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神州」系列載人飛船的儀器設備艙的功能是什麼
「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結構分為3個艙段,包括儀器設備艙、軌道艙和返回艙。儀器設備艙內有各種飛船航行和軌道變更所需的推進裝置、燃料、電力和控制儀器等,外部裝有太陽能電池板。
Ⅱ 船舶自動化機艙的設備組成與作用
主要有柴油主機,輔機,舵機,海水淡化器,鍋爐,壓縮機等等。主機是帶動螺旋槳前進的機器,也是機艙中最重要的機器,輔機是負責船上的電器等等,船上是有很多輔機的,壓縮機是用於船上的冷庫製冷用的,還有空調使用的。
Ⅲ 對軍艦有研究的進:軍艦上的中艙是干什麼的((回答好有追加))
從事了十幾年航海,中艙這個詞我還真沒什麼印象,也可能是我學業不精,但是我翻了翻大學里的課本也沒有找到中艙的嚴格的定義。
要解決你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名詞:艦艇生命力 naval ship survivability 是指艦艇在對敵作戰中,遭受各種攻擊和破壞的情況下,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航行和恢復戰鬥力的能力。艦艇戰術技術性能要素之一。是艦艇防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說簡單點,軍艦的布局和商船不同,最下面的是雙層底、油水艙、彈葯艙,彈葯艙的前後左右必然被水艙包圍,防止海戰中彈葯艙被直接命中。再往上是機艙和各種作戰系統艙室,再往上是兵艙,再往上是主甲板,這個就不多說了。
為了保證艦艇的生命力,大型軍艦(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的各種裝置基本為兩套,比如兩台主機會分布在前後兩個機艙中,副機(發電機)也會有前後機艙,像其他的油路、電路也是兩套,以保證在一套系統受損後,另外一套能正常工作。而護衛艦以下的艦只由於噸位小,主機艙一般只有一個。
艦艇的"艙"這個詞,是靠水密隔牆來區分的,水密隔牆上開有水密門,人員從水密門通行,水密門一旦關閉,就形成一個單獨的水密隔艙,從前段到後端,根據艦艇噸位不同分為十幾個到二十幾個或更多,一般根據軍艦的噸位和技戰術要求不同,有兩三個水密艙被擊中後進水,軍艦是不會沉沒的,軍艦的輪機艙都是位於艦艇的中段(無論是前後輪機艙),由於容積比較大,如果前後輪機艙被同時擊中,一般來說這艘船就掛了,所以軍艦設計上,前後輪機艙不能相鄰,前後輪機艙中間必須有個單獨的隔艙來防止如果前後輪機艙相鄰而炮彈恰好擊中了中間的水密隔牆而導致兩艙同時進水。
至於中艙是什麼,我個人理解,1、就是泛指艦艇中部的艙室。2、位於前後輪機艙中間的艙室
艦艇損害管制:艦艇為保持或恢復自身生命力所採取的預防、限制和消除損害的措施和行動。簡稱艦艇損管。損管控制室就是一個指揮中心,損管控制室會收集艦艇各個位置的受損情況,指揮艦艇的各個損管小隊進行堵漏、滅火、包紮管路、平衡艦體等行動。
對船舶損害最大的三種情況是傾覆、沉沒、火災。
Ⅳ 太空站有什麼作用
太空站
太空站又稱為「空間站」、「軌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員巡航、長期工作和居住的載人航天器。在太空站運行期間,宇航員的替換和物資設備的補充可以由載人飛船或太空梭運送,物資設備也可由無人航天器運送。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太空站———「禮炮」1號,此後到1983年又發射了「禮炮」2—7號。1986年前蘇聯又發射了更大的太空站「和平」號,目前仍在軌運行。美國1973年利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剩餘物資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太空站。
太空站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和軍事上都有重大價值。它的用途包括天文觀測、地球資源勘測、醫學和生物學研究、新工藝開發、大地測量、軍事偵察和技術試驗等。太空站還可以作為人類造訪火星等其它行星的跳板,並試驗載人行星際探索技術。
