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台去采訪都用什麼設備啊
是的,都是MD機,很方便,直接系統上可以採集.而且小巧,錄音效果好.
⑵ 如何看待一個全媒體時代的采訪方式
不打無准備之仗,提前挖掘 黃金價值點
周密的調查是獲得良好采訪效果的關鍵。為了使采訪過程按照你期待的思路發展,你必須把與采訪相關的所有問題了熟於心,即使它們對你來說是完全陌生的。要想挖掘獨特而有趣的故事,你就不能對被采訪者的狀況一無所知。他們此前在別家媒體中是怎樣回答這些問題的?他們避而不談的內容有哪些?這些訊息背後隱含的也許就是此次采訪的黃金價值點。
同樣,你應該也能發現,開放式的問題往往能帶來更好的效果,因為它將激發被采訪者更多無意識的精彩回答。
提問由淺入深,簡潔的 提綱 串起你的故事線
盡管實際采訪過程中難免遇到很多突發狀況,你還是應該根據采訪主題提前列好大綱。這個提綱沒必要很復雜,只要裡面的問題能夠保證你串聯起完整的故事線就夠了。
最常見的采訪模式是從簡單輕松的問題開始,這樣可以有效緩解被采訪者的緊張情緒,等到時機成熟,你就可以拋出那些深層的問題了。
吃著火鍋唱著歌? 采訪地點 很重要
無論是什麼樣的采訪,地點選擇都很重要。也就是說,在正式采訪之前,你一定要到約定好的采訪地點「踩個點」。現場的燈光如何?環境是否嘈雜?也許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在正式錄播那天,你可不想遇到什麼意外。
向「電量不足」和「存儲卡已滿」Say No
你無法預知采訪將要持續的時間,而由於電池沒電或者存儲卡內存已滿被迫縮減采訪內容一定是記者們的噩夢,因此一定要帶好備用設備。
提升 采訪對象 的顏值,別被奇葩穿著倒了胃口
這是防止現場采訪出現不愉快的有效方法。你可不想等到采訪開始前,才發現對方穿著十分滑稽丟臉。就我個人來說,在采訪前,我通常會給采訪對象提供一個指南,包括我們希望了解的信息,得體的穿著搭配,還有聯絡方式。
對采訪想要達到的Bigger做到心中有數
在你確定將要提問的問題和其他硬體設施之前,你首先要做的是明確這次采訪的整體風格。這場采訪需要突兀的停頓或者戲劇性的起承轉合嗎?采訪對象需要直視攝像機嗎?
無論你決定採取何種風格,都要確保在開機前就與各方面的工作人員協調溝通好。
僱傭專業的錄音師,給聲控們帶去福利
糟糕的聲音會令你失去觀眾,不幸的是,這已經成為很多現場采訪節目的軟肋。尋找一個在錄制過程中能夠擔當音頻錄制和處理大任的優秀錄音師吧,要知道很多時候音頻甚至比視頻更重要。
保持 神秘感 ,告訴對方討論的主題而非問題
正如你應該列出一個關於采訪進程的大綱,你也應該大體了解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盡管很多視頻節目導演提倡在采訪前把問題大綱發給采訪對象,我卻不認為這是個好辦法。如果采訪對象事先知道自己即將被問及的問題,他們就會提前模擬出答案。如此一來,采訪過程就失去了問答的樂趣,變得無聊而乏味。相反,我建議你發給他們一些想要討論的主題而非具體的問題。
現場錄音也是一個常見而有效的辦法,它可以讓節目導演准確的知道采訪過程的訊息,但是如果你不能提供一個優質的外接麥克風,那就不必多此一舉了。
做個善解人意的 溝通者 ,用完整的句子回答提問
在回答對方問題時,要盡可能使用完整的句子。比如說,如果被問及「你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最好不要簡單的回答「綠色」,那會使得談話沒有繼續下去的動力。相反,更好的表達方式是「我最喜歡的顏色是綠色」,這樣一來,溝通雙方都能感受到彼此希望談話繼續深入的意願。
你的采訪你做主,別被對方的跳躍式思維拐跑
把采訪看作一場談話是一種很好的心態,但是采訪畢竟與日常談話不同。最明顯的區別是,在一場私人談話中,話題的領域跨度通常很大,人們想到什麼便聊什麼,但是如果在采訪中也由著采訪對象的思路跳躍,你就無法獲得完整的信息圖了。
所以在采訪過程中,必須由你,采訪者,來控制談話的節奏。試試冷靜而沉穩的音調吧,那會讓你的思路清晰許多。
深情脈脈的對視將激發更深入的交流
被采訪者應該直視攝像機還是營造不經意的談話場景?這是在采訪前一定要對方溝通好的重要問題。如果在采訪進行到一半時才提出調整,會讓氣氛變得很不自然。如果你想讓對方和記者對視,那就要確保他們有眼神交流。
如果你想讓采訪對象面對攝影機,現在也有很多設備可以幫助他們做到這一點,比如一個叫做Eyedirect的神器,這是一種鏡面球形設備,可以直接安裝在攝像機鏡頭前,被采訪者在直視鏡頭的同時可以通過鏡面反射與采訪者進行眼神交流,以此實現更好的溝通效果。
好記者都是器材黨,機位多多益善
如果可以,一定要實現多機位拍攝。兩個以上的攝影機會讓後期剪輯過程簡單許多。比如說,如果你的采訪對象想剪掉某個部分,你就可以把正面鏡頭刪除,採用次位角度。同時也能降低某台攝影機臨時出故障帶來的損失。(上帝保佑!)
