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水下自動定深裝置

水下自動定深裝置

發布時間:2021-11-01 17:48:48

⑴ 下圖是某車站廁所的自動沖水裝置,圓柱體浮筒A的底面積為400cm2,高為0.2m,蓋片B的面積為60cm2(蓋片B的質

F浮=GA是因為只有浮筒A所受浮力力等於它自身重力時,不給蓋片B任何向上的拉力時,回浮筒B才關答上,題中已經給出』不計該片的重力、厚度『也就是說除了浮筒A自身重力的影響外,不考慮其他因素,即使是拉力小於水的托力也只能算是當浮筒A的中立等於所受浮力時。不知道這么說你能不能理解?

⑵ 在人類史上最早的潛水艇是靠什麼推進的

人們根據沉浮原理成功地製造了潛水艇,這種能在水下作戰的艦艇在歷次海戰中都顯示其戰鬥力,它能下潛離水面深達500米,具有良好的隱蔽性和續航力,能從水下襲擊水面艦船和岸上目標,也能作偵察、布雷和運輸等。
最初,人們也是將石頭或鉛塊等重物裝進潛艇,使潛艇下沉,卸掉石頭或鉛使潛艇重浮水面,這種潛艇當然不能下潛太深,而且費事,上浮後再要下潛,則又要從岸上取得石頭。後來改進了,用浮箱充水取代石頭,使潛艇下沉,要上浮時,用壓縮空氣通入浮箱排水,並可通過調節使艇身周圍海水的比重相等就能保持潛艇在水中一定深度,不浮不沉,這種潛艇非但省事得多,而且可以控制潛水深度,自由沉浮。
現代又用核動力作為推進動力製成核潛艇,水中排水量達到萬噸以上,水下續航力達20萬海里,自持能力達2~3月。從原始的潛艇到現代的核潛艇都是以沉浮原理作為基礎。然而,早在人類出現以前,許多水中動物已經具有很好的潛水本領,具有令人贊嘆的浮箱系統結構。
拓展資料:
潛艇或稱潛水船、潛艦是能夠在水下運行的艦艇。 潛艇的種類繁多,形制各異,小到全自動或一兩人操作、作業時間數小時的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至可裝載數百人、連續潛航3-6個月的俄羅斯台風級核潛艇。按體積可分為大型(主要為軍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潛艇、潛水器)和水下自動機械裝置等。
大型潛艇多為圓柱形,船中部通常設立一個垂直結構(艦橋),早期稱為"指揮塔",內有通訊、感應器、潛望鏡和控制設備等。如今的深海潛艇或專業潛艇常已無此設計。

⑶ 深潛器和水下機器人在軍事上有什麼運用

深潛器 具有水下觀察和作業能力的活動深潛水裝置。主要用來執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開發和打撈、救生等任務,並可以作為潛水員活動的水下作業基地。又稱深潛器、可潛器。
潛水器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1932年瑞士A.皮卡爾教授研製出第一個潛水器「弗恩斯-1」號;1934年美國也研製出試驗性潛水球。但均為用繩纜吊放的簡單潛水球,無水中活動能力,也無儀器設備。1953年美國製造了第一艘帶有小型電力推進器的「的里雅斯特」號潛水器,並於1960年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下潛到11000多米深處,創造了世界潛水最深紀錄。從60年代起,潛水器普遍安裝機械手,擴大觀測窗口,改善機動性能,安裝必要的儀器設備,提高了水下作業能力,如「阿爾文」號潛水器(見彩圖)。這些潛水器小的不到1噸,大的有幾百噸。如美國1969年建造的核動力潛水器「NR-1」號,重達400噸,水下自持力達45天。70年代初,研製了有供潛水員在水下出入的閘封出入口(或稱調壓艙)的潛水器,並研製出干轉移型潛水器,可以在水下與潛艇或其他水下結構物對接,在常壓情況下實施人員或物資的輸送和轉移。1953年出現的無人潛水器,由於具備作業安全、方便以及經濟的特點,到70年代中期,開始有較大發展,並出現了無臍帶無人潛水器。目前一些國家還在研究無人無纜自航潛水器。到1981年為止,全世界已有12個國家建造和使用各種潛水器,累計數量達300多艘,其中無人潛水器100

