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核磁共振氫譜圖,高,低場,高低頻率的概念是什麼誰來解析下
高低頻率的概念是磁屏蔽是磁核抵消外磁場作用到自家磁核的磁場強度的作用。
當射頻場頻率(比如:300Mhz,600MHz,就是譜儀對外宣稱的工作頻率)固定時,屏蔽常數小的氫核得到的B(凈)大,它被打折扣被屏蔽掉的磁場強度小,可以在外磁場的低場處時就能實現共振、出現信號。
對於同一個磁核,實現核磁共振的場強和射頻場頻率是互為倒數的、場強和頻率是單變數的、是相互關聯的。因此,NMR譜的橫坐標理解為頻率時,這時假定磁場強度是固定的,右側就是低頻(對應於高場),左側是高頻(對應於低場)。
但一般譜儀實現固定射頻場頻率、掃描場強(掃描就是由小到大地變化)比較容易。也就是說,常規測試時,射頻場頻率是固定的,就是宣稱的譜儀的500MHz(兆赫)等,掃描場強從而得到NMR譜。
(1)低場核磁技術為什麼不需要製冷劑擴展閱讀:
核磁共振應用
發現病變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子宮、卵巢、前列腺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和大血管有絕佳的診斷功能。
與其他輔助檢查手段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組織解析度高和圖像更清晰等優點,可幫助醫生「看見」不易察覺的早期病變,目前已經成為腫瘤、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早期篩查的利器。
發現腫瘤
核磁共振對顱腦、脊髓等疾病是目前最有效的影像診斷方法,不僅可以早期發現腫瘤、腦梗塞、腦出血、腦膿腫、腦囊蟲症及先天性腦血管畸形,還能確定腦積水的種類及原因等。
而針對危害中國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一大婦科疾患—乳腺癌,通過核磁共振精準篩查,可以幫助發現乳腺癌早期病灶;而針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可以通過對頭部及心臟等部位的核磁檢查,在身體健康尚未發出紅燈警訊前,早期發現心臟病、腦梗等高風險疾病隱患。
此外,核磁共振還可進行腹部及盆腔的檢查,如肝臟、膽囊、胰腺、子宮等均可進行檢查,腹部大血管及四肢血管成像可以明確診斷真性、假性動脈瘤,夾層動脈瘤及四肢血管的各種病變。核磁共振對各類關節組織病變診斷非常精細,對骨髓、骨的無菌性壞死十分敏感。
② 不是沸點越低製冷就越低嗎,那氦氣的沸點最低為什麼不用它做製冷劑呢
是的,氮氣有作為製冷劑,能到-190°左右,人類精子庫製冷用氮氣,現在腦部手術也有用到氮氣製冷。
③ 製冷劑為什麼都要選擇低沸點的的物質
原因如下:
因為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時會吸收很大的熱量(汽化熱),低沸點的物質這種特性在較低的溫度下就可以利用,而高沸點的物質需要在很高的溫度下才能利用這種特性,有很大的局限性。
製冷劑的工作原理就是先壓縮使之從氣態變為液態並產生很高的熱量,然後把高溫液態的製冷劑通過散熱裝置(風扇或水冷)冷卻到接近常溫,再使接近常溫的冷卻劑進入低壓環境中汽化,這個汽化過程就要吸收大量的熱,起到冷卻作用。
對製冷劑的要求:
在常溫常壓下液態很容易蒸發,即沸點比較低,這樣在液態蒸發成氣態時能吸收大量的熱量;加氣態加壓後容易液化,這時能放出大量的熱量。這樣就達到了熱量轉移的目的,實現製冷或制熱。
