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PU多少G是怎麼算的
應該是CPU的主頻是多少GHz怎麼計算:計算方法為,主頻=外頻*倍頻
cpu頻率,就是CPU的時鍾頻率,簡單說是CPU運算時的工作的頻率(1秒內發生的同步脈沖數)的簡稱。單位是Hz。決定計算機的運行速度,隨著計算機的發展,主頻由過去mhz發展到了現在的ghz(1GHZ=1000MHZ=1000000KHZ=1000000000HZ)。
CPU的外頻,通常為系統匯流排的工作頻率(系統時鍾頻率),CPU與周邊設備傳輸數據的頻率,具體是指CPU到晶元組之間的匯流排速度。
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
CPU倍頻,全稱CPU倍頻系數。CPU的核心工作頻率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系,這個比值就是倍頻系數,簡稱倍頻。
理論上倍頻是從1.5一直到無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倍頻是以0.5為一個間隔單位。外頻與倍頻相乘就是主頻,所以其中任何一項提高都可以使CPU的主頻上升。
B. CPU正常轉速是多少。
一般來說,電腦開始運行的時候CPU風扇轉數在2000-2500轉/min左右。這個數據不是絕對的,還受室內溫度影響。冬天低一些,如果玩游戲或運行程序,CPU晶元溫度到60多度的話,風扇會達到5000多轉甚至更高!風扇好的話,散熱效果好,轉速也低一些!CPU的風扇怎麼說也有兩千多到三千多吧,一般的話可能在2900轉左右。一般來說cpu的溫度最好不要超過65度,65度(室溫35度)以下是正常的。如果cpu溫度超過70度,那麼長期使用可能會對cpu造成傷害;如果溫度達到80度,那麼CPU就非常危險了,所以應盡可能採用好的散熱設備。
C. cpu多少為好
主頻,就是CPU內核里時鍾頻率的震盪速度。基本上和性能關系不是很大。
外頻,就是CPU與主板的同步運行頻率,所有的其他設備頻率(比如內存)都是以外頻為基準,乘以一定倍數實現的,可以大於1,可以小於1。有了這個對應關系,系統才可以正常運行。若不然系統就亂了。
倍頻,倍頻就是主頻和外頻之間的約數。即主頻=外頻*倍頻。倍頻是以0.5為進步值的,理論上可以無限擴大。
之所以有倍頻,是因為CPU的發展太快,頻率直線上升,而其他設備(比如內存)由於工藝的原因,頻率無法提高太快,跟不上CPU的步伐,所以就產生了倍頻技術,倍頻技術可以讓其他設備運行在比較低的頻率下,而CPU的頻率可以無限上升(理論上)。
你說的G就是CPU的主頻。其相應的單位有:Hz(赫)、kHz(千赫)、MHz(兆赫)、GHz(吉赫)。其中1GHz=1000MHz,1MHz=1000kHz,1kHz=1000Hz。
前端匯流排(FSB)或者HT匯流排,前者是INTEL的技術,後者是AMD公司的技術。意思是單位時間CPU與主板所交換的最大數據量。
D. 一個cpu有多少算力
一個CPU運算能力不同的架構,運算能力不同,cpu內部擁有及其精細的電路,但是它只認識0和1既高電頻和低電頻 所有的數據都版是通過二進制的轉換成計算機可識別的數據。
E. 一台計算機最多可包含多少個CPU
普通家用電腦有一個,伺服器可以有兩到四個,超級計算級可以有多個
F. 處理器個數調成什麼最好
有朋友提到在msconfig中,」引導「→」高級「→」處理器數「中修改cpu核心數量,可以提高系統啟動速度。經過仔細研究,分析如下:
1、實際測試,開啟與不開啟速度一樣,共測試6次,3次開啟,3次不開啟,從按下電源開關到進入桌面,所用時間在45到47之間,並且數值大小相當隨機,與開啟所謂的多核心無一致性。
雖然說事實大於雄辯,但為了剖析原因,還要對msconfig中的選項意義進行再分析。
2、理論分析:
為什麼沒有效果,讓我們先看看win7幫助文件中是怎麼說的,在幫助是搜索msconfig,找到如下內容:
高級引導選項:處理器數。限制在多處理器系統上使用的處理器數。如果選中該復選框,則系統僅使用下拉列表中的處理器數引導。
注意紅字,此選項的目的是」限制「而非啟用,換言之,如果不啟用,則默認使用全部核心,如果選中,則不一定會使用最大核心數量。不知道微軟設置些選項的目的是什麼,估計是用於處理系統非正常狀況的,比如,特殊條件下,多核心啟動異常,用這個模式限制一下,只用單核心啟動。
其實,一個基本的常識是,win7對多核心甚至多cpu是原生支持的,根本不必進行設置。
現在網路上流行很多」偽技巧「,要擦亮眼睛,不要被想當然欺騙了哦。
PS:居然有人說這個選項是用來開啟系統運行時的核心數的,那就更不著調了。
再PS:上面的的PS我也想當然了,這個選項其實不僅僅於啟動有關,而是限制了系統運行時的核心數量。當把核心數限制為1的時候,系統啟動平均慢了8秒,而且,啟動後,任務管理器中發現,cpu核心數顯示1。