⑷ 什麼是帶有動力定位裝置的輪船

帶有動力定位裝置的輪船看上去就像一艘頂部裝備著鑽機的船,但它的結構要比一般的船隻復雜得多。這種帶自動推進裝置的輪船可以在水深大於2000米的海域鑽探各種類型的井。人們將聲吶浮標放在海底,連續發射信號波可以沿垂直方向探測整個井筒。這種船裝備有多向推力裝置,以保證井位固定,其裝備的定位系統可與衛星導航系統配合使用。
由於儲層內壓力下降可能導致一個油田的產量自然遞減,人們採用回注法來提高石油的採收率,這樣就使石油的生產恢復到所期望的水平,並可采出更多的石油。通過使用這種技術,一個油田可以增產20%左右。用於回注的氣體通常是從石油中分離的天然氣,它們多以快閃式或穩定相態存在,而其他氣體如CO2或N2也可用於回注技術。這些氣體被回注進入專用的注水井內的儲層中,就會壓迫石油向著生產井的井孔移動。最近,所採用的先進技術可以用含有高比例的H2S和(或)C〇2的酸性氣體不必經過處理就直接回注。根據油田的埋藏深度和物性,回注作業可能需要極高的壓力,在這種施工過程中一般應使用高壓桶式壓縮機,而在適度的氣流狀態下,則可以選擇往復式壓縮機。還有採用注水法來提高採收率,用過濾法將采出的水和原油分離開來,經處理後用高壓離心泵將水再回注到油藏中去。

⑸ 為什麼船舶在海上用錨能固定幾千米深的海里怎麼做到的

事實上,錨在深海並無法發揮作用,只能在淺海發揮作用。在淺海錨能夠插入土地裡面,牽拉使船保持不動。

⑹ 潛艇怎麼下潛

潛艇依靠將海水注入自身的壓載水艙,來改變自己的重量,使自身受到的重力大於或等於自身受到的浮力,從而達到下潛的目的。
而理想的潛航狀態是重力=浮力,但是這種狀態即使在真潛艇上也很難達到,因為潛艇自身的質量,外圍的海水密度都會時刻發生變化,刻意追求重力=浮力是沒有必要的,只要重力接近浮力,並不至於產生有害影響就可以被接受了。
模型潛艇出於安全的考慮,可以將自身的浮力(在壓載水艙全滿的狀態下)調整為略大於重力,也就是適當減少壓載水艙的容積,使之在水艙灌滿水的情況下仍具備一定的正浮力,這樣即使在失控的情況下,也可以保證潛艇模型能保持一定的漂浮姿態。從另一個角度講,在水中浸泡的時間越長,模型的質量會越大,除了浮力體被水浸漬重量增加外,無孔不入的水分子總會使你的模型或多或少地進水,潛艇不同於水面艦艇,它的儲備浮力本身就很小,一般現代核潛艇只有10%以上,這個時候如果儲備浮力太小,就會難以恢復水面航行狀態。
一般合理的狀態應該是水線剛好在指揮台圍殼的上端線處。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正式航行前必須進行合理的平衡調整(該部分有專門章節給予介紹)。
一艘調整好平衡的潛艇,在完成壓載水艙的全注水後,應該穩定地處於軸線水平的狀態,這個時候只要將水平舵轉動相應的角度,潛艇就可以在首傾狀態下穩穩地下潛。
潛艇有兩對水平舵,首水平舵(或圍殼舵)和尾水平舵,一般首水平舵面積較小,用於潛艇縱傾姿態的精確調整,如保持潛望鏡深度;而尾水平舵面積較大,在潛航深度控制上有很大作用。模型潛艇上一般只人工控制一對水平舵,通常都是控制尾水平舵,而首水平舵要麼乾脆是固定在中間位置,要麼交給一些自動控制裝置,例如自動水平儀,自動定深儀等,依靠潛艇自身的感測器的反饋信號來控制這些舵面,值得指出的是,這些自動控制裝置並不是必須的,沒有它們也可以作到很好的操縱潛艇潛航。
下潛的姿態是首水平舵前壓,尾水平舵上抬,這樣潛艇就會形成首傾,帶動潛艇下潛。新手往往在這個時候狂喜不已,拚命壓桿,但是這樣就會立即導致首傾過度,螺旋槳就會出水,潛艇失去動力,會緩慢後退上浮,最終回到浮航狀態。正確的操作是柔和壓桿,使潛艇的縱傾角不要太大,時刻觀察尾吃水使之不要過小,如果發現?quot;抬尾「的現象就要及時拉桿修正,切忌動作幅度太大,無論情況如何,動作柔和要保持一貫。
很快,潛艇就會立即完全潛入水中,這個時候,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出現了,你會發現操縱潛艇的感覺是獨一無二的,遠遠比你第一次坐飛機或者第一次開汽車還要令人激動。你會發現你的潛艇出奇地平穩,在水面下潛行,平穩得超乎想像。

