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器材知識 > 如何才能把設備賣到國外去

如何才能把設備賣到國外去

發布時間:2023-06-13 22:54:29

① 怎樣把機械產品賣到國外去

要把機械產品賣到國外去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把產品推到國外去,如何推到國外,有以下幾種途徑:

1、通過外貿B2B平台,向國外買家展示產品信息
2、通過搜索引擎(比方谷歌)競價方式,向國外客戶展示產品信息
3、參加國際貿易類展會,向參展的國外買家展示產品信息

② 怎麼可以給實驗室設備賣到國外

集微網報道 盡管歐洲半導體業的光芒似乎不如往昔那麼耀眼,但最近接二連三的舉措無不透露出歐盟欲圖「重振」的雄心。
2月8日,歐盟委員會通過450億歐元《歐洲晶元法案》,旨在確保晶元供應鏈彈性和減少國際依賴,提升歐盟在全球半導體晶元供應鏈和全球價值鏈中的影響力。
值得關注的是,歐盟不僅計劃到2030年將其在全球晶元生產中的份額從目前的10%增至20%,還明確列出了其先進製程的發展規劃,包括將建設10nm及以下節點FD-SOI試驗線、2nm以下工藝節點FinFET/GAA試驗線、3D異構先進封裝試驗線等。
在先進工藝層面基本「失語」的歐盟急欲「收復失地」,這些遠大目標的實現必然要「仰仗」代工巨頭的支持。
但除了以IDM2.0指引的英特爾高調站台,大手筆宣布未來十年計劃在歐洲投資800億歐元新建或擴充產能,並在德國、愛爾蘭、法國和義大利建立研發和設計中心之外,台積電自去年與歐盟接洽之後建廠動向依然撲朔迷離,三星也好似「有意無意」作壁上觀,歐洲的先進工藝之夢仍需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先進工藝歐洲的痛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歐盟在半導體各細分領域各有建樹,如IP領域Arm稱雄;光刻機ASML一家獨大;IDM有恩智浦、ST、英飛凌等力撐門面,在汽車和工業領域也奠定了深厚的「家底」。
此外,歐洲還擁有完整的碳化硅襯底、外延、器件及應用產業鏈,在全球寬禁帶電力電子市場處於領導地位。在應用領域,大陸集團和博世是歐洲最大的半導體買家;愛立信和諾基亞是歐洲有線和無線晶元需求的「金主」;西門子、飛利浦、Signify和ABB等則活躍於工業電子領域長盛不衰。在全球半導體分工的大環境下,歐洲無疑掌握了半導體產業鏈一些關鍵領域的話語權。
但就算歐盟扼守著功率器件、MCU、感測器等傳統領域的優勢,看似光鮮背後的「頑疾」卻更需直面。
據波士頓咨詢的數據,歐盟半導體製造能力在全球佔比已從1990年的44%下降至目前約10%,本土企業主要長於工業、汽車用半導體,在高端邏輯與存儲器領域競爭力不足,工藝節點也依然徘徊在成熟製程;全球前十Fabless榜單,近年來也罕有歐洲企業入圍。無疑,先進製造的缺失已是歐洲最大且最明顯的「短板」。
從歷史溯源看,一方面,歐洲半導體的發展集中在汽車業務,在工業、醫療、國防等領域的實力也很強大,但這些領域不涉及先進工藝。在過去的20年間,可以說歐洲實際上已停止了對先進製造能力的投資,而是權衡選擇將其先進晶元生產外包的「劃算」路線。另一方面,歐洲無奈或被迫錯過了智能手機、雲計算、大數據、5G、自動駕駛等眾多風口,乃至在高端晶元及先進工藝領域擁兵自重的「變革」也一並葬送。
而無論是近年來蔓延的產能不足、供應鏈短缺等重擊,還是大國博弈之下製造業的強勢迴流,幾乎讓汽車老牌重鎮歐洲的汽車業「傷筋動骨」,歐盟的半導體業危機已日漸「顯性」化。
自然歐盟不甘於處處受制。一方面,擴張產能成為必然要補的功課。另一方面,彌補在先進製造方面的短板已然是歐盟半導體進擊之路必然要越過的「山丘」。
這不僅是著眼於現狀,亦是在為未來「補給」。歐洲擁有強大影響力的汽車、工業電子以及有線和無線基礎設施的半導體需求,這對成熟和先進晶元組合的需求日益增加。據預計,在2024年及其之後的時間里,預計5nm製程將在車用半導體市場逐漸普及,7nm與16nm製程滲透率也有望提升。由此可見,在汽車領域採用先進製程晶元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據ASML一份報告顯示,未來十年,歐洲自身對先進半導體的需求預計將以對其他更成熟半導體需求的五倍速度增長。汽車電子雖一直是歐洲半導體引以為傲的領域,但如果不在先進製造領域填補「空白」,歐洲或在汽車半導體、功率半導體等領域喪失自己的固有優勢。
