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泥石流監測
一、監測項目
泥石流監測除需進行與滑坡、崩塌監測類似的地表變形、降水量、地聲、岩土體含水率監測外,一般還要進行泥位監測和視頻監測。
二、監測頻率
泥石流監測頻率與滑坡、崩塌監測類似,自動化監測一般每天1次,必要時可以加密(如強降雨過程)。人工監測一般每月2~3次,必要時可以加密,如強降雨過程。
視頻監測為實時監控,如受傳輸手段限制的話可選擇1~2h發送一次監測畫面。
三、監測成果應用案例
由於受到「5.12」汶川地震的影響,四川省綿竹市清平鄉岩體松動,誘發了大量的表層滑塌、崩塌、滑坡等災害。為了應對嚴峻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地震後地方政府在文家溝等危險地段建設了以降水量監測為主的泥石流監測系統,並向當地群眾開展了廣泛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培訓及應急演練。2010年8月12日夜間至13日凌晨,連續8h降雨累計達227mm,誘發了450萬m3土石傾瀉而下,沖出文家溝,阻塞了綿遠河,襲擊了清平鄉場鎮,沖毀了大量房屋,在場鎮中堆積了厚度超過2m的泥土、碎石。災害來臨前,地質災害監測人員根據監測到的降雨數據和現場巡查的異常現象,判斷泥石流即將發生,迅速報告鄉鎮政府,果斷採取了緊急避讓措施。最終,除在轉移過程中躲避不及造成7人遇難外,當地5400名群眾安全轉移,傷亡代價降至最低。此次事件被認為是泥石流監測成果應用的一個典範,是成功預警泥石流災害的一個樣本。
此次災害發生後,由於不利的地質地形條件依然存在,四川省組織建設了更為完備的泥石流監測系統。2012年5月,綿竹市清平鄉文家溝、走馬嶺溝泥石流監測預警系統全面完成野外儀器部署和設備調試,開始投入試運行。監測預警系統採用遙測雨量站、遠程視頻、雷達泥位計、泥石流次聲波儀、地下水滲透壓力感測器等先進儀器設備完成野外監測信息的實時採集,並將監測信息通過光纖、GPRS信號、衛星等現代通信手段完成數據及圖像的遠程傳輸。實現與省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值班單連、會商系統的無縫對接,其結果將有效提升泥石流災害隱患的實時監測預警能力。
② 泥石流有哪些非應急避防措施
(1)避讓措施。在泥石流發育分布區,工礦、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的選址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溝谷及其危害狀況的情況下進行,盡量避開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區與地段。如泥石流溝的中、上游段及溝口,主支溝交匯部的低平地,靠近河床的低緩階地或坡腳處,河道彎道外側等。實在無法避開時應考慮修建防護工程或採取其他措施。
(2)生物措施。是一種長期的有助於減緩泥石流形成達到一定防禦目的的治理性手段。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還林、固結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發生的幾率與規模。
(3)工程設施。主要是為保護危害對象免遭破壞而採取的防護、排導、攔擋及跨越等工程設施。如護坡、擋牆、順壩、丁壩等工程。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與流速修建的排泄溝、導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為了控制攔截下泄物,削弱泥石流沖擊修建的攔沙壩、儲淤場、截流工程等。
綜合防治措施。即將生物措施與適用於某一泥石流危害區的幾項工程措施相互結合,對泥石流小流域進行統一全面整治,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災害的發生。
(4)開展泥石流的預測預報工作。從空間上可根據地質、地貌、降雨等條件,以及泥石流發育程度和規模進行危險區域劃分,劃分出高度危險、中等危險和一般危險區;從時間上分為中長期和短時預報。
