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苗圃的整地步驟有哪些
整地的基本要求是:及時平整,全面耕到,土壤細碎,清除草根石塊,並達到一定深度。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淺耕滅茬:
是以消滅農作物、綠肥、雜草茬口為主要目的的表土耕作措施。如果在農田或撩荒地、生荒地上新建苗圃,或者苗圃進行輪作,前茬是農作物、綠肥等,在春播的前一個秋季,作物收獲後,就要進行淺耕滅茬。淺耕的深度農田一般4~7厘米,荒地10~15厘米。
淺耕可以防止土壤水分蒸發,消滅雜草和病蟲害,切碎盤根錯節的根系,減少耕作阻力。淺耕一般在農作物收割後立即進行,越早防止土壤蒸發效果越好。
淺耕工具為園盤耙、釘齒耙等。
2.耕地:
具有整地的全部作用,是整地的中心環節。
耕地深度:耕地的深度應根據育苗要求和苗圃地條件而定。播種苗區一般在20~25厘米,扦插苗區為25~35厘米。耕地過淺限制了根系生長,耕地過深,又會使苗木根系生長過長,起苗時易受損傷而降低苗木質量。耕地深度也和土壤條件有關。南方土壤粘重,北方土壤乾旱,適當深耕,可改良土壤,增加蓄水。沙土地和土層薄的地方,適當淺耕可以防止風蝕,減少蒸發。土層薄的地方,逐年增加耕地深度2~3厘米,可加厚土層。耕地深度還和季節有關,一般秋耕深一些,春耕淺一些。耕地最好能達到上層翻地,下層鬆土的目的。
耕地季節:耕地多在春秋兩季進行。北方一般在淺耕後的半個月進行。秋耕能消滅病蟲害和雜草,改良土壤,還能有效地利用冬季積雪,增加土壤含水量。在秋季,風蝕嚴重的地方,可進行春耕。春耕常在土壤解凍後立即進行,耕後及時耙地,防止水分散失。冬季土壤不結凍的地區,可在冬季或早春耕作。
耕地的具體時間應視土壤含水量而定。土壤含水量達飽和含水量的50%~60%時耕地,效果好,又省力。在實際觀察時,用手抓一把土捏成團,在1米高處自然落下,土團摔碎,即可耕作。
3.耙地:
耙地是在耕地後進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耙地的目的是耙碎土壤,混拌肥料,平整土地,消除雜草,保蓄土壤水分。
耙地一般在耕地後立即進行,有時也要根據苗圃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靈活掌握。冬季有積雪時,可在第二年早春「頂凌耙地」以積雪保墒。土壤粘重的地方,也可在翌春耙地,通過土壤曬垡來改良土壤。耙地要求耙平耙透,達到平、松、碎。
耙地可用圓盤耙、釘齒耙、柳條耙等機械和工具。
4.鎮壓:
鎮壓的作用是破碎土塊,壓實鬆土層,促進耕作層的毛細管作用。鎮壓可在耙地後,或作床作壟後,或播種前和播種後進行。粘重的土地或土壤含水量較大時,一般不能鎮壓,以防土壤板結,不利於出苗。
鎮壓常用木磙、石磙和機引鎮壓器。
5.中耕:
中耕是在苗木生長季節進行的鬆土作業,主要目的是除草,同時切斷毛細管,減少土壤水分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