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型紀錄片第三級一共有幾集
一共六集
第一集
《生命之伴》——講述人與動物相處的奧秘
在青藏高原,人類與動物,建立起了互相需要和信任的關系,藏族人的文化傳統,也為保護野生動物,創造
了天然的基礎。
林周,一個農婦細心救助了一隻飛來越冬,受傷的黑頸鶴。在藏北,一戶居民雖然自家的羊被狼吃掉了,依然救下了風雪中的狼崽。攝制組還跟蹤拍攝了在青海研究雪豹的世界專家,喬治夏勒的一段經歷。當然,在高原上更重要的,是那些已經和人類建立起密切關系的動物,比如藏獒,青海一家牧民尋找小藏獒的故事,頗為曲折。還有放生羊,在拉薩,一個老人和一隻羊的故事。
第二集
《一片熱土》——講述人們如何享用大自然的恩賜延續文化
雖然氣溫較低,但是強烈的日照彌補了溫度的不足,青藏高原也擁有著富饒的土地。
狼毒草,被用來製作成藏紙,又經歷古老的雕版印刷術,製作了屬於藏族人的書籍。在聖湖當惹雍錯邊上,人們歡慶一年一度的開耕節,種植青稞。在喜馬拉雅山的峽谷里,人們利用有限的土地,種植了神秘的雞爪谷。收獲後的歡歌。還有雞爪谷酒的熱烈。採集懸崖上巨大的蜂巢。蜂蠟最終運到尼泊爾,製作佛像模具。在山南,人們治理風沙,以使土地回歸富饒。在所有的故事中,人們從土地中獲取了某種收獲,也回饋給土地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集
《高原之歌》——講述雪域高原上的草原生活
相比南極北極,第三極更富有色彩,這里有大片的綠色,草原。本集講述的是草原牧場的故事。安多賽馬節
上,盛大的場面,展現了牧民的精神風貌。
這集中您會看到人們用傳統的方式馴馬,在海拔超過五千米的村子,牧民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利用結冰的湖面,運輸羊群到小島上吃草,牧民背著那些不能行走的羊以及母羊在小島上產下羊羔等等一個個令人感動的場面。本集還介紹了說唱草原英雄格薩爾的藝人,他同時是一位大學生,完成的是國家的課題,這正是草原上發生著的新鮮變化。
第四集
《上善之水》——講述人們與水之間的故事
高原是亞洲大河的主要發源地,人們在崇拜土地的同時,也崇拜著水。本集講述的是高原之水的力量。全片
以印度人的神山聖湖之旅開始,他們朝拜的是恆河的一個重要源頭,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在橫斷山脈,人們創造了大片的鹽田來製作鹽,鹽的來源是瀾滄江邊的鹵水泉眼。在雅魯藏布江流域,人們以水車製作藏香。西藏唯一一個捕魚的村落,製作牛皮筏、跳牛皮筏舞、下水捕魚。本集還跟蹤拍攝了薩嘎達瓦節上,寺廟製作沙畫壇城的故事。水不光是在地上,還在地下,在亞東,神奇的溫泉,也造福了這里的人們。
第五集
《大山兒女》——講述高原人們對山的情感
地殼運動,抬升了青藏高原,連綿的山脈,成為世界的屋脊。本集講述的是,山對高原人類的意義。
距離珠峰最近的居民,是守護上絨布寺的喇嘛,他經常為登珠峰的人們祈福。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一個門巴村寨世代製作石鍋,剛剛通車的墨脫公路,給村子帶來了更大的商機。在米林的深山裡,珞巴族老獵人一直努力把民族的文化傳承給正在上學的小孫子。在橫斷山脈的嘎瑪溝,一位畫唐卡的老藝人,為了救治一隻得病的牛,暫時放下手中的唐卡創作。在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腳下,人們磕長頭轉山,為他人祈福生活的美滿。
第六集
《高原相遇》——講述拍攝背後的故事
《第三極》轉場拍攝行程超過十萬公里,攝制組所拍攝的每一個故事背後都有一條不一樣的路。本集講述攝
制中發生的故事。
有尋找黑頸鶴的艱辛。有拍攝夏爾巴人採摘蜂巢時的驚險。有在海拔超過5000米結冰的湖泊冰潛時的挑戰。有遇見西藏唯一一個大學生身份的神授說唱藝人時的驚訝。還有遇見湖邊修行老人時的溫暖與感動。高原上的人們在繼承傳統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積極擁抱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在拍攝過程中,我們感受到那裡人們給予的熱情和包容,他們的純朴、善良、勤勞也時時打動著攝制組。
