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是怎麼製冰的
一、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在生產火葯時開采了大量硝石。偶爾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降溫直至結冰。
於是一些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製冰。
工匠們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內放水,然後將罐子放在容器內,並不斷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
硝石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顏色如霜。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周圍溫度降低以致結成冰。
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發結晶法將硝石再提出來重復使用。有了這種技術,就大大促進了古代製冷市場的繁榮。
二、更早期時我國的古人用於消暑,多來自於在冬天時就開始儲藏的冰塊,儲藏冰塊的」神器「就是我們今所說的冰窖。
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
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督奴隸、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采,藏到預先准備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席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由於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鄭、河北易縣、陝西咸陽等地,都曾發現戰國時期的冰井。
(1)民國時夏天怎麼製冷擴展閱讀:
古人納涼有妙招
到了漢代,皇宮里設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溫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清涼殿內有多重降溫裝置———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還有僕人站在一旁對著扇扇子。
據古籍記載,清涼殿內盛夏時仍清涼無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漢武帝劉徹身邊的紅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權。
唐代,長安城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也都紛紛建起「空調房」———「含涼殿」。含涼殿內有「扇車」,相當於今天的空調扇,只不過依靠的不是電能而是水能,用水轉動扇葉,風扇再對著涼水吹就能形成冷氣。
據學者考證稱,這種含有機械原理的「空調房」是從拂菻國(東羅馬帝國)傳來的舶來品,如果考證屬實,這種裝置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進口空調」了。
宋朝的「空調房」已經開始考慮對空氣的凈化手段,廳堂里擺幾百盆鮮花,「鼓以風輪」對著吹,不但涼快,還能起到「清芬滿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時期,皇家宮殿房間內出現了可移動的冷源,即貯放冰塊的櫃子,上面鏤空,作為冷氣出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如西瓜、冷飲等。這種「冷櫃」後來民間也用上了,還有進口貨,時稱「洋桶」,這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高檔家電」。
人民網-古人怎麼過夏天:清涼殿堪比空調房 唐代的「半臂裝」
2. 中國古代用什麼方法製冰的!為什麼在酷熱的夏天的帝王宮廷大熱天哪來的冰
1、窖冰
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
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督奴隸、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采,藏到預先准備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席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由於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2、製冰
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在生產火葯時開采了大量硝石。偶爾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降溫直至結冰。於是一些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製冰。
工匠們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內放水,然後將罐子放在容器內,並不斷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
硝石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顏色如霜。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周圍溫度降低以致結成冰。
窖冰起源:
我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此俗起源甚早,《詩經》中即有記載,且多行於宮廷、官府。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
宋高承《事物紀原》雲:「《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雲: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
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
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雲:「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凈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
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三萬六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民國時仍有此俗。
3. 古代人夏天如何製冰
