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採用的 pcm 系統,一次群總共有多少個時隙,有多少個時隙作為話 路使用
一般包含30個話路,雖然一次群有32個時隙,但其中的TS0與TS16傳的是同步、規約、網管等公共信號,所以專一般屬只有30個時隙傳用戶業務。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有個別廠家在公共時隙里插入一路或2路低速數據,實現31路或32路傳輸。
❷ TDD-LTE一個無線帖中有多少個時隙
FDD-LTE 和 TDD-LTE都是4G網路,
1、TDD-LTE是時分雙工,即發射和接收信號是在同一頻率信道的不同時隙中進行的;
FDD-LTE是頻分雙工,即採用兩個對稱的頻率信道來分別發射和接收信號。形象點來說,TDD是單車道,FDD是雙車道,雙向放行。目前FDD已經覆蓋超過93個國家,是國際主流的4G通信技術。
2、FDD與TDD工作原理
頻分雙工(FDD) 和時分雙工(TDD)
是兩種不同的雙工方式。FDD是在分離的兩個對稱頻率信道上進行接收和發送,用保護頻段來分離接收和發送信道。FDD必須採用成對的頻率,依靠頻率來區分上下行鏈路,其單方向的資源在時間上是連續的。FDD在支持對稱業務時,能充分利用上下行的頻譜,但在支持非對稱業務時,頻譜利用率將大大降低。
TDD用時間來分離接收和發送信道。在TDD 方式的移動通信系統中, 接收和發送使用同一頻率載波的不同時隙作為信道的承載, 其單方向的資源在時間上是不連續的,時間資源在兩個方向上進行了分配。某個時間段由基站發送信號給移動台,另外的時間由移動台發送信號給基站,基站和移動台之間必須協同一致才能順利工作。
3、LTE TDD與LTE FDD的比較
LTE TDD在幀結構、物理層技術、無線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技術特點,與LTE FDD相比,具有特有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LTE TDD的優勢有如下幾點:
(1)頻譜配置
頻段資源是無線通信中最寶貴的資源,隨著移動通信的發展,多媒體業務對於頻譜的需求日益增加。現有的通信系統GSM900和GSM1800均採用FDD雙工方式,FDD雙工方式佔用了大量的頻段資源,同時,一些零散頻譜資源由於FDD不能使用而閑置,造成了頻譜浪費。由於LTE TDD系統無需成對的頻率, 可以方便的配置在LTE FDD 系統所不易使用的零散頻段上, 具有一定的頻譜靈活性,能有效的提高頻譜利用率。
(2)支持非對稱業務
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以及未來的移動通信系統中,除了提供語音業務之外,數據和多媒體業務將成為主要內容,且上網、文件傳輸和多媒體業務通常具有上下行不對稱特性。LTE TDD系統在支持不對稱業務方面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根據LTE TDD幀結構的特點,LTE TDD系統可以根據業務類型靈活配置LTE TDD幀的上下行配比。如瀏覽網頁、視頻點播等業務,下行數據量明顯大於上行數據量,系統可以根據業務量的分析,配置下行幀多於上行幀情況。而在提供傳統的語音業務時,系統可以配置下行幀等於上行幀。
在LTE FDD系統中, 非對稱業務的實現對上行信道資源存在一定的浪費, 必須採用高速分組接入(HSPA) 、EV-DO 和廣播/組播等技術。相對於LTE FDD系統,LTE TDD系統能夠更好的支持不同類型的業務,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3)智能天線的使用
智能天線技術是未來無線技術的發展方向,它能降低多址干擾,增加系統的吞吐量。在LTE TDD系統中, 上下行鏈路使用相同頻率, 且間隔時間較短, 小於信道相干時間,鏈路無線傳播環境差異不大,在使用賦形演算法時,上下行鏈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權值。與之不同的是, 由於FDD 系統上下行鏈路信號傳播的無線環境受頻率選擇性衰落影響不同, 根據上行鏈路計算得到的權值不能直接應用於下行鏈路。因而, LTE TDD系統能有效地降低移動終端的處理復雜性。
❸ 問一個問題,謝謝
在頻分制載波系統中,高次群系統是由若干個低次群信號通過頻譜搬移並疊加而成。例如,60路載波是由5個12路載波經過頻譜搬移疊加而成;1800路載波是由30個60路載波經過頻譜搬移疊加而成。?
