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器材知識 > 超級微距用什麼設備拍

超級微距用什麼設備拍

發布時間:2023-06-15 05:24:36

『壹』 微距攝影的主要器材

其實相機牌子的選擇並不太重要,因為現時差不多每一個大相機牌子都有生產不同焦距的微距鏡頭及其它配件。反而相機類別則較重要。
一般而言,135單鏡反光機是相當適合拍攝微距提材。而rangefinder(連動測距)類型相機由於視差問題以致viewfinder(取景器)並不能反映鏡頭所攝的影像(即取景誤差),常見的鏡頭亦不能作近距離拍攝,因而並不適合。至於較大片幅如120機,由於片幅較大,即使所用鏡頭能攝得與135機同樣放大率,其所攝進畫面的面積亦較大,先天有不足的地方。舉例如用135機拍攝1∶1的對象,你便會將一個24mmX36mm的景物填滿整格菲林。相反如你用120機6x6片幅的話,你便只能用56mmX56mm的景物填滿菲林,放大相片時便好像是放大率不足了。
雖然135單鏡機有先天上拍攝微距的優點,但假如你並不需要拍攝很細小的對象,其它片幅相機亦無不可。始終攝影並無單一準則。例如現時很多的便攝機都有一個近攝模式,如拍攝較大的對象如大型花朵都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現時已相當流行的數碼相機,由於CCD感應器的面積較小以及所用鏡頭的真正焦距較短(有的甚至僅為數個mm),所以很容易提供微距功能。 由於微距拍攝是用上了較高放大率,故有將手震「放大」的效果。加上微距拍攝時的「失光」問題,故腳架在拍微距相片時亦相當重要。現時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牌子的腳架可供選擇,但我們建議不應在此環器材上太吝嗇,畢竟一枝優質腳架是可以用上很多年的。建議選購時要考慮下列各點:
腳架扎實程度,包括各關節的結實度及長期使用的耐用性。
重量,由於微距拍攝很多時要遠赴郊外地區,這點十分重要。
摺合時的長度,腳架收起時如果不太長,是可以收到背包中,對戶外拍攝相當方便。
全開時的高度。腳架完全伸展時太矮,對某此拍攝環境是很不方便甚至難以拍攝的。但個人經驗認為拍攝微距並不需要很高的腳架,大約有1.3-1.4米便已足夠。但若腳架有其它用途時就要詳細想清楚個人拍攝習慣。
腳架三枝腳都開了時最低拍攝高度。要注意的是雖然有很多腳架都有低角度設計,但低角度設計要配合短中軸使用,否則低角度時腳架中軸會頂到地面,未必真的能降低拍攝高度。不過低角度亦有其用途,就是在崎嶇的拍攝環境中提供更有彈性的腳架角度。
現時亦有小部份腳架有專為微距的設計,但此種設計很多時都會增加腳架重量。在一得一失的情況下,還是建議先多作拍攝再了解自己個人的需要以免浪費。
在微距拍攝中,雲台的選擇比腳架更重要。在多種設計中,個人認為自由雲台(Ballhead)會比較方便。但即使是上千元的雲台,在微距時仍會有鎖緊後輕微移位的情況,廉價腳架頭問題就更嚴重。在選購時,可以多參考其它影友建議。 攝影豆袋是攝影專業人士近幾年在微距攝影場合普遍使用的工具,可以作為腳架的替代和補充。攝影豆袋是用布縫制的小袋子,內填充黃豆或類似顆粒物,由於袋子的形狀可隨意改變,因此作為固定相機的自由雲平台,起到穩定作用。在許多場合,由於條件的限制,腳架無法使用,只能採用攝影豆袋代替:
1)微距拍攝時,距離拍攝物太近,無法放置腳架,只能使用體積較小的攝影豆袋作為穩定平台,或者是支點;
2)拍攝地形狹窄、高低不平,無法放置腳架,只能以石頭、樹干、欄桿等作為支點,以攝影豆袋充當相機坐墊。
3)在登山的場合,腳架太重,不便於攜帶,而豆袋重量輕,攜帶更方便。
市場上的攝影豆袋分為傳統豆袋和輕質攝影豆袋,傳統豆袋採用黃豆填充,顆粒較大,不利於形狀調整,重量在1、2公斤,而輕質攝影豆袋採用高分子泡沫顆粒填充,形狀調整方便,重量在200克左右,便於攜帶,建議影友優先考慮。 1)微距鏡頭
微距攝影鏡是指無需安裝近攝鏡、近攝接圈或近攝軌道皮腔等近攝附件就能用來微距或近距攝影的專用攝影鏡頭。理所當然,微距鏡頭是最佳選擇。市面上微距鏡頭的選擇並不算少,基本上各相機製造商都會有標准(50-60mm),中距(約90-105mm),及長距(180,200等)可供選擇,較全面的製造商亦有為伸縮皮腔(bellow)而設計的專用鏡頭。加上大型獨立鏡頭製造商亦有提供。由於微距鏡頭的用家一般較為嚴格,而製造商亦相當重視微距鏡頭,故各款微距鏡頭的質素都不會太差。不同鏡頭的分別當然是有,由於微距鏡頭並不便宜,大家可參詳其它影友的意見再花錢購買。
微距攝影鏡頭是以專門拍攝微小被攝物或翻拍小畫面圖片為目的的攝影鏡頭,這種鏡頭的解析度相當高,畸變像差極小,且反差較高,色彩還原佳。微距攝影鏡頭在近攝時具有很不錯的解像力,可在整個調焦范圍內保持成像質量不發生太大的變化。
一般的攝影鏡頭主要用於拍攝通常攝距內的景物,它不能直接用來近攝。利用一般攝影鏡頭近攝,是需要在鏡頭上加裝近攝鏡、近攝接圈或近攝皮腔等近攝附件後方能進行,但一般攝影鏡頭加裝了近攝鏡、近攝接圈或近攝皮腔等近攝附件就處於「近攝」狀態,就無法迅速從「近攝」狀態回到普通攝影狀態,就是說,用一般攝影鏡頭加裝近攝附件的辦法,難以交替進行近距攝影和普通攝影。而微距攝影鏡頭則不同,它的近攝不依賴別的近攝附件,全部近攝操作都在鏡頭自身上進行,它可在近攝至無限遠之間連續調焦從而能從近攝狀態迅速調速至普通攝影狀態,這為攝影者交替進行近距攝影和普通攝影提供了方便。
微距攝影鏡頭一般有兩種結構。一種微距攝影鏡頭採用內置伸縮鏡筒的結構,另一種採用變換鏡頭內光學鏡片組前後位置的結構。前者在普通攝影時,攝影者只要旋圍鏡頭調焦環就能進行正常的調焦,如果想近攝,只要把已旋圍至近調焦處的調焦環繼續旋轉,就能把鏡頭的整個光學系統隨同內置的鏡筒同步前移,從而使像距增大,達到近攝的目的。如要在戶外拍攝自然生態,建議應選中距甚至長距鏡頭。原因是當微距拍攝時,鏡頭距離主體往往是相當接近,小昆蟲容易被嚇走之外,影花草時腳架及身體亦很易踫倒主體或其旁邊的東西。較長焦距的鏡頭能將相機拉遠一些,故拍攝較為容易。(例如用50mm鏡頭影1∶1放大時,鏡頭距離主體只有數吋遠,戶外拍攝時的難度可想而知。)當拍攝一些較為敏感的昆蟲時,就有可能連中距鏡頭亦很難拍攝,這環境下長焦鏡就有優點。可惜是,長焦微距鏡往往非常昂貴(近萬元級),而且浮動鏡片設計亦令很多長焦微距鏡於微距時的有效焦距降低,而令對焦距離變得較短,購買時候要留意。要求不高或預算有限時,其實增距鏡亦是一個方法。