⑵ 印度是高風險iii類地區嗎
印度是高風險iii類地區。根據相關信息查詢,三級風險級別的國家有泰國、菲律賓、緬甸、寮國、印度、孟加拉、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斯里蘭卡、巴西等。
⑶ 印度陸軍軍銜對照表(帶全部軍銜圖),滿意者再追加200分
印度軍隊的軍銜按等級分為軍官(永久委任軍官)、低級委任軍官、士兵和短期委任軍官。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印度軍銜制有一些於眾不同之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元帥:印度軍銜的最高等級,按所在軍種分為陸軍元帥、空軍元帥、海軍元帥,它不是單獨的一級軍銜,而是作為將官的最高一等。印軍條例規定元帥是榮譽軍銜,授予已經退役或即將退役的、為國家軍隊立有特殊功勛的上將軍銜的軍種參謀長。迄今為止只授予了3名(兩位陸軍元帥和一位空軍元帥),到目前印度還沒有授予過「印度海軍元帥」的軍銜。
2.將官銜:
3.校官銜:
4.尉官銜:5.少尉:印度的少尉只有陸、空軍設立,但自20世紀90年代起,已很少授予此軍銜;海軍中不設此軍銜,海軍軍官的最低一等是中尉。
士官銜:
6、短期委任軍官:從地方高等技術院校畢業生中選拔的25周歲以下的男性優秀青年,經過為期一年的軍事訓練合格後,授予技術中尉軍銜並任命為短期委任軍官,至少服役5年(絕大多數可以晉升為技術上尉),如自願並經部隊批准,可繼續服役,並改任永久委任軍官。
7、低級委任軍官:產生於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英印殖民軍,英國殖民當局為了加強對這支部隊的控制,便物色一些熟悉部隊生活、有一定作戰經驗和通曉英語的印度軍士,充任「總督委任軍官」,協助英國指揮官控制和管理印度士兵。當時的英印殖民軍中,1個連僅有1名英國女王任命的軍官擔任主官,其餘的軍官職位都是「總督委任軍官」。
英印殖民軍將「總督委任軍官」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稱「蘇拜達爾· 邁達爾」,相當於英王任命的少校軍官;第二等稱「蘇拜達爾」,相當於英王任命的中尉軍官;第三等稱「扎瑪達爾」,相當於英王任命的少尉軍官。「總督委任軍官」不僅有管理部隊的權力,而且還有指揮部隊的權力。
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印度軍隊繼續採用這種軍銜制度,只是其名稱由「總督委任軍官」改稱「低級委任軍官」;在陸軍中設一、二、三級低委軍官;在海軍中設一、二、三級軍士長;在空軍中設一、二、三級准尉:三軍「低級委任軍官」軍銜名稱雖不同,但地位、職責相同。
8、士官長:只有印度陸軍設置這種軍銜(團士官長、營士官長、連士官長),他們的地位低於低級委任軍官,大部分在陸軍部隊的旅(團)、營、連的機關、後勤部門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如營軍需軍士長),少部分擔任分隊指揮員。
9、軍士:印度陸軍的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級;海軍軍士只有一級:空軍的軍士分中士、下士兩級。
10、列兵:印軍的列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級。上等兵佩戴軍銜標志;一等兵佩戴部隊臂章識別符號,無軍銜標志;二等兵與我國的新兵相同,無識別標志。
印度將官的軍銜領章,這里展示的是空軍部分。
印度軍隊中的將軍除了在肩章上有軍銜標識外,還同時佩戴軍銜領章,這也算得上是印度軍隊的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