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某13萬噸/d城市污水處理廠平流式初沉池的設計
你拿本《給排水手冊》5 照著弄不就行了
❷ 平流式沉澱池的流入裝置設有側向或槽底潛孔的配水槽擋流板,其作用是
平流式沉澱池設計數據:1.長寬比以3-5為宜;2.長與有效水深比一般採用8-12;3.池底專縱坡一般採用0.01-0.02,機械刮泥屬時不小於0.005;4.初次沉澱池最大水平流速為7mm/s,二次沉澱池為5mm/s;5.進出口處擋板位置1)高出池內水面0.1-0.15m;2)進出擋板淹沒深度一般為0.5-1.0m;3)出口擋板淹沒深度一般為0.3-0.4m;4)擋板距進水口0.5-1.0m,距出水口0.25-0.5m;6.非機械刮泥時,緩沖層高度0.5m,機械刮泥時,緩沖層上緣宜高出刮泥板0.3m;7.刮泥機行進速度一般為0.6-0.9m/min;8.排泥管直徑為<200mm;9.入口整流牆的開孔總面積為過水斷面的6%-20%;10.出水鋸齒形三角堰,水面宜位於齒高的1/2處。以上內容均根據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而成,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指正。
❸ 沉澱池的出水裝置常用什麼方式出流
沉澱池池體平面為矩形,進口設在池長的一端,一般採用淹沒進水孔,水由進水渠通過均勻分布的進水孔流入池體,進水孔後設有擋板,使水流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池寬的橫斷面。沉澱池的出口設在池長的另一端,多採用溢流堰,以保證沉澱後的澄清水可沿池寬均勻地流入出水渠。堰前設浮渣槽和擋板以截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是池的主體。池寬和池深要保證水流沿池的過水斷面布水均勻,依設計流速緩慢而穩定地流過。池的長寬比一般不小於4,池的有效水深一般不超過3米。污泥斗用來積聚沉澱下來的污泥,多設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為避免短流,一是在設計中盡量採取一些措施(如採用適宜的進水分配裝置,以消除進口射流,使水流均勻分布在沉澱池的過水斷面上,降低紊流並防止污泥區附近的流速過大,採用指形出水槽以延長出流堰的長度;沉澱池加蓋或設置隔牆,以降低池水受風力和光照升溫的影響;高濃度水經過預沉,以減少進水懸浮固體濃度高產生的異重流等);二是加強運行管理,在沉澱池投產前應嚴格檢查出水堰是否平直,發現問題,要及時修理。在運行中,浮渣可能堵塞部分溢流堰口,致使整個出流堰的單位長度溢流量不等而產生水流抽吸,操作人員應及時清理堰口上的浮渣;用塑料加工的鋸齒形三角堰因時間關系,可能發生變形,管理人員應及時維修或更換,以保證出流均勻,減少短流。通過採取上述措施,可使沉澱池的短流現象降低到最小限度。
對於已經在斜板和斜管上生長的藻類,可用高壓力水沖洗,往往一經沖洗即可去除附著的藻類。活性污泥處理系統的二次沉澱池是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次沉澱池的運轉是否正常,直接關繫到處理系統的出水水質和迴流污泥的濃度,對整個系統的凈化效果產生重大影響。二次沉澱池運行管理較為復雜,其運行過程中常見問題及防止措施參見「活性污泥法處理系統的運行管理」。
❹ 關於平流式沉澱池的設計計算,盡量多點公式 還有就是平流沉澱池的懸浮物含量和BOD COD的范圍
看圖里吧找不到文字資料。。。。。只能插一個圖還有兩部分可留下其他聯系方式聯絡
❺ 平流式沉澱池的流入裝置有什麼作用具體做法有哪些
(1)沉澱池實際水流狀況對沉澱效果的影響.
由於如下原因引起水流短流:進水的慣性作用;出水堰產生的水流抽吸;較冷或較重的進水產生的異重流;風浪引起的短流;池內存在導流壁和刮泥設施等
❻ 平流式沉澱池設計數據有哪些
平流式沉澱池設計數據: 1. 長寬比以3-5為宜; 2. 長與有效水深比一般採用8-12; 3. 池底縱坡一般採用0.01-0.02,機械刮泥時不小於0.005; 4. 初次沉澱池最大水平流速為7mm/s,二次沉澱池為5mm/s; 5. 進出口處擋板位置 1) 高出池內水面0.1-0.15m; 2) 進出擋板淹沒深度一般為0.5-1.0m; 3) 出口擋板淹沒深度一般為0.3-0.4m; 4) 擋板距進水口0.5-1.0m,距出水口0.25-0.5m; 6. 非機械刮泥時,緩沖層高度0.5m,機械刮泥時,緩沖層上緣宜高出刮泥板0.3m; 7. 刮泥機行進速度一般為0.6-0.9m/min;8. 排泥管直徑為< 200mm; 9. 入口整流牆的開孔總面積為過水斷面的6%-20%; 10. 出水鋸齒形三角堰,水面宜位於齒高的1/2處。 以上內容均根據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而成,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指正。
❼ 設計平流沉澱池主要根據沉澱時間,表面負荷還是水平流速為什麼
豎流沉澱池表面負荷是每小時通過單位面積的流量,單位為m3/m2h;
上升流速是水在豎流沉澱池中單位時間內垂直向上移動的距離,單位為m/h。
單位不同,數值相等。
❽ 在平流式沉澱池的設計過程中達到要求去除率的水利停留時間是不是就是沉澱時間急在線等
設斜管沉澱池池長為L,池中水平流速為V,顆粒沉速為u0,在理想狀態下,L/H=V/ u,水力停留時間HRT=池容Q/流量Q1=(HxLxW)/Q1=H/(Q1/LXW)=L/V流速=H/u。所以在理想狀態下,水力停留時間就等於顆粒最大沉降時間(即沉澱時間)。
❾ 平流式沉澱池的設計數據
1. 長寬比以4-5為宜;
2. 長與有效水深比一般採用8-12;
3. 池底縱坡一般採用0.01-0.02,機械刮泥時不小於0.005;
4. 初次沉澱池最大水平流速為7mm/s,二次沉澱池為5mm/s;
5. 進出口處擋板位置
1) 高出池內水面0.1-0.15m;
2) 進口擋板淹沒深度一般為0.5-1.0m;
3) 出口擋板淹沒深度一般為0.3-0.4m;
4) 擋板距進水口0.5-1.0m,距出水口0.25-0.5m;
6. 非機械刮泥時,緩沖層高度0.5m,機械刮泥時,緩沖層上緣宜高出刮泥板0.3m;
7. 刮泥機行進速度一般為0.6-0.9m/min;
8. 排泥管直徑為>200mm;
9. 入口整流牆的開孔總面積為過水斷面的6%-20%;
10. 出水鋸齒形三角堰,水面宜位於齒高的1/2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