③ 泥石流預警的主要根據是什麼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泥石流[1]是暴雨、洪水將含有沙石且松軟的土質山體經飽和稀釋後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積、體積和流量都較大,而滑坡是經稀釋土質山體小面積的區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懸浮著粗大固體碎屑物並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漿組成。在適當的地形條件下,大量的水體浸透流水山坡或溝床中的固體堆積物質,使其穩定性降低,飽含水分的固體堆積物質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發生運動,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的地質現象。通常泥石流爆發突然、來勢兇猛,可攜帶巨大的石塊。因其高速前進,具有強大的能量,因而破壞性極大。
泥石流流動的全過程一般只有幾個小時,短的只有幾分鍾,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狀況地區的自然災害。這是山區溝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介於挾沙水流和滑坡之間的土、水、氣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隨山區洪水而發生。它與一般洪水的區別是洪流中含有足夠數量的泥沙石等固體碎屑物,其體積含量最少為15%,最高可達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壞力。
中文名
泥石流
外文名
mudslide
分類
自然災害
特點
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等
多發地區
半乾旱山區或高原冰川區
快速
導航
多發地帶
種類分類
形成條件
發生規律
誘發因素
活動強度
危害影響
預防工程
險情預報
防災應急
逃生自救
災後防病
典型案例
揭秘
危害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沖毀城鎮、企事業單位、工廠、礦山、鄉村,造成人畜傷亡,破壞房屋及其他工程設施,破壞農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時也會淤塞河道,不但阻斷航運,還可能引起水災。影響泥石流強度的因素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對泥石流成災程度的影響最為主要。此外,多種人為活動也在多方面加劇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進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經常發生在峽谷地區和地震火山多發區,在暴雨期具有群發性。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間爆發,是山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多發地帶
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半乾旱山區或高原冰川區。這里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塊等堆積物較多,樹木很少。一旦暴雨來臨或冰川解凍,大大小小的石塊有了足夠的水分,便會順著斜坡滑動起來,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
環太平洋褶皺帶(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帶、歐亞大陸內部的一些褶皺山區。世界上有近50多個國家存在泥石流的潛在威脅。其中比較嚴重的有哥倫比亞、秘魯、瑞士、中國、日本。
我國有泥石流溝1萬多條,其中的大多數分布在西藏、四川、雲南、甘肅多是雨水泥石流,青藏高原則多是冰雪泥石流。中國有70多座縣城受到泥石流的潛在威脅。
④ 泥石流來了如何自救
泥石流來了以後怎麼辦?應該跑,但是呢不能順著這個溝谷跑,要往兩側,溝谷的兩側高處跑。而且一旦泥石流來了之後,你深陷泥石流的時候怎麼辦?深陷泥石流你應該充分利用,泥石流跟水不一樣,水是很難對付的,但是泥石流有一種很強的承托作用,因為它是固態的,粘稠的,所以你在泥石流盡量滑動你的雙臂、四肢,然後保持把腦袋露在外頭呼吸。一定要保持心態的鎮定,因為泥石流的那種承托的話,反倒會讓你安然無恙,有過這樣一個例子,有個老大娘在爆發泥石流的時候,也在山區,這個泥石流下來之後,這個老大娘當時可能也是巧了,她被泥石流沖出一公里多,但是她什麼事都沒有,也就是說她一直把頭露到外頭的時候,泥石流就把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一直搬了一公里多,但是救出來沒有受傷。不過如果遇到有特別大的石塊夾在泥石流當中,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頭部。而最好的自救方法還是預防,預防泥石流普及科普。
