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士事業編制待遇如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研資料鏈接:https://pan..com/s/13iJ-3Ed85p5cf6VWjn8djw
❷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考研難度有多大,有考上的希望嗎一般需要多少分
理論所留給統考的名額很少,難度很大,就算你是牛人,也要掂量一下,有實力,也要有點運氣,報錄比一般五比一,能考個360-380 應該有把握進復試了,但是初試分低,復試壓力也很大的
❸ 除了氦氣,有沒有其他手段相對廉價的得到低溫環境
液氮只能到77K,而液氦是為了達到1.8K,樓上提到的液氫且不說有多危險,單說溫度20K就差液氦好遠好遠,降溫特性也差。很多金屬在液氦溫度達到了超導態。包括前面有人提到了激光製冷也是先用液氦預製冷。現在還沒有其他的物質可以像液氦一樣製冷達到如此低溫。
原因有二:液氦很重要的一點是在lambda(2.177K)點下具有超流屬性,這里特指He4。超流是說He分子之間沒有粘滯力。更重要的一點是lambda點以下熱容為0。兩個特性都是量子特性,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網上搜,這是朗道拿諾貝爾獎的工作。那對製冷有什麼好處呢?由於熱容為0,可以推出熱導無窮大!也就是說當要對某熱源製冷,He本身溫度不上升,熱量以無窮大的速度到液氦He表面散溫。另外He的液化點是4.2K,通過降壓減溫(回憶下熱力學裡面的焦湯(J-T)過程)過程達到2k,繼續用泵抽可以達到1.8K。這樣的低溫是其他氣體達不到的。 現在的超導研究,或者超導加速器,超導磁鐵如CERN,JLAB,BNL,DESY等都是用液氦降溫的,我們BNL的氦氣罐可以說一望無際。
而這些應用還不能用現在的高溫超導來替代。因為要實現超導不單是要溫度低,而且電場磁場都要低。所為小於臨界電場,臨界磁場,臨界溫度才能超導。那些高溫超導體比起金屬,在臨界磁場一項上就呵呵了。
所以在金屬超導,及超低溫液氫是可以的,因為世界首次液氦的製取就是在1908年由海克•卡末林•昂內斯利用液氫實現了4.2K的低溫,製得了幾立方厘米的液氦,具體就是設計了一個系統,將氦氣放在液氫中,液氫汽化帶走熱量,再將氦氣進行絕熱膨脹,最終液化。利用液氦是為了獲得更低的溫度,自從液氦以及它的特殊屬性—超流態—的發現,已經可以獲得一毫K的低溫了。液氦的超流態,就是當液氦溫度降低到2.17K的時候出現的一種完全無摩擦,無阻力運動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將一個玻璃杯一半浸入液氦中,液氦可以沿著杯壁運動到杯內,直到內外液面持平;而且這種狀態下,其熱導率是常溫下銅的800倍,是目前已知最好的導熱物質,且由於它導熱極好內部是沒有溫差的,也就不會汽化,因此成為了理想的導熱材料,用來降溫是最合適的。要說更廉價,鑒於超低溫對實驗環境和設備的要求,需要等到一種超流態溫度比氦更高的物質的發現。
❹ 陸輕鈾:聚焦極端環境,洞悉材料特性
微觀世界隱藏著另一個宇宙,令人神往。
光學顯微鏡可以觀察到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細胞。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讓人們進一步看到了細胞內部的結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第一台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問世,標志著人類進入了可以在真實空間中直接觀測原子和操縱原子的時代,從此打開了另一扇科學研究之門。
幾十年間,科學家們不斷地在這個領域開拓進取,為掃描隧道顯微鏡成熟化、多樣化、分工化、專業化的發展添磚加瓦。時至今日,人們可以憑借掃描探針顯微技術,對凝聚態物理學、物理電子學、生物學、電化學乃至航空學等多種學科中的微觀世界進行觀測、檢測和操控。
各種極端條件掃描探針顯微鏡研製一直都是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在極端條件如超高真空、低溫和強磁場等環境下,很多材料表現出了一些非常奇異的物理性質,如超導、量子霍爾效應和量子相變等。因此,搭建一台能夠在極端條件下工作的掃描探針顯微鏡成為世界上很多科研人的目標。因為在強磁場下有太多新奇的物理現象可以用掃描探針顯微鏡來表徵,多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研究員陸輕鈾就一直在這一方向上攻關不輟,並與團隊成員們做出了許多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
