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寺廟中燒香用的器具稱什麼名
在寺廟里的用具,統稱稱為法器。其中燒香的器具有香爐、香灰鏟、香架等等。
㈡ 寺廟里的東西,不知道是什麼
柱礎是中國建築構件一種,俗稱磉盤,或柱礎石,它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凡是木架結構的房屋,可謂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中國人民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濕腐爛,在柱腳上添上一塊石墩,就使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絕對的防潮作用;同時,又加強柱基的承壓力。因此,對礎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視。
㈢ 像寺廟用的佛教用品如歡音或者佛像等用品是寺廟里自己生產的嗎!還是有專們的公司供應
寺廟所有的佛教用具全部是市場采購的
確定廠家,簽訂合同!!!
㈣ 寺廟里有電子設施嗎
大寺院里有
㈤ 一個有規模的寺院都有哪些房屋建築設施
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當時的寺院習稱「浮屠祠」,禮拜塔中舍利是當時信徒巡禮的主要內容。廟前有廊廡圍繞,正中院庭的前後有殿堂,房院為僧房。隋唐以後,造巨像成風,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漸漸被擠出寺院,或另闢塔院,或置於寺前後或兩側。 禪宗興起後,提倡「伽藍七殿」制。七堂為佛殿、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凈、浴室。較大的寺院還有講堂、經堂、禪堂、塔、鍾樓、鼓樓等建築。明代以後,伽藍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為中軸線,自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再後是藏經樓。東西配殿則有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葯師殿等。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香積廚、齋堂、茶堂、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容四海雲游僧人而名。 山門一般有三個,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山門常蓋成殿堂式,殿內左右分塑二金剛力士,守護佛法。山門而後的天王殿,中供大肚彌勒,彌勒是釋迦的繼承人,稱為「未來佛」。彌勒像的左右分裂四大天王像,掌管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的山河大地,又稱為「四大金剛」。彌勒像的背後是護法神韋馱天尊。 大雄殿供奉主尊釋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或釋迦佛或毗盧佛或接引佛,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釋迦佛、左東方葯師琉璃光佛、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或三身佛(法身、報身、化身)。主尊兩側,常有左右脅侍,即老「迦葉」、少「阿難」,或塑文殊、普賢兩菩薩。殿內東西兩側面,多塑十八羅漢像或二十諸天。佛去背後多塑一堂「海島觀音」。 法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是寺中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 最後是藏經樓,珍藏佛經的地方。 大雄寶殿兩旁的東西配殿,西為伽藍殿,供像三尊,中波斯匿王,左陀太子,右給孤獨長者。兩側常供十八位伽藍神。東為祖師殿,多供奉達摩或當寺開山祖師。 其它尚有庫房、客房、廚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 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也較普遍。以寺為主,或包以園林,或附綴園林,或穿插園林。與寺廟均衡、對稱、封閉相反,園林的配置則追摹自然,靈活多變,園林中水澗溪流,似源頭無盡;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無窮。這兩種相反的藝術格局構成了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層深的欣賞。如蘇州的靈岩寺、杭州的靈隱寺、夫台山國清寺、廣東曲江南華寺、湖南衡山祝聖寺、湖北當陽玉泉寺、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屬於此類格局。