⑤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有:
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動的防治體系: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護和治理流域環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發生條件。
2、控制泥石流運動的防治體系:採用攔擋壩、谷坊、排導溝、停淤場等工程措施,調整和疏導泥石流流通途徑和淤積場地,減少災害破壞損失。
3、預防泥石流危害的防護工程體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護坡、擋牆、順壩、丁壩等工程,對重要危害對象進行保護。
4、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對於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及時搬遷、疏散,受災時有效地搶險救災,減少災害破壞損失。
5、治水工程:修建水庫、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調蓄、引導導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與發展的水動力條件。
⑥ 地質災害處理需要什麼設備
地質災害的治理,應根據災害的類型,以及主要危害情況,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內結合具體措施情況選容擇相應設備。
地質災害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狹義上)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裂縫;(廣義上)主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⑦ 滑坡、泥石流監測有好的什麼方法和設備
國內也有搞滑坡,泥石流監測的,但是國產感測器由於精度不高,而且防水防塵性能不好,安裝後精度和性能就下降甚至作廢了,所以滑坡,泥石流監測系統還是需要國外進口的更可靠,盛遠天地company的滑坡,泥石流監測系統感測器和其他主要設備都選自歐洲頂級品牌,你和他們咨詢下吧。
⑧ 泥石流防禦措施
由於泥石流較難准確預報,易造成較大傷亡,雖然泥石流許多是防不勝防的,但是,人們還是有辦法在災害面前盡量減少人員傷亡。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選擇良好的居住地,建造抗災度高的房子。我們在選擇居住地時,盡量考慮預防泥石流災害的威脅。當然,因為現在人多地少,人們選擇居住環境受限,但是可以在查明泥石流溝谷及其危害狀況的情況下進行建造房屋,盡量避開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區與地段,例如泥石流溝的中、上游段及溝口,主支溝交匯部的低平地,靠近河床的低緩階地或坡腳處,河道彎道外側等等,實在無法避開時應考慮修建防護工程或採取其它措施。另外,在居住地也要盡量修建抗震級別高的房子,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修磚房或修水泥框架房最好,當然大多數農村人因為經濟條件的局限只能修土牆房,但也要考慮如何預防泥石流,才是最妥的。
還要做一些預防泥石流的工程設施,效果也不錯的。主要是為保護危害對象免遭破壞而採取的防護、排導、攔擋及跨越等工程設施,例如護坡、擋牆、順壩、丁壩等工程;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與流速還可修建排泄溝、導流堤、急流槽、渡槽等;為了控制攔截下泄物,削弱泥石流沖擊能量,也可修建攔砂壩、儲淤場、截流工程等。
