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寫出幾位像海倫 凱勒一樣,身殘志堅的人,寫出他的作品成就! 說下,多謝!
張海迪、吳運鐸、霍金、史鐵生
張海迪(zhāng hāi dí),女, 1955 年秋天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胸以下全部癱瘓,是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沒有進過學校的她,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得獎狀況
1992 年中國作協莊重文學獎; 1994 年全國首屆奮發文明進步獎長篇小說一等獎; 1997 年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1998 年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和「山東省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8 年全國第二屆奮發文明進步獎圖書獎和個人特別獎; 1999 年全國第三屆優秀婦女讀物獎; 1999 年全國第四屆外國文學作品優秀圖書獎; 2002 年10月長篇小說《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了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 2002 年 12 月《絕頂》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 2003 年 10 月《絕頂》獲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堅持不屈
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1997 年被日本 NHK 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榮譽稱號
張海迪先後被授於各種榮譽稱號:
1981 年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
1982 年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2 年獲聊城地區「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 年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3 年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1983 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1983 年山東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 年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9 年中宣部授予「優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稱號;
1990 年山東團省委授予「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1 年中國殘聯授予「自強模範」稱號;
1992 年濟南市政府記大功一次;
1993 年全國婦聯授予「巾幗建功標兵」稱號,並再次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5 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模範黨員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 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 年被日本 NHK 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2000 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01 年被新華社《環球》雜志評為「環球二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世紀女性」。
請向她學習
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並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1997 年被日本 NHK 電視台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
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關於快樂
快樂是很難的,我們常常為了短暫的快樂,愁苦經年,張海迪更難。張海迪看上去很快樂,哪怕是在最痛的時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燦爛的笑臉。但張海迪說,她從來沒有一件讓她真正快樂的事。
張海迪現在的身份是作家,但寫作是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積的褥瘡,骨頭都露出來了,但她還在寫。她又做過幾次手術,手術是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實施手術的,她清晰地感覺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開,針從自己皮膚穿過。第一次聽說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終於可以解脫了。張海迪說:我最大的快樂是死亡。但是,她卻活了下來。
她寫小說,畫油畫,跳芭蕾,拍電視,唱歌,讀碩士……甚至,她很喜歡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軍問她,你這樣坐著是不是很難受,她說,是的,非常難受,可我已經這樣坐了40年了。作為政協委員,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行無障礙設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樣可以讓別人快樂",張海迪說這話的時候,詩意從她身邊彌漫開來。
吳運鐸
《把一切獻給黨》,是一部在20世紀50年代就膾炙人口的自傳體小說,寫的是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無產階級優秀戰士的感人故事。它問世以來,不僅在我國多次再版,影響了幾代人,而且被譯成七種文字,在國外廣為流傳。這本書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吳運鐸。