⑺ Mark14型魚雷的定深裝置的解決

一開始作戰的一年中,潛艇艇長們對魚雷的缺陷並不了解,但是他們報告了大量的早炸、啞彈以及其它無法說明的攻擊失敗。艇長們眼睜睜地看著魚雷從船底和船尾掠過而無所作為。在前線指揮官們的一再要求下,美國軍械局通過實彈射擊對Mark14魚雷定深裝置進行了檢測。1942年2月軍械局的報告中指出,800米的射擊距離上,Mark14型魚雷的深度誤差范圍是12米。這對於攻擊大型軍艦來說影響不大,而且大多數攻擊距離都是在900內。從這兩點出發,軍械局認為魚雷本身沒有任何缺陷。言下之意,就只能是潛艇作戰人員的失誤和缺乏作戰經驗導致了攻擊失敗。這也不是沒有道理。開戰時,很多美國潛艇艇長確實缺乏作戰經驗,出現過在敵方用深水炸彈持續攻擊後精神崩潰的例回子。而且美國軍械局進一步分析到,即使攻擊吃水淺的目標,魚雷從船底通過時,磁性引信一樣可以引爆。面對如此自信並且分析縝密的報告,潛艇作戰人員只能懷疑自己了。但是在隨後的5個月當中,洛克伍德面對的是極小的擊沉噸位和艇長們不停的懇求。他決定自己對這種「可靠的」魚雷進行測試。
洛克伍德的測試很簡單。他和手下的那些資深專家從當地漁民手裡購買了150米的漁網,然後在澳大利亞奧爾巴尼外的法國人灣深水中安置好。正好「飛魚」號潛艇即將投入戰斗,它的艇員們也很想參加洛克伍德的測試,來看看自己自使用的Mark14魚雷是否可靠。從「飛魚」號取來的一枚Mark14型魚雷裝上了操雷頭,裡面裝著氯化鈣,以使其與戰雷頭重量相當。這枚改裝後的魚雷裝進潛艇後,洛克伍德指揮進行了多次試驗發射。這枚魚雷的定深被設在3米,但是在820米距離發射後,潛水員檢查漁網,發現魚雷在水面下7.5米的地方撞上了漁網。第二天又進行了兩次發射試驗,魚雷實際航行深度分別超過定深2.4米和3.3米。不過洛克伍德認為定深雖然不準,但是魚雷同樣可以用磁性引信引爆。他要求艇長們按照試驗結果相應調整定深,為此,很多艇長們無奈的將魚雷定深調整為0。洛克伍德及其參謀人員意識到,這種土辦法不是正確的解決方案,魚雷的缺陷必須得到徹底解決。
7月下旬,軍械局回應到,洛克伍德的測試是有缺陷的他們認為洛克伍德測試時使用的操雷頭比戰雷頭要短,因此魚雷的航行深度會相應變化。洛克伍德對此毫不妥協。他的測試小組人員將雷頭加長後又做了測試,結果和以前相同。為此,退休的詹姆斯·金中校被請來主持軍械局的研發部門工作,解決魚雷定深問題。他當年設計了Mark14的渦輪發動機,並且負責將這種魚雷的戰斗部加裝更多的炸葯來增大威力。他上任後立即進行了和洛克伍德同樣的試驗,從潛艇而不是常規做法那樣從駁船上發射魚雷射擊漁網。不出所料,他的試驗結果和洛克伍德完全相同。1942年8月1日他報告說,魚雷的航行深度要比定深深3~3.6米。
看來,造成這種故障的罪魁禍首在魚雷的定深裝置。這種復雜的裝置內部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即壓力閥和擺錘。當魚雷航行在規定深度時,壓力閥上膜片所承受的水壓和擺錘所承受的彈簧力量相等。魚雷的定深可以通過調整彈簧的力量來調整。在以前型號的魚雷中,壓力閥是放在魚雷的中部,剛好在雷頭後面為了增加魚雷的射程和速度,這個位置最終被其它零件和燃料所佔用,因此壓力閥被往後挪。這種設計上的修改本來大家認為更好,因為這樣的話,深度控制裝置可以和升降舵離得更近。最後壓力閥被放置在接近魚雷尾部的錐形部分。沒有人意識到這一設計導致壓力閥和魚雷的縱軸不平行,形成一個夾角,壓力閥在反映魚雷航行深度上也會有變化。這種變化恰恰在常規測試中——也就是淺水、平靜海況下——對魚雷的定深影響很小。
使問題更加復雜的是,後來發現軍械局用來檢測所有壓力閥是否可靠的深度記錄儀就沒有校準。幾年後技術人員發現,深度記錄儀和重新設計位置的壓力閥在同樣的方向和程度上發生了偏差。軍械局的運氣真是不佳。兩個完全不同的儀器,互相之間進行交互檢查,結果由於不同的原因而發生了同樣的偏差。這種不幸的一致使得軍械局一開始的測試結果和洛克伍德的完全不同,也導致他們一開始對洛克伍德的測試結果就根本不信任。這真是一種奇特的但是代價高昂的巧合。使結果更加糟糕的是,金中校對魚雷的改進盡管出發點良好並且一開始很成功,但更加深了魚雷的定深控制問題。額外的52千克TNT被加入Mark14的雷頭以後,操雷頭並沒有對應制加以改變以反應這種變化。雷頭所增加的TNT是通過增加裝葯密度來實現的,因此充滿海水的操雷頭盡管和戰雷頭體積相同,但是重量已經不一樣了。結果等於是,軍械局是用一種版本的Mark14魚雷來測試另一種版本的Mark14所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洛克伍德使用的填入氯化鈣的方案才會解決這個問題。通過設計和安裝一種新的、經過校準的壓力閥,Mark14魚雷的定深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當這些改進實施後,魚雷雖然能在規定深度航行了,但這時候磁性引信問題浮出了水面。潛艇部隊使用的改進定深裝置的魚雷,並不比8個月前更可靠。