面對這一危機,對此「著墨」甚多的晶元法案,除了從政策、資金等多個層面進行頂層設計來「勵精圖治」,扶持恩智浦、博世、ST、英飛凌等本土企業加速發展之外,推動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等巨頭合作,或是可快速見效且唯二可行的路子。
代工巨頭各懷心事
對於投資歐洲,目前除了英特爾表現的高調和激進之外,台積電和三星好似並不熱衷。
英特爾表示,將把先進技術帶到歐洲,以建立全球所需的更加平衡、更富彈性的半導體供應鏈。作為投資計劃的第一階段,英特爾將在德國馬格德堡投資170億歐元,建立兩家先進工藝廠,計劃2023年上半年開工建設。如果補貼和必要資金到位,預計2027年正式生產。
此外,英特爾的投資計劃還涉及在愛爾蘭的現有工廠投資120億歐元擴大產能,這將令英特爾在愛爾蘭的總投資超過300億歐元。英特爾還表示,正在與義大利就45億歐元的投資計劃進行磋商,以生產最先進的晶元。其投資計劃還包括在法國建立研發和設計中心、擴大波蘭的實驗室、與西班牙當地研究人員加強計算機實驗室合作等。
如此全面的全價值鏈輸出和積極的擴產計劃,正如以賽亞調研(Isaiah Research)所指,英特爾在歐洲預備的投資計劃將對歐盟2030年先進製程生產達到全球20%的目標有一定幫助,加上歐盟跟英特爾之間應該有相關補助在談,所以英特爾才會有如此積極的擴產計劃。英特爾預期在德國興建20A廠房,也有助於幫助歐洲地區擁有先進製程產能,避免先進製程產能過度集中於亞洲與北美地區。
台積電方面,自2021年8月宣布接受德國的邀請計劃赴歐建廠後一直沒有下文,三星似乎也對於在歐洲設廠「興趣」亦寥寥。
代工雙雄意興闌珊背後,直指歐洲並不是一個適合押注先進工藝 「寶地」的硬傷。有分析認為,投資歐洲先進工藝比投資成熟工藝風險更大,因為先進製造生態系統必須從頭開始構建,並且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產生投資回報。此外,考慮到歐洲各國政治環境、行業支持、人才及生活費用,據統計在歐洲建廠的綜合成本要比亞洲高出20%甚至更多。
其實美國也面臨同樣的挑戰。正如一位知曉內情的業內人士所指,台積電在美國的Wafer Tek工廠成立24年以上,但有獲利嗎?文化、天性的不同註定有些產業無法移轉。對於英特爾的投資,他更是直白說,有些投資註定要打水漂,但如今是政治正確很重要的Moment of Truth。
放眼當前在地緣政治及大國博弈的影響下,多年來塑造的半導體產業鏈的秩序正在發生不可預知的解構。
正如集微網此前分析所言,英特爾與歐盟的「雙向選擇」頗耐人尋味。在三家掌握先進製程技術的廠商中,台積電據路透社去年報道,與歐盟方面洽談曾「不歡而散」,三星目前也未傳出赴歐布局消息,英特爾的泛歐布局和歐盟給予英特爾的慷慨支持,隱隱勾勒出歐盟半導體產業規劃中「跨大西洋夥伴」之間的更多互信,東亞半導體產業被有意無意排在了合作的候補位置。
回到歐盟的「盤算」,看來要想成功吸引頂尖巨頭和新的行業參與者入駐歐盟,歐盟還需提高自身吸引力,並需要歐洲政策制定者提供足夠的激勵措施並有效執行。
但恐最讓歐盟「傷神」的或是達成目標所需投入的巨量資本。有分析說,假設到 2030 年半導體行業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萬億美元/年,實現這一增長所需的相關資本支出約為 8250 億美元。歐洲為了要將其份額增長到 20%,歐洲的總投資必須約為 2640億美元。
對於歐盟來說,或許擺在眼前的時間與技術的挑戰才剛開始。
投資歐洲 「錢」路未卜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英特爾「傾情」在歐洲「搶先」落子,相應地亦要承接隨之而來的一系列挑戰。
據行業一位資深人士陶知(化名)分析,對英特爾來說,盡管資本上有政府的補助,但在各地設廠,公司的Account要怎麼分配?有沒有那麼多人可以應對?目前都還沒有答案。
「如果英特爾新設廠都是以先進製程為主,能使用最先進製程的晶元供應商也將屈指可數,仍以英特爾、高通、英偉達、AMD、聯發科或FPGA大廠為主。在強強聯手的合作關系下,將使得最先進製程仍將掌握在少數半導體業者手中,但英特爾在目前也將先進工藝外包給台積電的情況下,新設廠的技術是否未來能有實力去承接歐洲客戶的大單,或仍是Up in the Air(懸在空中)。」 陶知謹慎表示。