吳運鐸,祖籍湖北武漢,生於江西萍鄉。早年曾在安源煤礦當礦工。全國抗戰爆發後,吳運鐸不遠千里,奔向皖南雲嶺,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車間主任,淮南根據地子彈廠廠長、軍工部副部長,華中軍工處炮彈廠廠長,大連聯合兵工企業引信廠廠長,株洲兵工廠廠長,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問等職。是全國總工會第八、九、十屆執行委員,第三屆共青團中央委員。他心系兵工,為人民兵工事業無私奉獻。在淮南根據地時因陋就簡,帶領職工自製土設備,擴大了槍彈生產。還主持設計研製成功槍榴筒,參與設計製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時、踏火等各種地雷,為提高部隊火力做出了貢獻。在生產與研製武器彈葯中多次負傷,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殘,經過20餘次手術,身上還留有幾十處彈片沒有取出,仍以頑強毅力戰勝傷殘,堅持戰斗在生產第一線。他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全國總工會授予他特邀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將他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吳運鐸是一名真正把一切獻給黨的人。離休之後,他應邀擔任京、津、滬好幾所工讀學校的名譽校長、許多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和一些刊物、群眾團體的顧問,是《勞動的開端》一文的作者。
吳運鐸,兵工專家。從事火炮技術研究。抗日戰爭中,在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研製出殺傷力很強的槍榴彈和發射架及各種地雷、手榴彈。建國後,他主持無後坐力炮、高射炮、迫擊炮和輕武器等多項課題研究。為國家培養了兵工人才,為國防現代化和改善我軍裝備作出了貢獻。
吳運鐸,1917年1月17日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鎮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當過學徒、小職員。吳運鐸八歲時隨父親流落到江西萍鄉;在安源煤礦讀完小學四年級之後,因家境困難被迫綴學,回到湖北老家。託人求情先後在富源、源華煤礦作童工、當學徒。1938年9月,轉輾到皖南根據地,參加了新四軍,並在軍司令部修械所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組織活動。在革命隊伍中,讀完了中學課程,並自修了機械製造專業理論。他先後在新四軍二師軍械製造廠和新四軍兵工廠擔任技術員、副廠長和廠長。當時條件十分困難,一無資料,二無材料,為了供應前方的軍需,他毅然挑起了重擔。在占廟中,將大殿當生產車間,配殿當修槍廠,用簡陋的設備研製出殺傷力很強的槍榴彈和發射架。在抗日戰場上發揮了消滅敵人的作用。為研製子彈,在敵人重重封鎖下,火葯原料是找不到的,吳運鐸只好去找代用品。想方設法將紅頭火柴的頭刮下來,用酒精泡開,製成火葯。沒有酒精,就用老燒酒、蒸餾後,代替酒精使用。因為火柴頭爆炸力太強,他就用鍋灶上的煙鍋子摻在一起,配成合用的火葯。後來紅頭火柴用量大,根據地又供應不上,就從葯店裡買來雄雄黃和洋硝,混合配製,才解決了難題。製造彈頭的材料更加缺乏,他就試著把鉛溶化了注入模型,做子彈頭。但鉛經不住高熱,步槍有炸毀的危險,後改用銅元,放在彈頭鋼模里壓成空筒,做成尖頭的子彈頭,裡面灌上鉛,才試驗成功。為製造軍工機床,他就組織大家用廢鐵堆里找到的幾節切斷了的鋼軌,中間鑽洞安裝上模型,然後把鐵軌釘在案上,算是代用的「沖床」了。利用廢鋼鐵,加工成各種簡易的機床,裝備了軍工廠,突破了難題。先後發明、製造了各種地雷和手榴彈。在條件極端艱難、困苦的狀況下,軍工廠修復了大量槍械。為試制各種彈葯,他先後數次嚴重負傷,砸壞了左腿,炸斷四根手指,炸瞎了在眼,身上大大小小留下了無數傷疤。1947年初春,吳運鐸被派送到東北一個海港,留下參加建設新的軍工廠,擔任總廠工程部副部長,負責建立引信廠,兼任廠長。全國解放後,吳運鐸先後任前中南兵工局副局長、二機部第一研究所所長和兵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並於1952—1954年在原蘇聯遠東兵工廠進修實習。回國後,任447廠(新建火炮工廠)總工程師。此後他又從事火炮技術研究。1954—1965年間,他主持無後坐力炮、高射炮、迫擊炮和輕武器等多項重大課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並且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年青的兵工專家,為國防現代化和改善我軍裝備作出了貢獻。
吳運鐸工作勤奮,生活儉朴,始終保持著工人階級本色。他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經常深入工廠車間和試驗場,親自動手,與技術人員和工人起研究產品的改進,使得技術成果能迅速轉化為可靠的產品,大大縮短了兵工產品的研製周期。他即使在健康狀況惡化的情況下,仍在思索著兵器的改進問題,並且不停地繪制方案草圖。
在「文化大革命」中,吳運鐸同志遭到林彪、「四人幫」及其追隨者的政治迫害,但他始終堅持政治原則,堅持真理,同錯誤路線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並利用一切機會向廣大青少年宣傳黨的優良傳統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中國工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同時他還受聘為多所院校的名譽教授。 由於革命戰爭時期留下的傷殘和痼疾,「文化大革命」之後吳運鐸同志長期住院治療。1991年5月2日終因肺心病復發搶救無效,停止了呼吸。一顆傳奇式兵工之星從此隕落了。
1917年1月17日 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鎮。
1930—1938年 湖北黃石市富源煤礦機電工人。
1938—1940年 新四軍修械所修械工、車間主任。
1940—1941年 新四軍軍工部三廠政指。
1941—1946年 新四軍二師軍工所軍工副部長。
1946—1949年 大連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長兼引信廠廠長、黨委書記。
1949—1950年 莫斯科克里姆林醫院治傷。
1950—1952年 中南兵工局廠長、副局長。
1952—1953年 北京俄專留蘇預備班學習。
1953—1955年 北京北新橋五局自學俄文。
1955—1957年 西伯利亞57高炮廠實習。
1957—1963年 447廠總工程師、一所所長。
1963—1966年 五機部機械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1966—1979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五機部機械研究院受審查。
