儀表,只要儀表處於穩定的環境溫度即可。同時還表明熱電偶的接點不僅可經焊接而成,也可以借用均質等溫的導體加以連接。

中間溫度定律:兩種不同材料組成的熱電偶迴路,其接點溫度分別為t和to時的熱電勢EAB(t,to)等於熱電偶在連接點溫度為(t,tn)和(tn,to)時相應的熱電勢EAB(t,tn)和EAB(tn,to)的代數和,其中tn為中間溫度。該定律說明當熱電偶參比端溫度不為0℃時,只要能測得熱電勢EAB(t,to),且to已知,仍可以採用熱電偶分度表求得被測溫度t值。

連接導體定律:在熱電偶迴路中,如果熱電偶的電極材料A和B分別與連接導線A1和B1相連接(如下圖所示),各有關接點溫度為t,tn和to,那麼迴路的總熱電勢等於熱電偶兩端處於t和tn溫度條件下的熱電勢EAB(t,tn)與連接導線A1和B1兩端處於tn和to溫度條件的熱電勢EA1B1(tn,to)的代數和。

中間溫度定律和連接導體定律是工業熱電偶測溫中應用補償導線的理論依據。

二、各種誤差引起的原因及解決方式

2.1 熱電偶熱電特性不穩定的影響

2.1.1 玷污與應力的影響及消除方法

熱電偶在生產過程中,偶絲經過多道縮徑拉伸在其表面總是受玷污的,同時,從偶絲的內部結構來看,不可避免地存在應力及晶格的不均勻性。因淬火或冷加工引入的應力,可以通過退火的方法來基本消除,退火不合格所造成的誤差,可達十分之幾度到幾度。它與待測溫度及熱電偶電極上的溫度梯度大小有關。廉金屬熱電偶的偶絲通常以「退火」狀態交付使用,如果需要對高溫用廉金屬熱電偶進行退火,那麼退火溫度應高於其使用溫度上限,插入深度也應大於實際使用的深度。貴金屬熱電偶則必須認真清洗(酸洗和四硼酸鈉清洗)和退火,以清除熱電偶的玷污與應力。

2.1.2 不均勻性的影響

一般來說熱電偶若是由均質導體製成的,則其熱電勢只與兩端的溫度有關,若熱電極材料不是均勻的,且熱電極又處於溫度梯度場中,則熱電偶會產生一個附加熱電勢,即「不均勻電勢」。其大小取決於沿熱電極長度的溫度梯度分布狀態,材料的不均勻形式和不均勻程度,以及熱電極在溫度場所處的位置。造成熱電極不均勻的主要原因有:在化學成分方面如雜質分布不均勻,成分的偏析,熱電極表面局部的金屬揮發,氧化或某金屬元素選擇氧化,測量端在高溫一的熱擴散,以及熱電偶在有害氣氛中受到玷污和腐蝕等。在物理狀態方面有應力分布不均勻和電極結構不均勻等。

在工業使用中,有時不均勻電勢引起的附加誤差竟達30℃這多,這將嚴重地影響熱電偶的穩定性和互換性,其主要解決方式就是對其進行檢驗,只使用在誤差允許范圍內的熱電偶。

2.1.3 熱電偶不穩定性的影響

不穩定性就是指熱電偶的分度值隨使用時間和使用條件的不同而起的變化。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可能是不準確性的主要原因。影響不穩定性的因素有:玷污,熱電極在高溫下揮發,氧化和還原,脆化,輻射等。若分度值的變化相對地講是緩慢而又均勻的,這時經常進行監督性校驗或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安排周期檢定,這樣可以減少不穩定性引入的誤差。

2.2 參考端溫度影響及修正方法

熱電偶的熱電動勢的大小與熱電極材料以及工作端的溫度有關。熱電偶的分度表和根據分度表刻度的溫度顯示儀表都是以熱電偶參考端溫度等於0℃為條件的。在實際使用熱電偶時,其冷端溫度(參考端) 不但不為0 ℃,而且往往是變化的,測溫儀表所測得的溫度值就會產生很大誤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採用如下方法來修正。

2.2.1 熱電勢補正法

由中間溫度定律可知,參考端溫度為tn時的熱電勢EAB(t,tn)=EAB(t,t0)-EAB(tn,t0)。所以,用常溫下的溫度感測器,只要測出參比端的溫度tn,然後從對應電偶的分度表中查出對應溫度下的熱電勢E(tn,t0),再將這個熱電勢與所實測的E(t,tn)代數相加,得出的結果就是熱電偶參比端溫度為0度時,對應於測量端的溫度為t時的熱電勢E(t,t0)最後再從分度表中查得對應於E(t,0)的溫度,這個溫度就是熱電偶測量端的實際溫度t。在計算機應用日益廣泛的今天,可以利用軟體處理方法,特別是在多點測量系統或高溫測控中,採用這種方法,可很好的解決參比端溫度的變化問題,只要隨時准確的測出tn,就可以准確得到測量端溫度。同時還充分應用了對應熱電偶的分度表,並對非線性誤差得到了校正,而且適應各種熱電偶。