⑻ 潛艇下潛的具體過程是什麼

1、 潛艇是如何下潛的?
潛艇依靠將海水注入自身的壓載水艙,來改變自己的重量,使自身受到的重力大於或等於自身受到的浮力,從而達到下潛的目的。
而理想的潛航狀態是重力=浮力,但是這種狀態即使在真潛艇上也很難達到,因為潛艇自身的質量,外圍的海水密度都會時刻發生變化,刻意追求重力=浮力是沒有必要的,只要重力接近浮力,並不至於產生有害影響就可以被接受了。
模型潛艇出於安全的考慮,可以將自身的浮力(在壓載水艙全滿的狀態下)調整為略大於重力,也就是適當減少壓載水艙的容積,使之在水艙灌滿水的情況下仍具備一定的正浮力,這樣即使在失控的情況下,也可以保證潛艇模型能保持一定的漂浮姿態。從另一個角度講,在水中浸泡的時間越長,模型的質量會越大,除了浮力體被水浸漬重量增加外,無孔不入的水分子總會使你的模型或多或少地進水,潛艇不同於水面艦艇,它的儲備浮力本身就很小,一般現代核潛艇只有10%以上,這個時候如果儲備浮力太小,就會難以恢復水面航行狀態。
一般合理的狀態應該是水線剛好在指揮台圍殼的上端線處。

但是浮力為正的潛艇模型,如何下潛到更深的水底呢?這個就要依靠水平舵了,通過操作水平舵,使潛艇形成一定的首傾,由於潛艇本身就只有很小的儲備浮力,會非常容易地下潛,開始是首部沒入水中,然後是圍殼,最後潛望鏡也沒入水中,潛艇完全處於潛航狀態。