㈥ 去寺廟要准備什麼呢
1、一定要先到客堂,經客堂師父安排參訪,不可自己隨意到處走動。
2、注意寺廟的對外開放時間。
3、如果遇到有告示「遊客止步」的地方,不要擅自進入。
4、去寺廟要衣著得體,不可過分暴露。
5、不要踩寺廟里的門檻,也不要坐在上面。
6、不可在寺廟里抽煙喝酒、吃葷、嚼檳榔。
7、不可大聲喧嘩、嬉戲打鬧、吵架辱罵,不要隨意播放音樂歌曲。
8、不可攀爬佛像或者對著佛像指指點點。
9、未經允許,寺廟里一般禁止攝影。
10、寺廟里的殿堂,建議從兩側門入。
11、不要隨地亂扔垃圾或隨地便溺。
12、如果有帶小孩一同前往,家長要照看好孩子,以免小孩無意中做出不禮貌的事情。
13、與寺廟里的僧眾交談前先雙手合十簡單行禮,可以尊稱其為師父、法師。
14、不可對寺廟里的僧人做出拉扯、擁抱、摸頭等不當行為。
去寺廟要注意的事項差不多就是以上這些。其實總結起來,只要懷有虔誠之心,那麼即使因為不知道這些禁忌而無意中做出一些不禮貌的行為,佛祖也不會怪罪的,但是不要明知故犯,故意去做出一些褻瀆佛門聖地的事情。至於網上有傳孕婦或女性生理期不能去寺廟等等言論,其實很多都是迷信的說法,心誠者大可不必為這些煩惱,但最好在前往寺廟前注意更換干凈衣物。
㈦ 寺廟里上的香是什麼材料製作的用什麼設備製作的
香的品種多種多樣,從味道及材料分,有沉香、檀香、香水香;從形狀及用途分,可分為竹立香、盤香(環香)、卧香、香錐(香塔粒)、元寶香、微煙香等。使用的香木粉有:沉香、薰陸、白檀、青木、丁香
一、 竹立香
也稱竹香、立香;由一枝竹芯人工多次裹上香木粉組成,此香的製作工藝復雜,古時主要作為祭寺及拜神之用。
由於製成品攜帶及使用方便、不易折斷、不掉粉,且可以製成不同大小、不同長短及顏色的各式薰香,也逐漸成為野外休閑生活的必備之物,在軀趕蚊蟲的同時,增加野趣。
二、 盤香
也稱環香、香環;全由香粉製成,由於點燃時間長短不同分為2小時、4小時、12小時、24小時、一星期等規格,古時念經、修行、修身養性之人首選之香;
由於盤香燃燒衛生、方便、時間准確、香灰不易回散, 此香已成為現代居家生活清新室內空氣、殺菌、除異味的理想選擇。
三、 卧香
全由香粉製成,由於長度較短,因而燃燒時間較短。古時燃燒時,點燃後橫卧於鋪滿香灰之香爐中,因而稱為卧香。
現代此香不僅可以卧於香爐中,更可直插或斜插於各式各樣的點香架,因此倍受現代都市年輕人的親睞,成為品茶會友、增加環境香芬、營造浪漫氛圍的首選。
四、 香塔粒(錐香)、元寶香及其他異形香
由不同形狀之手工製成,全材為香粉。由古時用不同形狀之香篆點燃香粉演化而來,具有變化多樣,使用方便的特點。
此香也是現代都市年輕貴族追求生活品味的首選。
五、 微煙香
為了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微煙香在若有若無的煙霧中體驗用香的樂趣, 此香尤其適合於中國北部冬天室內使用
㈧ 寺廟里火化 僧人 遺體的設備是怎樣的
僧人一般用火葬,就是將僧人遺體放在柴禾堆上,然後點燃柴禾,直到柴禾燒盡!
㈨ 佛殿里一般都有些什麼
寺院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也是遊人休閑娛樂、陶冶情操的最好去處。
登山晉廟,我們會看見許多造型各異、雄偉巍峨、金碧輝煌的殿堂式建築。殿堂內又有許多妙相庄嚴、氣勢雄偉、技法精湛的各種塑像;有色彩艷麗、畫技高超的壁畫;殿堂周邊有鬱郁蔥蔥的蒼松翠柏,有裊裊升起的香煙;有喃喃回盪的頌經聲……身處其間,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千百年來積淀而成的人類文化在瞬間的釋放。宗教是一種文化,文化需要細細體味,要了解佛教文化,必先了解寺院的建築的布局結構及其文化內涵。
寺院原本是出家僧眾禮佛修行的場所,後來逐步發展為具有多種綜合功能的建築群。
宋代以後,漢傳佛教寺院的建築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藍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門南北中軸線,保持一定的距離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築大致按以下順序排列:
山門殿――彌勒佛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經樓(閣)
配殿和附屬設施是分布在中軸線東西兩側對稱建造的次要建築,通常由鍾樓(東)、鼓樓(西)、伽藍殿(東)、祖師殿(西),以及客堂、禪房、齋堂、寢堂、浴堂、寮房、西凈(衛生間)、放生池等組成。寢堂等生活設施按內(出家人)東外西(居士、施主)的原則安排。這樣,寺院就成了一組規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築群。
下面,就讓我做你的導游,為你打開山門,去領略一下漢傳佛教寺院的建築和文化吧。
山門通常是一座有3個門洞的牌樓式建築構成,中間有一個大門洞,兩旁各有1個稍微小一些的洞門,象徵著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因此稱三門。我們日常說的「身入空門」,就是僧尼進入了寺院的大門――三門,從此開始了遠離人世喧囂、吃齋念佛的寺院生活。
山門之後建有山門殿,通常是一座通道式的長方形建築物。其左右兩側各有密跡金剛塑像一尊,造型為手持金剛杵的力士。傳說古印度有兩位王子皈依佛門,發誓常隨佛旁,聆聽佛的一切說教和一切秘聞,故稱密跡金剛。一些寺廟山門殿中的密跡金剛被《封神演義》中的「哼」(鄭倫)、「哈」(陳奇)二將的雕塑所取代,是佛教中國化的具體表現。
山門之後是一座長方形的佛殿,殿中供奉彌勒佛。彌勒佛又叫彌勒菩薩或大肚羅漢,是豎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彌勒」為姓,是梵文音譯,意思是「慈悲」。中國漢傳佛教寺院的彌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顏開的形象。古代民眾祈求多子多福,因此彌勒佛又有了「送子彌勒」的稱號,由此還出現了「五子戲彌勒」的塑像。彌勒龕兩旁的柱子上刻有許多哲理高深的對聯,常見的有:「開口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殿的東西兩側是威武的四大天王。他們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叫多羅吒,職責是守護東方,臉白,穿白色鎧甲,手中的法器是碧玉琵琶。「持國」的意思是慈悲為懷和扶持國土,手中的琵琶表示用音樂感化眾生,也表示「調」音。南方增長天王,叫毗琉璃,守護南方,面青,穿青色鎧甲,手中的法器是青光寶劍。「增長」的意思是令眾生增長善根,寶劍是為了保護佛法,也代表 「風」。西方廣目天王,叫毗留博叉,守護西方,紅面,穿紅色甲胄,手上纏著一條龍。「廣目」的意思是用「凈天眼」觀察世界,代表「順」。北方多聞天王,叫毗沙門,守護北方,綠面,身著綠色甲胄,右手持寶幡(混元寶傘),左手握銀鼠。「多聞」的意思是名聲聞於四方,手裡的法器代表「雨」和制服妖魔,保護豐收。
佛教認為四大天王是護法神、守護神,他們擔負著護佛、護僧、護法、護國、護眾生的職責。老百姓則認為他們代表「風、調、雨、順」,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眾生平安。
彌勒的背面是一尊手持金剛杵、穿甲戴盔的韋馱塑像,號稱護法天尊韋馱。傳說佛祖賦予他保護寺院和「佛、法、僧」三寶安全的任務,是寺院的守護神。韋馱手中的金剛降魔杵常有3種姿勢,分別代表了3種不同的意思。一是韋馱雙手合十,金剛杵擱在手腕上,挺直站立,這表示該寺是十方叢林寺,具備接待雲游僧人和居士的能力。二是韋馱右手握杵觸地、左手叉腰,或雙手扶杵觸地,則表示不具備接待條件,不是十方叢林寺,因此雲游僧人和信徒們朝拜後,應盡快離去。三是韋馱左手握杵指向天,則表示該寺只具備對少量雲游僧人短期接待的能力。
出了天王殿的後門,迎面正對著的便是寺院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寶殿通常為重檐歇山式,高大敞亮、金碧輝煌、雄偉壯觀,寺廟的主要佛事活動一般都在這里舉行。
大雄寶殿內供奉的塑像較多,歸納起來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大殿正中設台(壇)、台上供奉主尊像;二是東西兩側配置十八羅漢或二十諸天或十二圓覺像;三是主尊佛的背面配置大型海島觀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賢、觀音)塑像。
大殿正中為主尊像,供奉在須彌座台或蓮花座上,主尊佛為佛祖釋迦牟尼。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稱釋迦為大雄,意指英勇無畏、法力無邊,因此將供奉釋迦牟尼的殿堂叫作大雄寶殿。主尊塑像多種多樣,各寺院不盡相同,漢傳佛教寺院一般設一尊和三尊。
1、 一尊主佛像:有坐、立、卧式。