2.2.2 調儀表起始點法

由於儀表示值是EAB(tn,t0)對應於熱電勢,如果在測量線路開路的情況下,將儀表的指針零位調定到tn處,就當於事先給儀表加了一個電勢EAB(tn,t0),當用閉合測量線路進行測溫時,由熱電偶輸入的熱電勢EAB(tn,t0)就與EAB(t,tn)疊加,其和正好等於EAB(t,t0)。因此對直讀式儀表採用調儀表起始點的方法十分簡便。

2.2.3 補償導線

採用補償導線把熱電偶的參考端延長到溫度較恆定的地方,再進行修正。從本質上來說它並不能消除參考端溫度不為0℃時的影響,因此,還應該與其它修正方法結合才能將補償導線與儀表連接處的溫度修正到0℃。此時參考端己變為一個溫度不變或變化很小的新參考端。此時的熱電偶產生熱電勢己不受原參考端溫度變化影響, EAB ( T、T10 ) 是新參考端溫度T10 (不等於℃) ,且T10 為一常數時所測得熱電勢, TAB( T、T10 ) 是參考端溫度T0 = 0 ℃時,工作端為T10時所測得熱電勢(熱電偶分度表中可查出) 。

使用補償導線時,不僅應注意補償導線的極性,還應特別注意不要錯用補償導線,同時應注意補償導線與熱電偶連接處的兩端溫度保持相等,且溫度在0-100℃(或0-150℃)之間,否則要產生測量誤差。

2.2.4 參考端溫度補償器

補償器是一個不平衡電橋,電橋的3 個橋臂電阻是電阻溫度系數很小的錳銅絲繞制的。其阻值基本上不隨溫度變化而變化,並使R1 = R2 =R3 = 1Ω。另一個橋臂電阻Rt 是由電阻溫度系數較大的銅繞制而成,並使其在20 ℃時Rt = R1 =1Ω ,此時電橋平衡,沒有電壓輸出,當電橋所處溫度發生變化時, Rt 的阻值也隨之改變,於是就有不平衡電壓輸出,此輸出電壓用來抵消參考端溫度變化所產生的熱電勢誤差,從而獲得補償。(註:我國也有以0℃作為平衡點溫度的)當溫度達到40℃(即計算點溫度)時橋路的輸出電壓恰好補償了熱電偶參比端溫度偏離平衡點溫度而產生的熱電勢變化量。

對電子電位差計,其測量橋路本身就具有溫度自動補償的功能,使用時無需再調整儀表的溫度起始點。除了平衡點和計算點外,在其他各參比端溫度值時只能得到近似的補償,因此採用冷端補償器作為參比端溫度的處理方法會帶來一定的附加誤差。

2.3 傳熱及熱電偶安裝的影響

由於熱電偶測溫是屬於接觸式測量,當熱電偶插入被測介質時,它要從被測介質吸收熱量使自身溫度升高,同時又以熱輻射方式和熱傳導方式向溫度低的地方散發熱量,當測量端各外散失的熱量等於自氣流中吸收的熱量時即達到動態平衡,此時熱電偶達到了穩定的示值,但並不代表氣流的真實溫度,因為測量端環境散失的熱量是由氣流的加熱來補償,也就是說測量端與氣流的熱交換處於不平衡狀態,因此,它們的溫度也不可能具有相同的數值。測量端與環境的傳熱愈強,測量端的溫度偏離氣流溫度也愈大。

2.3.1 熱輻射誤差

熱輻射誤差產生的原因是熱電偶測量端與環境的輻射熱交換所引起的,這是熱電偶與氣流之間的對流換熱不能達到熱平衡的結果。減少輻射誤差的辦法,一是加劇對流換熱,二是削弱輻射換熱。具體方法有:

盡量減少器壁與測量端的溫差,即在管壁鋪設絕熱層;
在熱電偶工作端加屏蔽罩;
增大流體放熱系數,即增加流速,加強擾動,減小偶絲直徑或使熱電極與氣流形成跨流等。

2.3.2 導熱誤差

在測量高溫氣流的溫度時,由於沿熱電偶長度存在溫度梯度,故測量端必然會沿熱電極導熱,使得指示溫度偏離實際溫度。導熱量相差越多,相應的誤差就越大,因此凡能加劇對流和削弱導熱的因素都可以用來減少導熱誤差。具體方法有:

增加L/d;
將熱電偶垂直安裝改成斜裝或彎頭處安裝,安裝時應注意使熱電偶的端對著氣流方向,並處在流速最大的位置上;
選用熱電偶和支桿導熱系數較小的材料。

2.4 測量系統漏電影響

絕緣不良是產生電流泄漏的主要原因,它對熱電偶的准確度有很大的影響,能歪曲被測的熱電勢,使儀表顯示失真,甚至不能正常工作。漏電引起誤差是多方面的,例如,熱電極絕緣瓷管的絕緣電阻較差,使得熱電流旁路。若電測設備漏電,也能使工作電流旁路,使測量產生誤差。由於測量熱電勢的電位差計都是低電阻的,因此它對絕緣電阻的要求並不高,影響熱電勢測量的漏電主要是來處被測系統的高溫,因為熱電偶保護管和熱電極的絕緣材料的絕緣電阻將隨著溫度升高而下降,我們通常所說的鎧裝熱電偶的「分流誤差」就屬這類情況。一般是採用接地或其它屏蔽方法。對鎧裝熱電偶的分流誤差我們通常是以增大其直徑;增加絕緣層厚度;縮短加熱帶長度;降低熱電偶的電阻值等方法來降低誤差的。

2.5 動態響應誤差

熱電偶插入被測介質後,由於本身具有熱惰性,因此不能立即指示出被測氣流的溫度,只有當測量端吸、放熱達到動態平衡後才達到穩定的示值。在熱電偶插入後到示值穩定之前的整個不穩定過程中,熱電偶的瞬時示值與穩定後的示值存在著偏差,這時熱電偶除了有各種穩定的誤差外,還存在由熱電偶熱惰性引入的偏差,即動態響應誤差。克服這類誤差的方法,一是確定動態響應誤差,予以修正;二是將動態響應誤差減少到允許要求的范圍之內,此時可認為T測=T氣。

2.6 短程有序結構變化(K狀態)的影響

K型熱電偶在250-600℃范圍內使用時,由於其顯微結構發生變化,形成短程有序結構,因此將影響熱電勢值而產生誤差,這就是所謂的K狀態。這是Ni-Cr合金特有的晶格變化,當WCr在5%-30%范圍內存在著原子晶格從有序至無序為。由些引起的誤差,因Cr含量及溫度的不同而變化。一般在800℃以上短時間熱處理,其熱電特性即可恢復。由於K狀態的存在,使K型熱電偶檢定規程中明文規定檢定順序:由低溫向高溫逐點升溫檢定。而且在400℃檢定點,不僅傳熱效果不佳,難以達到熱平衡,而且,又恰好處於K狀態誤差最大范圍。因此,對該點判定合格與否時應很慎重。Ni-Cr合金短程有序結構變化現象,不僅存在於K型,而且,在E型熱電偶正極中也有此現象。但是,作為變化量E型熱電偶僅為K型的2/3。總之,K狀態與溫度、時間有關,當溫度分布或熱電偶位置變化時,其偏差也會發生很大變化。故難以對偏差大小作出准確評價。

三、小結

通過對熱電偶原理及誤差來源的總結,對以熱電偶溫度計量誤差情況有了系統認識,得出了一些結論。熱電偶的不穩定性、不均勻性、參考端溫度變化、熱傳導以及熱電偶安裝使用不當會引起測量誤差,有一些是由於加工製造過程中,或是測量系統及儀器本身存在的誤差,還有一些則是人為造成的,對這一部分只要我們細心並對熱電偶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則是可以避免的。

閱讀全文

與溫度感測器測試及半導體冷控溫裝置實驗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課程設計做什麼產品好賣 瀏覽:520
音叉是一種什麼儀器用來測試樂器和測試什麼 瀏覽:634
兩個設備共用一個串口如何連接 瀏覽:578
機械硬碟耗電多少a 瀏覽:771
機械表怎麼校對時間都慢五分鍾 瀏覽:898
圖示是一個用來研究靜電除塵的實驗裝置 瀏覽:185
手持電動工具的安全使用PPT 瀏覽:678
蒼蠅仿生儀器有哪些 瀏覽:42
瑞格閥門怎麼是打開 瀏覽:72
豐田suv換軸承多少錢 瀏覽:659
如何拆法蘭軸承蓋子 瀏覽:92
鎖閉閥又叫什麼閥門 瀏覽:306
廢品機械師汽氣怎麼造 瀏覽:879
空分裝置分子篩作用 瀏覽:9
冬天軸承轉不動夏天能轉動為什麼 瀏覽:558
朗逸液晶儀表盤亮度怎麼調節 瀏覽:917
在ppr管上接什麼閥門 瀏覽:345
灰土擠密樁需要什麼機械 瀏覽:756
超聲波功率管怎麼修 瀏覽:465
大型機械設備有哪些國內沒有 瀏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