物理之美在於其普適萬物。作為一門以科學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通過不同的物理現象,總結實驗規律、發現科學奧秘,誕生了一系列具有普世意義的科學研究成果。
生活在科學世家的陸輕鈾,父親和母親從高校畢業後,都選擇踏入科學研究領域,幾十年來,一直在物理、化學等研究領域中深耕不輟。在家裡濃厚的科研氛圍熏陶下,陸輕鈾和妹妹陸輕銥也雙雙踏上了科研之路,在力求做出更多科研成果的道路上腳踏實地前行著。
一直以來,美國的 科技 公司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技術管理等方面十分先進。在還是一名學生的時候,陸輕鈾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了規劃:他希望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能前往美國的 科技 公司工作5年時間,了解一下美國的高 科技 公司是怎樣運作管理的,技術是怎樣發展起來的,怎樣將其進行產業化,進而提高產品的經濟效益,之後再回國從事科研與成果轉化工作。
2000年,陸輕鈾開始在美國Cypress半導體公司任技術主管,是公司僅有的兩個持O-1傑出人才簽證的人之一。在公司「work hard and play hard」(拚命工作,拚命 娛樂 )的科研宗旨影響下,陸輕鈾和研究團隊成員們在工作中從未有過一刻鬆懈。在他看來,特別是對於頂尖科研技術的開發及科研產品的研製,毫秒間,世界上就會誕生很多領先於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因此,從事科學研究要有一種憂患意識和時刻努力、不斷創新的自覺。在美國Cypress半導體公司工作期間,陸輕鈾主要從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的研製,並於2004年成為當時最先進的90納米項目負責人。在他的領導下,研究團隊通過不斷攻關,研製成功了國際首個72兆比特QDR-SRAM晶元產品,在領域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科研立足國之所需,是陸輕鈾一直以來的研究初衷。「早在國外讀書的時候,我就決定了一定要回國,這點是毫無疑問的。」陸輕鈾說。在他的眼中,將科學研究的果實播種在祖國的大地上,才是最有意義的。
結束了國外多年的科學研究旅程,陸輕鈾拒絕了公司以豐厚的報酬向他發出的更高職位邀請,毅然決然回國,於2005年來到中國 科技 大學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擔任教授。來到這一平台之後,他結合之前的研究基礎,將研究集中在各種極端條件(氦3與稀釋製冷機極低溫)、惡劣條件(水冷磁體與混合磁體超強磁場)掃描隧道顯微鏡、磁力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AFM)的自主研製上,並應用於凝聚態物理、納米材料以及活性溶液中的生物分子與化學過程等多學科成像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性科研成果。
追根溯源,事實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IBM公司蘇黎世實驗室的G· Binning和H·Rohrer就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它的解析度達到0.1納米。STM的誕生,使人類第一次在真實空間中觀測到了單個原子,並能夠在超高真空超低溫的條件下操縱原子。在掃描隧道顯微鏡基礎上,研究人員又發展出了原子力顯微鏡、磁力顯微鏡、近場光學顯微鏡等,這些顯微鏡都統稱掃描探針顯微鏡。因為它們都是靠一根極尖銳針尖在被研究物質的表面上方掃描,檢測採集針尖和樣品間的不同作用量,以此得到樣品表面的高空間分辨的形貌圖像和有關的電、光與化學特性。如:掃描隧道顯微鏡檢測的是隧道電流,原子力顯微鏡測試的是原子間相互作用力等。
「但它們都有短板:特別怕振,我們希望能夠做出一個性能更好的顯微鏡,力爭在各種惡劣條件下依然能夠得到原子級靈敏、精準的測量。」陸輕鈾說。極低溫、極高磁場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氦循環或水循環,因此就導致了它的整個環境振動十分嚴重,但掃描隧道顯微鏡對振動和聲音等哪怕很微弱的干擾都很敏感,所以對隔音、減振裝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保證「准靜態」的成像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想盡辦法讓我們研製的顯微鏡能夠更加抗振,即使在極度惡劣的條件下依然能夠觀測到高清原子解析度圖像,這樣才能夠形成我們特有的技術優勢。」他說。
