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森林工業有哪些
森林采運工業(見森林采運)、木材工業、林產化學工業和林業機械製造工業的總稱。簡稱森工。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和現代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貫徹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以現代林業科學理論為基礎,以林業機械化為重要手段,遵循集約經營、永續利用的原則,合理開發現有森林資源,實現多種目的綜合利用,以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對木材等各種林產品的需要。
中國森林工業概況
中國上古時代,森林茂密,山地的80%為森林所覆蓋。原始的森林利用始於舊石器時代,而森林採伐則始於新石器時代,在公元前4000年已用石斧伐木,而且有了簡易的木材加工,如木器製造和木構干欄式建築。夏、商、周為銅器時代,伐木採用銅制斧、刀、鋸。木材運輸以水運方式為主,木筏編扎放運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從春秋戰國以來的漫長歷史時期,人口不斷增加,木材需要量巨增,因而森林資源開發利用規模日益擴大,加上亂伐頻繁,森林遭到破壞,甚而有些地方的原始林逐漸消失,自然環境日趨惡化。到1840年除東北大小興安嶺、烏蘇里江流域、雲貴高原、金沙江流域及西藏地區的原始森林外,遍及各地的茂密森林已幾乎消失一半。古代森林從原始利用到較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均屬手工作業,不論森林採伐或林產加工純系作坊式粗加工,工具簡陋,生產技術簡易,但有些技術諸如木筏編扎放運、木構件的拼接、木材的蒸煮乾燥、燒炭、造紙、造船等技術,已因有相當水平而聞名於世,對當時社會經濟、人民生活,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的森林開發利用,在生產方式、作業技術和組織經營等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原始的森林利用到規模較大的手工作業,轉入掠奪式森林採伐的原木生產利用階段。在晚清時期,沙俄強取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約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從而中國森林資源約減少1/5。爾後日本佔領東北期間,又相繼掠奪1億立方米木材資源。中國除帝國主義所佔領的地區以外的其他林區,森林資源基本上為買辦資產階級、木材商和地主所據有。或設木材公司、伐木公司,或設木材商號、木材商行,專門從事森林開采和木材買賣,從中牟取暴利,從而使這些主要林區的森林資源也在逐年減少。到20世紀40年代,很多昔日茂密森林已童山濯濯,變為不毛之地。據不完全調查估計,1949年中國森林覆蓋率已降為8.6%。中國近代森林採伐運輸,長期處於手工作業階段,木材產品多為鋸材、枕木、坑木、建築材、造紙材等。自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開始向機械化作業起步,木材生產效率有了一定提高,20世紀初,木材加工已有少數利用圓鋸和小帶鋸作業的小型制材廠,並開始生產膠合板,但設備簡陋,技術落後。林產化學加工,多以傳統的手工作業進行生產,產品有生漆、桐油、松香、白蠟、五倍子等,其產量與質量都居世界前列。3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森林窄軌鐵路運材、中型木材機械加工廠、機械木漿造紙廠以及小型松脂加工、栲膠、松根干餾等工廠,產品種類有所增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發展林業的同時,重視森林工業的發展,建國初期提出「普遍護林、重點造林、合理採伐利用」的方針。其後於60年代中期,強調造管並舉、采育結合、永續利用,並針對國民經濟發展對木材與其他林產品日益增長的需要,專設森林工業經營管理機構,以加強木材生產與林產加工的領導,使中國森林工業開始進入機械化作業階段,初步形成了獨自體系,為以後實現以木材綜合利用為中心的森林工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80年代,中國林業進入振興時期,提出立足改革,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加強集約經營,發展綜合利用的方針,使中國森林工業在原有基礎上取得了新的進展。中國從50年代到80年代,經過長期努力,伴隨林業教育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步建立起由森林采運工業、木材工業、林產化學工業、林業機械製造工業構成的,以實現森林資源綜合利用為中心的生產、教育、科研相結合的森林工業體系。
森林采運工業