最終結論:此選項為限制系統運行時所使用的核心數量。換言之,是用來關閉多核cpu用的
G. cpu多少 是什麼意思
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電子計算機的主要設備之一。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所謂的計算機的可編程性主要是指對CPU的編程。 CPU
CPU是計算機中的核心配件,只有火柴盒那麼大,幾十張紙那麼厚,但它卻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計算機中所有操作都由CPU負責讀取指令,對指令解碼並執行指令的核心部件。 CPU、內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是電子計算機的三大核心部件。 同時,中國葯科大學的英語簡稱也是CPU(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H. 各個階段CPU的晶體管集成數量有多少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處理器)的縮寫,它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由運算器和控制器組成。如果把計算機比作人,那麼CPU就是人的大腦。CPU的發展非常迅速,個人電腦從8088(XT)發展到現在的Pentium 4時代,只經過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
從生產技術來說,最初的8088集成了29000個晶體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過了2810萬個晶體管;CPU的運行速度,以MIPS(百萬個指令每秒)為單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騰時已超過了1000MIPS。不管什麼樣的CPU,其內部結構歸納起來都可以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這三個部分相互協調,對命令和數據進行分析、判斷、運算並控制計算機各部分協調工作。
CPU從最初發展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這期間,按照其處理信息的字長,CPU可以分為:4位微處理器、8位微處理器、16位微處理器、32位微處理器以及正在醞釀構建的64位微處理器,可以說個人電腦的發展是隨著CPU的發展而前進的。
Intel 4004
1971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處理器4004,這是第一個可用於微型計算機的四位微處理器,它包含2300個晶體管。隨後英特爾又推出了8008,由於運算性能很差,其市場反應十分不理想。1974年,8008發展成8080,成為第二代微處理器。8080作為代替電子邏輯電路的器件被用於各種應用電路和設備中,如果沒有微處理器,這些應用就無法實現。
由於微處理器可用來完成很多以前需要用較大設備完成的計算任務,價格又便宜,於是各半導體公司開始競相生產微處理器晶元。Zilog公司生產了8080的增強型Z80,摩托羅拉公司生產了6800,英特爾公司於1976年又生產了增強型8085,但這些晶元基本沒有改變8080的基本特點,都屬於第二代微處理器。它們均採用NMOS工藝,集成度約9000隻晶體管,平均指令執行時間為1μS~2μS,採用匯編語言、BASIC、Fortran編程,使用單用戶操作系統。
Intel 8086
1978年英特爾公司生產的8086是第一個16位的微處理器。很快Zilog公司和摩托羅拉公司也宣布計劃生產Z8000和68000。這就是第三代微處理器的起點。
8086微處理器最高主頻速度為8MHz,具有16位數據通道,內存定址能力為1MB。同時英特爾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專門用於對數、指數和三角函數等數學計算的指令。人們將這些指令集統一稱之為 x86指令集。雖然以後英特爾又陸續生產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進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來的x86指令,而且英特爾在後續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後來因商標注冊問題,才放棄了繼續用阿拉伯數字命名。