植樹造林,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對防治泥石流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一種長期的有助於減緩泥石流形成達到一定防禦目的的治理性手段。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還林,固結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發生幾率與規模。
雨季里人們要注意什麼
在暴雨來臨之時,人們要以預防為主。泥石流發生在夏汛暴雨期間,人們最好注意當地天氣預報,在大雨天或連續陰雨幾天要警覺。最好選擇附近安全的地帶修建臨時避險棚。如較高的基岩台地,低緩山樑上等。切忌建在溝床岸邊、較低的階地、台地及坡腳、河道拐彎的凹岸或凸岸的下游端邊緣。長時間降雨或暴雨漸小後或剛停,不應馬上返回危險區。泥石流常滯後大雨發生。另外,具有陣流的粘性泥石流,其陣流間隙有時會被誤認為泥石流結束。總之,只有當確認泥石流不會發生或泥石流已全部結束時才能解除警報。不可存在僥幸心理。當白天降雨量較多,晚上或夜間必須密切注意降雨,最好提前轉移,不能存在僥幸心理在室內就寢。密切注視泥石流的發生發展,減少、避免次生災害發生。當出現泥石流體堵塞河流,形成堵壩時,應盡快採取毀「壩」措施,使上游水體盡快下瀉,避免次生洪水災害,同時通知上、下游受害的地區,做好防災避險。當公路、鐵路、橋梁被沖毀後應及時採取阻止車輛通行,以免造成人員傷亡。
[1]泥石流前兆是什麼
泥石流是水與泥砂石塊相混合的流動體,由於含有大量固體碎屑物,其運動過程產生巨大動能,而不同於一般洪水,常有一些特有的現象:短暫的斷流現象與巨大的轟鳴聲。很多泥石流暴發之初常可聽到由溝內傳出的猶如火車轟鳴或響雷聲,地面也發出輕微的震動,有時在響聲之前,原在溝槽中流動的水體突然出現片刻斷流。隨響聲增大,泥石流似狼煙撲滾而來。所以,出現斷流、響聲等現象時,已經預告了泥石流的發生。另外泥石流還有強勁的沖刷、刨刮與側蝕;彎道超高與遇障爬高;巨大的撞擊、磨蝕現象;嚴重的淤埋、堵塞現象;陣流現象。
怎樣判斷泥石流的發生?我們要遵循除根據當地降雨情況來估測泥石流暴發的可能性外,我們還可通過一些特有現象來判斷泥石流的發生,以便採取快速、正確的自救方法。
1、看:當發現河(溝)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斷流或洪水突然增大並夾有較多的柴草、樹木,都可確認河(溝)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2、聽:仔細傾聽是否有從深谷或溝內傳來的類似火車轟鳴聲或悶雷式的聲音,如聽到這種聲音,哪怕極微弱也應認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時須迅速離開危險地段。如聽到要高度警惕,這很可能是泥石流將至的徵兆。如前文說到的兩個村民,他們都聽到了轟轟聲,卻並不知究竟,如果他們早知道,可能就會減少一些人員傷亡。
3、看聽結合:溝谷深處變得昏暗並伴有轟鳴聲或輕微的振動感,則說明溝谷上游已發生泥石流。
泥石流來了怎麼辦
泥石流不同於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動的,沖擊和搬運能力很大,所以,當處於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松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於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礙,這次泥石流所到之處,大樹一樣的連根拔起,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掏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很危險。
⑨ 泥石流監測方法
泥石流野外觀測是指對自然界實地發生著的泥石流各要素進行實測,獲取泥石流原型的各種物理量,並根據泥石流組成與運動規律進行研究,以揭示泥石流現象的本質和機理。
6.4.1泥石流觀測的一般方法介紹
6.4.1.1選線建站
勘選泥石流觀測站址,首先應選擇每年發生足夠多的泥石流場次的流域建站,以滿足觀測的需要,且要有良好的交通、電力、通訊等設施和生活條件。站址一般選在流域下游流通堆積段附近,以能控制整個輸出信息。同時建站應需要充分考慮到整個控制整個流域必要的觀測斷面,觀測點的布設,以達到觀測的同步性、連續性。
6.4.1.2流域背景資料分析
1)流域背景資料的收集