中國森林資源集中分布在東北(吉林、黑龍江)、內蒙古、西北(陝西、甘肅、新疆)、西南(四川、雲南)國有林區與南方10省、自治區(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集體林區,其森林面積與林木蓄積分別佔全國森林面積與林木蓄積的78%、86%,是中國的主要木材生產基地。為了開發林區,有計劃地進行合理採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國有林區建立了131個林業局,在南方集體林區建設了158個重點產材縣,建立了約350個國營伐木場(采育場)。1949至1987年共為國家提供木材15.3億立方米。1987年木材產量為6217.55萬立方米,為1949年567萬立方米的10.9倍。為了合理開發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在木材生產中,重視林區建設,加強伐區工藝設計,改進作業方式,提高生產技術,使勞動生產率不斷得到提高,1986年東北林區已達到1192立方米/人·年。國有林區由於逐步推廣原條集運材工藝,在貯木場進行合理造材,使梢頭木、枝椏等採伐剩餘物得到利用,從70年代起有的采運企業在林區推行木片生產,自1978年至1986年共生產木片430萬層積立方米,為林產加工提供原料,從而提高了森林資源利用率。1987年森林采運機械化程度,東北、內蒙古林區達到91.38%,西南、西北林區為55.32%。
木材工業
中國木材加工歷史悠久,木材乾燥、拼接、雕刻和傢具製造等手工工藝,曾聞名於世。1949年以前,木材工業生產基礎極為薄弱,能從事木材機械加工的工廠不多,產品結構很不完善,產量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重視木材加工機械設備的引進與設計製造,開展木材機械加工工藝的研究,使木材加工開始向工業化生產的道路發展。50年代中期以來,相繼研製生產合成樹脂膠粘劑、纖維板、刨花板、層積材、改良木和表面裝飾材,初步形成了包括制材、人造板、室內乾燥、木製品生產等門類齊全的木材工業體系。鋸材年產量,由1950年的344萬立方米增加到1988年的2621萬立方米,約增長6.6倍。人造板在50年代初只有膠合板,1951年產·量1.69萬立方米,到1988年包括膠合板、纖維板、刨花板年產達280萬立方米。非木質人造板生產已具雛形。人造板表面加工設備能力已超過1億平方米。木材綜合利用率已接近60%。在木材乾燥和木材防腐等方面也有很大發展。在科技水平方面,有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先進國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如微機、激光、核輻射和光電等技術在有些生產環節上已開始運用;膠合板生產中運用無卡軸旋切技術,人造板生產部分工段已實現了連續化、自動化作業。
林產化學工業
中國林產化學加工亦有悠久歷史,造紙素稱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擁有生漆、樟腦等特產。近代因帝國主義侵略與封建主義的統治,而未得到應有發展,生產技術落後,產品多為初級產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經過40年的努力,現已形成由簡易粗加工發展為綜合性精加工、手工作業發展為機械化和部分連續化作業、初級產品向高質化工產品發展的新興工業。80年代中期,主要產品的產值增長了36倍,產品由過去的21種增加到112種,技術水平也顯著提高。松香產量1953年為2.2萬噸,到1988年則增加到37.6萬噸,當年出口21.6萬噸。松香生產由滴水法直接火加工逐步改造為蒸汽法生產,而大中型松香廠由間歇式向連續化發展。松香、松節油深度加工產品品種由40種增加到80種。栲膠產量1953年為120噸,1988年則增加到41860噸。栲膠與單寧酸生產已用金屬的浸提設備代替木製、水泥的簡易設備,且已發展為多種連續形式的浸提器,改善了生產條件,產品質量有所提高。活性炭是60年代新發展起來的林產化學工業產品,到80年代中期產量已達3萬多噸。活性炭生產已由簡單的悶燒法向連續化的水蒸氣活化法發展。其他產品如桐油、生漆、紫膠、桉葉油、松針粉、松針膏、柏木油、可可豆色素與紫膠色素等,則向再加工、多品種方向發展。
林業機械製造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發展林業機械化,50年代初,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兩個林業機械製造廠,只能生產伐木工具與森林鐵路車輛。80年代已能生產包括森林采運,木材加工,林產化工設備,林業工具、刃具以及狩獵機具7類產品。1986年全國擁有林業系統的林業機械廠77個,先後制定了48項158個林業機械標准,其中國際標准9項29個。據1987年統計,現有各種林業機械1876種,由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有170餘種,其中採用國際標準的有13種。隨著林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通過機械設備的引進與技術改造,不僅在提高單工序機械性能方面,而且在聯合機創制方面都有了新的進展,研製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諸如山地整地機、超低容量噴霧機等營林機械;液壓傳動木材裝載機、鋼架桿集材架空索道等森林采運機械;低噪音的帶鋸機、木工機床、板式傢具成套設備、鼓式削片機等木材加工機械新產品,對進一步推動森林工業和林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森林工業教育