1979年,英特爾公司又開發出了8088。8086和8088在晶元內部均採用16位數據傳輸,所以都稱為16位微處理器,但8086每周期能傳送或接收16位數據,而8088每周期只採用8位。因為最初的大部分設備和晶元是8位的,而8088的外部8位數據傳送、接收能與這些設備相兼容。8088採用40針的DIP封裝,工作頻率為6.66MHz、7.16MHz或8MHz,微處理器集成了大約29000個晶體管。
8086和8088問世後不久,英特爾公司就開始對他們進行改進,他們將更多功能集成在晶元上,這樣就誕生了80186和80188。這兩款微處理器內部均以16位工作,在外部輸入輸出上80186採用16位,而80188和8088一樣是採用8位工作。
作為全球知名的半導體廠商之一,美國德州儀器(TI)也在486時代異軍突起,它自行生產了486 DX系列CPU,尤其在486DX2成為主流後,其DX2-80因較高的性價比成為當時主流產品之一,TI 486最高主頻為DX4-100,但其後再也沒有進入過CPU市場。
Cyrix 486DLC
AMD於1999年2月推出了代號為「Sharptooth」(利齒)的K6-Ⅲ,它是該公司最後一款支持Super 7架構和CPGA封裝形式的CPU,採用0.25微米製造工藝、內核面積是135平方毫米,集成了2130萬個晶體管,工作電壓為2.2V/2.4V。
相對於K6-2而言,K6-Ⅲ最大的變化就是內部集成了256KB二級緩存(新賽揚只有128KB),並以CPU的主頻速度運行。K6-Ⅲ的這一變化將能夠更大限度發揮高主頻的優勢。
I. cpu都是多大尺寸的
cpu內部矽片有指甲蓋大小,封裝後都是5厘米左右,手機類的單片機設備可以只有瓜子大小,例如:
AMD 65nmAthlonX2為126平方毫米
3MB二級緩存45nmCore2Duo的尺寸為81平方毫米
6MB二級緩存45nm
Core2 Duo的尺寸為107平方毫米
6MB二級緩存的45nm
Core2Quad的尺寸為81mm
(9)cpu有多少成數設備擴展閱讀:
CPU尺寸設計的較小有以下原因:
1、晶圓規格,新的規格意味著新的生產設備和生產線,代價昂貴,而且晶圓在一定質量的范圍內,做不了太大。
2、時序和延遲,CPU如果太大了,內部運算單元間的延遲就會加大,和cache的延遲也會加大,性能的提升曲線會變陡,直到還不如多顆CPU。
3、 發熱,發熱量指數增加,別說風冷,水冷油冷都降不下來。
J. cpu 多少 + 是什麼意思
cpu+是AMD的CPU表示方法。
主頻,也就是CPU的時鍾頻率,簡單地說也就是CPU的工作頻率,例如我們常說的P4(奔四)1.8GHz,這個1.8GHz(1800MHz)就是CPU的主頻。
一般說來,一個時鍾周期完成的指令數是固定的,所以主頻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主頻=外頻X倍頻。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AMD的Athlon XP系列處理器其主頻為PR(Performance Rating)值標稱,例如Athlon XP 1700+和1800+。
舉例來說,實際運行頻率為1.53GHz的Athlon XP標稱為1800+,而且在系統開機的自檢畫面、Windows系統的系統屬性以及WCPUID等檢測軟體中也都是這樣顯示的。
(10)cpu有多少成數設備擴展閱讀:
CPU擴展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來計算和控制系統,每款CPU在設計時就規定了一系列與其硬體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指令的強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標,指令集是提高微處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
從現階段的主流體系結構講,指令集可分為復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兩部分,而從具體運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
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SEE3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擴展指令集,分別增強了CPU的多媒體、圖形圖象和Internet等的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