在時分制數字通信系統中,為了擴大傳輸容量和提高傳輸效率,常常需要將若干個低速數字信號合並成一個高速數字信號流,以便在高速寬頻信道中傳輸。數字復接技術就是解決PCM信號由低次群到高次群的合成的技術。?
2.1 PCM復用與數字復接
擴大數字通信容量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採用PCM30/32系統(又稱基群或一次群)復用的方法。例如需要傳送120路電話時,可將120路話音信號分別用8kHz抽樣頻率抽樣,然後對每個抽樣值編8位碼,其數碼率為8000×8×120=7680kbit/s。由於每幀時間為125微秒,每個路時隙的時間只有1微秒左右,這樣每個抽樣值編8位碼的時間只有1微秒時間,其編碼速度非 常高 ,對編碼電路及元器件的速度和精度要求很高,實現起來非常困難。但這種方法從原理上講 是可行的,這種對120路話音信號直接編碼復用的方法稱PCM復用。另一種方法是將幾個(例 如4個)經PCM復用後的數字信號(例如4個PCM30/32系統)再進行時分復用,形成更多路的數字通信系統。顯然,經過數字復用後的信號的數碼率提高了,但是對每一個基群編碼速度沒 有提高,實現起來容易,目前廣泛採用這種方法提高通信容量。由於數字復用是採用數字復接的方法來實現的,又稱數字復接技術。?
數字復接系統由數字復接器和數字分接器組成,如圖3-5所示。數字復接器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支路(低次群),按時分復用方式合並成一個單一的高次群數字信號設備,它由定時、碼速調整和復接單元等組成。數字分接器的功能是把已合路的高次群數字信號,分解成原來 的低次群數字信號,它由幀同步、定時、數字分接和碼速恢復等單元組成。?? ?
時單元給設備提供一個統一的基準時鍾。碼速調整單元是把速率不同的各支路信號,調整 成與復接設備定時完全同步的數字信號,以便由復接單元把各個支路信號復接成一個數字流 。另外在復接時還需要插入幀同步信號,以便接收端正確接收各支路信號。分接設備的定時單元是由接收信號中提取時鍾,並分送給各支路進行分接用。?
數字復接的方法主要有按位復接、按字復接和按幀復接三種。按位復接又叫比特復接,即復 接時每支路依次復接一個比特。圖3-7(a)所示是4個PCM30/32系統時隙(CH1話路) 的碼字情況。圖3-7(b)是按位復接後的二次群中各支路數字碼排列情況。按位復接方法簡單易行,設備也簡單,存儲器容量小,目前被廣泛採用,其缺點是對信號交換不利。圖3-7 (c)是按字復接,對PCM30/32系統來說,一個碼字有8位碼,它是將8位碼先儲存起來,在規定時間四個支路輪流復接,這種方法有利於數字電話交換,但要求有較大的存儲容量。按幀復接是每次復接一個支路的一個幀(一幀含有256個比特),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復接時不破壞原來的幀結構,有利於交換,但要求更大的存儲容量。?
2.3 數字復接中的碼速變換?
幾個低次群數字信號復接成一個高次群數字信號時,如果各個低次群(例如PCM30 /32系統)的時鍾是各自產生的,即使它們的標稱數碼率相同,都是2048kbit/s,但它們的瞬 時數碼率也可能是不同的。因為各個支路的晶體振盪器的振盪頻率不可能完全相同(CCIT規 定PCM 30/32系統的瞬時數碼率在2048kbit/s±100bit/s),幾個低次群復接後的數碼就會產生重 疊或錯位,如圖3-8所示。 這樣復接合成後的數字信號流,在接收端是無法分接恢復成原來的低次群信號的。因此, 數碼率不同的低次群信號是不能直接復接的。為此,在復接前要使各低次群的數碼率同步 ,同時使復接後的數碼率符合高次群幀結構的要求。由此可見,將幾個低次群復接成高次群時,必須採取適當的措施,以調整各低次群系統的數碼率使其同步,這種同步是系統與系 統之間的同步,稱系統同步。? ?