流域自然環境的變遷,包括自然界本身的變化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環境的變化。
(1)流域水文、氣象;
(2)流域地質地貌背景資料;
(3)流域內社會、人文、經濟活動;
(4)流域內自然資源。
2)流域及鄰近地區歷史上各種自然災害、人為災害調查
(1)地震;
(2)暴雨、冰雹、高溫等災害性天氣;
(3)滑坡、山崩、雪崩、冰崩等事件;
(4)山洪;
(5)森林火災;
(6)重大經濟活動及其對流域環境的影響。
6.4.1.3泥石流觀測的內容
1)形成區固液兩相物質來源控制性測量
(1)水文氣象
(2)滑坡及其變形觀測:對流域內補給泥石流物源的重要滑坡進行檢測是十分必要的,其儀器設備有:滑坡位移計、傾斜儀、孔隙水壓力計、定位樁等。
(3)地下水觀測:流域源頭區地下水活動對泥石流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採用測井和泉水露頭進行觀測。
(4)土壤含水量觀測:尤其是飽和含水量對土壤有重要作用,用剖面取樣分析方法或土壤含水量計進行測試。
2)運動要素觀測
泥石流運動過程和各種運動要素的觀測是泥石流觀測試驗的重點。觀測段選在較順直的流通區,布設2~3個測量斷面。
(1)選擇斷面:各斷面間距20~200m,視具體情況而定,選定斷面後對各斷面的幾何特徵進行測量。其橫向特徵表示水深與斷面積的關系,縱向特徵表示溝床總比降。每次泥石流過後,若斷面有較大的變化,必須反復施測。
(2)龍頭流速測量:通常用秒錶記錄龍頭通過兩個已知距離斷面的時間,就可得到龍頭的平均速度。
(3)泥位、泥深:超聲水位計用於施測泥石流流面高程。龍頭泥面高程與泥石流發生前溝底調和之差,即為龍頭高度。龍頭高度並不代表泥石流整個過程的泥深,因為沿陣流泥深變化太大,龍頭泥深最大,龍尾泥深為零。
(4)表面比降:泥石流為非恆定、非均勻流動,因而其泥面比降的測量十分必要。
(5)整個過程的量測:泥石流從形成後,運動到堆積扇上散流或流經堆積扇進入主河的全過程觀測。
3)樣品分析
(1)密度和含水量;
(2)顆粒分析;
(3)化學成分和膠體成分分析;
(4)流變試驗。
4)溝床變形測量
泥石流溝床具有大沖大淤的特點,往往一次泥石流過後,溝床面目皆非,這對工程設計具有重要意義。通常在一次泥石流過程前後多次測量,以比較溝床不同部位的沖淤變化。
5)物理力學特徵值的量測
主要有泥石流沖擊力測試和聲學性質測量。
6.4.2泥石流觀測的主要方式
一般說來,泥石流的發生具有兩個基本條件:充沛的固體物質和大量與一定強度的降雨。充沛的固體物質指在溝道內有大量的鬆散固體物質,包括降雨時崩塌,滑坡提供的固體物質帶動形成泥石流;坡面大量固體物質運動(滑坡或坡面泥石流)到溝道並在溝道中形成泥石流;滑坡形成土壩,水流將土壩沖開形成潰壩泥石流。根據泥石流的形成基本條件,結合對降雨量的觀測,降雨強度和降雨歷時的分析,給出泥石流暴發的臨界條件,從而預報泥石流的發生。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地理、地貌和地質特點,泥石流暴發的臨界降雨指標也會不同。因此,輸油氣管道所處小流域泥石流環境發生條件與背景的調查,確定對泥石流暴發的臨界降雨指標,是管道泥石流監測的兩大主要內容。
6.4.2.1降雨觀測
在泥石流形成區設立雨量站。盡可能地搜集一次雨量過程等雨量歷時資料,為最終確定泥石流發生的降雨閾值提供基礎條件。
6.4.2.2泥石流暴發的臨界降雨指標的研究確定
一般來說有關泥石流的降雨觀測,特別強調對24小時降雨量的觀測,而24小時雨量觀測中又強調3小時降雨量的觀測。而0~3小時,特別是10分鍾和1小時的雨量觀測是泥石流降雨觀測中的重點。通過對不同降雨條件發生泥石流的研究,確定泥石流暴發的臨界降雨指標。
6.4.3泥石流預警觀測
研究表明,泥石流在啟動和運動過程中都會發生次聲信號,這種次聲信號是泥石流發生過程中一種特有的信號,因此,用次聲警報器來監測捕捉這種信號,進而對泥石流發生作出預警是非常有效的。
泥石流次聲警報器是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歷經10年研製而成,經1995年以來數十次泥石流事件應用無一漏報、錯報,已申請專利並獲得批准(專利號ZL01256480X),目前該設備已用於委內瑞拉、西班牙及我國四川、雲南、台灣等地的泥石流觀測。
⑩ 洪水災害必備逃生工具有哪些
比如通訊設施、救生衣、鮮艷衣物等等物品。
一、當被洪水圍困在建築物上時
一是要注意房屋是否有經洪水浸泡而坍塌的可能,如可能坍塌,馬上向安全處轉移。
二是保管好通訊工具,及時與救援部門聯系,以取得幫助。
三是利用燃火、放煙、呼喊及揮動鮮艷衣物等求救方法,以便讓搜救人員發現,得到援助。四是飢餓口渴時,要挑選水性好、身體健康的青壯年,返回住所取回食物及潔凈飲用水。