最早冰製冷飲起源於中國,那時帝王們為了消暑,讓奴隸們在冬天把冰取來,貯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享用。大約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葯時開采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以後逐漸出現了做買賣的人,他們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顧客。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商人們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窖冰
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我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此俗起源甚早,《詩經》中即有記載,且多行於宮廷、官府。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紀原》雲:「《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雲: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鄴城舊事》有冰井台。《魏志》雲: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為凌室,故號冰井。《宋朝會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務,隸皇城司也。」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雲:「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凈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三萬六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民國時仍有此俗。
溜冰
傳統冬令戶外娛樂活動。流行在北方大部分地區。舊時的冰鞋一般是鞋底縛有鐵條,也有木板上裝鐵條然後縛到鞋上。溜冰除「速滑」以外,尚有「蘇秦背劍」、「金雞獨立」、「鳳凰單展翅」等花樣。此外也有不穿冰鞋只用本身穿的鞋或穿老頭樂毛窩溜冰的,也叫「滑擦」。《帝京歲時記》:「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屐皆有鐵齒,流行冰上,如星馳電掣,爭先奪標取勝,名曰溜冰。都人於各城外護城河下,群聚滑擦。」又《燕京歲時記》雲:「冰鞋以鐵為主,中有單條縛於鞋上,身起則行,不暫止。技之巧者,如蜻蜓點水,紫燕穿波,殊可觀也。」
頒冰
古代官府的夏令習俗。從周以來,北方地區冬令要藏冰,待次年夏令時取出,宮廷頒賜臣下,民間亦市賣。此俗為古代政令重要的一項。《夏小正》「頒冰」《傳》雲:「頒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當時頒冰還有獻牲(羊羔)祭祀的儀俗。明清以來,都城都是北京,此俗更為盛行。明清頒冰在立夏暑伏時節,清代是按官階發給冰票,憑票領取。《燕京歲時記·頒冰》:「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賣冰
傳統商貿習俗。舊時無製冰設備,夏天消暑的冰多在冬天時藏於窖中,待三伏天熱時啟冰,開始販賣。舊時北京一般是在清明時開始賣冰。朱彝尊《日下舊聞·卷三十八》載:「清明日始賣冰,以兩銅盞合而擊之。」《帝京景物略》也寫到了賣冰之俗:「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編氓得賣買,手二銅盞疊之,其聲磕磕,曰冰盞。冰著濕乃消,畏陰雨天,以棉衣蓋護,燠乃不消。」
賜冰
舊時官府署衙的消夏習俗。明清時,北京的各衙署都分發皇帝賜給的冰塊,從入伏一直持續到立秋。所賜冰因品級不同而各有差等。《燕京歲時記》「按《帝京景物略》稱,前明於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又記本朝習俗:「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刨冰
舊時民間夏令消暑食品。當時所用的冰塊均為頭年冬天窖戶窖藏的,伏天時取出,用刨子刨出冰屑,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今天,已被機製冰塊和機刨冰屑所代替。
滾冰
傳統元宵節俗。東北地區,元宵節小孩兒等要從冰上滾過,並吃一小塊冰,俗說此舉可以保新的一年腰不疼、腿不瘦、牙不倒
4. 民國時期的製冷機器有哪些
空調,在1934年的上海還遠沒有普及,不過少數公共建築和富貴人家已經率先用上了冷氣機。1928年造的匯豐銀行地下室和1930年造的「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的空調均由美國約克洋行承包。宋子文位於上海祁齊路(現岳陽路)的宋公館,在餐室里就放著一台北極牌冷氣機。(宋氏是蔣介石的大舅子,不過當時宋氏暫時辭去了民國政府行政院副院長的職務) 那是一台古老的水冷空調。冷水進去,熱水出來,水吸收了室內的熱量。但製冷效果只限於餐室。即使安裝了空調,在7月11日,他仍然搭乘新盛京輪赴青島避暑。
5. 古代人夏天的時候怎麼運冰
最早冰製冷飲起源於中國,那時帝王們為了消暑,讓奴隸們在冬天把冰取來,貯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享用。大約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葯時開采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以後逐漸出現了做買賣的人,他們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顧客。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商人們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激凌已是十分相似了。
製造冰激凌的方法直到13世紀才被義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帶到義大利。後來義大利有一個叫夏爾信的人,在馬可·波羅帶回的配方中加入了桔子汁、檸檬汁等,被稱為「夏爾信」飲料。
1553年,法國的國王亨利二世結婚的時候,從義大利請來了一個會做冰激凌的廚師,他花樣翻新的奶油冰激凌使法國人大開眼界。後來,一個有膽量的義大利人把冰激凌的配方傳到了法國。1560年,法國卡特琳皇後的一個私人廚師,為了給這位皇後換口味,發明了一種半固體狀的冰激凌,他把奶油、牛奶、香料摻進去再刻上花紋,使冰激凌更加色澤鮮艷、美味可口。以後冰激凌的種類越來越多,成為大家所喜歡的一種食品。
宮廷專門設立冰井