系統同步的方法有兩種,即同步復接和非同步復接。同步復接是用一個高穩定的主時鍾來控制被復接的幾個低次群,使這幾個低次群的碼速統一在主時鍾的頻率上,這樣就達到系統同步的目的。這種同步方法的缺點是主時鍾一旦出現故障,相關的通信系統將全部中 斷。它只限於在局部區域內使用。非同步復接是各低次群使用各自的時鍾。這樣,各低次群的時鍾速率就不一定相等,因而在復接時先要進行碼速調整,使各低次群同步後再復接。?
不論同步復接或非同步復接,都需要碼速變換。雖然同步復接時各低次群的數碼率完全一致 ,但復接後的碼序列中還要加入幀同步碼、對端告警碼等碼元,這樣數碼率就要增加,因此需要碼速變換。?
CCITT規定以2048kbit/s為一次群的PCM二次群的數碼率為8448kbit/s。按理說,PCM二次 群的數碼率是4×2048kbit/s=8192kbit/s。當考 慮到4個PCM一次群在復接時插入了幀同步碼、告警碼、插入碼和插入標志碼等碼元,這此碼元的插入,使每個基群的數碼率由2048kbit/s調整到2112kbit/s,這樣4×2112kbit/s=8448kb it/s。碼速調整後的速率高於調整前的速率,稱正碼速調整。?
正碼速調整方框圖如圖3-9所示。每一個參與復接的數碼流都必須經過一個碼速調整裝置 ,將瞬時數碼率不同的數碼流調整到相同的、較高的數碼率,然後再進行復接。?
碼速調整裝置的主體是緩沖存儲器,還包括一些必要的控制電路、輸入支路的數碼率=2.048Mbit/s±100bit/s,輸出數碼率為=2.112Mbit/s。所謂正碼速調整就是因為而得名的。?
假定緩存器中的信息原來處於半滿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讀出時鍾大於寫入時 鍾,緩存器中的信息勢必越來越少 ,如果不採取特別措施,終將導致緩存器中的信息被取空,再讀出的信息將是虛假的信息。??
為了防止緩存器的信息被取空,需要採取一些措施。一旦緩存器中的信息比特數降到規定數量時 ,就發出控制信號,這時控制門關閉,讀出時鍾被扣除一個比特。由於沒有讀出時鍾,緩存 器中的信息就不能讀出去,而這時信息仍往緩存器存入,因此緩存器中的信息就增加一個比特。如此重復下去,就可將數碼流通過緩沖存儲器傳送出去,而輸出信碼的速率則增加為 圖3-10中某支路輸入碼速率為,在寫入時鍾作用下,將信碼寫入緩存器,讀出 時鍾頻率是,由於,所以緩存器是處於慢寫快讀的狀態,最後將會出現「取 空」現象。如果在設計電路時加入一控制門,當緩沖存儲器中的信息尚未「取空」而快要「 取空」時,就讓它停讀一次。同時插入一個脈沖(這是非信息碼),以提高碼速率,如圖中① ②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輸入信碼是以的速率寫入緩存器,而讀出脈沖是以速率 讀出,如圖中箭頭所示。由於,讀、寫時間差(相位差)越來越小,到第6個脈沖到來時,與幾乎同時出現,這將出現沒有寫入都要求讀出信息的情況從而造成「取 空」現象。為了防止「取空」,這時就停讀一次,同時插入一個脈沖,如圖中虛線所示。 插入脈沖在何時插入是根據緩存器的儲存狀態來決定的,可通過插入脈沖控制電路來完成。 儲存狀態的檢測可通過相位比較器來完成。?
