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釀啤酒和普通啤酒的區別
一、精釀啤酒與普通啤酒的釀酒原料不同。
1、精釀啤酒:只使用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進行釀造,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劑。通常,精釀啤酒釀造時不需要太多考慮成本,多數會選擇上等的原料釀造而成。
2、普通啤酒:同樣使用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釀造而成,但為了追求成本,更多用大米、玉米和澱粉等原料取代麥芽。這樣釀出的啤酒麥芽汁濃度非常低,口感偏淡。
二、發酵工藝不同
1、精釀啤酒:多為艾爾工藝,酵母在發酵罐頂端工作,浮在酒液的上方,發酵溫度一般控制在 10-20℃。發酵罐通常較小,發酵結束後不進行過濾和殺菌處理。
2、普通啤酒:多為拉格工藝,酵母在發酵罐底部工作,沉在酒液的下方,發酵溫度一般控制在 10℃ 以下。發酵罐較大,發酵結束後通常採用過濾和巴氏殺菌,增加啤酒的貨架期(保質時間)。
三、發酵時間不同
1、精釀啤酒:因為不需要太計較成本,所以發酵時間往往不會特別重視,不會太多考慮時間成本。最傳統的精釀啤酒發酵時間可長達 2 個月,這樣啤酒發酵充分,麥芽汁濃度更高,風味更為濃郁。
2、普通啤酒:對工業啤酒而言,時間就是金錢,因此工業啤酒發酵時間通常只為 7 天左右,這樣發酵不會特別充分,導致麥芽汁濃度含量低,風味也更為清淡。
精釀啤酒用來區別於大部分常見的工業啤酒(青島、雪花、燕京、百威、喜力、嘉士伯)。這和其口味是苦是甜,是香是酸,酒精度的高低與否,並沒有直接關系。
在大眾啤酒日趨飽和的大背景下,中國啤酒市場呈現高端產品快速發展的趨勢,隨之精釀啤酒市場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好,精釀啤酒增長顯著。
啤酒是以小麥芽和大麥芽為主要原料,並加啤酒花,經過液態糊化和糖化,再經過液態發酵而釀製成的。其酒精含量較低,含有二氧化碳,富有營養。它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低分子糖、無機鹽和各種酶。這些營養成分人體容易吸收利用。
啤酒中的低分子糖和氨基酸很易被消化吸收,在體內產生大量熱能,因此往往啤酒被人們稱為「液體麵包」。1L12°Bx 的啤酒,可產生3 344kJ 熱量,相當於3~5 個雞蛋或210g麵包所產生熱量。一個輕體力勞動者,如果一天能飲用1L 啤酒,即可獲得所需熱量的三分之一。
2. 江西歐弗斯製冷工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江西歐弗斯製冷工貿有限公司是2008-04-17在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工業園區C區。
江西歐弗斯製冷工貿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610246724369748,企業法人杜德祥,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江西歐弗斯製冷工貿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冰箱、空調、汽車製冷劑(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有效期限至2020年10月28日止)銷售;製冷劑進出口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江西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5707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68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江西歐弗斯製冷工貿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3. 幫忙找一找關於臭氧層空洞的信息
來自美國宇航局新聞公報的消息說,2000年10月,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積達到2900萬平方公里,這是迄今為止觀測到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積。那麼南極臭氧洞是怎麼回事?大氣中的臭氧空洞還會持續多久?