通常,科學家如果想要得到很強的磁場環境,會選擇將超導材料做成線圈,然後浸泡在液氦里,材料就會處於零電阻的超導態。在這一狀態下,其就會通過大電流產生強磁場且不會發熱,但這種超導體磁場存在一個重要弊端,即磁場不夠強,一般到20特斯拉或稍高一點就會失超,不能再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一般會選擇將銅這類材料做成剛性很強的線圈,從而得到30特斯拉以上的超強磁場,但是這種銅制線圈需要通以特別大的電流才能產生超強磁場。這種線圈不像超導材料是零電阻,它會產生巨大熱量,因此要使用很強的高壓水流對其進行冷卻,而這又會帶來巨大的振動,在這種惡劣條件下,全世界沒有人能將任何具有原子解析度的顯微鏡放進去進行觀測。
陸輕鈾團隊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強振動、氣-液反應環境等惡劣條件原子解析度成像,並最終實現了「水冷強磁體超惡劣條件」和「反應溶液惡劣條件」中的高清晰原子解析度成像。通過多年的攻關,他們已經自主研製成功國際首個水冷磁體超強磁場原子分辨STM,並在創紀錄的27T超強磁場下得到原子分辨圖像。在此基礎上,他們還自主研製成功了國際首個混合磁體超強磁場原子分辨STM,並在創紀錄的30T以上超強磁場下得到原子分辨圖像。相關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除此之外,陸輕鈾團隊還將原子解析度STM放在一些具有活性或者化學反應的溶液中,去觀察在這種狀態下的原子解析度圖像,並突破了之前的研究瓶頸,得到了清晰且穩定的原子解析度圖像,並發表了相關文章。
在商業上,現有的低溫強磁場掃描隧道顯微鏡設備多是基於振動和聲音干擾都很弱的濕式(液氦浸泡式)超導磁體來搭建的,其弊端也逐漸顯現:設備高度依賴液氦的供給,而液氦的供應日趨緊張,運行費用不斷增加,甚至遠超磁體本身的費用;此外,重要樣品的掃描隧道顯微鏡譜圖往往需要數天乃至數周的連續穩定測量,而濕式超導體通常很難一次性維持如此之久。目前的趨勢是由依賴液氦降溫的濕式超導磁體逐漸轉向利用氦循環製冷機(無需補充液氦或氦氣的封閉系統)降溫的乾式超導磁體,並且已經在很多測試手段(輸運測試、核磁共振、樣品生長等)中取得應用,但在掃描隧道顯微鏡應用領域還屬空白,其主要是因為乾式超導磁體工作時會產生超強振動和聲學雜訊。
在這一背景下,陸輕鈾課題組通過不斷攻關,又研製成功了國際首個適用於乾式超導磁體的插桿式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顯微鏡領域頂級期刊 Ultramicros 上。在此之後,他們通過建立「合肥中科微力 科技 有限公司(www.CASmF.com)」這一平台,與英國著名的牛津儀器公司簽署了長期協議,努力推進市場化進程。目前,已經有多套產品通過了客戶的驗收,且運營效果良好。
陸輕鈾團隊的科研 探索 之路從未止歇。2017年,陸輕鈾開始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於加速器光源的高通量物性與結構原位表徵」首席科學家。在這一項目中,他們將掃描探針顯微技術與同步輻射加速器先進光源以及強磁場結合起來,將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從微米級提高到納米級,並使其能夠在低溫強磁場環境下對材料進行調控與磁疇結構觀測。目前這類研究在世界上還未有先例,成果誕生之後,或將創造出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現如今,這一項目正在穩步進行中。
創新是科學家的使命。在陸輕鈾看來,創新是一種習慣,任何事情都要想著自己獨立去做,而不是去買,將此作為自己的研究潛意識,不斷提升自己的研究方法與水平,通過不斷創新 探索 ,就會有更多自主創新的科研成果產生。
一直以來,陸輕鈾團隊一直在做國際領先的儀器。在他看來,商業儀器是批量生產的,創造性的科研想法很難融入其中,也不能確保每個元器件的精良。但是自己研發的設備,每一個元件都可以進行精挑細選,一些巧妙的想法都可以及時在其中得到實現。
在科研創新的道路上篤行多年來,陸輕鈾獲授權3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於 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eLife 等高影響刊物。
在優異的科研成果基礎上,陸輕鈾還於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關鍵技術人才,2015年入選南京321領軍 科技 創業人才;2018年起任美國著名科學儀器期刊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副主編;2017年榮獲中國科學院傑出 科技 成就獎,2019年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首屆),2020年榮獲安徽省政府津貼等。這一切都是對他多年來創新篤行的肯定與鼓舞。
