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裝置分別進行探究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請回答下列問題:實驗葯品製取氣體量氣管中
(1)根據題中裝置圖
2. 小明設計組裝了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熱值的大小關系.他進行實驗,記錄結果見表: 燃料
(1)實驗來應採用控制變數法,實驗要控源制,煤油和菜籽油的質量相同、及燒杯中水的質量相同.
(2)由圖表數據可知在相同時間內甲杯中的水溫度升高的快,所以煤油的熱值較大.
(3)要控制質量相等,需要用天平來測量;由於燃燒放出的熱會散失到空氣中,又或被燒杯等實驗裝置吸了熱,使Q放大於Q吸,依此計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熱值比實際要偏小些.
故答案為:(1)質量;(2)煤油;(3)天平;偏小.
3. 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用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請你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
(1)水分以氣體狀抄態通過葉片表襲皮上的氣孔從植物體內散失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實驗過程中,裝置中的植物進行蒸騰作用散失的水蒸氣會凝結在塑料袋的內壁上.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光下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放出氧氣的過程,甲圖將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2-3小時,意思是讓裡面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然後用試管收集裡面的氣體後取出試管,將一支帶火星的木條伸進試管內,結果木條復燃了,我們知道氧氣有幫助燃燒的特性,因此證明此氣體是氧氣. (3)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光下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放出氧氣的過程,前提條件是在光下,無光則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將透明塑料袋換成黑色的,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實驗中試管收集的氣體是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1)小水珠;蒸騰作用 (2)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3)塑料袋改用不透光的(或裝置移到暗室中);二氧化碳 |
4. 某課外小組設計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 (1)實驗過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體
(1)分液漏斗用於氣體發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於互不相溶的幾種液體的分離,加液時要注意內外空氣相通,壓強相等,液體才能順利流下,具體操作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口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故答案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口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2)①氨氣為鹼性氣體,極易溶於水,量氣管中的液體應該不含水且不與氨氣反應,稀NaOH溶液、氨水、氯化銨溶液中含有水,氨氣被水吸收,而氨氣不溶於煤油,所以量氣管中液體最好是煤油;燒瓶中加入的試劑是固體氧化鈣或NaOH固體,滴入濃氨水溶解放熱生成氨氣; 故答案為:be;c; ②A、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連接漏斗伸入到液體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錯誤; B、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與乾燥管連接,當水進入乾燥管內,燒杯內液面下降低於導管口,液體又流落到燒杯中,能防止倒吸,故B正確. C、氨氣極易溶於水,不溶於四氯化碳,所以導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氣泡向上到水層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確; D、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口,液體經進氣管倒流入前端裝置,產生倒吸,故E錯誤; E、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底部,液體不能流入前端裝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確;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裝置有BCE; 故答案為:BCE; ③使量氣管兩端液面相平,因為相平說明兩邊液面上的壓強是一樣的,這樣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 故答案為:使量氣管內液面與乾燥管內液面相平; (3)先通入氨氣,氨氣與水形成呈鹼性的氨水可與二氧化碳與水生成的碳酸發生反應,更有利於二氧化碳氣體的吸收,生成碳酸氫根離子濃度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故答案為:NH 3 、CO 2 ;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4)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氣體,二氧化氮溶於水,測定的一氧化氮氣體體積不準確; 故答案為:不可行;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NO 2 溶於水,使測得的NO氣體體積不準; |
5. 為了探究杠桿在什麼條件下平衡,小明同學用了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究.(1)實驗前發現杠桿傾斜,他應調
(1)在實驗前應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使杠桿自重的作用線剛好通過支點,避免杠桿自重對實驗產生影響;
(3)通過對三次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應得出杠桿平衡條件:動力乘以動力臂等於阻力乘以阻力臂;
(4)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可算出第2次實驗中阻力為4N,第3次實驗中阻力臂為5cm.
實驗次數 | 動力F1(N) | 動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1 | 12 | 2 | 6 |
2 | 1.5 | 8 | 4 | 3 |
3 | 2.5 | 10 | 5 | 5 |
6.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裝置,探究氯鹼工業原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石墨電極與直流電源負極相連B.
氯鹼工業原理:陽極上氯離子失電子生成氯氣,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由圖可知Cu為陰回極(若銅為答陽極,則銅失電子,氯離子不反應),C為陽極,
A、石墨為陽極,與直流電源的正極相連,故A錯誤;
B、Cu為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沒有氯氣生成,所以用濕潤KI澱粉試劑在銅電極附近檢驗氣體,試紙不變藍色,故B錯誤;
C、Cu為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同時生成氫氧化鈉,電解池中陽離子向陰極移動,Na+向Cu電極移動,故C錯誤;
D、Cu為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銅電極的反應式為:2H++2e-═H2↑,故D正確.