向新聞聯播學習,抓拍「抖卷子」細節
采訪環節結束後,不要馬上關掉攝影機,這樣你也許會抓住一些不經意而有價值的瞬間。即使沒有,開頭和結尾處的銜接也會讓剪輯更方便。
自然聲和特寫鏡頭的魔力,用過的都說好
給采訪對象一些特寫鏡頭是很好的表現方式,特別是當你需要它們來遮擋不自然的編輯點時。如果你只有一兩台攝影機,你可以在采訪開始或結束時這樣做。標準的特寫鏡頭包括讓你的采訪對象面對著攝影機微微點頭或者擺手示意。
確保在錄制前保存一段采訪現場的自然聲,這對於編輯節點來說很重要,如果在錄制過程中房間里的背景聲音改變了,一定要重新錄制一段自然聲!
後期剪輯不是你一個人的事兒,訪完別急著說再見
采訪結束後,不要匆匆跟對方告別。跟他溝通你的思路,了解他想在視頻最終版本中看到什麼效果。我見過一些很優秀的記者會在采訪結束後和采訪對象一起觀看錄像。這樣的回顧可以確保所有的問題都已涉及到。
⑶ 記者采訪設備有哪些
記者采抄訪設備有相機、錄音筆、采訪本和筆,最重要的是記者證。
采訪活動的方法有個別訪問、現場查勘、參加會議、開調查會、出席記者招待會、閱讀文字材料等。采訪的活動方式有個別采訪、集體采訪、交叉采訪、分段采訪、巡迴採訪、隱性采訪(在某些特殊場合由於特殊原因而不公開記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訪目的的采訪活動)等。
新聞記者因分工和采訪習慣不同,采訪記錄的方式有默記、筆錄、攝影及錄音、錄像等不同形式。新聞工作人員出於大眾傳播的目的,通過觀察和訪談等方法,對可能收到廣泛關注且鮮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動。是新聞寫作的前提,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
(3)采訪設備怎麼搭配擴展閱讀:
新聞采訪要求采訪者具有新聞敏感、應變能力和采訪技巧,即能夠在縱橫交錯的客觀事物中敏銳地發現新聞,在稍縱即逝的機遇中迅速地捕捉新聞,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巧妙地挖掘新聞。
新聞采訪除突發事件的采訪外,新聞記者在平時還從事主動的、有目的的采訪。這種采訪事先有明確的報道思想,有充分的資料准備,有周密的采訪計劃。
采訪是采訪者對客體事物的認識過程,是采訪者運用自己的新聞觀點、知識積累和思維方式,通過親自觀察、傾聽,經過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斷的過程。
⑷ 采訪需要的器材和怎樣通常分工,我要做采訪視頻
一個攝像機 一套線麥 一個腳架 人員是攝像師負責拍攝 記者負責拿話筒問問題 後期剪輯製作誰都可以做 很簡單的
⑸ 錄制一檔街頭采訪節目需要哪些設備
街頭采訪視頻製作的准備大概分為四部分:內容准備、人員准備、物料准備、踩點。攝影師我最好有跟拍的經驗,因為前期拍攝也很重要。
⑹ 采訪麥克風最好和什麼器材搭配一起使用
可以搭配在穩定上或者三腳架上面
⑺ 街頭采訪需要哪些硬體設備
看你干什麼用了。錄音筆還是找支好的吧,如果現場嘈雜,單反的錄音是嘈雜的,錄音筆如果是百把元的,回來製作你會很呵呵的,相信我。要求不高的話,單反,好一點的錄音筆,反光板、補光燈、出鏡記者、攝影師,OK。
⑻ 公司想用一個辦公室做媒體采訪區域.需要什麼設備
外交部的新來聞發布會源都需要記者自己帶采訪設備的。貴公司再有錢也不需要為媒體記者備齊采訪設備。何況記者也不會使用貴公司的設備的。如果非要准備的話,做好新聞發布的背景牆,發布台需要足夠的燈光照明設備,給記者准備好足夠多的電源盒網路介面,准備好流暢的wifi上網熱點已經足夠。
⑼ 做采訪時都需要什麼設備怎麼連接
嗯,因為是不平來衡連接,所以自距離長了就會有雜音,最好能用平衡連接的卡農口麥克風吧
不過我想AVCHD應該沒設卡農口,畢竟是民用級別的,你可以考慮買個索尼的錄音筆,即使內置MIC音質也很不錯的,再後期把聲音剪輯到視頻裡面去
⑽ 一般用手機采訪需要那些設備呢
看你干什麼用了。錄音筆還是找支好的吧,如果現場嘈雜,單反的錄版音是嘈雜的,錄音筆如果是百把權元的,回來製作你會很呵呵的,相信我。要求不高的話,單反,好一點的錄音筆,反光板、補光燈、出鏡記者、攝影師,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