其實,人們對地球大氣中的臭氧並不陌生,它由三個氧原子構成,是普通氧氣的同胞兄弟。通過長期研究,科學家們證實,臭氧是地球大氣中的一種微量氣體組份,它是由於大氣中的氧分子被太陽的紫外輻射分解成氧原子後再與周圍的氧分子迅速結合而形成的。在地球大氣中,大約有90%的臭氧含量集中在離地球表面10—5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大氣臭氧層。
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只佔大氣的百萬分之幾,其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厘米0.9×10-10克。如果把地球大氣中所有的臭氧都集中在地球表面上,則它只形成約3毫米厚的一層氣體,其總重量也不過為30億噸左右。然而它對地球大氣中的化學、輻射和動力學過程有著重要影響。更重要的是,大氣中的臭氧可以吸收掉太陽紫外輻射中絕大部分對生命有傷害的紫外輻射,從而使地球上一切生命免受過量太陽紫外輻射的傷害而得以正常生存和繁衍。 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就像離不開水和氧氣一樣離不開大氣臭氧層,大氣臭氧是地球上一切生靈的天然保護傘。
對大氣中的臭氧的較系統觀測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從那時起在全世界范圍內逐漸形成了對大氣臭氧的全球觀測系統並按世界氣象組織(WMO)的規定的統一規范對大氣臭氧進行著日常業務觀測。觀測結果表明,較長時間以來,全球大氣中的臭氧含量沒有發現有明顯變化。
但是1985年,人們未預料到的事發生了,這一年,英國科學家喬·弗曼等人首次報道,1980—1984年間,南極上空每年春季(即10月)臭氧含量與同年3月相比大幅度下降,出現了臭氧洞。這對人類自身的生存構成了威脅,從而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大眾的普遍關注,並構成了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
所謂南極臭氧洞是指南極地區上空大氣臭氧總含量季節性大幅度下降的一種現象,並非臭氧完全消失出現了真正的洞,南極臭氧洞通常於每年8月中旬開始逐漸形成,10月中、上旬達到最大面積,並於11月底或12月初臭氧洞消失。對迄今已掌握的衛星和地面觀測資料的分析表明,南極大陸上空大氣中臭氧含量的明顯減少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1982年10月南極上空首次出現了臭氧含量低於200DU(DU為多普遜臭氧單位)的區域形成了臭氧洞,在隨後的幾年裡臭氧洞的面積不斷擴大,洞內的臭氧含量不斷降低。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南極臭氧洞繼續發展,臭氧洞的最大面積已由80年代末的2000萬平方公里左右擴展到目前的大約2900萬平方公里。
南極上空臭氧層的嚴重耗損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南極臭氧洞的形成?究竟誰是破壞大氣臭氧層的元兇?自1985年首次關於南極臭氧洞的報道以來,科學家們圍繞南極臭氧洞的形成原因開展了大量地實地考察和理論研究工作,在一段時間內曾爭論不休,眾說紛紜,先後提出了多種假說。到目前為止,基於大量研究結果,科學家們已基本上取得了共識,即認識到南極臭氧洞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是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氟氯烴化合物(CFCS)等導致了大氣臭氧層的破壞。20世紀以來,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們在製冷劑、發泡劑、噴霧劑以及滅火劑中廣泛使用性質穩定、不易燃燒、價格便宜的氟氯烴物質以及性質相似的鹵族化合物,這些物質在大氣中滯留的時間很長(有的可達100年以上)容易積累,當它們上升到高層大氣之後,在強烈太陽紫外輻射作用下會使臭氧分子遭到破壞。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氟氯烴等物質對大氣臭氧的破壞是全球性的,在南極地區,只是由於其上空特殊的熱力和動力學條件才造成了臭氧含量的季節性大幅度下降,形成了臭氧洞。