在收端,分接器先將高次群信碼進行分接,分接後的各支路信碼分別寫入各自的緩存器。 為了去掉發送端插入的插入脈沖(稱標志信號脈沖),首先要通過標志信號檢出電路檢出標志 信號, 然後通過寫入脈沖扣除電路扣除標志信號。扣除了標志信號後的支路信碼的順序與原來信碼 的順 序一樣,但在時間間隔上是不均勻的,中間有空隙如圖中③所示。但從長時間來看,其平均 時間間隔,即平均碼速與原支路信碼相同,因此在收端要恢復原支路信碼,必須先從圖中③波形中提取時鍾。脈沖間隔均勻化的任務由鎖相環完成。鑒相器的輸入為已扣除插入脈沖的,另一個輸入端接輸出,經鑒相、低通和後獲得一個頻率 等於時鍾平均頻率的讀出時鍾,從緩存器中讀出信碼。
❹ 多路復用的多路復用分類
(FDM) 頻分復用按頻譜劃分信道,多路基帶信號被調制在不同的頻譜上。因此它們在頻譜上不會重疊,即在頻率上正交,但在時間上是重疊的,可以同時在一個信道內傳輸。在頻分復用系統中,發送端的各路信號m1(t),m2(t),…,mn(t)經各自的低通濾波器分別對各路載波f1(t),f2(t),…,fn(t)進行調制,再由各路帶通濾波器濾出相應的邊帶(載波電話通常採用單邊帶調制),相加後便形成頻分多路信號。在接收端,各路的帶通濾波器將各路信號分開,並分別與各路的載波f1(t),f2(t),…,fn(t)相乘,實現相干解調,便可恢復各路信號,實現頻分多路通信。
為了構造大容量的頻分復用設備,現代大容量載波系列的頻譜是按模塊結構由各種基礎群組合而成。根據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建議,基礎群分為前群、基群、超群和主群。
①前群,又稱3路群。它由3個話路經變頻後組成。各話路變頻的載頻分別為12,16,20千赫。取上邊帶,得到頻譜為12~24千赫的前群信號。
②基群,又稱12路群。它由4個前群經變頻後組成。各前群變頻的載頻分別為84,96,108,120千赫。取下邊帶,得到頻譜為 60~108千赫的基群信號。基群也可由12個話路經一次變頻後組成。
③超群,又稱60路群。它由5個基群經變頻後組成。各基群變頻的載頻分別為420,468,516,564,612千赫。取下邊帶,得到頻譜為312~552千赫的超群信號。
④主群,又稱300路群。它由5個超群經變頻後組成。各超群變頻的載頻分別為1364,1612,1860,2108,2356千赫。取下邊帶,得到頻譜為812~2044千赫的主群信號。3個主群可組成 900路的超主群。4個超主群可組成3600路的巨群。
頻分復用的優點是信道復用率高,允許復用路數多,分路也很方便。
因此,頻分復用已成為現代模擬通信中最主要的一種復用方式,在模擬式遙測、有線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和衛星通信中得到廣泛應用。 若媒體能達到的位傳輸速率超過傳輸數據所需的數據傳輸速率,則可採用時分多路復用TDM技術,也即將一條物理信道按時間分成若干個時間片輪流地分配給多個信號使用。每一時間片由復用的一個信號佔用,而不像FDM那樣,同一時間同時發送多路信號。這樣,利用每個信號在時間上的交叉,就可以在一條物理信道上傳輸多個數字信號。這種交叉可以是位一級的,也可以是由位元組組成的塊或更大的信息組進行交叉。如圖2.12(b)中的多路復用器有8個輸入,每個輸入的數據速率假設為9.616ps,那麼一條容量達76.8kbps的線路就可容納8個信號源。該圖描述的時分多路復用四M方案,也稱同步(Synchronous)時分多路復用TDM,它的時間片是預先分配好的,而且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各種信號源的傳輸定時是同步的。與此相反,非同步時分多路復用1DM允許動態地分配傳輸媒體的時間片。
時分多路復用TDM不僅僅局限於傳輸數字信號,也可以同時交叉傳輸模擬信號。另外,對於模擬信號,有時可以把時分多路復用和頻分多路復用技術結合起來使用。一個傳輸系統,可以頻分成許多條子通道,每條子通道再利用時分多路復用技術來細分。在寬頻區域網絡中可以使用這種混合技術。 碼分多址通信原理:
碼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Multiple Access)通信系統中,用戶傳輸信息所用的信號不是靠頻率或時隙的不同來區分,而是用各自不同的編碼序列來區分,或者說,靠信號的不同波形來區分。如果從頻域或時域來觀察,多個CDMA信號是互相重疊的。接收機用相關器可以在多個CDMA信號中選出其中使用預定碼型的信號。其它使用不同碼型的信號因為和接收機本地產生的碼型不同而不能被解調。它們的存在類似於在信道中引入了雜訊和干擾,通常稱之為多址干擾。
在CDMA蜂窩通信系統中,用戶之間的信息傳輸是由基站進行轉發和控制的。為了實現雙工通信,正向傳輸和反向傳輸各使用一個頻率,即通常所謂的頻分雙工。無論正向傳輸或反向傳輸,除去傳輸業務信息外,還必須傳送相應的控制信息。為了傳送不同的信息,需要設置相應的信道。但是,CDMA通信系統既不分頻道又不分時隙,無論傳送何種信息的信道都靠採用不同的碼型來區分。 類似的信道屬於邏輯信道,這些邏輯信道無論從頻域或者時域來看都是相互重疊的,或者說它們均佔用相同的頻段和時間。
更為詳細的、更為系統的介紹
CDMA是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術的縮寫,是近年來在數字移動通信進程中出現的一種先進的無線擴頻通信技術,它能夠滿足市場對移動通信容量和品質的高要求,具有頻譜利用率高、話音質量好、保密性強、掉話率低、電磁輻射小、容量大、覆蓋廣等特點,可以大量減少投資和降低運營成本。
CDMA最早由美國高通公司推出,近幾年由於技術和市場等多種因素作用得以迅速發展,目前全球用戶已突破5000萬,我國也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開通了CDMA電話網。 空分多址空分多址(SDMA),也稱為多光束頻率復用。它通過標記不同方位的相同頻率的天線光束來進行頻率的復用。
SDMA系統可使系統容量成倍增加,使得系統在有限的頻譜內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戶,從而成倍的提高頻譜使用效率。
❺ 每條復用線有16個時隙,問應有多少個控制存儲器需要多少個存儲單元
有1 0 2 4 個。
❻ 關於電話交換機的問題我不太懂。
電話交換機就是很多電話共用一條外線,當外面有電話打進來以後,可以通過分機轉到任意一個電話,而內部不同的話機也可以通過交換機以一個統一的號碼撥出去。
❼ PCM一次群信息復用幀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通信系統包括發送設備、接收設備和傳輸設備. 傳輸線路投資往往占整個通信系統投資的很大比例,因此,如何提高線路利用率,實現傳輸線路的多路復用,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1 多路復用的方法
多路復用通常有3種基本方法:頻分復用(FDMA),碼分復用(CDMA)和時分復用(TDMA)。
1.1 頻分復用
頻分復用是模擬通信中廣泛使用的傳輸方式,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調制手段和濾波技術使多路信號以頻率分割的方式同時在同一條線路上互不幹擾地傳輸。
1.2 碼分復用
碼分復用是指在同一條信道上,多路信號以不同的編碼形式互不幹擾的傳輸。它目前已成為移動通信中使用的先進方法。
1.3 時分復用
時分復用是現代數字通信中主要採用的傳輸方式,時分多路復用就是在一條信道內,將若幹路離散信號的脈沖序列,經過分組、壓縮、循環排序,成為時間上互不重疊的多路信號一並傳輸的方式。
例如兩地有許多用戶要進行通信,用戶11—用戶12,用戶21—用戶22……用戶n1—用戶n2。可是線路只有一對,於是在收發雙方各加了一對快速旋轉的電子開關SA1和 SA2(這兩個開關實際就是一組抽樣門和分路門,它們的開閉受抽樣脈沖控制),SA1、SA2旋轉頻率相同,初始位置相互對應。我們稱之為同步動作。開始,SA1和SA2停留在用戶11和用戶12上,然後依次旋轉到21和22上、31和32上,n1和n2 上,最後又回到11和12上,如此反復。目前世界上的數字時分多路復用系統主要有北美、日本的24路PCM系統和歐洲、中國的30/32路PCM系統。下面主要介紹30/32路PCM系統。
2 30/32路PCM基群幀結構
2.1 幀結構