液態空氣、氮、氧等,沸點過低,液體保存困難,極易蒸發成氣體;由氣態轉變成液體極困難。所以沸點過低的氣體不能用來做製冷劑。
氟里昂-12,沸點-29.8℃;氟里昂-11,沸點-23.8℃;氨(R717、NH3)是中溫製冷劑之一,其蒸發溫度為-33.4℃。這些都是常溫很容易蒸發的氣體,加壓後又容易變成液體,是應用最早、最廣的製冷劑。
④ 製冷劑為什麼都要選擇低沸點的的物質
因為做製冷劑主要是靠壓縮機對氣體加壓減壓、節流膨脹實現的,需要有一個比較合適的沸點。氨氣在常壓下的這個沸點,稍微加壓就能升高其沸點使其夠在常溫下液化,稍微減壓就能很輕易成為氣態而成為製冷劑。 氮氣的沸點太低,臨界溫度也很低,常溫下無論如何加壓都不能液化。但可以低溫液化氮氣來做低溫冷凍源。
⑤ 核磁超低溫系統所連接室外機的電壓是
在過去幾十年裡,超低溫製冷機的應用和發展保持著穩定的增長速度。隨著高溫超導和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對微型低溫製冷機的製冷量、效率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早期低溫製冷機的應用主要限於低溫泵和紅外探測中,在低溫泵和核磁共振儀中主要使用的GM製冷機,而紅外探測器和高溫超導電子領域更多的是使用斯特林製冷機。斯特林製冷機具有高效率、快速製冷、小尺寸、重量輕、低功耗、低振動、高可靠性和長壽命等優點,因此微型斯特林製冷機被廣泛地應用於紅外探測器和高溫超導電子領域。低溫製冷機和控制技術受到國際上的封鎖。
傳統的超低溫製冷機控制器直接採用方波驅動,製冷效率不高、震動噪音較大,且溫度控制精度不高,誤差在±0.5K左右,造成超導濾波器中心頻率漂移,無法應用在要求製冷效率高、製冷速度快和溫度控制精度高的場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超低溫製冷機智能控制器,採用ARM架構處理器、SPWM(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lation,正弦波脈寬調制)技術和PID(Proportion Integral Derivative,比例積分微分)閉環控制演算法,解決了上述傳統控制器的缺點,具有製冷速度快、效率高、控制精度高、輸出電壓和頻率可調的特點。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超低溫製冷機智能控制器,應用於超導電子系統的超低溫製冷機的高速精確控制,包括主控模塊以及 與所述主控模塊連接的溫度採集模塊、電流檢測模塊、電壓檢測模塊、逆變電路模塊、按鍵/顯示模塊和風扇驅動模塊;所述主控模塊採用ARM架構處理器、SPWM技術和PID閉環控制演算法,控制精度≤0.1K。
在本發明所述的超低溫製冷機智能控制器中:
溫度採集模塊,用於對製冷溫度進行實時采樣和放大,並輸入到所述主控模塊進行量化和處理;
電流檢測模塊,用於對所述超低溫製冷機的電流進行實時采樣;
電壓檢測模塊,用於對輸入電壓進行檢測;
逆變電路模塊,用於使所述主控模塊根據驅動所述超低溫製冷機所需要的功率,控制開關的通斷時間,將直流電變成幅度變化頻率不變的正弦波,驅動所述超低溫製冷機工作;
按鍵/顯示模塊,用於控制所述超低溫製冷機的啟動和關閉、參數設置和顯示狀態信息;
風扇驅動模塊,用於驅動調速風扇,對所述超低溫製冷機的壓縮機、膨脹機及超導電子系統設備機箱內進行散熱。
⑥ 為什麼不用氦氣做製冷劑
誰給你說的沒有,你去看看能製冷到零下80度到零下200度之間的冰箱冰櫃用的是什麼製冷劑,家用冰箱和空調不用是因為成本太高!