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科學家們指出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氟氯烴等物質會使大氣中的臭氧遭到破壞,隨後聯合國環境署制定了「世界保護臭氧層行動計劃」,80年代初一些國家率先開始了保護臭氧層的行動,並於1985年21個國家的政府代表簽署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呼籲各國政府採取聯合行動,保護臭氧層。1987年9月,36個國家和10個國際組織的140名代表和觀察員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集會,通過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進一步提出了控制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具體措施和方案。到目前為止,《議定書》的締約方已達到165個之多,反映了世界各國政府對保護臭氧層工作的重視和責任。不僅如此,聯合國環境署還規定從1995年起,每年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以增加世界人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提高參與保護臭氧層行動的積極性。
我國政府和科學家們非常關心保護大氣臭氧層這一全球性的重大環境問題。我國早於1989年就加入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先後積極派團參與了歷次的《公約》和《議定書》的締約國會議,並於1991年加入了修正後的《議定書》。我國還成立了保護臭氧層領導小組,開始編制並完成了《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逐步淘汰國家方案》。根據這一方案,我國已於1999年7月1日凍結了氟氯化碳的生產,並將於2010年前,全部停止生產和使用所有消耗臭氧層物質。
全球范圍內大氣臭氧層的耗損和南極臭氧洞的出現是大自然報復行動,是人類自己釀制的苦果,人類要為此付出代價。近20年來,全球平均臭氧濃度每10年約減少3%,南極和北極上空臭氧耗損嚴重。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群集中的北半球中緯度地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冬季連續觀測到了1957年以來的最低臭氧值,在青藏高原地區上空夏季也出現了臭氧的低值中心。這些觀測事實表明,在全球范圍內,大氣臭氧層確實在變薄,在高緯度地區尤為明顯。科學家們預言,這種臭氧層變薄的過程還會繼續下去。
那麼,這種令人擔心的臭氧層變薄還會持續多長時間呢?科學家們的回答是,這完全取決於人類自己。最近,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森預告,臭氧洞可望在30—40年後消失,顯然,這是一種比較樂觀的估計。按照目前科學界對大氣臭氧層耗損原因的認識,臭氧層變薄主要是由於人類向大氣中排放消耗臭氧層物質引起的,目前,這種物質在大氣中的濃度還在繼續增加,即使按照《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約定,在2000年前全世界都停止對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使用(實際上已不可能),但由於這種物質在大氣中壽命很長,它們在大氣中的濃度也還會繼續增加,並可能在21世紀初達到最大值後,才開始逐漸減少。這就意味著,如果大氣中的一些基本過程沒有明顯變化,那麼大氣中臭氧的耗損會一直延續到21世紀中期以後。
當然,大氣臭氧層變化涉及到發生在大氣中的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和動力學過程,其中有些問題目前尚未被科學家所認識,因此,上述預言在科學上均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無論如何,人類應當從臭氧空洞出現這一事實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對目前臭氧層耗損可能導致的惡化人類生存環境的後果採取相應對策,並應當刻不容緩地採取行之有效的堅決行動,確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臭氧層。
4. 弗里昂是液體還是氣體
氟里昂(freon)是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總稱,因此又稱「氟氯烷」或「氟氯烴」,可用符號「CFC」表示。氟里昂包括20多種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氟里昂-12(化學式CCl2F2),其次是氟里昂-11(化學式CCl3F)。氟里昂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冷凍劑,在家用電冰箱和空調機中廣泛使用。