故選D.
7. (2014濟南)小明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1)小明選用玻璃板而不選
(1)用玻璃板代替抄平面襲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於透過玻璃板確定像的位置;
(2)因為物體與像的大小相等,因此甲、乙蠟燭必須高度、粗細完全一樣,否則無法比較物體與像的關系;
(3)在尋找蠟燭甲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在玻璃板放有蠟燭甲的一側觀察;
(4)無論如何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能與像重合,說明玻璃板與水平桌面不垂直時,像也不和桌面垂直,所以不會重合;
(5)由於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能成兩個像,所以通過玻璃板該同學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可以換較簿的玻璃板.
故答案為:(1)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高度、粗細相同;
(3)甲;
(4)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5)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換較簿的玻璃板.
8. 小明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A、B進行趣味實驗.(1)裝置A進行實驗時,將滴管中的物質加入到錐形瓶中,
氫氧化鈉溶液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氣體,導致瓶內氣壓減小,故氣球能夠膨脹起來;鋅和內稀硫酸反容應能生成氫氣,導致瓶內氣壓增大,故氣球能夠膨脹起來.
故答案為:(1)CO2NaOH溶液
(2)Zn+H2SO4(稀)═ZnSO4+H2↑
(3)錐形瓶內外存在氣體壓強差.(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
9. 某同學設計如圖1所示裝置分別進行探究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請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過程中,使用分
(1)分液漏斗用於氣體發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於互不相溶的幾種液體的分離,加液時要注意內外空氣相通,壓強相等,液體才能順利流下,具體操作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口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2)一氧化氮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可與水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裝置Ⅰ中有空氣,一氧化氮會與裝置中的空氣反應,生成的二氧化氮溶於水並與水反應,使測得的一氧化氮體積不準,所以不可以通過實驗I收集並測量NO氣體的體積來探究銅樣品的純度;
(3)實驗室用電石和水來製取乙炔,反應原理為:CaC2+2H2O→Ca(OH)2+C2H2↑,乙炔可以燃燒,乙炔燃燒時,火焰明亮並伴有濃烈的黑煙,這是因為乙炔中含碳的質量分數比乙烯高,碳沒有完全燃燒的緣故;
(4)氨氣為鹼性氣體,極易溶於水,量氣管中的液體應該不含水且不與氨氣反應,濃NaOH溶液、氨水、氯化銨溶液中含有水,氨氣被水吸收,而氨氣不溶於煤油,所以量氣管中液體最好是煤油;
A、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外聯雙球狀導管內伸入到液體中,液體進入雙球內,防止進入前端裝置,能防止倒吸;故A正確;
B、吸收裝置中的導管下聯漏斗,漏鬥口伸入液面以下,易吸收易溶性氣體,不能防止倒吸;故B不正確;
C、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與乾燥管連接,當水進入乾燥管內,燒杯內液面下降低於導管口,液體又流落到燒杯中,能防止倒吸,故C正確.
D、氨氣極易溶於水,不溶於四氯化碳,所以導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氣泡向上到水層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確;
E、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口,液體經進氣管倒流入前端裝置,產生倒吸,故E錯誤;
F、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底部,液體不能流入前端裝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確;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裝置有ACDF;
(5)根據PV=nRT,為保證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在讀數時應注意:①將實驗裝置恢復到室溫,②使量氣管兩端液面相平,因為相平說明兩邊液面上的壓強是一樣的,這樣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③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俯視或仰視會造成誤差;
(6)第2次測量數據誤差較大,可不用,鋁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氣的體積=
(346.3?10.0)+(345.7?10) |
2 |
3×22.4L |
0.336L |
54g |
x |
0.27g |
1.0g |
10.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實驗」:圖Ⅰ時按教材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甲、乙、丙三個燒
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性氨氣遇到的酚酞試液變紅.圖I是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版學實驗,權大燒杯中的實驗現象是甲燒杯中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紅,丙、乙燒杯內無明顯變化;
【分析討論】
(1)通過E試管放有酚酞溶液沒有變色進行對比說明酚酞試液變紅的原因是氨分子運動的結果;
(2)通過實驗現象說明了氨水顯鹼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氨分子能到酚酞試液中說明了氨分子在不斷的運動,運動到酚酞試液中的,還能說明溫度高分子運動速度快,溫度低運動速度慢;
(3)改進後的裝置氨分子在密閉容器中運動不到空氣中,不污染空氣,在試管中進行的實驗節約葯品.現象明顯.
故答案為:甲燒杯酚酞試液變紅;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溶液無色;
(1)進行對比;
(2)①分子是客觀存在,並總在不斷運動的;②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
(3)能盡量防止氨氣逸出污染空氣,更能體驗化學變化的過程;能夠說明分子運動的快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