市面上亦有變焦微距鏡。雖然這類鏡頭未能提供1∶1放大率,但以Nikon75-180Macro為例都有1∶1.3左右,算是相當不錯。由於變焦鏡在拍攝生態時有很大的靈活性,如預算許可的話絕對值得。可惜是此類鏡頭並非每一家製造商都有提供。
2)微距環
跟據鏡頭公式:(1/U)+(1/V)=1/f(當中U為主體至鏡頭光學平面的距離,V為鏡頭光學平面至菲林的距離,而f則是鏡頭焦距)
如果能提供足夠的V(又稱延伸,即鏡頭光學平面與菲林的距離),每一枝鏡頭都可以拍攝近距離對象(即微距景物)。事實亦如是:雖然一般鏡頭並不提供很大的延伸,但只要接上微距環,亦能拍得微距景物。
3)近攝濾鏡
近攝濾鏡可謂最方便的微距配件,只須加在鏡頭前便可獲得微距效果。一般以號數表示,號數愈大即放大效果愈大。一般+3的近攝濾鏡加在50mm鏡頭前約可攝得1/2X的放大率;而不同號數的近攝濾鏡是可以加在一起使用,其號數亦會是兩塊加在一起(當然,加得愈多光學質素下降得愈快)。
加了近攝濾鏡之後,鏡頭只可在一個很少的范圍對焦,而由於近攝濾鏡設計比較簡單,對光學質素影響亦較大,在使用時可將重要的主體放近相片中央能令質素表現較好。有一種多鏡片組合成的近攝濾鏡,能提供較佳質數。但高售價之餘在本港亦難得有售。不過可能大家都會留意市面上有很多供數碼相機或DV使用的配件,其中有供近攝用的配件便是這類產品。可惜是售價很高及尺寸未必配合相機鏡頭使用。
4)倒接鏡頭
另一個便宜微距的方法是使用倒接環,將鏡頭濾鏡環一邊接到相機上。此方法能提供較佳的光學質數,以及無須失光。問題是倒接後的鏡頭幾乎是對焦在一點之上,而且相機沒有了光圈控制,須要收細鏡頭光圈測光,拍攝生態相當不便。
使用倒接環時,主鏡頭的焦距越短,得到的放大率越大,一般來說都會用標准或更短焦距的鏡頭。
5)其它
微距拍攝在鏡頭一環的變化相當多,比較常用得還有使用伸縮皮腔的微距鏡。這種組合可以拍得更加大的放大比率,但裝置比較麻煩,戶外未必合用。
書本上亦有介紹使用兩枝鏡頭疊在一起以得到更大放大比率,又或是使用電影鏡頭接上相機等等。如對這些特別的方法有興趣的,可以參閱有關書本。 當環境黑暗而難以使用腳架時,閃燈是拍攝的唯一方法。一般TTL閃燈再加上引線是可以使用的,亦不須要作特別調較亦可得到理想效果。當然要得到自然效果,平衡背景光等問題就需個人經驗以作配合。
微距使用閃燈其實是相當高深的技術。要簡化計算,使用TTL閃燈是最方便的做法。不過要注意的是機頂閃燈位未必適合,因為視差問題可能令閃燈的光線射不到要拍攝的景物。一般影友會使用離機閃燈的方法,但這便需要TTL閃燈線(相當貴)及閃燈座配合使用了。而理想及自然的閃燈位置亦須經測試及經驗配合。
其實手動閃燈亦可使用。基本上可將閃燈設於較小輸出的手動模式,再於不同放大率拍攝試片以決定應用的光圈,則以後亦可用同一設定拍攝。理論上,於不同放大率所用的光圈應大致相同,所以實際應用應不會太復雜。
使用一般閃燈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機頂閃燈位置並不適合微距使用,除了光線太正面以外,更有閃燈不能對准主體或被鏡頭擋著閃燈光線等問題。而使用手動閃燈時更要注意不同的閃燈位置是需要不同的光圈值的。而閃燈則不需要太大的輸出,因微距的拍攝距離相當短,大輸出的閃燈反而有火力過大的問題。如使用TTL閃燈,則有可能距離太短而TTL系統未及切斷電流而令曝光過度,若所使用的菲林速度快的話問題便更大,所以要留意閃燈及相機的指示燈。