人們最早使用的冷凍劑是二氧化硫和氨。在1.01×105Pa時,二氧化硫於-10℃液化,氫在-33℃液化。若在常溫下,對二氧化硫施加2.525×105Pa,對氨施加8.888×105Pa,它們也能液化。這兩種物質也都不能燃燒。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們都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濃度大時還有毒性,並對金屬有腐蝕作用。不過,它們的價格比較便宜,所以至今仍用於大型冷凍機中。
美國化學家密得烈經過長期的研究,終於製成了CCl2F2,即氟里昂-12。它的性能優於二氧化硫和氨。
CCl2F2可由四氯化碳與無水氟化氫在催化劑存在下反應製得。
用SbCl5催化時,CCl2F2 產率為90%,CCl3F為9%,CClF3為0.5%;用FeCl3催化時,CCl2F2產率為75%,CCl3F為20%。
用氟里昂作冷凍劑,優點很多:
(1)容易液化。如氟里昂-12,沸點-29.8℃;氟里昂-11,沸點-23.8℃;
(2)沒有氣味,沒有毒性。不像氨、二氧化硫那樣,一旦管道漏氣,就會產生強烈的刺激性氣味,甚至造成事故;
(3)不腐蝕金屬,這一點也優於二氧化硫和氨;
(4)跟大多數有機物不同,氟里昂不能燃燒,因而避免了發生火災和爆炸的危險。
氟里昂有許多重要應用,除在冷凍裝置中作冷凍劑外,還常用作噴霧裝置中氣溶膠推進劑、電子器件清洗劑以及泡沫塑料的發泡劑等。
隨著環境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並越來越關注逸到大氣平流層中的氟里昂對臭氧的破壞作用。
臭氧層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層,它大約能把太陽輻射來的高能紫外線的5%吸收掉,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強紫外線的殺傷。科學家指出,地球大氣中臭氧每減少1%,就會增加5%的皮膚癌和2%的黑色素瘤疾患,並使農作物減產。如果沒有臭氧層的保護,所有強紫外輻射全部落到地面的話,那麼,地球上的林木將會被烤焦,飛禽走獸都將被殺死。
臭氧層的破壞是觸目驚心的。近些年,在南極和北極上空都曾出現過巨大的季節性的臭氧「空洞」,空洞的面積有時相當於美國國土的2倍。科學觀測表明,1969~1986年,北緯30°~60°地區上空臭氧濃度下降了1.7%~3%。主要包括美國、歐洲、加拿大、日本、中國和前蘇聯人口稠密地區。近年來科學家還發現,臭氧層損耗的速度比預想的還要快。
為拯救臭氧層,大量減少並最終停止生產和使用氟里昂類物質,發達國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1985年,聯合國通過了保護臭氧層公約,1987年通過了蒙特利爾議定書。我國政府批准了保護臭氧層公約,並於1991年宣布加入蒙特利爾議定書。1992年,我國編制了《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逐步淘汰國家方案》,方案說,我國當前主要生產和消費氟里昂-12、氟里昂-11、氟里昂-113和哈龍-1211、哈龍-1301、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等7種受控物質。我國將在2010年完全淘汰消耗臭氧層的物質。消耗臭氧層物質被淘汰後要有相應的替代物。
5. 冰箱加氟過程
是R12還是R600A的製冷劑啊?在這里我就說600A的吧,因為現在冰箱用的基本都是這種製冷劑。R12的製冷劑特性相似,你按照這個操作就沒有問題了。
R600A不是甲烷,是異丁烷(甲烷有嚴重的溫室效應)
異丁烷(R600a)是國際公認的冰箱製冷劑之一,對臭氧層無破 壞作用,溫室效應為零,熱學性能也比較好,為歐洲環保組織積極倡導。異丁烷冰 箱在歐洲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我國出口到歐洲的冰箱很多採用異丁烷作製冷劑。
沸點: -11.8℃(101325Pa)
凝固點:-159。6℃(101325Pa)
R600a冰箱維修操作工藝:
R600a冰箱維修工藝不管系統是否有泄漏,所有打火的電器件區域R600a的濃度不能達到爆炸極限。因為R600a比空氣重,因此要求維修現場保證良好的通風條件。在灌注製冷劑時,為避免可能產生靜電從而產生火花,要求所有設備必須可*接地,所有的接線必須牢固,絕對不允許有接錯現象。a.首先檢查周圍環境有無火源,並保持良好的通風;b.將維修專用設備及配件准備好;c.檢查維修設備及電源的安全性;d.檢查排空鉗是否泄露、松動,並調至合適位置;e.將排氣管引至室外,把排空鉗卡在乾燥過濾器處,啟動壓機,運行5分鍾後停止,振動壓縮機以便使與潤滑油相溶解的部分異丁烷排放出來,暫停3分鍾後,再插電運行5分鍾,使管路系統內異丁烷含量降低至最小;f.關掉電源,將乾燥過濾器的排氣孔密封,將專用排空鉗卡在壓機的低壓管處,用R600a真空泵抽空,運行10分鍾;g.用割管器拆掉壓縮機,乾燥過濾器,用氮氣將管路吹5秒鍾以上;h.更換R600a壓縮機,乾燥過濾器(XH9),用氣焊焊接各介面;i.吹氮氣檢漏,氮氣壓力不超過0.8Mpa,用肥皂水檢漏;j.放掉氮氣,抽空20分鍾以上,真空度達到規定值;k.為保證灌注量的精確性,灌注時應用電子秤稱量,冰箱插電運行;l.無異常用羅克環封口;m.封口處用肥皂水檢漏;n.冰箱插電運行,檢測性能。註:①返修時若更換壓縮機,灌注量為規定值;不更換壓縮機,灌注量為規定值的90%。②因有一定的危險性,原則上不允許在用戶家打開製冷系統操作;③更換壓縮機時若條件不允許,可採用以下工藝:a.在寬敞通風良好的車間或室外打開乾燥過濾器處毛細管並密封毛細管口,然後啟動壓縮機,泄放5分鍾後關掉壓機,振動壓縮機暫停3分鍾,再插電運行5分鍾;b.用割管器割斷壓縮機回氣管和高壓管,用氮氣吹冷凝器和蒸發器不少於30秒;c.換上新壓縮機,乾燥過濾器,焊接後檢漏;d.沖注製冷劑,插電運行,確認製冷良好後,用羅克環封口並檢漏;e.更換下的壓縮機將壓縮機油倒掉並密封各管口。
註:維修R600a冰箱必須嚴格按照以上工藝操作。
維修設備及工具1、R600a抽空灌注機2、電子秤3、洛克環壓接鉗4、排空鉗5、封口鉗6、洛克環堵頭(密封壓縮機工藝管)7、洛克環密封液
6. 講述一個科學家的故事,100字以內,謝
1.莫爾斯電碼
為了盡快地把有用的信息傳遞到遠方去,古代的中國,在遙遠的邊塞通向京城的道路上修建了許多烽火台,邊境一有戰事或其它緊急情況,就一站接著一站地點起烽火,把信息傳到京城帝王那裡。但是,烽火台造價很高,還需要晝夜派人駐守瞭望,又不能傳達信息的具體內容,所以,大量的信息還得靠人力傳遞。
公元前490年,希臘人在馬拉松這個地方打敗了波斯軍隊,贏得了保衛國土的勝利。為了讓首都人民盡快地分享這一喜訊,在沒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希臘軍隊的將領就派了一個叫斐迪辟的士兵,徒步從馬拉松平原一刻不停地跑到了當時希臘的首都雅典。當斐迪辟向首都人民報告了勝利的喜訊後,終於因極度疲勞而倒下犧牲了。為了永遠紀念這位英雄,人們就把他所跑的全路路程(42195米)列為長跑比賽的一個項目,並命名為馬拉松賽跑。在古代,人們傳遞信息是多麼地困難啊。古代人們極力地尋找最快的傳遞信息的方法,然而,只能在神話小說里創造出「千里眼」和「順風耳」,以寄託自己的理想。
「順風耳」的理想終於由一名美國畫家實現了,他就是電報機的發明者──莫爾斯。
19世紀初期的一個秋天,在一艘航行的船上,一群旅客正圍著一個名叫傑克遜的醫生,聽他講述發明不久的電磁鐵:一塊馬蹄形的、纏著導線的鐵塊,一通電就會產生吸引力;而電流一斷,吸著的鐵性物質便都掉了下來。大家都被這新鮮事吸引住了。當時莫爾斯也正好在場,他在感到好奇的同時,卻比周圍其他人想得更深、更遠。他向傑克遜問了一個問題:電流在導線里流動的速度快不快(可見莫爾斯毫無電學知識)?當他知道電流的速度快得在幾千千米長的電線里,一瞬間就能通過時,一個大膽而又新奇的想法,在他頭腦中出現了。
海輪上的巧遇,改變了莫爾斯的生活道路。他放棄了自己心愛的繪畫事業,開始了發明電報的艱苦研究工作。十多個春秋過去了,他終於獲得了成功,利用電流一斷一通的原理,發明了電報機和用點畫表達信息的電碼──「莫爾斯電碼」(目前使用的小學自然課本中選編的電碼就是其中的一種),使通訊變得便利了。
電報雖然能迅速地傳遞信息內容,但是,發報人先得把信息內容轉換成符號,按一定的操作規律把這種符號發送到收報人那裡。收報人收到這種符號後,再利用電碼把它所代表的內容翻譯出來,還是比較麻煩。如果能直接傳送語言信號那該多好啊!人類是永遠也不會滿足的,發明了電報後,又在給自己出新的難題了。
第一個向這個難題宣戰並獲得勝利的是美國一位研究聾啞語的教師貝爾。貝爾開始研究這個難題時,對電學一竅不通。但是,他在研究人的聲帶過程中想到:聲音是靠聲帶的振動而產生的,能不能把這種振動通過電流的強弱變化送出去呢?能不能把物體的振動變成變化的電流,再把變化的電流還原成物體的振動發出聲音來呢?這可真是個大難題。