1979—1980年 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問。
1980—1981年 修養治療。
1991年5月2日 病逝於北京。
享年—74歲。
吳運鐸小時寫過勞動的開端
盛贊吳運鐸
威風凜凜數運鐸,
死神屢屢擦肩過。
拼將殘軀酬壯志,
換來神州滿春色。
山溝兵工懾寇倭,
以身鑄劍砥礪多。
中國保爾人欽敬,
垂範後世稱楷模。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斗爭中,曾涌現出無數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軍工,身負100多處傷,手足傷殘仍奮斗不息,被稱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他就是吳運鐸。當年,他撰寫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
生平
■曾經三次負重傷,留下傷口100餘處,但都奇跡般地頑強活了過來,手足傷殘仍奮斗不息
吳運鐸,1917年出生於江西省萍鄉縣。自幼到安源煤礦。因父親是礦上的記帳小職員,無法養活全家,少年吳運鐸做過挑煤工,撿過煤渣。他7歲時,正值共產黨領導的安源煤礦俱樂部為工人謀取福利,他得以進入煤礦東區職工子弟小學就讀,參加了兒童團並擔任宣傳員。由於煤礦上有許多機器設備,他少年時便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打風房中空氣壓縮機巨大的飛輪讓他認識到機器的力量,最大的夢想就是當管機器的工人。
1927年夏,國民黨反動軍隊開進安源,屠殺革命者,學校停辦,吳運鐸的家庭生活也陷入絕境。1931年,他隨家人遷到湖北黃石。經父親的同事介紹,兄弟幾人都進礦當了學徒,後來當了電機師傅。為了弄清機器工作的原理,吳運鐸在繁重勞動間隙把車間里的一個小閣樓打掃干凈,當成了「書房」兼「實驗室」,把裝機器的破木箱翻過來當書桌,又省吃儉用買來一些工業小叢書,學習機械知識。他還開辦了講座,把機械知識講給工友們聽。
1937年,抗戰爆發後,共產黨在煤礦辦起了抗戰講座,吳運鐸天天去聽課,家中也成了工人集會的場所。他還參加了黨的《新華日報》的發行站工作,每天下班後便把報紙貼出去。礦主報告警察要捉拿他,他毅然參加了新四軍。他被派到皖南雲嶺的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在農舍的茅草棚子里開始了軍工生涯。1939年5月,他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
在吳運鐸為時10年的革命戰爭生活中,他隨兵工廠從皖南到蘇北,再到淮南,然後轉戰淮陰、沂蒙山,後又渡海到東北的大連。為了軍工事業,他的婚事一拖再拖,還主動放棄了去延安學習的機會。他先後擔任過新四軍軍工部黨支部書記、華中軍械處副處長兼華東炮彈廠廠長、東北聯合兵工企業工程部副部長兼引信廠廠長和黨委書記等職務。
當年,人民軍隊的兵工設備簡陋,加上缺乏經驗,生產的危險常常不亞於作戰前線。吳運鐸參加工作不久,在一次檢修槍支實彈射擊時,土造槍管突然爆炸,炸傷了他的左手。自此之後,他又三次負重傷,留下傷口100餘處,但都奇跡般地頑強活了過來,與死神擦肩而過。
有一次,發動機的搖柄突然掉下,砸傷他的左腳,後來傷口發炎,他發高燒40多度,左腿感染。醫生挖去腐爛的肌肉,在他的踝骨處留下一個月牙形的大洞,吳運鐸不得不拄著雙拐走路。
第二次,為了修復前方急需的舊炮彈,他從報廢雷管中拆取雷汞做擊發葯,雖然事先用水浸過,但雷管還是在他手中突然爆炸,他的左手被炸掉4根手指,左腿膝蓋被炸開,露出膝蓋骨,左眼幾近失明,昏迷不醒15天。
第三次,1947年在大連附近的實驗場,他和吳屏周廠長一起檢查射出去的啞火炮彈。突然,炮彈爆炸,吳屏周當場犧牲,吳運鐸左手腕被炸斷,右腿膝蓋以下被炮彈炸劈一半,腳趾也被炸掉一半。
新中國成立後,吳運鐸先後擔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兵工局副局長、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所所長、第五機械工業部第二十院副總工程師、機械科學院副院長和顧問等職務。多年來,他經常應邀到各地做報告。1991年5月,他在北京去世。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創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96年11月,史鐵生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浙江《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老屋小記》和《務虛筆記》獲得《作家報》1996年十佳小說獎。1997年當選北京作協主席。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其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二)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贊歌。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她發現村裡缺醫少葯,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葯物。她先後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扎針。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輪椅,登門給病人扎針、送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腦血栓後遺症,6年不能說話,並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幸福。
張海迪同志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當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爍著共產主義的光芒。
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
② 不銹鋼焊斑清洗劑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不銹鋼焊斑光亮清洗劑產品亮點: 1、志堅牌的不銹鋼焊斑光亮清洗劑清洗出來的工件銀白光亮,裝飾效果極好,美觀。 2、不銹鋼焊斑光亮清洗劑該產品重復使用率高,可以反復使用,1公斤葯水至少可以處理3-15平方米。傳統的不銹鋼焊斑光亮清洗劑只能處理3-5個平方米,並且添加了志堅牌zj-603酸洗促進劑這樣該葯劑即可快速恢復常規葯液繼續使用,該添加劑不僅使用方便而且成本極低,為企業大大節省成本。 3、不銹鋼焊斑光亮清洗劑該葯劑清洗不改變工件顏色,保持本色不變,能夠快速清洗工件表面的焊斑、污漬、氧化皮、清洗5-15分鍾就可以達到亮光的效果。