太空站分為單一式和組合式兩種。單一式太空站由運載火箭或太空梭直接發射入軌;組合式太空站由若干枚火箭或太空梭多次發射並組裝而成。太空站通常由對接艙、氣閘艙、軌道艙、生活艙、服務艙、專用設備艙和太陽電池翼等部分組成。對接艙一般有數個對介面,可同時停靠多艘載人飛船或其它飛行器。氣閘艙是航天員在軌道上出入太空站的通道。軌道艙是宇航員在軌道上的主要工作場所。生活艙是供宇航員進餐、睡眠和休息的地方。站內一般設有卧室、餐廳和衛生間等。服務艙內一般裝有推進系統、氣源和電源等設備,為整個太空站服務。專用設備艙是根據飛行任務而設置的安裝專用儀器的艙段,也可以是不密封的構架,用以安裝暴露於空間的探測雷達和天文望遠鏡等儀器設備。太陽電池翼通常裝在站體外側,為站上各儀器設備提供電源。
去年11月20日,俄羅斯的一枚「質子」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起飛,成功地發射了「國際太空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艙。「國際太空站」計劃是1984年由美國總統里根提出的,原名「自由」號,由美國牽頭,現有16個國家參與建造,定於2004年投入使用。繼「曙光」號艙之後,美國去年12月4日又發射了「節點」1號艙,並同「曙光」號對接到一起。站上的各種設備將由俄羅斯火箭和美國太空梭分45次運送到軌道上。
「國際太空站」由重新設計的「自由」號和俄原准備建造的「和平」2號兩部分組成,兩部分的交接處就是已率先發射的「曙光」號艙。全站建成後重426噸,跨度為108.5米 88.4米,將運行在高約400公里、與地球赤道呈51.6度夾角的一條軌道上。該站初期可乘3人,後期可增至6人。它的規模大大超過了「和平」號。 載人航天技術在60年代就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長期以來一直是蘇/俄、美兩國的天下,現在我國正致力於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1999年10月20日,「神舟「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我國航天工業有望在本世紀在本世紀末下世紀初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本文基於該背景。向讀者介紹最新國際太空科學發展情況。
21世紀將是人類正式進出太空時代,國際太空就是其基礎工作之一。太空站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太空環境進行實驗,並將結果利用於以後的太空開發和產業上。此外也要進行地球觀測和天文觀測,也可能成為建設月球基地和載人火星探測的中繼站。
1971年4月19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個空間站禮炮一號,此後美蘇又分別把8個空間站先送上太空,在已建成的9個空間站中,有8個是蘇俄的,只有1個是美國的,它表明蘇/俄在空間站領域居當代領先地位,其主要原因是美國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到研製太空梭方面去了。
人類顯然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目前還正在計劃建造我國合作的國際空間站。
1984年,美國里根總統在國會的年初國情咨文演說中宣稱,以10年之內完成為目標。其實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太空站的概論設計,此計劃經過里根總統宣布才正式起步。
美國於1982年就向日本、歐盟各國和加拿大等國呼籲參與太空站建造計劃,參與各國於1985年跟美國交換備忘錄,先行設計作業也就開始啟動。依照備忘錄,曾經提供太空梭上的太空實驗室的歐洲負責實驗艙,提供太空梭上的機械臂的加拿大則准備太空站上的機構臂。日本則是開始進行實驗艙的先行設計工作。1988年,太空站計劃進入開發階段,並命名為「自由號」。
太空站計劃在後來數年遭遇到削減預算等多項障礙下,屢次更改設計及時間表,到了1993年柯林頓政府由於財政壓力,大幅縮小建設規模。
1992年,美俄兩國同意在太空開發領域里合作,兩國宇航員可進入對方宇宙飛船內,並進行美國太空梭和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計劃。其中太空梭與和平號對接任務的規模後來加以擴大,成為國際太空站第一階段的主要實施項目。太空站計劃獲得俄羅斯參與之後,始得具備真正的國際太空站計劃。其中太空梭與和平號對接任務的規模後來加以擴大,成為國際太空站第一階段的主要實施項目。太空站計劃獲得俄羅斯參與之後,始得具備真正的國際性,名稱也改為「阿爾法號」,俄羅斯決定提供預定建造繼和平號之後的和平2號的多項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