2、 如何操縱潛艇進行穩定的潛航?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正式航行前必須進行合理的平衡調整(該部分有專門章節給予介紹)。
一艘調整好平衡的潛艇,在完成壓載水艙的全注水後,應該穩定地處於軸線水平的狀態,這個時候只要將水平舵轉動相應的角度,潛艇就可以在首傾狀態下穩穩地下潛。
潛艇有兩對水平舵,首水平舵(或圍殼舵)和尾水平舵,一般首水平舵面積較小,用於潛艇縱傾姿態的精確調整,如保持潛望鏡深度;而尾水平舵面積較大,在潛航深度控制上有很大作用。模型潛艇上一般只人工控制一對水平舵,通常都是控制尾水平舵,而首水平舵要麼乾脆是固定在中間位置,要麼交給一些自動控制裝置,例如自動水平儀,自動定深儀等,依靠潛艇自身的感測器的反饋信號來控制這些舵面,值得指出的是,這些自動控制裝置並不是必須的,沒有它們也可以作到很好的操縱潛艇潛航。
下潛的姿態是首水平舵前壓,尾水平舵上抬,這樣潛艇就會形成首傾,帶動潛艇下潛。新手往往在這個時候狂喜不已,拚命壓桿,但是這樣就會立即導致首傾過度,螺旋槳就會出水,潛艇失去動力,會緩慢後退上浮,最終回到浮航狀態。正確的操作是柔和壓桿,使潛艇的縱傾角不要太大,時刻觀察尾吃水使之不要過小,如果發現?quot;抬尾「的現象就要及時拉桿修正,切忌動作幅度太大,無論情況如何,動作柔和要保持一貫。
很快,潛艇就會立即完全潛入水中,這個時候,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出現了,你會發現操縱潛艇的感覺是獨一無二的,遠遠比你第一次坐飛機或者第一次開汽車還要令人激動。你會發現你的潛艇出奇地平穩,在水面下潛行,平穩得超乎想像。它象宇宙飛船一樣平穩精確地航行,絲毫不在乎水面的波浪,這個時候如果你輕輕調節操作桿,潛艇都會有精確靈敏的反應,轉彎的時候稍稍傾斜,但是也非常柔和,有點象開民航機的感覺

⑼ 什麼是「井口重入」技術與水下通訊

到現在為止,我們講的只是利用聲音在水下「觀看」的問題。但是,還有其他各種水下工作。在這些水下工作中,聲也可作出不可估價的貢獻。在這里,我們就來簡單地談一談這方面的問題。聲最簡單的應用,是把儀器安裝在水下嚴格規定的深度以及開、關鑽頭和其他用以研究深海的裝置。比較復雜的技術是所謂井口重入技術。在海深達幾千米的深海鑽探中往往出現一些意外情況,使鑽探船不得不取出鑽桿,離開井口地區。利用「井口重入」技術,在鑽探船再次返回時可以把鑽桿重新放入井口。這種技術包括井口上的幾個引導水聲信標和鑽桿上的小型聲吶。利用聲信號,在鑽探船上的熒光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鑽桿是否對准井口。如果沒有對准,可以開動水泵,使水從鑽桿上按一定方向噴出,利用反作用力,調節鑽桿的位置,一直到把鑽桿放進原來的井口中。

用於水下傳遞信息的聲學系統比較復雜。這種系統有兩種:以電碼傳遞信息的遙測系統和言語傳遞的系統。在最近十多年中,聲學遙測已經逐漸滲透到和平研究事業。這里首先要談一談把從水下各種裝置收到的信息(如深度觀察、溫度、鹽分、海洋雜訊級、地震記錄等)如何傳遞到水面的問題。傳送信號可以用調頻或脈沖調制。使用脈沖調制器,可以同時傳遞若干類型的信號。當然,遠距離聲遙測,也有同我們在前一節中講過的遠距離聲吶一樣的優缺點。據最近估計,海洋科學家和拖網漁船聲吶操作人員在不久的將來,只能期望出現有效半徑約為8千米、信息傳遞速度每秒鍾約為400比特的遙測系統。