育人為學,兢兢業業。作為新時期科研學子的領路人,陸輕鈾也希望自己的學生們能夠在科研興趣的驅使下,在研究領域不斷深入下去。他相信,只要新一代的科研學子們能夠將科研技術打磨得更加扎實,在任何領域都會發光發熱。
踏實科研,無問西東。對於未來的科學發展規劃,陸輕鈾還將一邊從事在極端條件下工作的掃描探針顯微鏡的研發工作,一邊尋求更多的高校與企業間的產學研合作,以此來發現一些更先進的儀器原理。面對未來科研領域的更多可能,他堅信在各種極端條件下掃描探針顯微鏡的研發中,他與研究團隊一定會做出更多領先世界的科研成果,在這一領域踏出屬於中國科研人擲地有聲的腳步。
陸輕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中國科學院強磁場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各種極端條件、惡劣條件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磁力顯微鏡(MFM)、原子力顯微鏡(AFM)的自主研製,並應用於凝聚態物理、納米材料,以及活性溶液中的生物分子與化學過程等多學科成像研究。
從事科研多年來,授權3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於 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高影響刊物。2017年成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2018年起任國際著名科學儀器期刊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副主編;2017年榮獲中國科學院傑出 科技 成就獎;2019年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首屆)。
❺ 超流體是接近絕對零度的什麼
液態氦。
超流體為一種物質狀態,特點是完全缺乏黏性。如果將超流體放置於環狀的容器中,由於沒有摩擦力,它可以永無止盡地流動。
例如液態氦在2.17K以下時,內摩擦系數變為零,液態氦可以流過半徑為十的負五次方厘米的小孔或毛細管,這種現象叫做超流現象(Superfluidity),這種液體叫做超流體(Superfluid)。
(5)無液氦稀釋製冷機是什麼擴展閱讀
直到20世紀70年代,英國科學家安東尼·萊格特才發現,氦的同位素氦-3的原子對與超導體中金屬的電子對結構相似。他的理論才從根本上解釋了氦原子是如何互動的和如何進入超流態的。超流現象是一種宏觀范圍內的量子效應。
由於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氦原子形成一個「抱團很緊」的集體。超流正是這種「抱團」現象的具體表現。玻色子體系不受泡利原理的限制,而且,由於粒子總是自發地向低能級躍遷,玻色子有向基態能級凝聚的傾向,這是產生超流現象的基本原因。
❻ 假如沒有了氦氣,有其他手段可以相對廉價的得到低溫環境
液氫是可以的,因為世界首次液氦的製取就是在1908年由海克·卡末林·昂內斯利用液氫實現了4.2K的低溫,製得了幾立方厘米的液氦,具體就是設計了一個系統,將氦氣放在液氫中,液氫汽化帶走熱量,再將氦氣進行絕熱膨脹,最終液化。利用液氦是為了獲得更低的溫度,自從液氦以及它的特殊屬性—超流態—的發現,已經可以獲得一毫K的低溫了。液氦的超流態,就是當液氦溫度降低到2.17K的時候出現的一種完全無摩擦,無阻力運動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將一個玻璃杯一半浸入液氦中,液氦可以沿著杯壁運動到杯內,直到內外液面持平;而且這種狀態下,其熱導率是常溫下銅的800倍,是目前已知最好的導熱物質,且由於它導熱極好內部是沒有溫差的,也就不會汽化,因此成為了理想的導熱材料,用來降溫是最合適的。要說更廉價,鑒於超低溫對實驗環境和設備的要求,需要等到一種超流態溫度比氦更高的物質的發現。
❼ 假如沒有了氦氣有其他手段可以相對廉價的得到低溫環境嗎
用液氫是可以的,因為世界首次液氦的製取就是在1908年由海克·卡末林·昂內斯利用液氫實現了4.2K的低溫,製得了幾立方厘米的液氦,具體就是設計了一個系統,將氦氣放在液氫中,液氫汽化帶走熱量,再將氦氣進行絕熱膨脹,最終液化。利用液氦是為了獲得更低的溫度,自從液氦以及它的特殊屬性—超流態—的發現,已經可以獲得一毫K的低溫了。液氦的超流態,就是當液氦溫度降低到2.17K的時候出現的一種完全無摩擦,無阻力運動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將一個玻璃杯一半浸入液氦中,液氦可以沿著杯壁運動到杯內,直到內外液面持平;而且這種狀態下,其熱導率是常溫下銅的800倍,是目前已知最好的導熱物質,且由於它導熱極好內部是沒有溫差的,也就不會汽化,因此成為了理想的導熱材料,用來降溫是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