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貝爾來到了千里之外的華盛頓,從頭開始學習電學知識。經過3年的發奮努力,他在機械工匠沃特森的幫助下,終於在1876年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話筒和聽筒。用電流傳送聲音的理想實現了。但是,當時的電話雜音太大,傳送距離又太短,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1878年,大發明家愛迪生對電話機作了較大的改進,使通話距離增長到100多千米。
1915年,貝爾又進一步解決了由於長距離通話給電話機帶來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終於在這一年的美國,架起了第一條長達6000多千米的電話線路。
現在,電話已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訊工具。在一些發達國家,平均每1~2人就擁有一台電話機。電話的功能也越來越多:有的電話機當主人不在時,能自動地把對方的傳話內容記錄在磁帶上;有的除了通話外,還能同時傳送手寫的文字或圖形;有的甚至能通過電話機前的熒光屏使通話人相互見面。這可真比神話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更神了,因為這種可視電話同時具備了千里眼和順風耳的雙重功能。
2.威力無比的銅鏡
公元前212年的一天,強大的羅馬帝國向弱小的敘拉古國發動了進攻。敵軍從海上和陸地同時向敘拉古逼近,整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
當時,根據國王的命令,保衛敘拉古的指揮權由阿基米德來承擔。
眼看羅馬艦隊越來越近了,阿基米德仍鎮定地站在城堡上眺望遠方的海灣。忽然,一個念頭閃進他的腦際:「威力無比的太陽啊!但願你的威力能幫助我拯救善良的敘拉古人民。」他果斷地下達命令,讓全體婦女拿起她們的銅鏡,到海邊集合。
這時,敵軍見許多身穿白色長袍的婦女向港口的碼頭聚集,但是,他們怎麼也捉摸不透阿基米德又在玩弄什麼把戲。
就在羅馬艦隊步步逼近碼頭的時候,忽見對面射來一道道明亮的光柱,這些光柱不停地移動著,最後,幾百道光柱集中到一點。那一點,亮得出奇,灼熱烤人,落到艦船的大帆上,把大帆燒著了。
大火隨著海風不斷蔓延,頓時,整個艦隊陷入一片火海之中。驚慌失措的羅馬士兵帶著滿身的火,一個個跳下海去。
岸上的敘拉古婦女個個興高采烈,把鏡子抱在懷里,大聲歡呼:「羅馬人被打退了,羅馬人被打退了!」
7. refrigerant是什麼意思
refrigerant:n. 製冷劑,冷凍劑;adj. 冷卻的;
英語:
英語(English),是由古代從北歐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移民至大不列顛群島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由於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彙從一元變為多元,語法從「多屈折」變為「少屈折」,語音也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
根據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人數計算,英語是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英語也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二語言,也是歐盟,最多國際組織和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之一。但僅擁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語使用者,少於官話漢語和西班牙語。上兩個世紀英國和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做為溝通媒介。英語也是與電腦聯系最密切的語言,大多數編程語言都與英語有聯系,而且隨著網路的使用,使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與英語最接近的無疑是弗里西語,這種語言現在仍然在荷蘭北部弗里斯蘭省中使用,大約有50萬個使用者。一些人認為低地蘇格蘭語是與英語接近的一個獨立語言,而一些人則認為它是英語的一個方言。蘇格蘭語、荷蘭東部和德國北部的低地撒克遜語與英語也很接近。其他相關的語言包括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德語。同屬於日耳曼語族下的諾曼人於11世紀征服英格蘭,帶來大量法語詞彙,很大程度地豐富了英語詞彙外,相對也驅使不少原生的日耳曼語匯作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