水下言語傳遞,如兩個潛水員通話,要用更復雜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直接放大聲信號,然後用電磁或陶瓷換能器傳遞出去。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需要專門的接收裝置,聲音直接可用耳朵聽到。但有效半徑較短,因為言語的高頻成分會很快衰減。第二種方法以應用語言聲調制的中低頻信號為基礎。潛水員使用小型水下電話就可在2千米之內相互交談。使用類似的功率較大的系統,可以在相距若干千米的兩船之間進行電話通話。潛艇之間的通訊,目前是採用水下電報的方法。

⑽ 全自動軟水處理裝置的原理

全自動軟化水設備具有體積小、操作簡單、自動運行無須人工操作等特點,已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煉鋼、軋鋼、大型變壓器、輕工紡織、食品衛生、賓館飯店等工業或民用系統的鍋爐、冷卻循環水等系統。
標准工作流程
工作(有時叫做產水,下同)、反洗、吸鹽(再生)、慢沖洗(置換)、快沖洗五個過程。不同軟化水設備的所有工序非常接近,只是由於實際工藝的不同或控制的需要,可能會有一些附加的流程。任何以鈉離子交換為基礎的軟化水設備都是在這五個流程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其中,全自動軟化水設備會增加鹽水重注過程)。
反洗:工作一段時間後的設備,會在樹脂上部攔截很多由原水帶來的污物,把這些污物除去後,離子交換樹脂才能完全曝露出來,再生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證。反洗過程就是水從樹脂的底部洗入,從頂部流出,這樣可以把頂部攔截下來的污物沖走。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15分鍾左右。
吸鹽(再生):即將鹽水注入樹脂罐體的過程,傳統設備是採用鹽泵將鹽水注入,全自動的設備是採用專用的內置噴射器將鹽水吸入(只要進水有一定的壓力即 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鹽水以較慢的速度流過樹脂的再生效果比單純用鹽水浸泡樹脂的效果好,所以軟化水設備都是採用鹽水慢速流過樹脂的方法再生,這個過程一般需要30分鍾左右,實際時間受用鹽量的影響。
慢沖洗(置換):在用鹽水流過樹脂以後,用原水以同樣的流速慢慢將樹脂中的鹽全部沖洗干凈的過程叫慢沖洗,由於這個沖洗過程中仍有大量的功能基團上的鈣鎂離子被鈉離子交換,根據實際經驗,這個過程中是再生的主要過程,所以很多人將這個過程稱作置換。這個過程一般與吸鹽的時間相同,即30分鍾左右。
快沖洗:為了將殘留的鹽徹底沖洗干凈,要採用與實際工作接近的流速,用原水對樹脂進行沖洗,這個過程的最後出水應為達標的軟水。一般情況下,快沖洗過程為5-15分鍾。
技術參數:
原水硬度:3-10mg-N/L
出水殘余硬度:≤0.03mg-N/L
工作壓力:0.2-0.6MPa
工作溫度:2-50℃
自控電源:220V 50Hz
耗電量:10W
樹脂型號:001×7型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
入口壓力低於0.2MPa需加裝管道泵
設備總壓損:0.03Mpa

閱讀全文

與水下自動定深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沒有扳手怎麼一字閥門 瀏覽:843
特種設備用戶自裝如何辦理 瀏覽:269
製冷裝置自動控製作業文字圖 瀏覽:320
奧迪s3排氣閥門可以調整嘛 瀏覽:476
寶馬530怎麼開閥門 瀏覽:70
自動調刀裝置 瀏覽:980
汽車軸承怎麼加熱 瀏覽:39
為什麼儀表盤一直卡頓 瀏覽:925
boot解包工具箱 瀏覽:943
75千瓦電機軸承型號是什麼 瀏覽:930
男機械技能怎麼放 瀏覽:961
預作用空氣維持裝置組成 瀏覽:832
手機設備禁用了怎麼辦 瀏覽:175
工廠儀表工接線一般多少錢 瀏覽:761
超聲波檢測需要一對什麼測試面 瀏覽:661
大型儀器上崗證都有哪些 瀏覽:338
Joule實驗的裝置示意圖 瀏覽:630
嘉興五金機電城 瀏覽:955
木工電動工具連條上法 瀏覽:774
帶座軸承用什麼軸承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