至於閃燈位置問題,可以自行製作或購買簡單的閃燈支架便解決。
至於環型閃燈則是專為「微距」而設計的。但其「微距」的主要用途為翻拍而設,所以由環閃燈所拍攝的相片光源較為平板。當然,環型閃燈無疑為最方便的微距方法。 拍攝微距有很多不同的配件,不同大師亦有自己不同獨特方法。以下簡單列出一些較多書本或前輩介紹的配件:
黑咭:有風時可以作為擋風之用,亦有影友用以作為所影景物的「背景板」,以簡化背景。
閃燈支架:由於機頂並非理想閃燈位置,故另設閃燈位置是有需要。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閃燈支架,亦有影友自製。
對焦座(Focusing Rail):將對焦座固定在腳架上,再將相機固定在座上。對焦座提供了一個機械結構將整個相機移前移後。由於微距攝影很多時都要將相機前後移動,此配件很有用。但需注意對焦座的重量以及結實程度∶不結實的對焦座有機會增加相機震動機會。
反光板:用反光傘來漫射光線,可以較自然的補光方法為在暗位的昆蟲補光。有些反光板是專為微距設計,當中有一個空位讓鏡頭伸出來。在拍攝大物體時,這使用起來非常簡便。在這個圖樣中我就使用了反光傘。一旦設置好了主體,你必須確保平衡照明,這有助於表現細節。第二次檢查有沒有出現多重陰影。一旦你確定照明設備的位置放置情況沒問題的話,開始對物體測光讀取。
光傘:為強烈陽光下的景物創出散射光源。
大膠碗:碗底開孔以伸進鏡頭,用以蓋住對象製造散射光源。
快門線:必須品。 通常使用正片能對曝光及顏色有較大控制。由於微距攝影一般要求使用細光圈(以增加景深),長鏡頭,但卻會遇上風及怕人的小昆蟲,所以高速菲林是有其好處。當然,若掌握了外攝技巧,則亦可使用較慢菲林以獲得更小微粒。每人有不同的創作要求,所以使用彩色負片或黑白菲林都不是問題。現代很多數碼相機亦有相當好的微距效能,亦算是菲林以外的一個好選擇。

閱讀全文

與超級微距用什麼設備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鑄造用沙子 瀏覽:378
河北軸承鋼價格多少 瀏覽:240
鋼筋砼閥門井套什麼定額 瀏覽:921
白磷燃燒裝置中氣球的作用是什麼 瀏覽:666
寶鼎電動工具 瀏覽:761
液體混合裝置plc控制系統設計梯形圖 瀏覽:764
全自動磚設備哪個廠家好 瀏覽:825
奧德賽儀表盤abc什麼意思 瀏覽:623
怎麼通過軸承型號了解尺寸 瀏覽:715
紅河製冷機組多少錢 瀏覽:968
什麼儀器需要電焊面具 瀏覽:393
電動車液晶儀表不走怎麼回事 瀏覽:227
電動工具切割片安裝方法 瀏覽:685
軸承整形什麼方法好 瀏覽:632
做相同的有用功但機械效率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897
機床參數開關鑰匙掉了怎麼解決 瀏覽:824
裝置冰鹽水的作用 瀏覽:802
機械表的秒鍾怎麼調 瀏覽:677
奧迪a6如何調儀表盤風格 瀏覽:865
一般普通的全自動機械手錶多少錢一台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