幀結構的概念就是把多路話音數字碼以及插入的各種標記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排列的數字碼流組合。我國採用的是30/32路PCM基群結構,即在傳輸數據時先傳第1路信號,然後傳第2路信號,第3路信號……直到傳完第32路,再傳第1路,第2路……如此循環下去。每一路信號佔用的不同的時間位置,稱為時隙,用TS0、TS1、TS2、……TS31來表示。其中TS0用於傳輸同步碼、監視碼、對端告警碼組(簡稱對告碼);TS16用於傳輸信令碼;TS1—TS15傳前15個話路的話音數字碼,TS17—TS31傳輸後15個話路的話音數字碼,顯然,在32個時隙中只有30個時隙用於傳話音數字碼,記作PCM30/32。
將所用話路都抽樣一次的時間叫幀長,也就是同一個話路抽樣兩次的時間間隔。因為每個話路的抽樣頻率是8000HZ,即每秒抽樣8000次,所以兩個抽樣值之間的時間間隔是1/8000,等於125µs ,這也就決定了幀長是125µs 。由於編碼需要時間,所以每個樣值應達到一定的寬度,這個時間寬度就是時隙,即每個話路在一幀中所佔的時間,等於3.91(125/32)µs,每個時隙的樣值編8位碼,因此,每位碼佔用的時間是0.448µs(3.91µѕ/8). PCM30/32基群幀結構如圖:
2.2 TS0
偶幀TS0用於傳幀同步碼,其中第2—8位碼固定發0011011,這7位碼組就是幀同步碼。收端就是通過檢測幀同步碼組來實現同步的。第1位碼留作國際通用,不用時為1。
奇幀TS0用於傳監視碼、對告碼等。其中第2位碼固定發1,稱為監視碼,它用於輔助同步過程的實現。第3位碼為A1。用於傳對告碼,正常同步時為0,不正常時即失步時發1。其它幾位碼、第1位、第4—8位碼可用於低速率數據通信,不用時為1。
對告碼的作用是:通話正常進行,必須兩個方向都通暢,如果一個方向有故障,就必須能通過對告碼來告訴對方。
顯然,同步、監視、對告碼的周期都是250µs。
2.3 TS16
要建立一個通話過程,信令信息的正確傳送是必須的。在以前的模擬傳輸及模擬交換中,信令主要是直流或直流脈沖信號,如摘機、掛機信號、撥號脈沖等。也就是說,信令是以模擬信號的形式傳送的。而在PCM通信中,信令信息是藉助數字通道來傳送的,它可和話音信息一樣佔用相同的時隙進行傳送,如第1路話音信息和信令都佔用TS1傳送,24路PCM通信的信令就是採用這種方式;話音信息也可以和信令分開傳送,在32路PCM通信中,30路信令都是在TS16中傳送的。從抽樣定理中知道,對於話音信息,抽樣頻率為8000 HZ 。即話音樣值是每隔125µs抽取一次的。而理論和實踐表明:對每一路信令,抽樣頻率取500 HZ,即2ms抽樣一次。在數字通信中,每一路信令都先轉換為4位數字信號,放在TS16的4個比特中,這樣,TS16的8位可發放下兩路數字信令,30路的信令共需15個TS16。再將這15個幀前面加上一幀作為標志,就構成了一個復幀,這個復幀稱為信令復幀。它所含的16幀稱為子幀,用F0—F15來表示,具體安排如下:
F0中,TS16的第1—4位碼傳復幀同步組「0000」,其作用是保證信令正確傳送,即保證收發信令同步;第6位碼為A2,傳復幀對告碼,第6位碼=0,表示復幀同步,第6位碼=1,表示復幀不同步。第5、第7、第8位碼備用,不用時暫時定為1。
F1中,TS16的第1—4位碼傳第1路信令,第5—8位碼傳16路信令。F2中,TS16的第1—4位碼傳第2路信令,第5—8位碼傳第17路信令…… F15中,TS的第1—4位碼傳第15路信令,第5—8位碼傳第30路信令。
一個信令復幀正好把30路信令傳一遍,其周期為2 ms ,即信令抽樣頻率為500 HZ。
❽ CPM30/32系統中,每幀信號通過時分復用分為多少個時隙每個時隙容納多少位碼
七,pm3032系統中每幀信號通過時分復用分為。時隙每個時隙都有用那。
❾ 已知PCM基群楨周期為125US,32個間隙,每時隙8bit,試計算該基群的傳輸率Rb,每路信號的傳輸率Rb
基群速率:8000*8*32=2.048(Mbit/s),
每路時隙速率:2.048/32=64(kbit/s)。
❿ 通訊中時隙是什麼,一個2兆有多少個時隙,一個時隙多大
時隙通常是指一個64kbps的通道。時隙是把一個2M(2兆)分為32個64kbps的時隙,其中0時隙固定用作同步時隙,所以真正使用到的只有31個時隙。64kbps就是時隙的大小,實際是使用的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