⑦ 常見的影響技術
斑塊性質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動脈斑塊破裂是引起血管或臟器急性栓塞的主要原因。易損斑塊較易破裂,其早期檢出和評估對心血管事件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准確地檢測易損斑塊絕非易事。那麼,應如何進行易損斑塊的診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趙全明教授進行了相關影像學診斷的匯總。
一、血管造影
目前,血管造影仍是評價血管狹窄程度的"金標准"。注射造影劑後,可從不同角度觀察,直觀的判斷血管直徑及斑塊基本形態。
Ambrose冠脈造影形態學分類將斑塊分為4型(圖):①向心性狹窄,斑塊邊緣光滑,比較穩定,不易破裂;②Ⅰ型偏心性狹窄,寬頸,邊緣光滑,相對穩定;③Ⅱ型偏心性狹窄,由一個/多個懸掛邊緣,或不規則/扇形的邊緣(或數種並存),形成一個凸向腔內的窄頸阻塞,不穩定,較易破裂;④多處不規則的狹窄病變,不穩定,易破裂。在血管造影中,易損斑塊的形態多表現為偏心性狹窄,表面不規則,有充盈缺損、龕影和血栓。
二、血管內超聲
血管內超聲(IVUS)是最常用的血管內影像方法,廣泛用於PCI術前、術中和術後的評價。灰級度IVUS可以測量血管腔,血管壁和斑塊面積,量化評價斑塊成分,指導支架選擇。術前IVUS能夠識別發生無復流和心肌梗死(MI)的高危患者。IVUS低回聲斑塊發生無復流的比率明顯增高。IVUS較易檢測到鈣化斑塊發生的支架膨脹不良風險,此類斑塊常常需要術前旋磨、或准備切割球囊以獲得最佳支架膨脹。
對於非左主幹臨界病變(狹窄40~70%),面積≥4.0 mm2時,可直接進行葯物治療;面積<4.0 mm2,則需進一步評價。若在導管室內無法進行進一步檢測,則存在以下條件時應進行介入治療:狹窄面積≥60~70%;斑塊負荷≥80%;病變長度≥20 mm。對於左主幹臨界病變(狹窄30~60%),處理時一般較為匆忙,若面積≥6.0 mm2,則可直接進行葯物治療;若面積<6.0 mm2,則需要進行血流儲備分數(FFR)等其他檢測,以尋找可支持支架介入或搭橋的其他缺血證據。
三、血管內窺鏡
血管內窺鏡是一種光學成像技術,可用於區別管壁結構、成分,檢查纖維帽、脂質核;觀察斑塊有無破裂,有無血栓、潰瘍等;評價斑塊易損性、支架療效;發現支架植入中的部分問題。
作為冠脈造影的補充,根據血管內窺鏡圖像的顏色(黃、白)可分辨斑塊構成,顯示有無腔內血栓。富含脂質核心的薄纖維帽,為黃色斑塊;富含平滑肌的厚纖維帽斑塊為白色。在斑塊破裂處富含血小板的血栓為白色顆粒狀物質,富含纖維蛋白/紅細胞的血栓則為突入管腔的不規則紅色結構(圖)。並且,黃色病變近似於易損斑塊,顏色越黃,發生斑塊破裂和血栓的風險越高。
但近年來,隨著光學相干斷層顯像技術(OCT)等其他更先進技術的發展,血管內窺鏡應用已逐漸減少。
四、光學相干斷層顯像
1
OCT系統分類
OCT是X管、CT、MRI和超聲技術的一大進展。它集光學、超靈敏探測及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於一體,可獲得高解析度的組織圖像。LightLab OCT成像系統主要有時域成像系統(TD-OCT)和頻域成像系統(FD-OCT)兩種。TD-OCT需要球囊閉塞病變近端以便清楚病變管腔內的血液;成像速度慢(0.5~3 mm/s),完成30 mm掃描需要閉塞血管30s左右,可能引起缺血、心律失常甚至患者死亡,不適合危重患者。FD-OCT能夠以極高的成像速度去獲得A線(A lines),無需閉塞血管,通過注射光學透亮的介質或對比劑來清空管腔內血液,以獲得快速回撤的3D影像;完成5 cm掃描僅需3s左右,操作更安全,無並發症,目前較為常用。
2
OCT在介入之前的應用