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中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此俗起源甚早,《詩經》中即有記載,且多行於宮廷、官府。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紀原》雲:「《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雲: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鄴城舊事》有冰井台。《魏志》雲: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為凌室,故號冰井。《宋朝會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務,隸皇城司也。」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雲:「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凈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三萬六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民國時仍有此俗。
頒冰是古代政令重要一項
古代官府的夏令習俗。從周以來,北方地區冬令要藏冰,待次年夏令時取出,宮廷頒賜臣下,民間亦市賣。此俗為古代政令重要的一項。《夏小正》「頒冰」《傳》雲:「頒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當時頒冰還有獻牲(羊羔)祭祀的儀俗。
明清以來,都城都是北京,此俗更為盛行。明清頒冰在立夏暑伏時節,清代是按官階發給冰票,憑票領取。《燕京歲時記·頒冰》:「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老北京清明時賣冰
傳統商貿習俗。舊時無製冰設備,夏天消暑的冰多在冬天時藏於窖中,待三伏天熱時啟冰,開始販賣。舊時北京一般是在清明時開始賣冰。朱彝尊《日下舊聞·卷三十八》載:「清明日始賣冰,以兩銅盞合而擊之。」《帝京景物略》也寫到了賣冰之俗:「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編氓得賣買,手二銅盞疊之,其聲磕磕,曰冰盞。冰著濕乃消,畏陰雨天,以棉衣蓋護,燠乃不消。」
皇帝依品級賜冰
舊時官府署衙的消夏習俗。明清時,北京的各衙署都分發皇帝賜給的冰塊,從入伏一直持續到立秋。所賜冰因品級不同而各有差等。《燕京歲時記》「按《帝京景物略》稱,前明於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又記本朝習俗:「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民間用白糖香料製作刨冰
舊時民間夏令消暑食品。當時所用的冰塊均為頭年冬天窖戶窖藏的,伏天時取出,用刨子刨出冰屑,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今天,已被機製冰塊和機刨冰屑所代替。
元宵節滾冰傳統元宵節俗。東北地區,元宵節小孩兒等要從冰上滾過,並吃一小塊冰,俗說此舉可以保新的一年腰不疼、腿不瘦、牙不倒。
6. 清朝時貴族夏天用於製冷的冰塊是從哪兒來的
皇室會建造冰窖存儲冬天從護城河和周邊湖泊封凍的冰面上切割的冰塊。
采冰給皇宮夏天供冰的工作從冬天就開始准備了,每年立冬後,清理過的護城河蓄入干凈河水,待深冬結成厚冰,工部都水司的差役會選取冰面,切割成一尺五寸見方的冰塊後運進宮中。
存冰 采冰只要人多即可,但要長期存冰並不容易,采來的冰要存放在哪呢?在隆宗門外西南處,有四座形制南北走向的半地下建築,就是藏冰的地窖。冰窖地下部分深約1.5米,牆厚達2米,地面鋪大塊條石,四壁自上而下,先砌條石,再砌條磚,採得的冰塊由里向外,由下到上,一直碼放到窖頂,每座冰窖竟可藏冰五千多塊。
用冰 清代出現了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而且這種木質冰箱兼具冰櫃和空調兩種功用哦。它長這個樣子的
(6)民國時夏天怎麼製冷擴展閱讀:
據《大清會典》記載,當時北京城內共有十八座官窖,分列紫禁城內、德勝門外、景山西門、正陽門外四處。民辦冰窖的出現則是在民國時期,它們幾乎都是挖掘的土炕,置冰後以土掩埋。
如今,北京的冰窖只殘存三處:故宮內冰窖數目不詳,雪池胡同內兩座,恭儉胡同內一座,皆為官窖,民辦冰窖則早已無跡可尋。
資料來源:知乎
7. 天氣這么熱,要是沒空調真的好難受。古人都是怎麼避暑的啊
古人夏季如何避暑 最後一種方法簡直了
古人避暑神器一:搖扇納涼
扇子的來由已無從考證,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但與現代人們所用的有所不同,更多的可能來源於綠色植物的葉子,用壞了隨即換新的即可。夏季納涼神器 老百姓的選擇
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種葉子顯然不能滿足於人們的使用,並且很不結實,總是換來換去也著實麻煩。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採用竹子編的,古代人多採用這種方式納涼,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而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則會採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輕松也顯檔次。
而古時的文人墨客則喜歡在扇面上吟詩作畫,彰顯自己的學識且較為文雅,如果是達官顯貴,一般會有專屬的搖扇丫鬟,"人工風扇"在酷夏之際納涼,這feel倍兒爽!
古人避暑神器二:專屬涼屋
位於承德的避暑山莊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這座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避暑山莊
當然,避暑山莊這種納涼之地並非一般人可享用,而下面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種"涼屋"與避暑山莊有所不同,當然同樣並非一般家庭所能享受的,依舊是王公貴族的專屬。
依山傍水而建的"涼屋"
在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專門用於夏季避暑的涼殿,在其中央會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遠離,通過扇輪傳動,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後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可利用機械將冷水傳送到屋頂,順其屋檐流下,形成人造水簾,以實現消暑的目的。
而無論避暑山莊亦或"涼屋"都屬於王公大臣的專屬納涼之地,作為普通百姓則是無福消受的,因此屬於"土豪"避暑方式,並不普及。
古人避暑神器三:冰塊
在古代並沒有發電裝置,更不要說冰箱這等家電設備了,但據現在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出現了可儲存冰塊的冰窖。當然,這種豪奢的東西註定不凡,同樣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
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會儲藏大量的天然冰塊在冰窖中,待來年夏季的時候,並可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擺放在室內起到降溫納涼的功效。
看著就清爽!