坐式是釋迦牟尼結跏趺坐像,或成道像或說法像。
立式為釋迦旃檀像,佛右手下垂作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左手屈臂上升作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卧式為佛祖涅像,即佛祖入寂前,向眾弟子們最後一次說法的法像。
2、 三尊佛像:橫三世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左面是葯師佛,右面是阿彌陀佛);豎三世佛(正中是「現在世」釋迦牟尼,左為「過去世」燃燈佛,右尊為「未來世」彌勒佛);三身佛,表示釋迦牟尼的三種化身(正中是法身毗盧遮那佛,左為報身佛盧舍那佛,右尊為應身佛釋迦牟尼)。
大雄寶殿前大院正中擺放著一個大寶鼎,通常刻有該寺寺名。其北則擺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爐。殿前各有旗桿一對,旗桿頂部各有一個幡斗,有的還設一對雕龍柱或一對玲瓏塔。殿內佛像前張掛著許多經幡、歡門及各種法器,使大雄寶殿顯得庄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因各寺所屬宗派不同等種種原因,各寺一般都有本寺的主供佛或菩薩。福建南普陀寺的大雄寶殿之後為大悲殿,主供大慈大悲菩薩觀世音。洛陽白馬寺的大雄寶殿之後,建有接引殿,主供西方三聖,居中者為阿彌陀佛,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表示由此三聖接引超度世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也叫菩薩頂,該寺主供是文殊菩薩,該殿建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主供觀音菩薩,其觀音殿也是建造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
也有許多寺廟只有天王殿和大雄寶殿,而無主供佛及菩薩殿。
法堂又稱講堂,是高僧大德們講演說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動(如方丈升座、傳戒期間設戒壇)的場所。
法堂的中央設一座台,安放案桌(講台)和法座,台下設香案,兩側是聽法席。法座背後有一個大的屏風,常常有獅子吼圖。因為佛教常以佛說法比喻為獅子吼。
規模較小的寺院不專設法堂,而在某一殿堂內開辟一側,或在藏經樓設有一個法台,供方丈、高僧講法用。
各種各樣的經卷是寺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大雄寶殿等殿堂之後,都建有藏經樓(閣),用來存放佛教經典。
藏經樓通常寬敞、明亮、潔凈,裡面擺放著許多高大的藏經櫃,櫃里存放著各個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版本的經書。
佛經的種類很多,通常稱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包括:「經」藏,是佛所說的教義、理論、思想和方法;「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論」藏是菩薩們和佛學大師們對佛所說的經義加以解釋、論述或發揮(發展)的文論。「十二部」是依據體裁和性質分出的12類經文。
有些寺院的藏經樓用途較多,既可藏經,又可作僧眾學習佛經的場所,還可用作貴賓接待室。
配殿一般由伽藍殿和祖師殿等建築物組成。伽藍殿設在大雄寶殿右側,殿內正中塑波斯匿王、其左塑陀太子、右塑給孤獨長者,為父子3人,殿的兩側配塑十八伽藍。祖師殿設在大雄寶殿的左側,禪宗祖師殿內正中通常供奉達摩,其左塑六祖慧能或馬祖等。
以上是比較完整的「伽藍七堂制」的叢林格局。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變遷、政治經濟條件和各宗派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㈩ 寺廟里的鍾里那個東西叫什麼
(我是採納的)
兩種種叫梵鍾種叫半鍾
梵鍾稱鍾、釣鍾、撞鍾、洪鍾、鯨鍾、蒲牢、華鯨、華鍾、巨鍾屬青銅制少數鐵制般高約五0公、直徑約六十公形式端雕龍釣手端相二蓮華形撞座稱八葉撞座稱草間緣稱駒爪;則池間、乳間二部且乳間突起物並列環繞連結撞座呈直角交叉條帶稱袈裟名六道另外釣手傍呈圓筒狀插通內部類鍾懸於鍾樓作召集眾或早晚報用
半鍾稱喚鍾、鍾真(黃銅)鑄造通高約六十至八十公乃吊於佛堂內隅其用途系普告等行事始故亦稱行事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