二、當遇到住宅被淹時
一是安排家人向屋頂轉移,並盡量安慰穩定好他們的情緒。
二是想方設法發出呼救信號,盡快與外界取得聯系,以便得到及時救援。
三是在洪水淹沒范圍內從事地下生產的礦業或商業人員以及在低窪地區和主流區內工作的人員,如堅持生產,應判斷生產人員及設備是否安全。
四是工礦企業內,除生產人員、防汛搶險人員以及不能脫離崗位的後勤人員之外,需要避難時應當脫離危險區域或到高層樓群內避難。
五是重點加強對企業的固定資產、設備、原材料及產品的保護,盡可能減少財產損失。
三、當發生山洪時
一是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避難地點轉移;在措手不及,已經受到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工具進行水上轉移。
二是洪水來得太快,已經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屋、大樹、高牆,做暫時避險,等待援救,切忌單身游水轉移。
三是注意防止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的傷害,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沖走。
四是發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時,要遠離避險,不可觸摸或接近,防止觸電。
五是利用通訊設施聯系救援,利用眼鏡片、鏡子在陽光照射下的反光發出求救信號,夜晚可利用手電筒及火光發出求救信號;當發現救援人員時,應及時揮動鮮艷的衣物、紅領巾等物品發出救援信號。
六是山洪過後,要服用預防流行病的葯物,做好衛生防疫工作,避免發生傳染病。
四、當發生泥石流時
一是在溝谷內逗留或活動時,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高地,不要在低窪谷底或陡峻山坡下躲避、停留。
二是留心周圍環境,特別警惕遠處傳來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異常聲響,這很可能是即將發生泥石流的徵兆。
三是發現泥石流後,要馬上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兩邊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絕對不能往泥石流的下遊走。
四是暴雨停止後,不要急於返回溝內住地,應等待一段時間;特別注意在野外扎營時,要選擇平整高地作為營址,盡量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溝底。
五、原地等待救援時
一是有條件修築或加高圍堤時,組織機械和人力修堤,不具備條件時應選擇登高避難方式,如基礎牢固的屋頂、大樹上築棚或將幾棵樹相互連接、在樹上設避難台、臨時搭建避難台等。
二是發出等待救援信號,如柴煙、高處懸掛彩布、各種聲響等。
三是蒸煮熟食,可供幾天食用的米飯、麵食;屠宰禽畜,製成熟食。
四是將衣被等禦寒品放至高處保存。
五是扎制木排等逃生用品,並搜集木盆、木塊、漂浮材料製成救生設備以備急需。
六是利用和保存各種尚能使用的通訊沒施。
七是安置好老弱病等體弱人員,必要時將他們送上救生設備及在身上綁扎救生器材。
八是清點貴重物品,不便攜帶的可以防水捆紮後埋入地下或置放高處,其餘可貼身保管。
洪澇災害過後應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洪澇災害之後,最重要是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一是要對被淹的房屋用漂白粉進行消毒,垃圾清理後的環境用漂白粉進行處理。二是要做好個人衛生,防止出現腸道、皮膚、呼吸道的傳染病。
一是要對被淹的房屋用漂白粉進行消毒,垃圾清理後的環境用漂白粉進行處理。
二是要做好個人衛生,防止出現腸道、皮膚、呼吸道的傳染病。
三是加強飲食衛生,喝安全消毒的飲用水;不吃死禽死畜。
四是一旦身體出現傷口如手指劃破,要用碘酒、酒精消毒,貼創可貼,以防感染;被蟲咬後,用清涼油、皮康霜等葯品塗抹患處。
五是洪水退後,居民應徹底清理室內外環境,搞好衛生。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洪澇突降,我們該如何逃生避險自救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