通過最簡單的物理機制,冰塊通過吸收周圍的熱量融化,進而實現降低室溫的作用,給達官貴人帶來清爽的氣候,並且這種利用冰塊納涼的方式不是產生任何污染,又不消耗能源,可見古人的智慧確實無窮!
而這種冰塊納涼的方式到了明清時期,基本已經普及到百姓家中,每到炎熱的夏季,人們都會通過這種冰塊融化的方式來降低氣溫,起到夏季避暑的功效。
古人避暑神器四:避暑美食
夏季避暑不僅局限於外部舒適的氣溫,還有便是消暑的美食。而當下人們夏季可選擇冰鎮飲品、冰激凌等冷飲消減內心的燥熱。而在古代,同樣有避暑食品。
早在南北朝時,民間便有自知的"湯餅",而到了宋代,避暑食品種類更加繁多,如瓜、李、荷葉、綠豆湯、新蓮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民眾歡迎,宋代詩人方回《秋熟》詩中便有記在,"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的贊美。
炎炎夏日 來上一碗綠豆湯也是不錯的享受
時至今日,綠豆湯仍舊成為眾多家庭夏季消暑的飲品之一,另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干用。」可見古代早有此妙招。
而除了綠豆湯外,清朝北京地區還有人選擇蘇葉、藿葉、甘草等中草葯避暑,而蘇州人過三伏天則喜歡喝涼茶、涼湯,吃涼粉等清爽食物度夏。可見古人在飲食方面也很講究,在酷暑也有專屬美食。
古人避暑神器五:瓷枕
除了人們住的、吃的,必然還得有用的,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大國",眾所周知景德鎮被人們譽為瓷都,生產各種瓷器,而瓷器除了被用作制碗、花瓶、擺件等外,還可製成瓷枕。
沒錯,就是瓷枕!這種枕頭的表面有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在炎熱的夏季,人們枕在上面非常清爽,睡起來也自然舒適。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應該是古人對瓷枕對好的謳歌。
避暑瓷枕
夏季除了悶熱的天氣,對於惱人的蚊蟲同樣也是一大難題,而當今人們有100種殺死蚊蟲的辦法,但古代可沒有那麼多殺蚊方法。因此如何躲避蚊蟲,同樣是夏季面臨的一大難題。
當然,這也難不倒聰明的古人,一般古人都會躲在蚊帳里睡覺,但久而久之便有了新的花樣,人們會在蚊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飄四溢。對於失眠的朋友而言,可有一定的催眠功效。
古人避暑神器六:終極大招!
俗話說的好"心靜自然涼",而古時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固"涼由心生"的道理,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詩中表示"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同為詩人的王維為了應對酷暑,竟抱著古琴走進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坐流連忘返,留給後人百讀不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煩躁的夏季保持一顆平常心 心靜自然涼
而清朝雍正皇帝追錄康熙皇帝訓話而編錄成《庭訓格言》,其中一則訓文為《心靜自然涼》,大致表達的意思就是要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會不熱,並且還指出,"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可見古人如此境界並非一般人所能達到的。
當然這句話也不無道理,人在心情煩躁的時候,確實容易產生燥熱,心情確實會導致外在的變化,因此在這個悶熱煩躁的夏季,保持一個好的心情,同樣有利於避暑消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8. 無空調下,中國古人如何度炎炎夏日
無空調下,中國古人如何度炎炎夏日?