為了培養森林工業科技專門人材,50年代以來,在先後建立的北京、南京、東北3所林業大學,中南、西南、西北、內蒙古、吉林、福建等6所林學院,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廣西農學院林學分院等院校,共設置了森林採伐運輸、林區道路與橋梁工程、木材加工、林產化學加工、人造板、制漿造紙、傢具設計製造、林業機械、木工機械、林業機械運用與修理、森工電氣化與自動化等11個森林工業專門技術專業和經濟管理、財務會計、計劃統計、林產品貿易等4個森工經濟方面的專業。同時還在少數中等林業專科學校設置了上述個別專業,為國家培養森林工業高、中等技術人才。1981年重新恢復了曾一度中斷的培養研究生工作,在學位委員會林業工程學科組中設有木材學、森林採伐運輸、木材加工與人造板、林產化學加工、林業機械、林區道路與橋梁工程等6個專業。到1988年底,已為國家培養森林工業本科大學生12356人,碩士學位研究生284人。
森林工業科學研究
林業部於1952年成立了全國性林業科學研究機構——林業研究所,研究內容包括營林與森林工業。1957年又成立了森林工業研究所。1958年10月將兩所合並改稱中國林業科學院,成為全國綜合性、多學科的林業科研機構。下設的森林工業研究所,內有森林采運、木材加工、林產化學、林業機械等研究室。自1960年至1964年,先後將上述研究室擴建為林業機械、林產化學、木材工業、森林采運等4個研究所。同時,在大部分高等林業院校和有些省(區)(如黑龍江、四川、雲南、廣西等)的林業研究所(院)中,也都設立了森林工業方面的研究室(所)。至此,全國森林工業多學科的綜合性科學研究體系已經形成。森工科研單位在森林采運機械化和伐區工藝設計、木材綜合利用、林化產品的改性加工利用以及林業機械設備創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世界森林工業概況
世界一些林業發達國家,針對世界性的森林資源日趨減少,木材供求矛盾日益加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森林工業政策進行了調整,其特點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穩定森林採伐量,加強木材綜合利用來發展林產工業;二是重點發展精加工產品,擴大加工層次,以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通過政策調整,世界森林工業總的趨向是:適當減少森林采運工業的投入,在不增加森林採伐量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採伐加工剩餘物,提高林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向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增加林產工業產值方向發展。
森林采運工業
世界一些林業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蘇聯、瑞典等國家20世紀70年代前,木材生產已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從70年代開始致力於提高全盤機械化,並向半自動化邁進。瑞典1985年前,在皆伐作業中全盤機械化比重已達72%。由於實現全盤機械化,木材生產單工序與多工序已組成成套機械繫統,如伐區作業機械繫統、木材裝運機械繫統和貯木場作業機械繫統,使森林采運綜合勞動生產率大有提高,如加拿大80年代中期已達13.2立方米/人·日,瑞典為7.1立方米/人·日。這些國家60年代廣為採用原條集運材生產工藝,如蘇聯1984年其比重達95%,而伐倒木集運材與原木集運材生產工藝各佔2.5%。隨著全樹生物量利用的開展,今後伐倒木集運材生產工藝與木片生產工藝將會得到一定的發展。運材多以汽車運材為主,水運仍佔一定比重,而森林鐵路運材則呈下降趨勢。林道網密度最高的國家有奧地利為33米/公頃,聯邦德國為29米/公頃,中等國家有瑞典10米/公頃,美國7米/公頃。
木材工業