OCT可以研究冠脈斑塊形態和特徵,如脂質負荷,鈣化程度,纖維帽厚度;識別血栓、內膜破裂;測定管腔狹窄程度,協助決定治療方案(葯物、介入、支架大小等)。與血管造影和IVUS相比,OCT較易檢測到ST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STE-ACS)患者中的斑塊破裂;較易發現薄纖維帽比例,並且其檢測血栓的敏感性可達100%,而IVUS只有33%。此外,OCT在23%的病例中發現了斑塊糜爛,但IVUS和血管造影無法檢測到斑塊糜爛。
3
OCT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中的應用
OCT可測量參照血管,確定支架大小;可觀察支架的貼壁及膨脹情況;發現血栓、夾層等並發症;還可預測MI、無復流等PCI相關並發症。
4
支架隨訪
置入支架後,OCT可觀察支架的內皮覆蓋情況,探究血栓及再狹窄的發生機制以及新型支架的吸收情況。評價再狹窄常用的方法是血管造影或者IVUS,但若觀察支架置入後內皮支架的覆蓋及內膜生長狀況則應首選OCT。OCT相關研究還發現,新生動脈硬化與支架內再狹窄相關,其中在金屬裸支架(BMS)中的發生率為36%,葯物洗脫支架(DES)中的發生率為68%,MI則僅發生在DES中。
五、冠脈內雜交成像
IVUS穿透力強,可以觀察血管和斑塊全貌;但解析度較低(100~200μm),無法測量纖維帽厚度,血栓解析度低,更無法看到內膜糜爛。而OCT的解析度較高(10~20μm),易識別纖維帽、夾層、內膜糜爛等,但穿透力低,無法看到血管和斑塊全貌。兩者結合的血管內光學相干斷層顯像(IVOCT)則更具優勢。定量冠脈造影(QCA)與IVOCT同步應用也可更清晰的觀察介入狀況。
六、血流儲備分數
FFR是指在冠狀動脈存在狹窄病變的情況下,該血管所供心肌區域能獲得的最大血流與同一區域理論上正常情況下所能獲得的最大血流之比,主要通過計算冠狀動脈狹窄遠端壓力與主動脈根部壓力之比來獲得。
正常冠狀動脈對血流阻力很小,FFR正常值為1.0。當冠狀動脈狹窄時,FFR<1.0。FFR=0.60表明這支冠脈的血供僅為正常時的60%。FFR有清晰的閾值:FFR<0.75時,狹窄幾乎都會導致心肌缺血;FFR≥0.80時,狹窄造成心肌缺血的可能性較小。多數研究把FFR≤0.75或FFR≤0.80作為PCI適應證。
FAME研究顯示,與單純造影相比,隨訪1年後FFR指導下的事件發生率、MI發生率更低,再次治療率明顯減少。隨訪2年時,該趨勢更為明顯。
長按二維碼,識別後查看視頻
以上內容根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趙全明教授《冠心病易損斑塊診治新進展》專家講座整理
心在線 專業平台專家打造
編輯 郭雪梅┆美編 柴明霞┆製版 王柳
⑧ 核磁共振停機的為什麼會造成巨大損失
系統停電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有損失,看你停多久。系統電源斷電不意味著製冷系統斷電,磁共振系統製冷設備都有獨立電源供電,獨立電源正常,就不會跑液氦。當製冷系統(水冷機|氦壓縮機)停電不能工作時,磁體溫度會慢慢上升。只有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才會真正跑液氦。當然液氦跑的很慢,你停三四個小時基本沒啥損失。需要關注的是線圈是泡在液氦里的,液氦溫度上升到線圈所能承受的溫度時會有失超風險,這時候才會出現你提到的損失慘重的可能-液氦大部分噴出來。當然你有至少不少時間恢復電力或者接備用電源,一般醫院都有備用發電機,不然停電了手術咋做。
⑨ 無氟變頻空調要加氟嗎
⑩ 為什麼不用二氧化碳作為空調的製冷劑
製冷劑需要有一個性質,就是在蒸發器裡面可以從液體變成氣態度吸熱,在壓縮機裡面容易被壓縮成液態,二氧化碳不容易被壓縮成液態,所以不做普通空調的製冷劑。
但是二氧化碳會做成低溫的製冷劑,可以製造更低的溫度。
換句話說,二氧化碳是作為空調的製冷劑的,只是不適合用在普通家用空調裡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