以產業鏈關聯方即美相關材料、設備廠商對此的回應來看,或亦是喜憂參半。陶知透露說,一方面他們是樂觀以待,因這會直接增加營收,相信成功幾率較高。另一方面,則涉及運輸、人才培養是否到位等風險,同時相應地成本也會相對增加,對此頗有苦惱。
更值得長期關注的是,這些工廠預計要三四年建成,但建成後會否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對此集微咨詢資深分析師陳翔指出,英特爾在歐洲的代工擴張會增加其在歐洲晶元市場的佔有率,世界晶元產能需求會趨於平穩,不會像疫情剛爆發這兩年波動這么大,產能需求的增長率會逐漸降低,但市場佔有率的增長會讓英特爾在代工業站穩腳跟。
但以賽亞調研(Isaiah Research)認為,英特爾在歐洲預計興建的廠主要是先進製程,像是在愛爾蘭廠區擴增4nm製程、德國興建20A廠。考慮到目前先進製程的客戶群有限,若沒有出現額外的客戶或大量投單的產品應用,先進製程(尤其是4/5nm)在未來的確可能會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但晶圓大廠同時間也會思考產線、機台調配等措施來應對。
「對於英特爾來說,台積電、三星在先進製程都有持續的擴產計劃及長期穩定配合的客戶,未來能否搶到大客戶,尤其美系廠商如AMD、英偉達、高通的訂單即是市場關注的重點,而現在確實有部分客戶與英特爾洽談前期的合作,但都非常初期,仍有不確定性因素。」以賽亞調研進一步分析說。
三五年內 難改格局
行業看來,英特爾與歐盟熱情「簽手」、大手筆押注背後,不只是要通過IDM2.0重塑輝煌,或更會對目前的代工格局產生沖擊。
陳翔認為,英特爾在歐洲進行大范圍的代工擴張,一是提升本身的代工實力,增強自身在代工業的競爭力,二是擴大歐洲地區先進工藝的製造能力,填補歐洲代工業的空白。英特爾在代工擴張的同時也同時計劃要在歐洲建立代工研發中心,這些研發投入會加快英特爾在先進製程上的研發速度,有助於英特爾在工藝節點上追趕台積電和三星。因而,英特爾的擴張或將沖擊現在的代工格局,重回代工業前列。
以賽亞調研指出,英特爾近期積極在歐洲投資,與台積電、三星齊競爭,是期望重返半導體龍頭地位。短期內英特爾在歐洲的擴產對代工格局的影響有限,因為英特爾在德國新建的廠區至少2027年才有量產計劃,而量產後確實有機會與台積電、三星等大廠搶奪訂單,但仍得評估屆時英特爾製程研發及量產良率的狀況。
盡管英特爾雄心勃勃,但無論是先進工藝激進的迭代路線,還是在美、歐的大舉擴張,要超越台積電的道路恐怕仍十分遙遠。
對此,以賽亞調研指出,台積電目前是先進製程的領先者,其7nm以下先進製程約兩年一次迭代,因此英特爾一年升級一代的目標可謂相當積極。以現況來看,英特爾目前先進製程技術約落在7nm,落後台積電兩代製程節點,假使今年下半年英特爾成功跨足4nm製程,仍落後台積電一代。至於英特爾預期在2024年達到20A製程量產,與台積電2nm製程將正面較量,相信以英特爾的投資及技術人才可能有機會達到目標,但良率跟產能仍是英特爾持續要面對的問題。
值得警醒的是,面對國外代工巨頭動輒投資上千億美元、精心落子展開工藝和產能的軍備競賽,加之在供應鏈上的話語優勢,待工藝升級和產能兌現之後,後續對大陸代工業的發展或將產生釜底抽薪式的控制或擠壓,我們需要從長計議,更需要利出一孔。
(校對/李延

閱讀全文

與如何才能把設備賣到國外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鑄造用沙子 瀏覽:378
河北軸承鋼價格多少 瀏覽:240
鋼筋砼閥門井套什麼定額 瀏覽:921
白磷燃燒裝置中氣球的作用是什麼 瀏覽:666
寶鼎電動工具 瀏覽:761
液體混合裝置plc控制系統設計梯形圖 瀏覽:764
全自動磚設備哪個廠家好 瀏覽:825
奧德賽儀表盤abc什麼意思 瀏覽:623
怎麼通過軸承型號了解尺寸 瀏覽:715
紅河製冷機組多少錢 瀏覽:968
什麼儀器需要電焊面具 瀏覽:393
電動車液晶儀表不走怎麼回事 瀏覽:227
電動工具切割片安裝方法 瀏覽:685
軸承整形什麼方法好 瀏覽:632
做相同的有用功但機械效率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897
機床參數開關鑰匙掉了怎麼解決 瀏覽:824
裝置冰鹽水的作用 瀏覽:802
機械表的秒鍾怎麼調 瀏覽:677
奧迪a6如何調儀表盤風格 瀏覽:865
一般普通的全自動機械手錶多少錢一台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