古代沒有電扇,也沒有冰箱、空調,難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嗎?其實不然,古人的夏天更親近自然,更有情調,他們也能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涼風,當然布衣是享受不起這種電扇的。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很早我們的先人就知道採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諸如這樣的詩句都說明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蟲也用蚊帳,但是他們用起蚊帳來可比現代人有情調。少女們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巧手的婦女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帳里,定能做個好夢。古人還有配掛香囊的習俗,許多香囊中的葯材都有驅蚊蟲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這相當於把「蚊不叮」帶在了身上。
古人沒有電冰箱冷鎮食品、製造冰塊,官府在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一旦夏天到來有錢人家便買來冰塊或者白雪,拿出來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這製冷的效果絲毫不亞於今天的空調,還不耗電,不污染環境。宋代經濟繁榮,冷食花樣翻新,民間出現了果汁加冰塊的冷飲,到了元代蒙古人喜愛乳品,他們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這種冷飲算是冰激凌的雛形,後來馬可波羅把這種吃法帶到了歐洲,經過改進後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煩夏莫如賞夏」,調整好心態應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選擇。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雲:「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這種超然脫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現代人,恐怕早躲進了空調房裡了。
9. 沒有空調風扇的古人,夏天怎麼過
古人度夏不但充分體現了智慧,還十分低碳環保且有情趣。
住——「清涼殿」堪比空調房
「天氣這么熱我哪裡通通不想去,只想躲在家看著我的電視吹冷氣。」張學友的一曲《天氣這么熱》唱出了現代人對空調房的依賴。可是,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怎麼辦呢?和現代人一樣,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造居住環境。
看過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觀眾或許仍記得這樣的情節———炎炎盛夏,僕人在一個大瓷缸中放入冰塊,再將瓷缸放到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間的溫度。
這種用冰塊降溫的方法其實早在先秦就已經有了。那時存放冰塊的地方被稱為「窟室」。窟室是一間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熱的夏夜,貴族們在窟室中通宵達旦飲酒作樂,和今天人們下班後到冷氣十足的夜店喝上兩杯十分類似。
到了漢代,皇宮里設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溫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清涼殿內有多重降溫裝置———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還有僕人站在一旁對著扇扇子。據古籍記載,清涼殿內盛夏時仍清涼無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漢武帝劉徹身邊的紅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權。
唐代,長安城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也都紛紛建起「空調房」———「含涼殿」。含涼殿內有「扇車」,相當於今天的空調扇,只不過依靠的不是電能而是水能,用水轉動扇葉,風扇再對著涼水吹就能形成冷氣。據學者考證稱,這種含有機械原理的「空調房」是從拂菻國(東羅馬帝國)傳來的舶來品,如果考證屬實,這種裝置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進口空調」了。
宋朝的「空調房」已經開始考慮對空氣的凈化手段,廳堂里擺幾百盆鮮花,「鼓以風輪」對著吹,不但涼快,還能起到「清芬滿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時期,皇家宮殿房間內出現了可移動的冷源,即貯放冰塊的櫃子,上面鏤空,作為冷氣出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如西瓜、冷飲等。這種「冷櫃」後來民間也用上了,還有進口貨,時稱「洋桶」,這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高檔家電」。
住涼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著屋檐往下淌,大有人工「水簾洞」的味道。涼水從屋頂流過,降溫效果自然極佳。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勢掘井納涼,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箋》中記載,「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食——南宋冷飲店賣到三更才打烊
夏日飲冰,也並非是現代人才特有的消夏福利,酷愛冷飲的古人,早就發明了名目繁多的冷飲冷食。
可是,沒有冰箱的古代人,怎麼製作冷飲呢?
原來早在周代,人們就開始用冰窖儲藏冬天的冰塊以備夏用。《詩經》與《左傳》中都有冬月藏冰的記載,朝廷中有專門的官吏負責每年寒冬時鑿取冰塊存放在「冰室」或「冰井」里,等到盛夏時節再取出。負責掌管冰塊藏取的專職人士被喚作「凌人」。由於冰塊在儲藏時會融化,因此古人往往要窖存三倍以上的冰塊供夏季使用。
春秋末期,冰的用途更加寬泛,達官貴人們喜歡在宴席上喝冰鎮米酒助興。到了唐代,人們就已經會製作公開出售的「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就凍成了冰棍。
宋朝的冷飲非常豐富。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還能吃上各式各樣的冷飲,並且已有了刨冰。
宋代都城汴京,一到農歷六月,街道兩旁就擺滿了冷飲攤。當時都賣些什麼冷飲呢?北宋開封的冰店裡有紅極一時的「冰雪冷元子」出售,「冰雪冷元子」由黃豆和砂糖製成,把黃豆炒熟,去殼,用砂糖或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團子,最後浸到冰水裡,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涼甜品。