最早是在18世紀中期,從制材工業發展起來的。1780年左右,在歐洲首先出現了機械制材。1850年帶鋸機的發明進一步提高了制材機械化水平。到20世紀80年代,制材工業發達國家已普遍採用按樹種和徑級進鋸,先剝皮、後檢測、再下鋸的新工藝。有些國家的大型制材企業已採用金屬探測、光電檢尺、X光透視缺陷部位和微型機控制下鋸和裁邊等新技術,實現了生產連續化和自動化。1840年,德萊塞爾(Dresser)首先獲得美國旋切機專利,以後法國卡蘭德(Carand)又獲另一專利。隨著旋切機的誕生,德國在19世紀中期建立了膠合板廠。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些膠合板工業先進國家,都注意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來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連續化和自動化程度,提高設備的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木材利用率和產品質量。80年代中期,經過二次加工的膠合板比重有所增加,如芬蘭已佔膠合板總產量的60~70%。英國於1898年,在圓網造紙機的基礎上,最早建立起纖維板廠。到20世紀80年代,全世界的纖維板生產仍以濕法為主,硬質纖維板1984年產量占纖維板總產量的60%左右。纖維板原料除利用小徑木和加工剩餘物外,還廣泛使用枝椏材、木片和鋸屑。用干法生產工藝製成的中密度纖維板,1981年產量已達317萬立方米,約占纖維板總產量的15%,其性能已接近天然木材和膠合板的水平。世界第一個裝備齊全的刨花板廠是1941年在德國建立的。70年代初,美國建成了世界第一家定向刨花板廠,爾後北美開始發展定向華夫板。隨著膠粘劑的改進和模壓工藝及設備的日臻完善,80年代刨花模壓成型產品發展很快,已廣泛應用於建築、交通、傢具、電器和包裝等部門。
林產化學工業
各國根據各自擁有的森林資源情況,其發展重點各有不同,大致可分為:①重視發展木漿造紙。②重視松香等天然樹脂生產。70年代以來其總的生產和消費水平基本保持穩定。普遍採用化學采脂法采脂,而松香、松節油再加工產品已有100多種。③利用木材幹餾法製取木炭和活性炭的產量,80年代逐年增加。④利用植物原料進行水解生產糠醛仍在發展,而利用廢材生產飼料酵母、酒精,只有蘇聯等少數國家在發展。⑤利用森林資源生產食用、葯用產品,現已得到重視。
森林工業展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森林工業在過去極其薄弱的基礎上,從開始興起直到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體系,其發展速度之快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作用的顯著,是完全應予以肯定的。但由於基礎薄、起步晚,與世界林業發達國家相比,不論在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產品質量、經濟效益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差距,還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對林產品日益增長的需要。為扭轉這種局面,中國森林工業應當有戰略性長足的發展。其發展方向是:密切結合國情與林情,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切實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不斷提高森林生產力,向以木材綜合利用為中心的合理開發、永續利用森林資源,以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的方向發展。為此,主要抓好以下3項措施:①制定科學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和長期規劃。要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方向,在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積極發展人工林定向培育的基礎上,力求森林采運工業的鞏固提高和穩定發展,大力發展林產加工工業,使森林工業的生產結構日趨合理。森林采運工業的發展,要密切結合森林資源的現實情況,立足於采育結合,認真貫徹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堅持集約經營、永續利用的原則,按既提高經濟效益,又兼顧生態效益的技術政策穩步發展。木材工業要致力於產品結構、企業布局和建設規模的調整,通過新技術的引進和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深加工,擴大二次加工新產品,提高經濟效益。今後制材和人造板企業的建立應接近原料基地,以發展中型企業為主,大型骨幹現代化企業必須在資源豐富、建廠條件優越的地方建立。林產化學工業要在繼續發展松香、栲膠等傳統產品的同時,重點發展制漿造紙工業,逐步建立育林—造紙加工一體化的綜合經營體系。②加強森林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努力引進、消化、研究、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實現生產作業機械化、自動化、連續化和管理現代化,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提高生產效率,盡快趕上先進國家水平。③加強森林工業教育。要適當調整改造專業結構,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繼續鞏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中等教育,加速培養亟需的中等技術人材;積極發展繼續工程教育,提高在職工程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大力加強職工文化教育和技術工人培訓,以適應森林工業現代化的需要。