南宋時,市集上的冷飲更加琳琅滿目,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當時的杭州城裡受歡迎的冷飲有「冰雪甘草湯」「雪泡豆兒水」「涼水荔枝膏」等,光聽名字就夠嘴饞的了。
到了元代,冷飲又有了新突破。據說,元世祖忽必烈最愛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於是,忽必烈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塊,這樣牛奶的保存時間就延長了。忽必烈很快發現,這樣的「奶冰」口感很好,於是又加入了蜜餞和果醬,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據說為了保護冰激凌製作的流程和配方,忽必烈還頒布了一道除王室以外禁止造冰激凌的敕令,直到13世紀,義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受到忽必烈的接見,嘗到了當時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奶冰」,這才把製作方法帶回西方,經過加工改造,慢慢就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冰激凌。
到了明清時期,冰鎮飲食已經充斥尋常巷陌,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有的還加入了楊梅、桃子,俗稱「冰楊梅」「冰桃子」。在民間,還盛行伏日吃蓮子湯,據說能養神益脾。
看來,善於發明創新的古人,在酷熱難當的夏季,口福也是不淺的。
穿——唐代的「半臂裝」既潮又涼快
短袖短褲似乎已成了現代人萬變不離其宗的夏季著裝標配,可是「里三層、外三層」的古代人,夏季怎麼受得了呢?有學者研究發現,古人在夏季其實也並不都裹得嚴嚴實實。
據考證,魏晉前,男人也和現代人一樣愛打赤膊,女人們則喜歡穿「開襠褲」。這種「開襠褲」並不是單穿的,原來,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它只有褲管,沒有褲襠,由於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張藝謀執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里所謂的「爆乳裝」,雖然被很多網友詬病過於暴露大膽,但其實其設計靈感就是源於唐朝的袒胸裝。
其實,在「富人批絲綢、窮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質比現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有研究稱,當外界溫度高於皮膚溫度時,皮膚會不自覺地吸熱。這樣看來,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皮膚,寬寬大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形成「小對流」,與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長袍蔽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用——手搖扇子頭枕風
扇子可能是最能體現古人度夏之精巧、有情趣的物品。素有「搖友」「涼友」雅稱的扇子,在古代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還成了一種藝術品———扇面的面積雖然有限,但卻給書畫家們開辟了一塊題詩作畫的小天地。
據《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於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但此時的扇子並不是用來拂涼驅暑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據考古發現,扇子當儀仗使用時左右開合,像門,這也是為什麼「扇」字從「羽」和「戶」旁。
到漢代,出現了用絹製成的團扇,又稱羅扇、紈扇。團扇多為「圓如滿月」的樣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圓形等樣式。
至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已經相當流行。男女都用團扇,在酷熱的夏季,幾乎人手一扇,富貴人家的扇子則更多,扇面往往裝飾精美,有名家山水書法作品。
11世紀,摺扇經日本傳入中國,並很快流行,男人們在正式場合改為使用摺扇,團扇成為女性的專用物。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說,當時都城臨安城裡已設有專門賣扇子的「周家折疊扇鋪」,說明宋代已能夠自製自銷摺扇了。
摺扇的盛行卻是在明清。其種類繁多,有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等不一而足。後來,摺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除了扇子,形態各異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備神器。瓷枕的枕面長度一般不超過20厘米,內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風,四周能透氣,由於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很快成為古人夏季首選的寢具。
據稱,瓷枕最早出現於隋代,一開始並不是消夏納涼的,發展到後來卻以納涼之用居多。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詞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這也印證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一直到明清時期,有了其他材料的出現,瓷枕才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看來,「苦夏」之於古人,也並不如想像中那般難熬。聰明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修身養性、以靜制熱」的心態調整。白居易詩雲「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這份「煩夏莫如賞夏」的超然心境,或許才真是我們該好好學習的。
10. 民國時期的富家子弟如何解暑過夏天的呢
與現在相比,民國時期的生活條件並沒有這么好,但是他們有錢人家與平常人還是不一樣的。他們夏天最喜歡的娛樂方式是穿著上好的江南蠶絲裙,一起去遊船,吃「凍凍」。
每年剛下過初雪,也會有一批人進行采雪,這些人都是精挑細選,將這些採好的雪保存起來,製成大小一樣的冰塊,插上竹棒,第二年拿出來,他們把這叫做「凍凍」,這就是現在的冰棍最早的原型。
除此之外,這雪製成的冰塊還可以用來做茶水,他們先是將茶泡開,以後再放入冰塊,等冰融化成水,喝一口,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