㈡ 糠醛廠是做什麼 的
糠醛廠是加工生產糠醛的。
糠醛,又稱2-呋喃甲醛,其學名為α-呋喃甲醛,是呋喃2位上的氫原子被醛基取代的衍生物。它最初從米糠與稀酸共熱製得,所以叫做糠醛。
糠醛是由戊聚糖在酸的作用下水解生成戊糖,再由戊糖脫水環化而成。生產的主要原料為玉米芯等農副產品。合成方法有多種。糠醛是呋喃環系最重要的衍生物,化學性質活潑,可以通過氧化、縮合等反應製取眾多的衍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合成塑料、醫葯、農葯等工業。
糠醛的主要用途:
1、糠醛是極好的有機溶劑,用於提煉高級潤滑油和柴油;
2、糠醛的衍生物有很高的附加值,糠醛是生產糠醇原料,糠醛在催化劑條件下加氫還原成糠醇,而糠醇是呋喃樹脂的主要生產原料;
3、糠醛是非常重要的有機化工中間體,可制備戊二醇、乙醯丙醇、戊二烯以及酮類和甲基四氫呋喃等,由糠醛製得的1,6-己二胺〔H2N-(CH2)6-NH2〕,為製取尼龍66的原料;由糠醛製得的呋喃經電解還原,還可製成丁二醛,後者為生產葯物阿托品的原料。
(2)糠醛設備哪裡生產擴展閱讀:
泄漏處理應急方法: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並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消防防護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防止進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小量泄漏:用砂土乾燥石灰或蘇打灰混合。
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洗水稀釋後放入廢水系統。大量泄漏:構築圍堤或挖坑收容;噴霧狀水冷卻和稀釋蒸氣、保護現場人員、把泄漏物稀釋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防護措施:
1、呼吸系統防護:可能接觸其蒸氣時,應該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3、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4、手防護:戴防苯耐油手套
5、其它:工作現場嚴禁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畢,沐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㈢ 哪裡有糠醛製造流程圖
一、四氫呋喃的概況
1.1 四氫呋喃概況
1.2 四氫呋喃理化性質
1.3 四氫呋喃的包裝、運輸及貯存等
二、四氫呋喃的生產方法
2.1 四氫呋喃質量指標
2.2 四氫呋喃主要生產方法
2.3 四氫呋喃工藝技術的改進與發展趨勢
三、四氫呋喃的生產現狀
3.1 中國四氫呋喃生產現狀
3.2 國外四氫呋喃生產現狀
3.3國內主要四氫呋喃生產企業產能統計
3.4 國內主要四氫呋喃生產/經銷企業概況
四、四氫呋喃的應用
4.1四氫呋喃在制備無機鹽或有機四氫呋喃鹽中的應用
4.2四氫呋喃在有機顏料應用現狀
4.3四氫呋喃在製造殺蟲劑中的應用
4.4四氫呋喃在玻璃工業中的應用
4.5四氫呋喃在制葯中的應用
4.6四氫呋喃在其他行業的應用
五、中國四氫呋喃的消費與需求
5.1 中國與世界四氫呋喃市場需求分析
5.2 中國與世界四氫呋喃市場需求預測
六、四氫呋喃進出口統計
6.1 四氫呋喃進出口統計
6.2 四氫呋喃進出口數據分析與預測
七、四氫呋喃市場價格及市場分析
7.1四氫呋喃市場價格
7.2四氫呋喃市場分析與預測
八、四氫呋喃項目投資可行性分析
8.1 投資估算
8.2 主要設備
8.3 物料消耗
8.4 生產成本估算
8.5 經濟效益分析
九、結論與建議
四氫呋喃產業的發展問題與建議
十、四氫呋喃相關資料(附件)
表格及圖表
圖1.1 四氫呋喃分子結構式
表2.1四氫呋喃質量指標
圖2.1糠醛法合成四氫呋喃工藝流程圖
表2.2糠醛法合成四氫呋喃生產的物料和能量消耗定額表
圖2.2順酐催化加氫氣相法工藝流程圖
圖5.1 19982010我國氨綸消費四氫呋喃需求總量及預測
圖5.2 19982010我國醫葯、農葯、溶劑消費四氫呋喃需求總量及預測
圖2.1 四氫呋喃生產工藝流程簡圖
表3.1 中國主要四氫呋喃生產企業產能統計
表3.2 世界主要四氫呋喃生產企業產能統計
圖4.1 四氫呋喃主要應用領域比例
表5.1 中國四氫呋喃需求預測表
表5.2 世界四氫呋喃需求預測表
表6.1 中國四氫呋喃進口統計表
表6.2 中國四氫呋喃出口統計表
表7.1 19992004年四氫呋喃價格表
圖7.1 19992004年四氫呋喃價格走勢圖
表8.1四氫呋喃項目投資投資估算表
表8.2四氫呋喃項目主要設備
表8.3四氫呋喃項目物料消耗表
表8.4四氫呋喃項目投資成本估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